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到了意味着什么意思(速看)
处暑到了意味着什么意思
处暑之处,在这里是走出,停止的意思,暑就是热盛。处暑就是走出热盛的夏天,停止暑热了,暑气渐消了,秋凉明显了。冬冷三九,夏热三伏,末伏在秋后,一般在处暑前后几天都出伏出暑了。立秋水冷三分,到了处暑,早晚凉已很明显。处暑凉,寒到墙。处暑凉来寒到,这是在说早晚,中午还是热的。立秋不是秋,要凉白露后,处暑就处于立秋白露之中,有暑热也有秋凉。日夜温差大,要防感冒不适,暑尽秋凉,季节转换明显,不适应,特别老幼人等,抵抗力,免疫力弱,就极易因季节变化,气温凉热干湿变化大而不适致病。
处暑的气候特点是什么
1、气温下降
处暑节气,单单用气温开始走低来描述是不够的。气温走低仅是其中的一个现象。产生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首先应是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二是副热带高压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跃跃欲试,出拳出脚,小露锋芒。
2、秋高气爽
处暑,开始影响中国的冷高压,在它的控制下,形成的下沉的、干燥的冷空气,先是宣告了中国东北、华北、西北雨季的结束,率先开始了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天气--秋高气爽。处暑期间,真正进入秋季的只是东北和西北地区。但每当冷空气影响中国时,若空气干燥,往往带来刮风天气,若大气中有暖湿气流输送,往往形成一场像样的秋雨。每每风雨过后,特别是下雨过后,人们会感到较明显的降温。故有:“一场秋雨(风)一场寒”之说。
北方南部的江淮地区,还有可能出现较大的降水过程。气温下降明显,昼夜温差加大,雨后艳阳当空,人们往往对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不很适应,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
3、秋老虎
夏季称雄的副热带高压,虽说大步南撤,但绝不肯轻易让出主导权、轻易退到西太平洋的海上。在它控制的南方地区,刚刚感受一丝秋凉的人们,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感受高温天气,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秋老虎”。
对于刚刚走出三伏,并且遭遇严重伏旱的地区,如果继续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往往容易形成夏秋连旱,使秋季防火期大大提前,需要警惕。需要说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在秋老虎天气结束后,才会迎来秋高气爽的小阳春,不过要到10月以后了。在此期间,全国各地的暴雨总趋势是减弱的。
处暑节气的传统习俗
放河灯:悼念逝者,祈保平安
据说放河灯这个习俗可以追溯到渔猎时代。那时人们驾舟出海下湖,为免风暴肆虐,在过危礁险滩或遇到风大浪高时,用木板编竹做小船,放入祭品,点上蜡烛,彩纸作帆,放水中任其飘流,向海神祈保平安。
开渔节:百舸竞发,捕获海鲜
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驾船出海。石浦渔民素来有“三月三,踏沙滩”以及“祭海”等习俗,其中“祭海”是渔民出海捕鱼时,为求平安、丰收而举行的一种仪式。
吃鸭肉:润肺健脾,无病各家
“处暑”到来意味着炎热的夏天逐步开始转为凉秋了。天气温差增大、昼暖夜凉,此时饮食应遵照润肺健脾的原则,常吃些清热、生津、养阴的食物。
处暑节气可以怎么过
1、不宜过早添衣
虽然从节气特点来说,秋天已经来了,但夏天的暑气仍未完全消散。昼夜温差较大,气温不定,容易回升。在季节转换之时,如果过早添衣,气温一旦回升,很容易出汗而着凉,进而导致伤风感冒。
2、早睡早起以解秋乏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秋乏”,其实是有科学研究的。夏季,人体大量出汗会造成水盐代谢失调,肠胃功能也会有所减弱,身体一直处于不断的消耗状态。当进入秋季,汗出得不是太多的时候,机体自然也就进入了下一个修整阶段。此时,人体会出现一种说不出的疲惫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秋乏”了。
3、滋阴润肺以防秋燥
暑尽秋来,秋季属肺,易燥。这段时间,我们应该吃一些滋阴润肺之品,以防肺燥。古时候,处暑时节就有吃鸭肉的习俗。鸭肉,味甘,性冷,并有滋阴、补虚、调和脏腑的作用,非常适合秋季食用。
处暑节气的相关习俗传统
在处暑这天,全国各地的风俗不尽相同,但比较盛行的是秋游和开渔节。首先,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天气也比较凉爽,不需要担心中暑防晒。其次,每年处暑期间沿海地区会举行隆重的开渔节,预示渔民们在新的一年大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