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何谓执笔文言文(共含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路人王铁牛”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何谓执笔文言文
清康有为日:“学者欲执笔,先求腕平,次求掌竖,后以大指与中指相对抵管,令大指之势倒而仰,中指之体直而垂。名虽曰执,实则紧夹其管。李后主所云在大指上节下端,中指著指尖,名指在爪甲肉之际也。”
“吾腕欲平而大指撑出,管常微僵右,自学执笔时,即能逆人平出,卷毫而行矣。盖常人执笔,腕斜敬案上,大指向上,笔管必斜右,毫尖必向左,落笔既顺,画则毫尖向上,竖则毫尖向左,其锋全在边线,故未能万毫齐力。若腕能平,使手眼几欲切案,则无论如何执法,管自向左,但锋仍自外耳。惟以中指直抵之,则锋自向内。又有大指横撑直出拒之,食指亦横出作椭圆形,以指尖推笔,故管自向左,锋自逸后向左,名指控禁之,则锋自定。笔在四指之尖,转动空活,故类拨橙。王侍中《书诀》所谓‘中控前冲,拇左食右,名禁后从’,皆悉暗合。侍中用‘冲’、‘禁’二字尤精,盖不用大指、食指尖推笔,则不得为‘冲’,名指在外禁定其笔,只能谓之‘禁’,不能谓之‘拒’也。然吾之暗合古法,亦不出‘腕平欲置杯水而不倾,大指横撑而出’二语而已。黄小仲云:‘食指须高,如鹅头昂曲。’欲其如是,大指横撑出拒笔,食指自有是势。故苟能腕平指横,则王侍中石本之诀,小仲不传之秘,仲瞿神授之说,慎伯累犊之言,皆以备有无遗,富哉言乎!故学贵有本,小艺亦其理也。
吾为之语曰:平腕,欲手眼之向下,横撑大指,欲其指平而执低。手眼向下,则腕反而筋纽。大指横平下拒,则掌竖而食指昂。右腕挺开,则锋正对准。腕悬,而肩背力出。左腕挺开贴案,则气势停匀,右腕宜虚活。如此,则八面完全,险劲雄浑,篆真行草,无不得势矣。盖隶书横匾,故勒为最难,其努次之,腕开则得横势,顺势行之,则画平满有气。对准,则努垂下自有势。筋纽则险劲自出。自此学书,无施不可,视其学之深浅高低,以为其书品之高下耳。垂相称下笔‘如鹰华攫拿’,中郎‘笔势洞达’,右军曰‘字势雄强’。详观索靖、王导、右军、大鲁公草书及《天发神凿》,北碑中若《杨大眼》、《魏灵、《惠感》诸造像,巨刃挥天,大刀研阵,无不以险劲为主.石小,寸仍毛‘刃,期例NEZY俱们之佗书虽精,其见闻及此,然未尝论及腕平大指横撑之说。想慎伯尚未知之,故用功至深,而终伤腕弱。吾偶得此,又证以古法及慎伯之法,无不吻合。虽用力过浅,未及于古,然欲阶古人,舍是则出不由户,莫能致也。吾亦不欲缄秘之,以示子弟,碑继此而神明之,或有成焉。”
在风缱绻的角落
我为流年执起潇洒的笔
任他从我肩膀拂过
他的匆匆 我的洒脱
留下如斯青春 如斯墨痕
在月温存的天际
我为流年执起思念的笔
任她泅渡着无法释怀的过往
她的柔情 我的惆怅
留下如斯青春 如斯残缺
在流水汩汩的对岸
我为流年执起眷恋的笔
任他奔向憧憬的大海
他的倔强 我的无奈
留下如斯青春 如斯遗憾
在静谧的夜里
我为流年执起苍凉的笔
任她紧紧环抱着我
她的深邃 我的迷醉
留下如斯青春 如斯苍白
从来不敢亵渎她
这个能穿透世相的洞明
只能轮回在荏苒流年里独自徜徉
忆起搁浅的梦想与远去的人儿
挥洒笔尖的孤寂与彷徨
任——
回忆在流年里支离破碎
思绪在流年里迷离纷飞
执笔注意事项
在整个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草拟初稿是一项最重要的工作,也是最需要花费心思的工作。初稿虽然只是文章的一个坯子,但却是下步进行加工的基础。不能因为它是初稿,写作时就可以草率行事。起草初稿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一、周密思考,慎重落笔
毕业论文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正式动笔之前,要对文章进行通盘思考,检查一下各项准备工作是否已完全就绪。首先,要明确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统帅,动笔之前必须想得到十分清楚。清人刘熙载说:“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可以一言蔽之。扩之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所谓主脑者是也。”(《艺概》)作者要想一想,自己文章的主题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主题不明,是绝对不能动手写文的。其次,是理清思路。思路是人订]思想前进的`脉络、轨道,是结构的内在依据。动笔之前,对怎样提出问题,怎样分析问题,怎样解决问题,以及使用哪些材料等,都要想清楚。第三,立定格局。所谓“格局”,就是全文的间架、大纲、轮廓。在动笔之前先把它想好“立定”,如全文分几部分,各有哪些层次,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哪里该详,哪里该略,从头至尾都应有个大致的设想。第四,把需要的材料准备好,将各种事实、数据、引文等找来放在手头,以免到用时再去寻找,打断思路。第五,安排好写作时间、地点。写作要有相对集中的时间,比较安静的环境,才能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完成毕业论文写作任务。
