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周公吐哺的故事(共含8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WhySoSerious”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武王的弟弟。因为他的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因此被称为周公。他的父亲周文王在世时,他就以孝行著称,在兄弟中显得十分突出,卓越超群。文王死后,武王姬发即位,他又尽心竭力辅佐武王,完成了灭商兴周的大业。
周武王把鲁地封给周公,但他没有去鲁地就封,留在朝中继续辅佐武王。武王死后,武王的儿子成王继位。当时,成王的年龄很小,无法执掌国政,加上天下刚刚平定,周公怕有人发动叛乱,对周朝产生威胁,就和召公一起总摄国政,管理朝廷中的一切事务。
周公为了代成王管理好国家,励精图治,兢兢业业,国家也一天天强盛起来。然而,劳苦功高的周公却受到其他兄弟的猜忌。受封于殷地的管叔和蔡叔散布流言,说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对召公和太公望姜子牙说:“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成王管理国政,是因为成王年纪还小。我决无异心。不然,我如何向先王交代。再过几年,成王成年,我便会还政于成王。”
于是,周公不顾流言蜚语,继续摄政,而让自己的儿子伯禽代自己去鲁国就封。伯禽临行前,周公告诫他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受命辅政,可以说是天下举足轻重的人物了,可是,我却常常在洗头时,三次握起头发;吃饭时,一顿饭有时要三次吐出吃在口中的饭食,匆忙起身,去接待来访的人,生怕错过了天下的贤士。因为人才是治国的根本。你到了鲁国以后,一切都要谨慎,不要因为自己拥有封国,就傲慢而不尊重人才。”
伯禽连连答应,动身而去。
不久,管叔、蔡叔勾结武庚,发动叛乱。周公兴兵伐罪,平定了叛乱。七年后,周公实践自己的诺言,还政于成王。
后来,“周公吐哺”这一典故,用来形容执政大臣求贤若渴,招请人才。
周公吐哺:形容在位者礼贤下士。
周公,名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弟弟,因其领地在周,所以史称周公或周公旦。他贤能多才,周武王时参加了伐纣灭商的战争,功勋卓着。
周初,周公受封于鲁,但他只让长子伯禽赴封地,自己则留在镐京,与召公一起辅佐周武王。伯禽临行时,周公告诫他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对于天下来说我的地位也算很高了。可是我常常洗头时几次握着湿淋淋的头发跑出来,吃饭时几次把嘴里的食物吐出来,就为了出来迎接来访的客人,就是这样还害怕让天下人寒心。希望你到了鲁国,要勤于政事,爱民如子。”
周武王病重时,周公非常焦急,因当时周刚刚建国,天下未定,百业待举,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周公来到祖庙,向先王祷告保佑武王身体康复,自己情愿代死。后来,周武王病危,当时太子诵才十三岁,他对周公说:“我担心诵(即周成王)过于年幼,把这样大的一个国家交给他,他没有办法治理。我考虑再三,在众多兄弟里面,只有你最有才干,我就把诵、把周国全部托付给你吧。”武王死后,年幼的周成王继位,由周公摄政,代行国政。
当初,周公在辅佐周武王时,与武王关系也很融洽,而且睿智过人,才能出众,处理起政事来得心应手。为安定国家,他制定了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分封制,还制定了周礼,对祭祀、占卜、会盟、饮宴、朝贡、婚娶、殡葬时的仪式等都做出了详细具体的规定。
武王死后,周公摄行天子职务时,全心全意、大公无私,人们都纷纷称颂他,这就引起了一些王室贵族的猜忌。因此就传出流言蜚语,说周公企图篡夺王位,谣言传遍京城镐京,连周公的弟弟召公也产生了怀疑,留在殷都的“三监”更是怀疑,甚至产生了不满。商封王之子武庚便乘机串通管叔、蔡叔,并联合东夷(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发动了饭乱。面对如此复杂的形势,周公引用商代历史,说明辅政大臣摄政是自古以来的传统,辅政大臣为保治殷朝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伊尹辅佐成汤,到甘盘辅佐武丁,莫不如此。自己一定会效法伊尹、甘盘,效忠周室,竭诚辅助成王,这才消除了内部的误会,稳定了周王室。对外,周公毅然率军东征,经过三年苦战,终于杀死了叛乱的武庚和管叔鲜,俘虏并放逐了蔡叔度。
周公摄政七年,在周成王二十岁时,周公还政于他,自己仍尽心辅佐,并精心创立了周朝的礼乐典章制度。
后来,人们根据周公对伯禽“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的言论,引申出“周公吐哺”这个成语。
周公吐哺
周公,名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弟弟,因其领地在周,所以史称周公或周公旦。他贤能多才,周武王时参加了伐纣灭商的战争,功勋卓着。
