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初真散文(共含9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阿桥”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初真散文
回到最初的美好,闭起眼睛,听风的低语倾诉。那个有感的世界一直在,只是很多人把它丢弃了。
在温和的暖日里抬头仰望太阳的金黄的照射,它多么想把你变为神圣的人,可是你一念执障想不开拒绝光耀的洗礼,再亮的光可以照明天空的黑暗却照不进你潜躲的心房。什么东西闷久了都要凉凉的,身体只是一副空虚的皮囊,你的那个魂不在了要他有什么用?
想起很久以前,表哥教会我听音乐要在黄昏的暗室,把灯全部熄灭,闭上眼睛躺进沙发里,让那些声音和着自己一同升华。现在,人去楼空,很多东西都不见了,唯有经历过的和那些思想永永远远地存在在我们的灵魂里,伴随成长的成长。我并没有改变,只是让人误解我早已改变。
还是那些莺歌燕舞的呓语,还是那明媚的心情不沾丝毫风尘胡沙,遇到再多的人,经历再多的事,一个人的坚守和原则不变的话,所有的东西只是为她所用罢了,但很多时候很多人因为太多事的改变而改变了最初最真的自己,那样这样的人便很容易随风尘而去,最后连一丝一毫都不剩。历史上留下的被人永记的,只能是思想,是事迹,是他们本质里的本质而不是表象,何以伟大自不必谈,怎样才不枉走这一遭便是最初的课题也将是最后的.研究。透过历史的风沙,淘尽岁月的风逝,能看到他们本来的模样便是最好。唯有做到。依稀旧梦里不肯苏醒泥沼。如果把梦当真便永远醒不来了,就如同如果不站在局外看现实的世界,那么你也只是梦中人而已。有可能一直在被环境所左右,直到终老。一切,都是虚像,它们在考验你,在检视你,在诱惑你,在欺骗你,它们最大的目的便是让你不明,你能否镇得住这些烦扰?所以,在世只是一种修行。等待岁月将真相解开,你若能坚守住,你会看到,一切那么简单。那么纯粹,那么大道为一,和为圆满。只是心复杂了,虚像了,混沌了,迷惘了,无力思考走不出牵涉了,疲倦了,抑郁了,有始无终放弃了......
某一天,你会突然明了所有你追寻的答案,根本没有任何意义,什么都不想做了,什么都不想看了,什么都不想听了,什么都不想写了,你的心突然间感受到一种神圣光大的觉知,为空亦空无恐,闪际间的,又没了。你想要去深思,去探寻,去抓紧,却早已没有踪迹。这,就是启迪你最初真的东西,它可遇而不可求,可感而不可见,可叹而不可言。你充满了力量的光辉,你甚至把一切都看清了。
在随遇而安中能镇定自若的人并不简单,在大风大浪中深藏不露的人才最敢当。给自己的灵魂一个释重的空间,让它安静一小会,让它按照自己的意愿思考不被牵绊,我相信,回归本真的心灵是拥有最大力量的生灵,不被虚像所折磨的强大力量为此诞生。
是风吹入耳际
是雨滴落黎明
是雾弥漫虚空
是云游走苍穹
是熟悉而远去的人把怀念颂
是初真的本我把原理统筹
是天和地的默契把真理参透
初美的经典散文
朝阳的悄息,打破了夜的沉寂,撕碎了黑色的囚笼。渐渐而起的声响如天籁之音般萦绕在耳旁,我们倾听着这静了许久后的一点旋律。新的一天开始了……不一会,又突然觉得吵闹了起来,如同蜂鸣般嘈杂了,我们厌烦着,因为烦腻了。一日过了半……夜幕降临,世界又再次恢复了宁静,可又静得悚骨静得可怕,不觉怀念起今天最初的美好。我们抱怨,没有好好珍惜,我们感叹,已无法回到那最初的美好。
人生若只是初见,倘若真能如此,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伤与愁。总会不禁地想起昨天,想起那天的人、那天的`事,想到最初的你、的他、的我。那份快乐一直保存至今,假若能把它一直循环重演,那最初的美好是否能取代今日的虚场?
