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脂》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jin918155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油脂》(共含11篇),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jin918155”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油脂》

篇1:油脂

油脂

一、建议课时分配:油脂1.5课时

二、具体建议如下:学生实验1课时     油脂是人类主要食物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例如,用来制造肥皂、油漆等)。油脂是一类重要的结构比较复杂的酯,所以,在“酯”节以后介绍油脂,便于在酯的分子结构、性质的知识基础上学习油酯。     在学习本节的开始,首先要复习高级脂肪酸和丙三醇(甘油)的知识,进一步搞清楚羧酸、醇和酯的关系。学生学习油脂的分子结构一般感到有困难,原因是高级脂肪酸的分子比较大,种类又比较多,甘油又有3个羟基,因而高级脂 肪酸的甘油酯结构就比一般的酯复杂。如果学生能弄清楚酯的分子结构,以及羧酸、醇和酯的关系,学习油脂的'分子 结构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区分“酯”和“脂”的概念,区分“油”和“脂肪”的概念。     在学习油脂的物理性质时,首先要让学生回忆酯的物理性质: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这些也都是油脂的物理性质。其次,要让学生联想生活中接触到的油脂的性质。例如,肉汤里的油漂在水面上,油不溶于水,用汽油可去衣服上的油渍等。     形成油脂的脂肪酸的饱和程度,对油脂的熔点有重要的影响。由不饱和的脂肪酸生成的甘油酯熔点较低,呈液态;由饱和的脂肪酸生成的甘油酯熔点较高,呈固态。在实际应用中,油脂的熔点有重要的意义。     油脂的化学性质主要介绍了与实际应用密切有关的氢化和水解两个反应。     油脂的氢化是使组成油脂的不饱和脂肪酸转化为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的氢化跟烯烃的氢气加成反应相似。 油脂氢化的目的之一是使油脂的性质稳定。油脂分子中的不饱和双键在空气中可能跟氧气等起加成反应,使油脂变质。油脂氢化后,分子中没有双键,性质稳定,便于储藏、运输。目的之二是提高油脂的熔点,有利于制造肥皂和人造奶油等。     油脂的水解在工业上是为了制备脂肪酸(或脂肪酸盐) 和甘油。这两种产品都有广泛的用途。学习油脂的水解时最好先复习酯的水解。酯化和酯的水解是可逆反应,常温下反应很慢,必须在加热和在酸或碱作催化剂的情况下,才能加快反应。油脂的水解也是可逆反应,也需要用酸或碱作催化剂,而且加热的温度比一般酯的水解温度更高(例如用高温水蒸气)。     工业上生产肥皂的反应就是油脂的碱性水解。反应完毕后,要加食盐进行盐析。氯化钠能降低脂肪酸钠的溶解性。这正如碳酸钠溶液能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性―样。甘油的溶解性很大,它在食盐溶液中也能溶解。肥皂中的高级脂肪酸钠有一个很长的非极性的烃基,它在强极性的食盐溶液中溶解度很小。

[1] [2]

篇2:《油脂》

《油脂》

课题:     高二化学第五章第六节   《油脂》

怀远县包集中学    徐从理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掌握油脂的存在、组成、结构、重要性质和用途;

2、了解肥皂的成份、工业制取原理和过程;

3、认识油脂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进行科普教育;

4、指导运用旧知认识新知的方法,训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油脂氢化、水解的基本原理;结构决定性质原理的应用

教学用品:投影仪、试管、胶头滴管、猪油、菜籽油、溴水、高锰酸钾溶液等

教学思路与设想:

由于本节处于高二有机化学的最后,既具有探索新知,又具有运用旧知的作用。因此,本节教学从复习旧知识入手,由生活中的现象展开,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多回忆、多思考、多动笔,共同研讨中实现教学目标 。按照油脂的存在组成结构   性质   用途为线索,最后总结重点知识、练习巩固结束课程。

教学过程 :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教学意图

[复习提问]1、请与出甘油及几种已学的高级脂肪酸的结构式(教师巡查)

2、甘油与硬脂酸等能反应吗?试与出有关反应方程式。(一个学生板演,教师不作评价)

[投影]1、硬脂酸甘油酯的结构(同右栏)     O

2、酯的通式:R―C―O--R/

来自于:  酸     醇

[讲述]其它高级脂肪酸也可发生类似的反应。从它们的结构看,应属于   ?  类物质。它们是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动物脂肪、植物油的成份统称油脂。这节课就来探讨油脂的有关化学知识。

[板书]课题,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156~157 序言部分

・学生书写后,同桌交换指正。

CH2―OH    C17H35COOH(硬脂酸)

CH―OH     C17H33COOH(油酸)

CH2―OH    C15H31COOH(软脂酸)

・学生回答后,书写反应式:

CH2―OH

CH―OH  +3C17H35COOH

CH2―OH

CH2OCOC17H35

CHOCOC17H35  +3H2O

CH2OCOC17H35

・观察投影订正写法,并与酯的通式比较。

・回答“酯类”。区别“脂”与“酯”的不同

・与生活中所见的实物相联系

・默读教材,对油脂作初步了解油和脂肪的区别

检查对已学知识掌握的准确性。调节课堂气氛。为“油脂”的结构作铺垫。

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状态

进入新课

[板书]一、油脂的结构和组成

要求学生根据上述分析试写出油脂的通式。O

[板书]通式:R1―C--O―CH2

R2―C―O―CH

R3―C―O―CH2

[设疑思考]通式中R1-、R2-、R3-可以相同吗?一定相同吗?――教师不作评价,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157“油脂的组成与结构”之第一、二段后回答上述问题。

[板书]单甘油酯――烃基相同

混甘油酯――烃基不同

烃基饱和呈固态;烃基不饱和则呈液态

・试写通式

・订正各自的写法结果,作笔记

・带着疑问默读后,回答:

烃基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可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

・作笔记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抓住事物共同特征的能力

启发思考、调用旧知以获取新知,为“油脂氢化”埋下伏笔

[板书]二、油脂的性质

[激趣设问](1)炒菜时油脂遇水有什么现象?衣服上沾染油怎样清洗效果好?

(2)它们体现了油脂怎样的化学性质?

