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给大家分享七年级数学全册复习提纲有哪些(共含7篇),欢迎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Kaicynthia7”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第一章 有理数
1.1 正数与负数
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负数(negative number)。
与负数具有相反意义,即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positive number)(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
1.2 有理数
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integer),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fraction)。
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rational number)。
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数轴(number axis)。
数轴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origin)。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opposite number)。(例:2的相反数是-2;0的相反数是0)
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absolute value),记作a。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mì
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power)。在a的n次方中,a叫做底数(base number),n叫做指数(exponent)。
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次幂都是0。
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的n次方的形式,用的就是科学计数法。
从一个数的左边第一个非0数字起,到末位数字止,所有数字都是这个数的有效数字(significant digit)。
第二章 一元一次方程
2.1 从算式到方程
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方程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x,未知数x的指数都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linear equation with one unknown)。 解方程就是求出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这个值就是方程的解(solution)。
等式的性质:
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2.2 从古老的代数书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1)
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第三章 图形认识初步
3.1 多姿多彩的图形
几何体也简称体(solid)。包围着体的是面(surface)。
3.2 直线、射线、线段
线段公理: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做短(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的距离。
3.3 角的度量
1度=60分 1分=60秒 1周角=360度 1平角=180度
3.4 角的比较与运算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度(直角),就说这两个叫互为余角(compiementary angle),即其中每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度(平角),就说这两个叫互为补角(supplementary angle),即其中每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
等角(同角)的补角相等。
等角(同角)的余角相等。
第四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是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5.1 相交线
对顶角(vertical angles)相等。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perpendicular)。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5.2平行线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parallel)。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直线平行的条件: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两直线平行。
5.3平行线的性质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proposition)。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6.1平面直角坐标系
含有两个数的词来表示一个确定的位置,其中两个数各自表示不同的含义,我们把这种有顺序的两个数a和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ordered pair)。
第七章 三角形
7.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三角形(triangle)具有稳定性。
7.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7.3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n边形内角和等于:(n-2)?180度
多边形(polygon)的外角和等于360度。
第八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8.1 二元一次方程组
方程中含有两个未知数(x和y),并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linear equations of two unknowns) 。
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system of linear equations of two unknowns)。
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8.2 消元
将未知数的个数由多化少、逐一解决的想法,叫做消元思想。
第九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9.1 不等式
用小于号或大于号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inequality)。
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能使不等式成立的x的取值范围,叫做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解集(solution set)。
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linear inequality of one unknown)。
不等式的性质:
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把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起来,就组成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linear inequalities of one unknown)。
第十章 实数
10.1平方根
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arithmetic square root),2是根指数。
a的算术平方根读作“根号a”,a叫做被开方数(radicand)。
0的算术平方根是0。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或二次方根(square root) 。
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extraction of square root)。
10.2 立方根
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立方根或三次方根(cube root)。
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extraction of cube root)。
10.3 实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又叫做无理数(irrational number)。
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实数(real number)。
第一梳理策略
总结梳理,提炼方法。
