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七夕情人节是啥时候(共含7篇),欢迎阅读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taobill”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七夕情人节时间
20xx七夕是20xx年8月28日,星期一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节的传说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传说,天上玉皇大帝有七个女儿,其中最小的女儿织女,最聪明可爱、手艺又巧,天上皇宫中的重要织锦都由她负责设计与制作,她的名字叫做织女。另外,玉皇大帝有一群牛,由一个叫做牛郎的年轻人负责管理。有一天,织女跟随姐妹到人间沐浴,沐浴完后,姐妹们都已启程回天,而织女却在人间逗留,因而与牛郎相遇,见面后,两人互生情愫,只忙着谈情说爱,而忘了本质的工作,玉皇大帝这回就龙颜大怒,降旨他们每年只能见一次面,就是农历七月七日的晚上,因而人们就把这天定为七夕节,以此来纪念牛郎与织女感人真挚的爱情。
七夕节习俗
七夕节的习俗一: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的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 “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七夕节的习俗二: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
七夕节的习俗三: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七夕节的习俗四: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称为“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七夕节的习俗五:晒书晒衣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
七夕节的习俗六:供奉“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有乖乖的遵命回朝。
七夕节的习俗七:吃巧果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 巧果是油面糖蜜。
七夕节的习俗八: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
七夕节的习俗九:拜魁星
民间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七夕节的习俗十: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农历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区在七月十四日。
中元节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海外华人华侨在清明、中元、冬至和年兜这四节会寄批银,否则便会被人认为是对祖宗不敬,对长辈不孝,对妻子不负责任的不成器之下等人。
中元节祭祖
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据说这一天,阴间的大门会打开,让已死的人们回到家里,看看自己的亲人和后代。所以,为了缅怀亲人和先祖,人们会准备丰富的祭品,烧香焚纸,好好祭拜这些来自阴间的先人。有些地方还有放灯之习俗,这都是为了寄托人们的思念,为亲人照亮回家的路。
同时,佛家也会在阴历七月十五日这天,举行“盂兰盆法会”供奉佛祖和僧人,度六道众生,以及报谢父母长养慈爱之恩(孝亲节)。所以中元节这天,道家和佛家一死一生,既可以寄托对逝去之人的哀思,又让人谨记父母的恩德。
在唐朝,中元节皇帝会下敕,三日内诸州百姓禁止宰杀渔猎,信奉道教的百姓在这一天会吃素,希望用这些功德能够回向给自己的先祖,希望他们能够得到超拔。
在佛家,这一天信徒们会将百味美食虔诚恭敬地供奉给十方诸佛、大德、僧众,希望以此功德能够超度所有的三恶道的苦难众生。
民间中元节也会有很多的仪式,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盛的祭品,比如说各种素菜、各种纸做的衣服和财宝等,用来烧祭给先祖。各地还有布田、放水灯等各种活动,都是用来祭祀先祖的。
现在,大多数地方中元节的祭祖仪式已经简化了,逐渐剔除了迷信色彩,只保留了祭奠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
七月半日期
农历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区在七月十四日。
七月半日期
具体为:公历(阳历)208月17日,农历(阴历)年七月十五,星期三。干支为:丙申猴年丙申月辛未日。
七月半的真实含义
在中国人的传统认识中,农历七月十五是极富神秘色彩的,大多数人都听人说过,这是“鬼节”或“鬼门开关日”之类的话,并且也会随俗进行一些烧纸、供饭或做其它祭祀活动,但为什么要这样做,恐怕自己也说不清楚。至于七月十五是不是“鬼节”?又为什么会是“鬼节”?则更搞不明白了。
七月半的源头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农历七月不是“鬼月”,而是“孝月”;七月十五不是鬼节,而是缅怀与超度自己多生父母的日子,应称作“孝子节”。这当然是受佛教的影响。中国古人对于“七月十五”的最初概念,源自于佛教。在佛教中,七月十五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日子,它称作“佛欢喜日”,又称“盂兰盆会”;当初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目健连尊者,就曾经在七月十五日,救出了他去世后落入饿鬼道的母亲,所以后人对此日十分看重。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民间出现了“力劈华山,目莲救母”之类的神话故事,这很显然是国人杜撰的,依据的是《佛说盂兰盆经》。
[2016年七月半是啥时候]
老话说人练功刻苦,经常用一句“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来形容。意思是说,哪怕是在一年中最冷的三九天,和最热的三伏天也没偷懒,还在坚持练功。
这不,每年夏天一到热的受不了的时候,人们就会说,这是进入伏天了吧。
这个伏天,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一、为什么有“三伏天”的说法?
