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国际社交中的送礼礼仪介绍(共含1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辣子”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国际社交中的送礼礼仪介绍
送礼是国际社交的一门大学问,下面中国礼仪网就为你就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内容:
1.当你受邀到别人家里参加宴会时,记得带上礼物,空手上门是极不礼貌的。
2.礼物价位未必要高,但一定要包装精美。
3.如果不确定主人喜欢什么礼物,可以选择最保险的三样东西:酒、巧克力、玩偶或有卡通人物图案的`东西。
4.了解不同国家接受礼物的习惯。日本和中国人
不会当场拆礼物,西方主人却习惯当众打开礼物,跟你道谢,并赞美你的礼物。
5.要特别留意每个国家的送礼忌讳:送中国人钟、伞和手帕,意味着分离;送阿拉伯人香水,他会以为你想染指他老婆;送拉丁民族拆信刀,代表你在向他挑衅。
6.送花也有学问。送花要考虑文化差异。以花做为宴会礼物时,要在宴会开始2小时之前送达,以免干扰主人布置会常花朵数目必须是偶数,尤其严禁送13朵花。玫瑰花不能随便送,这暗示你跟对方有爱情关系。在中国代表母爱的康乃馨,在法国却成了不吉利的化身。台湾人眼中的紫罗兰很浪漫,在欧洲却是丧葬用花朵。中国人认为白菊花代表死亡,西方人却可能在你婚礼时送白菊花,日本某些品种的白菊花甚至是皇室象征,平民百姓不能送。
挑选合适的礼品
馈赠国际商务礼品时要尽可能考虑受礼人的喜好,“投其所好”是赠送国际商务礼品最基本的原则。如不了解对方喜好,稳妥的办法是选择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因为送别人没有的东西,最易于被对方接受。礼不在重而在于合适,正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有时送太贵重的礼品反而会使受礼者不安。
选择适当的赠礼方式
赠礼的方式一般以面交为好。西方人在送礼时十分看重礼品的包装,多数国家的人们习惯用彩色包装纸和丝带包扎,西欧国家则喜欢用淡色包装纸。与中国人的习俗不同,在西方国家,接受礼物后应即刻表示感谢,并当面拆看,不论其价值大小,都应对礼物表示赞赏。
选对正确的赠礼时间
赠礼要适时。送日本人商务礼品,要选择人不多的场合送礼;而送阿拉伯国家的人,必须有其他人在场,送礼才不会有贿赂的嫌疑。送英国人,合适的送礼时机是请别人用完晚餐或在剧院看完演出之后。如果对方是初次结识的法国人,就不能第一次见面就送礼,应等下次相逢的适当时机再送。
根据场合、对象进行赠礼
赠礼要分清场合。去国际友人家做客,不要带在宴会上吃的食品作为礼物。出席酒会、招待会不必送礼,必要时可送花篮或花束等。同样的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赠送礼品也应有所不同,如中国人讲究送烟送酒,而日本人却送酒不送烟。给德国人送礼时忌讳用白色、棕色或黑色的纸包装礼品,而向南美国家的人送礼,千万不能送刀或手绢,因为刀意味着双方关系一刀两断,手绢则总与眼泪、悲伤联系在一起。
因此,在国际交往中的商务礼,一定要掌握以上基本的送礼礼仪,才能达到良好的送礼目的。中国人送礼大多数选择送酒,良方酒是送礼的首选,健康养生两不误。
送礼的注意事项
礼物始终还是新的好。因为没有人会喜欢收到二手货。
勿购“有用”的礼物。这个建议特别是相对那些只懂得买家庭用品给自己喜爱的女人的男士们。实用的礼物不但没有想像力,更没有心思。应该记住你是送礼物给一个人,而不是给这个家庭
无论你的礼物是3元还是300元,都首先要撕掉价签。送一份明码标价的礼物,好像在提醒对方,我的这份礼可是花了多少多少钱。你在期待回赠吗?还是想做一笔等价交换、物有所值的生意?一般认为礼物上贴着价签,是不礼貌的。对想表达心意的你来说,也是不聪明的。
精心挑选包装。礼品不同于自用,好的内容重要,好的形式更添彩。送礼原则是尽可能地选漂亮包装。
相对来说,送女性礼物总是简单的,女人生活中的小零碎儿多,都是你送礼的好选择。女性天性的女儿性、妻性、母性,都可以在送礼中大加迎合。
尽管如此,送女性服装仍属于不智之举。不要说色彩和款式真是千人千好,难以揣摩,关键的障碍是尺码——瘦了固然麻烦,肥了也惹她不快:难道我就有这么胖吗?
