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碳、氮源对PVA降解混合体系降解能力的影响及PVA降解机理初探(共含9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aaapra”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碳、氮源对PVA降解混合体系降解能力的影响及PVA降解机理初探
以能完全降解1 g/L PVA的一个混合体系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碳、氮源对该混合体系降解PVA的影响.实验表明,补充有机氮源有利于混合体系菌体的生长,并且能提高混合体系对PVA的降解能力.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它碳源的补充有利于菌体的生长,但对混合体系降解PVA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根据初步研究结果推断,该混合体系所产的PVA降解酶主要结合在细胞膜上,部分PVA进入细胞后被降解.
作 者:胡志毅 堵国成 华兆哲 陈坚 HU Zhi-yi DU Guo-cheng HUA Zhao-zhe CHEN Jian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工业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无锡,214036 刊 名: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年,卷(期): 25(6) 分类号:X172 关键词:混合体系 优化 聚乙烯醇 降解节杆菌P-1和红球菌J-5降解PVA特性的比较研究
对节杆菌P-1和红球菌J-5降解聚乙烯醇(PVA)的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P-1菌在PVA浓度小于1 000 mg L-1时, PVA降解效率均达到80%以上; J-5菌在PVA浓度为2 000 mg L-1时, PVA降解效率达到70%.用生产废水进行试验, P-1菌对低浓度PVA废水的.处理效率比J-5菌高10%左右; P-1菌受温度的影响小于J-5菌; P-1菌的废水处理效果比J-5菌稳定;分段使用J-5菌与P-1菌处理高浓度的PVA废水具有很好的处理效果,出水能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图7 表1 参9
作 者:陈朝琼 闫志英 廖银章 李旭东 杨俊仕 贺蓉娜 CHEN Zhaoqiong YAN Zhiyin LIAO Yinzhang LI Xudong YANG Junshi HE Rongna 作者单位:陈朝琼,CHEN Zhaoqiong(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成都,610041;成都医学院,成都,610083)闫志英,廖银章,李旭东,杨俊仕,贺蓉娜,YAN Zhiyin,LIAO Yinzhang,LI Xudong,YANG Junshi,HE Rongna(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成都,610041)
刊 名: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 ENVIRONMENTAL BIOLOGY 年,卷(期):2006 12(6) 分类号:X7 关键词:节杆菌P-1 红球菌J-5 PVA 生物降解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处理难降解PVA废水
对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处理难降解聚乙烯醇(PVA)有机废水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ABR反应器污泥经过30d的驯化培养后,微生物对PVA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在连续运行阶段各隔室PVA、COD浓度呈逐级降低趋势,PVA、COD去除率均达到80%左右;污泥特性研究表明,各隔室污泥呈黑色,粒径为0.1~0.5mm,VSS/SS=0.25,污泥的`F420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而提高,表明PVA的加入有利于产甲烷菌在反应器中的截留,1#隔室污泥中产酸菌的数量高达109,对PVA的降解起重要作用,1#、2#隔室污泥中Si元素含量较高,3#、4#隔室污泥中Ca、Fe、S含量较高,1#隔室污泥表面松散,孔洞交错,菌丝以产酸菌为主,其余隔室污泥表面以丝状产甲烷菌为主.
作 者:徐金兰 黄廷林 王志盈 XU Jin-lan HUANG Ting-lin WANG Zhi-ying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55 刊 名:中国环境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年,卷(期): 25(1) 分类号:X703 关键词: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 聚乙烯醇(PVA) 难降解废水 污泥特性紊动对有机物降解影响研究
为了寻求水流的紊动对有机物降解的影响关系,利用FLUENT软件计算了圆筒实验中不同转速下的水流紊动动能,并根据不同紊动动能下葡萄糖的降解速率,利用非线性关系拟合出降解速率-紊动动能关系曲线,得出了一影响关系函数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对此式进行了数学上的分析,认为紊动对降解的影响可以描述为“一级反应”理论.根据此“一级反应”理论,能够导出现行的经验公式.同时文中利用此理论改进拟合出了更为符合“一级反应”理论的.函数表达式,可用于从实验室实验数据和河流的紊动强度得出河流实际的降解速率.
