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豆芽芽在长大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秋水》(共含11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豆芽芽在长大”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秋水》

篇1:《秋水》...

《秋水》...

江西省遂川中学语文组

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2、学习对比的方法。3、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4、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教时:一课时。重点与难点:学习重点词语、句式和对比的方法,理解文中阐发的人生哲理。教法:1、自读、研讨,疑难处教师作适当讲解、点拨。2、利用内容和结构的特点,指点背诵的方法。3、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正确使用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小学时学过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描绘出一幅辽远壮阔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启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现实生活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就已有阐述,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庄子》的散文片段节选《秋水》。(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城(河南商丘县附近)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读第二教材P116)(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余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翻译:庄子在濮水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想以管理全国的重任相委任。”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珍藏在宗庙里。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庄子的思辨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庄子》,现存33篇。《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三、整体感知,梳理语言知识。

1.范读。正音:灌(溃酲ぃ,注入)泾(jīn,同“径”)(sì,水边)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望洋(wàn溃án溃仰视而望的样子)难(nán,难以)旋(xuán,掉转)殆(dài,危险)

2.学生朗读课文至“……尽在己”。梳理语言知识:

①1、重点字词。灌、濉渚、焉(语气词,无义)2、通假字:泾(同“径”,直。)辩(同“辨”,分辨,辨别。)②词类活用。时 (名状,随时令,按时)美(形名,美景)③古今异义。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于是(古义,在这时,这时候;今义,表承接)

3.学生朗读课文至“……尽在己”。梳理语言知识:①重点字词。②词类活用。东(名状,向东)东面(名动,面对)少,轻(意动,认为…少,小看;认为…轻,轻视)③古今异义。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北海(古义,北方的大海;今义,我国一部分海域,即东海的北部)东面(古义,面朝东;今义,东边)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大方(古义,深明大道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④特殊句式。定后:闻道百; 宾前: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被动: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⑤固定格式:1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于”,被……所) ⑥成语。1望洋兴叹(望洋,仰视貌,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2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3大方之家(指学识渊博或专精于某种技艺之人)

四、理解思想内容。

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

提示: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1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贵自知之明;2谦受益,满招损; 3自大由于无知; 4知耻近乎勇; 5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6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四、指导背诵。

课文结构简单,层次清楚,可采用关系法背诵。先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层上有两句,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两句之间的连接语是“于是焉”。第二层也是两句,第一句写北海的广阔,第二句写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组合。利用关系法把握语言结构,有利于背诵。还可采用排词法。课文用对比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可提取、排列两相对照的词语:1河与海的比较;2河伯认识的变化。课后练习还介绍了问题法。所提的三个问题恰好针对三个内容要点,逻辑性强。运用此法掌握内容梗概,利于背诵。

课上背诵练习:个人默记一两篇后,由老师带领集体背诵。集体背诵好.互相提醒.脑记耳听口诵.可加强记忆。

五、布置作业。

1.笔译全文。

2.写读后感。

邮编:343900通信地址:江西省遂川中学语文组

email:fengxiaobing_@sina.com

[1]

《秋水》...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2:《秋水》

《秋水》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领悟庄子的思想在《秋水》中的体现

2.进一步体味庄子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

课前准备: 完成第一课时词语疏通的教学并要求全文背诵,请同学们以四人为组查找庄子最有名的寓言故事。

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第二课时

1. 导入

师:前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在学习诸子百家散文,其中著名的有哪几家?

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师: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的人物便是庄子。在现今高度发达的社会里,庄子思想对于我们或许更有一种特殊的感受和意义,今天就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庄子的精神世界。

师:庄子是一个善于用寓言讲故事的人,他讲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我们现在常用的“井底之蛙”就是其中的一个,有哪位同学能讲给大家听听?

