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快乐的苏高三诗歌(共含9篇),欢迎阅读与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被爱是种超能力”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快乐的苏高三诗歌
别说这个夏天,
朵朵向阳的花儿。
别说这个夏天,
绿树荫浓的繁茂。
别说太阳点燃了你心的火热,
在这个夏天遇到了你。
我说着,
遇到你是生命的温润。
鞠一把水的流淌,
捥过了脸庞的清爽。
透一点风的气息,
抚摸过手指间的流苏。
我们寻着一点畅想,
放飞了一个季节的欢心。
我们收起了虚意,
能把一切说过。
水中的月吻了你的`面颊。
天空中的星星,
满布在你眼中的明亮。
让这个夏天夜晚的清凉,
一点点透在你的周围。
让这个回忆的星空,
渲绘了你欢喜的笑容。
回忆像花瓣,
一片片飘洒。
染了一点云的姿色,
带了一点水的静柔,
随着这个夏天抛洒。
慢慢的明亮了,
那是遇见你的一刻。
一个秋天收起了它的忧伤,
一个冬天失去了它的寒冷。
黑夜里我的眼睁开的光明,
是为了你的寻找。
快乐敞开,
在你的声音中回荡。
聊天说话,
等着你的回音继续。
忘川几许,
过不了你的暖意。
凭空虚度,
想要留住你的颜语。
忘了吧!忘了吧!
别在悲伤,
一个世界里的相互等待。
离开吧!离开吧!
和大家一起寻找,
绚烂如花的绽放,
我们用笔记下这里的誓言。
苏苏是一痴心的女子,
象一朵野蔷薇,她的丰姿;
象一朵野蔷薇,她的丰姿
来一阵暴风雨,摧残了她的身世。
这荒草地里有她的墓碑
淹没在蔓草里,她的伤悲;
淹没在蔓草里,她的伤悲——
啊,这荒土里化生了血染的蔷薇!
那蔷薇是痴心女的灵魂,
在清早上受清露的滋润,
到黄昏里有晚风来温存,
更有那长夜的慰安,看星斗纵横。
你说这应分是她的平安?
但运命又叫无情的手来攀,
攀,攀尽了青条上的灿烂,——
可怜呵,苏苏她又遭一度的摧残!
(选自《徐志摩精选诗集》,写于1925年5月5日,初载同年12月1日《晨报七周年纪念增刊》)
作品赏析
作为一个毕生追求“爱、自由、美”三位一体的“布尔乔亚”诗人——徐志摩,不用说对美好事物的遭受摧残和被毁灭是最敏感而富于同情心的了。诗歌《苏苏》也是徐志摩这类题旨诗歌中的佳作。此诗最大的特点,是想象的大胆和构思的奇特。它写一个名叫“苏苏”的痴心姑娘之人生不幸遭际,却不象一般的平庸、滞实的诗歌那样,详细叙写主人公的现实人生经历,以写实性和再现性来表现主旨。而是充分发挥诗人为人称道的想象和“虚写”的特长,以极富浪漫主义风格的想象和夸张拟物,重点写出了苏苏死后的经历与遭遇。这不啻是一种“聊斋志异”风格的“精变”。是仙话?还是鬼话?抑或童话?或许兼而有之。从中国古代诗歌传统看,以香花美草拟喻美人是屡见不鲜的。但大多仅只借喻美人生前的美丽动人和纯洁无邪。而在这首诗中,徐志摩不但以“野蔷薇”借喻“苏苏”生前的美丽动人——“象一朵野蔷薇,她的丰姿;”更以其来拟喻苏苏的“灵魂”;或者说,以“野蔷薇”比喻苏苏的丰姿是明喻其“形”,而以苏苏死后坟墓上长出野蔷薇来象征苏苏则是暗喻其“神”,如此,形神俱备,蔷薇与苏苏完全融为一体,蔷薇成为苏苏的本体象征。
