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的散文《贴秋膘》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膘膘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汪曾祺的散文《贴秋膘》(共含10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膘膘”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汪曾祺的散文《贴秋膘》

篇1:汪曾祺的散文《贴秋膘》

汪曾祺的散文《贴秋膘》

人到夏天,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芝麻酱面(过水,抓一把黄瓜丝,浇点花椒油);烙两张葱花饼,熬点绿豆稀粥……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补偿夏天的损失,北方人谓之“贴秋膘”。

北京人所谓“贴秋膘”有特殊的含意,即吃烤肉。

烤肉大概源于少数民族的吃法。日本人称烤羊肉为“成吉思汗料理”(青木正《中华腌菜谱》里提到),似乎这是蒙古人的东西。但我看《元朝秘史》,并没有看到烤肉。成吉思汗当然是吃羊肉的,“秘史”里几次提到他到了一个什么地方,吃了一只“双母乳的羊羔”。羊羔而是“双母乳”(两只母羊喂奶)的,想必十分肥嫩。一顿吃一只羊羔,这食量是够可以的。但似乎只是白煮,即便是烤,也会是整只的烤,不会像北京的烤肉一样。如果是北京的烤肉,他吃起来大概也不耐烦,觉得不过瘾。我去过内蒙几次,也没有在草原上吃过烤肉。那么,这是不是蒙古料理,颇可存疑。北京卖烤肉的,都是回民馆子。“烤肉宛”原来有齐白石写的一块小匾,写得明白:“清真烤肉宛”,这块匾是写在宣纸上的,嵌在镜框里,字写得很好,后面还加了两行注脚:“诸书无烤字,应人所请自我作古。”我曾写信问过语言文字学家朱德熙,是不是古代没有“烤”字,德熙复信说古代字书上确实没有这个字。看来“烤”字是近代人造出来的字了。这是不是回民的吃法?我到过回民集中的兰州,到过新疆的乌鲁木齐、伊犁、吐鲁番,都没有见到如北京烤肉一样的`烤肉。烤羊肉串是到处有的,但那是另外一种。北京的烤肉起源于何时,原是哪个民族的,已不可考。反正它已经在北京生根落户,成了北京“三烤”(烤肉,烤鸭,烤白薯)之一,是“北京吃儿”的代表作了。

北京烤肉是在“炙子”上烤的。“炙子”是一根一根铁条钉成的圆板,下面烧着大块的劈材,松木或果木。羊肉切成薄片(也有烤牛肉的,少),由堂倌在大碗里拌好佐料——酱油,香油,料酒,大量的香菜,加一点水,交给顾客,由顾客用长筷子平摊在炙子上烤。“炙子”的铁条之间有小缝,下面的柴烟火气可以从缝隙中透上来,不但整个“炙子”受火均匀,而且使烤着的肉带柴木清香;上面的汤卤肉屑又可填入缝中,增加了烤炙的焦香。过去吃烤肉都是自己烤。因为炙子颇高,只能站着烤,或一只脚踩在长凳上。大火烤着,外面的衣裳穿不住,大都脱得只穿一件衬衫。足鄧长凳,解衣磅礴,一边大口地吃肉,一边喝白酒,很有点剽悍豪霸之气。满屋子都是烤炙的肉香,这气氛就能使人增加三分胃口。平常食量,吃一斤烤肉,问题不大。吃斤半,二斤,二斤半的,有的是。自己烤,嫩一点,焦一点,可以随意。而且烤本身就是个乐趣。

北京烤肉有名的三家:烤肉季,烤肉宛,烤肉刘。烤肉宛在宣武门里,我住在国会街时,几步就到了,常去。有时懒得去等炙子(因为顾客多,炙子常不得空),就派一个孩子带个饭盒烤一饭盒,买几个烧饼,一家子一顿饭,就解决了。烤肉宛去吃过的名人很多。除了齐白石写的一块匾,还有张大千写的一块。梅兰芳题了一首诗,记得第一句是“宛家烤肉旧驰名”,字和诗当然是许姬传代笔。烤肉季在什刹海,烤肉刘在虎坊桥。

