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的50个历史典故(共含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忘却函子”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关于《论语》的50个历史典故
1.暴虎凭河 《论语.述而》暴虎凭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赤手空拳与猛虎相搏斗,泅手渡河,死了也毫不悔悟,我不能和这种胡作非为有勇无谋的人同进同出。
2.举一反三 《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用一个四角形作譬喻,列举一个角而不能推想其余三个角的人,我是没有兴趣再教导他了。) 3.巧言令色 《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口头上说些甜言蜜语奉承谄媚的话,是缺乏德性修养的人。
4.过勿惮改 《论语.学而》贤者勇于认错勇于改进,并时时警惕自己不再犯同样的过错。
5.三十而立 《论语.为政》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孔子言他三十岁的时候,不论在精神或物质上都能独立自主,且合乎礼节的要求。)
6.温故知新 《论语.为政》追溯过去并研讨当时的情状,作为发掘将来新思想、新方式的基石。
7.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立志成为伟大人物,应避免自己变成像器皿一般只有单一用途的人。
8.周而不比 《论语.为政》与人交际应酬,应该一视同仁公正无私,不偏袒一方或结成党派树立敌人。
9.见义勇为 《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被利益所诱感或为保护自己而畏缩不前是没有勇气的人。)
10.既往不咎 《论语.八佾》对于己经成为过去的事,不要再苦苦追究、或说些悔不当初的话。
11.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遇到困惑难解的事情,恭敬地请教比自己年轻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并不是不件可耻的事。
12.闻一知十 《论语.公冶长》回也闻一以知十。(形容颜回十分地聪慧,有推演事理的能力。)
13.文质彬彬 《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后天修养的文彩与天生朴 素的本质,两相调和适当的人,才是名符其实的君子。)
14.先难后获《论语.雍也》有仁德的人凡事总比别人先尝苦头,而对于应得的利益从不斤斤计较,这便是仁者的风度。
15.知者乐水《论语.雍也》有智慧的人欣赏流水悠然自得的姿态,他的心灵也如同水一般清莹透澈。
16.仁者乐山《论语.雍也》仁者的心如同山岳的万古坚贞,绝不因一时的利害和荣辱,而动摇自己的意志。
17.行不由径《论语.雍也》选择快捷方式的人,往往因操之过急而走头无路。
18.箪食瓢饮《论语.雍也》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形容颜回饮食简单安贫乐道。)
19.任重道远《论语.泰伯》背负沉重使命,迈向遥不可及的旅程,以贯彻仁道作为自己终身的任务。
20.后生可畏《论语.子罕》年轻人只要肯发愤苦读努力工作,将来的前途无可限量,是令人敬畏的。
21.苗而不秀《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幼苗虽然发芽,不抽穗不开花,有的虽已抽穗但却不结果实。喻人人称其神童的人,长大成人后,可能变得平庸无能)
22.功亏一篑《论语.子罕》未成一篑,止,吾止也?(堆聚一座山只差一笼土沙即可完成,但半途而废,则前功尽弃。)
23.过犹不及《论语.先进》道理应该力求中庸,不偏不倚,过与不及,同样不合理。
24.非礼勿视《论语.颜渊》对待没有礼貌的人,应当避免接近他,一但人适应了非礼的事,便会渐渐失去坦白公正的心,不能主持公道。
25.克己复礼《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尽力克服私欲的诱惑,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作法,凡事保持适度与社会民众的精神合一,这就是实践仁道的善政
26.成仁之美《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不发掘别人的缺陷,反会表扬别人的优点和善行,成全别人的好事,不成全别人的坏事。)27.察言观色《论语.颜渊》洞悉对方的言谈,并考察他的动机原由,才有深入的了解。
28.风行草偃《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在上位者的德政好比是风,老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风加诸于草上,草必定会随风仆倒。)
