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喀斯特地貌的成因是什么?(共含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奥利奥奶茶”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浅析我国喀斯特地貌成因分析及分布
【摘要】喀斯特地区因其地形中存在可溶性水对可溶性岩石产生相溶作用形成的地表结构和地下形态,也称石灰岩地形和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是形成喀斯特地形的主要原因。当雨水或者地下水与地面中的碳酸盐类岩石接触时,就会有少量碳酸盐溶于水中。经过长时间的溶解和冲刷,就形成了现在的喀斯特地形。其分布位置大都形成在溶洞和地下河地区。
【关键词】喀斯特地形;成因分析;地貌分布
1.喀斯特起源及形成原理
喀斯特在当地的意思中就是布满岩石的区域。经过长时间的水流侵蚀,形成的地区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地形,地质学家根据这样的情况将其命名为喀斯特地形。
由于当地气温的温带气候PH值较低形成的酸雨和当地的岩石所形成喀斯特地形。随着地表下的岩石不断与水反应,将不溶的碳酸盐在与二氧化碳发生作用生成可溶但不稳定的碳酸氢盐,一个比较大的溶洞形成条件只是需要一个好的排水口就可以满足。溶洞中的水在流动时,其溶解的碳酸氢盐就可能分解,将无法溶解的碳酸盐成分扩散在表面。从溶洞顶部滴落到地上的过程中,会凝固形成在顶端,而另一部分则会在地面沉降。在顶端上部分形成的部分就是钟乳石,在地表表面的则是石笋。
2.喀斯特地形分类
2.1按其发育演化
(1)经过地表水的不断冲刷和溶解,其岩石层内部形成了一个可装载的凹槽,之前固有的岩层部分则被形成了石柱或石笋。
(2)在向岩石流入地下水的溶解过程,超过100m后就形成了落水洞。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4)在地下水对岩石溶层作用的同时,最终会形成坍塌,而根据具体的情况可分为坍陷漏斗或者陷塘。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6)在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可以在过去的溶洞中和地下水中可继续发挥作用。
2.2按出露条件
按照其当地的石岩层分布和溶蚀分布可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 埋藏型喀斯特,其中裸露型喀斯特地貌是比较常见的,由大量的石灰岩层分布在广阔的地表上。覆盖型喀斯特和埋葬型喀斯特是在形成的过程中,地下水的溶蚀在岩石表面和内部的溶蚀程度不,形成的外表和内部结构不同
2.3按气候带
针对喀斯特地貌种类上,我国的喀斯特面积是世界上最大的,从热带到寒带各种喀斯特地貌类型齐全,按具体种类划分,可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等等。
2.4按岩性
当地的岩层结构分布上,也不仅仅只是石灰岩层喀斯特,还有例如: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等,其中石灰岩喀斯特和盐喀斯特在我国喀斯特总体地形地貌的分布中,比较常见。
3.我国喀斯特地貌类型及其分布
3.1地表喀斯特地貌类型与分布
3.1.1溶沟和石芽
睡着地下水在岩石裂缝表面和内层的流动变化,逐渐形成了石质沟槽。在云南当地的一些石林内就存在比较完整的石芽,它的形成条件是厚层、质纯、产状平缓、垂直节理稀疏和湿热的气候环境。
3.1.2天坑和竖井
在我国四川和重庆等地区容易形成因岩溶不断塌陷而产生的漏斗状的圆形洼地或竖井状的洞,大都分布在陡峭的两地、洼地、和盆地之间,因为流水沿着岩石的裂隙侵蚀强烈,形成的天坑深度可以达到几十米到上百米不等。
3.1.3溶蚀洼地和溶蚀谷地