复习的最后阶段,对于知识点的总结梳理,应重视教材,立足基础,在准确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公式、法则、定理的实质及其基本运用的基础上,弄清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于题型的总结梳理,应摆脱盲目的题海战术,对重点习题进行归类,找出解题规律,要关注解题的思路、方法、技巧。如方案设计题型中有一类试题,不改变图形面积把一个图形剪拼成另一个指定图形。总结发现,这类题有三种类型,一类是剪切线的条数不限制进行拼接;一类是剪切线的条数有限制进行拼接;一类是给出若干小图形拼接成固定图形。梳理了题型就可以进一步探索解题规律。同时也可以换角度进行思考,如一个任意的三角形可以剪拼成平行四边形或矩形,最少需几条剪切线?联想到任意四边形可以剪拼成哪些特殊图形,任意梯形可以剪拼成哪些特殊图形等。做题时,要注重发现题与题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比较,发现规律,做到触类旁通。
反思错题,提升能力。
在备考期间,要想降低错误率,除了进行及时修正、全面扎实复习之外,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反思错题,具体做法是:将已复习过的内容进行“会诊”,找到最薄弱部分,特别是对月考、模拟试卷出现的错误要进行认真分析,也可以将试卷进行重新剪贴、分类对比,从中发现自己复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正确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例如,是计算马虎,还是法则使用不当;是审题不仔细,还是对试题中已知条件或所求结论理解有误;是解题思路不对,还是定理应用出错等等,消除某个薄弱环节比做一百道题更重要。应把这些做错的习题和不懂不会的习题当成再次锻炼自己的机会,找到了问题产生的原因,也就找到了解题的最佳途径。事实上,如果考前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及时纠正,就会越快地提高数学能力。对其中那些反复出错的问题可以考虑再做一遍,自己平时害怕的题、容易出错的题要精做,以绝后患。并且要静下心来,通过学习、回忆,而有所思,有所悟,便会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有所创新,便能悟出道理、悟出规律。
第二答题策略
首先,审题时注意力要集中
思维应直接指向试题,力争做到眼到、心到、手到。审题时,应弄清已知条件、所求结论,同时在短时间内汇集有关概念、公式、定理,用综合法、或分析法、或两头凑的方法,探索解题途径。特别注意已知条件所设的陷阱,仔细审题,认真分析是否该分类讨论,以免丢解。
其次,在答题顺序上,应逐题进行解答
要正确迅速地完成选择题和填空题,有效利用时间,为顺利完成中档题和压轴题奠定基础。在逐题进行解答时,遇到一时解不出的题应先放下(别忘了做记号,以免落题),把会解的题目都做完后,再回来把留下的疑难逐一解决。
第三,遇到平时没见过的题目,不要慌,稳定好情绪
题目貌似异常,其实都出自原本。要冷静回想它与平时见过的题目、书本中的知识有哪些关联。要相信自己的功底,多方寻找思路,便能豁然得释。切忌对着题发呆不敢下手,有时动笔做一做或者画一画,就图形进行相应地分析,也就做出来了。尽可能解答一步是一步,不放过多得一分的机会。
第四,解综合题时,应步步为营
稳扎稳打,否则前面错了,后面即使方法对了,也得分甚少。
最后,注意认真检查
如感觉某题答错了,不能盲目去改,要十分冷静地重新审题,仔细研究,确定此时思路正确,再动笔去改,因为此时易把正确的改错了,尽量减少失误。检查在数学考试中尤为重要,它是减少失误的最有效途径。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并认真执行计划。
为使复习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可行性,找准重点、难点,大纲(课程标准)是复习依据,教材是复习的蓝本。在复习时抓住学习中的难点、疑点及各知识点易出错的原因,这样做到复习有针对性,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分类整理、梳理,强化复习的系统性。
复习的重要特点就是在系统原理的指导下,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使之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体系,这样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和对其内在联系的把握,便于融合贯通。要做到梳理——训练——拓展,有序发展,真正提高复习的效果。
三、辨析比较,区分弄清易混概念。
对于易混淆的概念,首先抓住意义方面的比较,再者是对易混概念的分析。全面把握概念的本质,避免不同概念的干扰,另外对易混的方法也应进行比较,以明确解题方法。
四、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提高解题的灵活性。
有些题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得到不同的解题方法。一题多解可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解题的能力。不同的解题思路,列式不同,结果相同,收到殊途同归的效果。同时也给其他同学以启迪,开阔解题思路。有些应用题,虽题目形式不同,但它们的解题方法是一样的,在复习时,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对各类习题进行归类,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解题灵活性。
五、有的放矢,挖掘创新。
机械的重复,什么都讲,什么都练是复习大忌,复习一定要有目的,有重点,要对所学知识归纳,概括。要有开放性,创新性,使思维得到充分发展,正确评估自己,自觉补缺查漏,面对复杂多变的题目,严密审题,弄清知识结构关系和知识规律,发掘隐含条件,多思多找,得出自己的经验。
小升初是一场艰难的战役,需要我们的不断努力,但是光是努力使不够的,还需要掌握好的方法,才能使自己更上一层楼。行知小升初有计划地复习以及运用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学好数学有很大的帮助。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人:
⑴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⑵距今年代:约一百七十万年。
⑶生产生活:会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⑷历史地位: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
二、北京人:
⑴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
⑵距今年代:约七十至二十万年。
⑶生产生活: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和保存火种,过群居生活。
⑷历史地位: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
三、山顶洞人:
⑴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
⑵距今年代:约三万年。
⑶生产生活:用打制石器,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与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生活的集体——氏族。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河姆渡原始居民:(南方的代表)
⑴地点:长江流域(浙江余姚河姆渡)。
⑵距今年代:约七千年。
⑶种植作物: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南方雨水多,气候温暖)
⑷生产生活: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子(南方多雨潮湿,干栏式可以通风防潮),过定居生活,会挖掘水井,饲养家畜,会制陶器,还会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北方的代表)
⑴地点:黄河流域(陕西西安附近半坡村)。
⑵距今年代:约五六千年。
⑶种植作物: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的国家。(粟,北方通称谷子,去壳后叫小米)
⑷生产生活:使用磨制石器,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开垦土地,用石刀收割庄稼。饲养猪狗等动物,用骨制箭头、鱼叉、鱼钩打猎捕鱼。主食有粟,副食有鱼、肉、蔬菜等。住半地穴式房子(北方寒冷,干燥),能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会纺线、织布、制衣。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北方)
⑴地点:山东泰安大汶口。
⑵距今年代:约四五千年。
⑶生产生活:用磨制石镰、石锄,陶器有黑陶、白陶。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
第三课 华夏之祖
一、炎帝:
⑴黄河流域著名部落首领,曾与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大败东方的蚩尤部落。
⑵炎、黄部落结盟后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二、黄帝:
⑴黄河流域著名部落首领,曾与炎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部落。
⑵炎、黄部落结盟后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⑶号称“人文初祖”。①相传建造房屋,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衣食住行奠定基础。②其妻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下属仓颉发明文字、伶伦编出乐谱等。③后人常以“炎黄子孙”自称。
⑷孙中山赞黄帝:“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毛泽东语: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三、尧、舜、禹的传说:
⑴尧、舜、禹是继黄帝之后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①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
②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