把握好送礼时机。送礼可以有许多机会。我们每年只能给一个人送上一次生日礼物,但是没有什么能阻止我们在别的时间送上“非生日”礼品,长期以来,非生日礼物一直承担着增进感情,抚慰受伤心灵及修复破碎友谊的重任。
搞搞新意思。如果要送礼给一个对什么也不感兴趣的人或什么也不缺的人,那真是最麻烦的事情。不妨动点脑筋,请他(她)去看一场极具吸引力的表演。
衡量合理价钱。这份礼物是因太便宜而失礼,其实礼物的价值应以你与收礼者的关系而衡量,以避免令双方尴尬。
个性化的礼物。自制的礼物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它会表达你的心思。
据说领带和腰带是不宜送给男性的,除非你和他有亲密关系。因为这些东西有要拴住对方的意思。依此类推,送女性项链好像也不太合适,更不用说戒指了。
国际社交中的送礼礼仪有哪些
1.当你受邀到别人家里参加宴会时,记得带上礼物,空手上门是极不礼貌的。
2.礼物价位未必要高,但一定要包装精美。
3.如果不确定主人喜欢什么礼物,可以选择最保险的三样东西:酒、巧克力、玩偶或有卡通人物图案的东西。
4.了解不同国家接受礼物的习惯。日本和中国人不会当场拆礼物,西方主人却习惯当众打开礼物,跟你道谢,并赞美你的礼物。
5.要特别留意每个国家的送礼忌讳:送中国人钟、伞和手帕,意味着分离;送阿拉伯人香水,他会以为你想染指他老婆;送拉丁民族拆信刀,代表你在向他挑衅。
6.送花也有学问。送花要考虑文化差异。以花做为宴会礼物时,要在宴会开始2小时之前送达,以免干扰主人布置会场。花朵数目必须是偶数,尤其严禁送13朵花。玫瑰花不能随便送,这暗示你跟对方有爱情关系。在中国代表母爱的康乃馨,在法国却成了不吉利的化身。台湾人眼中的紫罗兰很浪漫,在欧洲却是丧葬用花朵。中国人认为白菊花代表死亡,西方人却可能在你婚礼时送白菊花,日本某些品种的白菊花甚至是皇室象征,平民百姓不能送。
国际交往中的商务礼送礼礼仪
挑选合适的礼品
馈赠国际商务礼品时要尽可能考虑受礼人的喜好,“投其所好”是赠送国际商务礼品最基本的原则。如不了解对方喜好,稳妥的办法是选择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因为送别人没有的东西,最易于被对方接受。礼不在重而在于合适,正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有时送太贵重的礼品反而会使受礼者不安。
选择适当的赠礼方式
赠礼的方式一般以面交为好。西方人在送礼时十分看重礼品的包装,多数国家的人们习惯用彩色包装纸和丝带包扎,西欧国家则喜欢用淡色包装纸。与中国人的习俗不同,在西方国家,接受礼物后应即刻表示感谢,并当面拆看,不论其价值大小,都应对礼物表示赞赏。
选对正确的赠礼时间
赠礼要适时。送日本人商务礼品,要选择人不多的场合送礼;而送阿拉伯国家的人,必须有其他人在场,送礼才不会有贿赂的嫌疑。送英国人,合适的送礼时机是请别人用完晚餐或在剧院看完演出之后。如果对方是初次结识的法国人,就不能第一次见面就送礼,应等下次相逢的适当时机再送。
根据场合、对象进行赠礼
赠礼要分清场合。去国际友人家做客,不要带在宴会上吃的食品作为礼物。出席酒会、招待会不必送礼,必要时可送花篮或花束等。同样的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赠送礼品也应有所不同,如中国人讲究送烟送酒,而日本人却送酒不送烟。给德国人送礼时忌讳用白色、棕色或黑色的纸包装礼品,而向南美国家的人送礼,千万不能送刀或手绢,因为刀意味着双方关系一刀两断,手绢则总与眼泪、悲伤联系在一起。
因此,在国际交往中的商务礼,一定要掌握以上基本的送礼礼仪,才能达到良好的送礼目的。中国人送礼大多数选择送酒,良方酒是送礼的首选,健康养生两不误。
送礼的注意事项
礼物始终还是新的好。因为没有人会喜欢收到二手货。
勿购“有用”的礼物。这个建议特别是相对那些只懂得买家庭用品给自己喜爱的女人的男士们。实用的礼物不但没有想像力,更没有心思。应该记住你是送礼物给一个人,而不是给这个家庭
无论你的礼物是3元还是300元,都首先要撕掉价签。送一份明码标价的礼物,好像在提醒对方,我的这份礼可是花了多少多少钱。你在期待回赠吗?还是想做一笔等价交换、物有所值的生意?一般认为礼物上贴着价签,是不礼貌的。对想表达心意的你来说,也是不聪明的。
精心挑选包装。礼品不同于自用,好的内容重要,好的形式更添彩。送礼原则是尽可能地选漂亮包装。
相对来说,送女性礼物总是简单的,女人生活中的小零碎儿多,都是你送礼的好选择。女性天性的女儿性、妻性、母性,都可以在送礼中大加迎合。
尽管如此,送女性服装仍属于不智之举。不要说色彩和款式真是千人千好,难以揣摩,关键的障碍是尺码——瘦了固然麻烦,肥了也惹她不快:难道我就有这么胖吗?
把握好送礼时机。送礼可以有许多机会。我们每年只能给一个人送上一次生日礼物,但是没有什么能阻止我们在别的时间送上“非生日”礼品,长期以来,非生日礼物一直承担着增进感情,抚慰受伤心灵及修复破碎友谊的重任。
搞搞新意思。如果要送礼给一个对什么也不感兴趣的人或什么也不缺的人,那真是最麻烦的事情。不妨动点脑筋,请他(她)去看一场极具吸引力的表演。
衡量合理价钱。这份礼物是因太便宜而失礼,其实礼物的价值应以你与收礼者的关系而衡量,以避免令双方尴尬。
个性化的礼物。自制的礼物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它会表达你的心思。
