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张文潜哦苏杜诗原文及翻译(共含4篇),欢迎阅读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年糕好吃”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张文潜哦苏杜诗原文及翻译
“溪回松风长,苍鼠窜古瓦。不知何王殿,遣缔绝壁下。阴房鬼火青,坏道哀湍泻。万籁真笙竽,秋色正萧洒。美人为黄土,况乃粉黛假。当时侍金舆,故物独石马。忧来藉草坐,浩歌泪盈把。冉冉征途间,谁是长年者?”此老杜《玉华宫》诗也。张文潜暮年在宛丘,何大圭方弱冠,往谒之,凡三日,见其吟哦此诗不绝口。大圭请其故,曰:“此章乃《风》、《雅》鼓吹,未易为子言。”大圭曰:“先生所赋,何必减此?”曰:“平生极力模写,仅有一篇稍似之,然未可同日语。”遂诵其《离黄州》诗,偶同此韵,曰:“扁舟发孤城,挥手谢送者。山回地势卷,天豁江面泻。中流望赤壁,石脚插水下。昏昏烟雾岭,历历渔樵舍。居夷实三载,邻里通借假。别之岂无情,老泪为一洒。篙工起鸣鼓,轻橹健于马。聊为过江宿,寂寂樊山夜。”此其音响节奏,固似之矣,读之可默喻也。又好诵东坡《梨花》绝句,所谓“梨花谈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者,每吟一过,必击节赏叹不能已,文潜盖有省于此云。
译文
作者:佚名
“溪回松风长,苍鼠窜古瓦。不知何王殿,遣缔绝壁下。阴房鬼火青,坏道哀湍泻。万籁真笙竽,秋色正萧洒。美人为黄土,况乃粉黛假。当时侍金舆,故物独石马。忧来藉草坐,浩歌泪盈把。冉冉征途间,谁是长年者?”这是老杜(敬称杜甫)的《玉华宫》诗。张文潜(张来字文潜)晚年住在宛丘(今河南淮阳)时,何大圭正当二十来岁,前去拜见他,在文潜处共盘桓了几天,看见他老是吟哦这首诗,不绝于口。大圭请问其中缘故,文潜道:“这首诗是象《 诗经》 的《 风》 诗、《 雅》 诗那样的妙欣雅致,不容易对您说消楚。”大圭说:“先生所创作的诗篇,哪儿会一定比这首差呢?”文潜称:“一辈子极力地模仿它,只有一篇略微与它相似,可是优劣未可同日而语。”接着就背诵他的《 离黄州》 诗,与这首诗的韵律偶然相同,道:“扁舟发孤城,挥手谢送者。山回地势卷,天豁江面泻。中流望赤壁,石脚插水下。昏昏烟雾岭,历历渔樵舍。居夷实三载,邻里通借假。别之岂无情,老泪为一洒。篙工起鸣鼓,轻橹健于马。聊为过江宿,寂寂樊山夜。”此诗,它的'平仄节奏,与杜诗很相似,一读就可知道所言何事。文潜又喜欢吟诵苏东坡(苏轼)的《 梨花》 绝句,即所谓“梨花谈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的那一首,每当吟哦一遍,一定击节叹赏,不能自已,他大概对于此诗有非常之深的理解吧。
张文潜论诗原文及翻译
原文:
前辈议论,有出于率然不致思而于理近碍者。张文潜云:“《诗》三百篇,虽云妇人妇子小夫贱隶所为,要之非深于文章者不能作,如‘七月在野’至‘入我床下’,于七月已下,皆不道破,直至十月方言蟋蟀,非深于文章者能为之邪?”予谓三百篇固有所谓女妇小贱所为,若周公、召康公、穆公、卫武公、芮伯、凡伯、尹吉甫、仍叔、家父、苏公、宋襄公、秦康公、史克、公子奚斯,姓氏明见于大序,可一概论之乎?且七月在野,八月在字,九月在户,本自言农民出入之时耳,郑康成始并入下句,皆指为蟋蟀,正已不然,今直称此五句为深于文章者,岂其余不能过此乎?以是论《诗》,隘矣。
译文:
