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曾子杀猪的故事阅读(共含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琥珀川”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博古通今】曾子“杀猪教子”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曾子,名参(shen阴平),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费县)人。他是古代“大圣贤”孔子的学生。
据记载,曾子这个人向来是严于律己,言行谨慎,平时很注重个人修养。在《论语.学而篇》中,就曾记载了他进行修养的方法和原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在孔子众多出色的学生中,曾子的人品受到孔子的称赞。他不仅孝敬父母,也是一个称职的父亲。
曾子具有强烈的教育意识,是教育的有心人。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曾记载一个曾子“杀猪教子”的动人故事,一直为世人所传颂。
有一天,曾子的妻子忙完家务,准备要到街上去买东西。三四岁的小儿子,也要跟着去。母亲怕麻烦不让去,儿子没完没了地纠缠。实在没办法了,灵机一动,便哄他说:“听话,在家里玩。等我回来,我把咱家那口大猪杀了,给你炖肉吃。好吗?”
小儿子一听说要吃炖肉,立刻就止住了哭声,认真地问道:“这是真的吗?”
母亲假装认真地点了点头。小儿子立刻破涕为笑,又到一边玩耍去了。
曾子是一个教子的有心人。刚才母子对话的情景,曾子看见了。曾子知道,妻子这是“哄”孩子,并不是真的要把大肥猪给杀了。当时,本想上前阻止,但来不及了,话已经说出去了,“覆水难收”啊。怎么办呢……
曾子的妻子高高兴兴地从街上回来。一进家门,眼前的情景,使她大吃一惊:只见曾子用绳子牢牢地捆绑住家里的那口大肥猪,身旁还放着一把雪亮的屠刀。大猪拼命挣扎、吼叫,还挺吓人的。怎么?他真的要杀猪?妻子急忙上前阻拦说:
“你这是疯啦!我刚才是叫儿子纠缠得没办法,才那样说的。那是说着玩的,为‘哄’他,你怎么竟然当真起来呢?”
曾子严肃而认真地对妻子说:
“我知道,你是跟儿子说着玩的,实际上并不打算真的要杀猪。可是,你想没想过,小孩子还不大懂事,只会跟着父母的样子去学,去做。今天,你说了话不算数,答应了的事不去做,哄骗了孩子,这实际上就等于是在教孩子讲假话,骗人。做母亲的欺骗儿子,儿子会觉得母亲的话不可信,以后再教育,他也就难以相信你的话了。这样做,怎么能把孩子教育好呢?”
妻子听了,觉得丈夫的话句句在理。她佩服丈夫,言而有信,说话算数,言行一致,以真诚的态度培养孩子诚实的品质。她深深地责备自己,不再阻拦丈夫,终究避免给孩子心灵上造成的不良影响。虽然付出的代价不小,但很值得。
这个故事,几千在中国流传,经久不衰,引人深思。
曾子“杀猪”的举措是一举两得
小孩子不仅在智力方面处于蒙昧状态,在道德方面同样也是处于蒙而无知的状态,是非、善恶、美丑分不清楚,辨别能力很差,容易受外界影响,特别是父母的影响。父母是孩子最早接触的成年人,朝夕相处,形影不离,又是他们心目中最有威望、最值得信赖的人。父母说什么,孩子都笃信不疑;父母做什么,就学什么,毫不走样。
孩子年龄越小,就越是崇拜父母。在他们看来,父母的言行举止,都是最标准的思想和行为规范。在孩子心目中,父亲是最好的父亲,母亲是最好的母亲。如何对待人,如何对待事,都要以父母为榜样。
做父母的,如果不时时刻刻地严格检点自己的言行举止,任何不良的一言一行,哪怕是一点点疏忽,都很可能在无意之中,给孩子以不良的影响。而不良的影响一旦发生,由于孩子总是“先入为主”,先获得的“认知”很难再从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抹去,并且以此为依据排斥其他不同于此的“认知”。因此,中国古人特别重视让孩子接触正面的形象,千万不要用骗人的话欺骗孩子。
