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年还是那个年,年味为什么越来越淡了呢?(共含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愚愚愚”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年还是那个年,年味为什么越来越淡了呢?
常常听人感叹,年味越来越淡了。说这话的以前多是中老年人,如今似乎越来越多人都这么认为了。为什么呢?
我们的年味,淡在哪?
买年货
从前,最开心的就是一家人开开心心地拿着清单去买年货。与其说大家买的是年货,不如说买回的是浓浓的“年味”。
而现在,用电脑手机网购一番就可以坐等快递小哥上门了,方便固然是方便了,但却没机会再感受“年味”了。
看春晚
从前,当春晚开始倒计时的时候,就已经齐刷刷坐到电视机跟前,认认真真地享受着一年一顿的“精神年夜饭”。
而现在,很多人懒得再一起听歌曲相声看舞蹈小品,大多选择了上麻将桌,把春晚声音当作背景音乐了。即便坐在电视机前,也不过是为了在微博微信上“吐槽”一番……
年夜饭
从前的年夜饭,要一家人一起忙活出一大桌美味佳肴,各有各的分工,忙得不亦乐乎。最后吃的就是这份浓浓的亲情和团圆。
而如今,一沓钞票甩出去,酒店里的服务员就把一切安排妥当了,省事是省事了,高档的酒席中却总是少了家的味道,少了年的味道……
包饺子
从前,大年夜的一顿饺子,一定是全家齐上阵包出来的。最期待的莫过于从饺子里吃出包在里面的硬币,就图这个好彩头。
而现在,图方便的人常常直接到超市里买速冻饺子应付了事,被“节约”的不只是时间,还有包饺子过程中的那份亲情共鸣……
放鞭炮
从前,一年到头总算可以痛痛快快地放一次鞭炮和烟花了,闻着空气里弥漫的'火药味,有时候觉得那就是传说中的“年味”。
而现在,越来越懒得去放鞭炮烟花,虽美其名曰防止产生PM2.5,但内心总觉得缺少了一点什么……在有些大城市,甚至直接下了“禁鞭令”。
穿新衣
从前,过年最盼望的就是穿上新衣服,跟小伙伴们显摆一番,互相点评后,撒欢玩一场。
而现在,随时随地都在买新衣服,衣橱里已经装不下,可面对这些高价买来的华服,却再没了过年穿新衣的惊喜和亢奋……
收红包
从前,过年拿到压岁钱是最开心的事情了,虽说最终难免会被家长以各种理由“充公”,但那个过程还是蛮享受的。
而现在,拿着手机抢了不少红包,但很多时候觉得那只是一个冰冷的数字,承载不住我们对新年的期待与感情……
给过年一点仪式感,找回年味吧
一家人的团圆
过年意味着团圆。每年的春运,人群就像黑压压的候鸟,纷纷回到故乡,和家人团圆,讲述着彼此这一年见到的世界。
只要我们想回家吃这碗饭,想和家人团圆的心愿就没有变过,团圆的年味就一直都在。
一群人的欢聚
人生中有很多夜晚是可以孤独地过,唯有过年,只有不孤单的理由。因为无论走到哪里,总会有一堆在你身边,有一堆亲戚要去串门,有N个同学聚会要参加。
放下手机丢掉繁琐的事务,抬起头看看眼前的迎春花开得多美,走出去体会一群人的温度。欢聚的温度,何尝不是有温暖的年味。
一家子的祈福
大年初一,很多人都会赶着去上头柱香。在青烟袅袅的寺庙里,每个人都手捧着笔直的三根香,低头默念着对来年全家人的祝愿。
正是在那沁人心鼻的檀香味,一声声细不可闻的祈福声中,我们怀揣着来年事事如意的期盼,明晰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懂得珍惜年的意义。
年是一种希望,对人间眷恋和美好的期待,不要厌烦过年到处都是人,有了这些人间喜乐,才是我们热热闹闹的年啊。
年味为何越来越淡