生:井底之蛙对东海的大甲鱼说:我快乐极了,出来时在井栏上跳跃,回去时在井底休息;在水里游的时候,水会浮起我,到水底的时候呢,有泥巴来按摩我的脚,可看看旁边的小蝌蚪、小螃蟹它们就比不上我了。我独据一池井水,跳跃其间,无比自在,你也进来享受享受吧!可是甲鱼的左脚还没有跨进去,右膝却已被绊住了。它缓缓地说道:东海有一千里长,八千尺高,即便连年旱灾水灾海水都不曾为之减少或增加,这才是它真正的快乐呢!井底之蛙听了之后若有所思。(可简要讲述)

师:庄子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生:不要自以为是,天外有天……

2. 领悟课文《秋水》中庄子的.思想含义

(1)师:那么课文《秋水》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呢?请全体同学齐声朗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生:以河伯与北海若的一段对话说明要谦虚,不能自满;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强中自有强中手……

(2)师:我们从课文中的什么地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请同学们散读文章的第二段,从文中找出最关键的词句。

(3)师请生一边回答,一边自己出示板书:

水―― 海 ―― 天地

小石小木   大山

中国――四海――天地

小米粒―大粮仓

小洞穴   旷野

人――万物

毫末    马体

(4)师总结归纳:

我们来看看课文中的这几个比较,“百川之水,莫大于海”,四海与天地比,好似小石小木与大山,中国与海内比,有如小米粒在大粮仓中,四海在天地之间,犹如小洞穴在旷野里,人与万物比,又如毫末在马体上,同样的“四海”因为所比的对象不同,也被比成了“大粮仓”和“小洞穴”,同一个事物,可以是大的,也可以是小的,我们很自然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事物的大和小是相对的。(出示板书)

水―― 海 ―― 天地

小石小木   大山    大和小

中国――四海――天地   是相对的  →

小米粒―大粮仓

小洞穴   旷野

人――万物

毫末    马体

3. 由课内知识延伸至课外,进一步理解庄子思想的深刻含义。

(1) 师点拨:由前面我们所得出的“大小是相对的”结论,很容易能想到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相联系的相对论,空间的大小是相对的,时间的长短是相对的,《秋水》中的“少仲尼之闻”也反映出了另一种相对性,同学们想一想这指的是哪方面的相对性?(知识)

(2) 庄子有句与此有关的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件物象,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得出不同的印象。在庄子看来,一样事物可以是大,又可以是小,可以是贵,又可以是贱,事物没有确定不变的标准,所以他提出了大小、贵贱、生死、物我等同的观点,即齐大小、齐贵贱、齐生死、齐物我,这就是庄子思想颇具特色的“齐物论”。(出示板书)

水―― 海 ―― 天地

小石小木   大山    大和小     齐(以…为同)大小   天地与我并行

中国――四海――天地   是相对的  →齐            生死 →

小米粒―大粮仓                      齐           物我   万物与我合一              &nbs

篇3:秋水

秋水

24* 秋水(节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能力目标

1.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泾流、濉⑼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的那番感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宜于以读带讲。因此应把反复阅读作为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的突破口,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自读、默读等多种形式促使教学任务的完成。

2.问答法。以有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力求使他们自己跳起来摘到桃子,以此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指导学生阅读《庄子》中的有关篇目,开拓视野,更深入地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

[4] [5] [6] [7]

篇4:秋水诗歌

秋水诗歌

春天,你只是一个浅浅的水湾,

迎来夏汛,你成为一个浑浊的深潭;

你拥抱过顽皮少年青春的躯体,

你抚摸过少妇们丰腴的手腕,

娇燕、蜻蜓常来与你接个飞吻,

悠闲的人们向你抛来弯弯的钓竿。

岸边树林中人影绰绰,

隐隐约约,传来女孩乳燕般呢喃,

热恋中的人儿是那么陶醉,卿卿我我、阵阵娇喘。

不远处的山坡上,拾蘑菇的小姑娘如花样鲜艳,

三三两两、时隐时现,渐行渐远。

呀,生活真的很美好!繁花似锦、掌声一片。

秋风乍起、亦暖亦寒,

世界色彩转换,赤橙黄绿青蓝。

痴情的少男少妇们情归何处?