溶蚀洼地其形状是圆形的封闭岩溶地带,在雨季容易造成洪涝,旱季形成旱灾。面积在数平方千米至十几平方千米。随着其洼地的不断扩展可形成溶蚀谷,它受构造影响比较大,面积更为广,一般数十平方千米至数百平方千米,其地表径流比较明显、地势平坦,例如广西都安有一溶蚀谷地宽一公里,长十公里。在我国的云贵地区类似于这样的“喀斯特”地形还有很多。
3.1.4干谷
随着地表径流消失后原来的溶岩区山谷则形成了干谷,它的形成原因是河流的某一段河道水流沿着谷底的竖井或水洞流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从地表转化为地下径流的过程我们称之为伏流。也可以通过人类对河道方向的改变也可以形成这样的情况,在我国东北地区这样的情况比较多见。
3.1.5峰林、峰丛、孤峰、天生桥
在岩溶的作用下形成了广西省独特天然屏风的自然风景。
在经过可溶性物质的溶蚀过程后形成的聚集在一起的岩石层,则是峰丛。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演化而形成的。峰林和峰丛之间在地质结构的作用下也会发生互相改变。山峰表现为锥状、塔状、圆柱状等尖锐峰体。喀斯特地区中峰林和峰丛的存在比较独有的一道景观。
而孤峰在形成溶蚀的过程中则要求相对稳定的地质变化。奇特美丽的桂林山水会把大自然对它的宠爱告诉你。
而由可溶性岩层经过河水的不断冲洗后形成的类似于拱桥的形状就是天生桥。
3.1.6地表钙华堆积
在喀斯特地区形成的独特地形中主要有瀑布华,钙华堤坝和岩溶泉华。
瀑布华:在地表瀑布进过迅速的加速过程中其内力作用不断减小,内部的二氧化碳不断溢出,最终形成壮观的瀑布景象,而我国贵州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就属于这一种。
钙华堤坝:溶解大量CaCO3的高山冰雪溶水和含大量CaCO3在地下水下渗透中由岩溶水经过地下径流形成。随着水流量的变化和水温的升高、藻类植物的大量产生就会产生大量的钙华沉积。钙华中含许多杂质和多种不同元素,受到水生植物的影响,其钙化的表现形式也变得更加丰富。这种地貌在我国四川黄龙寺一代分布较广,其当地的黄龙寺旅游发展业正是和喀斯特地形的相似而得到提高。
岩溶泉华是溶有大量CaCO3的泉水涌出地表,其内部的泉水温度的不断升高,并且内部的压力还在减少,使得CaCO3在泉口形成钙华沉积,随着长时间的冲刷过程,其形成的景象也十分特殊。
3.2地下岩溶景观
3.2.1溶洞的概况
3.2.2溶蚀地貌――石锅和边槽
溶洞顶部某一个区域内的某一点,在受到强烈水流溶蚀的冲击后,随着水压增大,溶蚀能力增强,该地区形成的弧形面状,称之为石锅。边槽是指溶洞的边壁在水的溶蚀作用下产生的凹槽地貌,在溶洞中属于比较常见的部分。
3.2.3堆积地貌
在我国西南地区的`溶洞中,你可以欣赏到溶洞中最精华的部分,堆积地貌。重力水的堆积是溶洞堆积地貌的主要形成方式,大量的岩石经过不断的溶解,在从顶部滴落到地表时,不断积累,最终形成一系列奇特的堆积物。石钟乳是一种呈倒锥状的岩溶堆积物,大小从几厘米到几米不等,并且会在原有的表面进行延伸。石笋是由洞底向上伸展的岩溶堆积物,主要是岩溶水滴滴落到洞底并不断沉积的产物,呈现出尖笋状,在结构上和石笋一样都属于同心圆结构。石柱形成的过程则是由石笋和石柱同时生长的结果。石幔是岩溶水沿着洞壁呈薄膜状的漫流过程中CaCO3逐渐沉积的产物,其外形为层片状。在溶洞的两边边石堤位置存在大量的堆积物,形成独特的地貌。
4.地势分布及运用
在气温比较温暖的石灰岩地层区域就容易形成喀斯特地形。大部分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南地区,例如云南、广西、四川等。当地的碳酸盐分布比较广泛,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云贵地区和广西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著名的景区有云南石林。
当地特有的喀斯特温泉中有大量丰富的有益元素,对人体的医疗方面具有的重大的研究价值。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各种沉积矿产较为丰富,其内部的构造非常适合石油气储存。独特的溶洞奇峰景观、河流流径、养身的泉水都是当地可以开发的旅游景点项目。
