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了百家姓对联:闻人姓来历及闻人姓对联、闻人姓宗祠联(共含8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irius”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闻人(wén rén )姓起源于春秋时期少正氏。得姓始祖:少正卯,春秋时鲁国学者,他讲学时,孔子的学生中都有不少人去听讲,他的名声闻名远近,于是文人学士们就给了他一个雅号,叫闻人。闻人的后代将此引以为荣,就以闻人为姓,世代相传。
少正卯春秋启姓;
石渠阁西汉传经。
——上联典指得姓始祖少正卯事典。下联典指西汉沛人闻人通汉,字子方,曾跟从后仓学《礼》。后以太子舍人在宫中石渠阁讲论,官至中山中尉。
河南郡丰田毓秀;
中山堂泰业锡光。
——全联典指闻人姓的郡望和堂号。
闻鸡起舞;
人杰地灵。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复姓“闻人”二字的嵌字联。
祥正集词行世;
子方治礼传家。
——上联典指宋代名人闻人祥正,著有《集句宫词》等。下联典指西汉中山中尉闻人通汉,字子方,曾跟从后仓学《礼》。后以太子舍人在宫中石渠阁讲论。
著书《通解》文传宋代;
校补《唐书》誉起明朝。
——上联典指北宋·闻人宏,著有《周官通解》。下联典指明朝闻人诠校补《五经》、《三礼》、《旧唐书》行世。
后(hòu 後)姓出自姬姓,以封邑名为氏。西周时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巩的封邑郈,谥号郈惠伯。他的后代以邑名为氏,称为郈姓;后来省去右边的邑旁为后氏,称后姓。後与后在古代是两个不同的姓氏,在今天都简写成后姓,不分彼此。过去,後氏是传说中上古时期东夷族首领太嗥的后代子孙。太嗥又称太昊或大昊,就是古帝伏羲氏的别称。后氏族人尊公子巩为后姓的得姓始祖。
西周启姓;
惠伯流芳。
——全联典指后姓的源流。
望出郯城县;
名扬裕政堂。
——全联典指后姓的郡望和堂号。
夷羿拯民除九日;
地官护土誉三朝。
——上联典指夏朝东夷族有穷氏的首领后羿:又称“夷羿”。传说羿在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烧得庄稼枯焦,为了救百姓,后羿一连射下九个太阳,从此地上气候适宜,万物得以生长。民间因而奉他为“箭神”。下联典指古代掌管土地的事务官后土。被民间尊为土神、社神。
齐国名人传《礼记》;
尼山道统解《诗经》。
——上联典指春秋时齐国名人后处,字子里,为孔子弟子,潜心传播儒学。下联典指汉代学者后苍,山东谀城人。精通《诗经》、《礼记》,著《后苍曲台记》,以《礼》教戴德、戴圣、庆普。教翼寿、匡衡等人,而后始有翼匡之学。
孔门高弟传儒播学;
尧帝农师种稷教民。
——上联典指春秋时齐国名人后处。下联典指古代周族始祖后稷,尧时为农师。传说是邰氏之女所生,初生时曾被遗弃,故名弃。在尧、舜时代为农官,封地于邰,号后稷,别姓姬氏。据说他善于种植多种粮食作物,教民耕种。
闻人姓的来源,姓闻人的名人
闻人
一、寻根溯祖
起源于春秋时期少正氏,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五霸争雄,大国兼并小国,奴隶起义反抗奴隶主的压迫和剥削等激烈的阶级斗争,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也揭开了我国历史上儒法斗争的序幕。春秋末期,鲁国的孔子和少正卯两个人都在开班讲学: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学说,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奴隶主阶级“礼治”的奴隶社会;以少正卯为代表的法家学说,主张变法革新,建立新兴地主阶级法治的封建社会。后来听少正卯讲学的人越来越多,其中包括孔子的学生也来了大部分,孔门出现了“三盈三虚”,气得孔子大骂少正卯是“小人之桀雄”。少正卯在讲学中很快成为了文人学士公认的“闻人”(意思是出名的`人)。后来,孔子当上了鲁国的司寇,代行宰相职务,给少正卯加上“聚众结社;鼓吹邪说;淆乱是非”等罪名,把他捕杀了,并把他的尸体示众三天。但他变法革新的进步思想已经传播开了,奴隶制必定灭亡,封建制必定兴起。新兴地主阶级杰出代表秦始皇推行法制,于公元前2统一了六国,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制的统一国家。少正卯的后代子孙就以“闻人”命姓,称闻人氏。