③禹: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⑵禅让制:相传,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意见后,推举舜做继承人。舜年老后,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传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
⑶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由部落联盟首领变成奴隶制国家的国王。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四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夏朝兴衰:(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⑴启承禹位:启,夏王朝的第二代国王,他继承其父禹的位置,从此,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⑵政权地点:阳城。
⑶政权性质:奴隶制政权。
⑷灭亡:公元前16,最后一个国王夏桀暴虐,被商汤所灭。
二、商朝兴衰:
⑴建立:①时间:公元前1600年,②建立者:汤。③主要名臣:伊尹。
⑵盘庚迁都:①君主:盘庚。②都城:殷。所以商朝也称殷朝。
⑶灭亡: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商军阵前倒戈),商纣王(使用炮烙,“以酒为池”“悬肉为林”)鹿台自焚而死。
三、西周兴衰:
⑴建立:①时间:公元前1046年。②建立者:周武王(周文王任用姜尚,重视农业,国力逐步强大,为武王伐纣和建立西周了奠定基础)。③都城:镐京。
⑵灭亡:①公元前771年。②君主: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道路以目”)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⑶实行分封制。
四、分封制的实行
⑴目的:为了巩固统治。
⑵内容:①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
⑶影响: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第五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⑴原始社会末期,已出现青铜器。
⑵商代是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代表有: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⑶与商周同期的西南成都平原,也盛行青铜文化,代表:“三星堆”文化。
二、瓷器:夏、商、西周的陶瓷业也很发达,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三、玉器:夏、商、西周时期,玉器制造业很兴盛,玉器雕刻工艺达到很高水平。
四、农业和畜牧业:
⑴后代称“五谷”的农作物,商周已经齐备,农业上会选种、施肥、治虫害。
⑵家禽家畜主要品种,商朝已有,还建有牲畜圈栏。商王室和贵族有专门的牧场。
五、奴隶的悲惨生活:
⑴在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奴隶。
⑵奴隶没有人身自由,有的要戴枷锁,可以随意转让和买卖。祭祀祖先时,屠杀奴隶做供品。奴隶主死了,把奴隶杀死或活埋,做殉葬品。
第六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东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春秋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战国,因各诸侯国连年相互争战而得名,战国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春秋和战国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二、春秋争霸:
⑴春秋五霸: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五个霸主。
⑵齐桓公称霸:①任用管仲为相(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实行改革,使齐国富兵强。②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⑶晋文公称霸:①通过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成为北方一大强国。②在城濮之战(“退避三舍”)中大败楚军,成为中原霸主。
⑷楚庄王称霸。
⑸春秋争霸的影响: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在此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出现了统一的趋势。
三、战国七雄:
⑴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⑵方位:齐——东方;楚——南方;秦——西方;燕——北方;赵、魏、韩——中央(由北向南)。
⑶主要战役:①桂陵之战(齐魏:围魏救赵)②马陵之战(齐、魏)③长平之战(秦、赵)。从此,东方六国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了。
第七课 大变革的时代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⑴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⑵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⑶影响: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二、都江堰
⑴时间:战国时期
⑵人物:秦国蜀郡太守李冰
⑶目的:防洪灌溉
⑷作用: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三、商鞅变法
1.背景:⑴铁农具和牛耕使用和推广,土地逐步私化。⑵封建地主阶级产生,封建经济发展。⑶各国纷纷展开变法运动。
2.目的: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3.人物: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具有法家思想。时间:公元前356年
4.内容:⑴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⑵奖励耕战。①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②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⑶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5.作用:⑴秦国经济得到发展;⑵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⑶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6.战国时变法的影响:
⑴通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⑵地主阶级统治代替奴隶主贵族统治。
⑶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
第八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一、汉字的演变:
1.演变的过程:甲骨文、金文(铭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以“马”为例)
2.几种主要的文字:
⑴甲骨文:①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②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开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③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⑵金文: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称“铭文”。它比甲骨文规范。
⑶大篆: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称为“大篆”。
⑷小篆:秦统一六国后,为了规范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废除了原来六国的文字。
⑸隶书:秦朝时在小篆的基础上,推出的一种笔画更为简单的文字,叫做隶书。
⑹楷书:魏晋时期,书法字体逐渐变化,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而且,草书和行书也逐渐流行。
二、天文、历法和医学
1.商朝甲骨文有日食和月食的记载。
2.夏朝就有历法,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战国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以便安排农业生产,这是历法上的重大成就。
3.扁鹊: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总结出得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三、屈原和“钟鼓之乐”
1.屈原:生活在战国末期的楚国,代表作《离骚》。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定为世界文化名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春秋战国盛行“钟鼓之乐”,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较高水平。代表:编钟。
第九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一、孔子
1.生平: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
2.历史地位:
⑴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⑵其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
位,对后世影响极大。
3.政治主张:
⑴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
⑵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4.教育上的贡献:
⑴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先后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号称“孔门三千”)。
⑵注意“因材施教”。
⑶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⑷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⑸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5.孔子的言论在由其弟子等整理,记载在编成的《论语》中。
二、老子
1.生平:姓李名耳,春秋晚期楚国人。
2.地位:道家学派创始人。
3.主要学说:《道德经》。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三、百家争鸣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讨论,形成“百家争鸣”。
2.主要流派及思想主张:
⑴墨家:
①代表人物:墨子(名翟,鲁国人)。
②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⑵儒家:
①代表人物:孟子(名轲,邹国人)、荀子(名况,赵国人)。
②思想主张:
孟子:提出“春秋无义战”,笼统反对一切战争;要求统治者以“仁政”治国,轻徭薄赋;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使自然资源能持续利用。(孟子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认为人能够认识自然,并要按自然规律去办事。
⑶道家:
①代表人物:庄子(名周,宋国人)。
②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反对孔子在鲁国想要恢复西周制度的做法。
⑷法家:
①代表人物:韩非子(韩国人)。
②思想主张: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
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⑸兵家:
①代表人物:孙武(春秋晚期人,兵家鼻祖,著有《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②军事思想:“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一、秦统一六国(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1.时间: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东方六国。
2.人物:嬴政(秦始皇)。
3.定都:咸阳。
4.意义: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⑴目的:为了适应统一的新形势,加强封建统治。
⑵主要措施:
①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②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③地方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这一制度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毛泽东:百代都行秦政制,就是指郡县制。)
2.采取措施,巩固统一:
⑴统一货币。规定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
⑵统一度量衡。对全国尺寸、升斗、斤两作出整齐划一的规定。
⑶统一文字。先后有小篆和隶书。
⑷实行焚书坑儒:
①目的:加强思想控制。
②内容:秦始皇接受李斯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他书都要烧掉;以后再有谈论儒家诗书的都要判处死刑;后又把暗中批评他的儒生在咸阳活埋,史称“焚书坑儒”。
③评价:秦始皇采取巩固统一的措施是必要的,但“焚书坑儒”这种做法是既残暴又愚蠢的,它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郭沫若:“书藉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3.北筑长城、开发南疆:
⑴修筑长城:
①目的:为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的统一(秦始皇命大将蒙恬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并移民垦田戍边)。
②人物:秦始皇、蒙恬。
③起止:东:辽东。西:临洮。
④地位: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同时,也是秦暴政的历史见证。
⑵开发南疆:
①派兵统一东南、岭南地区,开发经济。
②兴修灵渠,沟通长江与珠江水系。
4.秦朝疆域:东至大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一、秦的暴政
1.徭役:秦始皇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每年役使七十多万犯人和奴隶,加上修长城、修驰道,每年服役不下三百万人。使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2.赋税:很重,农民收获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
3.刑法:残酷,但是死刑就有十多种,如车裂。一人有罪,家族和邻里都要受牵连。
4.秦二世:和赵高狼狈为奸,任意屠杀他得兄长姐妹和文武大臣。埋葬秦始皇时,大量宫女殉葬,修墓工匠也被关在墓里闷死。
二、陈胜吴广起义
1.公元前2,九百多农民,被征发渔阳戍守长城。走到大泽乡遇上连日大雨冲毁道路,不能按期到达,按法要处斩。陈胜吴广设计杀死押送的军官,号召大家起义。(陈胜: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三、西汉的建立
1.时间:公元前2。
2.建立者:刘邦,汉高祖,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成语:项羽的巨鹿之战“破釜沉舟”;刘邦的“约法三章”;项羽与刘邦的鸿门宴“项庄舞剑,志在沛公”)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一、文景之治
1.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他们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
2.到景帝后期,国家粮仓丰满,府库有大量铜钱。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汉武帝生平:名刘彻,是汉朝著名的帝王,他在位期间,西汉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思想文化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了鼎盛时期。
2.主要统治措施:
⑴政治上:解决王国问题。
①背景:西汉初年,分封的诸侯国势力相当大,严重威胁中央政权。
②措施: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准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
③影响:解决了汉初以来的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⑵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①背景: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聚集于诸侯门下,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
②目的:加强思想统治,巩固中央政权。
③提出者:董仲舒(《汉书》记载: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
④内涵: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排斥。
⑤相关措施:在长安设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最高学府。以儒家的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为主要教材。
⑶军事上:解除匈奴的威胁。
①组织强大骑兵,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②公元前1,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大胜而归,经漠北之战后,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
⑷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上:通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与西域的交往。(张骞始开西域之迹《汉书》)
⑸重视经济发展:
①治理黄河;
②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③实行经济上的大一统。
三、东汉的统治
1.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西汉灭亡。
2.公元25年,西汉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中兴”。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一、治理黄河和农业进步
1.汉武帝时期,黄河下游决口,武帝下令治理黄河,有八十多年,黄河下游没有发生水灾。