前辈的议论,也有出于粗疏,思考不周密而情理不通的。张文潜说:“《 诗经》 三百篇,虽说是妇人、女子、小夫、贱隶所作,总之除非对文章精通的人写不了来,如‘七月在野’至‘入我床下’,以七月以下,都不说破,直到十月才说出蟋蟀,不是对文宣精通练达的.人,能作出这样的诗句吗?”我以为三百篇中当然有所谓妇人、女子,小夫、贱隶所作的,至于周公、召康公、穆公、卫武公、芮伯、凡伯、尹吉甫、仍叔、家父、苏公、宋襄公、秦康公、史克、公子奚斯,姓氏分明出现在《 毛诗 关难》 的大序之中,能一概而论吗?再说‘七月在野,八月在字,九月在户”,本当是说农民出入的季节而已,到郑康成才合并入下句,全都是指蟋蟀而言,正已然是错了,如今特意称赞这五句是精通文章之道的,难道其它就没有超过这五句的吗?以此议论《诗经》 ,未免太偏狭了。
《后汉书·杜诗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原文: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人也。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称。更始时,辟大司马府。建武元年,岁中三迁为侍御史,安集洛阳。时将军萧广放纵士兵,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世祖召见,赐以棨戟,复使之河东,诛降逆贼杨异等。诗到大阳,闻贼规欲北度,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翦灭。再迁为沛郡都尉,转汝南都尉,所在称治。
七年,迁南阳太守。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bēi)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时人方于召信臣,故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帝惜其能,遂不许之。
诗雅好推贤,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长董崇等。
初,禁网尚简,但以玺书发兵,未有虎符之信,诗上疏曰:“臣闻兵者国之凶器,圣人所慎。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已。府符合会,取为大信,所以明著国命,敛持威重也。间者发兵,但用玺书,或以诏令,如有奸人诈伪,无由知觉。愚以为军旅尚兴,贼虏未殄,征兵郡国,宜有重慎,可立虎符,以绝奸端。昔魏公子,威倾邻国,犹假兵符以解赵围,若无如姬之仇,则其功不显。事有烦而不可省,费而不得已,盖谓此也。”书奏,从之。
诗身虽在外,尽心朝廷,谠(dǎng)言善策,随事献纳。视事七年,政化大行。十四年,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会病卒。司隶校尉鲍永上书言诗贫困无田宅,丧无所归。诏使治丧郡邸,赙绢千匹。(选自《后汉书杜诗传》,有删节)
译文: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县人。年轻时有才能,在郡里任功曹,有公正平和的美称。更始年间,被征召做了大司马府的官员。建武元年,在一年中升迁三次至侍御史,负责安定洛阳。当时将军萧广放纵士兵在百姓中横行霸道,百姓惶恐不安。杜诗告诫晓谕萧广,可他仍不改悔,于是击杀了萧广,回京后把这一情况向光武帝奏报。光武帝召见他,赐给他一套棨戟。仪仗又派他巡视河东,去讨伐、降服反叛的贼人杨异等。杜诗抵达大阳,听说贼人谋划北渡黄河,于是与长史迅速焚毁他们的船只,部署郡中士兵,率领骑兵追逐袭击贼兵,杀死杨异等人,贼兵终于被消灭。再次升迁为沛郡都尉,转任汝南都尉,所治理的地方政绩显扬。