据说领带和腰带是不宜送给男性的,除非你和他有亲密关系。因为这些东西有要拴住对方的意思。依此类推,送女性项链好像也不太合适,更不用说戒指了。
送礼是国际社交的一门大学问,下面中国礼仪网就为你就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内容:
1.当你受邀到别人家里参加宴会时,记得带上礼物,空手上门是极不礼貌的。
2.礼物价位未必要高,但一定要包装精美。
3.如果不确定主人喜欢什么礼物,可以选择最保险的三样东西:酒、巧克力、玩偶或有卡通人物图案的东西。
4.了解不同国家接受礼物的习惯。日本和中国人不会当场拆礼物,西方主人却习惯当众打开礼物,跟你道谢,并赞美你的礼物。
5.要特别留意每个国家的送礼忌讳:送中国人钟、伞和手帕,意味着分离;送阿拉伯人香水,他会以为你想染指他老婆;送拉丁民族拆信刀,代表你在向他挑衅。
6.送花也有学问。送花要考虑文化差异。以花做为宴会礼物时,要在宴会开始2小时之前送达,以免干扰主人布置会场。花朵数目必须是偶数,尤其严禁送13朵花。玫瑰花不能随便送,这暗示你跟对方有爱情关系。在中国代表母爱的康乃馨,在法国却成了不吉利的化身。台湾人眼中的紫罗兰很浪漫,在欧洲却是丧葬用花朵。中国人认为白菊花代表死亡,西方人却可能在你婚礼时送白菊花,日本某些品种的白菊花甚至是皇室象征,平民百姓不能送。
握手礼,通常是指交往双方以握手的形式互相致意。它既为中国人所惯用,又普遍适用于国际交往之中。唯有一些较为保守的东方国家,才禁止异性这间行握手礼。正规的握手时,有以下三点事项值得注意:
一是注意方式。在行握手礼时,双方均应起立,并迎向对方。在伸手与他人相握时,应手掌垂直于地面,以右后与对方右手相握。应注意握住对方手掌的全部,稍许用力,上下晃动一两下,并且停留两三秒钟。在此过程中,还需要目视对方双眼,并且面带微笑。
二是注意顺序。握手时,在其顺序上讲究“尊者居前”,即由双方之中地位为尊者先行伸手。女士与男士握手时,应由女士首先伸手;长辈与晚辈握手时,应由长辈首先伸手,职务高者与职务低者握手时,应由职务高者首先伸手。唯有宾主握手时较为特殊:客人抵达时,应由主人首先伸手,以示欢迎;客人告辞时,应由客人首先伸手,以示请主人就此留步。当一人与多人同时握手时,由可“由尊到卑”或“由近而远” ,依次而行。
三是注意禁忌。在对外交往中,握手礼有下列五条禁忌:第一,不宜用左手与他人相握;第二,不宜用双手与异性相握;第三,不宜与多人交叉握手;第四,不宜戴着墨镜与人握手;第五,不宜戴着手套与人握手。
握手礼如今已是最为普遍的交际礼仪,它忆经成为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人们所通用的见面礼和告别礼。不过世界上空间何人何时最先采用这种礼节,几乎已无法考证。据说握手礼仪最早发端于原始时期,当时人们尚处于刀耕火种的状态,人们在狩猎或战争时,石块、棍棒等武器不能离手,以提防不测。
遇到陌生的人时,如果双方均无恶意,大家都要放下手里的武器,并且伸开手掌,让对方抚摸一下自己的手掌心,以表示手中没有武器,这种“提防”的习惯几经演变,就成为了当今最为流行的国际礼仪。
在一些流行拥抱礼的国家里,亲吻礼也普遍流行,并且往往与拥抱礼同时采用。所谓亲吻礼,在些特指以亲吻交往对象面部某些特定部位的方式,来向对方致意的礼节。当我们有必要向他人行亲吻礼时,一般有如下三点须特别注意:
一是点到为止。在亲吻别人时,不论对方关系如何,不论双方是否是同性,都不宜表现得过于热烈,过于投入。一般以唇部象征性地接触对方一下即可。
二是部位不同。根据惯例,在行亲吻礼时,关系不同之人,亲吻对方的部位是大有差别的。长辈亲吻晚辈,应亲吻其额头;晚辈亲吻长辈,应亲吻其下颌或者面颊;同辈人或同事之间,同性应轻贴对方的.面颊,异性方可亲吻对方的面颊。在正常情况下,接吻,即互相亲吻对方的嘴唇,仅仅局限于夫妻或者恋人之间,因此不宜滥用,尤其不宜在大庭广众之前进行“公演”。
三是国情差异。在西方国家时在,亲吻礼既适用于同性之间,也地异性之间,而在穆斯林国家里,则仅限于同性之间使用,异性之间绝对不得使用。
在欧洲与拉丁美洲,异性在社交场合见面时,往往会采用吻手礼。所谓吻手礼,实际上是亲吻礼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以一个人亲吻另外一个人的手部,来向对方表示致意的礼节。在亚洲国家里,吻手礼与亲吻礼一样,都不甚流行。在国际交往中有可能接触吻手礼时,必须对其下述三个科技知识有所了解:
一是单向性。一般的见面礼,如握手礼、拥抱礼、亲吻礼等等,往往都具有双向性,即有来有往,彼此相互施礼。但是吻手礼却较为特别,它通常是单向施礼的,其施礼对象不恬以相同形式向施礼者还礼。
二是对象性。吻手礼大都是男士向女士施礼,接受吻手礼的女士,往往都是已婚者。按惯例,一般不应当向未婚女性施吻手礼。
三是限定性。在正规场合施吻手礼时,通常有两个特殊的限制:第一、行礼的地点应当是在室同内。在街道上行此礼,不合时宜。第二,吻手的部位应当是女士的手指或手背。被吻的手,大都是右手,当男士吻女士的手时,必须是轻轻的,具有象征性的接触,而不是“大张旗鼓”。
