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个人的生与死摘(共含7篇),欢迎大家收藏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flalabobo”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一个人的生与死(摘)
一个人的生与死文/周彪
一个人从一场巨大的灾难中侥幸逃生,当他历尽千辛万苦,辗转回到朝思暮想的祖国和故乡时,迎接他的不是鲜花和掌声,不是亲人朋友的灿烂的笑容和热烈的拥抱,而是一张张愤怒的脸和一场铺天盖地的口诛笔伐。
听起来这好像是一个科幻故事,又像是一段天方夜谭,其实它两者都不是,而是一个真实的事件。事件和众人耳熟能详的泰坦尼克号密切相关。1912 年 4 月 15 日泰坦尼克号巨轮在它的首航途中撞上了冰山,正如影片中所描述的一样,巨轮沉没前船长决定将有限的求生机会留给妇女儿童,也就是说大船上的男人们只能绅士般地等待死神的降临。在那绝望的`时刻,一名日本籍的男乘客,名叫细野正文的,冒着被水手们枪击的危险,想方设法爬上载满妇女儿童的救生船上,混迹在一群妇孺羸弱者之中,捡回了一条性命。
可在上岸时他无法掩饰自己的性别、身份,他的行为当然也逃不过记者关注的眼睛,他的形象和大名一夜间出现在了世界各大媒体上,他的“事迹”也顺理成章地传到了扶桑列岛。当他踏上熟悉的土地时,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竟然成了一个民族的“异类”。先是充满责备的信件如雪片般飞来,接着他收到了他曾为之尽职尽责的运输厅的解雇信,然后是象征着男人地位的武士身份被取消,最悲惨的是他逃生的事件被编入了日本的教科书,作为反面典型教育下一代!细野正文从此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在巨大的耻辱中熬过了他的后半生。
一个让人感慨不已的故事!一个令人感情复杂的悲剧!求生是一个人的本能,同情不幸是人类的共性,可一个人的九死一生不仅没有得到众人同情反而引起群情共愤,的确能引发人们对“生”的深沉思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哈姆莱特式的对生或死的追问。细野正文从死亡线上逃生是他生命中的大幸,但不幸的是他的行为违背了特定环境下的一个公定的道德规则,他个人的幸运却给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带来了不幸,因为他背回了一个大大的道德污点。于是他成了一个民族的罪人,被生生地钉在了耻辱柱上,只能用自己的余生抵赎一次出自求生本能的道德失足。
给一个灾难中逃生的人作如此毫不留情的道德谴责和道德惩罚,用今天的眼光看,也许过于苛厉,也有失厚道,有欠公允,但对于我们来说实在不乏借鉴意义。对我们现实生活中屡屡出现的丧失人格国格,有失廉耻有违道德的人和事,虽无须施行细野正文的生不如死,但让他感受一下细野正文所遭受的任何一项“生”的痛苦,也许对匡正世风、正本清源,不无裨补!
――摘自《读者》.18
面对那逝去的生命,内心是无尽的悲凉。
与永恒的时间相比,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就像夜色中娇嫩的昙花一般,虽然她绽放短暂地让人无法捕捉,但瞬间属于昙花,瞬间属于美丽,她不曾留下一丝遗憾。
而在疾驶的汽车下,一些蹦跳的生命在瞬息之间迸发出璀璨的光华后,极不情愿、悄无声息地离去,犹如夏夜划破长空的流星,留下的只是一个灿烂的身影和无限的留恋。
虽然那是一个阴霾天,但男孩依旧满脸的喜悦与欢乐,因为今天是他的生日。男孩与人们一起吃喝玩乐,回忆着自己的过去,畅想着美好的未来,在家人、朋友的祝福下度过了幸福、快乐的一天。过后,男孩便殷勤地去送自己的朋友。
在那一瞬间,悲剧发生了……
随着一声尖利的刹车声,男孩像一只蝴蝶轻轻地飞起来,又像一片残叶缓缓地落下,躺在了冰冷的地面。人潮涌向马路中央,所有的车子都停了下来,惟有肇事车辆摇摇晃晃,落荒而逃。
医院里,男孩的父亲双腿跪地,眼里裹着滚烫的泪水,苦苦哀求着医生:求求你,求求你救救我的孩子……医生沉默着扶起他,无力地摇了摇头男孩安静地躺在洁白的床铺上,永远离开了这个美好又邪恶的世界,飞向了自己的天堂。
就这样,一个年轻的生命离我们而去。
痛心之余,我忍不住要发出一声怒吼:到底要用多少鲜活的生命,才能换来该有的安全?究竟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真正重视起生命的份量?