建武七年,杜诗升任南阳太守。他生性节俭,施政清廉公平,因为惩罚强暴树立起了威信,他还擅长计划谋略,顾恤和爱惜服劳役的百姓。又设计制作水排,用以炼铁,铸造农具,使(百姓)用力少,收效多,百姓感到很便利。还修建池塘,广泛开垦土地,郡中家家户户都丰足富实。当时人们把他比作召信臣,所以南阳人为这些事迹赞颂他道:“先前有召父,后来有杜母。”
杜诗自认为没有功劳,为长期任大郡长官而感到不安,请求降职,让出职位给功臣,于是上书给皇帝。光武帝爱惜他的才能,因而没有同意这个请求。
杜诗向来喜好推荐贤明的人,多次举荐知名之士,有清河的刘统和鲁阳长董崇等。
当初,兵禁制度崇尚简约,只是用带有皇帝之印的书信发兵,没有虎符这样的信物。杜诗上书说:“臣听说军队是国家的能够杀伤人的工具,圣人也很谨慎小心对待。原来的制度派遣军队,都用虎符,其他征调只用拿着信件的使者罢了。兵符假如能够合在一起,才能取得对方完全的信任,以此来表明彰显国家的命令,保持国家的威严与重要地位。近来派遣军队,只用带有皇上之印的书信,有时还用皇上的诏命。如有奸邪的人欺诈作伪,就无法发觉。我认为军事正在兴起,叛乱的人没有灭绝。从下面的`郡国中征兵,应该慎重,可以确立虎符制度,来杜绝奸诈事件的产生。昔日魏国的公子无忌,威风令邻国倾倒,尚且借助虎符调兵来解邯郸之围,如果没有如姬的仇事,那么他的功绩也就不会显露。事情中有些虽然烦琐但不能省却,虽然浪费但不能不如此,大概说的就是发兵制度这类的事情吧。”谏书递给皇上,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
杜诗虽然在外做官,但是对朝廷竭尽忠心,正直的言论和有益的谋略,随着报告某事献给皇上。在任七年,政绩教化十分显著。十四年,因派门客为弟弟报仇,被朝廷征召,正巧他因病去世。司隶校尉鲍永上书说,杜诗贫困没有土地、住宅等产业,死了以后没有埋葬的地方。皇上下令在郡邸办丧事,并赏赐一千匹绢作为治丧费用。
《杜秋娘诗》(杜牧)-原文-翻译-注释
作品介绍
《杜秋娘诗》的作者是杜牧,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20卷第2首。全诗一百一十二句,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从开始到“夜借邻人机”为第一部分,写杜秋生平,这一部分以叙事为主,但叙事中又有抒慨。作者以深切的同情,叙述了杜秋一生的坎坷不幸,刻画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抒发世事沧桑、人生无常的感叹,并曲折地透露出对当时政治的强烈不满。
原文
杜秋娘诗(并序)
作者:唐·杜牧
杜秋,金陵女也。年十五,为李錡妾。后錡叛灭,籍之入宫,有宠于景陵。穆宗即位,命秋为皇子傅姆。皇子壮,封漳王。郑注用事,诬丞相欲去己者,指王为根。王被罪废削,秋因赐归故乡。予过金陵,感其穷且老,为之赋诗。
京江水清滑,生女白如脂。
其间杜秋者,不劳朱粉施。
老濞即山铸,后庭千双眉。
秋持玉斝醉,与唱《金缕衣》。
濞既白首叛,秋亦红泪滋。
吴江落日渡,灞岸绿杨垂。
联裾见天子,盼眄独依依。
椒壁悬锦幕,镜奁蟠蛟螭。
低鬟认新宠,窈袅复融怡。
月上白璧门,桂影凉参差。
金阶露新重,痕捻止箫吹。
莓苔夹城路,南苑雁初飞。
红粉羽林仗,独赐辟邪旗。
归来煮豹胎,餍饫不能饴。
咸池升日庆,铜雀分香悲。
雷音后车远,事往落花时。
燕禖得皇子,壮发绿緌緌。
画堂授傅姆,天人亲捧持。
虎睛珠络褓,金盘犀镇帷。
长杨射熊罴,武帐弄哑咿。
渐抛竹马剧,稍出舞鸡奇。
崭崭整冠佩,侍宴坐瑶池。
眉宇俨图画,神秀射朝辉。
一尺桐偶人,江充知自欺。
王幽茅土削,秋放故乡归。
觚稜拂斗极,回首尚迟迟。
四朝三十载,似梦复疑非。
潼关识旧吏,吏发已如丝。
却唤吴江渡,舟人哪得知?
