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眼中:中国父母育儿之不当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莎莎鲨我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外国人眼中:中国父母育儿之不当(共含6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莎莎鲨我”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外国人眼中:中国父母育儿之不当

篇1:外国人眼中:中国父母育儿之不当

外国人眼中:中国父母育儿之不当

如何教育孩子始终是让父母最为头疼的事情,怎样的方式方法才是正确的?在国外很多父母看来,以下是他们认为不合适的做法。

让保姆、爷爷奶奶带孩子

很多中国父母以为孩子只要身边有人看着,没有生命危险就好。其实从出生开始,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我们很多家庭的孩子,是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下长大的,永远缺乏爱的安全感,终生追求那童年时期失去却永远追不回的爱。

孩子成炫耀比较对象

中国人一方面爱面子,一方面想鼓励孩子上进。常常说,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绩多好,人家又得了什么奖。这种比较最要不得。况且常常是当着很多人的面说。说难听点,孩子考试考不好只怪你基因太差。你每一次把孩子和别人比,只带给他多一份不满和痛苦,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

漠视孩子的隐私和权利

父母进入子女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谈。应该尊重孩子的所有权利,把他当一个成人一样尊重。这个尊重是从出生换尿片开始的'。换尿片前,先和颜悦色告诉他要换尿片了,向他道歉,请他忍耐一下。这种尊重的精神是我们社会所缺乏的,导致社会缺乏服务和尊重的观念。不被尊重的人以后也不知道尊重别人。

按自己的标准塑造孩子

很多父母把自己一生的遗憾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为是正确的路走。即使孩子并不适合,或者不喜欢,譬如学钢琴,譬如出国。在这种压力下,家庭变得不快乐,亲子的愉快时光成了斗争大会。牺牲了亲子的和谐关系,让孩子追求一些莫名其妙,也不见得正确的父母的理想。当子女长大后回想起童年时,尽是不快乐的回忆,的确是些失败父母的作为。

认为越用功越好

很多父母以为学校的成绩代表一切。目标订清楚了,父母剩下的工作,就是用一切威逼利诱苦苦哀求,来达到这个目的。这个科举时代遗留的过时观念,仍旧深存人心。其实学校的成绩并不代表一切。反而是全面的能力(活力、毅力、性格等),才是影响他们一生的重要因素。

认为早起很好,睡觉懒惰

成长中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目前全国教育界正在集体犯罪,剥夺孩子们的睡眠时间,毁灭中华民族的健康下一代。很多孩子6点就起床,每天睡不足8小时。全国还在推广早起才健康的错误观念。睡不足会影响发育。脑力会减退。我们的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

父母的爱成最大理由

男女之间,爱并不是为所欲为的借口。或许因为电视剧演得太多了。很多人以为爱就可以当一切的借口。很多父母常对子女说的一句话:我们这样做,也是因为爱你,为你好啊!想用这句话堵住子女的反驳,这简直荒谬,要求不合理就是不合理。

篇2:中国父母育儿误区

孩子在承受成长的烦恼

“我正在教儿子认字,可他一刻也坐不住,我上次开家长会,班上的小朋友基本上都在学识字卡片。”一位儿子才上幼儿园小班的妈妈在论坛上和其他孩子的父母“叹苦经”。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落后于人,父母们一方面亲自上阵教孩子,一方面花大价钱投资孩子的教育。一位有带教经验的班主任说,沪上一些高学历、高素质的白领年轻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存在着“精英式教育,最好培养出个神童”的心理,只注重智力开发(文化知识);认为教会孩子掌握一种乐器、学会一种技能就是智力开发;盲目崇尚“天才式”教育。有所觉悟的父母少之又少,大多数父母只要一听说别的孩子在学什么,马上神经紧张地回去给自己的孩子加班加码。越是学历高的白领父母越自信,他们有自己的一套“教育套餐”,3岁学画画、4岁学弹琴、读逻辑思维、创造力课程……令孩子承受难以承受的“成长烦恼”。

学习是为了充实自我,而不是为实现父母的期待

她说:“在美国,父母不会刻意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较,从不会说,你看别人已经会什么什么了,而你怎么还不努力之类的话。在他们看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特点,他们只会跟孩子的过去比较,只要今天比昨天有进步就可以了。这一点,和中国父母非常不同。”她坦言,从小自己就生活在父母不停的督促声中:“你看隔壁的孩子会自己读童话书了;为什么你们班上的某某比你分数高?”