周初,周公受封于鲁,但他只让长子伯禽赴封地,自己则留在镐京,与召公一起辅佐周武王。伯禽临行时,周公告诫他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对于天下来说我的地位也算很高了。可是我常常洗头时几次握着湿淋淋的头发跑出来,吃饭时几次把嘴里的食物吐出来,就为了出来迎接来访的客人,就是这样还害怕让天下人寒心。希望你到了鲁国,要勤于政事,爱民如子。”
周武王病重时,周公非常焦急,因当时周刚刚建国,天下未定,百业待举,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周公来到祖庙,向先王祷告保佑武王身体康复,自己情愿代死。后来,周武王病危,当时太子诵才十三岁,他对周公说:“我担心诵(即周成王)过于年幼,把这样大的一个国家交给他,他没有办法治理。我考虑再三,在众多兄弟里面,只有你最有才干,我就把诵、把周国全部托付给你吧。”武王死后,年幼的周成王继位,由周公摄政,代行国政。
当初,周公在辅佐周武王时,与武王关系也很融洽,而且睿智过人,才能出众,处理起政事来得心应手。为安定国家,他制定了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分封制,还制定了周礼,对祭祀、占卜、会盟、饮宴、朝贡、婚娶、殡葬时的仪式等都做出了详细具体的规定。
武王死后,周公摄行天子职务时,全心全意、大公无私,人们都纷纷称颂他,这就引起了一些王室贵族的猜忌。因此就传出流言蜚语,说周公企图篡夺王位,谣言传遍京城镐京,连周公的弟弟召公也产生了怀疑,留在殷都的“三监”更是怀疑,甚至产生了不满。商封王之子武庚便乘机串通管叔、蔡叔,并联合东夷(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发动了饭乱。面对如此复杂的形势,周公引用商代历史,说明辅政大臣摄政是自古以来的传统,辅政大臣为保治殷朝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伊尹辅佐成汤,到甘盘辅佐武丁,莫不如此。自己一定会效法伊尹、甘盘,效忠周室,竭诚辅助成王,这才消除了内部的误会,稳定了周王室。对外,周公毅然率军东征,经过三年苦战,终于杀死了叛乱的武庚和管叔鲜,俘虏并放逐了蔡叔度。
周公摄政七年,在周成王二十岁时,周公还政于他,自己仍尽心辅佐,并精心创立了周朝的礼乐典章制度。
后来,人们根据周公对伯禽“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的言论,引申出“周公吐哺”这个成语。
——《史记·鲁周公世家》
拔帜易帜
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后,率领汉军攻占了魏国和代国,接着又在张耳的协助下,带领几万兵东下井陉,攻击赵国。赵王和主将陈馀在井陉口聚集了二十万大军阻拦。
谋士李左军建议陈馀拨给他三万军队,从小路出发,出其不意地截取汉军的后勤装备和粮食;而他的前军到达井陉时不与交战。这样的话,不到十天就可以取下韩信和张耳的头颅。
陈馀是个读书人,不爱使用诈谋奇计,认为韩信的兵不过数千,经过千里行军,已经非常疲惫,可以直接予以攻击,因此没有采取李左军的计谋。
韩信手下的人探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高兴,放心东下井陉。进军到离井陉口三十里之处,韩信下令休息。半夜里,他选出两千名轻骑兵,让他们每人拿着一面红色旗帜,从小道来到井陉口山后隐蔽起来,同时对他们说:“我将另派一支军队与赵军对垒,并假装败退。这样,赵军必定倾巢而出,前来追击。你们趁此机会快速进入赵营,拔掉赵军的旗帜,换上我们汉军的红色旗帜。”
接着,韩信又派出一支一万人的军队,叫他们背水摆开阵势。赵军见汉军排出兵法上最忌讳的背水之阵,都哈哈大笑,以为汉军自己断了后路。
天刚亮,韩信指挥这一万人的军队向井陉口进发,赵军立即打开营门迎击。战了一段时间后,韩信、张耳命汉兵丢掉旗鼓,向水边退去。汉兵退到水边阵地,再也无法后退,只得拼死作战。
这时,隐蔽在山后的两千汉兵,趁赵营无人守卫,快速冲进赵营,飞快地拔掉赵军旗帜,换上汉军红色的旗帜。而在水边作战的赵兵,因遇到背水一战的汉兵的顽强抵抗,无法取胜,想返回营地,却见那里全是汉军的红旗,以为赵王已被汉军抓住,顿时军心大乱,各自逃命。接着,汉军两面夹击赵军,结果主将陈馀被杀,赵王被活捉。
——《史记·淮阴侯列传》
兔死狗烹
春秋时期,吴越之间经常起争端。公元前4,吴国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委曲求全向吴国求降,去吴国给吴王夫差当奴仆。在大夫范蠡的帮助下,越王勾践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三年后,被释放回国。勾践为了不忘国耻,就每天晚上睡在柴草上,坐卧的地方也悬着苦胆,每天吃饭之前都要先尝一口苦胆。经过十年的奋斗,越国终于打败了吴国。
辅助越王勾践报仇雪恨的主要是两个人,一个是范蠡,还有一个是文种。当时勾践在会稽山一战中大败,国力也不足以与吴国相抗。他就和范蠡、文种两个大臣商议怎样才能报仇雪耻。范蠡劝勾践主动向吴王示好,以便争取时间发展生产,增强国力,提高军事力量。