在一些亚洲国家以及欧美国家里,人们在与别人相逢之时,往往会抚胸为礼。在一些较为隆重的场合,例如升国旗、奏国歌时,也时有所见。所谓抚胸礼,又称按胸礼,它一般是指以手部抚按于胸前的方式,来向他人致意。实际上,它也具有一定的宗教含义,在信奉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国家里普遍流行。而当初它所表示的,往往是誓言或宣誓之意。行抚胸礼时,通常对以下两点应予以注意:
一是方法适当。行抚胸礼时,其方式必须正规。一般的做法是:上身稍许躬身,眼睛注视交往对象或目视正前方,头部端正或微微抬起,以右手手掌掌心向内、指尖朝向左上方,然后将其抚在本人的左胸之前。必须切记,行此礼时,不仅应当态度认真而庄重,而且绝对不允许以左手行礼,抚按右胸。
二是兼施他礼。正如亲吻礼与拥抱礼往往相伴一样,抚胸礼通常也会与一些其他的见面出时使用。最为常见的,就是抚胸礼与鞠躬礼同时使用。在国家里,人们则往往习惯于先行抚胸礼,然后再与交往对象握手为礼。
所谓拥抱礼,一般指的是交往双方互相以自己的双手揽住对方的上身,借以向对方致意。在中国,人们对此不甚习惯,而在国际社会中,它却得到广泛的运用。对于拥抱礼,主要应注意下述四点:
一是具体做法。拥抱礼最常见的做法是:两人走近之后,下面站立。先各自抬起右臂,把右手搭在对方左肩之后,随后左右侧拥抱,最后再向对方的左侧拥抱。
二是具体区域。一般来讲,拥抱礼在西方国家广为流行。在中东欧、阿拉伯各国、大洋洲各国、非洲与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里,拥抱礼也颇为常见。但是在东亚、东南亚国家里,人们对此却不以为然。
三是具体场合。在庆典、仪式、迎送等较为隆重的场合,拥抱礼最为多见,在政务活动中尤为如此。在私人性质的社交、休闲场合,拥抱礼则可用可不用。在某些特殊的场合,诸如谈判、检阅、授勋等等,人们则大都不使用拥抱礼。
四是具体人员。在欧洲、美洲、澳洲诸国,男女老幼之间均可采用拥抱礼。而在亚洲、非洲的绝大多数国家里,尤其是在阿拉伯国家,拥抱礼仅适用于同性之人,与异性在大庭广众之前进行拥抱,是绝对禁止的。
与外方人士打交道时,鞠躬礼也是常用见面礼节之一。所谓鞠躬礼,一般是指向他人躬身以示敬重或感谢之意。它因此也被称为躬身礼。在应用鞠躬礼时,主要应注意如下四点:
一是内外有别。自古以来,中国就有鞠躬礼存在,但是在中国,鞠躬礼多用于需要表达敬谢之意或道歉之意的场合。而在国外,它却主要用于见面或告别之际。
二是对象特定。在国外,鞠躬礼主要通行于我国相邻的日本、韩国、朝鲜诸国。在欧美各国以及非洲国家里,它并不流行。
三是中规中矩。向他们行鞠躬礼时,应当首先立正脱帽,双目正视施礼对象,然后面向对方,上身弯腰前倾。在些过程中,通常男士应将双手贴放于身休两侧的裤线之处,而女士的双手则应在下垂之后叠放于腹前。
四是区别对待。施鞠躬礼时,外国人一般只会欠身一次,但对其具体幅度却十分在意。在正规场合,欠身的幅度越大,越表示自己对交往对象礼敬有加,不过欠身的最大幅度不宜超过90度。
在一些亚洲国家里,合十礼十分流行。所谓合手礼,亦称合掌礼,是以双手手掌十指相合的形式,来向其交往对象致意的礼节。严格地讲,合十礼其实是一种佛教的专用礼节。因此,它在东南亚、南亚等一些普遍信奉佛教的国家里十分流行。在欧洲、美洲与非洲,合十礼时,有三点必须为施礼者所重视:
一是神态庄严。在向他人行合十礼时,允许施礼者面含微笑,亦可同时口颂祝词或问候对方。但是,最佳的神态却是神态庄严凝重。此刻嬉皮笑脸,挤眉弄眼,探头探脑,手舞足蹈,或者随口胡诌是绝对不许可的。
二是郑重其事。作为一种宗教礼节,合十礼在其施行之时要求郑重其事。它的标准做法是:双掌十指相合于胸部正前方,五指并拢,指尖向上,手掌上端大体与鼻尖持平,手掌在整体上向外侧倾斜,双腿直立,上身微欠,低头。行礼之时,身体一般应当立正不动。不过,只要不是疾步狂奔,在缓步行进时,亦可施行此礼。
三是敬意有别。根据传统做法,在向别人行合十礼时,自己合十的双手举得越高则越能体现出对对方的尊重。然而一般情况下,在正式场合向别人行合十礼时,原则上不应使之高过自己的额头,唯有礼佛之时,才将合十的双手举得较高。
在国际交往中,每逢正式场合以及一些社交场合,人们往往会向自己的交往对象行脱帽礼。在东西方国家里,它都较为流行。所谓脱帽礼,是指以摘下本人所戴帽子的方式,来向交往对象致意,行脱帽礼时,是指以摘下本人所戴帽方式,来向交往对象致意。行脱帽礼时,一般有以下三点注意事项:
一是方法有异。行脱帽礼时,戴制服帽者,通常应双手摘下帽子,然后以右手执之,端在身前。戴便帽者,则既可以手完全摘下帽子,又可以右手微微一抬帽檐代之。不过越是正规之时,越是要求完全彻底地摘下帽子。
二是男女有别。本着“女士优先”的精神,一般准许女士在社交场合内不必摘下帽子,而男士则不享有此项特殊待遇。
三是用途广泛。一般而言,脱帽礼除适用于见面时之外,还适合于其他场合。比如路遇熟人,进入他人居所或办公室,步入娱乐场所,升挂国旗、演奏国歌时等等,都可以施脱帽礼。
社交礼仪之送礼
一、人多的场合如何赠送礼品
首先要考虑礼品的数量、礼品发放的范围、礼品的种类。在人多的场合发放礼品,往往可能会漏掉一些人,因此,要格外小心礼品的数量。宁可多备一些,不可少发,否则会导致一些尴尬。
也可双方协商好,只赠主宾,其他客人的礼品另择机赠送。另外,人多场合赠送的礼品不宜过于贵重或具有针对个人的倾向。
二、选择礼品要考虑赠礼的对象
选择不同的礼品给不同的人是很多国家的习俗,特别是不同身份的人给不同的礼品非常重要。如果给主人和陪同人员的礼品完全相同,在一些国家会被认为是一种不尊重。