曾子在儿子小时候,特别注意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努力做到“谨于言,慎于行”,反映他具有强烈的教育意识。在他看来,在子女教育上“无小事”。在与孩子相处中,在处理有关儿童的问题时,家长的一切言行举止,都要绝对服从儿童的教育。
在孩子面前,家长是“属于”孩子的,一切都要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益,一点儿也不能随意伤害儿童,不能污染、毒害儿童单纯美好的心灵。
曾子“杀猪教子”的故事,之所以能够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经久不衰,是因为曾子杀猪的举措是“一举两得”:既以实际行动教育了孩子,同时也教育了自己的妻子。
“童蒙养正,作圣之功。”要慎之又慎。
也许有人以为:对于小孩子,何必那么认真?家长许诺的事,小孩子很可能一会儿就忘记了。这是缺乏教育意识的表现。
一般情况下,孩子出于对父母的信任,凡是家长许诺了的事,不会轻易忘掉。在许多情况下,孩子为了赢得家长的许诺,是付出了“代价”的。比如故事中曾子的小儿子,本来特别想跟母亲一起上街,但为了赢得母亲“杀猪给他吃肉”的许诺,放弃了上街的要求,克制住了自己的欲望,他是做出了“牺牲”的。如果家长说话不算数,许诺的事不兑现,孩子就会以为说谎、骗人是允许的,很有可能也跟家长一样,也学着去说谎、骗人。
家长必须明白,如果有一次言而无信,说话不算数,就是用十次的“诚信”,也难以挽回已经丧失的“威信”。要重新树立威信,取得孩子的信任,是要做出巨大的努力。希望孩子诚实,自己首先要诚实。不守信的人,不可能培养出诚实的孩子。家长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慎而又慎。
十七世纪时,英国教育家洛克在他的《教育漫话》一书中的开头,便开宗明义地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们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是极微小,小到几乎觉察不出,都有极大极长久的影响;正如江河的源泉一样,水性很柔,一点点人力便可以把它引导入他途,使河流的`方向根本改变,从根源上这么引导一下,河流就有不同的趋向,最后就流到十分遥远的地方去了。”
洛克的比喻十分贴切、深刻,引人深思。“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小时候的教育在方向上有极为细微的偏差,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中国古人说:“童蒙养正,作圣之功。”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儿童早期的启蒙教育一定要慎而又慎,不可掉以轻心。
从『曾子杀猪』说说诚实教育这件事
曾子是孔子的得意门生,被后人们敬称为“宗圣”,是儒家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有一天,曾子的媳妇要到集市上去,儿子哭闹,吵着一定要跟妈妈去,曾子的妻子就戏哄孩子:“好宝贝,别哭啊,在家等着妈妈,你要是不跟我去,妈妈回家就杀猪给你做肉吃。”孩子一听有肉吃,马上就不闹了。
曾妻回到家里,看到曾子也在家了,曾子问妻子:“孩子跟我说了,说他不跟你去集市,回来你就杀猪给他吃肉,有这回事吗?”
曾妻说:“有啊,那是我哄他说的。”
曾子说:“哦,那好啊,那还费什么话,咱俩这就杀猪吧。”
曾妻一下子急了:“你看,你这人死脑筋,什么事都当真,告诉他杀猪不是为了让他在家老实呆着嘛?猪这么贵一只,你舍得杀吗?我这不就是哄哄他吗?”
曾子说:“你怎么能骗自己的孩子呢?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只会听父母的教训,学父母做人的样子。你今天骗了他,他从此不会再相信你说的话,而且他也会学了你的样子骗你,即使,他不会骗你,那么他也会骗别人。你是宁愿今天杀了这个猪,还是宁愿让自己的孩子变成个无法管教的骗子呢?”