司机们,不要在络绎不绝的车辆间你追我赶争先向前,不要因自己的技术高超而沾沾自喜耀武扬威,不要为了所谓的利益把别人的生命安全置之度外。生命,你们玩不起,更赌不起。
说到这里,难道我们就不应该反思一下吗?喧闹的车水马龙间,有谁注意到了斑马线和红绿灯?有谁愿意宁等三分不抢一秒?又有谁时时刻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不要等到变成了一缕孤魂才痛心疾首,后悔莫及。
――生与死,仅在一念间。
当你心生恶念时,你会把自己往死路里逼;
当你心生善念时,你不知不觉的走向生路。――题记
生之喜,死之伤。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世界各地诞生时,四处洋溢着兴奋和高兴;当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被天灾人祸夺去生命时,四处飘洒这哀伤和死亡的气息。
一些人因为厌倦了热闹、繁华的城市生活,而去做了和尚;一些人因为生活所逼,去偷去抢,但是,最后还是被判了死刑。因此,做和尚的踏入了生路的一步,后面的路会更长;那些干了违法事的人,踏入了死路的第一步,也是生命的最后一步。
本来,我想让死亡烧死在火堆里,但是,它却在火堆里与那耀眼的火花共舞;本来,我想让生命得更加精彩的生活,但是,它有在精彩的火堆里找到了正在与火花共舞的死亡。而且又成为了好朋友。
曾经,我也想过死,但是,我一直没有勇气。因为我知道生与死只有一线之隔,一不小心,便踏入了死路。
每当寂寞时、无聊时,我总是默默的在想:“死亡,我请你把我带走,带到那没有的世界去吧!可是,我依然没有勇气去寻找死,因为,我知道,生命意志一直默默的鼓励我活下去。
在生死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好人还是坏人。生,只给判了死刑的人一丝希望;死,只给或者不耐烦的人敲响警钟。
《20xx》这一部众所周知的灾难启示片,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生的希望尽管很渺小,但还是有的。悲痛是会被那些成功的人转化为活下去的力量和动力。
我们的灵魂在那生与死的界限中间,一不留神,灵魂一瞬间将被推向死亡的深渊。一去不复返。
生与死,那个最重要。活着又嫌累,死了又嫌苦。那还不如活着,活着虽然累,但是很自由,累有所值。活着很幸福、快乐。活着的理由比死亡的理由简单而又复杂。
时间,像风一样去的无形。
生命,像草一样活的自在。
死亡,像魔鬼一样的可怕。
生与死中,生,是渺小的。死,是恐惧的。
生虽然渺小,但是还有希望。死虽然可怕。可是也会给生带来希望。
活着累,累的幸福。因为你活着的时候给人们做了好事,人们夸你,心灵受到了爱的灌溉、滋养。你心上那死的欲望没了。因为你知道活着幸福、快乐。
生永远比死简单而又复杂。
富勒曾言:死亡就像生存那样合乎自然规律。既然如此,两者相互依存,又分什么人间与天堂呢?鲁迅先生说: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极大的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话。生死平等,生中有死,死中藏生。
伟大的死亡比苟且的生存更令人尊敬。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在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场口英勇就义,身为戊戌六君子之一,赴死前围观者上万人,他神色不变,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样的死亡不是阴沉的、灰暗的,而是激昂的,先明的,这样的死亡发出耀眼的光芒,在多年后的今天依然熠熠生辉!