把受礼人的单位或姓名刻在礼品上的某个位置,注明赠礼的理由,会使礼品具有更大的珍藏价值。
同一个人在前后几次见面时要尽可能分送不同的礼品,否则说明赠礼人欠缺诚意。
三、送花小常识
世界各地都有送花的习俗,但要注意的是:
西方人送花只送单数,但不能送13枝;西方人送花一般用玫瑰代表爱情,用菊花代表哀思;很多地方的人都认为黄色的花不太好,所有送黄色花要慎重;日本人送花不送荷花,因为荷花经常被画在棺材上;每个国家基本都有自己的国花,送国花一般都会受欢迎。
四、不适宜赠送的物品
1、刀,赠送刀子被认为含有一刀两断的意思,应避免选作礼品。但有两种刀有时可以作礼品赠送:一种是特别富有民族特色的礼品刀(如阿拉伯弯刀),另外一种就是瑞士军刀。很多国家的男子很喜欢这两种刀; 钟和鞋子。钟或代表死亡,或代表浪费时间,因此不作礼品送人。鞋子往往被认为不洁或不吉利,也应避免作为礼品;
2、药品,药品与疾病、不健康或死亡相联系。但保健品在很多国家受到欢迎;
3、动植物活体、生鲜食品、种子不宜送外国来访客人。许多国家有很严格的动、植物检疫法,不允许此类东西进入国门。
五、赠送礼品的包装
包装礼品前一定要把礼品的价格标签取掉,如果很难取,则应把价目签用深色颜料涂掉;
易碎的礼品一定要装在硬质材料的盒子里,然后填充防震材料,如海绵、棉花等,外面再用礼品纸包装;
要注意从色彩、图案等方面选择适合的礼品纸。不选用纯白、纯黑色包装纸。要注意有些国家和民族的人对色彩与图案有不同的理解。如果用彩带扎花,不能结出“十字”状,日本人则不喜欢“蝴蝶结”;
如果礼品的托人转交,或者为了保证受礼人知晓礼品的来源,可以在礼品包装好后,把送礼人的名片放在一个小信封中,粘贴在礼品纸上。
社交中的送礼礼仪
送礼是国际社交的一门大学问。
1.当你受邀到别人家里参加宴会时,记得带上礼物,空手上门是极不礼貌的。
2.礼物价位未必要高,但一定要包装精美。
3.如果不确定主人喜欢什么礼物,可以选择最保险的三样东西:酒、巧克力、玩偶或有卡通人物图案的东西。
4.了解不同国家接受礼物的习惯。日本和中国人不会当场拆礼物,西方主人却习惯当众打开礼物,跟你道谢,并赞美你的礼物。
5.要特别留意每个国家的送礼忌讳:送中国人钟、伞和手帕,意味着分离;送阿拉伯人香水,他会以为你想染指他老婆;送拉丁民族拆信刀,代表你在向他挑衅。
6.送花也有学问。送花要考虑文化差异。以花做为宴会礼物时,要在宴会开始2小时之前送达,以免干扰主人布置会场。花朵数目必须是偶数,尤其严禁送13朵花。玫瑰花不能随便送,这暗示你跟对方有爱情关系。在中国代表母爱的康乃馨,在法国却成了不吉利的化身。台湾人眼中的紫罗兰很浪漫,在欧洲却是丧葬用花朵。中国人认为白菊花代表死亡,西方人却可能在你婚礼时送白菊花,日本某些品种的白菊花甚至是皇室象征,平民百姓不能送。
送礼禁忌
1、数字
大多数中国人选礼时讲究成双成对,代表圆满、吉祥,故尽量避免奇数。日本人忌讳“4”或“9”,因为这两个数的日语发音与“苦”和“死”相似。给欧美人送礼要避开“13”等。
2、送礼对象
选礼时还要考虑不要犯了对方的禁忌,如:给人送寿礼一定不要选钟表,有“送终”之疑;给新婚夫妇送礼不要选梨,有“送离”之嫌。同时,送礼也应避免遭人误会,如:给仅为一般同事关系、朋友关系的异性送内衣内裤、文胸腰带、戒指项链等,因为这些物品一般只是恋人、夫妻、情人之间相赠的礼物。
3、民族习惯
在涉外交往活动中,送礼更应考虑对方国家、地区、民族的禁忌,就拿送鲜花来说,如:在巴西,除了葬礼,忌送绛紫色的花;在法国和拉美等国家,除了葬礼,忌送菊花;在德国,不要送女主人红玫瑰;在日本,不要送荷花;同时花束最好是奇数。许多国家、民族对有些颜色也是十分忌讳的,如:印度人不喜欢白色;埃及人忌黄色;欧美许多国家忌黑色;伊拉克人忌蓝色,乌拉圭人讨厌青色;南美人不喜欢浅色;巴西人忌棕黄色;泰国人忌红色。
商务送礼礼仪
1、挑选合适的礼品
馈赠国际商务礼品时要尽可能考虑受礼人的喜好,“投其所好”是赠送国际商务礼品最基本的原则。如不了解对方喜好,稳妥的办法是选择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因为送别人没有的东西,最易于被对方接受。礼不在重而在于合适,正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有时送太贵重的礼品反而会使受礼者不安。
2、选择适当的赠礼方式
赠礼的方式一般以面交为好。西方人在送礼时十分看重礼品的包装,多数国家的人们习惯用彩色包装纸和丝带包扎,西欧国家则喜欢用淡色包装纸。与中国人的习俗不同,在西方国家,接受礼物后应即刻表示感谢,并当面拆看,不论其价值大小,都应对礼物表示赞赏。
3、选对正确的赠礼时间
赠礼要适时。送日本人商务礼品,要选择人不多的场合送礼;而送阿拉伯国家的人,必须有其他人在场,送礼才不会有贿赂的嫌疑。送英国人,合适的送礼时机是请别人用完晚餐或在剧院看完演出之后。如果对方是初次结识的法国人,就不能第一次见面就送礼,应等下次相逢的适当时机再送。
4、根据场合、对象进行赠礼
赠礼要分清场合。去国际友人家做客,不要带在宴会上吃的食品作为礼物。出席酒会、招待会不必送礼,必要时可送花篮或花束等。同样的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赠送礼品也应有所不同,如中国人讲究送烟送酒,而日本人却送酒不送烟。给德国人送礼时忌讳用白色、棕色或黑色的纸包装礼品,而向南美国家的人送礼,千万不能送刀或手绢,因为刀意味着双方关系一刀两断,手绢则总与眼泪、悲伤联系在一起。