古人说:“袖手于前,方能疾书于后。”鲁迅也曾说,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凝神结想,一挥而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写起来就会很快。有的人不重视写作前的准备,对所写的对象只有一点粗浅的认识就急于动笔,在写作过程中“边施工边设计”,弄得次序颠倒,手忙脚乱,或做或掇,时断时续,结果反而进展缓慢。所以,在起草之前要周密思考,慎重落笔。
二、一气呵成,不重“小节”
在动笔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旦下笔之后,则要坚持不懈地一口气写下去,务必在最短时间内拿出初稿。这是许多文章家的写作诀窍。有的人写文章喜欢咬文嚼字,边写边琢磨词句,遇到想不起的字也要停下来查半天字典。这样写法,很容易把思路打断。其实,初稿不妨粗一些,材料或文字方面存在某些缺陷,只要无关大局。暂时不必去改动它,等到全部初稿写成后,再来加工不迟。鲁迅就是这样做的,他在《致叶紫》的信中说:
先前那样十步九回头的作文法,是很不对的,这就是在不断的不相信自己――结果一定做不成。以后应该立定格局之后,一直写下去,不管修辞,也不要回头看。等到成后,搁它几天,然后再来复看,删去若干,改换几字。在创作的途中,一面炼字,真要把感兴打断的。我翻译时,倘想不到适当的字,就把这些字空起来,仍旧译下去,这字待稍暇时再想。
否则,能因为一个字,停到大半天。这是鲁迅的经验之谈,对我们写毕业论文也极有启发。
三、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
北宋大文学家苏拭在谈到他的散文写作时说:“吾文如万斜泉涌,不择地而出。在乎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干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地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文说》)苏拭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作文如行云流水,有神出鬼没之妙,旁人不可企及。但他总结的“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则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何谓《金刚经》
1、各有所好
或许是因为人类有逃避孤独的本能吧,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喜欢上一些什么,有的人喜欢运动,有的人喜欢旅游,有的喜欢逛街,有的喜欢听音乐……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我在闲暇喜欢读《金刚经》。每于临睡前受持诵读几句,想想其中的道理。虽然《金刚经》是佛为“最上乘者说”,但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慢慢的我这个凡夫俗子也开始觉得《金刚经》之中确实有大智慧了。
2、何谓《金刚经》
《金刚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或《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意思就是以金刚般的智慧到达彼岸。 “金刚”是自然界中最坚硬的金属,能断万物,所向披靡。般若是梵语音译,意为大智慧; “波罗蜜”也是梵语音译,就是摆脱烦恼,到达彼岸。因此, 《金刚经》经名的含义就是以金刚般无坚不摧的大智慧斩断人生的种种烦恼,到达清净的彼岸。
众所周知, 《金刚经》一卷是《般若经》六百卷的精华所在。其思想深刻而文字简洁优美,对于中国文化影响极大。在浩如烟海的佛教经典中,金刚经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经典之一,以致于几千年后的我也有机会读到它。
3、如何得清静
《金刚经》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人生的大问题: “云何应往,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滚滚红尘中的芸芸众生如何才能降服心中乱七八糟的想法?如何才能使得自己身心清静?这其实是所有的科学想要解决的人类的终极问题,是需要每一个人都好好想一想的。
我们之所以感到痛苦烦恼,是因为我们心中有太多的欲望。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感到烦恼,自卑,痛苦。既使欲望暂时实现了,又生怕会失去或者又有了更大的欲望。因此,我们的身心永远在苦海中沉浮,永无出头之日。