在这样强烈的竞争意识中,她早在学龄前已经认识千余汉字。

4岁开始拉小提琴,她努力学习,逼迫自己达到父母的要求。

但这位在父母眼中考取奖学金出国留学的精英孩子,内心其实一直不快乐。长久以来,她只是在为父母的面子而活。

出国后,她甚至一度认为已经完成了父母的要求,放纵自己。正是在美国留学期间,她的思想有了巨大改变。她发现,美国的教育主张以个性为重,孩子们学习知识是为了充实自我,而不是为实现父母的期待。

她说:“华人社会中爱攀比、讲面子。盲目的攀比,不仅造成父母之间对孩子期待值的‘军备竞赛’,更为孩子的心灵留下阴影。如果孩子受家庭文化影响较深也养成爱攀比的习性,他们不会适应国际社会的主流文化。在美国学校中,学生若斤斤计较考分、名次、获奖等等,是很招别人反感的。有这种习惯的人,走上社会也会遭到孤立。”现在,她自己也有了一个女儿,经济条件很好的她没有安排女儿早早的参加各类课程,唯一坚持的是,陪女儿做游戏,讲故事。

专家寄语

自然、愉快地成长最重要

“不应盲目追求天价投资,而应注重收获,游戏和快乐才是孩子早期教育的主要构成,生活则是最好的内容;幼儿时期是孩子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要提倡和谐教育,让孩子自然、愉快地成长。”好孩子育儿网的专家这样说。“不能认为一个阅读着的孩子就是合格的,关键在于他读的是什么。儿童时期是一个人形象思维发展最好的时期,彩色的图画带给孩子视觉、心灵上的感受与记忆是黑白的文字所不能替代的。如果孩子的早期阅读只停留在文字层面,或粗浅的图片阅读层面,将会影响他一生的阅读记忆。”其主线应该是培养有益于儿童终身发展的品质。比如: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学会学习的方法,这对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专注力非常重要,远远比让孩子学会跳几支舞、画几幅画、学几个英语单词重要得多。

教育专家们提醒

一定要摒弃教育攀比、急功近利的心态,培养孩子“全优”不太现实,不如多花些时间发现孩子的兴趣和特长,让孩子感受生活乐趣与亲情的温暖,培养良好的性格和品格更重要。

[中国父母育儿误区]

篇3:中国父母育儿心态误区

中国父母育儿心态误区

“喜欢用孩子的成就来为自己脸上贴金,是中国父母的一个‘陋习’。”一位有海外求学经历的母亲和“好孩子育儿网”的专家讨论了育儿走入误区的一些话题。在海外留学期间,这位妈妈在帮老外看孩子的兼职工作中,开始对自己曾受到的教育和中国父母的心态有了比较。

千万不要错过0-3岁早期开发的机会

学习是为了充实自我,而不是为实现父母的期待

她说:“在美国,父母不会刻意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较,从不会说,你看别人已经会什么什么了,而你怎么还不努力之类的话。在他们看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特点,他们只会跟孩子的过去比较,只要今天比昨天有进步就可以了。这一点,和中国父母非常不同。”她坦言,从小自己就生活在父母不停的督促声中:“你看隔壁的孩子会自己读童话书了;为什么你们班上的某某比你分数高?”

