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歌诵读,着眼于“帮”(共含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摸鱼专属账号”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诗歌诵读,着眼于“帮”
诗歌教学 着眼于“帮”广西梧州市平民路小学 吴云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正如我们古代出色的思想家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就是说:“人的思想一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整理诗三百,让人经过文化的教育,解决这一切的烦恼。不经过教育,不会走上正道。”小学语文教材里的古诗词,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再加上我们的古诗特点是: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这些都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和学习,以此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从而走上孔子所说的“正道”来,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那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读好古诗词呢?在课题“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研究的实践中,我发现古诗词的教学,应着眼于一个“帮”字。
在以前的课题研究中,我们都在如何合作的方法上下功夫,忽视了怎样合作的形式。这让我们的教学研究陷入了内容与形式不相适应的困境中。“合作学习”的形式,从一开始探索到现在的深入研究,都还拘泥于这么几种形式:同位互议、同位互说、同位互练、进而发展为小组讨论、小组练习说、读、写。多姿多彩的方法,犹如不断推陈出新的产品,质好实用,本来可以一展风采的,却很无奈地被包装在一成不变的瓶子里,而无人问津。要有出头之日,看来只好等待识英雄重英雄的“伯乐”了。围绕一个“帮”字,我们低年级教研组开始研究与探讨,逐步走出一条路子来,为我们诗歌教学的合作形式的研究,开创了新天地。
一、帮在竞争中。低年级的学生活好动,学习的目的性不强,让他们和中高年级的学生那样议议论论、说说练练,真的有点拉牛上树的感觉。我在我们一年级的课堂上发现,学生们还会把合作学习的议议论论变为了争吵,你不同意,我也不同意,结果闹得不可开交。同时,其他的二、三年级也有这样那样的毛病,让我们一度对在低年级进行合作学习产生了质疑。幸好我们年组的老师不放弃,不气馁,终于柳暗花明又一村。
竞争,在低年级里特别好用。看,“小朋友们,我发现第十学习小组的同学可真能干,他们又得了40分,加起来一共80分啦!”极其鼓动
[1] [2] [3] [4]
诗歌应着眼于终极关切
越来越多的人成为“诗人”,越来越少的人愿意读诗——这既体现了读者品位的提升和诗歌水平未有进步之间的反差,也凸显了人们对现代诗和诗人的失望。在这个时代,诗的神秘性和崇高性被消解,现代诗在一些人眼里成了“口水”与“回车”的代名词。诗歌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当代新诗的出路在哪里?回答以上问题,我以为有三个关键词:形式、难度和终极关切。我无意否定当代诗人对诗歌创作所作出的努力,只是,当代诗坛能够真正在形式和难度上付出足够努力的诗人,我以为还是太少了。
如今在图书馆任意翻开一本杂志或者诗集,就会发现诗歌语句的杂乱无章,像野草一样,看似茂盛,却各自生长,缺乏整体感和美感。闻一多曾经为诗提炼过三个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如果作者不是任意行使他可以为诗歌分行、分节的权利,而是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权利,并虔诚地执行以上三种层面的诗歌美,那完全可能是另外一种效果。