这时候,夫差因当上了霸主,骄傲起来,一味贪图享乐。文种劝勾践向吴王进贡美女。越王勾践就派人到处物色美女,结果在浣溪边找到了花容月貌、沉鱼落雁的西施。越王派范蠡把她献给了夫差。夫差一见西施,顿时被迷住了,把她当作下凡的仙女,宠爱得不得了,也逐渐放松了对勾践的监视。随后,文种和范蠡又帮助勾践取得夫差的信任。他们还设计让夫差杀了忠臣伍子胥,送给吴国浸泡过、不能发芽的种子,害得吴国当年颗粒无收,到处闹饥荒,国内人心大乱。
越国能够灭掉吴国,范蠡和文种是最大的功臣。勾践在灭掉吴国后,因范、文二人功劳卓着,便要拜范蠡为上将军,文种为丞相。但是范蠡不仅不接受封赏,还执意要离国远去。他不顾勾践的再三挽留,离开越国,隐居齐国。范蠡离开后,还惦记着好友文种,于是就派人悄悄送了一封信给文种,在信上告诉他:你也赶快离开吧,我们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勾践心胸狭窄,只可与他共患难,不能同他共富贵。你要记住:“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但是,文种不相信越王会加害自己,坚持不肯走,还回信说:“我立下这么大的功劳,正是该享受的时候,怎么能就这样离开呢?”果然在文种当丞相不久,勾践就给他送来当年夫差叫伍子胥自杀时用的那把剑,同时带了这么一句话:先生教给寡人七种灭吴的办法,寡人只用了三种,就把吴国给灭了,还剩下四种没有用,就请先生带给先王吧。文种一看,就明白了,后悔当初没有听范蠡的话,无奈之下只好举剑自刎而死。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周公吐哺的成语故事
周公,名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弟弟,因其领地在周,所以史称周公或周公旦,他贤能多才,周武王时参加了伐纣灭商的战争,功勋卓着。
周初,周公受封于鲁,但他只让长子伯禽赴封地,自己则留在镐京,与召公一起辅佐周武王。伯禽临行时,周公告诫他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对于天下来说我的地位也算很高了。可是我常常洗头时几次握着湿淋淋的头发跑出来,吃饭时几次把嘴里的食物吐出来,就为了出来迎接来访的客人,就是这样还害怕让天下人寒心。希望你到了鲁国,要勤于政事,爱民如子。”
周武王病重时,周公非常焦急,因当时周刚刚建国,天下未定,百业待举,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周公来到祖庙,向先王祷告保佑武王身体康复,自己情愿代死。后来,周武王病危,当时太子诵才十三岁,他对周公说:“我担心诵(即周成王)过于年幼,把这样大的一个国家交给他,他没有办法治理。我考虑再三,在众多兄弟里面,只有你最有才干,我就把诵、把周国全部托付给你吧。”武王死后,年幼的周成王继位,由周公摄政,代行国政。
当初,周公在辅佐周武王时,与武王关系也很融洽,而且睿智过人,才能出众,处理起政事来得心应手。为安定国家,他制定了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分封制,还制定了周礼,对祭祀、占卜、会盟、饮宴、朝贡、婚娶、殡葬时的仪式等都做出了详细具体的规定。
武王死后,周公摄行天子职务时,全心全意、大公无私,人们都纷纷称颂他,这就引起了一些王室贵族的'猜忌,
因此就传出流言蜚语,说周公企图篡夺王位,谣言传遍京城镐京,连周公的弟弟召公也产生了怀疑,留在殷都的“三监”更是怀疑,甚至产生了不满。商封王之子武庚便乘机串通管叔、蔡叔,并联合东夷(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发动了饭乱。面对如此复杂的形势,周公引用商代历史,说明辅政大臣摄政是自古以来的传统,辅政大臣为保治殷朝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伊尹辅佐成汤,到甘盘辅佐武丁,莫不如此。自己一定会效法伊尹、甘盘,效忠周室,竭诚辅助成王,这才消除了内部的误会,稳定了周王室。对外,周公毅然率军东征,经过三年苦战,终于杀死了叛乱的武庚和管叔鲜,俘虏并放逐了蔡叔度。
周公摄政七年,在周成王二十岁时,周公还政于他,自己仍尽心辅佐,并精心创立了周朝的礼乐典章制度。
后来,人们根据周公对伯禽“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的言论,引申出“周公吐哺”这个成语。
——《史记·鲁周公世家》
【求解驿站】形容在位者礼贤下士。
【活学活用】~,天下归心。(三国魏曹操《短歌行》)
【妙语点拨】周公位高权重,且多才多艺。文王在时,他以孝仁而异于群子;武王即位,则以忠诚辅翼武王;成王二十岁时,他功成身退,还政于诵。从政期间,他礼贤下士,重用贤能之人,赢得了天下人的心,为周朝的兴盛立下了汗马功劳。周公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成为后世从政者的典范。甚至还有人评价周公是中华文明的奠基人之一。如果说孔子是中国的耶稣的话,那么周公就是中国的摩西。周公的魅力与作为可见一斑。