在现实生活中,人是不可能达到完全没有欲望的,因此怎样驾驭自己的欲望,是一种大智慧,是提高自身生存质量的大智慧。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要实现自己的心灵宁静,还需要靠自己的力量。其实佛学是人学,是心学,是关于人生智慧的哲学。人生在世,有许多疑问和困惑,会给人带来许多痛苦和烦恼,如何活得更快乐、更充实、更安心,在人自身能力感到无所企及的时候,往往会想要借助于神的启迪和保佑。但是佛教说人人心中都有一个佛,不需要求神拜佛,要求就求你自己——就是通过参悟,启发智慧,感悟生命,不断寻找更高层次的生存智慧和力量,开发、实现自己心中的潜能。这其实和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的主张是不谋而合的。
4、没有什么可以天长地久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佛认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如梦、如幻、如朝露、如镜花、如水月、如闪电、如水泡般虚无缥缈,瞬息即逝。平时我们看到的一切事物的形象,实际上都不是它们真正的形象,事物的真正形象是“无相”。也就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动不居的,都是不断的生灭变化的。因此,对于世界上的一切都应该坦然面对,都不应该执着,这就是所谓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否则就是“着相”,即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具体的讲,就是个人过多的考虑自己,从自己的需要出发,想得到文凭、知识,想得到亲情、友情、爱情,想得到财富、金钱、美人,想得到名誉、地位,想得到家庭、事业,想得到健康、长寿……。其实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世间的一切有什么是永远的呢?云卷云舒,花开花谢,世事变幻如白云苍狗,文凭会贬值,知识会落后,爱情会枯萎,友情会破裂,财富会流失,美人会迟暮,名誉会消失,地位会跌落,家庭会崩溃,健康会恶化……没有什么可以是天长地久的。
5、无私奉献
“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提到布施,有人说我自己还不够用,或者说自己一无所有,没有什么好布施的。其实一句温暖的问候,一片诚挚的爱心,一个美丽的微笑,任何自己觉得可以利益他人的东西都可以用来布施,勿以善小而不为,当布施成为习惯,你会从别人的快乐中得到更大的快乐。
世界上懂得布施{奉献)的人是最富有的.人,人们往往贪图别人给予自己,这其实是最贫穷的想法。一个人自呱呱落地,到小学、中学、大学,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别人的给予,究竟又有几个人想到自己给予了别人多少呢?日常生活中我们给予别人的一个微笑,一句悉心的问候,一句善意的劝告,一点力所及的帮助,都是可以给人以启迪和帮助的,有时甚至是让人终生难忘的。
而真心给予无私奉献是不容易的,有人给予是为了沽名吊誉,或是谋取钱财……。正如《聊斋志异》开宗明义第一篇《考城隍》上说的,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真正的给予是不求回报的,这才是真正的布施,真正的奉献。
我觉得给予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奉献者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人!
6、心无所住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传说禅宗六祖慧能一闻此言,当下即便开悟。 《金刚经》的“无住”精神,可以缓解现代人的压力感,使其保持澄明心性。当今时代是一个物欲涌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的时代,有些人不再谈论人生、理想、国家、社会,而是更多地谈论电影、股票、服饰、美食、足球、明星等等。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五光十色目不暇接的世界,享受现代物质文明是现代人应有的权利。但是,人切不可成为物质的奴隶,陷溺于拜金主义的狂潮,从而导致精神家园的失落。面对汹涌澎湃的物欲大潮,必须咬定青山不放松,以金刚般若大智慧斩断物欲,才能将生命提升到天心月圆的光明澄澈之境。
人除了物质生活,还要有充实的精神生活,精神上去充实才是真正的富贵,精神上的满足才是真正的幸福。现代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人都具有“庸人自扰”的本性:对于悠关自身之事作过多的无谓思考,是困扰自身的主要原因。更要命的是,人的这种“能力”不需要有事实依据,但凭想象就可以了。假使心起了烦恼,那么即使在社会上很有地位、财富,生活也是空虚的。如果心中颠倒梦想,高楼大厦无异于监狱,美味佳肴就是毒药。古人说:心安事无问,心定菜根香。假使心安定了,就算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茅草小屋,心中也很安定、自在,远胜山珍海味高床大屋。
7、境由心生 自由自在
假如我们的心充满了贪、嗔、痴、疑、慢,这个世界就会是战争、偷盗、强暴、抢劫、欺骗、淫乱;相反,如果我们心中充满了智慧、慈悲,我们生活的世界就会变成安定、和谐、友善的人间天堂。万法唯心,境由心造,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世界。
