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节气几月几日2023_处暑节气含义
处暑节气几月几日2023
2023年8月23日17:01:06迎来处暑节气,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于每年公历8月22-24日交节。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
处暑节气的特点有哪些
1、秋天的时候空气适宜,天气凉爽,处暑期间,真正进入秋季的只是东北和西北地区。但每当冷空气影响我国时,若空气干燥,往往带来刮风天气,若大气中有暖湿气流输送,往往形成一场像样的秋雨。
2、气温走低。气温走低仅是其中的一个现象。
3、南方“秋老虎”。夏季称雄的副热带高压,虽说大步南撤,但绝不肯轻易让出主导权、轻易退到西太平洋的海上。在它控制的南方地区,感受一丝秋凉的人们,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感受高温天气,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秋老虎”,过后就会逐渐变凉。
处暑节气的习俗
一、放河灯:悼念逝者,祈保平安
据说放河灯这个习俗可以追溯到渔猎时代。那时人们驾舟出海下湖,为免风暴肆虐,在过危礁险滩或遇到风大浪高时,用木板编竹做小船,放入祭品,点上蜡烛,彩纸作帆,放水中任其飘流,向海神祈保平安。
二、开渔节:百舸竞发,捕获海鲜
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驾船出海。石浦渔民素来有“三月三,踏沙滩”以及“祭海”等习俗,其中“祭海”是渔民出海捕鱼时,为求平安、丰收而举行的一种仪式。
三、吃鸭肉:润肺健脾,无病各家
“处暑”到来意味着炎热的夏天逐步开始转为凉秋了。天气温差增大、昼暖夜凉,此时饮食应遵照润肺健脾的原则,常吃些清热、生津、养阴的食物。
四、脸觑厝:打道回府,龙眼稀饭
福州人有句俗语,叫作“处暑一过脸觑厝”。“厝”指有钱人在城里的大房子,“脸觑厝”就是脸要朝着自己在城里的家看,意思是外出避暑的人要打道回府了。这句话折射出老福州人过去的生活方式,“处暑”到了,“避暑”也就结束了。过了处暑这个节气,人们的饮食起居就要有所变化。
处暑节气的含义
处暑在每年公历8月23日前后,处暑节气的含义是气温逐渐下降,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秋天。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全国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处暑有哪些禁忌
避免皮肤伤害
初秋天气干燥,皮肤水分易蒸发,外露的皮肤缺水就会变得粗糖,弹性也会变小,严重的还会产生皲裂。日常要注意皮肤的护理,沐浴时不要使用碱性大的香皂,可以多吃花生、梨、红枣、葡萄、银耳、核桃等能 够滋润肌肤的美容食物。
避免心情抑郁
秋季花木凋零,叶落草枯,到处呈现出一片肃杀之景,人也易触景伤情,产生凄凉、郁闷、忧愁的情绪。一旦遇到烦心事,就很容易引起心情 抑郁。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理性地看待自然界的变 化,可出游赏景、探亲访友,来使心情愉悦,也可练气功、打太极以保持心情宁静。
伤胃
秋季昼夜温差大,由于冷空气的剌激,胃酸分泌就会增加,肠胃容易发生痉挛性收缩。而天气转凉,人们食欲增加,又增加了肠胃负担,因此, 极易引发胃病。患有胃病的人,秋季要特别注意胃部保暖;宜食用温、软、淡、素的食物,少食多餐,定时定量;戒烟禁酒。
避免“病从口入”
饮食与疾病很容易“挂钩”。处暑之后,早晚温差变化开始明显,肠胃接受不了忽冷忽热的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抵抗力和适应性就会随之降低,这时候容易出现一些肠胃病,患有慢性肠胃病的患者,往往会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加之饮食不当,这种不适的情况还会进一步加重,因此在饮食方面一定要谨慎。
避免睡眠不足
处暑是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从养生的角度来看,此时起居作息应作相应调整。 专家表示,增加睡眠一小时,并且保证有质量的午觉,可以让人保持精神,也可在冬天来临之前保存能量,养精蓄锐。尤其是对于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气血阴阳俱亏,会出现昼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现象。
避免过早热水洗澡
可坚持冷水浴习惯 不管哪个季节,坚持运动绝对是没错的。入秋之后锻炼的好处在于,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 冷水浴锻炼可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如秋天气温逐渐降低,人体对寒冷和冷水也逐渐适应,一直坚持,到了深秋和冬季,洗冷水浴也不感觉太冷。冷水浴时应循序渐进,包括洗浴部位由局部到全身,水温由高到低以及洗浴时间由短到长。
避免开窗少
秋季尽量多开窗,使空气流动,让秋杀之气荡涤暑期热潮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