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诵读,着眼于“帮”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摸鱼专属账号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歌诵读,着眼于“帮”(共含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摸鱼专属账号”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诗歌诵读,着眼于“帮”

篇1:诗歌诵读,着眼于“帮”

诗歌诵读,着眼于“帮”

诗歌教学      着眼于“帮”

广西梧州市平民路小学        吴云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正如我们古代出色的思想家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就是说:“人的思想一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整理诗三百,让人经过文化的教育,解决这一切的烦恼。不经过教育,不会走上正道。”小学语文教材里的古诗词,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再加上我们的古诗特点是: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这些都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和学习,以此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从而走上孔子所说的“正道”来,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那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读好古诗词呢?在课题“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研究的实践中,我发现古诗词的教学,应着眼于一个“帮”字。

在以前的课题研究中,我们都在如何合作的方法上下功夫,忽视了怎样合作的形式。这让我们的教学研究陷入了内容与形式不相适应的困境中。“合作学习”的形式,从一开始探索到现在的深入研究,都还拘泥于这么几种形式:同位互议、同位互说、同位互练、进而发展为小组讨论、小组练习说、读、写。多姿多彩的方法,犹如不断推陈出新的产品,质好实用,本来可以一展风采的,却很无奈地被包装在一成不变的瓶子里,而无人问津。要有出头之日,看来只好等待识英雄重英雄的“伯乐”了。围绕一个“帮”字,我们低年级教研组开始研究与探讨,逐步走出一条路子来,为我们诗歌教学的合作形式的研究,开创了新天地。

一、帮在竞争中。低年级的学生活好动,学习的目的性不强,让他们和中高年级的学生那样议议论论、说说练练,真的有点拉牛上树的感觉。我在我们一年级的课堂上发现,学生们还会把合作学习的议议论论变为了争吵,你不同意,我也不同意,结果闹得不可开交。同时,其他的二、三年级也有这样那样的毛病,让我们一度对在低年级进行合作学习产生了质疑。幸好我们年组的老师不放弃,不气馁,终于柳暗花明又一村。

竞争,在低年级里特别好用。看,“小朋友们,我发现第十学习小组的同学可真能干,他们又得了40分,加起来一共80分啦!”极其鼓动

[1] [2] [3] [4]

篇2:诗歌应着眼于终极关切

诗歌应着眼于终极关切

越来越多的人成为“诗人”,越来越少的人愿意读诗——这既体现了读者品位的提升和诗歌水平未有进步之间的反差,也凸显了人们对现代诗和诗人的失望。在这个时代,诗的神秘性和崇高性被消解,现代诗在一些人眼里成了“口水”与“回车”的代名词。诗歌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当代新诗的出路在哪里?回答以上问题,我以为有三个关键词:形式、难度和终极关切。我无意否定当代诗人对诗歌创作所作出的努力,只是,当代诗坛能够真正在形式和难度上付出足够努力的诗人,我以为还是太少了。

如今在图书馆任意翻开一本杂志或者诗集,就会发现诗歌语句的杂乱无章,像野草一样,看似茂盛,却各自生长,缺乏整体感和美感。闻一多曾经为诗提炼过三个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如果作者不是任意行使他可以为诗歌分行、分节的权利,而是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权利,并虔诚地执行以上三种层面的诗歌美,那完全可能是另外一种效果。

且看一首短诗:“大风吹过山梁,是谁/正走在回家的路上/风啊 你若从我的故乡吹来/请告诉我 村口的老槐树下是否/站着我老娘/大风吹过山梁,是谁/跪倒在回家的路上/风啊 倘若你能一路吹到我的/故乡去/别忘了先替我喊一声娘”(慧玮《行者》)。我们不妨试想,如果把这首诗中所有的空格删除,这首诗将会变成怎样?它在形式上的美感将会打折扣,难以给读者带来阅读震撼。换句话说,这首诗的美离不开它的形式:及时的空格,准确的分行。这种形式造成了一种“对话”感,并似有一种欲说还休的余韵。虽然作者最后大胆地表达了他内心的情感——“先替我喊一声娘”,这一声喊娘,瞬间喊到了读者的内心深处。

可是,有许多作者完全不能领会空格、分行、分段这些手法之中的深意,滥用这些诗歌形式,随意地在诗句中加上空格,随意地分行,完全不顾及诗歌行至此处的需要,更不考虑这样做能为诗歌带来什么。短诗是最注重形式的,无论是朗诵还是阅读,诗歌的形式和结构都直接影响着它自身的节奏感和画面感,这些感觉一旦诞生,这首诗的好坏,便已经在读者心中有定论了。