29.以文会友
30.以友辅仁《论语.颜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君子交友以诗书、礼乐的修养做为朋友情谊的基础。以朋友的学问道德作为自己的榜样。)
31.知者乐水《论语.雍也》有智慧的人欣赏流水悠然自得的姿态,他的心灵也如同水一般清莹透澈。
32.近悦远来《论语.子路》近者说,远者来。(治理国家道先使周遭的人士,对您的政绩满意欢愉,远方的民众也会感佩您的仁政来归顺你。)
33.行己有耻《论语.子路》对自己的过失,有羞耻反悔的.心,随时自我警惕。34.刚毅木讷《论语.子路》刚毅木讷,近仁。(公正无欲、果敢坚忍、性情质朴、言谈迟钝,是接近仁者的风范。
35.怨天尤人《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不埋怨上天对我苛薄,也不责怪别人不能体谅我。)
36.以德报怨《论语.宪问》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应该以公正报答仇怨,以恩惠报答恩惠。)《老子三章》报怨以德。(对于自己有怨雠的人用德来回报他,最后也会被感化。)
37.言不及义《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一群人整天聚在一起,没讲一句正经的话,好卖弄小聪明,这种人不会有什么成
38.当仁不让《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在为仁的大道理上,虽然面对师长,也不必谦让。)
39.驷不及舌《论语.颜渊》一旦失言犯了过错,纵使鞭策四匹马的快车去追,也追不上了。一言即出四马难追,讲话宜特别注意,免得祸从口出。
40.升堂入室《论语.先进》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升堂入室喻研究学问,已达高明精微的境界。但此句言子路未入室,即说明子路尚未达到孔子的理想境界。)(同豋堂入室)
41. 六尺之孤 《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做人应该达到这种地步,把年幼的孤儿托附给你,而你能使对方放心完全信任你。)
42.战战兢兢 《论语.泰伯》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形容凡事小心谨慎。) 43.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受教育不分贵*、贤愚,机会都是均等的。 44.金声玉振 《孟子.万章下》 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也。(孟子称赞孔子才德兼备,学识渊博,正如奏乐,以钟发声,以磬收乐,集众音之大成。)
45.始作俑者 《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俑者,古时制作用于殉葬的木偶,孔子觉得俑的面目与人非常相似,用以殉葬十分残忍,故孔子厌恶创始者的不仁。)后引申以作俑指创先制造坏事、首开恶例。现今孔庙的神龛内不设偶像崇拜,亦无孔子塑像。台中孔庙正殿内有书写雕刻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神位》,神位牌为贴金箔九龙所蟠护,是民族艺术薪传奖木雕大师李松林先生之作品。
46.万仞宫墙 《论语.子张》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寓意孔夫子学问道德高深,若要求取上进,并无快捷方式,唯有进黉门或泮宫(皆古代学校)潜心修习,才能窥其堂奥。
47.道听途说 《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随便听来的话,又随便传说出去,那是不能修德的事。)
48.患得患失 《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未得到官位时,处心积虑谋取官位,得到官位则忧心失掉官位,那便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49.里仁为美 《论语.里仁》选择风俗淳朴的居所,人才会如沐春风,德行才会有进步。
50.见贤思齐 《论语.里仁》遇到比自己贤能的人不应嫉妒,学习对方的优点,使自己改进向善,成为贤能的人。
来自《论语》的30个历史典故
1.成仁之美《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不发掘别人的缺陷,反会表扬别人的优点和善行,成全别人的好事,不成全别人的坏事。)27.察言观色《论语.颜渊》洞悉对方的言谈,并考察他的动机原由,才有深入的了解。
2.风行草偃《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在上位者的德政好比是风,老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风加诸于草上,草必定会随风仆倒。)