鱼儿潜入深深的水下,激昂的青蛙亦不再呐喊。

些许落叶点出轻微的'涟漪,

在碧绿的水面上,寻找答案。

细碎的捣衣声间或传来,

和着悸动的心,抑郁怅然。

凉爽的风将喧嚣吹向远方,

只剩下,静静的沉思,无奈辗转。

你在想什么?是在回味世态炎凉,

还是在怀念那狂热的夏天?

季节可以百回千转,

繁华绽放与凋零枯萎重影相伴。

真不知是我们应怜秋水无常,

还是该慨叹我们人生短暂。

我们须把握日出日落每一天,直视顺境与苦难,

只期盼我们的心中,永远是春天。

篇5:秋水作文

路旁的桂花开了,细碎的淡黄色的花瓣如星,风中飘逸着隐隐的暗香。有雨滴落,蝉翼一般的薄雾由江面飘来,穿梭在树梢眉间。江水微澜,雾笼群山。撑一把伞,走一段细雨如织,走一段薄雾浓云,走一段杨柳依依,走一段繁花静好。

风吹过树梢,寂寞似水,似风,像藤蔓般爬上我的心头,扯着衣角,那种无助的寂寞,没有人懂・・・・・・

“呜・・・・・・”是够的呜咽声,我竖起耳朵,双眼寻找着小狗的身影,撑着伞,向前走,声音愈来愈近。一只咖啡色的盒子一入眼帘,我快步上前,我捧起它,啊!是一直咖啡色的小狗,毛绒绒的身子,短短的尾巴,小小的耳朵,可爱至极,我抱起它,我的双手触摸到了一颗跳动的心,极其炽热。我毫不犹豫的吧它抱回了家。在路上,我也曾想到它的主人该多着急,可我更愿意它是一只流浪狗,没有主人。

把它抱回家,坐在板凳上思考着,是否有了它,我将不再寂寞?妈妈回来了,看到了它,没说什么,只说,喜欢就养起来吧!

晚饭后,我在楼下给它洗澡,才想起该给它起个名啊!叫秋水吧!我在秋水边捡到它。秋水,不错的名字。洗完澡,我给它准备了一个纸箱,上面铺上了布,想它会喜欢这个家。

一些天过去了秋水的主人没有来找它,我也想秋水是流浪狗吧!

秋水慢慢长大,给我的欢乐也随之增加。

我天天带她出去散步,它也喜欢和我一起散步。

又一次,秋水不小心掉到了水里,我不懂水性,只好在河边叫唤它的名字,没想到秋水不但没有沉落,还摆动四肢游了上了岸上,当我站在岸上,看着它那副落汤鸡的样子。不禁哈哈大笑,我笑秋水的模样,也笑它长大了。

秋水又来了,我照常漫步江边,我不在一人,秋水在我身旁陪伴我。

秋水波澜,我不再寂寞,我是快乐的,因为有秋水・・・・・・

恋那一潭秋水

天水茫茫。荷塘映满秋水,和着夕阳的金辉,波光闪闪。

阳光明媚,清纯;秋风吹落柳叶漂浮在澄清的水面,宛如一方方金色的扁舟漂泊在碧玉般的湖面上。

那昔日为湖水撑起的接天绿伞而今也渐都枯萎了,但它不是在水中叹息,而是带着慷慨激昂和重生的希望。它让我回想起它繁华时节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蓬勃。隐隐的荷叶间我仿佛看见一位古代女子,双手托着桃花般的面颊,任由裙带、衣袂飘在水面;也让我想起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的绝美诗篇。

站在湖岸看秋水:清晨竟有“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的朦胧;傍晚大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美,更兼有一份“斜晖脉脉水悠悠”的缠绵;夜晚则有“湖光秋水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平静。

其实,秋水最容易给人一种凄清的感觉。深秋的水面暗绿中透着寒意,于是便有了“昔时人已末,今日水犹寒”的悲叹,也有了“冰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的寂寥,便有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无奈。只有这样的湖水才能给人以晶洁之感。