周公旦,华夏族,姓姬,名旦,氏号为周,爵位为公。西周政治家。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因谥号为文,又称为周文公。文王之子,排行第四,亦称叔旦,史称周公旦。周武王之弟,亦称叔旦。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结商纣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史称三监之乱。他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国家势力扩展至东海。他后建成周洛邑,称为“东都”。
目录人物简介辅助武王生平推演家族世系人物简介周公旦,即人所皆知的周公。 周公旦,姬姓,谥文,又称周文公。 周文王正妃太姒,生子十人:伯邑考、武王发、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铎、成叔武、霍叔处、康叔封、鸭驹亍R蚨,按照孟仲叔季的兄弟排序,周公旦也称“叔旦”。 周公旦辅佐文王、武王、成王,为周王朝的建立以及巩固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传说他作《周官》(即《周礼》),是礼乐制度的倡导者以及力行者;同时还有传说他擅长解梦,有周公解梦一说。 周公制礼作乐,备受孔子推崇。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儒家尊其为元圣,“历代贤相,惟伊尹、周公、管仲、萧何、诸葛亮。” 在陕西省岐山县内的周公庙地区,发现了疑似周公之墓葬群。 《尚书》之《金g》《大诰》《康诰》《酒诰》《梓材》《洛诰》《多士》《无逸》《立政》所记载的事情,皆与周公有关。题为周公所作,存疑。关于《易经》,传说周公作了解说,对易经、儒家思想的形成有奠基性的作用。“易正义云伏羲制卦,文王卦辞,周公爻辞,孔十翼也。” 《史记》之《周本纪》《鲁周公世家》《管蔡世家》皆有记载周公事迹。
辅助武王周人本是活动于今陕甘一带以农业见长的部族。太王、王季时开始兴盛。文王断虞、芮之讼,征伐犬戎、密须,巩固了后方,又越过大河,攻克黎国(今山西长治西南),进攻商王经常打猎的邗(今河南省沁阳西北)。灭掉商的同姓国崇之后,在丰水西岸建立了丰邑(今陕西长安西北),以便东进。武王和周公帮助他们的父亲――文王成了西方的共主,奠定了灭掉商朝的基础。 殷纣王并没有深刻认识到西方姬姓势力发展的严重性,他对外征东夷,对内拒谏饰非,醇酒妇人,酒池肉林,把国内政治搞得一片混乱。文王死后,武王即位,以周公为最主要的得力助手,在召公、毕公等帮助下,在盟(孟)津观兵,大会天下诸侯。第二年十二月,武王在周公等人的帮助下,统率战车三百辆,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渡过盟津。二月甲子(约前1027年)凌晨,武王在商郊牧野集众誓师,誓词就是《尚书》中的《牧誓》。 《牧誓》是周公所作。全文分作两段。第一段痛斥商纣王只听妇人(妲己)的话,不祭祀祖先天地之神;连自己同祖兄弟都不进用,反而重用四方逃亡的小人,让他们暴虐百姓,导致天怒人怨,招致殷纣王灭亡;第二段申明自己是躬行天罚,宣布作战纪律,鼓励战士勇猛杀敌。 纣王发兵抵挡,结果纣军掉转矛头,往回冲杀,纣军溃败。纣王登上鹿台,自焚而死。第二天,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在武王左右,向上天和殷民宣布纣王罪状,正式宣布殷朝灭亡,周朝取而代之,武王为天子。其他人不过负责仪仗、保卫、布置祭天地的用具。两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周公的地位仅次于武王,周公把的大钺是一种权力的象征。 纣王是死掉了,可是对如何处置殷商奴隶主和上层贵族的问题,武王一时拿不定主意。他首先问太公望――姜尚。太公说:“我听说过,爱屋及乌。如果相反,人不值一爱,那么村落里的篱笆、围墙也不必保留。”意思是不光杀掉殷纣,连敌对的殷商王族也不能保留,而要统统杀掉。周武王不同意。又找来召公商量。召公说:“有罪的杀,没罪的留下。”武王说:“不行。”于是又找来周公。周公说:“让殷人在他们原来的住处安居,耕种原来的土地。争取殷人当中有影响有仁德的人。”周公这种给以生路,就地安置,分化瓦解的政策,深得武王的赞许。武王命令召公释放被囚禁的箕子和被关押的贵族;修整商容故居,并且设立了标志;让闳夭培高王子比干的坟墓;命令南宫括散发了鹿台的钱财,打开钜桥的粮仓,赈济饥饿的殷民。 武王在临终前愿意把王位传给有德有才的叔旦――周公,并且说这事不须占卜,可以当面决定。周公涕泣不止,不肯接受。武王死后,太子诵继位,是为成王。成王不过是个十多岁的孩子。面对国家初立,尚未稳固,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复杂形势,成王是绝对应付不了的。《尚书・大诰》说:“有大艰于西土,西土人亦不静。”《史记・周本记》也说:“群公惧,穆卜。”武王之死使整个国家失去了重心,形势迫切需要一位既有才干又有威望的能及时处理问题的人来收拾这种局面,这个责任便落到了周公肩上。周公执政称王,发挥了王的作用。这在当时是自然的事情。古书中有不少周公称王的记载,只是到了汉代,大一统和君权至上局面形成之后,周公称王变成不可思议,于是才有周公是“摄政”、“假王”等等说法。文王并非长子,他上边有两位哥哥――太伯、仲雍;武王上面有文王的长子伯邑考。周公以弟弟的资格称王,虽无可厚非,但是他前面还有排行第三的管叔鲜,周公不过是老四。