《年味为何越来越淡》写出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实际情况,大多数人常常会借着一个“忙”字,忽略了自己的生活习俗,忽略了自己的文化基因,更缺少了一种地域风情的特有文化,心灵缺少了对春节这个传统节日的敬仰。
春节,是我国传统风俗文化中的重要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显得吉祥而喜庆。人们习惯将这个春节称为“过大年”,从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开始,一直要延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才算结束。春节,在一年里的所有节日中,是最隆重、最喜庆的。人们在欢庆的新春中,把美好的愿望寄予其中,家家户户参与,全民同乐,通过拜年、走亲戚、欢聚、组织文化活动等形式,展示了人间“辞旧迎新,阖家欢乐”的团圆主题。而在当下的春节到来之时,却显得平淡了不少。面对现在商品物质的极大丰富,生活节奏的加快,似乎让人们对过年有些力不从心或者是懈怠了。
记得,在我小时候,盼望过年的心情十分强烈。一想到过年,有新衣服穿、有白馍吃、有饺子和鱼肉的美味,就格外在意。更有心中的欣喜,就是可以得到长辈们给的一角两角的压岁钱。这时候,就会和发小一起去挥霍一下,去买自己喜欢的糖果、炮竹、手枪玩具等等,可是一回到家,就免不了父母的一顿呵斥。但是处在这个过年的快乐中,即便是被父母批评了,也是心甘情愿的。特别是到了除夕夜,自己就催着母亲把新衣服给自己拿出来,放在炕头,摆放整齐,等着过年穿。由于心里的亢奋,睡不着觉,就显得夜特别地漫长。于是,在心里默念着:这天怎么还不亮啊?当自己昏昏沉沉睡着了,被母亲叫醒之时,热腾腾的饺子就端上桌子了。本想赖床,但是一想到有压岁钱,就赶紧起床了。
洗罢脸,穿上新衣服,在大人们的劝说下,就狼吞虎咽吃起饺子来。因为在这些饺子中包了一枚硬币,认为谁要是吃出来,那么这一年的好运就会伴随自己。有时候吃得自己的肚子实在吃不下了,但还在关心着那枚硬币。直到有人吃出,才会心不情愿地放下碗筷。接下来,就随着本祠堂的家长,去家家户户拜年。先是去往岁数大的人家,按着辈分的大小,都要转到,或作揖或磕头。这一圈转下来,就累得够呛,但是一想到和发小能玩了、自由了,因而就又兴奋起来。因身上揣着长辈发的压岁钱,父母不知有多少,这时候自己就会自拿主意,计划着怎么去“挥霍”了,所以腰板不由得就硬起来。于是,与几个知心的玩伴,去小卖部,把小口袋装得满满的,享受着“有钱”时的快乐。其实,在今天的孩子们来看,就是再普通不过的小食品了。可是,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就是一种奢侈。
一直玩到家人在村里唤自己吃饭,这才会心不情愿地回家了。因为在中午的过年饭中,属于正规的宴席,所以在吃饭时就要讲规矩。此时,大人们就会提醒自己:吃菜时,长辈不动筷子,小孩就不能动;吃菜时,要一吃一放筷子,才显得有教养;给长辈倒茶斟酒时,要七酒八茶,不能倒满了,否则就失礼了等等。听着大人们絮絮叨叨给自己说着,心里甚是不高兴。可是,现在回想起来,大人们的做法是对的,就是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教会自己如何做人,如何懂规矩。
吃完午饭后,才算真正自由了。我和小伙伴就可以痛快地放炮仗,捉迷藏,出东家进西家,玩得不亦乐乎。而大人们就要准备着走亲戚的礼物、礼馍等等,把要走的亲戚一家一家分好。忙完这些事以后,大人们也会选择三三两两拉家常,说说哪家的老人要过寿,哪家的后生准备娶媳妇,哪家的小媳妇要生小孩了等等,让人间烟火里被喜庆的氛围包围着。这时候的男人们,聚在一起,三五个喝着小酒,吃着家常菜,在话长里短中,诉说着一年来的不容易。这种感觉是亲切的,情系着浓浓的乡情,享受着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快乐。