2.西汉末年,黄河水患又严重起来,东汉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修河。以后八百多年,黄河没有改道。
二、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
1.汉代的丝织品,使用提花机,能织出精美的花纹,呈现出万紫千红的色彩。(如长沙马王堆汉墓的素纱衣)
2.汉代冶铁技术处于世界先列。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汉代的铁制兵器已逐步取代青铜兵器。
三、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和商业的繁荣
1.汉武帝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造五铢钱,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2.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规模宏大,人称东西二京,商业繁荣。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1.秦汉之际,匈奴的杰出首领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强大的国家。
2.匈奴族畜牧业兴旺发达,冶铸业也发展起来,学会了农耕。匈奴进入鼎盛时期。
二、卫青霍去病破匈奴
1.汉武帝时,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反击,夺取核桃和河西走廊地区。
2.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分别出击匈奴。经过漠北大战,匈奴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开始西迁。
三、昭君出塞
1.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朝求和,同西汉订立和好盟约。
2.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入朝求亲,宫女王昭君自请前往。此后,边境安定了较长一段时间。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位置:今天的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2.张骞两次通西域的经过:
⑴第一次:
①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②时间:公元前138年。
③结果:未达到预期目的,但了解了西域各族的情况以及他们与汉朝往来的愿望。
⑵第二次:
①时间:公元前119年。②过程:双方互派使团访问。
③影响:加强了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双方的频繁交往,密切了汉与西域的关系。(西域传入内地:天马、汗血马等良种马,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植物,乐器和西域歌舞。内地传到西域: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丝绸、漆器、金属工具等)
⑶西域都护的设置:
①时间:公元前60年。②职能:总管西域事务。
③意义:使今天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丝绸之路
1.时间:张骞通西域后。
2.线路:汉与西域的使者、商人将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丝绸之路。
3.作用:开辟了中西交通线路,促进了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4.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后,西汉商人还经常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即海上丝绸之路。
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一、纸的发明与蔡伦改进造纸术
1.发明:西汉。今天甘肃天水汉墓出土的西汉麻纸,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2.改进:
⑴时间:东汉(1)。
⑵人物:蔡伦。
⑶特点: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做原料,既容易找到原料,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人称此纸为“蔡侯纸”。
3.外传: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
4.意义:⑴我国造纸术发明以后,外传到世界各地,改变了各国的书写材料。⑵它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二、《九章算术》和地动仪
1. 《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是数学名著,涉及算术、代数、和几何的内容。
2.地动仪:发明者东汉的张衡,能测定地震方向,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三、华佗和张仲景
1.华佗:汉代人,擅长外科,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编了体操“五禽戏”。
2.张仲景:东汉人,写成《伤寒杂病论》,后世尊称为“医圣”。(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佛教:当今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____、佛教、伊斯兰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意义:佛教的传播,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道教:兴于东汉时期,创始人之一叫张陵。道教尊老子为教主,称为“太上老君”。意义:道教对我国文化也有深远的影响。
二、王充与《论衡》
1.秦汉时期,求仙、鬼神迷信思想盛行。
2.王充是批判迷信思想的思想家,写了《论衡》一书,指出天是没有意志的,也不会通过自然灾害来警告人。
三、司马迁和《史记》
1.作者:司马迁(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生活于汉武帝时期。)
2.体例: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
3.地位:⑴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⑵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四、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1.秦汉时期雕塑艺术水平很高,代表:秦始皇陵兵马俑。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8课 三国鼎立(魏、蜀、吴)
一、官渡之战
1.交战双方:袁绍和曹操。
2.结果:曹操获胜。(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
二、赤壁之战
1.双方:孙权刘备联军对曹操。
2.结果:曹操战败。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1.三国的形成:(1)赤壁之战后,曹操推手黄河一带,不敢轻易南下。(2)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3)刘备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4)2,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5)2,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6)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今南京)。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2.三国的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魏国兴修水利;蜀国丝织业兴旺;吴国的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今台湾地区),加强了内地和台湾的联系。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西晋的兴旺和内迁的各族
1.西晋: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了皇位,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三分天下的分裂局面。
2.内迁的各族:从东汉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3,内迁的匈奴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二、淝水之战
1.3,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建康(建业、建邺、建康都是今南京),史称“东晋”。
2.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统一黄河流域。
3.383年,苻坚征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灭东晋。秦军前锋与东晋军队8万人隔淝水对峙。晋军获胜。(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4.南朝:420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了东晋的统治。此后,南方经历了四个王朝(宋齐梁陈),总称“南朝”。
三、江南经济的开发
1.原因:
⑴东汉末年以来,大量的北方劳动人民纷纷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⑵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⑶南方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⑷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南方得到了迅速的开发。
2.表现:
⑴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⑵大片荒地被开垦成为良田。
⑶江南种植水稻,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也推广到江南。
⑷东晋南朝时,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福建、广东等地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江南开发前:司马迁在《史记》中载: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江南开发后:《宋书》中这样记载:江南……地方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3.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第20课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大融合
1.4世纪后期,东北地区的鲜卑族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2.孝文帝迁都洛阳:
⑴原因:①原都城平城,气候干旱,粮食缺乏。②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⑵目的:为了巩固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学习和接受汉族文化。
⑶影响:迁都后,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促进了洛阳经济的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北方的民族融合。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⑴措施:
①在朝廷上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②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的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拓跋——元,贺赖——贺,丘穆——穆,独孤——刘,步六孤——陆,贺楼——楼)
④鼓励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⑤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⑵影响:促进鲜卑族的发展,加强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改革家。
二、北朝
1.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了四个王朝。
2.北魏和四个王朝(北魏分为东魏和西魏,东魏又被北齐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统称为北朝。
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一、祖冲之和圆周率
1.祖冲之:南朝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2.成就:测算一年的时间与现代相比,只差50秒;造千里船;设计制造水碓磨;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第7位。
二、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贾思勰:北朝农学家。写《齐民要术》
2.《齐民要术》:介绍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
3.地位: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郦道元和《水经注》
1.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著《水经注》
2. 《水经注》:全书以注录水道系统为纲,详细介绍了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
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一、古代古代书法、绘画、雕塑方面的主要成就
1.书法艺术:⑴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
⑵魏晋时期,书法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草书和行书也逐渐流行。
⑶王羲之:
①东晋时大书法家,集书法之大成,被后世称为“书圣”。②代表作有《兰亭
序》(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美誉,后人称其为“遒媚劲健,绝代更无”)。③书法特点:其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2.绘画艺术:
⑴顾恺之:东晋人,其绘画题材非常广泛,笔下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
⑵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3.雕塑和石窟艺术:
⑴秦陵兵马俑: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横扫六国的磅礴气势,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⑵石窟艺术:
①时间:北朝。
②目的:统治者为了宣传佛教。
③主要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④特点:石窟里雕刻着数量惊人的大小佛像,周围石壁上满刻着浮雕。这些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
七年级生物下册全册复习提纲
第一章人的由来
1.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进化论由达尔文提出)
现代类人猿包括: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和猩猩。黑猩猩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
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
2.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睾丸:男性主要的性器官,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3.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卵巢:女性主要的性器官,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受精的场所
子宫::胚胎和胎儿发育的场所
阴道:精子进入和胎儿产出的通道
精子:雄性生殖细胞
4.卵细胞:雌性生殖细胞,人体最大的细胞,
细胞质中的卵黄为胚胎发育初期提供营养
受精: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受精场所:输卵管
5.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是胎盘(胎盘和胎儿是靠脐带相连)
胎儿产生的废物是通过脐带胎盘排除体外的
6.受精卵通过细胞分裂发育成胚泡,胚泡移到子宫内,在子宫内膜种植下来,称为怀孕。
胚泡继续细胞分裂和分化,发育成胚胎。
7.怀孕后8周左右,胚胎发育成胎儿,呈现出人的形态。
8.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从母体的阴道产出,这个过程叫做分娩(38周)
9.青春期的身体变化:
(1)身高突增;
(2)神经系统以及心、肺功能明显增强;
(3)性器官发育并出现第二性征。男孩出现遗精,女孩会来月经。
10. 进入青春期后,男孩会出现遗精,女孩会来月经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
1.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六类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人体内三大主要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
2.蛋白质:主要为生长发育以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提供原料。
糖类: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
脂肪:人体内主要的储能物质。“第七类营养素”是膳食纤维
3.人体缺乏维生素引起的主要病症
缺乏维生素A:皮肤干燥、夜盲症(夜晚看不清东西)、干眼症等。
缺乏维生素B1:神经炎、脚气病(维生素B1缺乏症)。
缺乏维生素C:坏血病、抵抗力下降等。
缺乏维生素D:佝偻病、骨质疏松症等。
4.缺钙的: 佝偻病(儿童)骨质疏松(中老年、妇女)
缺铁的: 缺铁性贫血(头晕、乏力)、
缺碘的 :地方性甲状腺肿、儿童智力体格发育出现障碍
5.每日摄入总能量中,早、中、晚餐的能量应当分别占30%、40%、30%左右
6.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道和消化腺。
7.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8.消化腺(1)唾液腺——分泌唾液,含唾液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
(2)胃腺——分泌胃液,含胃蛋白酶,能初步消化蛋白质
(3)肠腺——分泌肠液,含多种消化酶,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4)胰腺——分泌胰液,含多种消化酶,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5)肝脏——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能乳化脂肪。