从前北京人有到野地里吃烤肉的风气。玉渊潭就是个吃烤肉的地方。一边看看野景,一边吃着烤肉,别是一番滋味。听玉渊潭附近的老住户说,过去一到秋天,老远就闻到烤肉香味。

北京现在还能吃到烤肉,但都改成由服务员代烤了端上来,那就没劲了。我没有去过。内蒙也有“贴秋膘”的说法,我在呼和浩特就听到过。不过似乎只是汉族干部或说汉语的蒙族干部这样说。蒙语有没有这说法,不知道。呼市的干部很愿意秋天“下去”考察工作或调查材料。别人就会说:“哪里是去考察,调查,是去‘贴秋膘’去了。”呼市干部所说“贴秋膘”是说下去吃羊肉去了。但不是去吃烤肉,而是去吃手把羊肉。到了草原,少不了要吃几顿羊肉。有客人来,杀一只羊,这在牧民实在不算什么。关于手把羊肉,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收入《蒲桥集》,兹不重述。那篇文章漏了一句很重要的话,即羊肉要秋天才好吃,大概要到阴历九月,羊才上膘,才肥。羊上了膘,人才可以去“贴”。

载一九九三年《中国美食家》试刊号

汪曾祺吃北京烤肉“贴秋膘”

北京人所谓“贴秋膘”有特殊的含意,即吃烤肉。

烤肉大概源于少数民族的吃法。日本人称烤羊肉为“成吉思汗料理”(青木正《中华腌菜谱》里提到),似乎这是蒙古人的东西。但我看《元朝秘史》,并没有看到烤肉。成吉思汗当然是吃羊肉的,“秘史”里几次提到他到了一个什么地方,吃了一只“双母乳的羊羔”。羊羔而是“双母乳”(两只母羊喂奶)的,想必十分肥嫩。一顿吃一只羊羔,这食量是够可以的。但似乎只是白煮,即便是烤,也会是整只的烤,不会像北京的烤肉一样。如果是北京的烤肉,他吃起来大概也不耐烦,觉得不过瘾。

我去过内蒙几次,也没有在草原上吃过烤肉。那么,这是不是蒙古料理,颇可存疑。北京卖烤肉的,都是回民馆子。“烤肉宛”原来有齐白石写的一块小匾,写得明白:“清真烤肉宛”,这块匾是写在宣纸上的,嵌在镜框里,字写得很好,后面还加了两行注脚:“诸书无烤字,应人所请自我作古”。我曾写信问过语言文字学家朱德熙,是不是古代没有“烤”字,德熙复信说古代字书上确实没有这个字。

看来“烤”字是近代人造出来的字了。这是不是回民的吃法?我到过回民集中的兰州,到过新疆的乌鲁木齐、伊犁、吐鲁番,都没有见到如北京烤肉一样的烤肉。烤羊肉串是到处有的,但那是另外一种。北京的烤肉起源于何时,原是哪个民族的,已不可考。反正它已经在北京生根落户,成了北京“三烤”(烤肉,烤鸭,烤白薯)之一,是“北京吃儿”的代表作了。

——《人间草木》

篇2:贴秋膘散文

贴秋膘散文

立秋一来,北京人的习俗,又是该贴秋膘了。年轻人会好奇地问,贴秋膘是啥意思?贴秋膘,无非是在立秋这天要吃炖肉、炖鸡、炖鸭、炖鱼之类,至少也得吃顿肉饺子,来补一补夏天流失的体重。贴秋膘肯定跟肉有关,没有肉这秋膘可怎么贴?但眼下的人,很多都是不缺肉,特别是那些丰满富态的胖子们,还真是打心眼儿里就怕贴秋膘。本来减肥就挺费劲,你再给他贴一次秋膘,他能不怕?

可是我父亲就不怕,他说忙忙碌碌地熬过了一个苦夏,不贴秋膘哪行?父亲说的这话,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候贴秋膘,是件发愁头疼的事。为啥?没有肉啊。买肉要凭肉票,一个月只能供应一斤半斤的;买油也是凭票,大概每月就是四两半斤。那时的人们,都盼着贴秋膘,肚子里实在没油水,太素。

据父亲说,以前买肉时,要排很长很长的队伍,而且谁都讨厌瘦肉,总盼着买到肥的,最好是三指膘以上。假如能买上猪板油,那是最让人开心不过的事。当年父亲买肉排队,如果遇上瘦的,他会主动让后面的人先买,一直等赶上肥肉,他才肯割下几斤。把肉买回家的时候,父亲还常会在路上和人炫耀,“看咱这肉买的,三指膘啊!”他把三个手指并拢在一起,比画着肥膘的厚度。