[边板书边小结]1、物理性质

油脂不溶于水,密度小于水(在0.9~0.95g/cm3之间),易溶于有机溶剂等.

[边讲边演示]向猪油(或菜籽油)中分别加水和汽油的实验;指出工业上用有机溶剂提取植物油。

[启发思考]从油脂的'结构看,它们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回忆生活中的感性认识,议论:不溶于水――浮于水面上――熔化过程中挥发――有的有香味――用汽油清洗好……

・一同学总结,其他同学补充.

・记笔记

・联想酯的通性及萃取原理

・思考并回答(联系酯的通性)

训练学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的能力和习惯,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

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进行合理的推理

[板书]2、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①溴水分别与猪油、菜籽油作用;② KMnO4溶液分别与猪油、菜籽油作用

[讨论]实验现象是    ?  ;             这是因为    ?    ;它表明油脂具有     ?   性质。

[讲述]天然油脂是多种高级脂肪酸甘油酯的混合物,由于高级脂肪酸的烃基不饱和而呈液态,因此,这样的油脂兼有烯烃的性质。

[板书]2.1、油脂的氢化

要求学生试写油酸甘油酯(单甘油酯)与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加成反应的方程式。

[检查后板书]

C17H33COOCH2          C17H35COOCH2

C17H33COOCH+3H2   C17H35COOCH

C17H33COOCH2         C17H35COOCH2

不饱和烃基(液态)             饱和烃基(固态)

[投影]自制“硬化油的用途”胶片(内容略)

[依投影图讲述]加成反应主要发生在油酸的烃基上,油脂由液态转变成固态,因此称为油脂的硬化,产物称为人造脂肪(硬化油)。硬化油的性质稳定、不易变质、便于运输。可以生产肥皂、硬化油、甘油、人造奶油等。

・观察实验现象。

・自由起立回答:①菜籽油可使溴水及KMnO4溶液褪色,表明它具有不饱和烃基;②猪油使溴水褪色(可能是由于萃取作用)、遇KMnO4溶液分层却没有明显现象,表明烃基饱和

・学生静听,把熟悉的知识与现象串联起来,深化认识。

・(在提示加成比例后)试写

・学生记,分析反应前后的变化。

・看投影,

听讲述,

记摘要,

理解油脂硬化的意义与实际应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敢于表现自我的精神,以及总结结论的表达能力

训练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

准确掌握油脂氢化反应的实质和特点

进行科普教育,体会化工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设疑]如前述油脂属于酯类,那么它应该具有酯类通性的 ?  性

[板书]2.2 油脂的水解

[启发回忆]酯类水解的条件,      要求写出硬脂酸甘油酯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的反应方程式。

[板书]① 酸性条件下的水解

C17H35COO-CH2

C17H35COO-CH +3H2O       ……

C17H35COO-CH2

[小结]硬脂酸甘油酯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硬脂酸和甘油。强调该条件下的水解是可逆的。

[设疑]怎样才能使油脂的水解进行的非常彻底呢?

[师生共同分

篇3:油脂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化学、必修二、专题三、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第三节酯油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学过程、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

油脂是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所以本节的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有密切的联系。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够进一步体会、理解化学与生活的关系;提高科学素质,丰富生活常识,有利于他们正确地认识和处理有关饮食营养、卫生健康等日常生活问题;能在乙酸乙酯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有关酯的性质。从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看,本章是联系生物学、生理学、营养学和医学的重要纽带,其学习的内容与人的生命和社会活动息息相关,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就是“身边的化学”、“生命的科学”。

二、学习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油脂的组成、主要性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自制肥皂的实验,促进学习方法的转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实验探究法学习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即皂化反应。

2、运用实验探究法学习盐析这种分离物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法的转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学习重、难点分析

基于我对本节教材价值的认识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油脂的水解即皂化反应。

难点:肥皂的去污作用。

四、教学展开分析

一、教法设计

“一个好的老师是教人发现真理,而不是奉送真理。”依据这些新的教育理念在认真分析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情况后,对本课教学的采取了如下方法:

1.讲授法。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口头语言,简捷地传授化学知识信息。

2.谈话法。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识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对问题的假设的方法。

3.讨论法。就是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创设情境,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会话”,自己得出结论。

4.实验法。基本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边讨论,按探究性实验的程序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求证——得出结论”来组织教学。

二、说学法

(1)观察分析:通过药品和多媒体展示,使学生对油脂的性质、结构有直观印象。

(2)初步推断: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根据油脂的结构推断其可能的性质,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对新知识进行了探索。

(3)实验验证:在初步推断出油脂的可能性质之后,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结构是否正确,这样既提高了动手能力,又获得了新知识。

(4)总结归纳:在探索出油脂的性质之后,再由学生总结归纳出油脂的结构特点,从而使学生对油脂结构真正理解并为油脂的化学性质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程序设计

1、新课的引入

在我们的通俗说法中,“油脂”两个字使连在一起出现的,“油”和“脂”指的是同一层含义吗?

2、推进新课

介绍高级脂肪酸、甘油的有关知识,写出相应的结构简式。然后指出酸和醇可以反应生成酯,请同学们写出甘油和硬脂酸发生酯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产物的类别、命名、组成元素、分类。

学生根据乙酸乙酯的性质就可对油脂的性质作出初步推断。而这些推断是否正确可通过实验来验证。

3、油脂的'性质

首先通过观察其外表,总结油脂的物理性质。

分组实验:在试管中加溴水3mL,再加入1~2mL的植物油,振荡,观察。对比试验:

a、向试管中加入稀硫酸3mL,再加入1~2mL的植物油,振荡,观察。

b、向试管中加10%的NaOH溶液3mL,滴加2~3滴酚酞试剂,再加入1~2mL的植物油,振荡,观察。

对实验实验现象展开师生、生生讨论,最终得出油脂的化学性质。

4、肥皂的制备与去污原理

油脂的碱性水解所得高级脂肪酸钠是肥皂的主要成分,所以又称为皂化反应,工业上利用该原理来制备肥皂。现在就请大家动手,来制备一小块肥皂。

分组实验:P69活动与探究

提问:

①95%乙醇的起什么作用?