第一次认识,我们快乐,我们真诚相待,可时间却总在悄悄地销蚀着这份美好,直到如今,让我们各自都明白什么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是否这就是这世界本应有的所谓法则?那未必也太残忍了!抑或是我们都不懂得珍惜?还是本来就不该认识?忧伤的美丽只会定格在回忆中,失去的就让它随意的长在过去里,如今的美,将它一直勾勒回去,保存至最初,不要忘记那份开始的快乐。
说好了不再怀念过去,也不会在傻傻地憧憬未来,只想好好的珍惜现在。也许失去的不会再回来,丢失的也无法寻觅,一个路盲眼里,没有哪条路是对的,也没有哪条路是错的,只有跟着感觉走,即使最后迷失了,也要勇往直前……!
要一直很快乐的!要把所有的快乐都寄到你们那……
初美,定格住在那了,完美的弧线,诉说着对昨日的依恋,但我却不会再止步不前…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儿,比翼连枝当日愿。”
初品茶经典散文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是茶树的发源地,相传,神农为治病救人,每天翻山越林,在深山老林寻找草药,有一天,由于神农累渴交加,山中又无水源,深感头昏胸闷,浑身无力,饥渴难忍,然后他就靠在一棵小树下闭目养神。这时神农忽闻一股微微的清香扑面而来,顿感沁人心肺,精神抖擞。便到处寻找香源。忽然发现一株不常见的青翠嫩绿的植物映在眼前,走近前一看,绿叶十分可爱;油光滑嫩,顺手摘下一片,以鼻一嗅,气味芬香;汁液碧绿而且十分润滑;用舌一舔,苦涩非常,稍刻又感甘甜。于是,又摘下数片嫩叶放入嘴中慢慢品味,稍后,口渴顿止、精神大振,头昏顿消,浑身有力,神农便断定这是一种止渴、提神的树叶,当即就采摘一筐,回去烘焙、煎熬饮用。从那以后就成了今天的茶叶。所以说,中国是茶的发源地,神农是中国饮茶的首创者。随着历史的变迁,饮茶一直是我国祖先的专统,始终流专至今,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象征性的符号。
中国的茶文化从文字记载时算也该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唐代文学家陆羽的第一部《茶经》使茶文化发展推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从而完成了以解渴式的饮茶习惯;向细采、烘焙、蹂躏、煎熬、过渡为慢品的'茶饮方式,使茶转变成为一种文化艺术活动。陆羽在茶经中提到了“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还开列了一系列工具,并制定了一整套程序,引导饮茶者在这一过程中进入一种澄心静虑,怡情悦性的境界。而后又使“茶”与“道”结合起来,将“儒”、“道”、“佛”三教精神融汇于中。在古代,茶的名称很多,如茶、诧、酒、苦茶、茗、卢等等,在《诗经》中也有茶文化出现,如“采茶薪樗”《幽风・七月》、“谁谓茶苦,其甘如荠”《邶风・谷风》等字句。
在中国,茶还与佛教有很大关联。从一开始茶就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茶一直为僧人们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原料,而僧人和寺院又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不断进步。在长期的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中国早期的禅茶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随着茶文化的不断深入,茶艺逐步产生,久而久之,茶艺也在六艺之中,“茶禀天地至清之气,得春露以培,生意充足,纤滓秽不受”。茶文化在中华历史的变迁中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和品味渊远流长
笔者93年曾经去过云南大理,云南大理白族同胞为人热忱好客,开郎大方。在那儿品尝了当地风行的三道茶,至今久久难以忘怀。“三道茶”相传起源于南诏国时期宋元时期。在那时“三道茶”又叫“百斗茶”、“响雷茶”,相传是居住在云南大理一带白族居民的待客传统风俗习惯,一直流专至今,白族民间盛行此茶道。“三道茶”的头道茶,茶色如琥珀,焦香扑鼻,滋味苦涩。是上等绿茶煸炒后加入沸水而得。二道茶香甜可口,营养丰富,俗称“甜茶”。这里主要在杯中加入核桃仁、烤乳扇(用牛奶炼制的地方特产)、红糖等配料的原因。第三道是在杯中放入蜂蜜、姜片、桂皮等,称为“回味茶”。该茶则集甜、麻、辣、涩、苦与茶香于一体,饮后令人回味无穷。这种茶艺、茶文化、饮茶方式在中国独具一格,实为少见。
茶,可清心,养性,陶怡情躁。一杯刚沏出来的茶,透过水面,看着细嫩碧绿的茶叶在水中上下飘舞,时而上升,时而下降,舒展着昔日的美丽上下翻飞,又缓缓地下降,最后簇拥着落入杯底,将水染成一片春天嫩绿,的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微饮一口,回味无穷。顿时心旷神怡,劳累的心情也跟随着欢愉起来。如果和着窗外温柔的雨声,再品一杯清淡的茗茶,此时此刻,我心中什么都不会再想了,消除了一切负荷、压抑、沉闷、烦事杂念,从而只想做一个安静的人,去触摸,去观察,去欣赏,去思索,茶文化无穷的魅力翩然情致!