过年,正是通过春节中民俗风情的凝聚,让一个人有了归属感、存在感,因家乡的一山一水,留下特有的文化符号而自豪。现在,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让越来越多的人们离开了自己的土地、家乡,去外面打工或者工作去了。在一年当中,只有过年时才回家看看。这样以来,先不说留守的孤寡老人和儿童,就是应有的地域风情习俗也被一点点地淡化了,甚至是丢失了。常常借着一个“忙”字,忽略了自己的生活习俗,忽略了自己的文化基因,更缺少了一种地域风情的特有文化。失去了当地风俗文化的人们,不管走到哪里都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异乡人,没有了灵魂深处的'根,就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了。
看看现在的年轻人,已经被外来文化,外地文化所同化了。如果试着问当地的年轻人,家乡有哪些特色文化,非遗文化,风俗风情,那么又有几个人能说出来?那些传统的戏曲、社火、锣鼓,参与的人、看过的人又有几人?一方面这些充满着年味的特色文化被淡忘,一方面受外来文化和信息传媒的冲击,让处在过年中的人们有些“东施效颦”了,想回到当年那种欢庆的时光,已经不可能了。想一想,从小年开始,一天天都排满了特有的风俗文化,而现在的人们却没有很好地传承下去。春节不光是为了团聚,而是有一种深厚的凝聚力,比如通过祭祖、祭神、祭天地等,就是让每个人感悟出人与自然、人与信仰、人与血缘等等的认同感。
在过年中,还有一种民俗形式,就是为了拉近邻里关系,体现出节日喜庆的活动。在我们关中地域,一般来说,就是通过社火,这种喜庆的表演形式,全村参与,全家参与,老老少少都要参与其中。因为在社火的表演中,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青壮年的男人会敲锣打鼓、放烟火炮铳,年轻的妇女会扭秧歌、打花棍,小孩子会被架上芯子背杆,少年和青年是踩高跷、仪仗队,有表演才能的人就是幽默风趣的社火尾子,用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教化人,有文采的人就会让编写社火的对联,会开车的人就会装扮彩车等等。总之,倾一村之力,高高兴兴地配合完成社火的表演。打社火的时候,家家都会邀请自己的亲戚观看,这样就拉进了所有人的关系。
新春总是要欢庆的,突出了“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新年主题。到了除夕,家家户户就会贴对联、放鞭炮、挂红灯笼,除过这些还有贴窗花、打扫庭院、辞旧迎新,祭拜先人,然后才包饺子,准备年夜饭。在这新春的过年中,不管自己平日多么忙,此刻都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要为过年做好什么?如果能够从传统的习俗出发,重视当地的风土人情,就会融入其中,也就知年味了。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春节中,就是让一个人在走动中、交流中、欢聚中,去审视自己的过去,吸收别人的优点。在这个节日中,心归了、身安了,才能体会出人间烟火的情韵悠长,万家灯火皆故事。