二、郡望堂号
堂号 “中山堂”:汉代时有中山中尉闻人通汉。后仓曾说《礼记》数万言,写成著作《后氏曲台记》,后教授给通汉。通汉以太子舍人身份,在石渠阁(阁名,汉入关时所得秦国图籍皆藏于此,汉代是名儒讲经的地方)讲学。
郡望 闻人复姓望族居河南郡(今河南省洛阳东北30里)。
河南郡:汉高帝时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南省洛阳一带地区。
三、历史名人
闻人梦吉:元朝人。其父^曾在王柏门下学习。梦吉受学家庭,手抄《其七经传疏》,闭户,洞究奥旨。泰定时在乡里中贡生,被荐为校官,累迁泉州教授。至正中授福建等处儒学提举,辞不赴。
闻人诠:明朝人,是王守仁的学生,嘉靖年间进士,授宝应知县,升为御史。出巡山海关,修筑长城近千里。校刻《五经》、《三礼》、《旧唐书》行世。
宋代有学者闻人宏、名人闻人祥正,明代有画家闻人益、闻人绍宗。
翁
一 姓氏源流
1、来源于周朝时期的姬姓。属西周昭王后代。相传昭王幼子生下时双手紧握,别人掰不开,惟昭王去掰,应手而开,左掌纹路如篆书的“公”字,右手掌纹如篆书的“羽”字,
周昭王于是给幼子取名为“翁”。
文
一、姓氏源流
1、出自于姬姓,是以谥号命名的姓氏。据《风俗通义》等有关资料所载,商朝末年,居住于渭河流域的周族逐渐强盛起来,商王文丁感到周的威胁,就找借口杀了周人(姬姓)的领袖季历。
闻
一、寻根溯祖
出自复姓闻人氏,是春秋时期少正卯的后代。少正卯是春秋末叶鲁国人。他博学多识,很有名气。他的有些主张与孔子不合,曾聚众讲学,同孔子唱对台戏,使得孔子的不少弟子都跑到少正卯处听讲。后来孔子利用职权杀了少正卯。
温
一、寻根溯祖
1、出自姬姓。西周初年,周武王封他的儿子叔虞于唐,号唐叔虞。唐叔虞的后代被封于温(今河南温县),其后代子孙遂以封地名命姓,称温姓。
2、出自S姓。周初,苏忿生在周朝任司寇,被封在温。
微生
一、寻根溯祖
1、以名命姓。周武王伐纣灭商后,建立了周朝,他把微子封在宋,建立了宋国。宋国灭亡后,微子的子孙就用他的名字作为姓氏,称为微生氏。
2、春秋时鲁国贵族后代中有微生氏。
卫
一、姓氏来源:
来源于周国封地。 上古周文王的第九子康叔被封于卫(今河南省淇县),接管旧殷都朝歌七族的遗民,建立了卫国。到春秋战国时,卫国被秦国兼并。卫国公族子孙就以故国名为姓,世代相传姓卫。 据《辞源》记载:卫,古国名。
隗
一、寻根溯祖
1、出自夏朝帝王后代。汤灭夏桀后,建立商朝,封夏朝王族的后代到隗作首领,并让他们建立了大隗国,其国君称大隗。大隗国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是楚国的同姓国公元前634年,被楚所灭。其后子孙以原国名为姓,称隗姓。
魏
一、来源有二
1、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名为氏。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孙毕万在毕国被西戎攻灭后,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因功,被赐魏地为邑,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
益(yì)姓来源于嬴姓,以祖上名字为氏。上古颛顼高阳氏的后裔中有叫伯益的,被推举为嬴姓各族的首领,并且赐姓为嬴。后来他成为了秦国的始祖,亦即秦始皇。他的子孙中有用祖上的名字作为姓氏的,也形成了益姓的一支。益氏后人奉伯益为益姓的得姓始祖。
源承嬴姓;
祖奉始皇。
——全联典指益姓的源流。
成阳古县风光美;