参考文献:
[1]宋林华;喀斯特地貌研究进展与趋势[J];地理科学进展;03期
[2]赵景波;邵天杰;郁科科;李恩菊;成爱芳;孟静静;董治宝;;腾格里沙漠民勤实验点夏季沙丘CO _ 2浓度变化[J];地理科学进展;11期
[3]彭建,杨明德,梁虹,王尚彦,戴传固;“三元剥蚀”与路南石林发育[J];地理研究;02期
成因:
岩性条件:
岩性条件是雅丹形成发育的基础。因对雅丹的定义不一致,雅丹形成发育可以在不同硬度和不同时代的岩石上。也有学者认为除硬度外,岩性中还应考虑其结构,并做了研究。如Goudie认为形成雅丹的岩体岩性相对一致,构造简单,但有便于下切的节理发育。夏训诚认为具有泥岩和砂岩互层的河湖相沉积物,泥岩层内发育有便于侵蚀的水平与垂直节理。
环境条件:
目前发现的绝大多数雅丹分布在极端干旱区,年降水量小于50毫米,植被稀少的平原地区,风蚀作用强烈;或较为湿润的'洼地,盐类风化作用、地下水作用强烈的地区。很多学者根据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推断高大的雅丹是在更新世冰期干冷多风的气候环境下形成的,或更早的干旱气候环境下形成的。
动力条件:
动力条件是雅丹地貌形成的关键因素,现在主要集中于外营力条件的研究,包括风力和水力等方面。
喀斯特(KARST)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称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目录喀斯特地貌类型形成原因中国喀斯特“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意思是岩石裸露的地方。那里有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喀斯特”一词即为岩溶地貌的代称。中国是世界上对喀斯特地貌现象记述和研究最早的国家,早在晋代即有记载,尤以明徐宏祖(1586~1641)所著的《徐霞客游记》记述最为详尽。 地理分布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③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总面积达51×106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地貌类型简介
喀斯特可划分许多不同的类型。按出露条件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此外,还有按海拔高度、发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时期等不同的划分等。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它们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构成,在本质上不同于喀斯特。
地表喀斯特形态
溶沟和石芽地表水沿岩石表面流动,由溶蚀、侵蚀形成的许多凹槽称为溶沟。溶沟之间的突出部分叫石芽。石林:这是一种高大的石芽,高达20-30米,密布如林,故称石林。它是由于石灰岩纯度高、厚度大,层面水平,在热带多雨条件下形成的。 峰丛、峰林和孤峰 峰丛和峰林是石灰岩遭受强烈溶蚀而形成的山峰集合体。其中峰丛是底部基坐相连的石峰,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向深处溶蚀、演化而形成。孤峰是岩溶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盆地中。 溶斗和溶蚀洼地溶斗是岩溶区地表圆形或椭圆形的洼地,溶蚀洼地是由四周为低山、丘陵和峰林所包围的封闭洼地。若溶斗和溶蚀洼地底部的通道被堵塞,可积水成塘,大的可以形成岩溶湖。 落水洞、干谷和盲谷落水洞是岩溶区地表水流向地下或地下溶洞的通道,它是岩溶垂直流水对裂隙不断溶蚀并随坍塌而形成。在河道中的落水洞,常使河水会部汇入地下,使河水断流形成干谷或盲谷。