1、伏天是什么意思?
古籍记载:“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也。”
夏至是极阳之点,阳极生阴,所以有“夏至一阴生”之说。从夏至开始,昼开始变短夜开始变长,夏至阴生,但毕竟此时阳气太盛,所以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伏”由此得名。
也有说法认为,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对应五行中的木、火、金、水。五行关系中火克金,夏季火旺,对金克制严重,所以金对应的秋天就要潜伏一段,积蓄力量,直到金的力量足够与火抗衡了,才进入秋季。而之前潜伏的这段时间就称为“伏天”。
2、伏天为什么又叫三伏天?
伏天,因为分为初伏、中伏、末伏,所以也被称为“三伏天”。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需要了解的是,每年三伏天的入伏时间、三伏天的时间不尽相同。而这个不同,是由三伏天的确立规则有很大关系。
3、三伏天的起止时间
三伏天的确定,有这样一句口诀:“夏至三庚数头伏”。
意思是说,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到第四个“庚”日之间的这段时间,为初伏。
而末伏,则是指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之间的这一段时间。
又因为,两个庚日之间相差十天,所以头伏、末伏的天数都是十天。
至于中伏,指的则是头伏和末伏之间的这段时间。具体来说,就是从夏至日后的第四个庚日开始,直到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所以,中伏,有时候是十天,有时候则可能是二十天。
也就是说,三伏天的天数,有时候是30天,有时候则是40天。
二、的三伏天是什么时候?
206月21日,节气夏至。
年夏至节气后的第一个庚日是6月28日,第二个庚日是7月8日,第三个庚日是7月18日,所以,2014年的伏天,是从2014年7月18日开始的,这天开始,进入伏天。头伏,也就是2014年7月18日---7月27日这十天
2014年8月7日,节气立秋。
而2014年8月7日立秋节气这天,正是庚戌日,也就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立秋后的第二个庚日则到了8月17日。也就是说,2014年的末伏,为2014年8月7日---8月16日这十天。
也就意味着,中伏天,是2014年7月28日---8月6日这十天。
而2014年的整个三伏天,为2014年7月18日---8月16日这三十天。
三、三伏天和大小暑节气有啥关系?
不少朋友因为不太明白三伏天是咋确定的,经常把小暑、大暑节气当做是三伏天的起点,其实这是不对的。
24节气中的小暑、大暑,虽然是表示夏季炎热的节气,但从上面的解说来看,三伏天和大小暑节气并没多大关系。
但是,每年三伏天的这段时间,又和小暑、大暑时节有相当长的重合期。
比方说今年2014年,阳历7月18日开始入伏,标志着三伏天正式开始;而小暑节气是7月7日,大暑节气是7月23日,伏天和大小暑时节,重合了二十来天。
张恕老师温馨小贴士:多了解一些生活中的常识性的东西,没有坏处。
[2014年的三伏天是啥时候]
七夕是情人节吗
七月七是中国传统中的“七夕”日。这一天,在我居住的上海,有许多年轻男女一起相约,在六年来最大的台风“梅花”席卷而来的狂风暴雨中,度过了一个充满柔情蜜意的“中国情人节”。到了夜里,我居然还看到了邻近的小区有人燃放烟花!莫非是当天办结婚喜事或者订婚?