有时候,生存与死亡一样需要勇气。战国时期,吴越相攻,越兵大败,越王勾践只好去吴国当人质请求讲和,勾践到了吴国,光着上身,跪在台阶上觐见。从此他整天锄草、养马做着最脏最累的活,当他被夫差羞辱去赶车时,吴国百姓看到便指指点点,勾践受尽折磨,却为了复仇,不发一句怨言。为了不沉迷锦衣玉食而忍辱负重,卧薪尝胆,这样的生存难道不比死亡更加令人畏惧吗?豫让为了替荀瑶报仇,坚持不懈,三番五次甘冒生命之险,宁可毁坏容貌,烫伤喉咙。支撑他存活的,是大仇未报,使他一心慷慨赴死的,也是这个信念,这样英勇正直的生与死,又分什么先后高低呢?
生死之所以平等,是因为生与死都不重要了,有一种更高大的东西凌驾于它们之上,那就是信念。公元前2,罗马军队攻入叙拉古,闯入阿基米德住宅,看到一位老人埋头做几何图形。士兵将图毁坏,阿基米德怒斥:不要毁坏我的图!士兵拔出剑,刺死了这位旷世绝伦的大科学家。在那时,阿基米德并没有表现对生的渴望,也没有表现对死的恐惧,他甚至不曾想到自己,印证了亚里士多德的话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而不只在生死。
我想,生死平等,生死皆需勇气,都充满不易。但当精神出现于它们之间,人间即天堂。
有一种爱,能托起小船,载它远行;有一种爱,能阻挡风雨,将它隔离;有一种爱,能散发着光,超过生与死的距离。
深秋,风,雨,相互交织着。风卷大地,幽寂的声音不断激起。雨,滴落在冰冷的大地,嗒,嗒,似乎在诉说什么。
那年深秋,出奇的寒冷。十二岁的母亲脸上写满了稚嫩。整天往返于家、学校、医院。母亲没有意识到,天上的乌云,越来越黑。
外公的病让本不富裕的家更加贫瘠。外公每天带病坚持上班,却一次又一次在路上晕倒。医院里,母亲总是呆呆地望着外公瘦削的脸颊,无知的眼里写满了担忧。外公眨眨他那双忧郁的眼睛,只能勉强挤出一个笑容,说他没事。每当这时,外婆也只得垂着双手,用她湿润的眼眶,看着天空中,那片缭绕不散的乌云。
冬,紧跟着秋,急急的赶来。时间,行云流水般飞逝。外公和外婆,也终究瞒不了母亲,告诉了她。那个夜晚,没有风,也没有雨,母亲却蹲在病床旁,用她的小手,捂住哭到发红的眼眶,轻声地抽泣。
此后的每一天,母亲都会在放学后早早跑到医院,守在外公身边。每见到那洁白的床单,泪,就会不自觉地划过母亲的脸。外公,却仍然像过去一样,给母亲零花钱,讲故事,削平果,讲题。外公的每一个笑容中都有母亲不知道的艰辛,也许是外公的关爱,渐渐地,温暖了母亲的心。
那天,乌云比平常更黑,细密的雨不断洒下。寒冷在空气中不断盘旋。母亲望着天,担忧着。放学,母亲冲到医院,看见被疼痛折磨地不能说话的外公,心,越发冰凉。
外公用低哑的声音叫住母亲,布满皱纹的脸上十分安详,干得裂开的嘴唇一张一合:“以后,我走了,你要自己照顾自己,将来改变自己,我们做一个约定,二十年后,让自己成功,好么?”母亲低着头,轻轻地点了几下。
那晚,外公终究走了。天阴着,似乎在默哀着什么。母亲没有哭,天空上,似乎有一个隔膜,隔着她和外公。雨,沥沥地下着,带着淡淡的忧伤,外公的约定,生与死的约定,照亮了天空,也照亮了母亲前方的路!