但愿湖光山色永不老,我愿化作一叶浮萍,用我黄色的娴静,来诠释我对秋水的迷恋与沉醉。

萧瑟秋风中,一位少女倚着一棵柳树,凝视那金粼闪烁的秋水,便成了这清秋中一处绝美的风景。

篇6:庄子•秋水

庄子•秋水

教学目的:

1、简单了解在《秋水》中所体现的庄子的思想及本文寓意;

2、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

1、在熟读的基础上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结合本文寓意进一步分析庄子的思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开始多媒体演示):

△庄子思想:

1、主张“天道无为”的思想

附:《庄子钓于濮水》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楚王派出两位高级官员,,到宋国聘请庄子去楚国做官。濮水岸边,蒹葭深处,他们找到庄子,忙说:“恭喜!恭喜!敝国楚王有旨,要以朝政烦劳庄先生啦。请吧。”庄子坐持钓竿,眼盯浮子,也不回头,只淡淡说:“我听说贵国的御苑养过一只灵龟,三千岁啦,前不久死了。楚王吩咐,用白绸裹遗骨,隆重殓入宝箱,荣哀备至,供在庙堂之上。设想你们两位就是这只灵龟,此时此刻会怎样想?是甘愿死去,遗留尊贵的骨甲,享受崇拜的香火呢?还是宁肯苟活,拖着尾巴,爬行在污泥中呢?”两位官员陪笑:“当然宁肯苟活,拖着尾巴,爬行在污泥中。”庄子说:“请回你们楚国去吧。我可要拖尾巴爬污泥去啦,恕不奉陪。”)

2、持有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附:《鲲化为鹏》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北海有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巨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脊,不知道它有几千里,振翅飞翔起来,它的翅膀象挂在天空的云彩。  大鹏迁移到南海去的时候,翅膀在水面上拍击,激起的水浪达三千里远,然后趁着上升的巨大旋风飞上九万里的高空,离开北海,用六个月的时间飞到南海才休息。)

3、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附:《鼓盆而歌》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回到家不到一年,庄子的妻子就病死了。好朋友惠子前来吊唁,见庄子正盘腿坐地,鼓盆而歌。惠于责问道:“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为你生子、养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亦足矣,还鼓盆而歌,岂不太过份、太不近人情了吗?”庄子说:“不是这意思。她刚死时,我怎会独独不感悲伤呢?思前想后,我才发现自己仍是凡夫俗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如此想来,也就不感悲伤了。”)

△庄子其人其书:

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人。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的门徒所著。《庄子》一书,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融于一炉;它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语言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鲁迅先生曾称赞他的文章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书中的寓言很多。

二、 正音:

shì水边,岸。

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殆dài危险。

三、 自读,试译全文:

附译文:

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水流注入黄河。水面宽阔,两岸、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当时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北海,脸朝东望去,看不到水的尽头。自此河伯才掉转脸来,抬头看着海神若叹息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这是说我呀。而况我曾经听说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有机会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真的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四、 思考:

这篇文章的寓意是什么?

五、 释难:

(1)、古今异义词:

百川灌河   特指黄河。   今泛指河流。

至于北海   到达。       今指达到某种程度,或表另提一事。

始旋其面目   脸。       今指脸的形状,人的相貌。

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深明大道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2)、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作状,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作状,向东)  

东面而视(名作动,面朝)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形作意动)

(3)、特殊句式(并在课文中找出例句, 译成现代汉语):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否定的判断句)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六、成语识记:

•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微小,今多比喻想做一件事而又无能为力,无可奈何。

•贻笑大方(见笑大方/大方之家/方家):被有学问或内行的人所耻笑。

七、 集体朗读,小归纳:

(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DD不辩牛马

(2)、河伯见了北海为何“望洋向若而叹”DD不见水端

(3)、河伯为何自认会“长见笑于大方之家”DD睹子之难穷

(以上三问结合课文回答)