全诗正是以蔷薇为线索,纵贯串接起苏苏的生前。苏苏生前,痴心纯情,美丽如蔷薇,然而却被人间世的`暴风雨无情摧残致死;苏苏死后,埋葬在荒地里,淹没在曼草里,然而,灵魂不死,荒土里长出了“血染的蔷薇”;蔷薇一度受到了宽厚仁慈的大自然母亲的温存抚爱和滋润养育,并暂时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清露的滋润”、“晚风的温存”,“长夜的慰安”,“星斗的纵横”……挚爱着自然并深得其灵性的诗人徐志摩寥寥几笔,以看似轻松随意实则满蕴深挚情怀的自然意象,写出了大自然的宽厚与温情。
最后一段的情节逆转,体现出诗人构思的精巧和独具的匠心。野蔷薇(苏苏死后的灵魂),暂得温存安宁却不能持久,“但命运又叫无情的手来攀/攀,攀尽了青条上的灿烂——”。在此蔷薇遭受“无情的手”之摧残之际,使得一直叙事下来的诗忍不住站出直接议论和抒情:“可怜呵,苏苏她又遭一度的摧残”。
无疑,浪漫主义的“童话式”想象和匠心独具的奇巧构思以及诗人主体对美好事物遭受摧残的深广人道主义同情心,使此诗获具了深厚内蕴的含量和浓郁撩人的诗情及感染力。
艾青在《中国新诗六十年》中关于徐志摩“在女人面前特别饶舌”的嘲讽批评自然未免稍尖刻了一些,但若说徐志摩对柔弱娇小可爱的美好事物(美丽的女性自然包括其中)特别深挚,充满怜爱柔情,当是不假。这首诗歌《苏苏》,满溢其中的便是那样一种对美好事物遭受摧残而引起的让人心疼心酸的怜爱之情。全诗虽是叙事诗的体制和框架,但情感的流溢却充满着表面上仅只叙事的字里行间,成为了一种“有意味的叙事”!尤其是最后一节的几句:
“但运命又叫无情的手来攀,攀,攀尽了青条上的灿烂,——”
三个“攀”字的一再延宕,吞吞吐吐,仿佛作者实在是舍不得下手,不忍心让那“无情的手”发出如此残酷的一个动作。当然,独特的徐志摩式的诗歌语言格律安排和音乐美追求,也恰到好处地使诗情一唱三叹,撩人心动。诗歌的前三节,格律形式都是每节押一个韵脚,句句用韵,而且二、三句完全重复,但第一、第四句不重复,而是在语义上呈现出递进和展开的关系。这跟《再不见雷峰》及《为要寻一颗明星》的格律形式略有些不同,这两首诗不但第二,第三句相同,就连第一、第二句也基本重复,即“ab;ba;”式。在《苏苏》中,循环往复中暗蓄着递进和变化,犹如在盘旋中上升或前进,步步逼近题旨的呈现。只有在第四节,格律形式上表现出对徐志摩来说难能可贵的“解放”。第二、第三句并不相同,而且最后一句是直抒胸臆。这也许一则是因为如上所分析的表达“攀”这一动作的一再延宕所致;二则,或恐是徐志摩“意溢于辞”,为了表达自己的痛惜之情而顾不上韵律格调的严格整齐了。这或许可称为“意”对于“辞”的胜利。这首诗即使有前面三节的铺垫和喧染,也并没有使徐志摩最后的直抒胸臆显得过于直露牵强,而是水到渠成,恰到好处地点了题,直接升华了情感。
苏金伞诗歌
控诉太阳
五点二十分,
这残暴的时间,
从世界上
拉走了我们的闻一多先生!
擦干眼泪
我要提起控诉。
——但控诉谁呢?
呵,太阳,我选定了你!
五点二十分,
正是你,太阳,
辉煌照耀的时刻,
为什么眼睁睁地
看着卑鄙的谋杀,
在大街上公开地进行!
你怎么不早点落下去,
或者索性不出来!
让那些暴徒们
把中国的人民杀光,
你都可以不作见证。
也或者,
七月十五日
又是下雨的日子,
跟李公朴先生死的那一天一样?
——哎哎,霪雨的昆明
霪雨的`中国呵!
然而五点二十分,
究竟还是白天,
是应该由你管束的。
谁叫你带来与黑暗不分,
而又同样可怖的白天哪!