忆初-散文
快乐有时候犹如一阵风,轻轻的吹来,淡淡的离开,也不曾留下丁点痕迹。
也谈辛苦,也谈悲愤,也谈生活中的坎坎坷坷,记忆渐行渐远,时间令我们淡忘了一切~~~
只有快乐,再怎么磨灭,总是记忆犹新!
也曾想回去,回到曾经那个年少轻狂的年代,傻傻的,愣愣的,什么都不怕,想着曾经总是商量好一起不去上早操,大冬天的一起去绥德的大道上就着冷风吃着擀面皮。然后一起嘻嘻哈哈的大笑,然后大谈生存之道!想着大冬天的被老高训的不让去上课,想着曾经我离开的时候,他们都张开双臂,唱着:我在这儿等着你回来........还有人,爬在阳台上,悄悄的看我离去....
他们流泪了没,我不曾知道,我只知道,我的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不曾间断。
而后,那一封信,被他们斥责着我的吝啬,那些甜蜜的`校园回忆,也由此而划上句点.
因为我没有机会再去享受像他们一样的生活,我再也无法增加像他们一样,美好的回忆~ ~
悄然的步入社会,对那些饱经风霜的人来说,也许我并没有经历过太多的大风大浪,但是也曾几乎濒临绝境,几度返乡。刚从校园出来时的那些锋刃,那些锐气,终究被磨的平平如也。
有时,甚至会以老者的心态,来看待我曾经的那些闺蜜好友。
也许,并不喜欢他们把我称为女强人,抑或,我在他们心目中,就是这么一个形象。
有时候,也很遥望他们的那种幸福吧~
只是,在些许的时过境迁中,我们忘却的,将永远不会是快乐...快乐会永存吗?
春初散文
今年在乌鲁木齐住完了一个春天,那里的天气还很冷,4月底还下了雪。
晚上八点吃过晚饭后自己独自走走远路,其实是没人同走。夜晚的天空有时会飘下点小雪,有时是风吹落树叶上黏着的旧雪,街上基本是见不到行人的。白天人多走过的路都会结了薄冰,滑倒总是来的突然。人少走过的路薄薄的雪踩上去会咯咯的响,在夜晚是非常清脆的。一个人走总是没啥趣味的,头几天总是按原道回来,后几天路熟了就绕圈子回来了。
乌鲁木齐的春雪还没下完我就到了南方的东莞。虽然一个人吃过晚饭散步是很没趣味,但也总算锻炼了肢脚。南方的树多是绿叶,街上的人成群结队,灯火也比西域的`要明。街景有时会突然感到生疏,从棉帽一下到穿体恤也有了生疏。
在乡村看一些牛,蔬菜,人的劳作,在城市看一些时髦,霓虹,人脸笑的样子都不太一样。这些都和几年前一样,是我早就熟悉的景象。当几年前自己躲在屋子里不自主的哭过后我就逼着自己出来走走了。
这几天来到重庆,虽是秋天了,景象确是春天的样子。白天办完公事后就顺着街道走走,再看一家有地道的菜馆吃下晚饭。菜馆的柜台有盆万年青,在南京也看过,它一直长这样。
春初,我一直希望是这样的。我尽力把自己全副在工作中,但还是常有痛苦的空隙,一个人滞留在大街上,一片繁华的在我的眼里却是满街的慌凉,每走过我身边的都是隐姓埋名的人,他们的真面目我实在是不知道。
春初,它一直这样子,枝丫醒了,树老了,园子里的雨会落下来,梅花过后就是桃花,独个儿开着,独自儿赏着。
初老来袭散文
小叔子打来电话,叫我们去深圳他家过年,嘱咐我们办好港澳通行证,年后带我们去玩。到照像馆照了像,拿来一看,心里仿佛掠过一只惊鸟,充满了无限的惆怅。
流年暗转,岁月不饶人。爱人看着自己的相片,不认识似的反复呢喃,这是我吗?怎么突然就这样的老了?刀刻般的皱纹,两鬓染霜,皮肤松弛,再也不似当年的青春四射,光滑柔嫩。
