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你是第几个应聘卖苹果的人(共含5篇),欢迎大家收藏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lizhko”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上班其实很短暂,电脑一开一关,一天过去了”,“我的工作就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在职场里,时常有人发出这样的声音。他们工作倦怠,没有梦想,没有效率,不接受新生事物,对批评表扬也都无所谓。这类人现在有个新的称呼一“职场橡皮人”。
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清研咨询,对4734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1.0%的受访者确认身边存在“职场橡皮人”,其中14.2%的人表示有“很多”,41.8%的人表示“比较多”。
参与调查的人中,“80后”占49.5%,“70后”占34.0%;80.3%的人是职场人士。
“橡皮人”是一种“社会病”
“橡皮人” 有哪些典型特征?调查中,71.7%的人首选“对批评表扬无所谓”,其次是“没有梦想”(65.5%),第三是“难以找到乐趣”(63.9%k其他还包括:不发表意见(53.7%),做事没效率(52.8%),不参与集体活动(48.9%),不接受新事物(46.6%)等。
“3年前刚参加工作时真意气风发,现在回想起来很怀念,又觉得太傻了。”在北京市一家社区医院工作的陈晓亮(化名)形容自己目前的状态是“成天昏昏沉沉的”。他一般早上7点出发上班,“在路上就开始犯困,9点到了单位干着千篇 一律的工作,更提不起精神。”
“每天工作重复也就算了,还得看领导眼色,处处小心。”陈晓亮偶尔去科室主任办公室,总看到她开着监控器。“我们楼里到处都有摄像头,谁有动静她都能看见,和别的科室的人走得近了她就不愿意,同事间正常的交流也会过问。”和同事一起出去吃饭,即使没有领导在场,陈晓亮也会小心翼翼,“有人打小报告,传到主任那儿小鞋就穿定了。不想着精进专业,还老要琢磨人,慢慢就‘橡皮’了。”
调查显示,77.4%的人认为“橡皮人”出现的原因是“无力改变现实”:73.0%的人认为是“升职无望”:69.9%的人选择“对工作丧失兴趣”;52.9%的人表示是“办公室政治的影响”;38.5%的人表示人们“过于注重追求财富地位,忽略内在精神追求”。
“‘橡皮人’一方面折射出一种‘社会病’,另一方面对个体而言,更像是一种消极的反抗。”北京大学中国工人与劳动研究中心主任佟新,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橡皮人”的出现,一定不光是个人的问题,而是工作环境、群体关系和整个社会都出了问题。
佟新认为,一种情况是,大多数人把工作看成获得财富和地位的手段,工作本身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被消解了:第二种情况是,短期工和不稳定工作逐渐增多,很多人无法把握自己的工作,看不到前景和未来;第三种情况是,以竞争为基础的工作环境充满了尔虞我诈,人们不能建立积极的社会关系,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地体验疏离感和压迫感,逐渐变得麻木以适应环境。
“橡皮”之后怎么办
人在什么时候最容易“橡皮”?公众给出的选择依次为:“工作以上”(42.4%),工作5~10年(37.9%),工作3~5年(32.0%),抚养孩子时(26.9%,工作3年以内(17.5%),上学时(13.7%),结婚时(7.7%)。
“对年轻人来说,工作半年到一年是一个坎儿。”智联招聘高级职业顾问把冉说,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工作和未来有着比较高的期待,但在实际工作中心理落差会比较大。很多人会选择跳槽改变状态,但这时跳槽是非常危险的,因为社会招聘一般需要3年以上工作经验,他们没有更好的职位,很容易陷到恶性跳槽循环里,两三次之后就会成为“橡皮人”。
把冉认为,工作3年左右的人也容易“橡皮”。在一个单位里,事情基本上熟悉得差不多了,但像杜拉拉一样连续升职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家通常希望通过跳槽解决自己的问题。要是找不到更好的机会,往往沦为“橡皮人”。
职场中,形形色色的人有很多,你知道你自己属于哪种人吗?