3.怨天尤人《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不埋怨上天对我苛薄,也不责怪别人不能体谅我。)
4.以友辅仁《论语.颜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君子交友以诗书、礼乐的修养做为朋友情谊的基础。以朋友的学问道德作为自己的榜样。)
5. 六尺之孤 《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做人应该达到这种地步,把年幼的孤儿托附给你,而你能使对方放心完全信任你。)
6.温故知新 《论语.为政》追溯过去并研讨当时的情状,作为发掘将来新思想、新方式的基石。
7.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立志成为伟大人物,应避免自己变成像器皿一般只有单一用途的人。
8.周而不比 《论语.为政》与人交际应酬,应该一视同仁公正无私,不偏袒一方或结成党派树立敌人。
9.见义勇为 《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被利益所诱感或为保护自己而畏缩不前是没有勇气的`人。)
10.既往不咎 《论语.八佾》对于己经成为过去的事,不要再苦苦追究、或说些悔不当初的话。
11.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遇到困惑难解的事情,恭敬地请教比自己年轻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并不是不件可耻的事。
12.闻一知十 《论语.公冶长》回也闻一以知十。(形容颜回十分地聪慧,有推演事理的能力。)
13.文质彬彬 《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后天修养的文彩与天生朴 素的本质,两相调和适当的人,才是名符其实的君子。)
14.先难后获《论语.雍也》有仁德的人凡事总比别人先尝苦头,而对于应得的利益从不斤斤计较,这便是仁者的风度。
15.知者乐水《论语.雍也》有智慧的人欣赏流水悠然自得的姿态,他的心灵也如同水一般清莹透澈。
16.仁者乐山《论语.雍也》仁者的心如同山岳的万古坚贞,绝不因一时的利害和荣辱,而动摇自己的意志。
17.行不由径《论语.雍也》选择快捷方式的人,往往因操之过急而走头无路。
18.箪食瓢饮《论语.雍也》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形容颜回饮食简单安贫乐道。)
19.任重道远《论语.泰伯》背负沉重使命,迈向遥不可及的旅程,以贯彻仁道作为自己终身的任务。
20.后生可畏《论语.子罕》年轻人只要肯发愤苦读努力工作,将来的前途无可限量,是令人敬畏的。
21.苗而不秀《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幼苗虽然发芽,不抽穗不开花,有的虽已抽穗但却不结果实。喻人人称其神童的人,长大成人后,可能变得平庸无能)
22.功亏一篑《论语.子罕》未成一篑,止,吾止也?(堆聚一座山只差一笼土沙即可完成,但半途而废,则前功尽弃。)
23.过犹不及《论语.先进》道理应该力求中庸,不偏不倚,过与不及,同样不合理。
24.非礼勿视《论语.颜渊》对待没有礼貌的人,应当避免接近他,一但人适应了非礼的事,便会渐渐失去坦白公正的心,不能主持公道。
25.克己复礼《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尽力克服私欲的诱惑,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作法,凡事保持适度与社会民众的精神合一,这就是实践仁道的善政
26.暴虎凭河 《论语.述而》暴虎凭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赤手空拳与猛虎相搏斗,泅手渡河,死了也毫不悔悟,我不能和这种胡作非为有勇无谋的人同进同出。
27.举一反三 《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用一个四角形作譬喻,列举一个角而不能推想其余三个角的人,我是没有兴趣再教导他了。)
28.巧言令色 《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口头上说些甜言蜜语奉承谄媚的话,是缺乏德性修养的人。
29.过勿惮改 《论语.学而》贤者勇于认错勇于改进,并时时警惕自己不再犯同样的过错。
30.三十而立 《论语.为政》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孔子言他三十岁的时候,不论在精神或物质上都能独立自主,且合乎礼节的要求。)
【历史典故】
与其临渊慕鱼 不如退而结网