且看一首短诗:“大风吹过山梁,是谁/正走在回家的路上/风啊 你若从我的故乡吹来/请告诉我 村口的老槐树下是否/站着我老娘/大风吹过山梁,是谁/跪倒在回家的路上/风啊 倘若你能一路吹到我的/故乡去/别忘了先替我喊一声娘”(慧玮《行者》)。我们不妨试想,如果把这首诗中所有的空格删除,这首诗将会变成怎样?它在形式上的美感将会打折扣,难以给读者带来阅读震撼。换句话说,这首诗的美离不开它的形式:及时的空格,准确的分行。这种形式造成了一种“对话”感,并似有一种欲说还休的余韵。虽然作者最后大胆地表达了他内心的情感——“先替我喊一声娘”,这一声喊娘,瞬间喊到了读者的内心深处。
可是,有许多作者完全不能领会空格、分行、分段这些手法之中的深意,滥用这些诗歌形式,随意地在诗句中加上空格,随意地分行,完全不顾及诗歌行至此处的需要,更不考虑这样做能为诗歌带来什么。短诗是最注重形式的,无论是朗诵还是阅读,诗歌的形式和结构都直接影响着它自身的节奏感和画面感,这些感觉一旦诞生,这首诗的好坏,便已经在读者心中有定论了。
当代诗人喜欢写短诗,以至于随便一个有分行结构的“段子”也可能被命名为诗。我们清楚地看到,短诗的形式已经被滥用,短诗的美感已经被破坏,这种滥用和破坏,不仅损害了诗歌的神秘感和崇高感,也人为降低了诗歌创作的难度,短诗已经开始让人误解为文字游戏。
诗歌应该以它有限的容量表达人类无限的终极关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终极关切就是信仰。德国宗教哲学家蒂利希在《信仰的动力》一书中曾这样解释“终极”的含义:“如果某种至关重要的关切自称为终极,它便要求接受者完全委身,而且它应许完全实现,即使其他所有的主张不能从属于它,或以它的名义被拒绝。”我无意探讨诗人的信仰问题,只想表达这样的观点:如果诗人们都能虔诚地对待诗歌写作,把诗歌创作当作生命的一部分,那么,诗歌就不会屡屡成为低俗事件的焦点。像“打工诗人”郑小琼这样一个在底层生活的年轻女子,短短几年,就写出了许多尖锐、彻底、有爆发力的诗篇,而且具有持续的创造才能,在当代堪称是一个意味深长的诗歌事件。如果整个社会可以为诗歌创作提供一个健康的创作环境,“打工诗人”郑小琼的出现至多只能算一个“诗歌事件”,而不至于“意味深长”。在《人民文学》杂志“新浪潮散文奖”颁奖会上,当郑小琼说“听说珠江三角洲有四万根以上的断指……而我笔下瘦弱的文字却不能将任何一根断指接起来”的时候,郑小琼的写作已然超越了个体的概念,她在打工妹、失业者、五金产品推销员等多个社会最底层的角色生活中,放大了自己的胃口,把握到了整个中国底层社会的命脉。作为一个诗人,她已经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虽然很难真正改变什么,但至少向人们展示了底层的真实生活,引起了疗救的注意——而这,正是诗人对人生、命运的终极关切。
在当代,很多人写诗不是出于对诗歌的敬畏和热爱,而是出于一种游戏心态,只想尝尝做“诗人”的滋味。其实真正的诗人总是在默默写作,拒绝标签和游戏。诗人为这个社会提供了什么?这个标准已经越来越成为评价一个诗人价值的.核心所在。诗歌应当回归它的诚实,回到个人对生命的终极关切。
天地间迸燃的精神光焰:徐志摩的殉爱情结与死亡结局
“死是一门艺术,诗人的死,等于诗人的再生。”——但并不是每一个诗人都有这样的幸运,一个死去的诗人再生的前提是他的作品必须具有真正的生命力。这正如一首不朽的诗歌背后必然站着一个真正的诗人,好的诗歌诞生的前提,往往是诗与人的完美统一。
作为一个以诗的光彩穿透了历史的尘埃的诗人,徐志摩早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坛上的一代传奇。传奇的不仅是他那神韵独具的诗文、生平动人的爱情悲剧,还有最终的死亡结局,寓言似地兑现了他作品中多次阐述的意境,更是让人觉得神秘莫测。表面看,徐志摩的死是因为一次偶然的飞机失事事故,所谓“死于飞机偶然者”,但从深沉的因素来看,则是其作品中贯穿的死亡意识,也即其在死亡面前所作的潜意识的心理准备,无形中支配了其现实中的行为意志,使其最终死于那场与其诗文意境契合的“吻火”结局具备了可能。