在这样强烈的竞争意识中,她早在学龄前已经认识千余汉字。

4岁开始拉小提琴,她努力学习,逼迫自己达到父母的要求。

但这位在父母眼中考取奖学金出国留学的精英孩子,内心其实一直不快乐。长久以来,她只是在为父母的面子而活。

出国后,她甚至一度认为已经完成了父母的要求,放纵自己。正是在美国留学期间,她的思想有了巨大改变。她发现,美国的教育主张以个性为重,孩子们学习知识是为了充实自我,而不是为实现父母的期待。

她说:“华人社会中爱攀比、讲面子。盲目的攀比,不仅造成父母之间对孩子期待值的‘军备竞赛’,更为孩子的心灵留下阴影。如果孩子受家庭文化影响较深也养成爱攀比的习性,他们不会适应国际社会的主流文化。在美国学校中,学生若斤斤计较考分、名次、获奖等等,是很招别人反感的。有这种习惯的人,走上社会也会遭到孤立。”现在,她自己也有了一个女儿,经济条件很好的她没有安排女儿早早的参加各类课程,唯一坚持的是,陪女儿做游戏,讲故事。

孩子在承受成长的烦恼

“我正在教儿子认字,可他一刻也坐不住,我上次开家长会,班上的小朋友基本上都在学识字卡片。”一位儿子才上幼儿园小班的妈妈在论坛上和其他孩子的父母“叹苦经”。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落后于人,父母们一方面亲自上阵教孩子,一方面花大价钱投资孩子的教育。一位有20年带教经验的班主任说,沪上一些高学历、高素质的白领年轻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存在着“精英式教育,最好培养出个神童”的心理,只注重智力开发(文化知识);认为教会孩子掌握一种乐器、学会一种技能就是智力开发;盲目崇尚“天才式”教育。有所觉悟的父母少之又少,大多数父母只要一听说别的孩子在学什么,马上神经紧张地回去给自己的孩子加班加码。越是学历高的白领父母越自信,他们有自己的一套“教育套餐”,3岁学画画、4岁学弹琴、读逻辑思维、创造力课程……令孩子承受难以承受的“成长烦恼”。

自然、愉快地成长最重要

“不应盲目追求天价投资,而应注重收获,游戏和快乐才是孩子早期教育的主要构成,生活则是最好的内容;幼儿时期是孩子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要提倡和谐教育,让孩子自然、愉快地成长。”好孩子育儿网的专家这样说。“不能认为一个阅读着的孩子就是合格的,关键在于他读的是什么。儿童时期是一个人形象思维发展最好的时期,彩色的图画带给孩子视觉、心灵上的感受与记忆是黑白的文字所不能替代的。如果孩子的早期阅读只停留在文字层面,或粗浅的图片阅读层面,将会影响他一生的阅读记忆。”其主线应该是培养有益于儿童终身发展的品质。比如: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学会学习的方法,这对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专注力非常重要,远远比让孩子学会跳几支舞、画几幅画、学几个英语单词重要得多。

教育专家们提醒年轻父母,一定要摒弃教育攀比、急功近利的心态,培养孩子“全优”不太现实,不如多花些时间发现孩子的兴趣和特长,让他感受生活乐趣与亲情的温暖,培养良好的性格和品格。

孩子并不是生命的延续,也不是生命的简单重复,而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在最初给予他生命之后,他就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了,我们不再有控制或设计他未来的'权利。他有自己的特质,每个生命的遗传密码都是独特的。唯有尊重个体的差异、发扬生命的个性才会有真正的成功,世界才会因此而丰富多彩。

误区一: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强加给孩子

每个人应该有自己的人生梦想,孩子也一样。孩子并不是父母人生道路的升级版本。有些父母出于一种补偿心态,期待孩子能实现自己年轻时的愿望。在这一思想的支配下,很多人把孩子当成了弥补自己人生遗憾的工具,强迫他们做这做那,有这种心态的父母应该反问一下自己:我想做的事情我的孩子也一定想做吗?

误区二:希望孩子达到或超过自己的成就

有些事业比较成功的父母容易以自己的尺度规划孩子的前程,认为孩子不如自己便是失败。这同样是一个误区。一个个体的成功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即使双胞胎也存在性格、智力的差异。我们凭什么把自己的成功视为一种当然而让本是另一个生命的子女全盘继承下来?