年味为何越来越淡?这是折射在当下社会的转型期,人们心情的浮躁,失去地域文化传承的一种体现。许多人,到了过年的时候,只是匆匆忙忙打理一下,就会又一次赶往异乡生活。而在春节中的那些习俗,那些活动,就被搁浅了、淡忘了。这样以来,既没有做到过年时应有的释放,又没有体会到自己家乡风俗文化的魅力。慢慢地那些曾经的过年风俗,只能停留在回忆了。当过年失去了应有的文化内涵,风俗民情,自然就逊色了不少,因而就显得寡淡了。其实,春节就是让每个人走出物质的困惑,用心感知欢聚、喜庆、释放压力,获得内心的快乐。当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丰满了,感知风俗文化的氛围浓烈了,那么才能体会到过年的意义。
过年的时候,特别是对于大人们来说,带着孩子回家乡看看。一来让孩子远离都市的钢筋水泥丛林,感受自然的乡土风貌;二来让孩子明白除过都市的喧闹,还有属于自己家乡的文化符号。不管何时,能够让一个人在心里拥有一种乡愁,永远思念的地方,就是家乡。而这种情怀在过年中,就体现出了归属感,认同感。在父老乡亲的嘘寒问暖中,方才明白自己是这片土地的孩子。年味并没有淡去,在于自己心中是否珍惜了那些美好的拥有?如果能够重拾起过年的那些风俗内涵,带着孩子一起看看,那么就能传递出新春的一份美好祝愿。
虽然说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可是我依然认为年味是越来越淡了。或许是以前的物质缺乏,春节才显得那么重要,过春节,过新年,吃好多平时吃不到的美味,穿美丽的新衣服。愉快的吃着年夜饭,放鞭炮,和家团圆在一起有着说不完的话。不管年味如何,春节还是一年一年都过,就我所经过的春节,我也觉得年味是渐渐减少了的。
以前,春节是这样的。春节前,买着大堆的年货,买新衣服,新鞋子。孩子们高兴的不得了。每年都去外婆家过春节,以及其他的亲人朋友们,在一起也很热闹,一桌子的愉快大餐,说着笑着。然后大人们在家里玩着他们自己的游戏,我们也出去玩。看看街上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然后买一大堆,因为是节日啊,大人们也愿意让我们买平日里不让我们买的东西,我们沉浸在小小的愉快中。每当夜晚来临,我们放着烟花,看着天空中绽放的花儿。心中荡漾着愉快的涟漪。春节过得愉快无比,以至于都不想回家了…… 去年,二姨以及姐姐都不回外婆家了,一个人在外婆家无聊。盼望着回家,爸爸带我出去玩,我觉得一点意思都没有,不想放烟花。烟花有什么好看呢?不明白了。度日如年,然后终于回家了。就这样,没有意思的春节。因为没有人和我玩啊!值得一提的是,一同学送我的新年礼物,两盘磁带,一盘是她唱的歌曲,以及弹奏的音乐,还有一盘是关于我们的故事,很有趣的故事吧。每次听起都觉得温暖无比。
今年,我希望过的很好玩吧,不知道会是什么样。但是很期待啊!我希望春节的时候能够下雪,大家都回来过春节,我们在一起玩一起闹,一起堆雪人,打雪帐。我希望我们可以在春节的晚上放烟花,愉快的欣赏着烟花的美丽,然后的然后…… 关于祝福 需要我感谢的人太多。而我从来都没有好好的感谢他们,在新年之际,或许是一个绝妙的时机。共同走过了1年多的时光,,我想我要好好的感谢教师,我知道教师不喜欢贺年卡,不喜欢其他的祝福。成绩才是对教师的最好的回报。我想我要比以前更加努力的学习,表达对教师最好的祝福。同学,一起说,一起笑,一起学,一起玩,不知不觉中,我们在一起的时间也越来越短。和同学在一起的时光,无比美妙。最后,我希望春节的时候能够下雪。雪花飘零。
愉快?什么是愉快呢?她来无影,去无踪。我拼命想要抓住她,想让我的生活时时刻刻都充满愉快,可是我做不到,她总是从我手中溜走,不知何时又再次出现。和她擦肩而过的机会多了,我也渐渐悟出了愉快的真谛。你抓不住她,那为什么不自己创造愉快呢?