②怎样检验反应已经进行完全?

③最后加入的食盐起什么作用?

学生阅读:P69资料卡,了解肥皂的去污原理。

5、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课本P751、2)

板书设计:酯油脂

一、油脂

1、组成元素:C、H、O

2、定义:油脂是由多种高级脂肪酸和甘油生成的甘油酯。

3、分类:油,常温下呈液态;脂肪,常温下呈固态。

二、油脂的物理性质

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密度比水小。

三、油脂的化学性质

1、酸性水解:油脂+水→高级脂肪酸+甘油

2、碱性水解:油脂+氢氧化钠→高级脂肪酸钠+甘油皂化反应: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

3、工业制皂原理

四、油脂的用途:食用、工业原料

篇4:第三节 油脂

第三节           油脂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了解油脂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

2.使学生了解工业上制肥皂的原理及简单生产过程;

3.使学生了解合成洗涤剂的优缺点;

4.使学生了解油脂与日常用品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油脂的氢化的水解反应。

教学难点 :

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

通过复习酯的结构和性质,引导学生认识油脂的结构和性质,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用具:

猪油、羊油、豆油、花生油、芝麻油。

肥皂的合成和肥皂去污原理的录像带。

教学过程 :

[复习提问]人类生命活动所需的六大营养素中,哪些能作为供能物质?

[生]糖类、油脂、蛋白质。

[引入新课]我们这节课就学习第二类供能物质―油脂。

[板书]第三节    油脂

[展示]猪油、羊油、豆油、花生油、芝麻油的样品。

[师]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油脂,它们外观有何不同?

[生]有的呈固态,有的呈液态。

脂肪:固态油脂油:液态油脂[师]对。室温下,动物油一般呈固态,叫做脂肪,植物油一般呈液态,叫做油。油脂是脂肪和油的总称。

[板书]油脂

[问]有些同学认为多汽肥肉,就会使人发胖,因为肥肉中含有大量的脂肪。那么不吃肥肉就不能使人发胖吗?人体内的脂肪都是由摄入的动物油脂转化成的吗?

[生]不是。摄入过多的糖类了可以使人发胖,因为糖类水解生成的葡萄糖可以转化为脂肪。

[师]好些同学怕吃胖,脂肪多了不好看。其实,人体中的脂肪是维持生命活动的一种备用能源,当人进食量小,摄入食物的能量不足以支持机体消耗的能量时,就要靠体内的脂肪来提供能量,满足机体需要。每克脂肪提供的能量比每克糖类提供能量的2倍还多!而且油脂还可以促进人体对某些维生素的吸收,因此,我们每天都需要摄入适量的.油脂。

那么,油脂和前面学过的汽油、柴油是不是一回事呢?请同学们想一想汽油、柴油的主要成分属于哪一类化合物?

[生]属于烃类。

[师]而我们今天要学的油脂却属于酯类,下面我们来讨论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板书]一、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生物课上讲过的三大营养素的代谢,脂肪在人和动物体内分解生成什么?

[生]甘油和脂肪酸。

[问]什么是甘油?

[生]丙三醇。

CH2―OHCH―OHCH2―OH[师]请大家写出其结构简式。

[学生板演]

[讲述]油脂就是由高级脂肪酸和甘油生成的酯。那么前面我们提到过哪些高级脂肪酸。

[生]硬脂酸、油酸。

[师]请同学们写出它们的化学式。

[学生板演]硬脂酸:C17H35COOH                      油酸:C17H31COOH

[讲述]还有一种常见的高级脂肪酸叫软脂酸,化学式为C15H31COOH。

[副板书]软脂酸C15H31COOH

[问]这三种高级脂肪酸哪些是饱和的?哪些是不饱和的?

[生]硬脂酸和软脂酸是饱和酸,油酸是不饱和酸。

[师]请同学根据酯化反应的原理,写出上述三种高级脂肪酸和甘油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的酯的结构简式。即硬脂酸甘油酯、软脂酸甘油酯、油酸甘油酯。

C17H33COO―CH2C17H33COO―CHC17H33COO―CH2C15H31COO―CH2C15H31COO―CHC15H31COO―CH2C17H35COO―CH2C17H35COO―CHC17H35COO―CH2[学生活动]

[讲述]我们用同种高级脂肪酸和甘油反应生成的油脂中有一个烃基是相同的,这样的油脂叫单甘油酯,而天然油脂大都是由多种高级脂肪酸和甘油生成的酯,称为混甘油酯。若用R表示烃基,则油脂可用以下通式表示:

R1--COO―CH2R2--COO―CHR3--COO―CH2                             R1、R2、R3相同为单甘油酯

R1、R2、R3不同为混甘油酯

天然油脂多为混甘油酯的混合物

[过渡]那么油脂有哪些性质呢?请同学们根据日常生活中见过的油脂,说出油脂有哪些物理性质?

[板书]二、油脂的性质

1. 物理性质: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比水轻、不溶于水。

[问]在炒菜时,如果衣服上溅了油,往往用汽油擦洗,这是为什么?

[生]油能溶于汽油,且汽油易挥发。

[板书]易溶于有机溶剂。

[讲述]工业上也正是利用油脂易溶于有机溶剂这一性质,用有机溶剂来提取植物种子里的油。在日常生活中,炒菜后的油锅如何洗涤?

[学生甲]用热碱液洗。

[学生乙]用洗洁净洗。

[师]同学们说得都对,但用热碱液洗和用洗洁净洗反应原理是不同的,用热碱液洗涉及到了油脂的化学性质,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油脂有哪些化学性质?

[板书]2、化学性质

[讲述]天然油脂是多种高级脂肪酸和甘油生成的混合物,结构中往往含有不饱和烃基。那么依据油脂的结构特点,油脂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生]可以发生加成反应和水解反应。

[师]对。油脂和H2发生的加成反应叫油脂的氢化。下面请同学们以油酸甘油酯为例,写出油脂和氢气加成反应的方程式。

[板书](1)油脂的氢化

C17H33COO―CH2C17H33COO―CHC17H33COO―CH2C17H35COO―CH2C17H35COO―CHC17H35COO―CH2                +3H2 →

[教师讲述并补充反应条件]这个反应常温下是不能进行的,往往需要催化剂和在加热、加压的条件下进行。那么油脂的氢化反应在工业上有何用途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96第一段。

[过渡]油脂作为酯类,能发生水解反应,那么酯类水解的条件是什么?