八、小结:这篇文章的寓意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篇寓言,说明了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只有经过的别人的比较,才能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骄傲自大,就难免会贻笑大方。下述观点均可:

人贵有自知之明

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

谦受益,满遭损

自大源于无知

知耻近乎勇

克服主观性防止片面性

九、补充相关文言段子:

(续前)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澹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北海神若说:“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关于大的道理,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间奔流而来,观看到大海,才知道你的浅陋,这就可以与你谈论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万千条江河归向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满盈;尾闾排泄它,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虚空;春天、秋天它没有变化,洪水、大旱它不知道。)

附:《庄子•秋水•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gR,子知之乎?夫gR,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gR过之,仰而视之曰:‘!’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我邪?”

注:惠子:惠施,在魏国(梁)为相。  gR:yuānchú凤凰。  练实:竹米。

醴泉:甘美的泉水。  鸱:chī猫头鹰。  :拟声词。

十、作业:

翻译课文。

十一、教学后记:

[1]

庄子•秋水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7:《秋水》 1

《秋水》 1

教学目标:

1、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2、 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 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 重点理解“泾流、濉⑼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 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 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1、 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 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宜于以读带讲。

2、 问答法。以有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

3、 探究拓展法。指导学生阅读《庄子》中有关篇目。开拓视野,更深入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的是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需再登上一层高楼。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

二、 介绍庄子:

1、 介绍庄子生平。(借助幻灯片)

2、 《史记》中记载庄子与楚威王使臣的对话(幻灯片),初步把握庄子这一人物形象,初步体会庄子精神。

三、 研习新课;

1、 齐读课文、正音释义。

时:时节、时令  灌:注入    河:黄河   泾:jīng 畅通无阻的水流                                  两邃狙轮间:   sì 水边  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望洋向若而叹: 仰视而望的样子 海神名  少:小看。  轻:轻视

难:nái难以、穷:尽

旋:掉转 殆   dài危险

2、 分析课文:

提问: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邃狙轮间,不辨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为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提问: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明确: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的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提问: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明确:河伯先引用俗语“闻到百,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继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接着,发出了慨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3、 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两层:一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二写河伯看到大海之后自叹不如。

用对比的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借助幻灯片)

4、让学生找出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成语。

明确:(借助幻灯片)

古今异义:至于、河、面目、大方。

词类活用:时、东、面、少、轻。

特殊句式: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成语:望洋兴叹、见笑大方。

5、幻灯片展示:“焉、于、而”三个虚词的用法。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语气助词,放在句中表停顿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疑问代词  当作“怎么、哪里”讲

焉    今吾子又死焉         兼词,当作“于此”讲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语气助词

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 语气助词 用作形容词词尾

于是焉河伯使旋其面目  介词 当作“在”讲

于    至于北海,东面而视    介词 引出行为的对象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介词 表比较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介词 表被动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连词 用在中心语与修饰语之间

而    性贪而狠             连词 表并列关系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连词 表转折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代词 用“而”当作“你”讲

6、本文的.写作特色:

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写黄河与北海的壮阔,前者是“百川灌河”,“两邃狙轮间,不辨牛马”;后者是“难穷”,“不见水端”。写河伯的认识,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7、补充材料:海神若的回答(幻灯片展示)。稍作解释。