一位娶了中国太太的美国先生对我说:“以前,我总觉得中国人比我们聪明,现在我才知道,原来中国父母永远在逼孩子读书,他们的职责是教育出学业最优秀的子女来,甚至连孩子的暑假也不放过。

美国父母呢?他们的职责是让孩子真正享受自己的童年,去运动,去交朋友,去野游,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当然,这样的教育,也免不了使孩子变得放任自流了。”

几个嫁了美国丈夫的中国太太也跟我从另外一个角度抱怨过这个问题:“我老公从不帮助孩子做功课,但是,如果孩子出了错,他也不给孩子正确答案,他会让孩子再想想,他认为,人哪有不犯错误的,不出错,怎么提高?而且,我如果是老师,孩子学校的老师做什么?”

华裔父母之间总以子女的学习成绩为荣耀。

这与美国主流社会的价值理念有差异。美国父母之间谈孩子的学业不多,而体育、课外活动,学科中遇到的老师的趣闻却是孩子妈妈之间言谈的主题。

中国家庭教育出的孩子,很多都有两面性,在父母和老师面前是一个样,背着他们又是一个样。强烈的压抑下,使他们不由自主地要用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来宣泄。比如,在上大学前被家里管制惯了,进入大学之后,就像一只出笼的小鸟失控了。有的会大玩特玩,有的一下子没有人安排日常生活,不知如何是好。

中国家庭教育到底缺少什么?尽管我们一再强调中国的基础教育有多么扎实,美国孩子的数理化有多么差劲,但为什么一旦进入美国社会,那些学业优异的华裔孩子,除了从事科研,做个高级打工白领,大多数都碌碌无为呢?其中原因有许多,部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强化提高不是永久性的,即使初期超逾别人,但是当大家都起步后,前者的优势就消失了。因为被强压后学习到的知识、思维、逻辑和推理,是被动的。

二、中国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孩子被支配、被指责得太多,会变得脆弱,他们最怕犯错误,最怕失败,所以为了避免错误,反而放弃了提出问题的机会,放弃了在失败中学习的过程。长大后,孩子不仅失去了创造和想象的能力,而且会变得患得患失。

三、中国父母不是爱孩子的真实,而是爱他们希望孩子所要成为的样子。没有给孩子一个想成为自己的空间,而是别人怎么做,孩子也要怎么做的盲从产物。兴趣对于大人和孩子同样重要,想做的事,别人不让做,他也想做;不想做的事,只会事倍功半。

四、尊重孩子,把他看作一个平等的人,与你享受平等的说话权利,批评权利,反抗权利,听话的孩子不一定是好孩子,更不一定会有出息。

不是美国父母好,中国父母差,而是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我们的视野越来越广。彼此借鉴,有益无害,美国父母还在向中国父母学习如何管教孩子呢!

篇4:中国父母育儿没想到的事

中国父母育儿没想到的事

1.和孩子共处的时间太少

中国父母大都忙于赚钱,父母们想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想让孩子有足够的钱花。但是却因为忙而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和共同的'亲子时间。父母认为给孩子物质条件就可以了,但是却忽略了孩子们的精神需求。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孩子们更需要的是亲情,是父母的陪伴。所以,即使再忙,都要记得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不要让孩子觉得孤独和无助。

2.限制孩子游戏的类型

孩子和成年人之间的观念是不同的,对于成年人来说弱智和肮脏的游戏,对于孩子来说却是好玩的。所以父母不要剥夺孩子玩游戏的权利,也不要限制孩子哪些游戏该玩哪些游戏不该玩。当孩子玩泥巴时,不要过去拧孩子的耳朵,也不要大吼孩子。让孩子自行定义自己的游戏,自行探索这个多变的世界。

3.不尊重孩子的动手能力

很多宝宝们可能都喜欢自己动手做一些事情,比如,孩子有时候可能想自己吃饭,但是父母却讨厌孩子把饭菜弄的到处都是,于是强制给宝宝喂饭;另外孩子可能想帮父母洗碗,但是父母怕孩子打碎碗,于是不让他们洗碗。这样不仅扼杀了宝宝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宝宝们的懒惰心理,以后不管碰到什么问题,宝宝们可能都不想自己动手,都想让父母帮他们。