教学教案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篇5:油脂说课稿

说课者:邱志强

说教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着“以人为本”、“民以食为天” ,作为一种必备的知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理解化学与生活的关系,淀粉、脂肪是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本章的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有密切的联系。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提高科学素质,丰富生活常识,有利于他们正确地认识和处理有关饮食营养、卫生健康等日常生活问题。从简单分子到复杂分子,从小分子延续和发展到有机高分子,通过淀粉、纤维素、蛋白质等天然高分子的学习,为下一章学习合成材料作好铺垫。从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看,本章是联系生物学、生理学、营养学和医学的重要纽带,其学习的内容与人的生命和社会活动息息相关,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就是“身边的化学”、“生命的科学”。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切准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为此,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 认识葡萄糖、淀粉和油脂是重要的营养物质,是维持生命活动和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所需热量

的主要来源;

2. 知道自然界中葡萄糖、油脂的来源,葡萄糖和淀粉的转化关系。 3. 知道油脂的元素组成,了解油和脂肪在常温下的状态差异 能力目标:

会用简单的实验方法来检验淀粉和葡萄糖 情感目标:

认知到糖类和油脂对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本节的教学重点为1.酿酒过程 2.淀粉的检验3.葡萄糖的检验。这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说教法:

一位教育家曾这样说过:“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

现它们,独立地去掌握它们。一个好的老师是教人发现真理,而不是奉送真理。”依据这些新的

教育理念我认真分析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情况后,本着体现新的教育方向和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学目标的原则,我对本课教学的采取了如下方法 :

1.讲授法。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口头语言,简捷地传授化学知识信息。如上课之初,教师导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题,提出所要达到的目标,这样便于学生明确探索方向,激发学习动机。

2.谈话法。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识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对问题的假设的方法。如在本节中当学生发现“淀粉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么检验的?”这个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作出尽可能多的假设,教师不压抑学生思维,不管对或错,都不忙于作出结论,这样学生的思路会开阔。

3.讨论法。就是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创设情境,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会话”,自己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共享,而且把学生之间的差异作为一种资源,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大家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如在这节课的后面,教师提出:农村在冬季常以糯米、高粱等作为原料酿出香甜可口的“米酒”,但这些米酒存放的时间一长,就会产生很浓的'酒味,请你简述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化。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最后请一些同学作组际间交流,教师倾听、关注每位发言的学生,但不作评论、引发学生更深层次地探索和思考,进而让学生在你来我往的气氛中将问题引向深入,当讨论进行到白热化程度,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归纳和点评。

4.实验法。这是反映化学学科特点、学习化学知识的最有效途径。基本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边讨论,实现以观生趣、以趣激疑、以疑导思、以思求知、以知增能。如本节中,按探究性实验的程序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求证——得出结论”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这样学生通过在做实验、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逐步掌握淀粉的检验方法和葡萄糖的检验方法,体验化学的再发现过程。

说学法:

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需要学生的活动,只有把教师教的最优化和学生学的最优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教学最优化有一个完整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法有: 1.实验法

学生动手用简单的实验方法来检验淀粉和葡萄糖、强化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教师应注意以下四点的指导: ①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与设计。

②在实验之始,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

③要重视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完整而准确地叙述。

④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化学本质。 2.多种感官协同法

就是需要调动多种感官同时并用,把耳听、眼看、脑想、手写等结合起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本节课中学生要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因此需要多种感官同时开通。教师应做好以下指导:

①指导正确使用教科书。 ②指导学生正确听课。

③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④指导学生做笔记。

说教学程序: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通过下列教学环节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你能说出三种生活中的主食么?(2) 你知道他们的主要成分是什么?(3) 淀粉的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6CO光照

2 + 6H2O

叶绿素

C6H12O6 + 6O2

验证一下哪些物质中含有淀粉

让学生在交流谈论中知道葡萄糖的来源、物理性质及它在体内缓慢氧化对生命起到的作用,同时,糖尿病的检验方法。

教师抛出问题,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得出检验葡萄糖的方法并通过实验来加深巩固所学的知识,让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四.让学生们通过回答问题说出富含油脂的食物油脂对生命活动的作 五.师生共同回顾总结

让学生对本节所学知识要点复述回顾,然后再用多媒体提纲式显示,培养学生的归纳

能力。

设计理念:我之所以如此设计是因为: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将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

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有居高临下转向“平等的首席”。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动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事物,而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说板书:

一.淀粉和葡萄糖

1.淀粉的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6CO光照

2 + 6H2O

叶绿素

C6H12O6 + 6O2

2.淀粉的检验: 淀粉与碘作用后使之变为蓝色。

3.淀粉的转化:淀粉、纤维素等经过在酶等物质的催化作用下,与水作用逐渐转化为葡萄糖: (C酶

6H10O5)n + nH2O ??? nC6H12O6(葡萄糖)

4.酿酒的过程:淀粉先转化为葡萄糖,葡萄糖发酵生成酒精: C发酵

6H12O6 ???? 2C2H5OH(乙醇) + 2CO2;

5 葡萄糖的检验: 用新制的氢氧化铜滴加至待测溶液中,在酒精灯上加热至沸腾,如果看到红色沉淀(氧化亚铜,Cu2O),则说明原来溶液中含有葡萄糖。如果没有产生红色沉淀,或者生成黑色物质[Cu(OH)2==CuO + H2O],则原来溶液不含有葡萄糖。 二.油脂

1.油脂的存在:猪油、牛油、奶油、花生油、豆油、菜油、椰子油等。

2.油脂的作用:油脂在人体内被消化,氧化分解,释放出热量。等质量的油脂,放热量是淀粉等的2倍以上。人体中的脂肪储存丰富的热能。

减肥的最佳方法是:坚持锻炼,消耗热量。 3.油脂的分类: 动物性油脂 ; 植物性油脂。

4.油脂的溶解性:油脂不溶于水,易溶于某些有机溶剂(如汽油、己烷、氯仿等)