周公称王,管叔有意争权,于是散布流言:“周公将不利于孺子(成王)”。灭殷后的第三年,(前1024年),管叔、蔡叔鼓动起武庚禄父一起叛周??同殷商关系密切的大小方国。这对刚刚建立三年多的周朝来说,是个异常沉重的打击。如果叛乱不加以克服,周王朝就会面临极大困难,周文王惨淡经营几十年建立起来的功业就会毁掉。周王室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在王室内部也有人对周公称王持怀疑态度。这种内外夹攻的局面,使周公处境十分困难。他首先稳定内部,保持团结,说服太公望和召公爽。他说:“我之所以不回避困难形势而称王,是担心天下背叛周朝。否则我无颜回报太王、王季、文王。三王忧劳天下已经很久了,而今才有所成就。武王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成王又如此年幼,我是为了成就周王朝,才这么做。”周公统一了内部意见之后,第二年(前1023年)举行东征,讨伐管、蔡、武庚。事前进行了占卜,发布了《大诰》。 公元前1022年顺利地讨平了三监的叛乱,杀掉了首恶管叔鲜,擒回并杀掉了北逃的武庚,流放了罪过较轻的蔡叔度。蔡叔死了以后,他的儿子胡“率德驯善”,和他的父亲大不一样。周公听到之后,便提拔他作鲁国卿士,胡把鲁国治理得很好,周公又把胡封到新蔡。 周公讨平管蔡之后,乘胜向东方进军,灭掉了奄(今山东曲阜)等五十多个东夷国家,把飞廉赶到海边杀掉。从此周的势力延伸到海边。 如何统治被征服的地区,是战争胜利之后的大问题,武庚和奄国、淮夷的叛乱,表明重要地区不能再用旧的氏族首领,必须分封周族中最可信赖的成员,这和武王分封已经有所不同。周公把弟弟康叔封到原来商王统治的中心地区,以朝歌为都(今河南淇县),分给他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锖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多是些有某种手工艺专长的氏族。康叔封地不仅面积大,而且统有八师兵力,以防止殷民的再度反抗。
生平推演周公旦的生平,史书有所记载,然则我们读史应有存疑之心,不可尽信。姑且推演周公生平经历如下:
代王受死
古人敬事天命,信鬼神之说。武王发病重,而周公旦祈求祖宗先王以己代发,愿意代王受罪,甚至于死。在当时来说,可谓大事。 关于这件事,《尚书・金g》有载: 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二公曰:“我其为王穆卜。”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公乃自以为功,为三坛同。为坛於南方,北面,周公立焉。植璧秉,乃告大王、王季、文王。史乃册,祝曰:“惟尔元孙某,遘厉虐疾。若尔三王,是有丕子之责于天,以旦代某之身。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乃元孙不若旦多材多艺,不能事鬼神。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尔子孙亍下地,四方之民,罔不祗畏。呜呼!无坠天之降宝命,我先王亦永有依归。今我即命于元龟,尔之许我,我其以璧与归俟尔命。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乃卜三龟,一习吉。启a见书,乃并是吉。公曰:“体,王其罔害。予小子新命于三王,惟永终是图。兹攸俟,能念予一人。”王翼日乃瘳。 这件事的真实性是毋庸置疑,因为若是后人杜撰,绝不会说 “元孙不若旦多材多艺”这样大不敬的话来。作为被孔子认为是倡导君臣之礼的周公,在儒士心目中是不会说出这样的话,因为那是说“皇帝不如我这个做臣子的聪明有才能”。 从正面来说,周公旦为武王发做的这件事,算是一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表现,是一种舍生为人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他是为了周王室的千秋万世考虑,充分表现出贤相本色。 从反面来说,周公旦私自以自己代天子,又称天子如何如何不如己,可谓僭越,有不臣之心,难怪武王死后他执政的时候,他的兄弟要疑心他。
伐灭三监
周公旦的执政生涯,最重要的一件事,莫过于东征三监(史记作“管蔡之乱”)。 关于三监:武王克商,分殷地为为邶、{、卫三国,封纣王子武庚在邶,让叔鲜治理{国,让叔度治理卫国,以此来监察殷商之民,史称“三监”。三监统摄地方,囊括甚大,而叔鲜封于管、叔度封于蔡。管、蔡都在三监统摄的殷商之地内。 武王崩,子诵继位,是为周成王。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当国。继而东征三监,诛杀武庚、叔鲜,流放叔度。而周公旦子伯禽就任鲁公,率兵平定东方蛮夷――徐戎;齐太公平定东方蛮夷――淮夷。
分封建国