案例一:踏实肯干的老实人,竞聘失败难免不平
有一个男孩子,之前的岗位是技术,为人寡言、耐心、实干、肯吃苦、肯吃亏。在一次管理岗竞聘中,他的演讲报告做的很一般,现场讲了很多工作中的具体困难及解决的细节。都是些技术型的问题,一直到讲完都没有涉及到管理的部分。在提问环节,评委问他,你要竞聘的这个岗位和你之前的工作有很大区分,对此你有什么想补充的?他想了想,说了句,我之前的工作没有涉及到具体的管理,所以我现在讲什么都是空谈,还不如等做了再说。这个答案评委自然是不满意的,如果你对新的岗位没有任何想法,何必要来做这个竞聘?很多时候技术升到管理是有门槛的,不是别人看重你,把你推到这个位置上,让你慢慢学;而是你有这个意愿有这个能力,别人相信你能胜任才会给你机会。他的回答没有什么太出彩的地方。评委打分都特别低,他吃了太老实的亏。
心理分析
参加管理岗竞聘,需要有管理岗的职业规划,如果依然用过去的技术岗思维考虑问题,失败就难免了。俗话说,在什么位置想什么事儿,职场定位非常重要。
案例二:搞不清自己状况的老大,很容易败于职场关系
一个印象比较深的女孩子,她之前就在初级管理岗位上,这次竞聘中级管理。她的性格怎么说呢?举几个例子说,有一次她跑来问我几个专业问题,我很耐心解答了,答完之后她笑着说:“你的专业还不错!”然后就走了。我愣住了,她的职位比我低,我本来以为她是来请教我,哪里知道这语气听起来像是在对我进行考核。林子大了什么样的怪鸟都有,后来她们部门空降了一个领导,是她的直属上司,那人来的第一天,她把人家叫到会议室,像面试一样,把人过往经历都问了一遍,新来的领导搞不清状况,以为她是领导,就一五一十回答了。出来之后知道原来是自己的下属,就怒了,劈头盖脸把她给骂了一顿。后来发现,她太喜欢充老大,颐指气使,同事对她充满了怒气,领导就想办法把她扔到了新成立的部门;她在新成立的部门也没待多久,又被调到了其他部门。五个月时间,换了三个部门。然而她的竞聘报告做的非常好,演讲非常精彩,对工作的认识也很到位,之后的问答环节做的也很棒。如果不认识她,肯定得给个高分。但很可惜,我对她印象实在太差,就根本不管她的演讲内容给了个比较低的分数。但总的来说,她的平均分还是比较高的。
心理分析
当一个人给自己定位不清,或者对他人讲话总充老大,很容易破坏职场人际关系,导致职业发展受限,有时还不自知。这是人际关系模式的问题。
案例三:埋头拉车不看路的辛苦人,抱怨太多毁掉前途
另外一个印象比较深的,是在项目驻场几个月,临时因为管理岗位竞聘被拉回来的同事,他因为赶的匆忙,报告没有做,就直接做了现场演讲。可能因为比较疲倦的缘故,演讲的逻辑性非常差,也因为没有准备,整个演讲听起来就像是一场对公司的不满和控诉。我听着听着就满头大汗,哪家公司没点管理上的问题?一个几千人的大公司,多少都有些无法面面俱到的地方,有不满,也不该在这种场合发泄,这就是典型的不会做人。他的演讲还没结束,他的直属领导,也就是评委之一,直接问了句:“你不想做了是吗?”他赶紧说不是,他的领导就借题发挥,连讽带刺把他骂了十多分钟,总的来说就是看得出来他平时很努力,所以才会给他这样一个机会,让他到公司来述职,哪里知道他对公司有这么多不满,真让人失望之类的话。他从前到后都低着头一句话没说,我心里虽然很同情他,但还是在想,这要是我的下属,敢在这种场合给我丢人,我也得骂死他!
心理分析
讲话分不清场合地点,就知道埋头拉车不会看路,关键时候掉链子,这样的人只知道付出不懂得要求回报,心里期待别人主动看到自己,结果积怨太久,关键时候讲错话。
以上三个案例属于职场典型案例,也是最容易跳槽的对象,究其原因,还得从自身挖掘,看看自己的压力应对能力,自己的职业发展定位和规划,以及是如何处理职场压力和困扰的,是否能够做到在职场沟通中及时考虑人、情境的因素,是否在讲话时关注自己、他人和环境的因素,是否能够很好的,恰当的展现自己,是否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优势,如果没有做好这些,自然就会出现职场困境,以为是外界的问题,从而盲目跳槽。
你是职场“苍蝇人”?