随着中国的“崛起”,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青睐。我注意到,最近几年,中国青年对于“七夕”的钟爱已经逐渐有压倒每年2月14日“圣瓦伦丁节(St Valentine’s Day)”的趋势。也许不能不说,这是一种令人高兴的变化。
然而,其实从“七夕”这个日子的源头来说,把它当成所谓“中国情人节”实在是一个太大太大的误会,虽然也许不失美丽。
“七夕”日被当作“中国情人节”的原因,显而易见是来自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关于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但是,牛郎织女的坚贞爱情虽然历经千载仍然得到颂扬,却未必等于说“七夕”这个日子是个情人们欢喜相聚的日子。事实是,在中国古代,虽然民间传说中都知道有这么一个“鹊桥相会”的“七夕”日,但它却从来不被当成一个节日。而且,根据中国的24节气转换周期,“七夕”前后是秋凉的开始,因此从节气上说就有一种悲意;加上牛郎织女的悲伤故事,实际上,在古代,“七夕”是一个弥漫着淡淡的悲伤气息的日子。它不仅不是情人节,恰恰相反,它使人产生生离死别的感伤,这在古代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表现。
不过非常凑巧的是,每年阴历的七月初七这天,确实有一个节日,它很可能来源于牛郎织女的故事,但主题却与爱情几无任何关系。它叫“乞巧节”——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故而人们也称这天为“少女节”或“女儿节”。
城市化的现代生活使传统乡村生活中的“乞巧节”正在迅速被人遗忘,近年来随着所谓“中国的情人节”的行情看涨,已经有一些学界人士试图做一些正本清源的工作。中国民俗学者刘宗迪曾经在第七期《读书》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文章,他指出,把“七夕”当作情人节来过不合乎传统。其实,传统社会中的“七夕”的主要风俗一直是乞巧,因为过了这天,妇女们就要缝制寒衣了,所以要在这一天祈求心灵手巧。
为了证实这个说法,我特意请教了我的父母。他们都已年逾八旬,而且青少年时期都是在农村度过的。他们告诉我,他们小时候,从未听说过“七夕”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日子。“在过去,‘七夕’肯定不是什么重要的节日,更不是什么好日子。”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没有专门的情人节,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不懂得表达爱情,也不是说一年中没有一些特别日子是中国的男女情人们欢喜相会的日子。事实上,这样日子有不少,每年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就是其中之一。历史上,以元宵节为背景、歌咏爱情主题的文学作品多得不计其数,我在这里随手采撷一朵——
北宋大文豪欧阳修有一首《生查子词》云: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首词就是描写“元宵”夜里情人相会的故事。当然,这首词抒发的情感也是悲的,但这里的悲是个别的,作者希望起到的是一种强烈反衬的`修辞效果。它的意思是:看别人家男女都在元宵甜蜜相会,而我的那个郎君却已经不再……
这里顺便插一句题外话,几年前全国人大已经通过每年清明、端午和中秋等传统节日为国定假日。但在我看来,若完全依据传统节日在古代社会里的意义和影响,元宵丝毫不比清明、端午和中秋缺少入围国定节日的资格。元宵在古代曾经有过无与伦比的重要性,它含有“复合性”的意义。如果说中秋是家人团聚的日子的话,元宵的核心象征则是一种开放性、社会性的“团聚”。
据我观察推测,之所以“七夕”被炒得那么热,恐怕主要是港台人士——尤其是善于包装营销的台湾商家——的成功手笔。从这里,我们再次看到,商业的力量有时能够有力地复兴传统文化,但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歪曲它。当然,我们也可以把它视为传统文化的一种“创造性转换”。
我在这里咬文嚼字,并不是要颠覆现代人赋予“七夕”的“中国情人节”的地位,我也知道,现在人其实并不在意它的原意,只不过找个日子表达一下情感,甚至仅仅是找点乐子而已。但我还是想说,情人节,是一个典型的西方事物,假如现代中国人觉得需要有这样一个节日,那么直接把西方的拿来就是,完全没有必要去找一个原来是悲伤的日子作为中国版的滑稽赝品。
如果说得更大一点,这种“七夕现象”表面上看似是传统文化复兴,说到底,实则依然是“外国有的中国也必定要有”的文化自卑使然。尤其可笑的是,一些以爱国主义者或民族主义者自居的人士竟然也跟着一起鼓噪用“七夕”来抵御西方舶来的“情人节”。在我看来,这是一种不惜以歪曲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来迎合外来文化模式的典型的弱者心理。
假如我要在一年中选择几个重要的日子,给我的妻子赠送礼物,以表达我对她的爱情的话,依据这些日子的重要性,我会首选我们俩的结婚纪念日,其次是她的生日,再次是2月14日情人节……我们绝不会在“七夕”日互送礼物。这就是我对于文化传承和文化开放所持的态度。
七夕情人节是哪一天
2022年七夕节:公元2022年08月04日 农历2022年七月初七 星期四
七夕情人节是什么意思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古代,七夕节是靓女们的专属节日。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七夕节发源于中国,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20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情人节的祝福语
1、清风吹杨柳,心情随思念慢慢游走;飘雨打落花,牵挂随雨点淡淡挥洒;明月挂古树,祝福随时光深深倾注。短信传祝福,七夕送真情。
2、祝福是一种真实的心意,是一种甘甜的快乐,是一种浪漫的味道,是一种温馨的记忆,是一种美丽的幸福,是我们永远不变的友谊。七夕快乐!