可当时的人是“糠菜半年粮”,根本吃不饱。何况是猪,它吃的不过是野菜谷壳之类,你要它长肥膘,那又怎么可能呢?父亲和母亲也养过几头猪,我还为它拔过野菜、割过猪草。那时候的猪,长得很慢很慢,不像现在,半年就可以出栏。我记得父亲说,家里养一头猪,需要养一年半到两年才能出栏。出栏的那天,会惊动四邻,让邻居们帮忙把猪逮住捆好。

我在很小的时候,有过关于逮猪的记忆:几个身强力壮的男人,围住我家一头刚刚喂饱的大黑猪。那猪怕见生人,见了也会恐慌,仿佛知道它的`厄运就要降临了。父亲首先拽住了猪尾巴,那猪急得低头向前挣脱,一个手疾眼快的男人,两手猛地拧住猪的耳朵,另一个人急忙横向去搬猪腿,剎那间,猪便扑通倒地。猪被按倒在地,立马会疯狂地嘶叫着,那声音让人听得心颤。父亲让母亲把捆绑猪脚的绳索递过去,母亲拿着绳索的手却一直在颤抖。每到卖猪时,母亲都会很不情愿,那猪是她一勺一勺喂大的,喂了几百天的光阴,多少也会生出一些情感来。

卖猪要到五里外镇上的收购站。临走的时候,父亲还承诺,卖了猪要买回两斤鲜猪肉,也好给我们贴贴秋膘。父亲用独轮车推着那头被捆了四脚的大黑猪,一路颠簸,一路听着它的嘶叫。

走进收购站的时候,那猪听到它的同伴发出阵阵凄惨声,竟然吓得又拉又尿。父亲烦了,心疼地骂道,“你这缺德倒霉的东西,早不拉晚不拉,偏偏这个节骨眼上拉尿,你就不能再忍一会儿吗?。”这样的一拉一尿,让父亲白白丢失了好几块钱。那时候,一个劳动力上一天工,不过才挣几毛钱。

过了秤才知道,这养了快两年的大黑猪,体重只有一百三十斤。下一步就看给猪评等级了。父亲的眼睛紧盯着收购员手里的剪刀,那剪刀,就是收购员在猪身上做等级记号用的。父亲盼着能给猪评级高一点,等级越高,价钱也就越高。收购员上下打量了一下猪身,伸手又摸了摸猪脊,飞快地在猪背上剪出了三级的记号。父亲不大满意,眼巴巴地看着猪背上的三级记号,但又很无奈,只好沮丧地走向结算的窗口。拿了钱之后,父亲本想在镇上买两斤鲜猪肉,家里人都在等它来贴秋膘呢。但父亲站在猪肉摊儿前转而一想,一个猪钱要供孩子们上学,添加冬衣,买油盐酱醋,置办农具,再还上一些借款,也就所剩无几了。这样一来,贴秋膘的猪肉便化成了泡影。

立秋该贴秋膘的时候,吃肉,常常像做美梦。没有肉吃,母亲就拿自家的土鸡蛋,摊了满满一大碗。她还风趣地对我们说,“鸡蛋当肉,更能长寿。”母亲摊出的鸡蛋,颜色是鲜亮嫩黄的,无论放油多少,都会又松又软,吃母亲摊的鸡蛋,口感总比别人的要好。我曾经悄悄地问过母亲这其中的奥妙,母亲淡淡地笑着说,这没什么呀,只要把鸡蛋液充分地打出气泡来,再把油锅烧热,倒进蛋液,稍等下面定型,用铲子轻轻托起,再让上面的蛋液流到锅底,这样循环反复地操作,摊出的鸡蛋即不糊锅还又松软。鸡蛋摊好,母亲点燃大柴锅,再烙上一摞大饼,这美味的烙饼裹鸡蛋,就算给我们贴上了秋膘。贴秋膘的时候,母亲会在烙饼里为我夹裹更多的鸡蛋,她说我太瘦弱,要多贴一些秋膘才行。我不知道贴秋膘的含义,只明白妈妈爱我。

不过,贴秋膘也有吃肉的时候。那年立秋,姑姑从城里回来,就给我们割回了一块鲜猪肉。记得那天她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说,“今天是立秋了,给我乖乖的小侄儿贴贴秋膘吧!”姑姑一边说,一边把一块水果糖塞进我的嘴里。她那笑眯眯的眼神里,洒给我的都是甜蜜。小孩子不懂得什么是贴秋膘,只知道急着吃肉。母亲把肉洗净切好,放进铁锅里加上葱姜大料,然后在煤火炉上去炖。煤火炉就放在院落的柿树下,蓝色的火焰扑满了锅底,两三盏茶的功夫,肉香便飘满了整个院子。我像一只小馋猫,围着暖暖的炉火,踮起脚尖儿,不断地向肉锅里张望,看着想着,也就控制不住口水了。