相互介绍是社交中常见而重要的一环。介绍的礼仪礼节虽不必严格遵守,但了解掌握这些礼节就等于掌握了一把通往社交之门的钥匙。特别是对商务人员来,经常需要与生人打交道,了解了这些礼节就能更好地进行社交活动。
正式介绍
在正式、庄重的场合,有两条通行的介绍规则:其一是把年轻的人介绍给年长的人;其二是把男性介绍给女性。在介绍过程中,先提某人的名字是对此人的一种敬意。比如,要把一位约翰介绍给一个玛丽的`女性,就可以这样介绍:“约翰,让我把玛丽介绍给你好吗?”然后给双方作介绍:“这位是玛丽,这位是约翰。”假若女方是你的妻子,那你就先介绍对方,后介绍自己的妻子,这样才能不失礼节。再如,把一位年纪较轻的女同志介绍给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则不论性别,均应先提这位长辈,可以这样说:“王老师,我很荣幸能介绍约翰来见您。”在介绍时,最好是姓名并提,还可附加简短的说明,比如职称、职务、学位、爱好和特长等等。这种介绍方式等于给双方提示了开始交谈的话题。如果介绍人能找出被介绍的双方某些共同点就更好不过了。如甲和乙的弟弟是同学,甲和乙是相距多少届的校友等等,这样无疑会使初识的交谈更加顺利。
非正式介绍
如果是在一般的、非正式的场合,则不必过于拘泥礼节,假若大家又都是年轻人,就更应以自然、轻松、愉快为宗旨。介绍人说一句:“我来介绍一下”,然后即作简单的介绍,也不必过于讲究先介绍谁、后介绍谁的规则。最简单的方式恐怕莫过于直接报出被介绍者各自的姓名。也不妨加上“这位是”、“这就是”之类的话以加强语气,使被介绍人感到亲切和自然。在把一个朋友向众人作介绍时,说句“诸位,这位是玛丽”也就可以了。
在非正式的聚会上,你可采取一种“随机”的方式为朋友作介绍:“约翰,你认识玛丽吗?”“约翰,你见过玛丽了吗?”然后把约翰引见给玛丽。即便约翰是你的好友,也不应在作介绍时过于随便:“约翰,过来见见玛丽。”或者,“约翰,过来和玛丽握握手。”这种介绍让人听起来觉得缺乏友善和礼貌。在聚会中,友好、愉快的气氛比什么都重要。作介绍时,一般不要称其中某人为“我的朋友”,因为这似乎暗示另外一个人不是你的朋友,显得不友善,也不礼貌。除非特殊情况,人们一般都不习惯毛遂自荐,主动地自报姓名。如果你想知道某人的名字,最好是先找个第三者问一问:“那位穿西装的是谁呀?”其后在你和这位穿西装的玛丽见面时就可以说:“你好,玛丽。”无论如何不要莽撞地问人家:“你叫什么名字?”这显得唐突。如果万不得己也应说得婉转一点:“对不起,不知该怎么称呼您?”
自我介绍
有时企业家为了某事需要结识某人,在没有人介绍的情况下你也可以直截了当地自我介绍:“我叫约翰,我们曾在广州见过一面。”或者是:“你是玛丽吧,我是约翰,你弟弟的朋友。”如果能找出你和对方的某种联系作为介绍时的简注,这固然是再好不过了,但即使是素昧平生也没什么关系,只要你能彬彬有礼,对方自然也会以礼相待。“
在介绍时如何应对
当介绍人作了介绍以后,被介绍的双方就应互相问候:“你好。”如果在“你好”之后再重复一遍对方的姓名或称谓,则更不失为一种亲切而礼貌的反应。对于长者或有名望的人,重复对其带有敬意的称谓无疑会使对方感到愉快。如果由你负责出面组织一个聚会,届时你就应站在门口欢迎来客。如果是正式一点的私人聚会,女主人则应站在门口,男主人站在她旁边,两人均须与每一位来客握手问候。按现代西方礼节,当一位妇女走进房内,在座的男子应起立为礼。但若在座之中也有妇女的话,则此礼可免,这时只需男女主人和其家人起身迎客就行了。一般来讲,男子应等女子入座后自己再就座。如果有位女子走过来和某男子交谈,他就应站起来说话。但如果是在某种公共场所,如剧院、餐馆等也不必过于讲究这种礼节,以免影响别人。
1.正式介绍,是指在较为正式、郑重的场合进行的介绍。
总的原则是:年轻的或后辈被介绍给年长的或前辈,男性被介绍给女性,一般莱科被介绍给身份较高的人等等。
具体来说是这样的:
如果把一个男士介绍给女士,在介绍过程中,应先提到女士的名字,然后再提男士的名字。
但如果你要介绍一男一女认识,而男的年纪比女方大得多,则应该将女士介绍给这位男士,以示尊敬长者。
在同性别的两人中们,应该是年轻的被介绍到年龄大的,同样是表示对长者的尊敬。
在年龄相差无几的男士中,并不讲究谁先介绍,但如果其中一人在社会上有一定的知名度或德高望重时,另外一位应当介绍给他。
另外,通常是未婚的被介绍给已婚,除非是未婚的.男士(或女士)年龄比已婚的大得多。
介绍时,最好是把对方的工作单位或就读的学校顺便提一下。
当你被介绍后,通常要做的礼仪是握手,面露微笑并说一声您好!,在需要表示郑重或特别客气是,你还可以略施一躬,如见到一个人特别高兴,则可以说:见到您真高兴。
2.非正式介绍,是指在一般的非正式场合所作的介绍。
这种介绍不必过分讲究正式介绍的规则,如果大家都是年轻人,就更可以轻松、随便一些。
如介绍人可先说一声:让我来介绍一下!然后就作简单的介绍。
也不必遵循先介绍谁。
后介绍谁的次序,最简单的介绍方式是直接报出被介绍者各自的姓名,当然也可以加上这位是、这就是之类的话以加强语气。
3.一般介绍,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介绍,它要注意两条原则:
第一,把男士介绍给女士;
第二,在简单介绍中,必须先提女方的名字,然后再说男方的名字。
4.自我介绍,是社交场合中很重要的一环。