愉快在我看来很简单,只要生活过得充实,就会愉快。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同时,也是人们的好朋友。读书不仅会使生活过得充实,而且从书中我们悟出了做人的道理,学会了学习的方法……例:《两根沉木条》,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少女带一位迷路的游客下山,走到独木桥时,少女让游客负重前进,并告诉游客,只有意识到危险,才会更安全。从中我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危险并不一定制造灾难,但人的疏忽往往是灾难的深渊。
我相信,在读书时,只要用心去读,总会有收获。例如:在做数学题时,解决了一道难题,那时,你的'心中会充满了成就感。而且,“腹有诗书气自华 ”,为什么不多读点好书充实自己呢?充实的生活会令你的人生多姿多彩,你不会因为虚度光阴而伤心,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悔恨。
“年味越来越淡。”是每次年后被提及最多的话题。正如春晚歌曲《群发短信我不回》里的歌词一样“不管你是谁,群发的我不回,不是我不给你面子,实在我觉得太累。”除夕夜,似乎都在回短信、看春晚、刷微博中度过,但是除了这些现代的贺岁方式外,似乎很多的传统仪式都无声无息地消解了。
其实春节本身就是仪式的集合体,像祭祖、守岁、贴春联、邻里之间互道祝福、走亲访友、发红包等等。这些仪式不可偷懒,更不可省略,因为仪式本身就是有意味的形式,对于过年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年味的淡化正是因为来自仪式感的弱化和物化。
如果有幸你在中国的乡土乡间过个年,便会感觉年味依旧如十年前、二十年前一样。但为何邻里之间拜年祝福的仪式在城市的小区、社区就进行不下去且消失了呢?这不应该拿城市化作为借口,这只是画地为牢的结果。想想刚过去的这个春节,除了看春晚和发短信、偶尔发发微博之外,确无其他事情可做。这样的话,其实不是各家各户在过春节,而是春晚在帮我们过春节、本应该作为春节的主体却变为了春节的看客。
再说回到这些消散的仪式,大家逐渐的让他们消失是因为春节的这些仪式总是庄重而又繁琐的,但是仪式往往象征着一种承诺、宣誓、结束和启程。例如祭祖——最能代表春节文化的重大仪式,是春节的灵魂;守岁——则是春节的核心。像贴春联这种最传统最简单的仪式,其实是现代城市,不是不贴就是贴一副春联不换,一劳永逸。
可以说,这些仪式正面临着物化的侵蚀,像发红包本是带来财气和喜气的举动,却在近年红包文化的异化中变了味道,连年水涨船高的压岁钱俨然多了些送人情、还人情债的意味。而越来越后的钱包,俨然已经成为不少人的一大负,甚至有人因为回家过年发红包压力过大而选择在外地过年,这多尴尬。
每年春节过后,面对着越来越淡的年味,总有会声音指出要保卫春节,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没有了一些仪式,自然就没有了节日的眉目,以致消失。
我一直在思索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中国,春节是最隆重节日,是中国人最喜欢节日呢?后来,想了很久,我终于想明白了,人们看重是春节这种氛围,团圆氛围,热闹氛围,好玩氛围。大家都辛苦了一年,好不容易聚到一起,一家人在一起聊聊天,吃个团圆饭,看看春节联欢晚会,谈谈工作,谈谈学习,谈谈家庭,小孩子穿上崭新衣服,去放鞭炮,点烟花,给长辈们拜年赚压岁钱。传说除夕夜有叫“年”怪兽,许多人还会整夜不睡,这种习俗叫做守岁。过年时候,人们总有一种温馨幸福感觉。