像一只趴在玻璃板上的苍蝇,前途一片光明,但却找不到出路,这类职场人很年轻,精力充沛,他们身上最大的问题就是——迷茫。
工作了也不清楚适合做什么
学市场营销的张凡临近毕业终于拿到了北京一家贸易公司的offer,当上了一名销售助理。“本以为做销售的上班时间有弹性,收入可观。”可张凡上班后才发现和自己想象的完全不同,“不仅上下班要打卡,薪酬也少得可怜。”
刚进入公司时,张凡捧着客户名单打电话,很是卖力,但几次拒绝让他觉得很受打击。张凡越来越觉得销售工作并不适合自己,但究竟自己适合做什么,也一直没想清楚。“现在只好一边应付工作,一边到处投简历,说不定哪天能撞进一家大公司。”
选择多了迷茫是必然
对于新入职的绝大多数年轻人来说,迷茫基本上是个通病。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他们比前辈们有更多的机会选择。但相对于这样的特定背景,他们并没有比前辈们接受到更多的关于职业选择的教育,迷茫自是必然。
永远为自己工作
首先,寻找职场的导师。在迷茫的时候,职场中有经验的人是他们可以依赖的。其次,自己做一个有心的人,从身边的小事中学习和感悟,这样的成长是最快的。第三,工作永远是为自己,不要因为待遇或和领导关系不好,而不认真工作。
橡皮人 没有职场荣辱感
族群特征:没有神经,没有痛感,没有效率,没有反应。整个人犹如橡皮做成的',对批评表扬无所谓,没有耻辱和荣誉感。
几次争执后坚持“沉默是金”
崔志勇从大四开始在一家贸易公司实习,
他工作很用心,也很希望能获得认可。但几次和同事的争执后,崔志勇感觉到坚持原则并没有什么好处,不如不痛不痒,却能混个平安。最终崔志勇在公司留了下来,更把“沉默是金”当成至理名言。在崔志勇看来,现在的工作就像是一块鸡肋,嚼之无味,弃之可惜。
对现实缺乏正确认识
对于那些在同一个工作岗位上工作5年以上的人来说,有超过半数的职场人会出现“橡皮”倾向:他们对工作渐渐失去了激情,内心充满职业倦怠。而对于那些初入职场的新人来说,因对现实缺乏正确认识,他们往往怀揣雄心壮志,总是用自己的标准来评判事物。在工作中遭遇挫折,就会用橡皮外套麻痹自己,而短暂的成功,又会让他们建立下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直到自己力所不及。
增加团队意识保持工作兴趣
对于那些存在“橡皮”倾向的职场人来说,要想摆脱“橡皮”境遇,首先要加强与上司和同事的交流。除了工作之外,在平时的休息时间,不妨与上司、同事多一点聚会、交流,不仅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更多东西,融洽的同事关系还可以增加团队意识提升团队凝聚力。除此之外,职场人要时刻保持对工作的兴趣。除了对本职工作怀有激情外,还要对生活或工作的其他方面保持一定的好奇与兴趣,培养自己对事情的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让自己的思维更加活跃。与此同时,职场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定期制定一些“小而精”的计划,能让自己的工作保持目标性,减少厌倦情绪。
回答:贵公司是国际上有名的`汽车工业公司,虽然我学的专业不是汽车专业,但我一直留意、关心贵公司的发展,特别是贵公司注重对员工的培训,更让我心动,另外象贵公司这样大的企业,我想是各种专业人才都需要的,便毅然前来应聘,
点评:该毕业生的专业虽然不是该公司紧缺的专业,但他分析了公司招聘职位的具体要求,认为可以应试该公司的某一种职位要求,
(如管理、营销、秘书),如食品工程专业的求职面远不只局限于食品的加工企业,可延伸至饮品、酒类、保健品、调味品甚至酒楼等多个行业。都会有适合自己的职位。
企业对职业员工价值的评定大体是一致的,说法大同小异,
职场里,你是哪一种人?
。不过下面这个说法还是比较有新意的。华点通国际顾问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苏珊女士把人分为五种:人财、人才、人材、人在、人灾。“人财”是指能直接带来社会财富的人,20%的人财创造了80%的财富;“人才”指在某些方面有特殊才能的人,20%的人才带来了10%的财富;“人材”是指有发展和培养潜力的人,20%的人材带来了财富的10%;“人在”是指对企业可有可无、人在心不在的人,其中30%的人没有一次实际性贡献;“人灾”是指给企业带来麻烦和灾难的人,这种人不仅不能带来社会财富,还会消耗掉社会财富,
“人财”自然是企业间争夺的关键,企业会千方百计留住他们;对于有潜力的“人材”则需要企业提供一个好平台使他转化成人才;对于“人在”,如果企业有良好的用人制度和淘汰机制,他们也难以逍遥自在;企业追求人力成本最低化,对于“人灾”,绝不能姑息养奸,只有一个决定:赶走他们。
此外,企业的用人观正在经历从“通用性(或可雇用性)人才”向具备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所需的技能的“职业员工”的转变。于是,对个人而言,你属于什么样的人,就成了个人职业生涯设计的先决条件。那种干什么都可以,但什么都不精通的“万金油式”的人才正在走向穷途末路;跳槽次数越多,其贬值的速度就会加快。
★ 卖苹果散文诗
★ 卖萌节是几月几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