4.不让宝宝大喊大叫

每个宝宝都有天真的一面,遇到问题时,他们可能喜欢大喊大叫。中国父母在这个时候都会批评孩子,让孩子们规矩点,在这种环境下,会扼杀宝宝们的热情,导致宝宝们出现害怕的心理,以后遇到问题时,即使自己可以解决,但是宝宝们也不敢自行决定。比如说,上学后宝宝们对于老师的问题可能知道答案,但是宝宝们却不敢回答。所以中国的爸爸妈妈不要随便遏制宝宝的行为。

5.一切以学习来衡量孩子

在中国,父母们把孩子的学习成绩看的非常重要,而忽略了对孩子其它方面的教育。当孩子玩耍时,父母会强制孩子去学习;当孩子做家务时,父母会督促孩子去学习不用做家务。在父母的眼里孩子学习成绩好就等于一切。这种畸形的心理,不仅隔阂了孩子和父母的亲情,还让孩子变得懒惰不会做家务,一旦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很可能毁了孩子。所以,中国父母应该正确看待孩子的学习,不要把学习当成孩子的一切。要知道,孩子要学习的还有其它很多东西。

篇5:[家庭教育]中国父母育儿心态陷误区

学习是为了充实自我,而不是为实现父母的期待

她说:“在美国,父母不会刻意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较,从不会说,你看别人已经会什么什么了,而你怎么还不努力之类的话。在他们看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特点,他们只会跟孩子的过去比较,只要今天比昨天有进步就可以了。这一点,和中国父母非常不同。”她坦言,从小自己就生活在父母不停的督促声中:“你看隔壁的孩子会自己读童话书了;为什么你们班上的某某比你分数高?”

在这样强烈的竞争意识中,她早在学龄前已经认识千余汉字。

4岁开始拉小提琴,她努力学习,逼迫自己达到父母的要求。

但这位在父母眼中考取奖学金出国留学的精英孩子,内心其实一直不快乐。长久以来,她只是在为父母的面子而活。

出国后,她甚至一度认为已经完成了父母的要求,放纵自己。正是在美国留学期间,她的思想有了巨大改变。她发现,美国的教育主张以个性为重,孩子们学习知识是为了充实自我,而不是为实现父母的期待。

她说:“华人社会中爱攀比、讲面子。盲目的攀比,不仅造成父母之间对孩子期待值的‘军备竞赛’,更为孩子的心灵留下阴影。如果孩子受家庭文化影响较深也养成爱攀比的习性,他们不会适应国际社会的主流文化。在美国学校中,学生若斤斤计较考分、名次、获奖等等,是很招别人反感的。有这种习惯的人,走上社会也会遭到孤立。”现在,她自己也有了一个女儿,经济条件很好的她没有安排女儿早早的参加各类课程,唯一坚持的是,陪女儿做游戏,讲故事。

孩子在承受成长的烦恼

“我正在教儿子认字,可他一刻也坐不住,我上次开家长会,班上的小朋友基本上都在学识字卡片。”一位儿子才上幼儿园小班的妈妈在论坛上和其他孩子的父母“叹苦经”。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落后于人,父母们一方面亲自上阵教孩子,一方面花大价钱投资孩子的教育。一位有带教经验的班主任说,沪上一些高学历、高素质的白领年轻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存在着“精英式教育,最好培养出个神童”的心理,只注重智力开发(文化知识);认为教会孩子掌握一种乐器、学会一种技能就是智力开发;盲目崇尚“天才式”教育。有所觉悟的父母少之又少,大多数父母只要一听说别的孩子在学什么,马上神经紧张地回去给自己的孩子加班加码。越是学历高的白领父母越自信,他们有自己的一套“教育套餐”,3岁学画画、4岁学弹琴、读逻辑思维、创造力课程……令孩子承受难以承受的“成长烦恼”。

