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稻田里的故事(共含8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橘色小抹鲸”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稻谷成熟了
秋天到了,稻田里的稻子成熟了,壮壮、圆圆、胖胖是一棵水稻妈妈根上的稻谷娃娃,从水稻下种到现在,农民伯伯不停地给水稻施肥、除草,太阳光让水稻妈妈穿上了绿衣裳,小雨和露水象甘甜的清水一样滋润着它们,水稻妈妈长得多快呀,结出了一粒粒金黄色的稻谷娃娃。水稻妈妈看孩子们长得个个颗粒大,就给它们取名叫:“壮壮、圆圆、胖胖……”
秋风吹来,壮壮、圆圆它们的身体越来越重了,它们把水稻妈妈的腰都压弯了。那天,壮壮说:“农民伯伯怎么还不来收我们啊?”圆圆说:“是啊,我都重的快要掉下去了。”在一边睡觉的胖胖说:“农民伯伯自己收割太辛苦了,它们一定在等收割机来呢。”
这时,有两个农民伯伯走来了,矮个子老汉说:“老高啊,你家的水稻长得真好,肯定能高产。”“是呀,我这一亩地估计能收一千五百斤稻谷。”老高看着自家的稻田,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眉毛也弯了。矮个子老汉拿了镰刀要割稻,老高说:“兄弟啊,我叫了收割机来,你也别自己割了,让收割机割省力一点好了。”
正说着,从田的那头传来了收割机的隆隆声,收割机来了。
壮壮说:“兄弟们,大家准备好了,我们要到农民伯伯家里去过冬了,别掉队了。”稻谷们个个瞪大了眼睛,挺起腰杆等着收割机来收它们了。
秋天的风好凉啊,一会儿风大起来了,天也阴下来了,太阳公公被厚厚的云层挡住了它美丽的光线。秋雨瑟瑟地下起来,一下就是好多天。稻谷娃娃们每天不停地喝水,喝得肚子都快胀破了。
收割机走了,农民伯伯也不能来收它们了,有些水稻妈妈坚持不住和稻谷娃娃一起躺倒在田里了。
从前,有一块金色的手绢,很漂亮,主人很喜欢它,时刻把它带在身边。
它的主人是位农夫,农夫一早出来干活,为干渴的麦苗浇水、施肥。一弯腰,口袋里的手绢掉了出来,农夫没有发现,继续干着农活,直到夕阳西下才收工回家。这时,夕阳已经把整块稻田照得金黄,手绢便与金色的稻田混在一起了。
稻田里住着田鼠一家,当它们出来觅食时发现了这块手绢。手绢安静地躺在那里,一动不动的。“喂!”田鼠爸爸壮着胆子说,“你是谁呀?”手绢一瞧,原来是一群田鼠,脏兮兮的。它白了田鼠爸爸一眼,说: “哎呀,原来是田鼠一家啊!”
“天快黑了,要不要到我家过个夜?”田鼠妈妈热情地问道。 “你主人一时半会儿还不会来找你,夜里,外边冷,就来咱们这儿凑合一夜吧。”
“凑合?让我住在一个泥窝里?”手绢冷笑一声, “别做梦了,你以为我是谁?”田鼠恼火地走了,留下手绢躺在那里。
夜深了,手绢独自一人躺在田里,冷得瑟瑟发抖。可田鼠们在干什么呢?这时,那个 “泥窝”里传出了欢快的笑声,原来,他们邀请到了一枚一位姑娘掉下的发卡,正和他一起唱歌、跳舞,一起享用美丽的夜景呢!