刚参加工作时,家里生活困难,父母每月给我十元零花钱,懂事的我,常常拿来贴补家用,为家里买些生活用品。当年去邻县参加自学考试时,仍是穿一身工作衣,一双母亲做的布鞋,质朴的穿着,却难掩俏丽的模样。白里透红的脸蛋,凹凸有致的身材,加上文静的外表,不时有大人们上门来提亲。如今,看着照片中自己的模样,哪里还有当年的'影子?老了呀,万转千回,那些青苔一样的幽幽记忆,都远去了,远去了……时光总是匆匆,柳绿了又黄,草枯了又青。走过童稚,走过天真,走过清纯,转眼就老了。活到老,真是需要勇气的。除了外貌的改变之大,不堪临镜外,身体也大不如从前,不是肩周炎,就是颈椎炎,现如今,关节还时不时的疼痛。吃过不少药,也不见好转。都说人老了,就会往回收,慢慢的,收到最初的起点,把经历的事都吸了,最后浓缩成了一把苍绿。夜深忽梦少年事,常常喜欢回忆那些绿瘦红肥的往事――那明媚的哀伤,那凄美的忧郁,那骚动的渴望,都是纯真岁月才有的,如今,一切都烟云逝去了。
人老了,却拥有一颗素素的闲心,越来越喜欢安静清幽的活着,安静的看书,安静的写文,安静的听音乐。与人交往也不再锋芒毕露了,更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你来,我珍惜,你走,我也不勉强。世间的情分,本就没人可把握。人的一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事,或许,有些事情,可以选择忘记,有些风景,可以适当删除,有些光阴,有些年华,可以天涯各安。就像那四射青春,再怎么美好,如今都变得寒瘦,我只珍惜今天的好。
我希望自己能很优雅的老去。人老了,就像买来的小干花,不华丽,不饱满,安静得有些寂寞,小小的,不与人争,但骨感却是铮铮的。空闲时,翻翻闲书,写写文字,听听戏,买一些花草,不经意的种着;做几个精致的小菜,钝一锅浓浓的排骨汤,焖一些香喷喷的米饭,我愿珍惜时光赠予我的人间烟火。在向晚的黄昏里散步,与时间,与陪伴自己一生的爱人,共老!
初容的散文
初见她的时候,她还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因为是小孩所以什么都不被懂。或许天真烂漫过,但有时候也会有不被理解的童真。
我记得那还是一个酷热的炎夏,在一个四处环山的村落,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也许哪里都是可以玩乐的地方。当然对于她来说也许也是一样的吧!所以整日里穿行在这些大山之间,不断的探索,然后不断的迷恋在这场游戏中,因为在这一路上她看到了很多新奇的景色。这些景色仿佛是上天留给她的一块唯一的净土,每当她穿行在山间的时候,她就很快的忘掉了很多和她年龄不符的心智,只有在这一时刻她才能体会到短暂的快乐。
有时候她真的很想忘记自己是谁,不用再去想自己该如何去开发自己的潜能,只做片刻简单的自己。
“人性本恶”或者“人性本善”我相信没有人会知道。回归我们的.最开始,我们所做的都是在为自己考虑,这个考虑也许是对的也许是错的,但是我们都无选择。
其实我们都还记得我们有过一段天真烂漫的回忆,我们不必为了现在生活到处奔波,也不必为了所谓的责任将自己推向无情无义的境地,我们都曾为自己无法回到过去而懊恼过,可是过去的我们真的就天真烂漫无忧无虑了吗?事物本身就没有所谓的绝对的,其实我们一直还是那个天真烂漫的小孩,只是我们给自己下了一个咒文让我们无法忘记生活。
最初的我们想笑的时候就大声的笑,想哭的时候就大声的哭,而现在的我们想笑的时候也只是微微的浅笑,想哭的时候我们就大笑,为什么要这样,仅仅只是为了掩盖真实的自己吗?