一个人在河边看到水里的鱼又大又多,很想吃,就天天守在河边“望鱼兴叹”,一个老人看见了,就对他说;“你天天在河边看着这些鱼,鱼也不会自己跳上来,你不如回去织张网来捞还管用一点。”那人听了,就真的回去织了张大网,当他把网撒到河里后,果然捞到了又大又多的鱼。这就是“与其临渊慕鱼,不如退而结网”这个典故的来由。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懒惰是不会天上掉馅饼的。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努力,才会有成功的那一天。知识是打开成功的金钥匙。
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是赫赫有名;‘娇’就是指陈氏,汉武帝刘彻的原配妻子,大汉孝武陈皇后。
陈氏的小名叫‘阿娇’,父亲是堂邑侯陈午,堂邑侯府是汉朝开国功勋贵族之家;母亲是汉景帝刘启唯一的同母姐姐馆陶长公主刘嫖,是当时朝廷中举足轻重的人物。陈阿娇自幼就深得其外祖母——汉景帝之母窦太后的宠爱。
汉景帝的嫔妃王美人王娡有子刘彘(后改名刘彻),排行第九(或者第十,有争议)。景帝有十四个儿子,其中宠妃栗姬生子最多且生育了皇长子——刘荣。景帝的薄皇后没有生育,汉景帝最初立庶出长子刘荣为太子。
馆陶长公主打算将女儿陈阿娇许配太子刘荣,以期日后成为皇后。她使人问栗姬的意思,谁知栗姬恼怒长公主经常向景帝进荐美女分宠,竟然断然拒绝。馆陶长公主震怒,遂起废太子之心。
一日,馆陶长公主抱着刘彻问:“彻儿长大了要讨媳妇吗?”胶东王刘彻说:“要啊。”长公主于是指着左右宫女侍女百多人问刘彻想要哪个,刘彻都说不要。最后长公主指着自己的女儿陈阿娇问:“那阿娇好不好呢?”刘彻于是就笑着回答说:“好啊!如果能娶阿娇做妻子,我会造一个金屋子给她住。”这就是成语金屋藏娇的由来。此典故载于汉·班固《汉武故事》。
单骑救主
新野一战,刘备以少胜多打败曹操,曹操引五十万大宫前来报仇。刘备的三千人马走到当阳县,突然被曹兵截住,战到天明才摆脱曹兵的追赶,护卫刘备家小的赵云发现不见了刘备,走散了糜夫人母子,急集合三十骑,又杀**军中寻找。
赵云在一位大嫂的指引下,在一截断墙后面的枯井旁找到糜夫人母子。糜夫人说:见到将军阿斗有救了,我死而无恨!说完,趁赵云不注意跳井身亡。这时曹兵向这边杀来,赵云含泪推倒土墙埋了夫人,急忙抱起阿斗往外冲。曹将杀来,战三回合,被赵云杀死。没走多远,又碰上曹将张镉,战十余回合,赵云夺路而走,不料连人带马落入陷井。张镉挺枪来刺,忽然赵云的马平空一路,跳出陷井,张镉吓得一个劲后退。赵云力战众将,威武勇猛。
正在山上观战的曹操见赵云势不可挡,传令一定要活捉。赵云利用这个机会冲出包围,终于将阿斗交给了刘
欲擒故纵
欲擒故纵的意思:擒:捉;纵:放。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欲擒故纵是兵法三十六计的第十六计。
原文为:“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译义:逼迫敌人无路可走,它就会反扑;让它逃跑则可减弱敌人的.气势。追击时,跟踪敌人不要过于逼迫它,以消耗它的体力,瓦解它的斗志,待敌人士气沮丧、溃不成军,再捕捉它,就可以避免流血。按照《易经·需》卦的原理,待敌人心理上完全失败而信服我,就能赢得光明的战争结局。有同名电影《欲擒故纵》。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回:“大人这里还不要就答应他,放出一个欲擒故纵的手段,然后许其成事。”
欲擒故纵中的“擒”和“纵”,是一对矛盾。上,“擒”,是目的,“纵”,是方法。古人有“穷寇莫追”的说法。实际上,不是不追,而是看怎样去追。把敌人逼急了,它只得集中全力,拼命反扑。不如暂时放松一步,使敌人丧失警惕,斗志松懈,然后再伺机而动,歼灭敌人。
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军事史上一个“欲擒故纵”的绝妙战例。蜀汉建立之后,定下北伐大计。当时西南夷酋长孟获率十万大军侵犯蜀国。诸葛亮为了解决北伐的后顾之忧,亲自率兵先平孟获。蜀军主力到达泸水(今金沙江)附近,诱敌出战,事先在山谷中埋下伏兵,孟获被诱入伏击圈内,兵败被擒。
按说,擒拿敌军主帅的目的已经达到,敌军一时也不会有很强战斗力了,乘胜追击,自可大破敌军。但是诸葛亮考虑到孟获在西南夷中威望很高,影响很大,如果让他心悦诚服,主动请降,就能使南方真正稳定。不然的话,南方夷各个部落仍不会停止侵扰,后方难以安定。诸葛亮决定对孟获采取“攻心”战,断然释放孟获。孟获表示下次定能击败你,诸葛亮笑而不答。孟获回营,拖走所有船只,据守泸水南岸,阻止蜀军渡河。诸葛亮乘敌不备,从敌人不设防的下流偷渡过河,并袭击了孟获的粮仓。孟获暴怒,要严惩将士,激起将士的反抗,于是相约投降,趁孟获不备,将孟获绑赴蜀营。诸葛亮见孟获仍不服,再次释放。以后孟获又施了许多计策,都被诸葛亮识破,四次被擒,四次被释放。最后一次,诸葛亮火烧孟获的藤甲兵,第七次生擒孟获。终于感动了孟获,他真诚地感谢诸葛亮七次不杀之恩,誓不再反。从此,蜀国西南安定,诸葛亮才得以举兵北伐。