地下喀斯特形态
溶洞:又称洞穴,它是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石的层面、节理或断层进行溶蚀和侵蚀而形成的地下孔道。溶洞中的喀斯特形态主要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灰华和泉华。贵州著名景点安顺龙宫和织金县的织金洞就是地下喀斯特地貌的杰作。
形成原因中国现代喀斯特是在燕山运动以后准平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老第三纪时,华南为热带气候,峰林开始发育;华北则为亚热带气候,至今在晋中山地和太行山南段的一些分水岭地区还遗留有缓丘一洼地地貌。但当时长江南北却为荒漠地带,是喀斯特发育很弱的地区。新第三纪时,中国季风气候形成,奠定了现今喀斯特地带性的基础,华南保持了湿热气候,华中变得湿润,喀斯特发育转向强烈。尤其是第四纪以来,地壳迅速上升,喀斯特地貌随之迅速发育,类型复杂多样。随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气候带频繁变动,但在交替变动中气候带有逐步南移的特点,华南热带峰林的北界达南岭、苗岭一线,在湖南道县为北纬25°40′。在贵州为北纬26°左右。 这一界线较现今热带界线偏北约3~4个纬度,可见峰林的北界不是在现代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中国东部气温和雨量虽是向北渐变,但喀斯特地带性的差异却非常明显。这是因为受冰期与间冰期气候的影响,间冰期时中国的气温和雨量都较高,有利于喀斯特发育。而冰期时寒冷少雨,强烈地抑制了喀斯特的发育。但越往热带其影响越小。在热带峰林区域,保持了峰林得以断续发育的条件,而从华中向东北则影响越来越大,喀斯特作用的强度向北迅速降低,使类型发生明显的变化。广大的西北地区,从第三纪以来均处于干燥气候条件下,是喀斯特几乎不发育的地区。
中国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之广泛,类型之多,为世界所罕见,主要集中在云贵高原和四川西南部。在中国,作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石、白云岩、石膏和岩盐等)分布很广。据不完全统计,总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其中裸露的碳酸盐类岩石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7;埋藏的碳酸盐岩石面积约70万平方公里。碳酸盐岩石在全国各省区均有分布,但以桂、黔和滇东部地区分布最广。湘西、鄂西、川东、鲁、晋等地,碳酸盐岩石分布的面积也较广。
由东南部的喀斯特森林区、甲良镇洞庭五针松保证点及小七孔喀斯特森林科学游览区三部分组成。总面积21100公顷,森林覆盖率为87.54%。根据各方面了解的情况和资料证明:茂兰喀斯特森林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上罕见的中亚热带喀斯特原生性较强的残存森林。该区由森林和喀斯特地貌组合形成的生态系统,包含着复杂而深奥的科学内容,它不仅是科学工作者研究喀斯特森林、植被、动物、土壤、气象、水文地质以及生态环境等自然科学的博物馆,而且它以独特的喀斯特自然景色给人以美的享受。