平定三监之后,周公旦大行封建,将王室宗亲、开国贤臣分封各地,建立藩国,以此作为天子的屏障。 三监叛乱,威胁了周王朝的统治,而如何治理这个新的王朝,成为摄政大臣周公旦的心头大事。他相信将宗室子孙分封各地治理地方,能够有效拱卫中央。于是封长子伯禽于曲阜(鲁国)、封弟弟康叔于卫(卫国)、封侄儿叔虞于唐(晋国)、封同姓宗亲召公于北燕(燕国)、封师尚父于营丘(齐国);并将平定之后三监所辖管的殷商之人分给诸侯,卫得殷民七族、鲁得殷民六族。 据《苟子・爪效》记载,周公“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富良说:“周公弟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成、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邗、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可见周公封的大大小小的国家,数不在少。
迁都洛邑
伐灭三监之后,周王朝的东征仍在继续东征如同疾风骤雨席卷了大河下游,搅动了原有民族部落的格局。徐国一部分逃到江南(今江西);一部分东夷被赶到淮河流域;楚国逃到丹水流域,淮夷之人、鲁国收徐戎之人、北燕拒孤竹,这些也促进了民族大迁徙大融合,而周公旦的大军席卷东方夷人,将中央王朝的势力范围扩大到东海之滨。三年的东征灭国尽管有五十个左右,为巩固疆域,周王室便封诸侯于此,自周以后,东夷完全融合于华夏。 周公旦决定将都城东迁,以适应统治的`需要。于是在洛水之畔,周公旦为周天子选择了洛邑,派召公去考察,然后在那里建设都城,是为东都,史称“成周”。东都洛邑,地处伊洛盆地,地势平坦而土地肥沃,利于耕种;南依龙门北倚邙山,东有虎牢西扼函谷,有山河之险关隘之固,不惧逆臣贼子来犯。而扼守东西交通之咽喉,有洛、伊、湛、涧四条江河汇流而过,顺河而下直达殷商故地,亦能北上齐鲁诸侯之地,东到徐戎淮夷之所,四通八达利于政令的传递、征伐的迅速。
制礼作乐
周公旦为了治理天下,除了推行分封制、营建东都之外,更重要的是制礼作乐,推出一套适合治理天下的礼法制度。这个礼法制度,其效力相当于通行的法律那样,是带有强制性的。 主要的内容,可以从《尚书》的《康诰》、《酒诰》、《梓材》这些篇章立求知一二。这些是周公写给弟弟卫康叔,让他据此治理殷商旧民的。 根据孔子的说法,我们知道周公制礼作乐主要是如下内容: “礼”强调的是“别”,即所谓“尊尊”;“乐”的作用是“和”,即所谓“亲亲”。有别有和,是巩固周王朝内部团结的两方面。 礼乐,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分尊卑、别贵贱。周公旦以此确立了宗法制。 宗法制里面最重要的一条,是关于天子的继承问题。根据殷商的传统,兄终弟及、父死传子两种继承制度并存,而传弟、传子,这是一个矛盾的做法,因为传弟之后,必然有先王的子来争夺王位,同时传弟之后呢,还有个传弟之子、传兄之子的矛盾。种种矛盾必然导致王位的继承出现纷争,据殷商的历史来看,曾因此出现九世之乱。周公旦深感于这种矛盾,同时有鉴于他自己夺位称王、三监之叔鲜争位作乱,决定改变这种局面。他决定以传子为准,从而杜绝诸弟争位、诸兄弟之子争位等可能性。实际上,殷商自康丁以后,历经武乙、文丁、帝乙、帝辛(纣),明显地废除了传弟制而确立了传子制。然而,传子也有个问题,传给哪个儿子?于是,周公旦确定了嫡长子继承的制度。在周公之前,周是没有明显的嫡长子继承这种说法的。嫡长子继承一经确立,有效地免除了各种纷争,因为继承者已经确定。这就有效地稳定统治阶级的秩序,起到巩固周王朝的作用。 宗法制还有关于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中央内部的等级关系问题。周公旦以周天子为大宗,以同姓诸侯为小宗,而诸侯在其封国又是大宗,其同姓卿大夫则是小宗,而卿大夫在其家则是大宗,其同姓士民则是小宗。这样一层一层地下来,天子就是金字塔的顶层,最高贵的统治者,明确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权结构,有效控制了同姓诸侯,进而控制同姓诸侯所统治的地区。对于异姓诸侯,则视同甥舅,以婚姻为纽带,强化与异姓诸侯的关系,进而加强对异姓诸侯的统治。这种以血缘婚姻为纽带的严格的等级制度,必然推演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类的礼法要求,是父权制的具体反映。而与此相应的各种礼仪居室服饰用具的规定,更是为这种等级制度树立标杆,各有定分,一旦违反,视为僭越非礼,则天子诛之、诸侯讨之。 宗法制的经济基础是井田制。既然要分封诸侯,让诸侯拱卫天子,那么诸侯封地的稳定性是一定要保证的,尤其周天子的京畿重地也是要稳定的。于是周公旦确立井田制。规定了田地不许买卖的、百姓不许迁移,土地国有的政策。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 至此,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子的权威得到巩固,中央王朝对地方的通知得到加强。 周公旦的制礼作乐,既是对前朝统治经验教训的总结改造,又是从周人具体实践得来的总结经验。
归政成王