过年固然好,可是,春节又将至,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我却发现,近年来年味儿越来越淡了。似乎过年能让我们高兴高兴,就只剩下穿穿新衣服,赚点压岁钱了。春节不再是令人人都欣喜若狂节日,成了给幼年小孩子们乐一乐,玩一玩日子。
过年领着5岁表弟去玩,走在街上,他东瞅瞅,西看看,好像什么都是很新鲜样子,一会儿要去买氢气球,一会儿又要去游乐场玩,还有广场许多小吃也令小家伙垂涎三尺,吵着嚷着要买这买那。玩一次旋转木马能让他高兴很长时间,买一盒炮来放,能把他吓得躲在我身后不敢露面。看到广场有漂亮花灯,拉着我手就往广场跑,要去看花灯。叔叔给了他二十元钱零花,他激动得一蹦三尺高,喊着:“耶,爸爸给我钱了,我有钱了。我们去买好吃!”可是,相比之下,我这个姐姐就显然成了个陪玩人士。对我来说,氢气球已经不再是我可以玩东西,去游乐场也只是高兴一小会儿而已,广场小吃都吃腻了。陪着表弟去玩旋转木马,看到都是一群小孩子,似乎旋转木马也只是童年时代美好梦了,去看花灯,花灯也只能图个漂亮,去放炮,放炮不过是噼里啪啦响几声罢了。至于表弟对二十元零花钱热情,我就更是没有了,表弟才5岁,没人一次性给过比这二十块零花钱了,可是对我来说,这二十元零花就很普通了。表弟喜欢东西,对我都没有了吸引力,而对于过年来说,我也没有了从前那股热乎劲儿。
眼下也正是过年时,与以前过年相比,虽然现在过年物质生活更丰富了,但精神文化却总是像缺少了些什么,似乎那些年过年更热闹,更开心一些,我们似乎更怀念以前年味儿。以前过年时,总是盼着年关时候能和爸爸妈妈一起贴对子贴福字,能全家人一起扫屋子,能架起年货来准备点年货,总是盼望着三十晚上能看春晚,能一晚不睡觉守岁,能放包饺子吃饺子,总是盼望着大年初一能和爸爸妈妈领压岁钱花,能穿漂漂亮亮新衣服,能放鞭炮放烟花。那些年,身为小孩子我们听到鞭炮声会乱蹦乱跳,穿着新衣服在镜子前照了又照,拿着爷爷奶奶给压岁钱舍不得花,最后还是都给了老爸老妈,等到别人家放完炮就跑过去,看看有没有剩余小炮再捡回来自己放,午饭时看着桌上许多好吃,流着口水却又舍不得吃,因为一年也难得改善这么几回伙食,生怕吃完了明天吃不上这些好吃了,过年时候爸妈总会领着我们一家到摄影馆照许多相片,我总是摆出各种姿势来显摆,妈妈总说我爱臭美。可是到了如今,物质生活好了,即使在平常爸妈也会给买很多漂亮衣服,亲友也会给足够零花钱,老虎炮要多少有多少,文娱节目天天有,好吃随处可见,最不缺就是食物,而家家都有数码照相机,想什么时候拍照就什么时候拍照。所以,有了物质生活丰富,人们就把精神文化给忽略了,过年程序删减了一道又一道,过年氛围也少了一层又一层。
过年也是一种文化,在如今这种精神文化短缺时候,或许,追求民俗,一家人围在一个大火炉前讲讲各自故事,参加参加各地风俗活动,也能找到一些年感觉……我思索着,那份一家人其乐融融氛围何时能重新出现在年关呢,那份我怀念年味儿,那种特殊精神文化……
春节,这对于亿万华人而言最为浓墨重彩节日终于到来,似乎是让人们期盼了一年。这样周而复始,不知过了几千年。
而年究竟是什么呢?是那头传说中吃人怪兽,还是谷穗下垂形象?到了今天,恐怕都不是了。年成了一个代名词,成为了一种符号,成了我们中国人一个标记。
然而,年味似乎正在慢慢地、渐渐地消隐,或是消逝!连我自己都感到了可怖。
在记忆里,依稀还记得年长姐姐说她不喜欢过年。那时,真隐隐地刺痛了我心,只是年少啊!尚未察觉。在回忆里,我又真感受到了那种痛,不知为什么。
而现在呢?人们真似乎都淡漠了,我甚至还听到过有孩子说不喜欢过年。啊!原来不只姐呀!
年究竟是什么?我无法解释,但就我个人理解,我认为年是一种回归象征。每个人无论到得何地,过年时总要回家,或者至少都想着回家――那是心灵一种回归渴望。家,可是一个多么温暖词呀!