手绢听着听着,流下了眼泪,它多希望也能被邀请去啊!现在,手绢终于明白:做人,就不能看不起别人。要学会尊重他人,才会得到友谊。
公众号:童言无忌
在淮河中游安徽凤台县钱庙乡张池村,水稻田里生长着一种专吃稻花的小龙虾。置身这个闻名遐迩的瓜果飘香鱼跃虾跳的立体有机农业生态园里,仿若进入一个现代化、生态化的农业生产“大车间”:水稻、蔬菜、龙虾、鳜鱼样样有,不上一粒化肥、不打一滴农药,不撒一颗饲料,个个都是高价货:一斤有机稻虾米10元,一斤小龙虾25元,一斤鳜鱼40元,一斤紫芋8元……一亩地在这个农场主手里一年有3次丰收的喜悦,亩均收益达5000元,而传统庄稼种植能手亩地效益只有几百元。这个传奇农场主像变魔术一样把10多种动植物集聚在一片土地上,创造出多物种种养平衡共荣零排放的立体生态农业模式。
建筑老板追梦水稻田
几年前,刘传光在自家和亲戚的30亩农田里搭了个简易棚,梦想扬帆启动“稻虾共育”实验。从土地的合理设计到套种的蔬菜品种,他进行精确的成本分析:每亩田改造费167元,龙虾防逃设施投入30元,种苗40元,饲料80元,蔬菜种植人工费250元……每亩成本总共不到900元,同时要使各类品种平衡生长,特性上趋利避害、相互促进。刘传光此时感到知识的严重缺乏,他购买了大量农业科技书籍研读,每天像上足了发条的闹钟一样日日潜心钻研,花掉大把积蓄跑遍了大江南北去和专家们交流专业知识。也有些亲朋对他冷嘲热讽,说那是科学家干的烧钱活,刘传光的举动实在是太荒唐不知道天高地厚瞎折腾!
而刘传光不为所动就像着了魔一样,一头扎进了立体生态农业的钻研中,他发誓:不干出点名堂绝不收手!苦心人天不负,在安徽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专家的帮助下,刘传光历时3年,终于摸索出一条“农田沟、垄、面相间,稻虾共育,兼种蔬菜”的高产之路,试验田亩均产龙虾180公斤,水稻、小麦及其他经济作物1412公斤,年均亩产值8000元以上,亩均收益达5000元以上,这组震撼的数字令全县沸腾了!
稻虾共育水田产黄金
,他在张池村以每年每亩1000元的租金从农民手中租赁500多亩农田,创办了丰华农业生态科技示范园。此刻,老刘的儿子刘D和外甥董旭分别毕业于安徽建工学院和合肥工业大学,爷仨对示范园进行科学规划开发,把土地撤小田并大田集中规模经营,修整道路,配套水系,竖立标牌,疏通沟渠和地下自动排水通道,以10亩为一单元,按照20%、10%、70%比例改造成“沟―埂―面”,改造后的埂坡面以毛豆、玉米、豆角、扁豆、小白菜等种植为主,一年三茬,堤坝部以种植耐旱作物西瓜、红薯、辣椒、大蒜、黄心乌等为主。田地四周开挖两米多宽1米多深的回形沟,沟内按比例放养不同数量的龙虾、鳜鱼、白鲢,田面种植优质小麦和有机水稻。
为改善土壤理化性能,增加有机质含量提高作物抗病、抗虫和抗旱涝能力,刘传光将农经作物下脚料养猪,然后利用猪的粪便集中进入沼气池进行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生产生活燃料,沼液、沼渣进入农田和沟槽,用于肥田肥水,沼气用于职工生活。经测算,“麦虾共育”期间亩均小麦产值销售达1100元以上,回形沟每亩水面培育的商品虾、龙虾种苗及其他水产品产值4000元左右。
立夏后生态园便进入黄金稻虾生态共育期。6月份小麦收割秸秆还田后,将田四周筑起小埂,从沼气池中收集出的有机肥按每亩6000公斤洒入大田,然后犁耕深翻放水肥田。在6月中旬有机水稻栽插10天返青后,在田四周小埂每隔10米挖开通道,将回形沟繁育的龙虾种苗按每亩4000只左右让其自由进入稻田。
为何精确到放养4000只虾苗?这是他承担一项省级研究课题多年实验得出的结论:少于4000只效益没有最大化,多于4000只虾子一多夹毁秧苗。利用该模式平均每亩稻田销售商品龙虾100公斤以上,亩均销售产值3000元,亩产优质水稻500公斤,加工成有机稻米350公斤,亩均销售产值8000元以上,加上“麦虾共育”合计每年亩综合平均产值9300元左右,年利润5200元。
打造品牌年创千万