周公制礼作乐第二年,也就是周公称王的第七年,周公把王位彻底交给了成王。《尚书・召诰、洛诰》中周公和成王的对话,大概是在举行周公退位,成王视事的仪式上、史官记下的。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不避艰辛挺身而出,担当起王的重任;当国家转危为安,走上顺利发展的时候,毅然让出了王位,这种无畏无私的精神,始终被后代称颂。但是,周公并没有因退位而放手不管,成王固然对他挽留,而他也不断向成王提出告诫,最有名的是《尚书・无逸》。《无逸》,不要贪图安逸,不错,是周公告诫成王的,就是在今天读起来,我们还觉得它是新鲜的。《无逸》开头就讲,知道种地务农的辛劳,才懂得“小人”――农民的隐情。父母辛勤务农,而他们的子弟不知道种地的艰辛,就会贪图安逸乃至妄诞,甚至侮辱他的父母说:“老年人,什么也不懂。”这种不孝的话在当时是决不许讲的。《康诰》中还提到,对不孝不友的人要处以刑罚。作一个最高统治者要知道下边的隐情疾苦,否则就会做出荒诞的事情来。周公接着举了殷代名君中宗太戊、高宗武丁、商汤之孙祖甲,不是庄严威惧,勤自约束,“不敢荒宁”,就是久为小人,能保惠小民,不敢侮鳏寡,他们享国都能长久。尔后的殷王,生下来就安逸,不知道务农的辛劳,只是贪图享乐,因而他们享国也都不长久。周公接下去又举有周的太王、王季的谦抑谨畏,特别提到文王穿不好的衣服,自奉节俭,参加农业劳动,能“怀保小民,惠鲜鳏寡”,从早到过午有时连饭都来不及吃,为的是团结万民。他不敢盘桓逸乐游猎,不索取分外的东西,因而享国也比较长久。周公告诫后代,不许放纵“于观、于逸、于游、于田(田猎)”,如果不听,就会变乱先王正法,招致民人的怨恨诅咒。有人告诉说:“小人恨你、骂你。”要说自己有错误,深自省察,不许含怒,不许乱杀无辜,乱罚无罪。不然,相同的怨忿集中到你一个人身上,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周公所说的深入底层,关心民间疾苦,以“无逸”自警或用来教育后代是对的,但是“逸”与不“逸”往往受阶级条件和生活环境所左右,存在决定意识,在没有外界强大压力的情况下,王室成员“生则逸”是必然的,由“逸”而失国也是必然的。 周公致政三年之后,在丰京养老,不久得了重病,死前说:“我死之后一定葬在成周,示意给天要臣服于成王。”死后葬于文王墓地毕,成王说;“这表示我不敢以周公为臣。
家族世系燧人氏(配华胥氏) ┃ 伏羲(配女娲) ┃ 少典 ┃ 黄帝(姬轩辕) ┣━━━━━━━━━━━┓ 少昊(即玄嚣) 昌意 ┃ ┃ f极 颛顼(又名乾荒) ┣━━━━━━━━━━━━━━━━┳━━━━━━━━━━━━━━┓ 帝喾[名姬,又名姬牖蚣з] 挥公(又称张挥,世界张姓始祖) 业父(大业的父亲,伯益的祖父) ┣━━━━━━━━━┳━━━━┳━━━━┳━━━━━┳━━━━━┓ 弃(又称后稷) 台玺 契 尧(帝尧) 挚(帝挚) 陶父(皋陶的父亲) ┃ ┃ ┃ 不(kū) 叔均 皋陶(李唐皇帝的始祖) ┃ 鞠 ┃ 公刘 ┃ 庆节 ┃ 皇仆 ┃ 差弗 ┃ 毁 ┃ 公非 ┃ 高圉 ┃ 亚圉 ┃ 公叔祖类 ┃ 周太王(又称古公父,本名姬) ┣━━━━━━━━━━━━┳━━━━━━━━━━━┓ 周王季(姬历,也称季历) 虞仲(吴仲雍,吴国君主) 泰伯(吴泰伯/吴太伯,吴国君主) ┣━━━━━━━━━━━━━━━━━┳━━━━━━━━┓ 周文王(姬昌,姬历之子,史称西伯昌) 虢仲(西虢国君主) 虢叔(东虢国君主) ┣━━━━━━━━┳━━━┳━━┳━━┳━━┳━━┳━━┳━━┳━━┳━━┳━━┳━━┓ 周武王(姬发) 伯邑考 姬鲜 姬旦 姬度 姬振铎 姬武 姬处 姬封 姬载 姬郑 姬绣 姬高 ┣━━━━━━━┳━━━━━━┳━━━━━━━┳━━━━━━━┳━━━━━━━┓ 周成王(姬诵) 姬虞(即叔虞) 姬某(国君主) 姬某(应国君主) 姬某(韩国君主) 太姬(嫁陈胡公) ┃ 周康王(姬钊) ┃ 周昭王(姬瑕) ┃ 周穆王(姬满) ┣━━━━━━━━━━┓ 周共王(姬扈) 周孝王(姬辟方) ┃ 周懿王(姬) ┃ 周夷王(姬燮) ┃ 周厉王(姬胡) ┣━━━━━━━━━┓ 周宣王(姬静) 姬友(即郑桓公,郑国君主) ┣━━━━━━━━━━┳━━━━━━━┓ 周幽王(姬宫) 周携王(姬余臣) 长父(杨国君主) ┣━━━━━━━━━━━━━┓ 周平王(姬宜臼,东周建立者) 姬伯服 ┣━━━━━━━━━━━┳━━━━━━┓ 太子泄父(姬泄/姬泄父) 姬狐(王子狐) 姬武(武姓始祖,武则天废唐建周时,被追谥为周睿祖康皇帝) ┃ 周桓王(姬林)
周公辅成王历史故事
周公,从成王十三岁到二十岁,代理天子职权,一心朝政,忠心不二,下面是关于他的历史故事,一起来阅读下吧:
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后,过了两年就害病死了。他的儿子姬诵继承王位,这就是周成王。那时候,周成王才十三岁,再说,刚建立的周王朝还不大稳固。于是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助成王掌管国家大事,实际上是代理天子的职权。历史上通常不称周公旦的名字,只叫他周公。
周公的封地在鲁国,因为他要留在京城处理政事,不能到封地去,等他的儿子伯禽长大了,就派伯禽代他到鲁国去做国君。
伯禽临走的时候,问他父亲有什么嘱咐。周公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当今天子的叔叔,你说我的地位怎么样?”
伯禽说:“那自然是很高的了。”
周公说:“对呀!我的地位确实很高,但是我每次洗头发的时候,一碰到急事,就马上停止洗发,把头发握在手里去办事;每次吃饭的时候,听说有人求见,我就把来不及咽下的饭菜吐出来,去接见那些求见的人。我这样做,还怕天下的人才不肯到我这儿来呢。你到了鲁国,不过是个国君,可不能骄傲啊!”
伯禽连连点头,表示一定记住父亲的教导。
周公尽心尽意辅助成王,管理国事,可是他的弟弟管叔、蔡叔却在外面造谣,说周公有野心,想要篡夺王位啦!