最后,妻子被曾子说服了,两个人最后还是把猪杀了,如约让自己的孩子美餐一顿。
其实,孩子天生是不会说谎的。
孩子出生的时候还不会说话,思想也是一片空白,到了开始萌生自我意识的时候,吃饭,喝水,上厕所,生活当中的一切都是父母教的。
这时候,父母是天然可信的,所以在他们的世界里,语言就是用来传达真实意思的,让喝水水杯就会过来,说苹果在桌子上肯定在桌子上,说要出去玩就一定是要出去了。这时候,他们的思想中,是没有“谎言”这个概念的,整个世界一直沿着“语言是真实的”这个逻辑在运行着,从未出过差错。
然而,他们终究会被骗第一次的,当家长们漫不经心的对孩子们撒谎哄骗他们的时候,其实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仅仅一句谎言这么简单——他们世界运行规律一下子就变了。
虽然没人能记得婴儿时期的事情,但我想,当每个人人生中第一次经历被骗这种事情的时候,他们应该会有两种反应。
第一种是委屈:“明明告诉我给我买果冻吃,为什么就是不给我买呢?为什么说话不算数,委屈。”
第二种是惊诧:“我才知道,原来没有的事情啊也能告诉别人啊,那么下次我也试试,只要说谎对我自己有利就行。”
您看,他的谎话就是这么学会的。
中国人喜欢打孩子,讲究“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听话了就得打,外国人讲的那套不打孩子的理念看上去先进,实际上根本不入中国家长的法眼——打还不听话呢,不打还不反了天了!
但是,您也得会打啊。
孩子丢了两块钱,啪一个耳光过去:“让你丢钱!”,孩子学习成绩下滑了,啪一个耳光过去:“叫你不好好学习!”,孩子摔了个碗,啪一个耳光过去:“让你毛手毛脚!”——90%的家庭是这样管孩子的。
可是,大人们往往忽略了这样一个道理,他们自己也会偶尔丢钱;学习成绩肯定会有客观波动,考不好在所难免;谁都会偶尔不留心摔个碗碟,他们自己也不例外。没见到他们同样的责打自己,但是他们对孩子却从来不手软,也不管是不是孩子真有那么严重的错误,也不管是不是同着外人栽了孩子的脸面。
这样打孩子,与其说是“教育孩子”,倒不如说是“发泄自己的失望的怒气”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说到打孩子,大宅门里的季先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有一集,季先生拿着手中的板子,一字一句的告诉景琦:“记住,一心不可二用。”然后板子才啪啪的朝手心打下去。
您看,打孩子是有其道理和学问的——打孩子,是为了纠正孩子的过错,让其当时明白自己的问题,从而改正;打几下板子也是有定数的,犯什么样的错误就打对应多少下的板子,充满契约精神,根本不是为了发泄怒火而打的。
然而大多数家长没有这样的觉悟,甭管是什么错误,反正惹祸了打是没有错的,正因为家长是这样的思想,孩子学会了把碎碗扫干净处理掉,涂改隐藏试卷不被家长看到,甚至去外面偷两块钱假装这钱没丢,回到家则报喜不报忧,做表面上的乖孩子。
他们可能也不想这样,但是没办法,如果不骗爸爸妈妈的话,一个大耳光就挨上了。
当打骂带来的只有恐惧的时候,孩子为了免于这种恐惧,当然要学会说谎免于失控的暴力。
这样一来,家长不是逼着孩子说瞎话吗?
4
有些家长从不讳言自己会和孩子讲谎话,因为在他们看来,世界上本来就充满了谎言,他长大一点小伙伴们会骗他,再长大社会也会骗他,既然如此,我干吗不让他早早的适应“这个世界是有谎言的呢“?
听起来很正确,但实际上大错特错,因为这位家长忽略了“谎言与谎言也是有差别的”。
生活中确实避免不了谎言,然而谎言分为“必要的谎言”和“不必要的谎言”。必要的谎言往往是客观情况决定,是善意的,而“不必要的谎言”往往是随口胡诌,甚至是会害人的。
举例子,任何人也绝不能直陈对方长得很难看,这是基本礼貌,医生也绝不可能直截了当告诉病人你的病没救了,这甚至是医生的职业操守。这些都是谎言,然而这些谎言是必要的,也是善意的。
可是,明明囊中羞涩,偏偏大吹特吹家境殷实月入十万;明明不喜欢眼前这个女孩子,却为了一己私欲花言巧语哄骗人家;明明拿了钱就去赌博扔进无底洞,却信誓旦旦的告诉人家下星期就能还钱,这些也是谎言,然而这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骗”,这种谎言被所有人痛恨着。
是的,谎言无法避免,然而诚实的人并不意味他们句句是真话,只讲有必要的,善意的谎话同样是正直的人。然而孩子分不清哪些谎言有必要哪些没有必要,他们还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在他们小的时候,家长们要教给他们诚实的道理,养成他们诚实做人的习惯,等到他们稍微懂事之后,再告诉他们“有必要”“没必要”的谎言如何区分,让他们学会用“正确的”谎言为人处世,保护自己,并且杜绝“没必要”的,会害人的假话,让他做一个让人信赖的人。
这样才是真正的为了孩子将来好。
中国人喜欢打孩子,讲究“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听话了就得打,外国人讲的那套不打孩子的理念看上去先进,实际上根本不入中国家长的法眼——打还不听话呢,不打还不反了天了!