9.注意:消化腺可分为外消化腺(唾液腺、胰腺、肝脏)和内消化腺(胃腺、肠腺)
肝脏是最大的消化腺
10.小肠功能: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11.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特点:
a最长;
b内表面具有皱襞和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
c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的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而且小肠中含有各种消化液。
12.食物的消化: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
13.唾液腺——唾液——唾液淀粉酶 胃腺——胃液——胃蛋白酶、
肝脏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可乳化脂肪,注入小肠; 肠腺——肠液——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的酶; 胰腺——胰液——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的酶,注入小肠
淀粉在口腔开始被消化,最终在小肠被分解成葡萄糖
蛋白质在胃开始被消化,最终在小肠被分解成氨基酸
脂肪在小肠被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
14.营养吸收: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器官。
(1)胃吸收少量的水,酒精
(2)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维生素、无机盐、水
(3)大肠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
1.咽是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共有结构。
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和肺
呼吸道:鼻腔咽 喉 气管 支气管
2.呼吸道的功能:呼吸道不仅能保证气体顺畅通过,还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达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
鼻:鼻毛---清洁;黏膜----清洁湿润。
气管:软骨---保持通畅;纤毛---清洁;黏膜----清洁湿润
3.吞咽与呼吸的关系:呼吸时,会厌软骨抬起,让空气畅通无阻。吞咽时,会厌软骨放下,盖住喉口,以免食物进入气管。
4.肺:气体交换的场所
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每分钟大约呼吸16次。
5.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吸气和呼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
肋间肌膈肌 肋骨 膈顶 胸廓 肺 肺内气压 结果
收缩 向上向外运动 下降 扩大 扩张 减小 吸气
舒张 向下向内运动 上升 缩小 收缩 增大 呼气
6.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
(1)、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交换后静脉血变成动脉血)由于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当吸入的空气到达肺泡时,空气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随呼气的过程排除体外。
(2)、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气体交换后动脉血变成静脉血)血液中的氧气运送到组织细胞处,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氧气可以透过较薄的血管壁进入到组织细胞内,同时,细胞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也通过扩散作用进入到血液中。进入细胞的氧气,最终在细胞内的线粒体中参与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7.肺泡有利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
(1)肺泡数量多(2)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
(3)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均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第四章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
1.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
血浆的主要成分是:水(90%)、血浆蛋白(7%)等
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
2.血液分层后,血浆为上层,淡黄色的透明液体。白细胞和血小板在中层,白色。红细胞在下层,呈红色。
3.红细胞:两面凹的圆饼状,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细胞核,运输氧和一部分二氧化碳 贫血
白细胞: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
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功能和保护作用 发炎
血小板:个体较小,形态不规则,无细胞核,止血和加速凝血
4.血细胞: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红蛋白:红细胞中含有的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
特性:在含氧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含氧低的地方与氧分离
5.动脉 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分布较深
管壁厚,弹性大,管腔较小,血流速快
静脉 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分布较深或较浅
管壁薄,弹性小,管腔较大,四肢静脉内有静瓣膜(防止血液倒流),血流速度慢
毛细血管,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地进行物质交换,分布广,遍布全身各器官组织
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血流速度最慢
6.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毛细血管;
7.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
8.三种血管间血流方向: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9.四肢静脉内表面有静脉瓣,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
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10.心脏壁主要由心肌构成。
11.心脏的功能:心脏是输送血液的泵,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
12.心脏的四个腔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
13.与四个腔相连的血管:
左心房---肺静脉,右心房---上、下腔静脉
左心室---主动脉;右心室---肺动脉
同侧的心房和心室之间有房室瓣,以及心室和动脉之间都有动脉瓣,这些瓣膜单向开放的,血液只能沿 一定的方向流动,而不能倒流。
14.心脏内部血流方向:心房→心室→动脉
15. 血液循环的途径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
16.体循环:
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血液变化: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17.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动脉→左心房
血液变化: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18.肺动脉里流动的是静脉血,肺静脉里流动的动脉血
动脉血:含氧丰富,颜色鲜红。静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
第四节输血与血型
19.血型:A型、B型、AB型、O型;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万能输血者:O型血的人;万能受血者:AB型血的人
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毫升不会影响健康。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除
1.排泄:人体将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分和无机盐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泄的途径有:呼吸、排汗和排尿
2.排遗:粪便排出体外的过程
3.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肾脏:形成尿液;输尿管:输送尿液;尿道:排出尿液;膀胱:暂时贮存尿液
每个肾有100万个肾单位组成。
每个肾单位主要有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等构成。