篇6:油脂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糖类 油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做一说明: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初中化学的一节转折课,从熟悉的无机化学过渡到有机化学。本节中涉及的淀粉、油脂是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与生产、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丰富生活常识,有利于他们正确地认识和处理有关饮食营养、卫生健康等日常生活问题。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就是“身边的化学”。

(一) 根据化学课程标准,在本节的教学设计中,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糖类、油脂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在人体内的变化和体会化学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

2.学会用化学方法检验淀粉的存在、。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从生活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对食品营养的关注意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并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二)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本节的教学重点、难点为: 1.淀粉的检验。 2.淀粉、油脂在人体内发生的变化。

二、说教法:

根据“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我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创设情境,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会话”,自己得出结论。 除此以外,还采用了多媒体助学,以此来突破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三、说学法

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采取了小组合作互动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通过下列教学环节完成本节

课的教学任务: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本节课的知识点分两大板块:

第一板块:糖类的学习

我是这样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的:当我们走进医院时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课件展示打点滴的图片。然后指出:其中使用最多的是葡萄糖溶液。通过你的预习,你知道葡萄糖属于那类营养素吗?由此引出糖类的定义。然后教师设问:葡萄糖对人体有什么作用?学生交流讨论回答:葡萄糖的主要作用是为人体提供能量。人的呼吸会消耗葡糖糖和氧气,它属于缓慢氧化,这一过程是放热的.教师提问:你知道人体摄入的糖类是如何转化的吗?学生回答:人体摄入的糖类物质首先转化成麦芽糖,在转化成葡萄糖,葡萄糖发生缓慢氧化释放能量,维持生命体的生理活动。接下来多媒体展示足以让学生垂涎三尺的中外著名食品,引出所含主要成分——淀粉。学生自学该部分内容,展示。教师反问:如何检验淀粉的存在呢?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首先讨论、交流,得出实验方案,然后通过提供的面包片、土豆片、苹果片等进行实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教师设问:糖对人体有重要的作用,是不是摄入的糖类越多越好呢?学生当然会说不会,那样会使人发胖。师问:过渡肥胖会影响健康,给人带来烦恼,有些肥胖人士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我喝水都容易长胖。你觉得这句话有道理吗?学生回答:没道理,因为水中不含碳元素。教师问:你能为减肥的人士提供哪些建议?这时同学们会各抒己见教师总结归纳转入 第二板块:油脂的学习

学生依据生活经验和阅读课本讨论油脂的分类方法及在人体内的变化。学生展示。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油脂分子的结构并讲解在人体内发生的变化及对生命活动的作用。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用化学的视角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以学生熟悉的话题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设问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发现问题,积极思维,通过对资料的搜集、处理与讨论,使学生对营养物质有了新的认识,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交流讨论、归纳小结

【小结反思】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团结协作中获得成功,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通过反思,总结自身获得的经验和不足,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课件展示】本节课板书:

(三)练习反馈

(设计意图)及时反馈练习,突出重难点,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五、本节课的设计理念:

我之所以如此设计是因为: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将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有居高临下转向“平等的首席”。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动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事物,而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篇7:油脂的造句

油脂拼音

【注音】: you zhi

油脂解释

【意思】:油和脂肪的统称。

篇8:油脂的造句

1、汽油溶解油脂。

2、衣服被油脂渍住了。

3、如果你让油脂积存,排水管就会堵塞。

4、这些油脂是人造的的和在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的。

5、例如在法国,油炸食品有时候是用鸭油脂或者马脂来煮的。

6、人们偏爱糖果和油脂就是一种精密的心理演化机制,我们不是有意识的去选择喜欢甜食和脂肪,只是它们的味道实在不错而已。

7、囊性痤疮(右图):囊性痤疮——痤疮最为严重的类型——发生于油脂和死皮细胞的堵塞深入到毛孔深处。

8、鸡蛋中丰富的蛋白质和培根中充分的油脂混合在一起为你的一天提供充分的能量。

9、格雷格说,“那些我所做的全部事情,只是把我的手伸了进去,在轴承四周涂上了油脂。”

10、反正只要是咸味,含淀粉和油脂的,我们就卖。

11、后来,一些人发现把动物的油脂或脂肪擦到皮革的内层,可以帮助皮革变柔软。

12、我相信日本健康的饮食主要归功于烹饪中的两点不同,那就是分量小和黄油油脂少。

13、如果你的选择是高油脂的炸薯条和奶昔,你会感觉很懒散,并很可能考砸。

14、但是,增加的油脂并不一定会导致粉刺和青春痘;你可能会长疖子,皮肤也会变得更油。

15、不要用毛巾,因为它会使这种油脂散布到全身。

16、豆类含有高蛋白,蔬菜含有高维生素,脂肪和油脂的脂肪含量高,它们也都有自己的优势。

17、一项最新调查表明,相比那些更瘦的',更有自制力的同龄人而言,体重肥胖者的味蕾对食物中油脂的敏感度更差。

18、坚果中的蛋白质和油脂还为我们提供了人体必须的能量。

19、他说:“藻类能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你也可以给藻类注入二氧化碳,在光合作用下,藻类能把吸收的二氧化碳转换成糖分、蛋白质和油脂。”