现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工作、学习压力的增加, 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恶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饱受心理疾病之苦,如恐怖、焦虑、抑郁、无助、甚至精神分裂、人格变异等。但是现在我国的心理咨询工作才刚刚起步,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这些困境还要靠自己去积极的化解。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或许可以从《金刚经》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金刚经》中的人生智慧为现代人解脱烦恼、增进幸福、提升生命意义提供了一条可行途径,具有一般心理学所无法比拟的效果。
拓展阅读:受持、念诵、撰写《金刚经》的功德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稀有之法。”
佛告诉须菩提:“无论是谁,若能随时随地宣讲这部经,就算只有四句偈,此处也是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的供养境,他们会像对佛塔寺庙一样恭敬。何况有人全部读诵受持《金刚经》,功德之大就更不用说了。须菩提,此人能成就最无上的稀有之法。”
此处的字面意思比较简单,稍有智慧的人都会懂,但若没有对内容进一步分析,不太精通经论的人经常会生一些怀疑:“为什么有《金刚经》的地方,就如同有佛住世?”“念诵之人为何同佛塔寺庙一样值得恭敬?”因此,依靠佛经论典的教证分析很有必要,倘若真正明白了这一点,这就是闻思《金刚经》的收获。
这里,佛陀给须菩提讲了此经的殊胜功德。什么样的功德呢?按照鸠摩罗什的本意和汉地许多法师的解释,无论何时何地,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凡是宣说这部经典,乃至四句偈以上,其所在之处是一切天龙夜叉供养的对境,犹如佛塔。
这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一个人宣讲《金刚经》,他所在的地方是供养境,或者他这个人是供养境,众生应视之为佛塔般恭敬。
此处的“随说是经”,意思只能理解为宣讲,而无法包括念诵,给人的感觉是,念诵《金刚经》的人好像没有这种功德。但在藏文当中,就有“念诵”这个字眼,即无论是自己念诵,还是为别人宣说,只要是四句偈以上,该处已成了真正的佛塔寺庙,诸天人理应恭敬。所以,我觉得藏文的意思比较广一点。
为什么会有如此功德呢?一、《金刚经》诠释的是般若空性,它是一切诸佛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出生处。二、释迦牟尼佛在《耳饰经》中说:“末法五百世,我现文字相,观想彼为吾,尔时当恭敬。”末法时代佛陀以文字的形象应世,既然如此,《金刚经》肯定是释迦牟尼佛,如果对其恭敬,必定会获得加持。三、持诵《金刚经》的人与佛身无别,《大乘密严经》中说:“谁能持诵或携带此经,五无间罪也能净除,此人实乃真正之佛塔。”四、持诵般若经的人,是佛所派来的使者,在做如来的事业,如《妙法莲华经》云:“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因此,噶当派的一位尊者曾说:“一个人的家里若有般若经、佛塔、佛像,这就成了真正的佛堂。”
有《金刚经》之处,诸天护法也会竭力护持。唐朝末年有个人,见一处非常广阔清净,遂以欢喜心在地上抄写《金刚经》。年深日久,字迹已消失不现,但天人日夜守护该地,每当下雨雪冰雹,其他地方皆被淋湿,唯有此地是干干的一片,乡民经常到这里避雨。后来一位得道的和尚入定观察,得知曾有人在此写过《金刚经》,故有天人保护不为雨淋,若无知践踏经文有极大过失,于是劝乡民不可到此躲雨。
不仅书写《金刚经》的功德很大,将其带在身上也有不可思议的感应。唐朝有个人常把《金刚经》装在口袋里,魔众准备危害他时,往往是无计可施。有一次怨敌向他射箭,虽然射中了心间,却并未穿入受伤。
当然,这些功德光是口头上讲,有些人不一定相信,只有通过各种教证来说明,才会知道《金刚经》跟佛陀没有任何差别。而且,大家念诵经文时,肯定都会忆念佛陀,一旦忆念的话,佛陀就会住于你面前,《三摩地王经》云:“何人忆念能仁尊,本师恒时住彼前。”
〖受持读诵〗:这是鸠摩罗什翻译的。唐玄奘的译本与藏文比较相合,即“受持(汉地有些讲义把“受”和“持”分开讲,受是完全领悟,持是经常忆念。)、读诵、究竟通利(究竟通利:圆满精通了《金刚经》的所有道理。),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而义净只提到了“读诵”。
唐玄奘的译本与藏文较全面。若有人讽诵、受持、书写《金刚经》四句偈,功德自是无法言说,但如果能通达整个经义并如理作意,功德就更不待言了。之所以这样说,憨山大师在《金刚决疑》中道出了原由:“以此四偈,即法身全体故,如佛住世,与弟子宣说无二故也。”