归来四邻改,茂苑草菲菲。
清血洒不尽,仰天知问谁?
寒衣一疋素,夜借邻人机。
我昨金陵过,闻之为歔欷。
自古皆一贯,变化安能推?
夏姬灭两国,逃作巫臣姬。
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
织室魏豹俘,作汉太平基。
误置代籍中,两朝尊母仪。
光武绍高祖,本系生唐儿。
珊瑚破高齐,作婢舂黄糜。
萧后去扬州,突厥为阏氏。
女子固不定,士林亦难期。
射钩后呼父,钓翁王者师。
无国要孟子,有人毁仲尼。
秦国逐客令,柄归丞相斯。
安知魏齐首,见断篑中尸?
给丧蹶张辈,廊庙冠峩危。
珥貂七叶贵,何妨戎虏支?
苏武却生返,邓通终死饥。
主张既难测,翻覆亦其宜。
地尽有何物?天外复何之?
指何为而捉?足何为而驰?
耳何为而听?目何为而窥?
己身不自晓,此外何思惟?
因倾一樽酒,题作杜秋诗。
愁来独长咏,聊可以自贻。
注释
1、据吴在庆《杜牧论稿·杜牧卒年及<杜秋娘诗>系年考辨》,此诗作于大和七年(833)。
2、金陵:此指润州,今江苏镇江。李锜:唐顺宗时为镇海节度使,宪宗元和二年(807)叛乱,失败被杀。传见《旧唐书》卷一一二、《新唐书》卷二二四上。
3、景陵:唐宪宗陵墓,代指宪宗。
4、穆宗:宪宗子李恒庙号。
5、傅姆:保姆。
6、郑注用事三句:郑注乃当时权臣,勾结宦官王守澄,诬陷宰相宋申锡图谋拥立漳王李凑为帝。以此漳王被贬,宋申锡亦贬死。异己,异字原无,据《唐诗纪事》卷五六补。
7、京江:长江流经京口(今镇江)的一段。
8、老濞:汉刘邦之侄吴王刘濞。他在封地内采铜铸钱,后发动叛乱被诛。见《史记》本传。此借指李锜。
9、玉斝(jiǎ):玉制的酒杯。
10、金缕衣:古乐曲名。据原注乃李锜所常唱。
11、白首:以白布包头。《史记·吴王澳传》:“刘澳诱天下豪杰,白头举事。”
12、红泪:指女子的眼泪。魏文帝所爱美人薛灵芸别父母离家,泪下沾衣,以红色玉唾壶承泪,泪凝如血。事见《拾遗记》卷七。
13、吴江:此指长江。
14、裾:衣襟。联裾:犹携手。
15、盼沔:注视的样子。沔,斜视。
16、椒壁:古代后妃的住处多用椒和泥涂壁,取其芬香与温暖,又兼取其多子意。
17、窈袅:女子体态美好动人的样子。融怡:心神欢乐。
18、白璧门:汉武帝以白玉为玉堂内殿门,故称白璧门。此指宫殿门。
19、夹城:唐玄宗时所筑由兴庆宫至芙蓉苑的通道。
20、南苑:指芙蓉苑,位长安曲江西南。
21、辟邪旗:画有神兽辟邪的旗幡。皇帝仪仗。
22、豹胎:古时认为豹胎为珍美食品。
23、餍饫:饱食。饴:饴糖。
24、咸池:传说中的天池。《淮南子·天文》:“日出于汤谷,浴于咸池。”此喻指穆宗即帝位。
25、铜雀:铜雀台。
26、雷音:指车声。司马相如《长门赋》:“雷隐隐而响起,声象君之车音。”
27、燕禖:即高禖。主生子之神。传说古代简狄以玄鸟(燕子)至日登祠高禖而生契。事见《礼记·月令·仲春之月》及注疏。
28、緌緌:头发下垂貌。
29、长杨:.汉代宫名。
30、武帐:皇帝坐息的处所,有武装守卫,故名。哑咿:小儿学语之声。
31、舞鸡:斗鸡游戏。
32、崭崭:高大突出的样子。
33、瑶池:传说中西王母的住处。
34、桐偶人:桐木雕刻的木偶。汉武帝时,江充先派人在戾太子宫中埋下桐木人,后据以诬告太子以巫术不利武帝,太子因惧而起兵,兵败自杀。此借指漳王受到郑注诬陷。