现在,姐在北方一个城市里工作,据说北方年味儿很浓,那儿人们都很朴实、和善,特别重视这样一个重大特殊节日。因而她才可以早早地回来与家人团聚,又不必担心归期过急了。还好不在南方,据说有城市只放三天假,那根本就不可能回家了。
而我们中国人又这么重视家。家,不仅只是我们住地方,那更是一份寄托,一份温馨,更是我们心灵归宿、灵魂休憩处。任凭风雨多大,只要有家就不怕。
如果过年了,家人还不能团聚,真难以想象!
而年味消逝,在我们这个小城里却成了一个不争事实。
孩提时代依稀而模糊记忆里,我还可以看到一些过年欢乐景象。伙伴们争着放鞭炮,嬉戏玩闹,最高兴是领到红包,不论压岁钱有多少。火热大红色就是过年颜色。中国红真包含了太多、太多。
而现在似乎都已不再了,鞭炮声显得单调而刺耳,全无热闹欢腾景象,孩子们似乎也不大在乎压岁钱了。
压“祟”,保一年平安,这层意义,我现在才明白,孩子们应是不知道。
现在过年,就好象是一个卸了红衣浓妆老成持重姑娘了。
还记得,寒假前,一位寄宿乡下朋友问我:“你们城里是怎样过年?”我竟一时愣住了,答不上来。“是啊!我们现在究竟是怎样过年?我应该好好想想了。”便随口告诉他一些时下正时兴过年方式。例如:团年饭去宾馆吃,全家一起外出旅游等。
他感到很吃惊,也很不解,说:“那是哪来什么年味啊!我们村里过年,那才叫热闹呢!只有回家,没有向外跑,团年饭都自己做,那才有年味儿嘛,就像吃年糕那样。”
我又向他解释,“现在城里人们工作都很忙,没有时间。像‘五·一’、‘十·一’这样法定假期才能有些休息时间。一到过年,恰好一家人都有时间,便趁隙旅游了,偷个闲;上饭店吃团年饭,那样也方便,省时一些。”
其实,我也同他想一样啊!小城里年过单调而乏味了,年味似乎在这儿消逝了。只记忆里还依稀有些模糊影子。
这样生活究竟好不好呢?
我无法替别人下定论。但至少我还不习惯这样趋于冷淡春节,我还不适应。我倒宁愿看到一个热闹春节氛围。即使是那热闹不属于我也好啊。
这个节日本该是如一位活泼俏丽红妆少女那样盛装打扮。像北方人那样,把喜庆传到每一个角落。
几千年来辞旧迎新史当如何延续?
我想,我们这一代应该做些什么,不要让中华文化里最为浓墨重彩一笔在我们手中渐次消逝。到以后孩子问我们时,不要只说“那只是一段陈旧历史。”
现代社会进步飞速,但还是留下一些古朴风俗要好一些。
传统节日风俗都寄托了人们美好愿望。新年赠橘(吉),压岁(祟)钱……
还记得苏辙有:“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那又是怎样一派合家融融、一派祥和。
我想,我们都不希望中国红变淡、年味消逝吧!