但是,您也得会打啊。
孩子丢了两块钱,啪一个耳光过去:“让你丢钱!”,孩子学习成绩下滑了,啪一个耳光过去:“叫你不好好学习!”,孩子摔了个碗,啪一个耳光过去:“让你毛手毛脚!”——90%的家庭是这样管孩子的。
可是,大人们往往忽略了这样一个道理,他们自己也会偶尔丢钱;学习成绩肯定会有客观波动,考不好在所难免;谁都会偶尔不留心摔个碗碟,他们自己也不例外。没见到他们同样的责打自己,但是他们对孩子却从来不手软,也不管是不是孩子真有那么严重的错误,也不管是不是同着外人栽了孩子的脸面。
这样打孩子,与其说是“教育孩子”,倒不如说是“发泄自己的失望的怒气”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说到打孩子,大宅门里的季先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有一集,季先生拿着手中的板子,一字一句的告诉景琦:“记住,一心不可二用。”然后板子才啪啪的朝手心打下去。
您看,打孩子是有其道理和学问的——打孩子,是为了纠正孩子的过错,让其当时明白自己的问题,从而改正;打几下板子也是有定数的,犯什么样的错误就打对应多少下的板子,充满契约精神,根本不是为了发泄怒火而打的。
然而大多数家长没有这样的觉悟,甭管是什么错误,反正惹祸了打是没有错的,正因为家长是这样的思想,孩子学会了把碎碗扫干净处理掉,涂改隐藏试卷不被家长看到,甚至去外面偷两块钱假装这钱没丢,回到家则报喜不报忧,做表面上的乖孩子。
他们可能也不想这样,但是没办法,如果不骗爸爸妈妈的话,一个大耳光就挨上了。
当打骂带来的只有恐惧的时候,孩子为了免于这种恐惧,当然要学会说谎免于失控的暴力。
这样一来,家长不是逼着孩子说瞎话吗?
有些家长从不讳言自己会和孩子讲谎话,因为在他们看来,世界上本来就充满了谎言,他长大一点小伙伴们会骗他,再长大社会也会骗他,既然如此,我干吗不让他早早的适应“这个世界是有谎言的呢“?
听起来很正确,但实际上大错特错,因为这位家长忽略了“谎言与谎言也是有差别的”。
生活中确实避免不了谎言,然而谎言分为“必要的谎言”和“不必要的谎言”。必要的谎言往往是客观情况决定,是善意的,而“不必要的谎言”往往是随口胡诌,甚至是会害人的。
举例子,任何人也绝不能直陈对方长得很难看,这是基本礼貌,医生也绝不可能直截了当告诉病人你的病没救了,这甚至是医生的职业操守。这些都是谎言,然而这些谎言是必要的,也是善意的。
可是,明明囊中羞涩,偏偏大吹特吹家境殷实月入十万;明明不喜欢眼前这个女孩子,却为了一己私欲花言巧语哄骗人家;明明拿了钱就去赌博扔进无底洞,却信誓旦旦的告诉人家下星期就能还钱,这些也是谎言,然而这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骗”,这种谎言被所有人痛恨着。
是的,谎言无法避免,然而诚实的人并不意味他们句句是真话,只讲有必要的,善意的谎话同样是正直的人。然而孩子分不清哪些谎言有必要哪些没有必要,他们还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在他们小的时候,家长们要教给他们诚实的道理,养成他们诚实做人的习惯,等到他们稍微懂事之后,再告诉他们“有必要”“没必要”的谎言如何区分,让他们学会用“正确的”谎言为人处世,保护自己,并且杜绝“没必要”的,会害人的假话,让他做一个让人信赖的人。
这样才是真正的为了孩子将来好。
【原文】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
①反:通“返”。 ②彘(zhì):猪 ③ 适:往
④特:只不过 ⑤待:依赖 ⑥烹:煮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①曾子之妻之市 ②顾反为汝杀彘
③特与婴儿戏耳 ④今子欺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3) 这一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去,往; 通“返”,返回; 开玩笑; 你
(2)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如果不相信他的母亲,这样就不能教育好孩子。
(3)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言行一致,教育孩子诚实守信。
【译文】