鉴于此,古来汉地大德对《金刚经》特别重视,尤其是大颠禅师,一生中曾抄写1500遍《金刚经》,30遍《法华经》。要是叫我写的话,不要说1500遍,就是150遍也有点困难。因此,人的精进心确实有天壤之别。
受持四句偈有这么大的功德,精通完整的《金刚经》,定能成就最无上之法——获得如来果位,正如火中生莲一样稀有难得。而且,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实则为佛陀所在之处,一方面是末法时佛现文字相,另一方面《般若经》中云:“般若所在之处,十方诸佛常在其中。故欲供养佛,当供养般若,般若与佛无二无别。”所以天人会时时予以保护,不会受到邪魔外道的侵扰。即使有魔众危害你,只要诚心诚意地念诵《金刚经》,彼等必定不敢近前作害。
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因为《金刚经》是一切诸佛的秘诀,哪里有此经典,哪里就如同有佛住世,有尊重佛弟子的高僧大德驻锡。”
藏文中译为“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即为有上师”。意思是说,般若所在之处,佛陀在那里,所有为众生指路的善知识也在那里,此乃佛的真正道场。
按照汉文的解释方法:般若所在之处,佛即在那里,尊重佛弟子的高僧大德也在那里。或者说,般若所在之处,佛陀在那里,诸天非人也会尊重佛的弟子。
附:《金刚经》释题与经义开讲部分节录
《金刚经》又名《般若三百颂》,此经在汉地影响极广,自鸠摩罗什法师翻译出来后,修行人依靠它明心见性的公案不胜枚举,普通人依靠它消灾免难的感应也比比皆是。不仅如此,在藏传佛教中,它的地位也举足轻重,根本不同于其他般若法门。很多地方有这样一种传统:人死之后,若能在七七四十九天内,为亡人念满100遍《金刚经》和1000遍《解脱经》,此人便可得到解脱。而且,在一些长寿祈福的仪式上,人们也经常念诵此经。有关此经的缮写,拉萨大昭寺及内蒙古的古代文库中,收藏了大量用黄金、白银抄写的版本。
《金刚经》的讲义,藏地以前没有,印度只有一本,而在汉地,学习报告、注疏等各种讲义数不胜数,这一点,凡对《金刚经》有兴趣的人,应该是非常清楚的。
由于没有藏文讲义可作参考,所以这一次的传讲,我只有凭借自己的能力,依靠对藏文经文的理解给大家讲述。同时,希望你们好好参考汉地的相关讲义,通过两个月左右的学习,真正明白《金刚经》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经典。
以前有种现象:某人学藏传佛教回来,就开始诽谤《金刚经》,说这部经如何如何不好。这种情况非常可怕。所以这次我传讲,一方面是让你们知道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圆融一味,根本没有任何抵触;另一方面,也为你们日后弘法提供一个很好的条件。《金刚经》的功德不可思议,大家若有机会讲法,应当尽力弘扬《金刚经》,这对汉地众生将有很大的利益!
在汉地,不管是学禅宗、华严宗还是净土宗,每个宗派都对这部经典非常重视。我们五明佛学院的四众弟子,若回去给人讲《上师心滴》,别人可能不一定接受,但是开讲《金刚经》的话,也许人人都十分欢喜。再加上许多人每天的课诵就是《金刚经》,若能了知其中涵义,这是相当有意义的。
这次讲解《金刚经》,有人建议以大圆满的方式讲,有人说以大手印的方式讲,但就我而言,一方面相续中没有这么高的智慧,另一方面,我想讲解《金刚经》的关键是让大家明白它的真正涵义,若连显宗的说法都不懂,一下子就想高攀大圆满,可能有点不太现实。
汉地很多法师和居士都讲过《金刚经》,以前我也看过一些,觉得有个别讲义不太圆满,一些理论和实修方面的内容,似乎没有真正提及。所以这次学习《金刚经》,我们先要把显宗的说法弄清楚,《金刚经》诠释的是中观应成派的观点,有了这个基础,大圆满、大手印的境界也就很容易得到了。
何谓粗茶淡饭
俗话说:“粗茶淡饭延年益寿”。“粗茶淡饭”语出自宋・黄庭坚《豫章文集卷八・四休导士诗序》:“粗茶淡饭饱即休,补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满过即休,不贪不妒老即休。”
那么,何谓“粗茶”“淡饭”呢?为什么常食粗茶淡饭有益于身体康健呢?原来,“粗茶”是指较粗老的茶叶,据茶叶专家研究结果显示,新茶之所以口感醇香绵和,其原因是新茶多为嫩芽,其中含有大量的氨基酸类物质,而很少含茶多酚、茶丹宁之类苦味物质。当夏季来临,茶树在强阳光照射下迅速生长,树叶中大量积累多酚类物质与丹宁,茶叶也变得肥厚起来。此时采摘的茶叶味道较苦,即我们常叫的“粗茶”。茶农们自己是舍不得口尝新茶(因新茶价格贵)的,经常是喝粗茶。但奇怪的是喝粗茶的茶农们个个身体健康,精神焕发,很少有人患癌症、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这是因为,与新茶相比。尽管“粗茶”又苦又涩,但含有茶多酚,茶丹宁等物质,当前国内外对茶多酚、茶丹宁生理活性研究认为,茶多酚是一种天然抗氧化剂,它能抑制“游离基”在体内造成的伤害,茶多酚能阻断亚硝胺,防止它在体内兴风作浪,还有直接杀伤癌细胞,增强免疫力,提高肝内谷胱甘肽过氧化酶的活性,从而达到抗癌、抑癌目的。茶多酚还能提高动物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延缓体内脂褐素形成,增强细胞功能,达到延年益寿的作用。茶丹宁第一文库网能消除血内过氧化脂质,降低血脂,延缓血液高凝状态,防止血管硬化,从而保持血管畅通,维护心、脑血管正常功能。故从健康角度看,粗茶反而营养价值更高。