《秋水》教学设计1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8:《秋水》教案

《秋水》教案

同学们在高中时一定都接触过庄子,我想问问大家,你们学过了哪些篇目,庄子在你们心目中是怎样的形象(这堂课,给不熟悉庄子的同学算作一个介绍,希望引起大家的兴趣,给熟悉庄子的同学作一个交流)   庄子引入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由于庄子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给人感觉是具有虚无主义色彩,思想消极“厌世”,以致很长时间人们都“谈庄色变”。尤其是我们从小都接受以孔孟为代表儒家思想熏陶,刚健、有为、进取、入世是我们的造价取向,而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偏柔顺、无畏、无力、退守、潜稳,似乎与我们一直以来的形成的人生关不相融合。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来理解庄子呢?  “儒家像粮食店,决不能打到,否则打到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上门即可”(南怀瑾托语别载)yao   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揭示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特色。   为什么说儒家像粮食店,不能打倒。这是因为儒家关涉的是我们日常伦理中的人生,是把人放在一个历史的社会的秩序里,讲究的是为人为学之道。如:《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等等《论语》中的话都了一作为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准则,从而为我们人生的主流思想。 就像在座的各位同学,大家正处于美好的青春年华,生命的旅程刚刚展开,大家必然有很多的报复,对世界对未来充满希望,这是积极上进的,社会的发展也是需要的。然而,我们积极向上的理想总会与现实发生这样那样的矛盾,不可能不遇到困难、挫折以及心灵上对生命的困惑,其实,也就是说我们的心灵不可能不生病,生病了我们就需要吃药,就需要找到道家。 那为什么说道家是药店呢?也是因为道家是把人教在宇宙的生命的秩序里,关怀着天地大道中的人生,讲的是为生之道,它可以为我们开拓新思路、新境界,就像一剂调整人心的清凉剂,能够给予人生智慧和豁达,它告诉我们,人还可以以另一种方式活着,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人生。   一、庄子简介(生平、性格、思想、创作、影响)   二、《秋雨》赏析   三、拓展阅读   这样说,也许同学们还不能深切地体会,下面我们先了解一下道家集大成的人物――庄子的生平、性格、思想、创作、影响,然后通过《秋水》的具体赏析来体会、并希望能激发大家对庄子学习得兴趣。   一、庄子简介  (一)生平  关于庄子的生平扑朔迷离。他活着的时候,履历、声名不彰显,又厌烦交际,所以除了随身的几个弟子,很少有人认得他。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古代文献中记载得很少。只有《史记.老子列传》有很少的记载:  “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国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不言,大抵率寓言也,其言恍洋自恣以适己,故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根据史记的记载以及其他考证,现在一般这样简述庄子的生平: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叫庄周。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战国时期宋国蒙人(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一记安徽蒙城县),做过蒙地漆国小吏。一生过着穷苦的生活。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的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也称老庄。   讲解 1、子者,男女之美称也,含尊敬的意思。也指著书之说代表一派的人。如孔子、孟子等    2、八十多岁,也与孟子(约前372――前289)、屈原(约前340――前278)大约同时。   3、在商丘市民权县顺和青莲寺时,有庄子的墓,清乾坤年间立石碑一座,阴刻“庄周之墓”四字。   4、漆国小吏,不久辞去,楚威王闻其贤名,以厚礼聘任相知,庄子不就,再也没有当官。他一生没参加过任何重大的.历史事件,是个地地道道的不求功名的隐士型思想家,老子关心政论,但庄子关心的是人类心灵的解脱。   5、身居陋室,饿得面黄肌瘦,向人借粮,穿着打补丁的粗布衣服和用麻绳绑着的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   6、哲学家,文学意味浓,但文章不容易懂。 7、道家和道教是不同的,它们有一定关系,道家哲学的主要精神贯穿于道教之中,奉老子为教祖,尊称老子为太上老君,并将老子的道德经作为主要经典之一,唐玄宗也颁布诏书,赐号庄子为“南华真人”称其书曰《南华真经》 但道教主张与老子、庄子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道教所谓长生不老,成仙通神是老庄里没有的思想。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有其神仙崇拜和信仰,有教徒与组织,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二者不是一回事。 (二)性格 蔑视贵权、淡泊名利、追求自由、顺应自然、生死如一。 庄子约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景矣!”庄子回首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XX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屋途中乎?”二夫皆曰:“宁生而曳屋于途中乎”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屋于X中”。(《庄子  秋水》) 庄子此时面临这样的选择:前向是碧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从容不迫的游鱼,背后则是楚国的官位――两者巨大的差距使道道选择题看起来十分容易,但是大概楚威王也知道庄子的脾气,所以用了一个“景”字,只是庄子要不要这种“景”?多少人在这种“累”        