35、自欺:自欺欺人。
36、幽:幽禁。茅土:古代分封诸侯,以白茅包土赐受封者,作为封地象征。削:削除。
37、觚棱:宫阀上转角处的瓦脊。斗一极;北斗星、北极星。
38、夏姬:春秋时郑人,陈国大夫御叔之妻,生子夏征舒。御叔死,与陈灵公等人私通。征舒射杀灵公。后楚灭陈,俘夏姬,将夏姬赐给连尹襄老。夏姬于襄老死后,回到郑国。楚大夫巫臣借出使之机,到郑国娶夏姬,后同奔晋国。事见《左传》。
39、西子:西施。下姑苏:指吴国被灭。舸:船。鸱夷:谓范蠡。蠡助越王勾践灭吴后,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自称鸱夷子皮。事见《史记·货殖传》。又传说西施于吴亡后随范蠡乘扁舟泛于五湖。
40、魏豹:魏王豹,刘邦俘魏王豹,使其妻薄姬服役于织室。后纳入后宫,生汉文帝。文、景之治,为史家所称。事见《汉书·薄姬传》。
41代籍:赐给代王的宫女名册。两朝:谓汉景帝、武帝两朝。汉文帝窦皇后原为吕后的宫女,吕后赐诸王宫女,她希望被分在赵王的名册中,太监误置于代王的名册中。后为代王所宠。代王即位,为汉文帝,立她为皇后。子景帝刘启立,尊为皇太后。汉武帝时,又尊为太皇太后。事见《汉书·窦皇后传》。
42、光武:东汉光武帝刘秀,长沙定王刘发的后代。绍:继承。高祖:汉高祖。唐儿:汉.景帝程姬之侍婢。景帝召程姬,误幸唐儿,生长沙定王刘发。事见《汉书·景十三王传》。
43、珊瑚:疑指北齐后主宠妃冯小怜。后后主被北周俘至长安,遇害。小怜为北周武帝赐给代王达,为代王所宠幸,她恃宠谗害代王妃。后北周亡,隋文帝又将她赐给代王妃的哥哥李询。李询之母令她穿布裙舂米,又逼她自杀。事见《北史·冯淑妃传》。
44、萧后:隋炀帝的皇后。阏氏匈奴单于的妻。隋炀帝在扬州被杀后,萧后随宇文化及到聊城。后她又为窦建德所俘,终为突厥处罗可汗之妻(隋义成公主)接到突厥。事见《隋书·萧皇后传》。
45、春秋时,齐公子纠与小白争位,管仲辅佐公子纠,用箭射中小白衣带钩。后公子纠失败被杀,小白即位为齐桓公,不记前隙,任管仲为相,尊为“仲父”。
46、钓翁:指姜尚,钓于渭滨,遇周文王,文王以为师。
47、要:同邀。。逐客令:驱逐客卿的命令。柄:政柄。秦始皇以为客卿(他国人在秦为官者)不利于秦,曾下令驱逐。楚人李斯上书谏止之,后为秦相。事见《史记·李斯列传》。
48、魏齐:战国时魏国宰相。篑:竹席。魏人范睢被魏齐诬以通敌罪名,毒打后用席子包起来,丢入厕所。范睢逃至秦国,立功拜为秦相。他凭恃秦国的强盛,逼赵王献其时已逃避于赵国的魏齐之头。后魏齐自杀,赵王遂献魏齐首。事见《史记·范睢传》。
49、给丧:办理丧事。蹶张:用脚踏强弩,使它张开。廊庙:朝廷。峨危:高貌。周勃“常为人吹箫给丧事”。事见《史记·周勃世家》。汉朝申屠嘉“以材官蹶张”。事见《汉书·申屠嘉传》。
50、珥貂:冠上插貂尾。为侍中等显官的冠饰。七叶:七世。戎虏支:异族后裔。汉朝金日磾乃匈奴休屠王子,后归汉,沦为养马奴。武帝时,受重用,任侍中,封侯。其子孙亦多为侍中,世代显贵。事见《汉书·金日磾传)。左思《咏史》:“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