1946年7月
无弦琴
无弦琴
挂在贴满蛛窝的泥壁上
过着无声的岁月
虽然已习惯于无声
但当失去了温暖的衰风
象病后的妇人的脚步
来回地蹴着廊下的枯叶
或沉重的岁月
从檐射入
照在琴胸上
象一个被卖的婴儿
顷刻就要从怀里
被人携去
那时
也许会触动他无限的感慨
亟欲一吐积愫
尤其是
从山外传来的群众呼喊
象海的多足的远波
爬上了窗棂
它真的想剖开胸膛
大喝一声
在兴奋中破灭
然而
跟人无神经
不能思索一样
琴
无弦
是难以表白的
只巴着
有一天
霹雷在屋顶上打滚
闪电
刺得夜睁不开眼
而自己化一条火蛇
飞出户外
和雷电一同呼吸
一同咆哮
埋葬了的爱情
那时我们爱得正苦
常常一同到城外沙丘中漫步
她用手拢起了一个小小坟茔
插上几根枯草,说∶
这里埋葬了我们的爱情
第二天我独自来到这里
想把那座小沙堆移回家中
但什么也没有了
秋风在夜间已把它削平
第二年我又去凭吊
沙坡上雨水纵横,象她的泪痕
而沙地里已钻出几粒草芽
远远望去微微泛青
这不是枯草又发了芽
这是我们埋在地下的爱情
生了根
作者注∶几十年前的秋天,姑娘约我到一个小县城的效外。秋风阵阵。因为当时我出于羞怯没有亲她,一直遗恨至今!只有在暮乡的黄昏默默回想多年以前的爱情。
86岁作于1992年5月27日
《苏武庙》诗歌赏析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解
1、云边句:汉要求苏武回国,匈奴诡言武已死。后汉使至,常惠教汉使向单于说:汉帝射雁,于雁足得苏武书,言其在某泽中,匈奴才承认苏武尚在。雁断:指苏武去国久。胡天:指匈奴。
2、陇上句:指苏武回国后,羊仍回原处。陇:通“垄”,高地。
3、冠:古男子二十岁加冠典。
4、茂陵:意谓苏武回国时,武帝既死,也得不到他封侯之赏。
译文
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
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
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
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
回朝进谒楼台依旧,甲帐却无踪影;
奉命出使加冠佩剑,正是潇洒壮年。
封侯受爵缅怀茂陵,君臣已不相见;
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逝去华年。
赏析
这一首凭吊古人的'诗。诗颂扬了富有民族气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的苏武。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心向祖国的时代的需要。温庭筠这首诗正是塑造了一位坚持民族气节的英雄形象。颈联的对仗颇为工巧,且用“逆挽法”,先说“回日”再说“去时”,灵活而不呆板,生动而不拘泥。
精选高三诗歌
相信自己,创造奇迹! 相信自己,创造奇迹 月光如水, 洒满漆黑的大地, 到处闪耀着动人的光辉, 无与伦比。 而我前进的道路却是—— 一片混沌, 不分南北东西…… 微……
相信自己,创造奇迹!
相信自己,创造奇迹
月光如水,
洒满漆黑的大地,
到处闪耀着动人的光辉,
无与伦比。
而我前进的道路却是——
一片混沌,
不分南北东西……
微风习习,
带来丝丝缕缕的凉意,
劳累了一天,
却仍难以入睡,
不停地责问自己
为什么这样碌碌无为?
难以如意......
一次次挣扎,
一次次苦想,
我终于明白
业精于勤,
而荒于嬉。
我还是不够勤奋,
不够努力。
泪水悄然而下,
它是过去的终结,
又是新的起点,
不气馁,
不放弃!
我要做全新的自己!
要让生活因我而充满奇迹!
团团乌云将阳光吞噬,
倾盆大雨骤然而至,
这只是奋斗的开始,
动力不止,
信念不移!
仰天长啸——
来吧,
电闪雷鸣!
来吧,
狂风骤雨!
我d!
乌云散去,
阳光普照大地,
麦浪滚滚,
松涛阵阵,
禽鸟啾唧。
似乎一切都预示着我的胜利……
蓦然回首,
看着过去和现在的强烈对比,
我知道,
我赢了!
赢得干脆,
赢得彻底!
我战胜了阴霾,
战胜了自己!
生活是五彩斑斓的,
但生活的困难也不言而喻,
有坎坷,
有荆棘,
它们使我明白了人生的真谛,
生存有两种方式
你征服生活,
或者......
生活征服你。
我不甘心,
不甘心被生活踩到深深的谷底,
所以我选择前者。
我征服了生活,
将它****在地!