作 者:王美敬 罗麟 程香菊 姜跃良 WANG Mei-jing LUO Lin CHENG Xiang-ju JIANG Yue-liang 作者单位:王美敬,罗麟,姜跃良,WANG Mei-jing,LUO Lin,JIANG Yue-liang(四川大学高速水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65)程香菊,CHENG Xiang-ju(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北京,100084)
刊 名: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ENGINEERING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年,卷(期):2005 38(4) 分类号:X1 关键词:紊动 有机物 生物降解 拟合 一级反应EDTA对微电解体系降解对硝基酚的影响
摘要:考察了EDTA对微电解体系降解对硝基酚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EDTA能够提高微电解处理对硝基酚的效果;单因素试验法确定了微电解/EDTA体系处理1000mg・l~(-1)对硝基酚的最佳条件:铁屑量120g・l~(-1),碳量20g・l~(-1),pH值为3,EDTA浓度1mmol・l~(-1).在此条件反应60min,对硝基酚去除率为89.7%,而常规微电解在最佳条件下对硝基酚的`去除率仅为53.8%.值得关注的是EDTA不仅提高了对硝基酚的去除率,而且拓宽了微电解体系对pH值的适应范围,在中性条件下微电解/EDTA体系对硝基酚的去除率达到了63.5%,而相同条件下传统微电解法仅为19.5%.同时,通过对降解产物的鉴定,分析了对硝基酚在微电解/EDTA体系的降解途径.Abstract:The main disadvantage of conventional micro-electrolysis treatment is that the degradation efficiency is not very high.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e effect of EDTA enhancement on the degradation of 4-NP in the micro-electrolysis/EDTA system was investigated, during which EDTA and 4-NP was degraded by the micro-electrolysis syste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DTA could improve the removal rate of 4-NP. The operating conditions for degradation of 4-NP (1000 mg・l~(-1)) in the micro-electrolysis/EDTA system were optimized by individual factor experiments and they were as following: C(Fe) =120 g ・~(-1), C(C) =20 g・l~(-1), C(EDTA) =1 mmol ・ l~(-1), pH =3. Under this condition, 4-NP removal rates reached 89.7% within 60 min, while the removal rate of 4-NP was only achieved 53.8% by the convention micro-electrolysis treatment. The most deserves attention was that micro-electrolysis/EDTA system also displayed a reasonable good degradation activity in a neutral condition. The removal of 4-NP in micro-electrolysis/EDTA system was over 63.5% at pH of 7, while it was only 19. 5% in micro-electrolysis system. The degradation products of 4-NP were identified with GC/MS methods and the degradation pathways of 4-NP were discussed.作 者:李松 刘波 汪琦 闫懂懂 吴文菲 陈泽智 LI Song LIU Bo WANG Qi YAN Dong-dong WU Wen-fei CHEN Ze-zhi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水处理与水环境修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南京,210093 期 刊:环境化学 ISTICPKU Journal:ENVIRONMENTAL CHEMISTRY 年,卷(期):, 28(6) 分类号:X13 关键词:微电解 EDTA 影响 对硝基酚. Keywords:micro-electrolysis EDTA effect 4-nitrophenol.臭氧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反应机理及影响因素
摘要:论述了臭氧氧化有机污染物的反应机理,探讨了臭氧氧化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臭氧氧化反应器的材质要求,并对臭氧氧化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提出了基本的设计思路.作 者:吴银彪 李汝琪 田岳林 安鸣 李建娜 WU Yin-biao LI Ru-qi TIAN Yue-lin AN Ming LI Jian-na 作者单位: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7 期 刊:中国环保产业 Journal:CHIN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年,卷(期):, “”(3) 分类号:X51 关键词:臭氧 反应机理 技术应用饥饿诱导对蒽降解菌降解能力和存活能力影响研究
摘要:对一株蒽降解菌株进行饥饿诱导.将饥饿诱导后的蒽降解菌株作为外源降解菌中投入到蒽溶液中进行降解.经过饥饿处理2d后的菌株对蒽质量浓度100 mg/L和50 mg/L的降解转化率分别提高27.8%和23.7%,经过饥饿处理6 d以后的'菌株对蒽的降解转化率提高则不明显,对蒽质量浓度100 mg/L和50 mg/L的降解转化率分别提高4.3%和5.9%.经过饥饿诱导后细菌的大小以及细胞表面疏水性发生变化的同时,其存活能力也得到提高.作 者:胡田甜 张甲耀 陈兰洲 尹红梅 柳娟 许振文 HU Tian-tian ZHANG Jia-yao CHEN Lan-zhou YIN Hong-mei LIU Juan XU Zhen-wen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430072 期 刊:环境科学与技术 ISTICPKU Journal: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 30(3) 分类号:X172 关键词:蒽 饥饿 疏水性 生物修复介质特性对DBD降解苯的影响
为了提高介质阻挡放电(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等离子体的处理效率,研究了内外介质组成分别为:(1)石英+石英;(2)陶瓷+石英;(3)陶瓷+陶瓷这3种情况下苯的'降解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在处理低浓度含苯废气时,陶瓷+陶瓷效果最好;陶瓷(内管)+石英(外管)在处理高浓度含苯废气时显示出优势.通过对气相产物和固相结焦产物的分析验证了DBD能有效降解苯,降解产物不会带来新的污染.进一步分析了实验条件和介质材料的变化对DBD降解苯的影响机理.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ISTIC PKU英文刊名:TECHNIQUES AND EQUIPMENT FO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年,卷(期): 7(7) 分类号:X505 关键词:介质阻挡放电(DBD) 等离子体 介质特性 苯预处理对作物秸秆纤维素降解的影响
在纤维素降解过程中,通过化学的方法对纤维素原料进行预处理,从而找出酸、碱法相结合的最佳条件,以增强原料预处理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预处理的.最佳条件是:酸法105~110℃,酸浓度1%,水解反应时间4 h;碱法25℃,碱浓度2%,水解反应时间48 h.
作 者:常景玲 李慧 作者单位:常景玲(河南科技学院,河南,新乡,453003)李慧(平原大学生物系,河南,新乡,453003)
刊 名:江苏农业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 年,卷(期):2006 “”(4) 分类号:X172 关键词:降解 纤维素 预处理 最佳条件★ O3与O3/H2O2两个体系降解除草剂2,4-D反应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