3、娇嫩小手,在生活磨砺中更诱人;青春脸庞,在岁月滋润中更美丽;快乐心情,在婚姻殿堂里更充实。七夕将至,不管你如何改变,爱你的心永不变。
4、银戒来了,金戒还会远吗?银戒子金戒子甜蜜爱情一辈子!祝银色情人节温情脉脉,甜蜜永在心间。
5、错过了太阳的辉煌,还有月亮的静谧。错过了流星的花园,还有月色的荷塘。错过了七夕的浪漫,还有中秋的团圆。人生不一定圆满,与你举杯邀月就无憾!
七夕情人节是哪天
2022年七夕节是8月4日,星期四,农历七月初七。
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
七夕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
七夕节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女红(gōng)等诸多习俗影响至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
七夕情人送什么礼物
1.不离不弃生死相依
这个情人节,让我们彼此许下相守的誓言:你若不离不弃,我将生死相依,直到永远~~
勾勾手,我们约定相爱到永久;让水晶见证我们的诺言,祝福我们那纯洁纯真的恋爱,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它象征着永恒,赋予了和钻石一样的意义!相信一定会给她留下独一无二的回忆。
2.DIY定制巧克力礼盒
七夕的情人节,即使用一万句不同语言的“我爱你”也不足以表达我对你的爱意,不如将表白寄语代表浓情蜜意的巧克力,让你感受到不一样的惊喜和贴心。巧克力的味道就像是爱情的味道,甜蜜和苦涩相互夹杂,一吃进口即刻享受融化的快感,仿佛情人的呢喃软语一般,给你温暖又温馨的享受。
3.非凡男人味
越有型的男人越讲究,所以送给有型的男人这样一款剃须刀,就是爱的体现。一把有型的剃须刀,USB充电剃须刀,更有“苹果范儿”,和苹果手机一样的外观,精致迷人。更重要的是舒适感,往复式浮动贴面剃须系统,浮动刀头能对付各类软硬粗细短小胡须,让男人在剃须过程中感受到人性化的设置,不会造成拉成的疼痛等体验。给他完美自信的一整天!
4.永远的爱-ZIPPO打火机
永远的爱ZIPPO打火机象征成功男人标志,象征男人身份,象征着男人的坚强以及男人掷地有声的性格,那熊熊燃烧的火焰象征着男人的激情以及对事业对家庭永远阳光向上的雄心!
5.酷玩音乐台灯
可充电USB节能灯,触摸台灯音箱。新颖的外形及吊灯的设计,使得整个产品不管是家居还是办公,都会增添不少亮色气氛。全封闭灯罩及灯体设计,防尘,易清洁; 迷你音响,使得整个优雅环境增添音乐氛围~~在每个黑黑的夜晚里,TA都愿意陪伴着你,为你点亮一盏不灭的灯,为你献上一曲动听的音乐,伴你进入甜美的梦乡。
6.为你减压
Malo磁性减压球随意揉捏,发挥你超男(女)宇宙无敌想象力,肆意拼凑出各种造型,在你发挥想象力和揉捏的过程中你会很放松很舒缓可达到减压作用。并且Philippi Malo 减压器也是办公桌上不错的摆设!