纣王的儿子武庚虽然被封为殷侯,但是受到周朝的监视,觉得很不自由,巴不得周朝发生内乱,重新恢复他的殷商的王位,就和管叔、蔡叔串通一气,联络了一批殷商的旧贵族,还煽动东夷中几个部落,闹起叛乱来。
武庚和管叔等人制造的谣言,闹得镐京也沸沸扬扬,连召公奭听了也怀疑起来。成王年小不大懂事,更闹不清是真是假,对这位辅助他的叔父也有点信不过。
周公心里很难过,他首先向召公奭披肝沥胆地谈了一次话,告诉召公奭,他决没有野心,要他顾全大局,不要轻信谣言。召公奭被他这番诚恳的.话感动,消除了误会,重新和周公合作。周公在安定了内部之后,毅然调动大军,亲自率领大军东征。
这时候,东方有几个部落像淮夷、徐戎等,都配合武庚,蠢蠢欲动。周公下命令给太公望,授权给他,各国诸侯,有不服周朝的,都由太公望征讨。这样,由太公望控制了东方,他自己全力对付武庚。
费了三年的工夫,周公终于平定了武庚的叛乱,把带头叛乱的武庚杀了。管叔一看武庚失败,自己觉得没有面目见他的哥哥和侄儿,上吊自杀了。周公平定了叛乱,把霍叔革了职,对蔡叔办了一个充军的罪。
在周公东征的过程中,一大批商朝的贵族成了俘虏。因为他们反抗周朝,所以叫他们是“顽民”。周公觉得让这批人留在原来的地方不大放心;同时,又觉得镐京在西边,要控制东部的广大中原地区很不方便,就在东面新建一座都城,叫做洛邑(今河南洛阳市),把殷朝的“顽民”都迁到那里,派兵监视他们。
打那以后,周朝就有了两座都城。西部是镐京,又叫宗周;东部是洛邑,又叫成周。
周公辅助成王执政了七年,总算把周王朝的统治巩固下来,他还制订了周朝一套典章制度。到周成王满二十岁的时候,周公把政权交给成王管理。
从周成王到他的儿子康王两代,前后约五十多年,是周朝强盛和统一的时期,历史上叫做“成康之治”。
周公旦
中文名称: 周公旦
性 别: 男
所属年代: 西周时代
生 卒 年: ?—1105
相关事件: 周公东征 成康之治
相关人物: 召公 周成王 周武王 管叔 蔡叔
生平简介
周公(?~公元前1105)西周初年的大政治家、大思想家。姓姬,名旦,为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因食采邑于周(今陕西宝鸡东北),故称之谓周公。
在周文王死后二年,周公佐武王东伐殷至孟津。四年,与太公望、召公佐武王败纣灭殷。克商后二年,武王去世,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等人不服,联合武庚和东方夷族反叛。于是,周公东征,平定反叛,大规模分封诸侯,并营建洛邑(今河南洛阳)作为东都。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主张“明德慎罚”,其言论多见于《尚书》中的〈大诰〉、〈康诰〉、〈多士〉、〈无逸〉以及〈立政〉等篇。
公旦
周公周初政治家。名旦。为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宝鸡东北),称为周公。
文王死后二年,周公佐武王东伐殷至孟津。四年,他和太公望、召公奭佐武王灭殷杀纣,三分商王畿地。封纣子武庚于邶以续殷祀,封文王子管叔于鄘、蔡叔于卫,防范之。名义上合称三监,以监殷民。
克殷二年后武王重病,遗命周公继位。但周公告天请代武王死,告天策文藏于金膝箱内。武王死后,“天下闻武王崩而扳”。周公为应付危难,立武王年幼之子诵为周成王,又自己执政称王,以致引起内部争权斗争。管、蔡也乘机散布流言,引起成王对周公的怀疑。最后成王开金膝箱,看见策文,周公才获得信任。于是管、蔡勾结武庚起兵反周。
武庚利用时机,联络东、奄、薄姑、徐戎、淮夷、熊(祝融)、盈(赢)诸族共图复国,声势远比新起而内部分裂的周强大。周公和召公“内弭父兄,外抚诸侯”,经过三年东征,平定了三监叛乱。《逸周书·作滩》说武庚北奔,管叔自杀,蔡叔被囚;周公征服熊、盈之族十七国,俘维(淮夷之族)九邑。《孟子·膝文公》则说其灭国五十。地居河汾之东的唐也起事策应武庚的叛乱,后为周公诛灭。这次战事是武王灭殷后周公为彻底征服殷族及其同盟作出的最大功绩,周王朝的统治由此奠定下来。
周公于第四年回到宗周即采取两方面政策:一是分治殷民,一是分封诸侯。《荀子·儒效》说周公“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大抵姬、姜两族进占已开化膏腴或要冲之地,殷及其联盟各族则被赶至落后偏僻地区,造成了周初的一次民族大迁移。
为实现武王遗志,周公又于执政五年以大量殷遗民营洛邑,建东都成周,至七年告成。他请成王到新都举行首次祀典,并开始亲政,成王则请他留守洛邑。此后周公归政成王,自己留守成周,与留在宗
周的召公形成”分陕而治”的局面,自陕(指陕原,即陕陌,今河南陕县西南)以东广大疆域都归周公治理,三年之后,周公老于丰,成王任命其子明保到成周负责“三事四方”。周公遗言死后愿归葬成周,但成王尊其功,留葬于宗周附近毕地与文王墓相邻。
《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除了把制礼作乐叙在六年有失牵强外,其余大抵是正确的。所谓制礼作乐,是指周公在整个执政期间对有关各种典章制度及文化教育诸方面的建树。《左传》文公十八年说“先君周公制周礼”,说明周公的制礼工作在历史上很有名。
周公“德治”思想简论
儒学“德治”思想最初是由周公提出的.周公出于对周王朝的`群体生存的关怀,提出了一种“天--王--民”相互制衡的三角结构,包括三个方面:以德配天,用德祈天,敬德保民.而其核心就是“德”.这后来发展为儒家的“德治”思想.
作 者:黄玉顺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哲学系,四川,成都,610064 刊 名: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QUANZHOU NORMAL COLLEGE 年,卷(期):2002 20(5) 分类号:B222 关键词:德治 儒家 周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