“丰华农业模式”的应用彻底改变了大农田的土壤、生态、水利条件,彻底改变了一家一户平面种植的模式,充分利用生物间的共生关系,通过构建水、陆生经济作物与水生动物间共同生存的立体生态环境,使生物与生物间相互协调,促进稻田中生态环境的自然平衡,最终实现经济作物与小麦、稻田生态的自然和谐发展。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根据动植物生长的需要,适时施用有机肥,促进动植物的健康生长发育,增强了动植物的抗病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满足了绿色、有机食品标准生产的要求。
底,刘传光向国家有关部门成功申报认证了“徽凤绿园”牌清水小龙虾为绿色食品。8月,刘传光的1098亩试验基地被认定为有机米生产基地,其中“华凤绿园”牌稻虾米被认证为有机食品,每千克售价19.6元。产品大多实现了网上销售,从东南沿海到新疆、内蒙,很多客商都要订货。有机稻虾米年销售15万千克,加上果蔬水产,刘传光的农业园年利润已达到1000多万元。
刘传光并不满足现状。“我的终极目标是让父老乡亲致富,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小康之路!”朴实的刘传光本可囊中取物般缔造延伸属于自己的财富神话,但他却坚持要把立体生态种养技术无偿奉献给数万父老乡亲。未来三年他准备投资3000万元,创建绿色生态、立体循环、高效可持续发展的10个稻虾共育及“有机”蔬菜种植示范区;再用5-7年时间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稻虾共育及经济作物面积5万亩,实现产值10亿元,打造出一个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淮河平原生态特区。
在刘传光的生态园,土地利用程度极高,种植养殖结构合理:示范园的中间是稻田,四周是养龙虾的水沟,边上则是种朝天椒、蔬菜的坝埂和坡面。每亩地中稻田面积约占70%,水沟占20%,田埂和坡面占10%,构成了一幅立体现代农业的画面。
稻虾共作立体养殖技术:
冬闲稻田养虾前的准备工作:(1)田块选择。应选择水源充足、水质优良、壤质土田块,面积30~50亩,或更大一些,面积大,主要是便于集中管理和节约劳动力成本,宜选择圩区或湖区地势低洼保水且平整的冬闲稻田。 (2)稻田改造和建设。用于养虾稻田四周的田埂应加宽加高加固,做到田中可保水60厘米以上,结合加固田埂,使田块四周开成环沟,沟宽1.5-2米,深0.6米。面积较大的田,中间应每隔30米左右开挖条状虾沟,沟宽1米,深50-60厘米。环沟和中间沟,提供龙虾秋冬掘洞,保证来年春天获得足够的龙虾苗种;也便于放水、烤田。(3)投放水草。虾种 (亲虾或称母虾)投放前10~15天,排干田水,每亩虾沟面积用生石灰75公斤消毒,杀灭黑鱼、黄鳝等害鱼及小杂鱼。消毒7天后,可在沟内种植一些水生植物,如伊乐藻等,栽植面积占虾沟20%左右。
种虾放养:当稻谷收割后(将稻杆留在田块中),田块清理好后即可灌水放种虾。投放每只25克左右的亲虾10-15公斤/亩,公母比例约1:2。如果是第一年养虾的稻田,由于稻田改造建设需要时间,投放时间可能延迟,可先行购进亲虾放入沟中暂养,水稻收割后再往田中注水,散开亲虾。投放种虾不宜过于集中,应在稻田内多点或均匀投放。
饲养管理:(1)饲料投喂。在越冬前的这段时间,一般不需投饵(高密度暂养时应适当投喂)。但在越冬后,应强化管理。在2月20日至3月5日开始观察龙虾活动状况,并少量施用一些农家肥。如发现有龙虾出洞活动或发现龙虾苗,应开始投喂饲料。 3月10日到5月底,这两个多月应强化喂养,投喂量根据田中龙虾多少决定,当龙虾长到15-20克时应停止施肥,加大饲料投喂量,以龙虾能吃完为度。饲料可以选择米糠、小麦、玉米、菜饼、大豆粕、螺蚌肉等未加工的天然饲料为主,还应补充大量水草或优质牧草等青饲料,以降低成本。(2)水位控制。龙虾越冬前(11月之前),稻田水位应控制在40厘米左右,以田间沟边埂露出水面为准;当温度达到15℃时,水位应逐步降低至10-20厘米,整个越冬期不得加深水位或干涸。越冬以后,水深控制在30厘米左右;进入4月中旬以后将水位逐渐提高至50~60厘米。