初阳岁散文
日落时分,妈妈回来了,踩着堂屋前残存的一缕夕阳。肩上挎着那个小竹篓,竹篾成了锃亮的黄色,不用看就知道里面肯定是嫩黄的茶叶。一两片小小的叶子蜷缩在一起,还未完全舒展开来,刚从茶树顶上冒出来就被摘了下来。
妈妈右手还提着一个篮子,满篮子都是绿油油的油菜苗。种在田里的油菜正黄灿灿的开着花,这些想必是当初觉得太纤弱没栽到田里,现在又采回来干什么呢?就算喂猪也不用这么整齐吧,我就这样疑惑着。
天黑前难免要烧起一灶大火,等铁锅烧得发烫时再把那篓茶叶倒进去。我看着妈妈的手伸进铁锅里,一遍又一遍地翻搅着那些嫩黄的茶叶。热烈的水气升腾起来,茶叶的苦涩气息弥漫开来。再往锅里看时鲜嫩光滑的叶片已经萎蔫了,一副光华不再的样子。妈妈又把失去水分的茶叶捞起来,铺在桌子上,一遍又一遍地揉搓,就像揉面团一样,揉成一个圆球再放进锅里翻炒。这样几轮下来,母亲的手就和茶叶一样,都变成了深褐色。
那时我总会问妈妈,这么烫的锅用手翻茶叶不会痛吗。母亲笑着说,大概手掌上茧太厚了,并不觉得痛。我当时很羡慕,就想长大以后一定要长出妈妈手上那样的'茧,这样就可以直接从火堆里抓出冒着热气的烤红薯。但时至今日我手上的茧也只有一个,那是由于握笔姿势不对留在右手中指上的。
炒完茶叶洗好锅,那篮油菜就上场了。我向灶台里塞了几块木头,半锅水就沸腾起来。妈妈把那篮油菜全部倒了进去,用锅铲一搅,整锅水就变绿了,油菜也就半生不熟了。母亲把它们捞起来装进桶里,再倒进冷水泡着,就成了明天早上的一碗菜。
春日清晨早起,总会看到并不温暖的阳光从对面山坡一寸寸地赶过来。山上的树林都稍带一点儿绿色,柔嫩的芽苞在晨风中摇晃着。河边的柳树远看就是一团团的嫩黄,和刚出壳的小鸡是一样的颜色。桃花李花都挤在屋前一角,没有把整个屋子包围起来,还是有点遗憾的。
我们的早饭开始时,阳光总是停留在门槛外的竹林里。我在灶台前等着吃饭,果然看见了一碗绿油油的油菜,切得整齐细碎,配上暗红的干辣椒和洁白的蒜片,看起来也算赏心悦目。每吃一碗饭,都要往饭碗里堆一堆,和着米饭拌均匀,再慢慢吃得干干净净。
吃完饭可不能忘记锅底的锅巴,干脆爽口满嘴都是米香。还是要记得加一点儿炒好的油菜,认真细致地涂抹均匀,再从中间折好。一口咬下去就看见洁白的米粒间夹杂着翠绿的油菜,这才是春天最真实的味道。
当我举着手中珍宝一样的锅巴去桃花树下慢慢享用时,爸爸就在旁边侍弄他的水稻秧苗。我亲眼看着这些泡了几天的谷粒撒在肥沃的土壤里,再蒙上白色的半透明塑料膜,夜里不会冻着,白天还敞开来透透气。如今它们已经齐茬茬地站在我的眼前,那种新绿和阳光一样温暖。父亲望着我笑了,轻声说着,你手中的锅巴就是这样的秧苗长出来的。
我没明白他的意思,又啃了几口手中的锅巴。初春的阳光温暖而清新,一切又重新开始了。我又想钻进黄澄澄的油菜花丛中去睡一觉了,再做一个香甜的美梦,夕阳西下时再回家去。
散文初遇绍兴
江南是极少下雪的,即便是偶尔下场雪,也必然落地即化,更别提一赏“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阔景致。不过南方的雪,有着北方雪所没有的带着南方气息的柔美与细腻,宛如一位温柔的女子,恬淡,静雅,温柔。