“孩子,不要着急嘛,肉香味刚刚开始飘出来,其实那肉还没有真正炖烂炖熟呢。”母亲一边微笑着说,一边把炉火慢慢减弱。

“别急,还要慢火咕嘟一会儿才行,”她把一只竹筷扎向锅里的肉,打探着肉烂的程度。

父亲坐在院子里的木椅上,慢悠悠地抽完了几支自卷的旱烟。我仰起一张小脸,急不可耐地问父亲,“锅里的肉能吃了吗?”父亲见我可怜兮兮的样子笑着说,“能吃了,能吃了。”

我笑着走到肉锅前,父亲起身慢慢掀开炖肉的锅盖,啊!一股浓浓的肉香扑面而来,这是我儿时对肉香最美好的记忆。这时妈妈走过来,用竹筷小心地夹起一块又红又亮的猪肉,放在嘴边轻轻吹了几下。她吹的时候,肉块儿还在不停地颤动着诱惑。我不由自主地张开小嘴等待,一直盯着那诱人的香气飘散。当妈妈把浓香酥烂的肉块放在我的嘴里时,我不光品尝到了肉香,同时也尝到了爱和幸福。也许那时候,我还不知道什么是爱和幸福,但事实上,爱和幸福已经悄悄注满了我的身心。

立秋吃肉贴秋膘,是我们小时候最为盼望的一件事。但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吃肉不过是一种奢望。每年立秋贴秋膘,真正能吃上肉的百姓人家,又能有多少呢?艰难困苦的日子终于过去了,吃肉贴秋膘再也不是什么难事愁事。但我总感觉,现在的肉没有从前香了,现在的人贴秋膘的意念也越来越淡了。

如今,又到了贴秋膘的时节,真想再吃一顿妈妈做的烙饼摊鸡蛋,没有肉的秋膘也一样令人感动;真想再掀一次妈妈炖肉的柴锅盖,也好再让当年那种炖肉的浓香扑面而来。很怀念从前贴秋膘的美好情景,很怀念父母、姑姑给我童年那些暖暖的爱。

篇3:汪曾祺谈吃贴秋膘

汪曾祺谈吃贴秋膘

人到夏天,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芝麻酱面(过水,抓一把黄瓜丝,浇点花椒油);烙两张葱花饼,熬点绿豆稀粥……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补偿夏天的损失,北方人谓之“贴秋膘”。

北京人所谓“贴秋膘”有特殊的含意,即吃烤肉。

烤肉大概源于少数民族的吃法。日本人称烤羊肉为“成吉思汗料理”(青木正《中华腌菜谱》里提到),似乎这是蒙古人的东西。但我看《元朝秘史》,并没有看到烤肉。成吉思汗当然是吃羊肉的,“秘史”里几次提到他到了一个什么地方,吃了一只“双母乳的羊羔”。羊羔而是“双母乳”(两只母羊喂奶)的,想必十分肥嫩。一顿吃一只羊羔,这食量是够可以的。但似乎只是白煮,即便是烤,也会是整只的烤,不会像北京的烤肉一样。如果是北京的烤肉,他吃起来大概也不耐烦,觉得不过瘾。我去过内蒙几次,也没有在草原上吃过烤肉。那么,这是不是蒙古料理,颇可存疑。北京卖烤肉的,都是回民馆子。“烤肉宛”原来有齐白石写的一块小匾,写得明白:“清真烤肉宛”,这块匾是写在宣纸上的,嵌在镜框里,字写得很好,后面还加了两行注脚:“诸书无烤字,应人所请自我作古。”我曾写信问过语言文字学家朱德熙,是不是古代没有“烤”字,德熙复信说古代字书上确实没有这个字。看来“烤”字是近代人造出来的字了。这是不是回民的.吃法?我到过回民集中的兰州,到过新疆的乌鲁木齐、伊犁、吐鲁番,都没有见到如北京烤肉一样的烤肉。烤羊肉串是到处有的,但那是另外一种。北京的烤肉起源于何时,原是哪个民族的,已不可考。反正它已经在北京生根落户,成了北京“三烤”(烤肉,烤鸭,烤白薯)之一,是“北京吃儿”的代表作了。