51、汉武帝时,苏武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匈奴幽禁。后又徙北海上牧羊,历尽艰辛凡十九年,终返回汉朝。事见《汉书·苏武传》。
52、邓通为汉文帝宠幸,赐以铜山,让他自铸钱,邓氏钱遂流布天下。后景帝治其罪,没收家产,不名一文,终寄死人家。事见《汉书·邓通传》。
赏析
这首长篇五言古诗作于公元833年(唐文宗大和七年)春天,杜牧三十一岁。那时,作者正在宣州(今安徽宣城)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幕中,奉沈之命至扬州公干,经过镇江(即序中所说的“金陵”,唐代镇江为润州,又叫金陵),见到年老色衰而孤苦无助的杜秋,倾听其诉说平生,“感其穷且老”,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作者以深切的同情,叙述了杜秋一生的坎坷不幸,刻画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抒发世事沧桑、人生无常的感叹,并曲折地透露出对当时政治的强烈不满。
全诗一百一十二句,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从开始到“夜借邻人机”为第一部分,写杜秋生平,这一部分以叙事为主,但叙事中又有抒慨。
首先,作者刻画出了一个美貌的少女形象。在山清水秀的镇江,有一位好天生丽质,她“施朱则太赤,傅粉则太白”(宋玉语),她就是杜秋。她在美女如云的镇海军节度使李錡(诗中以叛乱被杀的汉吴王刘濞喻指)的后庭中,深受宠爱,她手持玉杯劝酒,李錡欣然陶醉,然后又唱起《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她十分美丽风流。作者先从肤色描写外貌,然后又通过行动来侧面表现,虚实相生,互为补充。接着,李錡被杀,杜秋被籍入宫,受到宪宗(李纯)的宠爱,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位雍容华贵,但又略带一丝忧郁的皇妃形象。作者采用烘托的手法,用“椒壁”、“金阶”、“夹城”、“南苑”、“羽林仗”、“辟邪旗”等皇宫特有的装饰和物件,来暗示人物的身份。在这新的环境中,她始则“盼眄独依依”,半是对旧主的依恋,半是对新君的畏惧,还有些羞怯,但在“低鬟认新宠”之后,终于“窈袅复融怡”了,恢复了青春的活泼和当日的丰采。然而,在“月上白璧门,桂影凉参差,金秋露新重”的清秋夜晚,她却“闲捻紫箫吹”,一个“闲”字,将心中的无聊和愁闷曲曲传出;“归来煮豹胎,餍饫不能饴”,不仅表现出宫中贵妇厌食甘肥的一般心理,其中也暗寓着个人身世的不愉快。作者在描写人物形象时手法富有变化,且十分精微。然而,好景不长,宪宗死后,杜秋却作了皇子李凑的“傅姆”,这是一次重大变化,出现在读者眼前的则是一位辛勤的保姆的形象。不过,作者却并没有正面描写保姆照料孩子的具体细节,而是通过写皇子的外貌(“壮绿緌緌”、“虎睛珠络褓”)、语言(“武帐弄哑咿”)、游戏(“渐抛竹马剧,稍出舞鸡奇”)和侍宴(“崭崭整冠佩,侍宴坐瑶池”)等情形,来侧面表现皇子的成长,保姆在十几年间的日夜照料、辛苦操劳,自然也默默包含在其中了。