奋斗是艰苦的历程,
电闪雷鸣,
狂风骤雨,
我想——
这也许就是生存的意义,
去挑战,
去拼搏,
去不断尝试,
不怕失败,
永不言弃!
最棒的就是自己!
要靠自己才能创造奇迹!
即使过往一片黑暗……
那又怎样?
求胜的信念让你所向披靡!
只要有希望,
就要坚持下去,
因为我们也是生活的主角,
多彩的奇迹也靠我们去寻觅!
写给辛亥革命百年的文字
对于那些嗜血的馒头我曾经疼痛过,我知道中山陵
曾经是天国的亡陵;对于民主和自由
对于革命、我更珍重那些身先士卒的先锋
他们的血和肉体、他们视死如归的绝笔在血泊中
在绞架和断头台上、那些断肠无悔的英灵
我们先驱曾经在武昌城头舞动着狂飙
这些志士同仁——打造了辛亥革命
当世界在重新洗牌划分或列强预谋的枪炮战争
我们还在愚昧和神宗的幻想幼稚的文明
求索思考或反思,鬼也怕亡命的骁勇
我崇尚尚武精神是为了缔造永久的和平
今天在辛亥革命百年的祭奠,我不喜欢那些阿谀
不喜欢冷嘲热讽、不喜欢夜郎自大
不喜欢野蛮低俗的狰狞,对于思想和主义
资本和共产的文字,我想民主、民生、民权
更重要的涵义是实施贯穿始终
每一个政党和政府都在前行中探索
没有可以克隆拿来的'实用的先觉
纪念是为了今天我们改善社稷一些不尽人意
纠偏我们民族固步自封的习俗
批评不再与激烈和氛围,也有一些“思想者”
翘着二郎腿借古讽今,其实他们也知道
摧枯拉朽的道理,但他们却似从坟墓爬出来的僵尸
披着虎皮拿着公务员或教授的薪资
每年文字的版税和偷税、妖身一变
摇旗呐喊辱骂政府和底层的民众,难道不是吗
对于江山和英雄、民主、民生、进步和科学
才是社稷发展的真经。诗人、学者、作家
也是民生的一份子,你不要扮演人们的领袖
不要束之高阁又阳奉阴违地摇曳羽毛纶巾
社稷正是这些不劳而活的“湿人”闲散“智人”
又一次蘸着先烈血迹在指手画脚、舞着屠刀
我想起诗经中的硕鼠,在黎明前的洞穴里唧喳撕咬
革命是持续的、科学和民主是革命的向导
我们口口声声说纪念、其实是在无病呻吟
是在借题发挥那些古之幽情的所谓“风骚”
是一种腐朽糜烂的残渣余孽,是对科学
进步的一种亵渎,这些正是今天要革命埋葬的目标
谁欠谁的幸福
张无忌放弃了江湖与江山
他把幸福给了赵敏
却把牵挂给了小昭
把漂泊给了蛛儿
把憾恨给了芷若……
杨过和小龙女最终做了神仙眷侣
也许他知道,也许他不知道
也许他装作不知道
程英和陆无双为他负尽青春抛尽韶华
郭襄为他天涯思君念念不忘
也许他记得,也许他不记得
曾经有一个叫公孙绿萼的姑娘把一生停驻在他一刹那的目光里
而他所能给的,也只能是一曲清箫、三枚金针或者某一刻的眷顾而已
这世间,太少的相濡以沫,太多的相忘江湖……
我们曾经深深地爱过一些人
爱的时候,把朝朝暮暮当作天长地久
把缱绻一时当作被爱了一世
于是承诺,于是奢望执子之手,幸福终老
然后一切消失了,然后我们终于明白
天长地久是一件多么可遇不可求的事情
幸福是一种多么玄妙多么脆弱的东西
也许爱情与幸福无关
也许这一生最终的幸福与心底最深处的那个人无关
也许将来的某一天,我们会牵住谁的手,一生细水长流地把风景看透。
其实承诺并没有什么,不见了也不算什么
所有的一切自有它的归宿
我们学着看淡,学着不强求
学着深藏,把你深深埋藏
藏到岁月的烟尘企及不到的地方……
只是,只是为什么在某个落雨的黄昏
在某个寂寂的夜里你还是隐隐地在我心里淡入、淡出
淡出、淡入,拿不走,抹不掉。
阿朱如花的笑靥正在青石桥旁小镜湖边渐渐凋零
乔峰在滂沱的夜雨中泪雨也滂沱
你给我保护,我还你祝福
你英雄好汉需要抱负
可你欠我幸福,拿什么来弥补
陈家洛不愿负天下人,便负红颜
一个为他香消玉殒,一个因他寂寞余生
也许他的命运早早已是注定
终是塞上牛羊空许约。
空许约,空许约,幸福永远未完成……