孔子有个学生叫曾子。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儿子哭闹着要跟去,妻子就哄他说:“你在家等我,回来给你杀猪炖肉吃”。孩子信以为真。
妻子回来,见曾子正磨刀霍霍准备杀猪,赶忙阻拦说;“你怎么,你真的要杀猪给他吃?我原是哄他的'”。曾子认真地说:“对小孩子怎么能欺骗呢?我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影响,我们说了不算数,孩子以后就不会听我们 的话了”。他果真把猪杀了。曾子言传身以身作则教,为后世传颂。
【甲文】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月余,三军皆罢。乃拜亚夫为中尉。
9.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3分)
(1)上自劳军( )
(2)天子且至( )
(3)囊者(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1)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
(2)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
11.对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主要记叙汉文帝细柳营劳军的故事,重点勾画出周亚夫“真将军”的形象。
B.细柳营常备不懈、严阵以待,文帝处处被要求遵循军令,足见军纪严明,令行禁止。
C.写皇帝和群臣从细柳营军门出来后的反应,从正面表现了周亚夫善于治军的特点。
D.本文情节回环曲折,起伏跌宕,人物性格鲜明,充分展示了周亚夫的才华与个性。
【乙文】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女杀彘(zhì)。”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彘:猪。
12.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B.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C.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D.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13.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曾子之妻教育孩子的错误表现为(不少于6个字),曾子教育孩子的态度用一个四字成语概括是。(3分)
答案:
9.(3分)(1)慰问或犒劳。(2)将要。(3)先前。
19(4分)(1)任命河内郡的郡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在细柳。(2分)
(2)不久来到了细柳军营,军中官兵都穿戴盛甲。(2分)
11.(3分)C
12.(3分)A
13.(3分)示例:不讲信用,不守诚信。围绕不诚信作答即可)(2分)“言而有信”(或“以
身作则”“一诺千金”“言传身教”“言行一致”“言行若一“)(1分)
曾子杀猪 原文
【原文】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曾子杀猪 译文
【译文】孔子有个学生叫曾子。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儿子哭闹着要跟去,妻子就哄他说:“你在家等我,回来给你杀猪炖肉吃”。孩子信以为真。
妻子回来,见曾子正磨刀霍霍准备杀猪,赶忙阻拦说;“你怎么,你真的'要杀猪给他吃?我原是哄他的”。曾子认真地说:“对小孩子怎么能欺骗呢?我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影响,我们说了不算数,孩子以后就不会听我们 的话了”。他果真把猪杀了。曾子言传身以身作则教,为后世传颂。
曾子杀猪 阅读练习题:
1.“曾子之妻之市”里的俩“之”什么意思 。
2.“ 妻止之曰”里的“止”什么意思?
3.“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什么意思?