篇9:《秋水》教案

郑光程

一、导入  :

我们中国的成语源远流长,含义深刻。其中有两个成语,一个是“ 望洋兴叹” ,一个是“贻笑大方”。大家知道它出自什么作品吗?(《庄子" 秋水》)有谁能说一说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贻笑大方:让内行者见笑。)

二、介绍作者及《庄子》

庄子,名周.宋蒙城(今河南商丘县附近)人。大约生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死于公元前三世纪上半时期,与孟子同时或稍后。他作过蒙城漆园吏;楚威王要拜他为相,他拒绝了。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后学者所著。一般人认定,“内篇”七篇是庄子自著,“外篇”十一篇是门人和后学者所著。它是一部唯心主义哲学著作,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一书的思想核心.即清静无为,顺应自然,随从世俗,反对人为,弃圣绝知,否定现实的进步和斗争。

《庄子》中所宣扬的社会理想是人类远古,所谓“其卧徐徐,其觉于于”;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庄子》有一定的批判精神。当时封建制代替了奴隶制,大批的贵族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他们极尽诡诈残酷,贪婪无厌,穷奢极欲。庄子反对“知”、“圣”,诅咒黑暗,往往是基于此而发。在后学中更明确指斥“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这种深刻的批判精神,体现了《庄子》文章一定的现实意义,对后代也有积极影响。

三、整体感知课文

《秋水》是《庄子・外物》中的一篇。课文节选的是《秋水》篇的开头一段,以河伯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学生思考:全文可分为多少个层次?怎么划分?每层讲什么?

明确:全文分两层:第一层(“秋水时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四、思想内容分析:

1、分析第一层

提问:本层共两句话,每句讲什么?

明确: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

提问:河伯骄傲自满的神态、心理可用什么成语概括?

(参考:踌躇满志、夜郎自大)

板书设计  :

百川灌河――雄壮

黄河

不辩牛马――开阔

第一层

欣然自喜――踌躇满志

河伯

天下之美尽在――夜郎自大

2、分析第二层

提问:见到大海,河伯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明确:对于接纳众流、浩瀚无垠的大海来说,黄河与之相较,又实在是太渺小了。当河伯怀着洋洋自得的心情向东而行,到达北海,“东面而视”时,满眼所触及的是无边无际的茫茫海水,这和“不辩牛马”相差何啻天壤。河伯还有自知之明,顿觉自己的见识局于一隅,自愧弗如,故而会望洋兴叹

提问:河伯是怎样进行自我批评的?

明确: 首先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接着以小看仲尼和轻视伯夷的事例,证实了自己的浅薄。最后以一个“殆”字,阐明骄傲自满的危害性,即势必遭到“大方之家”的耻笑。批判层层展开,步步深入,一个狂妄自大,又将幡然悔悟的河伯形象跃然坻卜,呼之欲出了,从而揭示了反骄破满的主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板书设计  :

东面而视

大海

第二层 不见水端

责己狂妄

篇10:第一册秋水

第一册秋水

教学目的:

1、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本文寓意。

2、了解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3、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

1、 重点理解“泾流、濉⑼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 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及“望洋兴叹”“贻笑大方”两个成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 :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

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过中国古代的一位作家:“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他所说的这个人是谁呢?对,这个人就是先秦时期的哲学家、散文家庄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我们知道道家学派还有一位重要人物,那就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老子和庄子被后世人合称为“老庄”。老子的思想是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无为而治,庄子是在老子的基础之上,继承并进一步发扬了老子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即一切顺应自然,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这就是庄子最基本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和他的弟子门人合著的《庄子》一书中,我们知道,先秦时期的一些著作,经常是文、史、哲不分家,因此,《庄子》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板书)

第一, 想象奇幻,

第二, 构思巧妙,

第三, 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

第四, 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庄子》一书共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秋水》选自外篇,好,下面我们就来研读文章,。

三、教师范读(带感情)、正音:

泾jìng    sì   渚zhǔ    殆 dài

四.学生齐读,初步感知

文章特别短小,只有5句话,文字比较浅显,所以下面就请大家参照注释,疏通文章的大意。(3-5分钟)

五.文章讲解

1.先看第一句:

秋水,何意?时,什么用法,名→动(板书)

百川,是一百条河流吗? 河,是指黄河,古今异义词(板书)

2.再看第二句:

泾,通假字(板书)辩,通假字(板书)

3.前两句分析:

前两句给我们描写了怎样一种景象?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一到了,“百川灌河”(板书)河水泛滥,气势如何?非常壮观,“泾流之大……不辩牛马”,是说畅通无阻的水流是这么大,以至于河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请是牛是马了,“不辩牛马”(板书),这是进一步说明黄河的壮阔。

4.第三句。

于是焉,如何译?在这个时候  以………为,就是以为之意  美,美景,形→名(板书)

尽在己,全要自己这里

问:这时候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

明确:他是黄河之神,看到黄河这么壮阔,(板书“欣然自喜”)就感到自己很了不起,这是它的功劳,当然就洋洋得意起来,这反映了他的什么心理?---骄傲自满。

5.第四句:

顺流而东行:东,向东走,名→状语(板书)  至于:到了的.意思,古今异义(板书)

东面而视:面,面对,面向,名→动(板书)

问:河伯到了大海里之后,所看到的大海是怎样一种景象呢?

“不见水端”(板书)这说明了大海的什么特点?----广阔。

6.第五句:

旋:掉转

面目:脸,古今异义(板书)

成语“望洋兴叹”的由来

闻道百:听说了很多道理。定语后置(板书) 莫己若:宾语前置(板书)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板书)

少:小看,形→动,意动(板书)

非………则……:如果不是………就……

见………于……:被………所……      固定句式(板书)

成语“贻笑大方”的由来

大方,指明白到理的人,古今异义(板书)

问:河伯到了大海里,看到了大海的广阔后,是怎样的神态呢?

---始旋其面目,“望洋兴叹” (板书)

问:为什么要叹息呢?

------这个时候它才认识到自身的渺小了,不禁为自己的骄傲自满而感到惭愧,对自己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批评(板书):批评自己的狂妄无知,骄傲自满。

六.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①人贵自知之明;

②谦受益,满招损;

③自大由于无知;

④知耻近手勇;

⑤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⑥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七.写作特色:

好,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是不是也体现了庄子散子的总体艺术特色呢:

①想象奇幻√②构思巧妙③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④文笔汪洋恣肆⑤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明确:不全是。就本文来讲最突出的特色主要表现在:

1.巧设比喻:本文要说明的是人不能骄傲自满的道理,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来比喻,非常生动,化抽象为形象;

2.对比手法:通篇都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黄河的壮阔和大海的广阔进行对比,前者是“百川灌河”“不辩牛马”,后者是“不见水端”“难穷也”;还有把河伯前后态度的变化进行对比,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八.小结:

这篇文章以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为喻,说明一个的见识有限,只有经过比较,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会贻笑大方。讲地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全文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也使我们初步了解了庄子散文的一些艺术特色,感受到了先秦诸子散文的博大精深。

作业 :1.背诵全文。

2.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

黄河            &

篇11: 远山秋水

不及你的深思熟虑

长满青苔的悬崖峭壁

瘦骨嶙峋

你脚踩的烽火轮比风速

还快

划伤夜空

那一段无人的.对白啊

显得如此荒凉

我在盲区里寻找

一片落叶的口语

轻于鸿毛

也许,一个唯美的说辞

总是那么的牵强

就像一个个无形的利器

被化作一汪池水

雨,说下就下了

那个偏执的人

今非昔比。

秋水翻译

作文 秋水醴陵

庄子秋水读后感

《秋水》阅读答案

秋水检讨书台词

秋水读后感600字

秋水伤感美文

秋水作文500字

《庄子秋水》初二读书笔记

文言文《秋水》阅读答案

《秋水》(精选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秋水》,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