成虾捕捞:龙虾起捕时间一般集中在4月20旬至5月30日。采用虾笼 (地笼)进行诱捕,回捕率可达80%以上。每天或隔天移动一次地笼,以增加捕捞效果。
关于稻田里的家乡作文
往事随风,飘零了几许,流转了几许。却在一个恍惚不可捉摸的刹那间,全部涌回思念的稻田。
最爱学校登山的日子。过道旁有大片大片的稻田,熟悉的场景少了熟悉的人,却依旧让我有所留恋,让我忆起曾经那个温馨的日子,那个温暖的人。
让爷爷带的那个暑假、似乎我还很小,小到难以明白爷爷的哀伤。那时个怎样燥热的暑假啊,空气中拨动着热气流的韵律,狗儿耷拉着脑袋伸着舌头,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拿着蒲扇用力的摇,看着啃着西瓜的孙女笑的一脸灿烂。
天空的蔚蓝还来不及褪去,瑰丽色却已悄悄爬上了天边。风夹着些许的余温,静静抚的脸庞。一双稚嫩的小手拉着垂在一旁的粗糙打手,慢慢地晃向自家的稻田。爷爷总爱带我去稻田,我们坐在田塍上,看夕阳染红天际,看稻穗摇曳身姿。爷爷说:“看这稻长的多好,你以后也能长大个头。”
爷爷说:“坏掉的水稻会被扔掉,你要学得很棒才会被社会遗弃。”
爷爷说:“我最放不下你们这些孩子,你们好就好”……
在麦田里,爷爷的话似乎特别多。他讲许多我听懂或听不懂的话。那时的我,只知道爷爷对我好,要我好好学习。当夜色开始浮现,他就会用他的大手拍拍我的头,说咱们回家吃饭去。听到吃饭,我就两眼放光,因为爷爷总把最好的给我,惹得哥哥姐姐们一阵羡慕。
那是一个离喧嚣很远,离安宁很近的地方。那是一段无法忘怀去再也回不去的时光。暑假就要结束了,妈妈来了。终究是要离开的,只是那时的我还看不懂爷爷眼里的哀伤,还看不懂一个老年人的期望。
照例的,我和爷爷依旧去了稻田,只是天气似乎有些沉闷。那天爷爷的话变得特别少,或许不止是少,因为他末了才说了一句:好好读书。天,终究是没下下雨来。那双大手依旧温暖,只是背影多了份苍凉。翌日清晨,天气已经转好,但我的心却不在晴朗。我是如此的留恋这个家,这个人,眼泪蓄在眼眶里,我想只要我闹一闹。也许妈妈就会让我留下来。不过爷爷却欣慰的笑了笑,告诉我乖乖回去,好好读书。我坐在车上、看爷爷挥手的身影越来越远,努力挣扎才发现一切都是徒劳。
到不了的地方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地方叫做故乡。第二年,爷爷走了,走的静悄悄。给爷爷送葬的`那天,看大人们忧伤的脸,恍惚间明白了爷爷的话语,爷爷的希望。多年后的故乡,高楼林立,却少了家的感觉。金灿灿的稻田也随着爷爷的离开离开了。那个曾经如此爱我的人,那个我如此爱的故乡再也回不来了。
风吹起我的衣角,望着身旁匆匆而过的人,似乎明白了爷爷的心愿。飞也似的往回赶。心中默念着爷爷的教导:我会好好读书。爷爷,在令另一个国度,你也要好好的。
稻田里的厮杀作文
稻田里的厮杀东小 六(3) 王皓・中秋节,我与妈妈到外婆家帮干农活,见到弟弟来了,就与他一起去了田野里。
在田野里,我和弟弟帮不上什么忙,就跑到了别人家的.田里玩耍,正好人家田里已经收割过了,稻杆还扎成了一个个的小堆,被我们一踢就倒,而这些小堆是由刚割过的稻穗扎起来的,把麦穗的那部分一扎,看起来就像一个个小草人。我们便把这些稻草人当成“日本兵”,想到可恶的“小日本”又来抢我国的钓鱼岛,我心里就有一团火气,十分气愤,把自己当成“八路军”,就去杀他们。“战争”马上就开始了,我一脚飞蹬,打先锋的两个小兵就被我“k”了。而弟弟呢,他用了一招“就地取材”, 用一个小兵把另一个小兵撞倒了, 接着一条白色的身影在田里飞快飘移,所到之处,一片狼藉。我看了目瞪口呆,下决心让他见识一下我的看家本领――“旋风雷霆”,只见我往后一跳,整个人腾空而起,两只脚以雷霆之势踢出,接触到的那一瞬间,就有四个“小日本兵”被打得飞了出去,弟弟果真被震住了,却不甘示弱,立马就行动起来,他一个“狗熊式”的大抱,就干掉了三个小日本兵,还真厉害。
・ 这时,外公家的稻子已经收割完了,我们只好把“战场”整理好,依依不舍得离开了田野。
稻田里的美味散文
从前乡下的稻田里藏着美味,上点年纪的人大都知道,小年轻们就会觉得奇怪了,稻田里能有什么美味?其实,稻田里的美味还不止一种,下面我来叙说。