据国外资料记载,在联邦德国的汉堡郊外,有一座秘密的核实验室,聚集着欧洲盟国的核物理专家。专家们相继患病,有的甚至死亡,只有英格兰人安然无恙。这一现象立即引起了德国尼森博士的关注。尼森博士是个有经验的医学权威。他对患者和死者进行了仔细观察和病理解剖,惊奇地发现:患者的白细胞急剧减少,吞噬能力减弱,抗体减少,导致感染,并与出血症状互相加重,这是造成死亡的直接原因。显然是由核辐射损伤所致。为什么英格兰人没有遭到核辐射损伤呢?尼森了解到,英格兰人的饮食与众不同。他们就是遵循“粗茶淡饭”的饮食原则――参加试验的英格兰人喝的是“粗茶”,吃的是名副其实的“淡饭”’一种极其普通的饮食――被精制的大米抛弃的`米糠。用米糠制得的米糠油、米糠色拉油对食品有良好的保存性,因为米糠油有良好的抗氧化性和耐热性。米糠中含有一种谷维素,可有效地阻止紫外线引起的红斑和黑色素沉着。对核辐射有一定的保护功能。如今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把“粗茶淡饭”看成“只吃素不吃荤腥”或基本没有菜肴的“淡饭”,还把此作为“健康长寿”之道加以宣传。其实这样理解很不科学。淡饭到底是什么?淡饭并不是人们认为的粗粮、素食。营养学家研究发现,它并非大多数人所指的各种粗粮和素食。正确的理解应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注意粮豆混食米面混食,并辅以各种动物性食品,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淡而不咸,饮食过咸易引发骨质疏松、高血压,长期饮食过咸还可导致中风和心脏病;二是淡而不腻,既包含谷类食物和蔬菜,也应该包括脂肪含量低的鸡肉、鸭肉、鱼肉、牛肉等。也就是说,“粗茶淡饭”的正确饮用方法是,以蔬菜等植物性食物为主,注意粮豆混食、米面混食,适当辅以包括肉类在内的各种动物性食品。(杜昌宏)
商业模式由四个密切相关的要素构成,这四个要素相互作用时能够创造价值并传递价值,目前来说最重要的是创造价值,
客户价值主张(Customer value proposition, CVP) 凡是成功的公司都能够找到某种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方法,即帮助客户完成某项重要工作的方法。在此,“工作”的含义是指在特定情境下需要解决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只要了解了工作的含义以及工作的各个维度(包括如何完成工作的整个过程),我们就可以为客户设计解决方案了。客户工作的重要性越高,客户对现有方案的满意度越低,你的解决方案比其他可选方案越好(当然还有价格越低),你的客户价值主张就越是卓越。我们发现,提出客户价值主张的最佳时机是:其他可选产品和服务的设计都未考虑到真正的工作需求,而你此时却可以设计出圆满地、真正地完成这一工作的解决方案。
赢利模式(Profit formula) 赢利模式是对公司如何既为客户提供价值、又为自己创造价值的详细计划,包括以下构成要素:
* 收益模式:价格×数量
* 成本结构:直接成本,间接成本,规模效益。成本结构主要取决于商业模式所需要的关键资源的成本。
* 利润模式:在已知预期数量和成本结构的情况下,为实现预期利润所要求每笔交易贡献的收益,
* 利用资源的速度:为了实现预期营业收入和利润,我们需要多高的库存周转率、固定资产及其他资产的周转率,并且还要从总体上考虑我们该如何利用好资源。
人们往往把“赢利模式”和“商业模式”概念混为一谈。事实上,赢利模式只是商业模式的一部分。
关键资源(Key resources) 关键资源(又称资产)是指向目标客户群体传递价值主张所需的人员、技术、产品、厂房、设备和品牌,这里我们关注的是那些可以为客户和公司创造价值的关键要素,以及这些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方式。(每个公司都有一般资源,但这些资源无法创造出差异化竞争优势)
关键流程(Key processes) 成功企业都有一系列的运营流程和管理流程,以确保其价值传递方式具备可重复性和扩展性,这些流程包括培训、产品研发、生产、预算、规划、销售和服务等日常周期性工作。此外,关键流程还包括公司的规则、绩效指标和规范等。
上述四个要素是每个企业的构成要素。客户价值主张和赢利模式分别明确了客户价值和公司价值,关键资源和关键流程则描述了如何实现客户价值和公司价值。
这一框架看似再简单不过了,它的力量蕴藏于各部分之间复杂的互依关系。四个要素中的任何一个发生重大变化,都会对其他部分和整体产生影响。成功企业都会设立一个相对稳定的体系,将这些要素以持续一致、互为补充的方式联系在一起。
何谓君子
江苏省昆山中学 高二(2)班 何刘
一
我向来,对君子的概念不太明晰。
自幼便有父辈教导,所谓“君子”,无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云云。待进了学堂,老师教育的大抵也如是。而在我幼稚的心田里,却始终对此存有些许自己的念想,称不上多么深刻的感受,倒也带着这一知半解,懵懵懂懂地过了十数载。
看的人渐渐多了,也就懂得了去分辨好坏,了解善恶。但我终究是一个凡人,君子之道于我而言仍是难免“有惑”的。说是青春躁动倒也不觉得无理,于是每当诵起那些经世大道、至理名言,心底总有一个声音不住问我---到底何谓“君子”?