北京烤肉是在“炙子”上烤的。“炙子”是一根一根铁条钉成的圆板,下面烧着大块的劈材,松木或果木。羊肉切成薄片(也有烤牛肉的,少),由堂倌在大碗里拌好佐料——酱油,香油,料酒,大量的香菜,加一点水,交给顾客,由顾客用长筷子平摊在炙子上烤。“炙子”的铁条之间有小缝,下面的柴烟火气可以从缝隙中透上来,不但整个“炙子”受火均匀,而且使烤着的肉带柴木清香;上面的汤卤肉屑又可填入缝中,增加了烤炙的焦香。过去吃烤肉都是自己烤。因为炙子颇高,只能站着烤,或一只脚踩在长凳上。大火烤着,外面的衣裳穿不住,大都脱得只穿一件衬衫。足鄧长凳,解衣磅礴,一边大口地吃肉,一边喝白酒,很有点剽悍豪霸之气。满屋子都是烤炙的肉香,这气氛就能使人增加三分胃口。平常食量,吃一斤烤肉,问题不大。吃斤半,二斤,二斤半的,有的是。自己烤,嫩一点,焦一点,可以随意。而且烤本身就是个乐趣。

北京烤肉有名的三家:烤肉季,烤肉宛,烤肉刘。烤肉宛在宣武门里,我住在国会街时,几步就到了,常去。有时懒得去等炙子(因为顾客多,炙子常不得空),就派一个孩子带个饭盒烤一饭盒,买几个烧饼,一家子一顿饭,就解决了。烤肉宛去吃过的名人很多。除了齐白石写的一块匾,还有张大千写的一块。梅兰芳题了一首诗,记得第一句是“宛家烤肉旧驰名”,字和诗当然是许姬传代笔。烤肉季在什刹海,烤肉刘在虎坊桥。

从前北京人有到野地里吃烤肉的风气。玉渊潭就是个吃烤肉的地方。一边看看野景,一边吃着烤肉,别是一番滋味。听玉渊潭附近的老住户说,过去一到秋天,老远就闻到烤肉香味。

北京现在还能吃到烤肉,但都改成由服务员代烤了端上来,那就没劲了。我没有去过。内蒙也有“贴秋膘”的说法,我在呼和浩特就听到过。不过似乎只是汉族干部或说汉语的蒙族干部这样说。蒙语有没有这说法,不知道。呼市的干部很愿意秋天“下去”考察工作或调查材料。别人就会说:“哪里是去考察,调查,是去‘贴秋膘’去了。”呼市干部所说“贴秋膘”是说下去吃羊肉去了。但不是去吃烤肉,而是去吃手把羊肉。到了草原,少不了要吃几顿羊肉。有客人来,杀一只羊,这在牧民实在不算什么。关于手把羊肉,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收入《蒲桥集》,兹不重述。那篇文章漏了一句很重要的话,即羊肉要秋天才好吃,大概要到阴历九月,羊才上膘,才肥。羊上了膘,人才可以去“贴”。

篇4:贴秋膘是什么意思

立秋贴秋膘起源

“民以食为天”,立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人们当然忘不了吃。所以北京、河北一带民间流行“贴秋膘”。

伏天人们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会瘦一些。清朝时,民间流行在数伏这天以悬秤称人,当然大多是称小孩,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

瘦了当然需要“补”,弥补的办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立秋过后,天气转凉,胃口大增,于是便有了吃肉食来补养夏季消耗,增强体质的风俗。过去物质生活水平比较低,食物匮乏,加上夏季农田耕作劳顿,体力消耗很大,再加上经常吃不饱,更很少吃肉。因此,入秋后,为了弥补身体的劳损,储存应对冬天的能量,吃点大鱼大肉来补养身体便形成了风俗。

而且,俗话说“夏天过后无病三分虚”,依照我国医学中所讲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原理,也不难得出秋冬是需要进补的结论。如此看来,秋季适当进补是恢复和调节人体各脏器机能的最佳时机,而“烹羊宰牛”显然是最快捷的方法。

立秋贴秋膘小知识

秋季适当增加营养,为过冬做好贮备并没有错,但有的人进补过了头,就会出现虚不受补而引起肠胃不适。专家提醒道,秋季“贴秋膘”还需根据个人体质来加强营养,而且立秋后还要严防“秋老虎”,饮食还应以清谈、润燥的食物为主。