目录景区简介气候特点生态特征林区特色收缩展开景区简介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荔波县的东南部,它由东南部的喀斯特森林区、甲良镇洞庭五针松保证点及小七孔喀斯特森林科学游览区三部分组成。总面积21100公顷,森林覆盖率为87.54%。根据各方面了解的情况和资料证明:茂兰喀斯特森林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上罕见的中亚热带喀斯特原生性较强的残存森林。该区由森林和喀斯特地貌组合形成的生态系统,包含着复杂而深奥的科学内容,它不仅是科学工作者研究喀斯特森林、植被、动物、土壤、气象、水文地质以及生态环境等自然科学的博物馆,而且它以独特的喀斯特自然景色给人以美的享受。 以喀斯特景色奇丽,风光优美著称的桂林及阳朔山水、云南路南石林、贵州黄果树瀑布等,是早已闻名于世的旅游胜地,为世界各国所罕见,但是,这些地区生长的森林早已遭到破坏,大片地区演变成喀斯特石漠景观,而茂兰喀斯特森林作为一处珍贵的风景资源,却在相当广泛的程度上超脱了喀斯特风景的固定程式,改变了喀斯特荒芜的的情调,把千姿百态的山光水景、地下溶洞与碧绿的森林景色揉合在一起,呈现出一幅完美的自然景色。
气候特点茂兰自然保护区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气候温暖湿润以及受喀斯特地质地貌的影响,形成丰富多样的小生境。在不大的窨范围内,既有岩石裸露、气候变化大的石芽,崩塌的大石块干旱生境,也有土层相对深厚、营养元素丰富、有机质含量较高、气候变幅小的石沟、石缝湿润肥沃生境;既有阳光充足的明亮生镜,也有直射光难以到达的阴暗生境。山洼漏斗底部呈现湿度大、温度低、变幅少、日照少、静风的生境,而在山脊暴露部位则出现湿度低、温度高、日照强、风大的生境。
生态特征小生境的多样性导致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及生态系统结构复杂。从旱生植物到湿生植物,喜光植物到耐阴植物,草质藤本到木质藤本,生态幅度大的植物到严格喜钙植物都有分布。它们分别占领与其自身特性相应的'小生境。这是生物和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自然选择的结果。在区系成份上,动植物处于过渡交错地带,因而动植物资维管束植物有115科514属1203种,其中种子植物144种494必1172种,蕨类植物11科31种,约占贵州省维管束植物的1/6以上,属国家保护的树种20多个。另外,还发现了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的单性木兰和40多个动植物新种以及54个兰花品种,较为珍贵的有春剑、线叶春兰、寒兰、美花石斛、绒线斑叶兰、硬叶兜兰、带叶兜兰、鹤顶兰、万带兰、开唇兰等。中草药植物345种,隶属132科26属。其中有不少种类属国家紧缺药材。苔藓植物有68种,其中55种为贵州省新分布,一种为国内新记录。大型真菌163种,隶属34科81属;可供食用的45种,药用40种。鸟类有37科139种,占贵州鸟类总数的1/4。列为国家保护的鸟类的15种。兽类有8目24种41属59种,列为国家保护的兽类15种。还有两栖类、爬行类、鱼类100多种,有很多种属是贵州省的新分布。另外还发现了荔波壁虎、大鳞金线、小口缨鱼、荔波盲条鳅、长须金钱等新种。
林区特色茂兰独特的地理环境及其上覆盖的喀斯特森林,造就了其独特的风景景观。根据景观特色,分为森林地貌景观、水文景观及洞穴景观三大类型。 不同的喀斯特地貌形态及地貌类型,与浓郁的森林覆盖相搭配,形成了艳丽多姿的喀斯特森林地貌景观。可分为漏斗森林、洼地森林、谷地森林及槽谷森林四大景观。
漏斗森林
为森林密集覆盖的喀斯特峰丛漏斗,状若深邃的巨大绿色窝穴。漏斗底至锥峰顶一般高差150―300米,人迹罕至,万物都保持着原始自然的特色。各种各样的树木根系窜于喀斯特裂隙之中,奇形怪状的藤萝攀附着林冠和平共处峭壁之上,枝叶繁茂,浓荫蔽日,形成了神秘而静恬的漏斗森林景色。
洼地森林
为森林广泛覆盖的喀斯特锥峰洼地,常有农田房舍分布其间。田园镶嵌在绿色峰丛之间,喀斯特大泉及地下河水自洼地边缓缓流出,清澈透明,构成山清水秀的田园森林风光。
盆地森林
林覆盖着喀斯特峰林盆地(谷地),四周森林茂密的孤峰及峰丛巍然耸立。盆地开阔平坦,锥峰挺拔俊秀,上下一片碧绿,形成了尉然壮观的盆地森林景。
槽谷森林