曾子杀猪 阅读答案
1.曾子之妻之市:第一个“之”是“的”,第二个是“前往,去”
2.妻止之曰:“止”是“阻止”
3.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你现在欺骗他是在教他学会骗人呀。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①为女杀彘②。”妻适③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④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⑤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⑥彘也。
注:①反:通“返”。 ②彘(zhì):猪 ③ 适:往
④特:只不过 ⑤待:依赖 ⑥烹:煮
11、解释文中加点的文言词。(2分)
(1)女还( ) (2)婴儿非与戏也( )
12、翻译下列句子。(2分)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13、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1、(1)同“汝”,人称代词,你 (2)开玩笑
12、现在你欺骗他,这就是教儿子欺骗呵。
13、教育人要言必信、行必果(意思对即可)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①为女杀彘②。”妻适③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④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⑤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⑥彘也。
注:①反:通“返”。 ②彘(zhì):猪 ③ 适:往④特:只不过 ⑤待:依赖 ⑥烹:煮
11、解释文中加点的文言词。(2分)
(1)女还( )
(2)婴儿非与戏也( )
12、翻译下列句子。(2分)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13、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是什么?(3分)
11、(1)同“汝”,人称代词,你
(2)开玩笑
12、现在你欺骗他,这就是教儿子欺骗呵。
13、教育人要言必信、行必果(意思对即可)
曾子之妻之市2,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3,顾反4为女杀彘5。」
妻适6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7与婴儿8戏9耳10。」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11。婴儿非有知也12,待13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14,是15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16,非以成教17也。」遂18烹彘也。
一 作者简介
韩非(公元前280?―233)o战国末期思想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与李斯同是荀子的学生。秦始皇读到他的著作,十分佩服。后来秦国攻打韩国,韩王派韩非出使秦国,秦王将他扣留下来。李斯当时已在秦国做官,怕韩非受到重用,影响自己的地位,用谗言陷害韩非,韩非最后在狱中自杀而死。韩非提出的君主专制及法治思想等,对后世影响很大。
《韩非子》基本上是韩非所著,也有后学所辑录的文字,全书共有五十五篇,十余万字。《韩非子》的文章词锋锐利,条理分明、严密透彻,有很强的说服力;又善用寓言,巧设譬喻,使得文章更为生动。
本文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二 注释
曾子:即曾参,春秋时鲁国人,孔子的弟子。之市:到市上去。之:动词,「前往」的意思。
女还:你回家去。女:[雨],[jy5];h[r]。通「汝」。「你」的意思。
还:回去。
顾反:回来,指从市上回来。顾字解回首观看,故顾反犹言回来。彘:[自],[dzi6];h[zhì]。猪。适:刚刚。特:不过。婴儿:此指小孩。戏:开玩笑。耳:罢了。非与戏也:不能跟(孩子)开玩笑。非有知也:不懂事。待:向 着,跟着,依靠。今子欺之:如今您欺骗他。子:您,此指曾子的妻子。
之:他,此指曾子的儿子。
是:这是。不信其母:使他不相信自己的母亲。非以成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成教:完成教育。
遂:于是,就。
三 赏析重点
韩非运用一则生活事例,说明了教育子女的道理:父母必须以身作则,以诚信为本。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曾子的妻子去赶集,儿子哭 着也要跟去,她便哄他说:「你先回家,等我回来杀头猪给你吃。」妻子赶集回来,曾子果真要动刀杀猪。妻子马上阻止他说:「刚才不过是跟孩子开开玩笑罢了。」曾子正色道:「小孩不懂事,一切要靠父母引导,你欺骗他,等于是教他骗人,做母亲的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再相信母亲。这种事是不能开玩笑的。」曾子于是杀了一头猪烹煮给儿子吃。
作者用极经济的笔法,从曾妻的一句戏言写起,然后写曾子要为此坐言起行,再引出夫妻有关教育子女的一番对话,结果曾子真的为儿子烹猪。这节文字 叙事生动简洁,又很细致,如写曾子的妻子要外出,「其子随之而泣」,把小孩子缠住母亲的情态,写得栩栩如生;「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两句话就鲜明地刻画出曾子守信重诺、一丝不苟的个性。
透过对话,作者将曾子和曾妻管教孩子两种不同的态度表现出来。曾妻对儿子说:「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反映出很多时候成年人哄小孩的敷衍态度。后来她对曾子说:「特与婴儿戏耳。」更明确显示她的想法。相反,曾子对待子女教育却极其严肃。他的.一番话,说理逻辑性很强,由「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推论出「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把父母教育和子女品德养成的内在因果关系,剖析得十分透彻,合情合理,具体地说明了身教的重要。
【想一想】
校内高年班同学的言行表现,对低年班同学会不会产生影响呢?试举例说说你的实际感受?若父母答应了假期带你到海洋公园游玩,但一次又一次的推延,你会有甚么感觉?你对别人不兑现的承诺有甚么感受?你有没有做过不守信诺的事呢?如有,有甚么积极改善的方法?
★ 曾子杀猪读后感
★ 曾子杀猪文言文
★ 曾子杀猪翻译
★ 曾子杀猪阅读答案
★ 的曾子杀猪读后感
★ 杀猪饭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