自然、愉快地成长最重要

“不应盲目追求天价投资,而应注重收获,游戏和快乐才是孩子早期教育的主要构成,生活则是最好的内容;幼儿时期是孩子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要提倡和谐教育,让孩子自然、愉快地成长。”好孩子育儿网的专家这样说。“不能认为一个阅读着的孩子就是合格的,关键在于他读的是什么。儿童时期是一个人形象思维发展最好的时期,彩色的图画带给孩子视觉、心灵上的感受与记忆是黑白的文字所不能替代的。如果孩子的`早期阅读只停留在文字层面,或粗浅的图片阅读层面,将会影响他一生的阅读记忆。”其主线应该是培养有益于儿童终身发展的品质。比如: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学会学习的方法,这对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专注力非常重要,远远比让孩子学会跳几支舞、画几幅画、学几个英语单词重要得多。

教育专家们提醒年轻父母,一定要摒弃教育攀比、急功近利的心态,培养孩子“全优”不太现实,不如多花些时间发现孩子的兴趣和特长,让他感受生活乐趣与亲情的温暖,培养良好的性格和品格。

为人父母,你可知孩子并不是生命的延续,也不是生命的简单重复,而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在最初给予他生命之后,他就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了,我们不再有控制或设计他未来的权利。他有自己的特质,每个生命的遗传密码都是独特的。唯有尊重个体的差异、发扬生命的个性才会有真正的成功,世界才会因此而丰富多彩。

误区一: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强加给孩子

每个人应该有自己的人生梦想,孩子也一样。孩子并不是父母人生道路的升级版本。有些父母出于一种补偿心态,期待孩子能实现自己年轻时的愿望。在这一思想的支配下,很多人把孩子当成了弥补自己人生遗憾的工具,强迫他们做这做那,有这种心态的父母应该反问一下自己:我想做的事情我的孩子也一定想做吗?

误区二:希望孩子达到或超过自己的成就

有些事业比较成功的父母容易以自己的尺度规划孩子的前程,认为孩子不如自己便是失败。这同样是一个误区。一个个体的成功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即使双胞胎也存在性格、智力的差异。我们凭什么把自己的成功视为一种当然而让本是另一个生命的子女全盘继承下来?

一位娶了中国太太的美国先生对我说:“以前,我总觉得中国人比我们聪明,现在我才知道,原来中国父母永远在逼孩子读书,他们的职责是教育出学业最优秀的子女来,甚至连孩子的暑假也不放过。

美国父母呢?他们的职责是让孩子真正享受自己的童年,去运动,去交朋友,去野游,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当然,这样的教育,也免不了使孩子变得放任自流了。”

几个嫁了美国丈夫的中国太太也跟我从另外一个角度抱怨过这个问题:“我老公从不帮助孩子做功课,但是,如果孩子出了错,他也不给孩子正确答案,他会让孩子再想想,他认为,人哪有不犯错误的,不出错,怎么提高?而且,我如果是老师,孩子学校的老师做什么?”

华裔父母之间总以子女的学习成绩为荣耀。

这与美国主流社会的价值理念有差异。美国父母之间谈孩子的学业不多,而体育、课外活动,学科中遇到的老师的趣闻却是孩子妈妈之间言谈的主题。

中国家庭教育出的孩子,很多都有两面性,在父母和老师面前是一个样,背着他们又是一个样。强烈的压抑下,使他们不由自主地要用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来宣泄。比如,在上大学前被家里管制惯了,进入大学之后,就像一只出笼的小鸟失控了。有的会大玩特玩,有的一下子没有人安排日常生活,不知如何是好。

中国家庭教育到底缺少什么?尽管我们一再强调中国的基础教育有多么扎实,美国孩子的数理化有多么差劲,但为什么一旦进入美国社会,那些学业优异的华裔孩子,除了从事科研,做个高级打工白领,大多数都碌碌无为呢?其中原因有许多,部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强化提高不是永久性的,即使初期超逾别人,但是当大家都起步后,前者的优势就消失了。因为被强压后学习到的知识、思维、逻辑和推理,是被动的。