当代诗人喜欢写短诗,以至于随便一个有分行结构的“段子”也可能被命名为诗。我们清楚地看到,短诗的形式已经被滥用,短诗的美感已经被破坏,这种滥用和破坏,不仅损害了诗歌的神秘感和崇高感,也人为降低了诗歌创作的难度,短诗已经开始让人误解为文字游戏。

诗歌应该以它有限的容量表达人类无限的终极关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终极关切就是信仰。德国宗教哲学家蒂利希在《信仰的动力》一书中曾这样解释“终极”的含义:“如果某种至关重要的关切自称为终极,它便要求接受者完全委身,而且它应许完全实现,即使其他所有的主张不能从属于它,或以它的名义被拒绝。”我无意探讨诗人的信仰问题,只想表达这样的观点:如果诗人们都能虔诚地对待诗歌写作,把诗歌创作当作生命的一部分,那么,诗歌就不会屡屡成为低俗事件的焦点。像“打工诗人”郑小琼这样一个在底层生活的年轻女子,短短几年,就写出了许多尖锐、彻底、有爆发力的诗篇,而且具有持续的创造才能,在当代堪称是一个意味深长的诗歌事件。如果整个社会可以为诗歌创作提供一个健康的创作环境,“打工诗人”郑小琼的出现至多只能算一个“诗歌事件”,而不至于“意味深长”。在《人民文学》杂志“新浪潮散文奖”颁奖会上,当郑小琼说“听说珠江三角洲有四万根以上的断指……而我笔下瘦弱的文字却不能将任何一根断指接起来”的时候,郑小琼的写作已然超越了个体的概念,她在打工妹、失业者、五金产品推销员等多个社会最底层的角色生活中,放大了自己的胃口,把握到了整个中国底层社会的命脉。作为一个诗人,她已经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虽然很难真正改变什么,但至少向人们展示了底层的真实生活,引起了疗救的注意——而这,正是诗人对人生、命运的终极关切。

在当代,很多人写诗不是出于对诗歌的敬畏和热爱,而是出于一种游戏心态,只想尝尝做“诗人”的滋味。其实真正的诗人总是在默默写作,拒绝标签和游戏。诗人为这个社会提供了什么?这个标准已经越来越成为评价一个诗人价值的.核心所在。诗歌应当回归它的诚实,回到个人对生命的终极关切。

天地间迸燃的精神光焰:徐志摩的殉爱情结与死亡结局

“死是一门艺术,诗人的死,等于诗人的再生。”——但并不是每一个诗人都有这样的幸运,一个死去的诗人再生的前提是他的作品必须具有真正的生命力。这正如一首不朽的诗歌背后必然站着一个真正的诗人,好的诗歌诞生的前提,往往是诗与人的完美统一。

作为一个以诗的光彩穿透了历史的尘埃的诗人,徐志摩早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坛上的一代传奇。传奇的不仅是他那神韵独具的诗文、生平动人的爱情悲剧,还有最终的死亡结局,寓言似地兑现了他作品中多次阐述的意境,更是让人觉得神秘莫测。表面看,徐志摩的死是因为一次偶然的飞机失事事故,所谓“死于飞机偶然者”,但从深沉的因素来看,则是其作品中贯穿的死亡意识,也即其在死亡面前所作的潜意识的心理准备,无形中支配了其现实中的行为意志,使其最终死于那场与其诗文意境契合的“吻火”结局具备了可能。

追寻神性的诗人

海德格尔认为,人们应该学会“向死的自由”,即把生命本身看作一场走向死亡的自由过程,只有这样,带着死亡意识去体验存在深渊的人,才能使短暂的生命个体免于日常生活的沉沦,从而把“自我”从混沌中超拔出来,保持个体独特性。用徐志摩自己的话讲,乃是要达成自我性灵的启蒙和觉悟,实现他“人之所以为人”、“我之所以为我”的自由与自如。

在现代文学史上,徐志摩是一个罕见的纯粹的诗人,没有谁像他那样喜欢天空的无拘无束与自由自在,他写得最好的诗,譬如《再别康桥》、《偶然》、《雪花的快乐》等,无不是在一种天马行空的自由境界里抒发一种轻盈飘逸的情思。没有谁像他那样在诗中钟情于天空的神明意象,譬如云彩、明星、月亮。他是那种在尘世中站出自身的天空仰望者和聆听者,他以在诗中对神性的追求与歌咏来确定自我的本真生存,他将“一切天空的灿烂景观与每一声行进的声响都召唤到歌词中来,从而使它们光彩夺目悦耳动听,同时也将自身被生存尘埃所遮蔽的本真敞亮出来”。这是一个真正的诗人的重要特征。他甚至将“明星”这一神秘的意象上升为他视为至高无上的爱情的象征,而甘愿让自己在这梦想的沉湎中化作一颗追赶爱情的流星,只为了划出一道美丽的光环,惊艳那作为他神圣爱情祭坛的五四文坛的飘渺夜空。