这位保姆眼看着自己辛勤抚育长大的皇子,“眉宇俨图画,神秀射朝辉”,心中也流露出一丝欣慰。但是,皇子终于被废弃,最后,杜秋被遣回故乡,沦落为一个无依无靠、穷困潦倒的孤苦老妪。这一形象,作者写得特别细致:杜秋出宫之时,“回首尚迟迟”,似梦非梦,一片凄楚;她已经老了,面对衰颜,连潼关旧吏和吴江舟人也认不出当年美丽的她;返回镇江住处,只见一片草莱,满目凄凉;冬天,她借邻居的织布机,才织出一疋白绢,为自己做御寒的衣服。那昔日少女的美丽风流和皇妃的雍容华贵,皆化为乌有,连做保姆也不可得,留下的只是无限悲楚和凄凉。读至此,读者不禁要为这一栩栩如生的妇女形象,洒下一掬同情之泪。
值得回味的是,这一形象中决不单单包含着杜秋一人的身世之叹,还有着十分丰富而深刻的内蕴。作者把杜秋放在从公元807年(元和二年)略前到公元833年(大和七年)这“四朝三十载”的历史背景上,其中寓有深意。这三十年,正是藩镇割据、宦官专权之时。杜秋正当妙年,被李锜占有并被籍入宫,就是由于李锜这个藩镇作威作福和叛乱而直接造成的,从此在思想上给杜秋投下了阴影。她在入宫以后,几经变故:宪宗和敬宗先后被宦官害死,上台的穆宗和文宗也是被宦官拥护的;而皇子漳王李凑被废,也是由于宦官王守澄及其宾客郑注与宰相宋申锡争权,受到牵连而得罪的。此时,朝廷外有藩镇之乱,内有宦官之祸,国家经常动荡不安,人命危险,朝不虑夕。杜秋从一个美丽的少女,几经挫折,沦为一个穷愁的老妪,正是藩镇和宦官以及黑暗政治的牺牲品。她是这个时期千千万万善良人们的悲剧缩影。透过这个形象,读者看到了唐朝末期血淋淋的社会现实。作者对杜秋的同情,就是对当时腐败政治的深刻揭露,对藩镇和宦官的无情鞭挞,也隐含着作者慷慨悲愤的政治热情。
从“我昨金陵过”到末尾,是全诗的第二部分,着重抒写作者由杜秋生平而生发出来的感叹,但在抒情中也有叙事。
这一部分,“变化安能推”一句是中心,作者从杜秋生平,从剧烈动荡的政局中,感到变化无定、幻灭无常,于是产生了人生无常的感喟。作者围绕这一中心,采用推衍的手法,一层一层地将感叹慢慢扩大、加深。诗中先是由杜秋这个女子,引出了历史上的一群女子,她们是春秋时陈国的夏姬、越国的西施,汉朝时的薄姬、窦姬、唐姬,北朝时北齐的冯小怜,隋朝的萧皇后,这些女子虽然身世各各有别,共同的一点却是都被卷进了血腥的政治斗争漩涡之中,身不由主,或升或降,或浮或沉,历尽磨难。接着,作者由女子而联想到“士林”中的男子,他们也是一样。例如周朝的吕望,春秋时的管仲,战国时的孔子、孟子、范雎,秦朝的李斯,汉朝的周勃、申屠嘉、金日磾、苏武、邓通等等,他们在政治舞台上也是冒险犯难,穷通难卜,只能听天由命,谁也不能事先预知自己的未来。然后,作者于伤感和迷惑之中,像屈原写《天问》那样,连珠炮般地提出了一大堆问题:“地尽有何物?天外复何之?指何为而捉?足何为而驰?耳何为而听?目何为而窥?”从天地到自己的一身,这些是无法解答的问题。“己身不自晓,此外何思惟?”连自己身上的某个部分都不明究竟,身外之事,例如个人一生的荣辱进退,以及人间世道、政治斗争等等,自然不能够考虑得明白。正因为如此,所以才写了这首《杜秋娘诗》,寄寓着自己的感慨,愁来时独自长咏,聊以自叹自我安慰。在这里,作者流露出了浓厚的人生无常的思想,这正是当时黑暗政治下人们的心理常态,作者反复对此抒发感慨,也表示出对唐末黑暗腐败政治的强烈仇恨。作者在这一部分中,由杜秋一人而推及历史上的许多人,最后又归结到自己一身,一方面点明了作诗的目的,同时也深深地寄托着个人的身世命运之叹,情感深沉荡气,结构也十分圆满、严谨。