怀远名堂熏望高。
——全联典指益姓的郡望和堂号。
怀远将军,威名服众;
峨嵋进士,科第传家。
——上联典指元朝名将益智,有勇有谋,胸怀大略,朝廷任他为怀远大将军。他管理军队和民政都有周到谋划,有预见。部下人无不佩服。前后掌管普安路总管府事。下联典指南宋峨嵋人益畅,幼年时好学,绍兴年间考中进士。
公(gōng)姓出自姬姓,起源于上古,以爵号为氏。上古周朝时,鲁国郡主鲁定公,将他哥哥的两个儿子,一个叫衍,一个叫为,都封为公爵,时人称之为公衍、公为。公衍、公为的后代就以祖上爵号为姓,世代相传姓公。得姓始祖:公衍、公为。
源承姬姓;
宗启周朝。
——全联典指公姓的源流。
括苍郡宗功久远;
蒙阴县秀毓敦煌。
——全联典指公姓的郡望和堂号。
文学家指陈至切;
州判官论夺入情。
——上联典明朝文学家公鼐。天启初官礼部右侍郎。魏忠贤乱政,鼐屡有论列,指陈切至。论诗主张有一代之声情,反对复古模拟。著有《问次斋集》。他与公逸仁、公跻奎、公一场、公家臣,史称“五世进士”。一时名重朝野。为褒扬公氏家族公德,明朝末年,在蒙阴古城县修建了“五世进士,父子翰林”的石牌坊。下联典指明代隆庆编修公家臣,公鼐之父。号东塘。以论夺情事忤张居正意,被谪泽州判官。
家宰不为,季次见称宣圣;
歌田未与,仲连宁忤烈侯。
——上联典指春秋时齐国名人公皙哀,字季次,孔子弟子。《史记·游侠列传》说他“独行君子之德”。孔子曾称赞他说:“天下无德行,我的弟子多数做了家臣(家宰,卿大夫的臣属),只有季次未曾做官。”“宣圣”,即孔子。下联典指战国时赵国相国公仲连。赵烈侯爱好音乐,想赐给郑国歌者枪、石每人万亩田,公仲连顶住不给办,甚至装病不上朝。
万俟(mòqí音莫奇)姓出自鲜卑族拓跋氏,北魏有十大贵族,“万俟”为其中之一。得姓始祖:万俟丑奴。东晋时,鲜卑君王后代道武帝拓拔珪创建北魏朝。北魏君位传六王后由献文帝拓跋弘继承,他的三弟的公族中产生了万俟姓。万俟部落随拓跋氏进入中原,人称为万俟氏。头一个出现于北魏历史上的万俟氏,是孝庄帝建义初年(公元528年)僭号关中,置署百官的万俟丑奴。后人奉万俟丑奴为万俟姓的得姓始祖。
万俟绵世泽;
拓跋振家声。
——全联典指万俟姓的得姓源流。
兰陵郡光绳祖武;
建昌堂克裕孙谋。
——全联典指万俟姓的郡望和堂号。
雅言词隐誉南宋;
普拔英雄称北齐。
——上联典指宋代大晟府制撰万俟咏,字雅言,自号词隐,著有《大声集》。人称其词平而工,和而雅。下联黄指北齐朔州刺史万俟普,字普拔,英勇果敢,有武力,由匈奴降魏归齐。仁厚爱民。
清廉简约护州政;
气宇非凡仆射风。
——上联典指宋代护州知州万俟湜,勤奋而清廉,有善政。下联典指北齐左仆射万俟洛。万俟普之子,慷慨而有气节,勇猛盖世,天平年间随父亲归齐,封建昌郡公。
司马(sīmǎ)姓源于西周,以官职为姓。得姓始祖:程伯休父。他是殷、周朝时期一个诸侯,是上古祝融氏重黎的子孙所传。周宣王时官拜司马(是管辖军政和征战的官职),因有战功,而被赐姓为司马,其后世子孙即以官为氏。他的子孙,一部分姓了司马;一部分依照惯例“以国为氏”而姓程。因此,后世的司马氏系出程氏,和程氏是一家人。
职官启姓;
程伯流芳。
——全联典指司马姓的源流。
河内郡贤声重望;
太史堂德政齐名。
——全联典指司马姓的郡望和堂号。
司空见惯等闲事;
马到成功振国威。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复姓“司马”二字的嵌字联。
龙门绵世泽;
太史振家声。
——联典指西汉史家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继任父亲司马谈的职务太史令,与唐都等人改革历法,共订太初历。后因对大将军李陵兵败投降匈奴事辩解而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史记》,是我国最早的通史,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全书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总括三千余年史事,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余字。对后世的史学与文学都有深远的影响。