我多么想和你有一个深深的拥抱之后,转身离去
情深未变却寒盟
终究差了那么一点点
幸福转眼消逝
从此一个人,日日自己关门
一个人熄灯
勤
漆黑夜,莹火飞,窗内灯火亮。
鸡声鸣,星火淡,少年苦读寒。
相思
玉觞苦酒思缱绻,
秋水无垢潋滟间。
三生醉梦恨流,
泪墨心笔寄长天。
离别
芳华刹那逢知己,
三年情怀仍忧惜。
暮然回首曲已终,
天下没有不散席。
天净沙 冬思
墨冬落笔浅棕,
小窗抬头枯桐。
卷帘忍涕翘首,
没人薄衫倦容。
白雪纷纷,
归人忧在梦中。
冬日早堂
清早入学堂,冬日照树消。
桂香阵阵飘,朗声处处传。
匆匆三年
衰衰叹三年,凄凄带不前。
余闲无所事,临学亦无志。
匆匆又三年,日日皆如此。
早早整内务,夜夜把书写。
细细把课听,勤勤把地扫。
不可报怨常,尽而适应好。
纷纷半年后,依依不舍分。
伤心叹这些,现把青中进。
春雪
踏春十里满园香,
群蜂舞蝶绕清晨。
漫天忽落梨花雨,
数入溪水氏无踪。
苏舜钦诗歌鉴赏
沧浪静吟
(宋)苏舜钦
独绕虚亭步石矼,静中情味世无双。
山蝉带响穿疏户,野蔓盘青入破窗。
二子逢时犹死饿,三闾遭逐便沉江。
我今饱食高眠外,唯恨澄醪不满缸。
【注】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北宋著名诗人。屡次上书朝廷,议论时政得失。庆历四年(1044),因“稍侵权贵”,被捕入狱,革职为民。退居苏州,筑沧浪亭,自号沧浪翁。有《苏学士文集》。此诗写于苏州沧浪亭闲居时期。
(1)沧浪:沧浪亭。在今江苏苏州市。原为五代吴越广陵王钱元璙后人的池馆。苏舜钦以四万钱购得,筑亭其中,取名沧浪。园内假山曲水,多草树花竹,现为苏州园林著名景观之一。
(2)虚亭:山亭,即沧浪亭。
(3)石矼(gāng):石桥。
(4)二子:指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和叔齐。初,孤竹君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叔齐让位,伯夷不受,后二人弃位奔周。反对周武王进军伐商。武王灭商后,他们逃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
(5)三闾(lǘ):指屈原,他曾任三闾大夫之职。
(6)恨:遗憾。
(7)醇醪(láo):清酒。醪,本指汁滓混合的酒,即酒酿。
(8)缸(hāng):可盛十升的酒器。
参考译文
绕过空亭,步上石桥,我独自闲步,觉得这静谧中的情趣举世无双。山林的蝉儿,边叫边飞穿过空疏的门户;野生的青藤曲屈盘绕,伸入破败的小窗。伯夷叔齐恰逢周朝盛世尚且饿死,三闾大夫屈原遭贬放逐自沉汩罗,我如今饱食终日,高枕无忧。唯一的遗憾便是这清澄的美酒太少,不能盛满大缸。
赏析
公元1044年(庆历四年),苏舜钦被范仲淹推荐入朝为官。其岳父杜衍时与范仲淹共同主持新政。反对新政的旧党欲动摇范、杜的地位,遂构陷弹劾苏舜钦以“鬻(yù)故纸公钱召妓乐”,坐监守自盗之罪,被削籍为民。诗人退居苏州沧浪亭,此诗便为其闲居时所作。
《沧浪静吟》是北宋诗人苏舜钦被贬苏州之后所写的一首诗。题为“静吟”,全诗也环绕一个“静”字,极力描写环境的静和心情的静,实际上却是不能平静的,诗中就隐隐流露出他愤恨的情绪。
诗的前两联即描写沧浪亭的静谧。首先诗人安排了“静”的背景,营造出“静”的意境:“独绕虚亭步石矼”。“独”“虚”二字表明诗人此时是独自一人在沧浪亭中散步。偌大的园林,四处静谧无声,或许有人会感到冷清孤寂,而诗人却专爱这“静中情味世无双”的空静淡雅的`氛围。静谧中的心情和滋味独一无二,颔联就此进一步展开,加以具体详细的描写和说明。