二
也许我注定是要经历这样一个冬天的。
当百无聊赖的所谓寒假被充斥于脑海的思绪占据,我终又不甘只做一个足不出户,“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君子”了。想起鲁迅先生曾说的话:“自称为正人君子的必须防”,于是甚至对“正人君子”一词,似乎都产生了点反感。
真正的君子,于我观之,并非是言行举止典雅大方,身份高贵讨人喜欢,或是像所有人常常想的那样,学识渊博,品行崇佩。年少轻狂者总习惯于否定,否定那些过于直接和绝对的事情;而对于人们所谓“君子”,我也自然是持一定否定态度的。
终于,我的这些浅薄的想法在过年回老家同祖母的攀谈过程中找到了说辞。而之前关于“君子”的所有印象,与祖母口中那个老鳏夫的生平种种,至此也都连成一片了。
三
我出生在城里,但小时候却在乡下野了几年。农村难免是闭塞的,可能也正是这种环境,造就了一方水土上那些淳朴的农民,与之带来的却也只是日复一日无滋无味的生活。但他的出现,似乎是向这本已凝固了的世界里吹进了一丝空气,以至于和他有关的一切,数十年后还能是人们翻出来津津乐道的话题。
老鳏夫自打头并不是个鳏夫,他是个画家。传言很多,有人说是从城里来采风的;也有人讲,是为了村里唯一的那个女学生。不过我想,若说只为了创作恐怕是要遭疑的。一片滩涂,没有亮丽的海岸线,阳光好的时候,也只在田里晒出一层薄薄的盐霜;说是颗粒无收倒不至于,而人们填不饱肚子确是常有的事。但是日子就是这样过着,那个年代,人们也不去想自己究竟在追求些什么。这种活着只是为了活着的生活,我想是不会勾起一个艺术家的兴趣的。
而画家毕竟是画家,他不满足于疲惫的'劳作生活,或者说他根本没法接受面朝黄土满手污泥。他喜欢拿着那块画板,也就是半个门板罢了,垫上粗糙的画布,仅有的一支画笔头上堆满了各色颜料,仿佛那便是他的全部家当。若是颜料结了块,他也只能在河里洗洗,再往他那白衬衫上不住的擦拭;时间久了,白衬衫成了花衬衫――那是他作为一个穷画家唯一像样的衣服。田埂上插秧的村里人偶尔直起腰,用奇怪的眼神打量着这个不去种地还只想着画画的“疯子”。或者有几个嘴碎妇人的喜欢拿他开玩笑,问什么时候能有个姑娘帮他洗洗这件衣服。画家脸红了,但只是背过身,装作画画,笔头在画布上轻而随意的划过,留下一纸的悸动。
画完的画,他便用绿皮大衣一裹,徒步40里路去县城,站在路边,也不说话,只等着别人来看。从早上站到黄昏,直到路边的油灯把他的影子拉的像风里吹干了的秸秆,他才收起他的宝贝,尽管无人问津,但他仍然小心翼翼的,怕抹糊了颜料,把它们塞进大衣,赶在全村的最后一盏油灯熄灭前回来。
他不会种地,只能买粮。但买粮在那个时候是很少见的。好心人看不过去,便会从自家也快见底的米缸里舀出小半斗米,让他别断了粮,也别断了命。画家不会说话,只知道红着脸接过来,双手伸出去的那一刻又畏畏缩缩,又不住点头,直等人家塞到他怀里去,再无奈的叹一句“这孩子”。
四
大约这样一个形象与“君子”是无甚大的瓜葛的。
然而画家那时还不是那个老鳏夫,他很年轻,模样也算清秀养眼;“鳏”字更无从谈起――他连婚事都没有着落。而人生总是这样,在你前半段平坦的行路上,一个转角就蓦地洒下一把风景。但作为一个画家,他却看厌了这样的风景,或者说,一个陪伴行路的真真切切理解自己的人,要好过这样的风景。而他竟也的确找到了这样的人――那个女学生――他人物画里恒定的主角。