每年的初夏时节,夏收结束麦田翻耕上水以后,田野里一片繁忙景像,农人们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水稻插秧前的准备工作。此时,也到了品尝稻田美味的时候。在土里深藏一冬的田螺,在春水甘霖的滋润下,纷纷从泥土里钻出,尽情地吸吮着大地母亲的乳汁,于是人们都下田拾田螺。拾田螺必须早早就起床,一夜过后田里的水非常清,水中的田螺看得一清二楚,拾起来就很方便。当拾的人多了,田里的水被搅混,就难以拾到田螺了。
拾田螺者老人孩子居多,每人拎只小竹篮,人们卷起裤管赤着脚下到水田里,尽管清晨的水中凉意十足,人们全然不顾,只是聚精会神瞪大眼睛,忙碌地在水中扫瞄,不时弯腰拾起一个个田螺。一个早晨田螺拾得多的有三五斤,少的也起码有二三斤,没有空手而归的。翻耕的麦田上水大约一周左右,就要摊田莳秧了,也就不能下田拾田螺了。要拾也只能站在田埂上,在两边的稻田边上拾,虽拾不多,但还能拾到,而且一直能拾到秋天天气转凉。昔日经济拮据的农家,即使是大忙季节也舍不得买点鱼肉荤腥,天天吃田螺也是难得的小荤了。深秋水稻收割前,稻田里必须把水都放干,田螺就会都钻到泥里准备越冬了。等到水稻收割完毕都登场后,又可以下田掘田螺了,掘多了吃不完可将其带泥放在小缸或瓮头里,吃上一冬也不会坏,此时正是天螺的冬眠期。
稻田里的另两鲜就是黄鳝和泥鳅,黄鳝俗称鳝鱼。麦田翻耕上水后,深藏泥里的黄鳝和泥鳅,也迫不及待地从洞中钻出,享受大地的甘霖,觅食丰富的饵料补充营养,准备繁衍生息。黄鳝白天一般藏在洞里,晚上才出来活动觅食,所以捕捉黄鳝也得晚上进行,俗称照黄鳝。晚上黑灯瞎火,照黄鳝是男人的活,老人和妇孺晚上一般是不敢出门的。照黄鳝必须两人搭档,这样便于操作。带上手电筒和黄鳝夹子,一人腰间再挂只装黄鳝的卡篓就可以下田了,鳝夹长约一米多,用两块竹片组成,每块竹片宽约四厘米,在两块竹片的三分之一处,相对各挫出一排齿,夹黄鳝时运用自如。黄鳝的捕食本领非常独特,它们仰面躺在水里装死,当猎物靠近时迅速窜起将其吞食。照黄鳝人用手电一照到水中黄鳝,持鳝夹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夹子将其夹住,然后放进挂在腰间的卡篓,人们晚上出去照黄鳝,一般人的`收获都不少,没有空手而归的。美味的黄鳝可以做出多道菜,常见的有红烧鳝筒、炒鳝片、响油鳝糊等,另外还能做汤。锡帮菜中有一道名菜叫“脆鳝”,据说这道菜只有无锡中国饭店做的最正宗,享誉海内外。
当水田插秧结束,就不能下田照黄鳝了,因为晚上下田容易踩坏秧苗。只能白天在田埂上沟渠边钓黄鳝,也可以晚间在稻田边上用钓钩放黄鳝。到了冬天,黄鳝进洞冬眠后,还可以掘黄鳝。
泥鳅也是昔日稻田一宝,水田里、沟渠里、河里到处都有,泥鳅比黄鳝多,下田劳作时手头脚边随处可见,因那时人们不吃泥鳅,抓到泥鳅只是拿回去煮熟喂猫,如今人们把泥鳅看成是宝,泥鳅和黄鳝并称江南水中人参,泥鳅的市价比黄鳝还要贵,人们一般还舍不得买呢。
从前,稻麦都施有机肥,杀虫只用六六粉,稻田除草都是人工拔草,可谓名付其实的绿色农业。稻田里的生态链有利于田螺、黄鳝、泥鳅等繁衍生息,所以稻田美味才得以年复一年的延续。后来农田只用化肥,杀虫用剧毒农药,除草也用剧毒除草剂,生态链彻底遭到破坏,稻田三鲜越来越少,后来稻田美味终于绝迹了。如今市场上卖的黄鳝和泥鳅都是人工养殖的,其肉质和味道远不如从前稻田里野生的。
稻田里的外公作文
正是稻谷黄熟的季节,外公站在田陇上,喜滋滋地看着他那一大片稻田。阵阵微风吹过,那金黄的稻海波浪起伏,那景色,美到令人窒息。
外公已是古稀之年了,很多人到了这个年纪,早已坐享天伦之乐,不再下田干活了。但外公却仍然早缤砉椋在田里忙活,颇有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样子。看着外公在暮色中悠闲地走回家,看他浑身汗湿或满身泥泞,却始终面带笑容的样子,我心中惑不己 : 种田不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吗,怎么看外公还那么开心?