进入肾小球和出肾小球的血管都是小动脉
4.尿的形成:(1)肾小球的过滤作用,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的血浆成分都可以滤过,形成原尿(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重吸收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形成尿液(一部分水、无机盐、尿素)
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1. 外膜:角膜(无色透明,可透光)
巩膜(白色坚韧,保护眼球内部的作用)
眼球的'结构与功能中膜: 虹膜(有色素,中央是瞳孔,通光。调节瞳孔大小)
睫状体:(内有平滑肌,能收缩舒张,调节晶状体的曲度)
脉络膜:遮光并使眼球内部形成“暗室”
内膜:视网膜,内有大量感光细胞
内容物:晶状体:双凸镜,玻璃体、房水。
2.视觉的形成: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视觉中枢)→产生视觉
3.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明亮环境中,瞳孔缩小;黑暗环境中,瞳孔放大。
眼球中的成像部位:视网膜
视觉形成部位:大脑皮层
4.近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看不清进出的物体
矫正:戴凹透镜
5.远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曲度过小,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
矫正:戴凸透镜 沙眼:由沙眼衣原体感染眼睑内面的结膜
6. 外耳:耳廓:收集声波
外耳道:传导声波。
耳的结构 中耳:鼓膜:接受刺激,产生振动。
听小骨:三块,传递声波
鼓室:
内耳:半规管和前庭:感受头部位置的变动情况,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
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咽鼓管:与咽部相通,调节鼓膜两侧压力差
7.听觉的形成:
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8.听觉形成的部位:大脑皮层
人体除了眼和耳外,还有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
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组成
9.神经系统的组成:脑和脊髓组成的中枢神经系统,
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的周围神经系统。
10.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
大脑:表面是大脑皮层,具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神经中枢
小脑: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
脑干:有专门的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
脊髓:能对外界的或体内的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还能将对这些刺激的反应传导到大脑,它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道。
11.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
神经元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
(轴突:一条长而分支少,树突:数条,短而呈树状分)
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兴奋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的)
12.神经纤维、神经和神经末梢
(1)神经元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
(2)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有膜,构成一条神经。
(3)神经纤维末端细小分枝叫神经末梢。
1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14.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15.反射又分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
简单的反射:先天具有的,一般不会消失,反射中枢在脊髓
如缩手反射、眨眼反射、排尿反射、膝跳反射、吃梅止渴、吮吸反射
复杂的反射:后天学习获得的,可以建立也可以消失,反射中枢在大脑皮层
如“望梅止渴”、“谈虎色变”、狗做算术、听到上课铃进教室等)。
语言文字是人类特有的复杂反射。
16. 内分泌腺无导管:
垂体(分泌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
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胰岛(分泌胰岛素)
外分泌腺有导管:汗腺,唾液腺,肝脏。
胰腺既是内分泌腺又是外分泌腺。
17.激素调节受神经调节的控制。
18. 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激素调节影响。
19. 肾上腺素能够促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并且使皮肤因血管扩张而显得面红耳赤。
20. 侏儒症症状:身材矮小,智力正常,原因: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巨人症症状: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
呆小症症状:身材矮小,智力低下,生殖器官发育不完善,原因: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糖尿病症状:多饮多食多尿清瘦疲乏,原因:胰岛素分泌不足,注射胰岛素
地方性甲状腺肿症状:缺碘,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常吃紫菜、海带等含碘丰富的海产品
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1.、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2.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有:
乱砍滥伐、乱捕滥杀、环境污染(排放工业废气)、水华和赤潮、生物入侵等。
3.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有:植树造林、放归野鸟、建立自然保护区
4.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水污染;噪声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污染
5.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二氧化碳的排放
6.酸雨被称为“空中死神”. 二氧化硫的排放,
含汞、银、镉的固体废弃物和工业废水,也会对环境造成危害。
控制废电池危害的根本措施是禁止生产和销售危害性大的电池
8.保护生态环境要做好以下工作:保护森林和植被,控制酸雨,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元一次方程组
1.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未知数项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是二元一次方程.注意:一般说二元一次方程有无数个解.
2.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联立在一起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使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左右两边都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注意:一般说二元一次方程组只有解(即公共解).
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1)代入消元法;(2)加减消元法;
(3)注意:判断如何解简单是关键.
※5.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1)对于一个应用题设出的未知数越多,列方程组可能容易一些,但解方程组可能比较麻烦,反之则难列易解
(2)对于方程组,若方程个数与未知数个数相等时,一般可求出未知数的值;
(3)对于方程组,若方程个数比未知数个数少一个时,一般求不出未知数的值,但总可以求出任何两个未知数的关系.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不等式:用不等号,把两个代数式连接起来的式子叫不等式.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
3.不等式的解集: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不等式所有解的集合,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4.一元一次不等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系数不等于零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它的标准形式是ax+b0或ax+b0,(a0).
5.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类似,但一定要注意不等式性质3的应用;注意: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时,要注意空圈和实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