作为一个生命的信徒,徐志摩无比热爱生命,也充分享受着生命当下的每一刻。然而,作为一个敏锐地意识到生命短暂的诗人,他总是强烈地意识到生命必然会结束这一无法更改的事实,意识到个体生命的独特价值正在于充分地追求和体验人生中爱、美与自由的实现,他说:“我们空着双手来到人间,当我们滑进坟墓的时辰,金钱和功名像一缕轻烟般消得无踪无影,唯有曾经创建的、不经意间酿成的美不死在人间”。于是,不停流逝的现实中的感喟与“隐藏在幕后的栩栩神通”般的神秘莫测的命运,总是微妙细腻地纠缠于其心灵流动的载体-----文学作品叙述的情境中,他比常人更深刻地进入到对人生终极意义以及死亡的追问中。

篇3:诵读经典诗歌

穿过历史的幽暗隧洞,

沾满岁月的风霜雨露,

或幽怨、或深情,

或喜悦、或遗憾,

或激情澎湃,或一咏三叹,

国悲喜,个人际遇,

在诗词曲赋的缠绵悱恻中,

我们走近先贤的心底,

月夜徘徊、诵读经典。

这是心与心的交融,

匆匆步履的.淡淡回眸,

仿佛面对着,

金戈铁马的羁旅倥偬,

血雨腥风的生离死别,

花前月下的惺惺相惜,

烈士暮年的壮心不已,

正如春风拂面,

夏雨恣肆,

秋意阑珊,

四季轮回里,走过清冷的冬天。

篇4:诵读经典诗歌

使浮躁的心归于沉寂,

平淡的日子洒满温暖。

那怕凄风苦雨、步履蹒跚,

心中依旧艳阳高照、风轻云淡。

让我们明白,

感恩的心是生命的礼赞,

知足常乐让我们远离幽怨。

短暂人生,经典相伴,

这是文化的接力,血脉的相传,

这是历史的馈赠,生命的光环,

让我们不再庸碌,不再平淡,

在春华秋实里,

告别喧嚣,走近自然。

我们只是天边滑落的那颗流星,

默默无闻地有些孤单,

在瞬间的释放、宣泄里,

燃烧渺小的自己、照亮浩瀚的人间。

篇5:经典诵读诗歌

红花绿叶绕藤蔓,

家庭温馨且浪漫。

日子过得甜如蜜,

幸福花儿笑开颜。

唱歌跳舞走台步,

诗酒花茶快乐伴。

空间网上会知友,

逍遥互和醉文苑。

篇6:经典诵读诗歌

人生,犹如登上一趟列车

一声长鸣,

列车徐徐开动,

有人上车,

有人下车,

有人在站台上接送,

有人凝望着窗外延续着思绪或憧憬,

有人伴着“隆隆”之声入梦。

这犹如人生,

人人各有不同,

无论先乘后乘,

无论路短路长,

无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都走完了人生的历程。

有人遗憾,

有人从容,

有人消沉,

有人感动,

有人与日月同辉,

有人只是颗流星。

命运

从一出发,

就是这样属性,

有人在老天手里,

有人却掌握在自己手中。

篇7:经典诵读诗歌

聚阑珊

谁,念我千万思绪,多少离愁

谁,疼我百般断肠,多少沉浮

心远了,爱的眼泪视而不见

人远了,情的流放终无归宿

你,几个梦里,有我身影在其围绕

你,几个春秋,有我身影在其飘荡

你,唯独看不见,我的忧伤画面

我,浮生念不到,我的思念之人

篇8:海子经典诗歌诵读

在青麦地上跑着

雪和太阳的光芒

诗人,你无力偿还

麦地和光芒的情义

一种愿望

一种善良

你无力偿还

你无力偿还

一颗放射光芒的星辰

在你头顶寂寞燃烧

——《询问》

诗歌诵读背景音乐

经典美文诵读诗歌

红色经典诗歌诵读10篇

红色革命诗歌现代诗诵读作品

小学诗歌典诵读活动领导讲话

端午节诗歌经典诵读比赛活动方案

诵读范文

古诗文诵读

诵读方案

诵读教学论文

诗歌诵读,着眼于“帮”(推荐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诗歌诵读,着眼于“帮”,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