两晋末年,幽州都督王浚企图谋反篡位。晋朝名将石勒闻讯后,打算消灭王浚的部队。王浚势力强大,石勒恐一时难以取胜。他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麻痹王浚,他派门客王子春带了大量珍珠宝物,敬献王浚。并写信向王浚表示拥戴他为天子。信中说,现在社稷衰败,中原无主,只有你威震,有资格称帝。王子春又在一旁添油加醋,说得王浚心里喜滋滋的,信以为真。正在这时,王浚有个部下名叫游统的,伺机谋叛王浚。游统想找石勒做靠山,石勒却杀了游统,将游统首级送给王浚。这一着,使王浚对石勒绝对放心了。公元314年,石勒探听到幽州遭受水灾,老百姓没有粮食,王浚不顾百姓生死,苛捐杂税,有增无减,民怨沸腾,军心浮动。石勒亲自率领部队攻打幽州。这年4月,石勒的部队到了幽州城,王浚还蒙在鼓里,以为石勒来拥戴他称帝,根本没有准备应战。等到他突然被石勒将士捉拿时,才如梦初醒。王浚中了石勒“欲擒故纵”之计,身首异处,美梦成了泡影。
孺子可教
【成语】:孺子可教
【拼音】:rú zǐ kě jiào
【解释】:孺子:小孩子。指年轻人可培养。
【成语故事】:
“孺子可教”这则成语的孺子是小孩子;教是教诲。这小孩子是可以教诲的,后形容年轻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张良,字子房。他原是韩国的公子,姓姬,后来因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隐匿,才改名为张良。
有一天,张良来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桥上散步,在桥上遇到一个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那老人的一只鞋掉在桥下,看到张良走来,便叫道:“喂!小伙子!你替我去把鞋拣起来!”
张良心中很不痛快,但他看到对方年纪很老,便下桥把鞋捡了起来。那老人见了,又对张良说:“来!给我穿上!”
张良很不高兴,但转念想到鞋都拾起来,又何必计较,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谢的话也没说,转身走了。
张良愣愣地望着老人的背影,猜想这老人一定很有来历,果然,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来,说:“你这小伙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五天后的早上,请到桥上来见我。”张良听了,连忙答应。
第五天早上,张良赶到桥上。老人已先到了,生气地说;“跟老人约会,应该早点来。再过五天,早些来见我!”
又过了五天,张良起了个早,赶到桥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说:“你又比我晚到,过五天再来。”
又过了五天,张良下决心这次一定比老人早到。于是他刚过半夜就摸黑来到桥上等候。天蒙蒙亮时,他看到老人一步一挪地走上桥来,赶忙上前搀扶。老人这才高兴地说;“小伙子,你这样才对!”
老人说着,拿出一部《太公兵法》交给张良,说:“你要下苦功钻研这部书。钻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师。”
张良对老人表示感谢后,老人扬长而去。后来,张良研读《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汉高祖刘邦手下的重要谋士,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寒酸落魄
寒酸落魄的成语故事说的是范雎随魏国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须贾怀疑他通齐,回国后魏相。范雎含冤被打伤,改名张禄逃到秦国当上宰相。须贾出使秦国,范雎扮作寒酸落魄的穷人去见他。须贾见他一寒如此送他绨袍,待发现他是秦相时吓得一再谢罪。范雎没有杀他。
如临大敌
【拼音】rú lín dà dí
【典故】到了抚院,又碰了止辕,衙门里扎了许多兵,如临大敌。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八回
【释义】临:面临。好像面对着强大的敌人。形容把本来不是很紧迫的形势看得十分严重。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非常紧张
【相近词】小题大作、如临深渊
【相反词】临危不惧、如坐春风
【押韵词】乾端坤倪、射像止啼、啧啧称奇、鹤发鸡皮、酣痛淋漓、面命耳提、匡床蒻席、继天立极、贫贱不能移、貌合情离、......
【成语故事】唐朝末年,黄巢率军起义,攻占了京城长安,唐僖宗仓惶出逃,任命进士出身的郑畋为凤翔节度使,让他坚守凤翔。郑畋到凤翔修造战车、扩充军队、加固城墙,把自己的家产分给士兵,军队日夜都如临大敌,打败尚让率领的5万大军。
【成语示列】他们全副武装地散开,如临大敌。
★ 闭门羹历史典故
★ 的历史典故
★ 一诺千金历史典故
★ 人琴俱亡历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