画着画着,女学生从开始站着的那个,变成了和他一起坐着的那个人。她理解他的画,理解他的艺术,理解他的一切,从他的眸子里,她仿佛能看见儿时故乡草垛子上的星海。于是她将自己沉溺在了那片海里。而这片海确也足够的宽厚,褪去了昔时的青稚与羞涩,多了一份专一与沉稳。如同一株山雨后的生草,在风露滋润下终于长成了空谷中的一棵君子幽兰。
背着“富农”的家里嫁过来的时候,女学生只带了一条棉被。但是棉被里夹着一件旗袍,她一直想穿上,让他为她好好画一幅。但在那个时候,她不能光明正大的穿,只能在夜深的时候,自己从棉被中抽出来,抚摸过一遍又一遍,再把它塞回去。直到那旗袍上被抚出了微皱,就像是青春留下的,带有兰草香味的皱痕。
五
祖母说,还没轮到女学生提出这个心愿,画家就离开了。那段时间,抗美援朝刚打响,祖母还小,但她仍然记得那段疯狂的岁月:国家鼓励多生,几乎是有劳力的青壮年都上了战场,所有男人激情奋昂都渴望走向炮火。画家也报名参军了,但是瞒着妻子。他瘦弱,尽管个子高,但总被别人嘲笑成“秸秆棒子”。他想去证明自己的价值,不仅仅是卖弄一点笔头上的颜色;又或是秉着一颗红心,践行一番历代文人追求的君子风骨……无论如何,一腔热血最终化为了征军表上雄气勃发签下的名字。
至此,君子辟芷便与香草美人天涯相隔。祖母不愿去回想那几年的岁月了,她只告诉我了最后的结局:
不过是三年时间,胜利的消息传遍全国每一个角落。伴着吹往南方的风和早已不堪的行囊,他回到故里,却发现没有了烟火的气息。在他走后,妻子不会务农,又不知怎地“富农”的成分变成了地主,却终于没有人再愿意去把粮食施舍给这个曾经他们口中“地主家的孩子”。她得了病,没有人知道是饿出的病还是什么。曾经和画家勾勒的美好蓝图,像阳光下的泡沫,一触即破,散作万里的飞蓬……
六
有人说,画家是英雄,是真正的君子派,他不承认。他只说他没有为妻子的托付尽责。人们说他是为了大家的利益牺牲自己,他说他没有那么高尚,也没有牺牲自己,牺牲的是那个女人,以及她所有的梦幻般的未来。
那件旗袍,也没有了下落。隔了那么久,不管是当年的棉麻布料,还是沉淀的蓝,或是手工缝制的镶边、盘扣,也都应该已一同被揉碎进了记忆之中的那片星海……但那件旗袍终究是给了她一生的期许和思念,也给了她无穷无尽的苍凉和等待。
他确定她没有带走,他还是怕这件旗袍会惊扰她的好梦。
七
再见到他,是在年前的葬礼上。老鳏夫,我还是习惯叫他画家,没有亲人,没有子孙。葬礼的稿子是我祖父写的,他仍是和当年崇拜画家的人一样,深情的读着,“你是真正的英雄;君子的作风,使你有着青松般的风骨……”
然而,我却默然。
我想画家不是英雄,他并非有着崇高的理想和高贵品德;但他无疑是位君子,他记得所有的承诺,他坚守着一生没有再娶,也因为战争双耳失去了听力;无论怎样的初衷,他为我们换来了和平,也带去了自己内心的安宁。
也许,所有关于他的美好,都应该永远被定格在那座小村,那块画板,那件兰草香的蓝布旗袍,和那眼眸中的星辰大海……
八
不知怎的我想到了汪曾祺,那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我无法说画家是“最后一位君子”,而他确是满足了我对于“君子”的全部念想。以至于至今回想起这些的时候,我的胸口都会涌动起一丝情感,犹如幽兰之香,带我脱离,又归回到了那个君子的世界。
指导老师:吴维
★ 执笔流年
★ 执笔听苍年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