虽然说春节是中国最重要传统节日,可是我依然认为年味是越来越淡了。或许是以前物质缺乏,春节才显得那么重要,过春节,过新年,吃好多平时吃不到美味,穿美丽新衣服。快快乐乐吃着年夜饭,放鞭炮,和家团圆在一起有着说不完话。不管年味如何,春节还是一年一年都过,就我所经过春节,我也觉得年味是渐渐减少了。
以前,春节是这样。春节前,买着大堆年货,买新衣服,新鞋子。孩子们高兴不得了。每年都去外婆家过春节,以及其他亲人朋友们,在一起也很热闹,一桌子快乐大餐,说着笑着。然后大人们在家里玩着他们自己游戏,我们也出去玩。看看街上有什么好吃,好玩,然后买一大堆,因为是节日啊,大人们也愿意让我们买平日里不让我们买东西,我们沉浸在小小快乐中。每当夜晚来临,我们放着烟花,看着天空中绽放花儿。心中荡漾着快乐涟漪。春节过得快乐无比,以至于都不想回家了……去年,二姨以及姐姐都不回外婆家了,一个人在外婆家无聊。盼望着回家,爸爸带我出去玩,我觉得一点意思都没有,不想放烟花。烟花有什么好看呢?不明白了。度日如年,然后终于回家了。就这样,没有意思春节。因为没有人和我玩啊!值得一提是,一同学送我新年礼物,两盘磁带,一盘是她唱歌曲,以及弹奏音乐,还有一盘是关于我们故事,很有趣故事吧。每次听起都觉得温暖无比。
今年,我希望过很好玩吧,不知道会是什么样。但是很期待啊!我希望春节时候能够下雪,大家都回来过春节,我们在一起玩一起闹,一起堆雪人,打雪帐。我希望我们可以在春节晚上放烟花,快乐欣赏着烟花美丽,然后然后……关于祝福需要我感谢人太多。而我从来都没有好好感谢他们,在新年之际,或许是一个绝妙时机。共同走过了1年多时光,我想我要好好感谢老师,我知道老师不喜欢贺年卡,不喜欢其他祝福。成绩才是对老师最好回报。我想我要比以前更加努力学习,表达对老师最好祝福。同学,一起说,一起笑,一起学,一起玩,不知不觉中,我们在一起时间也越来越短。和同学在一起时光,无比美妙。最后,我希望春节时候能够下雪。雪花飘零。
快乐?什么是快乐呢?她来无影,去无踪。我拼命想要抓住她,想让我生活时时刻刻都充满快乐,可是我做不到,她总是从我手中溜走,不知何时又再次出现。和她擦肩而过机会多了,我也渐渐悟出了快乐真谛。你抓不住她,那为什么不自己创造快乐呢?
快乐在我看来很简单,只要生活过得充实,就会快乐。书是人类进步阶梯,同时,也是人们好朋友。读书不仅会使生活过得充实,而且从书中我们悟出了做人道理,学会了学习方法……例:《两根沉木条》,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少女带一位迷路游客下山,走到独木桥时,少女让游客负重前进,并告诉游客,只有意识到危险,才会更安全。从中我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危险并不一定制造灾难,但人疏忽往往是灾难深渊。
我相信,在读书时,只要用心去读,总会有收获。例如:在做数学题时,解决了一道难题,那时,你心中会充满了成就感。而且,“腹有诗书气自华”,为什么不多读点好书充实自己呢?充实生活会令你人生多姿多彩,你不会因为虚度光阴而伤心,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悔恨。
由于国外的节日不断的流入我国,造成了我国人民崇尚了“洋节日”,中国春节过年的年味也淡了。但是我觉得中国的春节一年比一年更热闹。
2月28日,咱们家买了许多的菜肴,知道我家要干嘛嘛——我家呀过年了。今天咱们准备吃年夜饭了,但是吃年夜饭之前咱们先要祭祖,来总结去年的收获和需要进步的方面,保佑咱们在今年能快快乐乐,学业有成。当新春的爆竹声响起时的那一刹那,咱们从去年迈入了新年第一天,真真正正的感受到了新年的气息,正如朱自清所说的“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拜神之后就开始吃年夜饭了:因为这点我反倒觉得春节的年味还未淡,反而我很期待。
咱们大家一起吃年夜饭,要不是春节,咱们一家人还很少一起吃呢,每天都吃的“散散”的。咱们吃好了爷爷奶奶吃。但是今天。一直阻挡着咱们的薄膜破了,城墙到了,一家人说说笑笑,其乐融融的样子,这一切都是我所希望看见的。当爷爷把大大的红包塞给我时,我既开心又兴奋,我长大一岁了。新年不正是因为能够懂事一点,长大一点才如此热闹。当你与你的家人分享着长大的祝福时,你会觉得长大不好?过年不好?春节年味淡了吗?让我告诉你吧,年味没有淡。
★ 年味淡了作文
★ 高一年味淡了作文
★ 年味淡了高中作文
★ 年味
★ 年味淡初中作文
★ 淡去的年味作文
★ 年味作文
★ 作文年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