如果在聚会的场合要与一个不相识的人谈话,如主人忘了介绍,她也可与人交谈。
你可以先作自我介绍,等对方也作自我介绍后,便可进行交谈。
5,在集会上的介绍一般在宴会、舞会、或普通集会上,由于来宾较多,这时不必逐一进行介绍,主人只需介绍坐在自己旁边的客人相互认识即可,在家庭的聚会上,可以向适当的一部分人介绍后到的客人。
国际商务送礼礼仪
在国际交往中,人们经常通过赠送礼品来表达谢意和祝贺,以增进友谊。给外国友人馈赠礼品要尽可能考虑受礼人的喜好,“投其所好”是赠送礼品基本的原 则。如不了解对方喜好,稳妥的办法是选择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中国人司空见惯的风筝、二胡、笛子、剪纸、筷子、图章、脸谱、书画、茶叶,一旦到了外国友 人的手里,往往会备受青睐,身价倍增。礼不在重而在于合适,有时送太贵重的礼品反而会使受礼者不安。了解国际商务礼仪和国际送礼礼仪是有必要的。
赠礼的方式一般以面交为好。西方人在送礼时十分看重礼品的包装,多数国家的人们习惯用彩色包装纸和丝带包扎,西欧国家喜欢用淡色包装纸。向外国友人赠送 礼品时,既要说明其寓意、特点与用途,又要说明它是为对方精心选择的。不要画蛇添足地说什么“小意思,实在拿不出手”等等,这种过谦的说法,会大大减低礼 品的分量。与中国人的习俗不同,在西方国家接受礼物后应即刻表示感谢,并当面拆看,不论其价值大小,都应对礼物表示赞赏。
赠礼要适 时。在有些国家,在对方送礼时才能还礼;在有的国家(如日本),要选择人不多的场合送礼;而在阿拉伯国家,必须有其他人在场,送礼才不会有贿赂的嫌疑。在 英国,合适的送礼时机是请别人用完晚餐或在剧院看完演出之后。在法国,不能向初次结识的朋友送礼,应等下次相逢的适当时机再送。
由于各国习俗不同,赠礼的种类和方式也有差异。
中国人注重送礼智慧
中国历来崇尚“礼”文化,礼品的选择洋洋大观,十分多元化。中国人不习惯送花,传统上送礼还讲究贵重,品质与礼品的内涵性。中国普遍有好事成双的说法,所送礼物均好双忌单。红色礼品,则是喜庆、祥和、欢庆的象征,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
美国人喜爱奇特之物
美国人十分讲究礼品实用性和奇特性。如果能送一些具有独特风格或民族特色的小礼品,会深受美国人欢迎。例如,带有中国传统脸谱特色的礼品,就美国人心中 难得的礼品。此外,包装礼品时不要采用黑色的纸,因为黑色在美国人眼里是不吉利的颜色。同时,要注意赠送礼物应选择在生意交谈结束的时候。 美国与美国 人交往,有两种场合可通过赠礼来自然地表达祝贺和友情,一是每年的圣诞节期间,二是当你抵达和离开美国的时候。如是工作关系可送些办公用品,也可选一些具 有民族特色的精美工艺品。在美国,请客人吃顿饭,喝杯酒,或到别墅去共度周末,被视为较普遍的“赠礼”形式,你只要对此表示感谢即可,不必再作其他报答。 去美国人家中做客一般不必备厚礼,带些小礼品如鲜花、美酒和工艺品即可,如果空手赴宴,则表示你将回请。
英国人不收贵重礼品
欧洲国家送礼在欧洲不大盛行,即使是重大节日和喜庆场合,这种馈赠也仅限于家人或亲密朋友之间。来访者不必为送礼而劳神,主人绝不会因为对方未送礼或礼太轻而产生不快。
给英国人送礼,如果礼品价格高昂,会被误认是一种贿赂。送一些高级巧克力、一两瓶苏格兰威士忌或鲜花,都为收礼者所喜欢。但要注意,英国人普遍不甚欣赏印有公司标记的礼品。对英国人来说,适合送礼时机应是晚餐后或看完戏之后。
法国人收礼重视艺术性
法国人将香槟酒、白兰地、糖果、香水等视为好礼品,体现文化修养的书籍、画册等也深受欢迎;英国人喜欢鲜花、名酒、小工艺品和巧克力,但对饰有客人所属 公司标记的礼品不大欣赏,
法国人崇尚艺术,赠送他们礼品能够表现出高雅、文明、别具一格等特性,而笨重、铺张的礼物被法国人看作是不善交际的。特色的 仿古礼品与精美可口的食品,为法国人所喜爱。如果应邀到法国人家中用餐,应带上几支不加捆扎的鲜花,但菊花等黄色的鲜花除外。
德国人不爱尖锐礼物
德国人不注重礼品价格,只要送其喜欢的.礼品就行,包装则要尽善尽美,忌讳用白色、棕色或黑色的纸包装礼品;德国人很认真尤其注意礼物的包装,礼品切勿用 白色、黑色或棕色的包装纸或丝带包扎。另外,不要送尖锐的礼物,因为德国人视其为不祥之兆。德国人送礼讲究经济实用,书籍、家庭装饰品都是德国人馈赠的常 见礼品。
日本人收礼忌讳4和9
日本日本人将送礼看作是向对方表示心意的物质 体现。礼不在厚,赠送得当便会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送日本人礼品要选择适当,中国的文房四宝、名人字画、工艺品等受欢迎,但字画的尺寸不宜过大。所送礼 品的包装不能草率,哪怕是一盒茶叶也应精心打理,但日本人忌讳打上蝴蝶结。中国人讲究送烟送酒,而日本人却送酒不送烟。中国人送礼成双,日本人则避偶就 奇,通常用1、3、5、7等奇数,但又忌讳其中的“9”,因为在日语中“9”的读音与“苦”相同。按日本习俗,向个人赠礼须在私下进行,不宜当众送出。
给日本人送礼,送酒不送烟,礼品数量避偶就奇。但是切忌一次送4样或9样东西,因为“4”字在日文中与“死”谐音,而“9”则与“苦”字谐音。日本人喜欢货,但对装饰着狐狸和獾的东西很反感。他们认为,狐狸是贪婪的象征,獾则代表狡诈。
俄罗斯人只爱西方