二、中国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孩子被支配、被指责得太多,会变得脆弱,他们最怕犯错误,最怕失败,所以为了避免错误,反而放弃了提出问题的机会,放弃了在失败中学习的过程。长大后,孩子不仅失去了创造和想象的能力,而且会变得患得患失。>>>谨防育儿中的“过度教育”

三、中国父母不是爱孩子的真实,而是爱他们希望孩子所要成为的样子。没有给孩子一个想成为自己的空间,而是别人怎么做,孩子也要怎么做的盲从产物。兴趣对于大人和孩子同样重要,想做的事,别人不让做,他也想做;不想做的事,只会事倍功半。

四、尊重孩子,把他看作一个平等的人,与你享受平等的说话权利,批评权利,反抗权利,听话的孩子不一定是好孩子,更不一定会有出息。

不是美国父母好,中国父母差,而是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我们的视野越来越广。彼此借鉴,有益无害,美国父母还在向中国父母学习如何管教孩子呢!

篇6:外国人眼里中国父母的问题,原来是这样子的,好可怕!

外国人眼里中国父母的问题,原来是这样子的,好可怕!

教育孩子是在中国讨论最老的话题了。但是,你知道我们中国的家长教育孩子给外国人看来是怎样的吗?今天笔者带大家来了解外国人眼里的中国父母是怎样的。

很少听到父母对孩子说“我爱你”
1

在中国,由于思想方面是比较封建的,很少会说我爱你之类的,这个跟外国人相比起来就存在很多的差异了。在中国,一般父母都是采取些间接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比如:为孩子做一顿可口的晚餐,为孩子缝补衣服...而在外国的父母,他们会经常跟孩子说我爱你之类的话题,不仅通过行动方面去表达自己的爱意,还通过语言方面去表达。同时,很多的外国人习惯性每天晚上睡觉前一个吻,习惯性去接孩子放学时一个吻,这些都是很传统的交流方式,而我们中国比较含蓄,不是很喜欢身体接触。

中国家长倾向于鼓励孩子成为“现实主义者”
2

在外国,很多的家长都会这样称赞自己的孩子:我认为你的世界上最聪明的。但是,同样的话从中国父母的嘴里说出来却让人听着不舒服。笔者认为:不情愿、过于谦虚的称赞自己的孩子是非常不好的。也与中国几千年延续下来的、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有关,即“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因此很多中国父母都尽量避免这么做。

中国的父母原因给孩子准备一切
3

在中国,自从实行计划生育之后,家里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很多的父母都是把孩子当成小皇帝、小公主养着。但是,在外国就是不一样,外国的父母更加注重孩子为自己做些事情,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比如说:在中国,孩子摔倒了,父母立马去抱着孩子。但是,在外国,孩子摔倒了,他们是选择去鼓励孩子,让孩子慢慢爬起来。

中国孩子在家庭中所处的辈分是由他人决定的
4

在中国对于孩子在家庭的地位定位,一般家长更加注重一个整体,而外国的父母则会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在中国,父母希望孩子在家庭中所处的长幼顺序,如哥哥、姐姐等。这种关系也明确了孩子在家庭中的一种责任。而在外国,他们不希望孩子称呼兄长之类的`,主要的是在更大程度上培养孩子的个性。这是一种相当微妙,但又确实存在的差异。

结语:虽然说以上的外国教育与中国教育是存在很大的差异的,可能因为地区的不同,传统的思想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导致的。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那就是外国的父母和中国的父母最终的目的都是因为爱孩子的!

中国父母育儿没想到的事

外国人收养中国子女协议书

关于父母育儿必读书单

老外眼中的中国范文

琵琶行之父母有情

父母眼中的我评语大全

我眼中的父母作文700字

中国寓言故事之囫囵吞枣

中国传统文化之过年

中国之命运读后感

外国人眼中:中国父母育儿之不当(共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外国人眼中:中国父母育儿之不当,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