20、大蒜具有帮助消化脂肪和油脂,降低血压,防止动脉硬化和降低固醇水平的功能。

21、为预防油脂滴落,请选择瘦肉,像牛里脊肉、猪里脊肉、里面的臀肉和牛后腹肉排,并在烧烤前把看到的肥肉切掉,避免肉汁落在火焰或者煤炭上。

22、“锅中的油脂”,这是许多食谱的开端。

23、造成皮肤各处细菌种群差异的原因尚不明了,可能是肤质,例如毛发或油脂,可能是皮肤对细菌的暴露程度,也可能兼而有之。

24、在吃蔬菜时搭配一点油脂,能促进抗氧化物的释放。

25、很多食用油入口时几乎没什么味道,因为精制的过程中,除油脂分子以外,其它成分大都被去除了。

26、最有味道的食品是充满着糖和油脂的。

27、特拉沃尔塔因此片而获得奥斯卡提名。随后,他又在音乐剧《油脂》的电影版中饰演主要角色。

28、要是你觉得马铃薯和与煎锅里的热油脂炒一块儿能变得更味美,那么试试细粒糙米。

29、油性润滑液不能和乳胶避孕套同时使用,因为这些油脂会拉破乳胶避孕套。

篇9:油脂性脱发

脱发,对于我们来说还是很常见的,甚至在有些孩子身上就能看到。正常脱落的头发都是处于退行期及休止期的毛发,由于进入退行期与新进入生长期的毛发不断处于动态平衡,故能维持正常数量的头发,这就是正常的生理性脱发。造成脱发的原因有很多,对好多人也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什么是油脂性脱发呢?油脂性脱发通常也被人们叫做脂溢性脱发。有人认为与雄性激素的敏感性增加或过多有关。与遗传因素、年龄、环境等均有一定关系。此外,睡眠失调及精神因素也是引起脂秃的重要原因。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油脂性脱发的一些知识。

油脂性脱发患者应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维生素A对于维持上皮组织的正常功能和结构的完善,促进生长发育起重要作用。此类食物有胡萝卜、菠菜、小白菜、韭菜、苋菜、西兰花、空心菜、芥菜、苜蓿、马兰头、金针菜、茴香菜、香菜、芥蓝、杏等。维生素B6对调节脂肪及脂肪酸的合成,抑制皮脂分泌,刺激毛发再生有重要作用。富含维生素B6的食物有马铃薯、蚕豆、青鱼、橘子、芝麻等。此外,多吃含维生素B2及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也对油脂性脱发有一定效果。应少食动物脂肪、甜食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油脂性脱发的治疗除饮食及药物治疗外,生活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调整胃肠功能,治疗慢性消耗性疾病,增强体质,保持情绪稳定,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均对促进头发生长有重要作用。

油脂性脱发也可以进行中药治疗,油脂性脱发的人要多注意饮食,多食含碘高的食物,可以帮助头发快速生长,如海带、苔菜、发菜、海蜇、海参、紫菜、柿子,经常食富含植物蛋白的食物,少吃油腻辛辣的食物以及甜食,可以配合一些中成药。

篇10:高中化学《油脂教案》教案参考

高中化学《油脂教案》教案参考

第七章 第三节 油脂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油脂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

2.使学生了解工业上制肥皂的原理及简单生产过程;

3.使学生了解合成洗涤剂的优缺点;

4.使学生了解油脂与日常用品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油脂的氢化和水解反应。

●教学难点

油脂的组成的结构。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通过复习酯的结构和性质,引导学生认识油脂的结构和性质,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用具

猪油、羊油、豆油、花生油、芝麻油。

肥皂的合成和肥皂去污原理的录像带。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人类生命活动所需的六大营养素中,哪些能作为供能物质?

[生]糖类、油脂、蛋白质。

[引入新课]我们这节课就学习第二类供能物质――油脂。

[板书]第三节 油脂

[展示]猪油、羊油、豆油、花生油、芝麻油的样品。

[师]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油脂,它们外观有何不同?

[生]有的呈固态,有的呈液态。

[师]对。室温下,动物油一般呈固态,叫做脂肪,植物油一般呈液态,叫做油。油脂是脂肪和油的总称。

[板书]

[问]有些同学认为多吃肥肉,就会使人发胖,因为肥肉中含有大量的脂肪。那么不吃肥肉就不能使人发胖吗?人体内的脂肪都是由摄入的动物油脂转化成的吗?

[生]不是。摄入过多的糖类也可以使人发胖,因为糖类水解生成的葡萄糖可以转化为脂肪。

[师]好些同学怕吃胖,脂肪多了不好看。其实,人体中的脂肪是维持生命活动的一种备用能源,当人进食量小,摄入食物的能量不足以支持机体消耗的能量时,就要靠消耗体内的脂肪来提供能量,满足机体需要。每克脂肪提供的能量比每克糖类提供能量的2倍还多!而且油脂还可促进人体对某些维生素的吸收,因此,我们每天都需要摄入适量的油脂。

那么,油脂和前面学过的汽油、柴油是不是一回事呢?请同学们想一想汽油、柴油的主要成分属于哪一类化合物?

[生]属于烃类。

[师]而我们今天要学的油脂却属于酯类,下面我们来讨论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板书]一、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生物课上讲过的三大营养素的代谢,脂肪在人和动物体内分解生成什么?

[生]甘油和脂肪酸。

[问]什么是甘油?

[生]丙三醇。

[师]请大家写出其结构简式。

[学生板演]

[讲述]油脂就是由高级脂肪酸和甘油生成的酯。那么前面我们提到过哪些高级脂肪酸。

[生]硬脂酸、油酸。

[师]请同学们写出它们的.化学式。

[学生板演]硬脂酸:C17H35COOH

油酸:C17H33COOH

[讲述]还有一种常见的高级脂肪酸叫软脂酸,化学式为C15H31COOH

[副板书]软脂酸C15H31COOH

[问]这三种高级脂肪酸哪些是饱和的?哪些是不饱和的?

[生]硬脂酸和软脂酸是饱和酸,油酸是不饱和酸。

[师]请同学根据酯化反应的原理,写出上述三种高级脂肪酸和甘油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的酯的结构简式。即硬脂酸甘油酯、软脂酸甘油酯、油酸甘油酯。

[学生活动]

[讲述]我们用同种高级脂肪酸和甘油反应生成的油脂中三个烃基是相同的,这样的油脂叫单甘油酯,而天然油脂大都是由多种高级脂肪酸和甘油生成的酯,称为混甘油酯。若用R表示烃基,则油脂可用以下通式表示:

[边讲边板书]

[过渡]那么油脂有哪些性质呢?请同学们根据日常生活中见过的油脂,说出油脂有哪些物理性质?

[板书]二、油脂的性质

1.物理性质: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比水轻、不溶于水。

[问]在炒菜时,如果衣服上溅了油,往往用汽油擦洗,这是为什么?

[生]油能溶于汽油,且汽油易挥发。

[板书]易溶于有机溶剂。

[讲述]工业上也正是利用油脂易溶于有机溶剂这一性质,用有机溶剂来提取植物种子里的油。在日常生活中,炒菜后的油锅如何洗涤?