第二天,我跟外公下田干话,想一看究竟。整一个早晨,我和外公又是给稻田放水,又给水稻杀虫,一直是弯着腰的。到了中午,我腰酸背痛,看外公却悠闲自在的很。下午,我没再下田,而外公却是稍作休息,继续去田里干活,我深深地被外公那股干劲所折服了,心中更是难以理解。
解开心中的`疑惑是不久后的事了。
那天傍晚,我无所事事,便跑到田里找外公。看到的却是这样的一幕 : 在秋风里,夕阳下,一位老人站在稻田里,用那双饱经风霜的手轻抚着那金黄的稻穗,久久的凝视着,在这一刻 : 天地间显得那么和谐,我不忍打破这和谐的气氛,悄悄地走开……
第二天,我向外公说了昨天的那一幕,外公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 : “这都被你看到了!”看着外公那憨厚的笑容,突然觉得外公是那么可爱。外公,作为一个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农民,种甲是他的工作,是他一生都热爱的工作。俗话说 : “日久生情”。外公对这片天天和他在一起的土地,早已充满感情。他在这片土地里播散种子,看着它们一天天长大,守护着这片稻田,他用自己的毕生之爱灌溉它们,让它们茁壮成长……
他也许永远不会去说种稻的事业有什么崇高,但我们却应该对他们表达由衷敬意,如果没有天下的农夫的辛勤劳作,我们将会因饥饿而无法生存。
每每想起那令人动情的一幕,我心中便会涌起无限感慨。古人曾说过:“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难道不该爱戴这些默默无闻的“田舍翁”吗?
我的外公,一个把一生的心血都倾注在种田上的老农民,一位令人钦佩的老人!
稻田里的汗水作文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我们幼儿园时,老师就开始教我们这首古诗了,因为这首诗告诉我们粮食来之不易,要珍惜每一粒粮食。
记得小时候,我喜欢边吃饭边玩耍,经常把饭菜撒了一桌的,爸爸、妈妈看到后直摇头告诉我要珍惜粮食,但那时我不懂,依然这样做,终于有一次妈妈看到发火了:“单单,能不能认真吃饭,不要把饭撒的到处都是,要懂得节约粮食,知道吗?” 我听后不服气的说“不就是一些饭吗,有什么了不起的,家里不是有很多米吗!”。妈妈听后生气的说:“你知道粮食是怎么来的吗,每一粒米都是农民伯伯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知道吗,这样吧等你放暑假我带你到附近农田里去看看粮食是怎么种出来的吧!”暑假终于到了,一天早上,我还在睡梦中,妈妈就把我叫醒了,当我们来的农田旁时,秧苗已经插了好多了,几个农民伯伯赤着脚,弯着腰,挥汗如雨地在泥泞的水田里一颗一颗的插着秧苗,他们每个人的衣服都湿透了。看到这些,我心里惭愧极了,原来农民伯伯种粮食这么辛苦啊,起早贪黑的,我以后再也不浪费粮食了。
从那以后,不管是在任何地方吃饭,我都不会再浪费粮食,不光是我自己不会浪费,我还告诉我的弟弟、妹妹和身边的小朋友农民伯伯是怎么把粮食种出来的,千万不要浪费粮食。
节约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良好习惯。生活中需要节约的地方还很多,随手关灯、随手关水龙头…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就一定能在全社会发扬光大。
★ 稻花香作文
★ 作文 收稻
★ 作文难忘稻花香
★ 稻盛哲学心得
★ 稻盛和夫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