送礼品只要送,特别是西方货,不论礼品价值的高低,都容易获得他们的好感。从一盒“万宝路”香烟到一条LEVIS牌牛仔裤都会使他们十分满意。俄罗斯人送花很讲究。首先一定是鲜花,花束卜的花朵必须成单,如3,5,7。同时,在俄罗斯手帕与钱都是“禁送品”。
非洲国家注重礼品实用性
非洲国家对礼品的价值不大讲究,但重视礼品的实用性,不宜送高档礼品。比如手机,笔记本电脑、肥皂剧高压缩的碟片之类的电子产品,均是深受非洲朋友欢迎的礼品。
阿拉伯国家钟情简单礼品
阿拉伯人把礼尚往来看作一件自豪事情。精美华丽的礼物比平淡简单的礼物更受到他们钟情;有“名”的东西比无名古董更受到喜欢;智力玩具和工艺品比单纯实 用的东西更受到偏爱;各种酒类和那些描有动物的礼物则不受欢迎。 阿拉伯国家中国的工艺品在这一地区很受欢迎,造型生动的木雕或石雕动物,古香古色的瓷 瓶、织锦或香木扇,绘有山水花鸟的中国画和唐三彩,都是馈赠的佳品。向阿拉伯人送礼要尊重其民族和宗教习俗,不要送古代仕女图,因为阿拉伯人不愿让女子的 形象在厅堂高悬;不要送酒,因为多数阿拉伯国家明令禁酒;向女士赠礼,一定要通过她们的丈夫或父亲,赠饰品予女士更是大忌。在国际商务交往中,礼尚往来是 建立人际关系、拓展业务范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各国间因为习惯与风俗的不同,对礼品的偏爱亦有所差别。因此,懂得各国的送礼习惯,掌握好送礼的规则和火 候十分重要。做一个知“礼”懂“礼”之人才能在赠送中无往不胜。
关于国际社交服装礼仪
国际社交场合,服装大致分为便服与礼服。服装的种类、样式、花色千差万别,因场合不同,季节变化,个人爱好而在穿着上有所差异。从原则上讲,正式的、隆重的、严肃的场合多着深色礼服,一般场合则可着便服。以下介绍几种服装的穿着。
西方国家的服装
各国人士日常穿着的服装,如各式外衣、衬衣、港衫和各式西装等均为便服。参加各种隆重的典礼仪式则应穿礼服或深色西服。西方传统的礼服有:
晨礼服(Morning coat or Cutaway):上装为灰、黑色,后摆为圆尾形,下衣为深灰色底、黑条子裤。系灰领带、黑皮鞋,黑礼帽等。这种礼服在白天参加典礼,星期日教堂礼拜,以及参加婚礼等场合穿用。
小礼服:也称晚餐礼服或便礼服(Tuxedo, Smoking dinner jacket or Black Tie):为全白色或全黑色西装上衣,衣领镶有缎面,腰间仅一钮扣,下衣为配有缎带或丝腰带的黑裤。系黑色领结,黑皮鞋。穿着这种礼服一般为参加晚六时以后举行的晚宴、音乐会、剧院演出等活动。
大礼服(或称燕尾服)(Full evening dress or Tail coat):黑色或深蓝色上装,前摆齐腰剪平,后摆剪成燕尾样子。翻领上镶有缎面。下衣为黑或蓝色配有缎带、裤腿外面有黑丝带的长裤,系白色领结。配黑色皮鞋黑丝袜、白色手套。
妇女的服装种类、样式花色繁多,日常均穿着便服。礼服也可分为常礼服、小礼服和大礼服等。常礼服为质料、颜色相同的上衣与裙子,可带帽子与手套。小礼服为长至脚背而不拖地的露背式单色连衣裙式服装。大礼服则为一种袒胸露背的单色拖地或不拖地的连衣裙式服装,并配带颜色相同的帽子,长纱手套及各种头饰、耳环、项链等首饰。
事实上,除极少数国家在个别场合还有些规定(如在隆重的典礼活动中,禁止妇女穿长裤和超短裙)外,大多数国家在穿着方面均趋于简化。很少有人穿着上述传统的男士礼服参加涉外活动,而穿着燕尾服的人更是微乎其微。目前着装除样式花色繁多的`便服外,很多隆重场合只是穿着深色质料好的西装。
相当数量的国家规定民族服装为礼服,在国庆、民族节日等重大庆典和最隆重场合穿着,其他正式场合着西装。
我国的服装
我国没有礼服、便服之分,但一般地说,男同志的礼服为上下同色同质的毛料中山装,配黑色皮鞋。便服则为各种样式的外衣与长西裤,配颜色相宜的皮鞋或布鞋。着西装参加正式活动应系领带。总之,应朴素、大方、整洁。
在国内参加对外活动时,男同志可穿中山装、西装或各民族的服装。参观游览时,可穿各式便服,穿西装,亦可不打领带。夏季出席庆典仪式(包括吊唁活动)、正式宴会、领导人会见国宾等隆重的外交活动,除穿中山装、民族服装、西装外,还可穿两用衫。
女同志按季节与活动性质的不同可穿西装(下身为西裤或裙),民族服装,中式上衣配长裙或长裤,旗袍和连衣裙等。夏季也可穿长、短袖衫配裙子或长裤。
几种特殊场合的服装
最隆重的场合应穿着严肃、大方的礼服。如国家庆典仪式、国宴、国家最高领导人接见、国王登基、国家元首任职、元旦国家领导人团拜、大使递交国书、授勋等等。这些场合,我男同志一般着深色中山装,女同志着西装或长裙(最好是单色连衣长裙)。
在国外名剧院看剧,听音乐会,一般穿礼服。我男同志可穿深色中山装,女同志着西装或长裙。
参加葬礼和吊唁活动,我男同志一般可着黑色或深色中山装,女同志着深色服装,内穿白色或暗色衬衣,不用花手帕、不抹口红、不戴装饰品。
参加婚礼,到朋友家做客,参加联欢会等,则尽可能穿得美观大方一些,女同志应适当装饰打扮。
郊游、远足,可穿上下装不同颜色的便装。
乘汽车、火车、轮船、飞机旅行,可穿便装。但如在登机、上车以前,或下机、下车以后,有迎送仪式,则应考虑更换服装。迎送仪式应着礼服。
平整洁净的布衣、布鞋,可作便装穿着。
★ 社交聚会礼仪介绍
★ 社交中的基本礼仪
★ 公关社交礼仪
★ 德国社交礼仪
★ 社交礼仪论文
★ 社交礼仪毕业论文
★ 社交礼仪常识
★ 健身房社交礼仪
★ 职场社交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