题桥赋就凌云志;
警枕编成通鉴书。
——上联典指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公元前117)。誓志为官,于成都城北升仙桥桥柱上写道:“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汝下也!”工文词,作《子虚赋》、《上林赋》等赋。下联典指宋北宋大臣图龙阁直学士、史学家司马光,以圆木为警枕,少睡则枕转而醒,乃起读书、著作。献《通志》八卷,神宗时,《通志》赐名《资治通鉴》。为中国重要编者年史著作。
水镜先生,堪称伯乐;
圣门高弟,亦是贤人。
——上联典指三国时学者,襄阳的著名隐士司马微。字德操,道号水镜先生,意思是很会鉴识人才,如水似镜,明亮照人。诸葛亮、庞统、徐庶等人,都曾经求学于这位学问家。久居荆州,曾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庞统。下联典指春秋时名人司马牛,孔子弟子,以德行著称。
附:
龙门良史;
洛邑相公。
——佚名撰司马姓宗祠联。上联指西汉史家家司马迁。下联指北宋大臣、史学家司马光。
史称绝业;
赋就凌云。
——佚名撰司马姓宗祠联。上联典指司马迁。下联典指司马相如。
涑水渊源之华胄;
龙门金石之奇英。
——佚名撰司马姓宗祠联。上联典指司马光。下联典指司马迁。
奉使称荣,藉湔妇耻;
恤贫却女,慨助妻奁。
——佚名撰司马姓宗祠联。上联典指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湔”(jiān 音煎),谓洗雪。下联典指北宋司马旦,字伯康,司马光之兄,曾遇到一个因罪罢官的人,贫困而无法生存,司马旦每月从俸禄中分出一部分接济他。那人无以回报,愿把女儿嫁给他为妾,他惊而辞谢,拿出妻子的奁中物帮那人嫁女。
奇志题桥,果驾高车驷马;
知人称镜,由识伏龙凤雏。
——佚名撰司马姓宗祠联。上联典指司马相如。下联典指司马微。
上官(shàng guān)姓出自芈姓,春秋时楚国有上官大夫,其后以邑名为氏。得姓始祖:子兰。楚怀王的小儿子。春秋时封为上官邑(今河南省滑县)大夫。子兰的后代子孙以邑名为姓,称上官氏。
源承芈姓;
宗启子兰。
——全联典指上官姓的源流。
上正下方顺;
官清民自安。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复姓“上官”二字的嵌字联。
天水郡义门德政;
孝友堂世代贤声。
——全联典指上官姓的郡望和堂号。
孝子刳肝愈母;
清官奉法还金。
——上联典指宋代名人上官超,母病笃,超刳肋取肝进之,遂愈。下联典指宋代尚书职方员外郎上官凝,官铜陵尉期满离任时,有十几位老人送他几箱药,打开一看,都是金子,他急忙追回老人,退还了金子。
率疲兵激情破贼;
杖妖巫善政福民。
——上联典指宋代左龙大将军上官正。在四川任职时,逢李顺之乱,他率数百疲惫之兵,同成都监军,奋力击敌数千人。下联典指宋代龙图待制上官均,有巫声称可托神为人带来祸福,因此致富,上官均焚烧神像,用杖击巫,并驱逐出境。
才擅吟哦,学士工诗创体;
性惟清俭,铜陵奉法还金。
——上联典指唐代弘文馆直学士上官仪,贞观年间进士,太宗写诏谕,常派他修改。擅长五言诗,婉媚华丽,达官贵人多仿效,称为“上官体”。下联典指宋代尚书职方员外郎上官凝。
附:
天水世泽;
西台家声。
——佚名撰上官姓宗祠联上联典指上官姓望族居天水郡。下联典指唐·上官仪,永徽初进西台侍郎。
论青苗而力苏民困;
返白金而志矢天知。
——佚名撰上官姓宗祠联。上联典指宋·上官均的论罢《青苗法》。下联典指唐·上官凝还金事典。
奉嫂抚孤,名扬宋史;
量才评士,梦应昭容。
——佚名撰上官姓宗祠联。上联典指宋代邵武人上官怡,十六岁时试太学居第一。兄死后,他侍奉嫂嫂,抚养孤儿,敬爱兼备。下联典指唐代才女上官婉儿,上官仪孙女,其母郑氏怀孕时,梦神人给一大秤,说:“可称量天下才。”婉儿聪慧能文,又习吏事,受武后喜爱,十四岁入宫为婕妤,中宗时立为昭容,每引名儒赐宴赋诗,则令他品评等级,量才选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