为森林浓密覆盖的喀斯特槽谷。谷中巨石累累,巨石上布满藤萝树木。谷地忽宽忽窄,两岸锥峰时高时低,森林覆盖疏密不定,地下河时隐时露,流水清澈,形成神秘而肃静的景色。 茂兰喀斯特森林中种类繁多的地下水露头和地表溪流,在千姿百态的青峰掩映之下,展示出一派瑰丽珍奇的水景山色。区内喀斯特水文风景景观主要有:地下河出入口及明流、瀑布、喀斯特潭、湖泊、地下河天窗、喀斯特泉、多湖泉及森林滞汐泉等。这些水文现象与一般喀斯特地区并无本质上差别,但因其出露及径流之处多为森林及树丛所掩盖,致使密林之中清流若隐若现,为喀斯特山水增添了清新的色彩。 地下河出入口及明流段,有区内多见于东南部,一般沿绿色群峰环抱的盆地及洼地一侧流出,迂回曲折,时隐时现,再沿另一侧潜入地下,来无影,去无踪给人以神秘之感。 区内最大的瀑布,见于瑶所东侧绿色峡谷出口处,系瑶所地下河骤然出露地表而形成,总落差70余米。瀑布沿绿荫覆盖的喀斯特陡壁层层跌落,水花飞溅,恰似银白色飘带悬挂于绿茵丛中,蔚为壮观。另外还有小七孔响水河68级瀑布群、拉雅瀑布等,均各有特色。 喀斯特潭(湖)及地下河天窗,多形成于谷地及洼地边缘,一般面积数十平方米,水深数米至十余米。潭水湛蓝而平静,绿色锥峰倒映于潭水之中,时而可见地下河所特有的鱼儿漫游。恰是青山伴绿水,景色分外娇。区内最著名的数小七孔鸳鸯湖,为两个数亩大的湖泊,中间数条河道相连,迂回曲折,宛如水上迷宫,岸边绿树荫荫,湖光水影,构成了美丽秀静的景色。 洞穴景观 茂兰的地下洞穴极为发育,遍布全区,多与地下河道纵横交错。有的千姿百态,有的神秘莫测,有的奇形怪状,实为不可多得的旅游探险资源。洞穴中,以花峒一带的洞穴最为丰富和壮观,如九洞天、神仙洞、金狮洞等。九洞天中,一座石柱,像一尊大佛,惟妙惟肖,当地群众常到洞中求神拜佛,祈祷生儿育女、来年有好收成。最奇特的是地处洞山的金狮洞,洞长不过300米,但洞中石笋、石柱、石旗、钟乳等极为发育和集中,洞中集水,水深仅膝,石笋生长在水中成林,似岛屿、珊瑚礁沿岸簇状分布。有的犹如茶花含苞欲放,有的似雪莲、浮萍,洁净雪白,蕴为雪山美景有的如水中灵芝,迎水倾斜,构成了一个难得的洞穴艺术宫。
重庆武隆喀斯特旅游区为国家5A级景区。它包括含世界最大的天生石桥群――天生三~、南国草原――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天下第一洞”的芙蓉洞三个部分。
天生三~景区位于武隆县城东南20公里处,天生三桥奇观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具有雄、奇、险、秀、幽、绝等特点,是全国罕见的地质奇观生态型旅游区,被探险专家和地质专家赞为“地球遗产,世界奇观”。景区内以三座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天生石桥最具吸引力,是世界最大的天生桥群。景区风景秀丽,山、水、瀑、峡、桥构成一幅完美的山水画卷,同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唐朝这里就是官方的驿道,并在坑底设驿站,目前已恢复驿站旧貌,并成为张艺谋2006年新片《满城尽带黄金甲》唯一外景地。
芙蓉洞是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景区、国家地质公园,中国唯一的世界遗产洞穴,全长2700米,芙蓉洞以竖井众多、洞穴沉积物类型齐全、形态完美、质地纯净著称,其竖井是目前国内外发现的最大竖井群。洞内五绝:珊瑚瑶池、巨幕飞瀑、生命之源、犬牙晶花池、石花之王更是天地灵秀之瑰宝。
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距武隆县城28公里,占地面积100平方公里,海拔1650―2033米,年平均气温低于11.2℃。茂密的森林、辽阔的草原、奇秀的山峰、凉爽宜人的气候、奇丽的冰雪景观,显示出其独特的旅游观赏价值。其林海、奇峰、草场、雪原被游客称为仙女山“四绝”。仙女山有森林面积33万亩,天然草坪数十万亩。南国风光,北国情调,草原与森林绘成壮美的诗篇,素有“南国牧原”、“山城夏宫”、“东方瑞士”和“落在凡间的伊甸园”之美誉,是天然大氧吧,已是重庆休闲旅游的代名词。
天生三~和芙蓉洞是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重要组成部分、是解读长江三峡发育演化的一把钥匙,极具观赏和科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