[学生甲]用热碱液洗。

[学生乙]用洗洁净洗。

[师]同学们说得都对,但用热碱液洗和用洗洁净洗反应原理是不同的,用热碱液洗涉及到了油脂的化学性质,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油脂有哪些化学性质。

[板书]2.化学性质

[讲述]天然油脂是多种高级脂肪酸和甘油生成的混合物,结构中往往含有不饱和烃基。那么依据油脂的结构特点,油脂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生]可以发生加成反应和水解反应。

[师]对。油脂和H2发生的加成反应叫油脂的氢化。下面请同学们以油酸甘油酯为例,写出油脂和氢气加成反应的方程式。

[板书]①油脂的氢化

[学生板书]

[教师讲述并补充反应条件]这个反应常温下是不能进行的,往往需要催化剂和在加热、加压的条件下进行。那么油脂的氢化反应在工业上有何用途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96第一段。

[过渡]油脂作为酯类,能发生水解反应,那么酯类水解的条件是什么?

[生]酸性或碱性条件下。

[问]酯类在酸性条件下和碱性条件下水解有何不同?

[学生甲]酸性条件下水解不彻底,碱性条件下水解彻底。

[学生乙]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酸和醇,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羧酸钠和醇。

[师]用热碱液洗涤油污,正是利用了油脂在碱性条件下能水解这一原理。下面请同学们以硬脂酸甘油酯为例,写出它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和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的方程式。

[板书]②油脂的水解

[讲述]油脂碱性条件下的水解是工业上肥皂的制备原理,因此,油脂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又叫油脂的皂化反应。硬脂酸钠便是肥皂的主要成分。

[板书]皂化反应:油脂碱性条件下的水解。

[过渡]肥皂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那么工业上是如何利用皂化反应制出硬脂酸钠,并使之与甘油分离,并制成块状肥皂的呢?请同学们观看录像。

[放录像]肥皂工业制法生产流程

[板书]三、肥皂和洗涤剂

1.肥皂的制造

[看完后由学生简述肥皂的生产过程]将油脂和NaOH按比例放入皂化锅,加热、搅拌。然后在混合物中加NaCl,发生盐析,分层,上层为硬脂酸钠,下层为甘油和NaCl的混合物。取出上层物加填充剂,压滤、干燥、成型。

[师]在洗涤衣物时,肥皂是如何去污的呢?请大家接着看录像。

[放录像]肥皂的去污原理

[板书]2.肥皂的去污原理

[讲述]由于肥皂的硬脂酸根离子在水中易结合水中的Ca2+、Mg2+生成沉淀,因此水的硬度较大时,就会使肥皂的去污能力降低。现在,人们已经根据肥皂的去污原理,制出了多种合成洗涤剂,像刚才同学们提到的洗洁净就是一种合成洗涤剂,那么合成洗涤剂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呢?请同学们阅读P197的内容。

[板书]3.合成洗涤剂

[作业]1.总结合成洗涤剂的种类及优、缺点。

2.阅读P198页选学内容。

3.课本P199一、二、三、四。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油脂

一、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二、油脂的性质

1.物理性质:比水轻、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2.化学性质

①油脂的氢化

②油脂的水解

皂化反应:油脂碱性条件下的水解

三、肥皂和合成洗涤剂

1.肥皂的制造

2.肥皂的去污原理

3.合成洗涤剂

●教学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在学生学过酯类的性质之后是很容易理解的,因此,本节课涉及的化学式、方程式均由学生自己写出,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而本节课肥皂的制法和去污原理,若由教师讲述,会变得枯燥无味,通过放录像来使学生了解这些知识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真实感,还会加深印象,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练习]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油脂经皂化反应后,生成高级脂肪酸钠、甘油和水的混合液

B.加入食盐可以使肥皂析出,这一过程叫做盐析

C.加入食盐搅拌后,静置一段时间,溶液分成上下两层,下层是高级脂肪酸钠

D.甘油和食盐的混合溶液可以通过分液的方法进行分离

答案:CD

2.下列物质不属于油脂的是( )

A.牛油 B.花生油 C.棉籽油 D.润滑油

答案:D

●备课资料

一、知识要点

1.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2.油脂的物理性质

3.油脂的化学性质

4.工业上制肥皂的原理及生产过程

5.肥皂的去污原理和合成洗涤剂

二、实验补充

本节内容可补充一个小实验,验证油脂的不饱和性。步骤如下:先在试管中倒入3~4 mL植物油,再加入3滴含碘的酒精溶液,充分振荡。然后加入淀粉溶液,没有蓝色出现。这是因为植物油和加进去的碘发生了加成反应,由此可说明油脂具有不饱和性。

篇11:低温萃取油脂

低温萃取油脂

亚临界低温萃取油脂工艺介绍

作者:admin???录入时间:2009/3/18 15:05:38

1? 概述

油脂浸出法于1855年由E.Deiss(法国)首创,1870年已形成工业生产规模。油脂浸出方法的应用充分地提高了植物油料的利用率。到目前为止,油脂浸出使用过的溶剂至少有12种:二硫化碳;粗烃类汽油;乙醇;水代法;石油碳氢化合物;苯;卤化碳氢化合物;异丙醇;醛、糠醛等;酮、丙酮、丁酮等;超临界二氧化碳;混合溶剂。

目前,国内食用植物油脂浸出主要采用6号溶剂,国外油脂浸出一般采用工业正己烷,也有采用戊烷、辛烷等的。

4号溶剂(主要成分为液化丙烷、丁烷)浸出油脂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油脂生产技术,与目前广泛应用的6号溶剂浸出油脂技术相比,它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的突出优点首先是“常温浸出、低温脱溶”,可以在不破坏油料中活性物质、植物蛋白的情况下提取油脂,为贵重油料的萃取及植物蛋白的开发利用创造条件。其次蒸汽消耗少,油脂生产过程中煤耗减少80%以上,从而降低成本,减少了“三废”的排放。

2? ?4号溶剂浸出油脂原理[1]