7.亲密的束缚
爱情是两个人相濡以沫,一生一世。一条精致的皮带能为男人的魅力添分不少,送男人皮带代表要拴住他一辈子。定制一款男士牛皮皮带送给他很合适哦,代表一辈子的爱,对他亲密的束缚。代表这一生都要在他身边,互相依偎,不离不弃。
8.享乐熊
“一天的工作结束了,回到温暖的家还不学我好好休息一下~让我为主人你哼唱美妙动听的安眠曲吧~"憨态可爱的享乐熊,不仅仅是一个毛绒公仔哦,内置扬声器,链接MP3或手机即可听音乐,专为睡眠设计的声音不大不小,让TA轻松进入音乐的梦想,舒缓工作和学习的压力,让TA感受你细致入微的关爱吧~
9.DIY定制ZIPPO打火机
打火机象征成功男人标志,象征男人身份,象征着男人的坚强以及男人掷地有声的性格,那熊熊燃烧的火焰象征着男人的激情以及对事业对家庭
永远阳光向上的雄心!现在您可以上传一张照片,为他量身定做一个专属他的ZIPPO打火机了。
10.时光倒流,倒着走的手表
时光流逝,我依然爱你~!爱情,不是最初幸福的甜蜜,而是繁华褪尽依然不离不弃的心意;浪漫之巅,开始颠覆时空秩序,给你倒着走的时间视觉,找到那份曾经的心动和激情,让爱情永保活力。如此独特的创意手表,绝对让你在任何场合都成为瞩目的焦点,走在时尚的前端,感受不一样的时间流逝!
七夕情侣相处秘籍
秘籍1:千万不要在此时提出晚上见面的事情。9:00至10:00趁老板不注意的功夫(没准老板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打电话或从网上订购巧克力和玫瑰;动用一切通讯手段(e-mail、oicq、bb机、bbs)进行甜言蜜语的立体轰炸,中心思想是你很在意对方,话越肉麻越好。
秘籍2:买花最好在10:00以前,太晚买不着。想省钱的话,13号买好花在家养一夜,14号的花身价已是翻了10倍以上,15至20元一枝,太贵!
秘籍3:情人节3件宝——玫瑰花、巧克力,外加口香糖,是必备的武器。
秘籍4:很多公司下班的时间是17:00或17:30,太早或太迟去都不好。
秘籍5:一定要等候在她的办公楼下,这样显得有诚意。
秘籍6:花最好找人送,自己亲自送会失去神秘感,如果你长得不帅的话,mm会在同事面前觉得没面子。
2017哪一天是七夕情人节
2017年8月28(星期一) 农历七月初七 为七夕节
七夕节,是中国情人节。它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来源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七夕即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所以七夕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很多女生都非常重视。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古时对于这个节的过法还是比较重视,女生们会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有配偶的会祈求多福永伴,还未有的则会祈求上天赐姻缘。
七夕情人节传说
兰夜斗巧
起源于汉朝宫廷的游戏,汉高祖爱妃戚夫人的宫女贾佩兰在离开宫中嫁给扶风人段儒为妻后,经常跟人们谈起在汉宫七夕的事。她说:“汉宫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于阗乐之后,就用五色彩缕,互相绊结起来,叫做‘相怜爱’。
随后,宫中的宫娥彩女们,一起到闭襟楼上,大家学习穿七巧针乞巧。而有个叫徐婕妤的宫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种奇花异鸟呈献给皇上,皇上把这些小玩意在晚上随手放置在宫中的桌角上让宫女们摸黑寻找,这种游戏就叫做‘斗巧’。”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
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
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喜蛛应巧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
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
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2017清明去哪玩 西安
2.深圳春节去哪玩2017
3.2017春天去哪玩比较好
4.2017清明节可以去哪玩
5.天津春天去哪玩2017
6.2017今年五一去哪玩
7.2017清明节适合去哪玩
8.2017哈尔滨清明去哪玩
9.2017上海春节好去处
10.2017年合肥春天去哪玩
★ 七夕是情人节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