怎样科学地“贴秋膘”才能起到养生效果?营养专家认为,“贴秋膘”要讲营养均衡,别急着吃肉,给肠胃一个调整期。

由于夏季人们常进冷食,脾胃功能下降,如果一入秋就大量进补肉食,会加重肠胃负担,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出现厌食、腹泻等症状。因此,不妨先补充一些有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如鱼、蛋等,给肠胃一个调整的适应期。

应该提醒的是,过去民间流行的“贴秋膘”和当时物质匮乏,人们吃不饱、食肉少有一定关系,所以趁秋季食物丰盛时,多多吃肉。如今,“贴秋膘”应该提高到新的层次,那就是讲究营养均衡,合理补充人体所需的蛋白质、维生素等各种营养素,控制脂肪、盐、糖的摄入量,以此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立秋后,饮食上要多食酸味食物少食辛辣食物,以助肝气,多食用平肝润肺的食物,如百合、藕、土豆、萝卜、木耳、山药、扁豆、枸杞、银耳、猪肉、鸭、鸡肉、兔肉、花生、黄鳝、鲫鱼、黄鱼、柚子、梨、苹果等。

秋季是人体适宜进补的季节,但要选用“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如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等,少吃葱、姜、蒜、韭、椒等辛味之品。另外,油炸食品也是秋日一大禁忌。

秋季进补不要过多地食用温热食物或者药物,如羊肉、狗肉、人参、鹿茸、肉桂等,否则极易加重秋燥。但阳虚体质者如果一味清热,反而会适得其反。而身体虚弱、患有慢性疾病的朋友,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辨证进补,以达事半功倍之效。

立秋除了讲究“贴秋膘”,也有举家一起“啃秋”的习俗。在天津,这个时节正是食用西瓜的时候,一家人可以围坐一起“啃西瓜”。据说这样不仅可以消暑,也可以抵御夏日的酷热。另外,一起“啃”西瓜也有将“秋”咬住的寓意。

立秋习俗起源

秋的主要习俗有:立秋节、摸秋、秋忙会、贴秋膘等。立秋节,也称七月节。时间在公历每年8月7日或8日开始。民国以来,在广大农村中,在立秋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预卜天气凉热之俗。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尝新、奠祖的风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等风俗。

摸秋,夏历八月十五日,是为中秋节。这天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

贴秋膘,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篇5:立秋贴秋膘

立秋将至 贴秋膘宜清补拒滋腻

8月8日就是立秋了,立秋是秋天的开始,因此立秋开始就要注意按照秋天的养生方式进行饮食了。立秋前后,到底吃点什么好呢?

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立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人们当然忘不了吃得养生。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

国家高级烹饪师唐宇表示,立秋讲究食补也得有一定的限度和规则,尤其在这个容易让人口干舌燥的秋天,并不是所有好吃的都能招呼。刚立秋后气温还是较高,空气湿度也大,再加上人们在夏季常常因为苦夏过食冷饮,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此时如果大量进食补品,特别是过于滋

腻的养阴之品,会进一步加重脾胃负担,长期处于虚弱的胃肠一下子不能承受,反而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因此,刚立秋时的进补适宜清补而不宜过于滋腻。

秋天的主要气候特点是干燥,人体同样缺少水分。为了适应秋天这种干燥的特点,那么,我们人体就必须经常给自己“补液”。秋燥时节,一方面要多喝盐水和蜜水,另一方面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之类的食品,这些食品属于热性,又在烹饪中失去不少水分,食后容易上火,加重秋燥对我们人体的危害。

◎推荐食谱:

五彩蜜珠果

原料:苹果一个、梨一个、菠萝半个、杨梅10粒、荸荠10粒、柠檬一个、白糖适量。

做法:苹果、鸭梨、菠萝洗净去皮,分别用圆珠勺挖成圆珠,荸荠洗净去皮,杨梅洗净待用。将白糖加入50毫升清水中,置于锅内烧热溶解。冷却后加入柠檬汁,把五种水果摆成喜欢的图案,食用时将糖汁倒入水果之上,即可。

姜爆鸭

原料:鸭半片、姜、青椒、葱蒜、豆豉、辣椒酱、甜面酱适量。

做法:鸭子剁块,姜一小块拍破,另外的全部切丝,青椒切丝;油热后,下葱姜蒜炸香后放鸭子干爆,直到把鸭子爆得干干的才可以;油8成热,放豆豉,辣酱、甜面酱炒香后放姜丝煸一会儿,最后放爆好的鸭子,白糖和青椒翻炒几下即可。