4号溶剂是从液化石油气中提纯而来的,其主要成分为丙烷、丁烷,沸点均在0℃以下。浸出过程是在一定压力(0.1~0.7Mpa状态为液体)和室温下进行的,实现油料的常温浸出。浸出粕和毛油中的溶剂是在低温、真空状态下脱除的,溶剂液化后循环使用。生产流程图及工艺流程简述(见图一)。

图一:萃取工艺流程示意图

E201冷凝器? P201溶剂泵? P202成品泵? P203真空泵? P204压缩机? V201浸出罐?? V202混合液暂存罐? V203蒸发罐? V204溶剂罐? V205缓冲罐

工艺过程为:1、油料装入浸出罐V201;2、溶剂泵P201将4号溶剂注入浸出罐浸泡油料;3、溶剂泵P201从浸出罐抽出混合油打入蒸发罐V203;4、联通浸出罐与压缩机P204吸气第一文库网口,使粕中残溶气化,进入压缩机,经压缩、冷凝器E201冷凝液化,溶剂回流到溶剂周转罐V204,再循环使用。粕排出浸出系统。5、混合油进入蒸发系统,使4号溶剂蒸发后与毛油分离。溶剂蒸气经压缩液化后循环使用。毛油排出浸出系统。

工艺条件:浸出温度35℃,浸出压力0.4~0.7Mpa,浸出次数3~5次(视含油量多少定);混合油浓度15~25%,温度30~35℃,混合油蒸发温度45~60℃,混合油脱溶真空度-0.095 Mpa;粕脱溶温度45℃,脱溶压力-0.085 Mpa;毛油残留溶剂<30ppm,粕残留溶剂<50ppm。

3?? 产品质量的对比

4号溶剂沸点低、组分纯、浸出产品残溶低,浸出过程温度低、选择性好,色素、磷脂等杂质的浸出量少,所以,产品质量高。与6号溶剂浸出油质量对比如下:

3.1 浸出粕质量好

表1 浸出粕质量对比

项??? 目

4号溶剂浸出粕

6号溶剂闪蒸粕

色???? 泽

乳?? 白?? 色

微?? 黄

残???? 油(%)

1

1

残?? 溶(mg/kg)

<50

<700

水溶性蛋白含量(%)

90―93 稳定

74―85 不稳定

脱溶温度(℃)

<40

>120

3.2浸出油脂质量好

表2 浸出油脂质量对比

项 目 指 标

4号溶剂浸出毛油

6号溶剂浸出毛油

色????? 泽

黄70?? 红3

黄70??? 红5.5

酸????? 价

2.3

4.51

卵磷脂含量(%)

0.13

0.9

残?? 溶(mg/kg)

<30

>30

4? 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4号溶剂浸出油脂技术,是油脂提取方法的一次创新,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深远的社会意义,它不但能大幅度降低油脂加工成本,而且为贵重油料的提取,及植物蛋白的开发利用创造了条件。在环保方面,将使油脂工业发展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实现粕的低温脱溶

目前的6号溶剂浸出生产中,由于溶剂的沸程60~90℃,脱除粕中和油中的'溶剂须使其温度上升到100℃以上,从而造成了粕中植物蛋白的变性。然而,引进的低温脱溶设备操作复杂、消耗高,致使低温脱溶豆粕成本过高,仍极大地阻碍着植物蛋白资源的开发利用。4号溶剂浸出油脂工艺用简单的方法实现了低温脱溶,避免了植物蛋白的变性,开辟了广阔的植物蛋白资源,将对人们的饮食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与此同时,粕利用价值的提高也将带来客观的经济效益。

4.2实现了医药、化工方面的保质提取

由于该工艺生产温度低(<40℃),对油中和粕中的热敏物质如维生素、生物活性物质、色素等的影响较小,可以实现贵重油料的保质浸出,如对微生物油花生四烯酸、灵芝孢子油、月苋草籽、沙棘、小麦胚芽、黑加仑籽等。目前,利用此技术建成的武汉烯王、武汉福星微生物油脂提取车间运转很好,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

4.3溶耗低、蒸汽用量少

四号溶剂浸出油脂,由于设计了新颖的“工艺系统内部热交换技术”且溶剂易蒸发,易回收,故节约了大量的溶剂和蒸汽,一般情况:溶剂消耗£5kg/t,蒸汽消耗£60kg/t。而六号溶剂闪蒸脱溶的溶剂消耗35~45kg/ t左右, 蒸汽消耗 大约300kg/t。

4.4减少环境污染

由于本工艺系统使用很少的蒸汽,故在减少了锅炉的煤、电和人力消耗的同时,减少了因燃烧煤排放的烟尘、废渣、废水,从而减少了环境污染。

4.5? 4号溶剂毒性低

表3??? 四号溶剂毒性

溶??? 剂

丙? 烷

丁?? 烷

己?? 烷

毒性级别

微? 毒

微?? 毒

低?? 毒

4.6? 4号溶剂安全系数高

表4?? 不同溶剂安全系数比较

项?? 目

丙烷(四号主要成份)

丁烷(四号主要成份)

己烷(六号主要成份)

爆炸下限

(体积%)

2.37

1.6

1.20

爆炸上限

(体积%)

7.3

6.5

6.9

危 险 度

2.08

3.06

4.75

自 然 点

466.1

309

260

防爆炸级别

1级a组

1级b组

1级c组

5? 应用领域及范围

该工艺已成功地应用于万寿菊黄色素,辣椒红色素的提取;沙棘籽油、月见草籽油,葡萄籽油等贵重油料的提取;灵芝孢子、花生四烯酸(AA)、除虫菊脂、聚酯酰胺等医药、化工方面的提取、提纯,能很好地保护其有效成分及活性物质不被破坏。

植物蛋白综合加工上有:核桃油脂提取及核桃蛋白的综合开发利用;大豆油脂提取及大豆蛋白的综合开发利用;棉籽油脂提取及棉籽蛋白的综合开发利用等,在提取油脂的同时植物蛋白不变性。

参考文献:

1、祁? 鲲,汪学德:液化石油气浸出油脂研究.中国油脂,1995.2

油脂公司个人工作总结

第八章第二节淀粉与油脂

帮你成功清扫油脂的食物

《油脂》(精选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油脂》,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

HOT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