古时有踏雪寻梅,我没有见过梅,但想象得出这一番洁净芳香的画面。而今我也做一次雪中行者,漫步找寻你曾生活过的印记。踏上你走过的街,行至你来时的路,感受着我不曾感受过的你的梦。
绍兴,一座记忆中幻想过的城市,只是未曾亲临,一睹芳容。而今天,应朋友邀约,终于渐渐走近你,靠近你。
别样的心情,自然少不了别样的天气。许久不曾下过雪的南方,在今天也飘起了久违的大雪,似在欢迎我们的到来,更为此行增添了许多浪漫色彩。
绍兴不像其他城市充满着浮华与喧嚣,她如十六七岁般少女的眼眸,充盈着清澈,让人一眼便舍不得离开。这种清澈在飘雪映衬下又更加显得静谧而优雅了。街上也有车辆驶过,也有行人路过,只是这一切都仿佛过于悄然,没有一点嘈杂之声,又或许,是我太沉腻于眼睛里看到的静,却忽视了静外的闹。
撑着雨伞,雪中漫步,我渴求着用自己的双眼记录下沿途的每一个点滴,穿过宽阔的大街,步入寻常小巷,青石板街上偶有路人骑着自行车从镜头前划过,只留下一抹残影。我想起了戴望舒的《雨巷》,骑行之人是否也会想在这样一个幽静的小巷中邂逅一位自己的丁香姑娘?缓步徐行,小巷渐深,目的地渐近……
终于来到了鲁迅故居,当年的迅哥儿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而我们则与其道而反,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我一直不明白,为何称作“三味书屋”而非“四味”“五味”,如今也不想再细细深究,或许它自有韵味,然而许多事物,留有些许疑问于心中让自己想象,远比把一切都摊开似一张白纸记在脑袋里要美得多。
尽管岁月消磨了曾经的痕迹,然而书屋无处不留下你当年的.影子。刻着早字的课桌,书屋小院,我能想象到一个固执的小孩上课认真听先生念书或有时会因意见分歧而与先生争论的情景,以及课后与同学到院子里抓蛐蛐闹玩的画面。
鲁迅故居与三味书屋相隔并不远,中间只是一条街的距离,而百草园相当于在鲁迅故居的后院,脑海中的百草园充斥着一种神秘感,与其说是百草园吸引我,倒不如说是百草园中,鲁迅笔下可口诱人的桑葚吸引着我。若非此行为冬季,我定要寻一寻,那传说的桑葚是否还存在,还是已经随着过去,烟消云散。
从鲁迅故居进百草园,房间甚多,院落甚多,设计多以对称格局设置,大厅及用餐处桌椅摆放也各有要求,各处院子坐落都格外别致,桌椅、床、屏风、窗等的雕花也小巧精致,让我不得不感叹当时人们智慧之细腻高明。屋里许多设置看起来久远陈旧,院子里也有许多老树,这也许是正是陪着鲁迅生活过多年的物件,每一种存在姿态都承载着不被腐蚀的情感,都那么值得尊敬呵护。
向前,雪还在下着,再拐过几个小院,观赏过几处雅景,天色渐晚,此行也随着暮色结束,只是却留下了意犹未尽的我们的心。
★ 一切是真散文
★ 淡颜初妆散文
★ 初春景怀的散文
★ 秋风初起时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