追寻神性的诗人
海德格尔认为,人们应该学会“向死的自由”,即把生命本身看作一场走向死亡的自由过程,只有这样,带着死亡意识去体验存在深渊的人,才能使短暂的生命个体免于日常生活的沉沦,从而把“自我”从混沌中超拔出来,保持个体独特性。用徐志摩自己的话讲,乃是要达成自我性灵的启蒙和觉悟,实现他“人之所以为人”、“我之所以为我”的自由与自如。
在现代文学史上,徐志摩是一个罕见的纯粹的诗人,没有谁像他那样喜欢天空的无拘无束与自由自在,他写得最好的诗,譬如《再别康桥》、《偶然》、《雪花的快乐》等,无不是在一种天马行空的自由境界里抒发一种轻盈飘逸的情思。没有谁像他那样在诗中钟情于天空的神明意象,譬如云彩、明星、月亮。他是那种在尘世中站出自身的天空仰望者和聆听者,他以在诗中对神性的追求与歌咏来确定自我的本真生存,他将“一切天空的灿烂景观与每一声行进的声响都召唤到歌词中来,从而使它们光彩夺目悦耳动听,同时也将自身被生存尘埃所遮蔽的本真敞亮出来”。这是一个真正的诗人的重要特征。他甚至将“明星”这一神秘的意象上升为他视为至高无上的爱情的象征,而甘愿让自己在这梦想的沉湎中化作一颗追赶爱情的流星,只为了划出一道美丽的光环,惊艳那作为他神圣爱情祭坛的五四文坛的飘渺夜空。
作为一个生命的信徒,徐志摩无比热爱生命,也充分享受着生命当下的每一刻。然而,作为一个敏锐地意识到生命短暂的诗人,他总是强烈地意识到生命必然会结束这一无法更改的事实,意识到个体生命的独特价值正在于充分地追求和体验人生中爱、美与自由的实现,他说:“我们空着双手来到人间,当我们滑进坟墓的时辰,金钱和功名像一缕轻烟般消得无踪无影,唯有曾经创建的、不经意间酿成的美不死在人间”。于是,不停流逝的现实中的感喟与“隐藏在幕后的栩栩神通”般的神秘莫测的命运,总是微妙细腻地纠缠于其心灵流动的载体-----文学作品叙述的情境中,他比常人更深刻地进入到对人生终极意义以及死亡的追问中。
穿过历史的幽暗隧洞,
沾满岁月的风霜雨露,
或幽怨、或深情,
或喜悦、或遗憾,
或激情澎湃,或一咏三叹,
国悲喜,个人际遇,
在诗词曲赋的缠绵悱恻中,
我们走近先贤的心底,
月夜徘徊、诵读经典。
这是心与心的交融,
匆匆步履的.淡淡回眸,
仿佛面对着,
金戈铁马的羁旅倥偬,
血雨腥风的生离死别,
花前月下的惺惺相惜,
烈士暮年的壮心不已,
正如春风拂面,
夏雨恣肆,
秋意阑珊,
四季轮回里,走过清冷的冬天。
使浮躁的心归于沉寂,
平淡的日子洒满温暖。
那怕凄风苦雨、步履蹒跚,
心中依旧艳阳高照、风轻云淡。
让我们明白,
感恩的心是生命的礼赞,
知足常乐让我们远离幽怨。
短暂人生,经典相伴,
这是文化的接力,血脉的相传,
这是历史的馈赠,生命的光环,
让我们不再庸碌,不再平淡,
在春华秋实里,
告别喧嚣,走近自然。
我们只是天边滑落的那颗流星,
默默无闻地有些孤单,
在瞬间的释放、宣泄里,
燃烧渺小的自己、照亮浩瀚的人间。
红花绿叶绕藤蔓,
家庭温馨且浪漫。
日子过得甜如蜜,
幸福花儿笑开颜。
唱歌跳舞走台步,
诗酒花茶快乐伴。
空间网上会知友,
逍遥互和醉文苑。
人生,犹如登上一趟列车
一声长鸣,
列车徐徐开动,
有人上车,
有人下车,
有人在站台上接送,
有人凝望着窗外延续着思绪或憧憬,
有人伴着“隆隆”之声入梦。
这犹如人生,
人人各有不同,
无论先乘后乘,
无论路短路长,
无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都走完了人生的历程。
有人遗憾,
有人从容,
有人消沉,
有人感动,
有人与日月同辉,
有人只是颗流星。
命运
从一出发,
就是这样属性,
有人在老天手里,
有人却掌握在自己手中。
聚阑珊
谁,念我千万思绪,多少离愁
谁,疼我百般断肠,多少沉浮
心远了,爱的眼泪视而不见
人远了,情的流放终无归宿
你,几个梦里,有我身影在其围绕
你,几个春秋,有我身影在其飘荡
你,唯独看不见,我的忧伤画面
我,浮生念不到,我的思念之人
在青麦地上跑着
雪和太阳的光芒
诗人,你无力偿还
麦地和光芒的情义
一种愿望
一种善良
你无力偿还
你无力偿还
一颗放射光芒的星辰
在你头顶寂寞燃烧
——《询问》
★ 诗歌诵读背景音乐
★ 经典美文诵读诗歌
★ 诵读范文
★ 古诗文诵读
★ 诵读方案
★ 诵读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