“山蝉带响穿疏户,野蔓盘青入破窗”,前一句以动写静,后一句化静为动,更显出“沧浪亭”的幽静和诗人此刻平和自乐的情绪。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以动写静的名句当属六朝梁代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鸣蝉的鼓噪声,飞鸟的清鸣声,才更反衬出林间山中的静寂、清幽。“静”的意境极难表现,欧阳修在《六一题跋》中论画道:“飞走迟速,意近之物易见,而闲和俨静,趣远之心难形”。意即画面容易表现实物的形状动感,难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而营造出澹泊闲静的意境则是难上加难。诗画同源,二者在艺术表现手去上颇有相通之处。因此,中国古代诗人多采用寂中有音、动中见静的手法,利用能引发人们特殊感受的声响和动态来反衬静境和静意。
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衬托而得愈觉其深”(《管锥篇》)。这里的“山蝉带响”也正是利用蝉声来突出环境的清幽宁静,韵噪相映,反衬其静,给人以极为真实贴切的感受。此外前人诗中也常运用化静为动的表现手法,六朝宋代谢灵运“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的诗句,不仅将相对静止的白云、绿竹拟人化,同时赋予二者以动感,这种拟人手法和化静为动手法的的运用,更能雄现出平中见奇、似动实静的特色。此诗中“野蔓盘青入”便是将藤蔓这一静物动态化,写出了它在盘旋回绕中偷偷伸进破旧窗子的“动”的过程,这种“动”,更深化了沧浪亭中安静的气氛。胡仔评价苏舜钦说:“真能道幽独闲放之趣”(《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此联可做为典型的一例。
后两联引用两个典故,将它们与诗人的情况相对照,以此来表明诗人平静恬淡的心情。“二子逢时犹死饿”是写伯夷和叔齐的故事。一般认为,周朝开国初年可谓太平盛世,两人生而逢时却因不食周粟而死;“三闾遭逐便沉江”是写三闾大夫屈原的故事,他遭人构陷,放逐湖南湘江一带,而后自投汩罗江。
诗人与屈原一样受人毁谤而遭贬,与伯夷、叔齐一样适逢政治革新的年代,但却无所作为。即使这样,诗人并未意志消沉投江而死,也并未“拒依周粟”忍饥而亡,而是每天尚能“饱食高眠”。因而诗人颇觉心满意足,欢欣庆幸。与历史人物的悲惨遭遇相比,诗人遭贬谪但仍能隐居沧浪亭算是十分幸运。所以他在沧浪亭的静谧环境中深切地感受到了离实远祸、自得其乐的生活情趣,“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沧浪亭》),因而他觉得“静中情味世无双”。
诗人的心境当然不像沧浪亭的静景一样平静如水。苏舜钦以迁客身份退居苏州,内心愁怨交集,万分感慨。他本是“慷慨有大志”的志士,以“出手洗乾坤”(《夏热屋寝感咏》)为已任,结果却是“予年己壮志未行”(《对酒》),苍生有难未能济,只能隐居园林,聊以度日。对于他这种“致君事业堆胸臆”的人来说,“却伴溪童学钓鱼”(《西轩垂钓偶作》)的闲居生活极为压抑。“修竹慰愁颜”(《沧浪亭》),“愁与酒相攻”(《春日怀旧游》),“大叫欲发狂”(《舟中感怀》),这些退隐后的诗句都渲泄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忧愤之情。
本诗尾联中“唯恨澄醪不满缸”,以夸张的手法,表面是强调自己了无牵挂,心如止水的恬淡生活,而从反面映衬出诗人内心的怨懑、牢骚和不满。