乍一看来,前后两部分似乎有些游离,但其实它们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前一部分是后一部分的形象基础,后一部分是形象的引申和发挥,没有后一部分,前一部分的形象就不可能那样丰满和内涵深刻,作者的沉痛心情也不会表达得那样强烈、充分。两部分相辅相成,不可或缺。这两部分中,作者在叙事、抒慨时,又作了精心的剪裁,详略极为恰当。前一部分刻画杜秋,把笔墨主要是对她的各个不同时期的形象的富有特征的描写上,其间几次重大政治斗争的转折,都只是一笔带过。例如李锜败亡,杜秋入京,只说“濞既白首叛,秋亦红泪滋。吴江落日渡,灞岸绿杨垂”;宪宗死亡,杜秋作保姆,也只说了“铜雀分香悲”、“画堂授傅姆”几句;至于漳王遭废、杜秋被放那样复杂的情事,作者也只说了四句:“一尺桐偶人,江充知自欺。王幽茅土削,秋放故乡归。”这样显得笔墨极为节省,是作者有意为之:把作为背景的政治斗争交待得比较含蓄,让读者自去体味深蕴其中的深意;同时也是在有限的篇幅中腾出更多的笔墨来刻画杜秋这个中心人物的形象。通过这样的精心安排,虚实相生,疏密有致,在细心而集中的刻画中,杜秋这个形象血肉饱满、呼之欲出,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故事人物。后一部分作者抒发感叹,也是详略得当。对于历史人物中的男男女女,作者通过使用典故,点到即止,而蕴含其中的丰富内容,却让读者自己玩而得之。但在末尾写到自己的感慨时,却比较详细,重笔浓墨,极意挥洒,特别是疑问句的排比连用,更体现出作者难于抑遏的哀愤。这些,都体现了作者驾驭长篇的能力和精妙构思的高度艺术技巧。
在遣词造句方面,精炼形象。例如“吴江落日渡,灞岸绿杨垂”二句,不仅对仗精切,而且形象鲜明,含义丰富。杜秋乘船离开镇江时,落日的余辉照在吴江的渡口上,无限的依依分别之情见于言外;来到长安时,灞岸千万条柳丝正在春风中低垂荡漾,帝都的气派以及通过柳丝而暗喻的杜秋体态的袅娜,也全都如在目前。只有十个字,南北千里的变换,鲜明如画的景物,主人公的内心世界,都交待得一清二楚,在叙事、抒情长诗中,堪称洗练精致。其他如“椒壁悬锦幕,镜奁蟠蛟螭”、“咸池升日庆,铜雀分香悲”以及“觚稜拂斗极,回首尚迟迟”、“归来四邻改,茂苑草菲菲”等等,无不如此。这使得全诗在清丽中显得骨气刚劲,表现了杜牧诗独特的风格。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代表作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杜牧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岁时所书。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