世界上有许多生物共同栖息在地球这片家园上。每过去一秒,就有几个平凡或不凡的生命凋零。每过去一秒,就有几个新生诞生,充满未知的力量。弹指间是死,是生,生与死就在同一时刻同时发生。
河流中的一处,有那么一群鱼,它们是生与死最好的代表。大马哈鱼是一种特殊的鱼,它们用死亡创造出了新体。
大马哈鱼是一种淡水鱼,它们生活在淡水湖中,可是它们的幼体却在海水中长大。成年的大马哈鱼成双成对地进行一场旅程,大马哈鱼生活在淡水湖。而它们却必须要游越过超过十几公里的路程海水中产卵,也就是说大马哈鱼每天至少要赶几公里的路程,不论是对于鱼还是作为强者的人来说,无疑都是个巨大的工程。大马哈鱼所要达到的目的地是印度洋,而湖泊与印度洋之间的距离之遥远,而在过程中,它们不仅要赶上路程也需要翻越过岩石壁板,瀑布水帘,不计其数,不分昼夜地赶着路要到达目的地。而通过这些残酷又艰辛的过程,最初庞大的大马哈鱼群却消耗掉一半的数量,另一半鱼群继续向前走路,等它们经过第23天的辛苦,翻越过最后一道瀑布,到达海域中,产下鱼卵又拼尽全力地把鱼卵埋得浅浅的地方掩饰好。这,已是它最后的力气了。下一秒,它们即将相继死去,长途的跋涉,耗尽了它们最后的体力。而它们的后代又一次一次地重复如此,代代相传,仿佛穿越重重阻境来到海洋中产卵,就是大马哈鱼这一生的使命。为了自己的后代,大马哈鱼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而埋下了新幼体的种子,这也是大马哈鱼永远不曾绝迹的原因,生生不息。它们用死亡而造出了新生,用艰苦为后代们铺上了成功的路。
这样顽强的生命更值得让我们赞扬、学习。用死亡创造出生的奇迹,又如前些年的汶川地震,一位母亲用自己强大的后背挡住了一切石梁、钢板,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存活下来,临死前,她写了一封信在手机里,藏在幼小孩子的被褥里,那短信上写着的不仅是爱、期待,更是一种生命的延续。
死亡并不是终点,是另一种起点,另一个崭新的人生,死亡传递出下一个新生命。这点与点之间的连接更是表明了这生与死的联系。死亡并不是终点,是新一种延伸,延伸至另一个生命中,永远留存在人们的心里。在明白生死的边缘上,我们各自都在寻找自己生命的追求。
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题记
晨曦攀上了陌上新桑,嫩草中诞生的生命却是你的滋养。你于黑暗中诞生,于光亮中消亡……
黑暗创造了你,微光却将你遗忘。你孕于翠色之上,是否也在做一个梦?梦里,你和着幼蝶,伴着微风,沐着阳光,自由的穿过一片片嫩绿的草,一朵朵娇贵的花,细数着自己滋养的生命。然,是梦终会醒,幻象终会漂茫。你于微光中睁眸,残忍的光将你剥离,你微笑,生命没有辜负你,你做了一个漫长而知足的梦,你完成了你的使命,而你的消亡又使一个个生命诞生。你最后一抹微笑,是你对死的态度……
在幼者眼中,生是那辽阔的海,无边无际汹涌而又安宁,死是那飘渺的细雨,滴滴如丝,柔和而又寒冷。在老者眼中,生是那海上的泊船,波澜不定,起伏动荡,死是那暮日残阳,虽凄美却不失解放……
生与死,不过化泥护草,化露护花,飞蛾扑火,焚身消亡……
生是公平的,它将一切赋予你们,死是正直的,它创建了一个个天堂。
我曾听过一句话“朝生暮死的蜉蝣,真的会有一生吗?”会的,它的一生短暂而充足,它有一个信仰,那是支撑它不灭的希望。它与露一样,它见证它的成长,见证它的消亡,它看见了生的价值,死的从容。它遇见了光,看到了整日的站岗,它听到了雨,爱上了这润物的天使,它触到了大地,感受到它的祥和沧桑。它们都是开心的,因为,它听到了,各式各样,发自内心的笑,它在路上,知足了,满足了,见过了,爱过了,离开也没有遗憾了……
晨光微凉,却温暖了既逝的露,温暖了既诞的蜉蝣。它们的一生,只有一瞬,望见湿热的夜,心不觉温暖,望见破晓的黎明,心不觉遗憾,那是生命的最后一刻,亦是生命的出生之时……
生,不过沐火换温暖,死,不过化泥护余香……
★ 生与死高二议论文
★ 摘茶叶
★ 评语选摘
★ 摘山楂日记
★ 教育叙事摘
★ 摘辣椒作文
★ 摘映山红作文
★ 摘草莓作文
★ 摘柚子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