关于玛丽苏初三抒情诗歌
世界上有一种奇妙的东西
它的名字叫做玛丽苏
在玛丽苏的世界里
总有那么一群人
他们顶着主角的光环
拥有最美的容貌
最好的身材
完美无瑕
乐器弹奏皆为10级
能歌善舞,写作写诗手到擒来
住着大半个中国面积的别墅
穿着上千万甚至几亿的`服装
真是羡煞我们这些平民百姓
主角们往往有个固定搭配
一个可爱,另一个冷酷
一个淑女,另一个暖男
而男女主角碰面
也总能擦出奇妙的火花
往往两三个章节后
你会惊奇地发现
原本天南地北的两个人
竟然奇迹般地凑到了一块
自那以后
他们的生活更加奢侈
住着俄罗斯面积的别墅
一天的工资瞬间飞涨到
中国中央财政三年的收入
但令人纳闷的是
他们从来不干任何事
我并不反对玛丽苏
因为我知道每个少女的心中
都有一个王子和公主的故事
玛丽苏,它承载着
小女生的美好愿望
但是往往会出现一些文章
他们把
把肉麻当有趣
把低俗当高雅
对于这样的玛丽苏
我只能笑笑
说一声
呵呵
诗歌赏析《苏氏别业》
苏氏别业 祖咏
别业居幽处,
到来生隐心。
南山当户牖,
沣水映园林。
竹覆经冬雪,
庭昏未夕阴。
寥寥人境外,
闲坐听春禽。
祖咏诗鉴赏
这首五言律诗,诗人描写他到深山中的苏氏别墅游览的情景。全篇语言洗炼,造语新奇,格律严谨,意境清幽,是盛唐五言律的一首杰作。
开始两句点明别墅座落在深山幽僻之处,并抒写自己一到别墅就产生了隐逸之情。叙事干净利落,开篇即点明主旨。以下,就从各个角度写景抒情,具体阐述这个临幽欲隐的主题。
中间四句写景极美妙。高峻辽阔的终南山,充当了这座别墅的门窗。住在这所别墅的人,推开门窗就能尽览奇秀的山色。而那一道从终南山流出来的沣水,它的粼粼碧波映照着别墅的园林。由此别墅主人自然又可以经常观赏青山、园林的.秀丽倒影了。这两句描写别墅环境的幽美,依山傍水,境界开阔。巧妙之处是采用借景的手法,借窗户绘南山,借园林写沣水,在小景、近景中蕴藏着大景、远景,这就是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的以小景传大景之神。竹覆、庭昏二句从远景转入近景,描写别墅园庭。诗人惊异地看到:遮掩着别墅的竹林,还覆盖着经久不化的白雪;尽管还没有到傍晚,庭院就已笼罩在浓重的昏暗之中。这两句诗,用字非常精炼。经冬,表明了这时已是春天;未夕,说明这是白昼。覆字表现积雪很厚。在春天里,还有那么厚的积雪覆盖着竹林;在大白天里,庭院居然如此幽暗。这景色多么新奇呵,可见别墅所处地势很高,而且周围一定有山崖和郁茂的林木遮挡了阳光,因此特别清冷和幽暗。
前人评这四句诗极力出奇(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四),这四句诗的确写出了新鲜的、不同寻常的深山幽景。庭昏未夕阴一句,是自晋宋诗人颜延年《赠王太常诗》中的庭昏见野阴一句化出,但二语所写景色侧重点不同。颜诗是从庭昏显出旷野之阴;祖诗只写庭昏,却以未夕阴来烘衬。
最后两句,寥寥人境外,写诗人的感受。置身在这清幽的深山别墅之中,他感到自己仿佛已脱离了尘世,整个身心融入到空阔的太虚境中,一切烦恼、杂念全都消失了。于是,他静静地坐下来,悠闲地聆听深山中春鸟的啼鸣。全诗前七句都是写静景,没有声息。诗人在篇末表现自己闲坐听春禽,以声音传递出春的讯息。
殷璠《河岳英灵集》评祖咏诗剪刻省净,用思尤苦。气虽不高,调颇凌俗。从这首诗中可以见出一斑。
★ 苏荷酒吧诗歌欣赏
★ 苏烟江南雨诗歌
★ 《快乐》诗歌欣赏
★ 母亲节快乐诗歌
★ 快乐学习诗歌欣赏
★ 快乐的课间诗歌
★ 快乐丽人节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