糖醋小排骨

原料:小排骨、淀粉、青红椒、姜、鸡蛋、米酒适量。

做法:打散的鸡蛋液加入适量盐、鸡精和一点米酒拌匀,再加入排骨中拌匀,腌10分钟入味。把腌好的排骨均匀沾上淀粉,并用手捏紧防止脱落。小火慢炸排骨至表面金黄,全熟时捞出。另起锅,放少量油,放入姜片,青红椒略炒。把已经炸熟的排骨回锅快速翻炒一下,炒匀即可关火。

醋椒鱼

原料:黄鱼一条,香莱、葱、姜、胡椒粉、黄酒、麻油、味精、鲜汤、白醋、盐、植物油各适量。

做法:黄鱼洗净后切成花刀纹备用,葱、姜洗净切丝。油锅烧热,鱼下锅两面煎至见黄,捞出。锅内放少量油,热后将胡椒粉、姜丝入锅略加煸炒,随即加入鲜汤、酒、盐、鱼,烧至鱼熟,捞起放入深盘内,撒上葱丝、香菜。锅内汤汁烧开加入白醋、味精、麻油搅匀倒入鱼盘内即可。

粟米山药大枣粥

原料:粟米30克,淮山药15克,大枣5枚。做法:粟米、淮山药、大枣三品煮粥食用。

百合银耳莲子粥

原料:百合20克、银耳40克、莲子15克、糯米80克、冰糖适量。

做法:将百合、银耳、莲子、糯米洗净煮粥,熟时加入冰糖食用。

[立秋贴秋膘]

篇6:立秋贴秋膘

今天是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立秋。“秋”即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认为,从字面意义上说,“秋”字由“禾”与“火”组成,意味着谷物成熟,“立秋也是秋季第一个节气。民间流行在这一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如有减少,便要吃肉‘贴秋膘’,亦有‘咬秋’习俗”。

饮食:吃肉“贴秋膘” “咬秋”抒发丰收喜悦

所谓“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道:“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高巍表示,夏季是一个高温高湿的季节,人们很容易情绪低落、食欲不振等等,因此素有“苦夏”之说。

“夏季人们一般没胃口,饮食清淡,能量消耗也很大。因此,人们会在立秋这天给孩子称体重,如果比起立夏之前,体重有所减少,那么就要考虑增加营养。”高巍笑着说,“这也是为‘贴秋膘’找个理由:在立秋这天吃红烧肉、炖肉等等,以肉‘贴膘’”。

除了吃肉增加营养,人们还会在立秋当天吃一些瓜果,寓意“咬秋”。比如天津讲究在这一天吃西瓜或者香瓜,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适逢立秋,将其“咬住”。

“立秋前后,将要收获的果实中最早的可能就是瓜果。在南方,吃瓜的同时还会喝糯米汤。”高巍认为,瓜果的收获能体现出农作物的丰收,同时秋天到来,收获颇丰,也属于人丁兴旺、劳动致富得到的结果。因此“咬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习俗:周代举行祭祀仪式 民间晾晒、饮用“立秋水”

立秋前后,人们不仅讲究吃食,也有一些习俗活动流传至今,颇有意味。有公开资料显示,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汉代仍承此俗。高巍介绍,在民间则有“摸秋”的说法:“人们会鼓动孩子去别人家的地里摘取瓜果,给家里的嫂子或者姐姐,以求人丁兴旺”。

在这一天,人们还讲究准备、饮用“立秋水”。至于具体做法,高巍说,就是在立秋前一天,将清水倒入罐子、盆或者大缸中,放在外边“晒太阳”,同时放入7颗或者14颗红豆。

“等到立秋当日中午,拿这些泡过红豆的水给家里人喝下去,意味着立秋以后的日子可以不生病。”高巍还说,旧时甚至会有些文人拿出红纸,写上“今日立秋,百病俱休”字样,祈求不得病,“母亲们会给体弱的孩子剪个纸人,缝在后背衣物上,以求祛病祛邪”。

“由于很快就进入农忙时节,所以,立秋前后并无重大娱乐活动,它主要的意义,还是在于提醒人们为即将到来的气候变化做准备。”高巍总结道。

[立秋贴秋膘]

篇7:立秋贴秋膘吃什么

立秋贴秋膘食谱做法

一、糖醋排骨

材料:猪小排500克、白芝麻1汤匙、姜适量、葱少许、生抽2汤匙、料酒1汤匙、香醋2汤匙、白砂糖2汤匙、淀粉2汤匙水、色拉油适量、水200毫升

做法:

1、排骨让店家斩成小块,放在容器内,加1汤匙汤匙生抽和料酒+葱姜片腌制一晚;

2、腌制后的排骨沥干,表面撒上淀粉,锅中加比平时炒菜多一倍量的油煎至上色;

3、煎好的排骨捞出沥干油备用;

4、糖+生抽+香醋+料酒+少许水混合调匀备用;

5、锅中留少许底油,放入葱姜片爆香锅底,放入煎过的排骨,加入调好的料汁炒匀;

6、加入200毫升左右的热水,盖上锅盖,焖煮15分钟左右,打开盖子大火收汁,装盘后撒上白芝麻即可。

二、枸杞山药炖牛腩

材料:牛腩500克、山药100克、胡萝卜1根、枸杞子5克、芹菜叶5克、小葱3根、姜5克、料酒10克、食盐5克、水5升

做法:

1、将胡萝卜和山药切块,牛腩清洗干净,切大块;

2、牛腩放入汤锅中,加入水,放入葱姜和料酒,大火烧开,撇去浮沫,转小火炖2个小时;

3、加入胡萝卜和山药块,小火炖半个小时,加入适量盐调味、加入枸杞,炖1—3分钟;

4、出锅装碗,撒上适量新鲜洗净的芹菜叶装饰即可。

三、梅菜扣肉

材料:五花肉500克、梅干菜100克、柱候酱30克、生抽10克、老抽2克、蚝油10克、腐乳(红)半块、白糖10克、黄酒10克、大葱5克、姜5克、小葱5克、色拉油适量

做法:

1、准备好所需的食材;

2、梅菜用水泡上,洗两次,把土和渣子洗一下;

3、煮肉,放点葱姜,大火烧开,小火煮九成熟;

4、肉煮好后捞出来趁热表面抹上老抽;

5、坐油到八成热,放肉皮朝下进去炸,尽量都炸到位;

6、切成大片,然后把所有调料(柱候酱、生抽、老抽、蚝油、红腐乳、白糖、黄酒)全加进去拌匀;

7、找一个碗,肉皮朝下码好,然后把泡好的梅菜挤干水放在上边弄整齐了;

8、上锅蒸至少一小时,高压锅二十分钟,蒸熟后倒扣到碗中,洒少许香葱,即可享用。

四、清蒸草鱼

材料:草鱼1条、香菜20克、葱、姜少许、油、老抽、香油、盐、花椒粉、味精、料酒各少许。

做法:把鱼身两侧剖花刀,用清水洗干净放容器中,用少许盐、料酒和花椒粉腌上。另外,还要在鱼的腹腔、头部,切开的刀花处放上葱,这样清蒸的时候才可以除去腥味。葱姜切细丝,香菜切段。把鱼上屉蒸熟后,取出放盘中,葱、姜丝撒在鱼上,老抽浇在盘上。锅中放入烹调油、香油烧热,浇在鱼上,撒上香菜段即可。

功效:鱼的脂肪少,吃了不容易胖。而草鱼味甘性温,有平肝、祛风、泊痹、暖胃、中平肝、祛风等功能,是温中补虚的养生食品。并且草鱼有利于血液循环,对心血管病人很有益处。

五、红烧肉

材料:五花肉500克、酱油3汤匙、绍酒2汤匙、糖3汤匙、大料2颗、盐适量、葱段、姜片各适量。

做法:

1、将猪肉洗净切成适当大小的块,放入开水锅中煮5分钟,用清水洗净,待用;

2、炒锅置中火上,倒入3汤匙油,放入糖加热,待糖完全熔化并在其边缘冒出细小的气泡时,倒入煮好的猪肉;

3、肉块煸炒5分钟,将糖色均匀地炒在肉块上,把锅中的油倒掉一些,下葱段、姜片、大料略炒,加酱油、足量水和适量盐,用旺火烧开后,转用小火焖烧至猪肉熟烂,即可出锅。

立秋的问候语

1、立秋立秋把扇丢,凉风习习热浪走;丢掉赤日炎炎热,迎来天高气爽秋;丢去树上知了闹,迎来春华秋实福星搂;此时手机一定响,秋日祝福马上吼:立秋了,祝你每天笑开口。

2、立秋欢快驾到,拉住秋的小手,把秋的恬淡挽留;张开秋的明眸,把秋的清纯看个够;推开秋的门扉,把秋的问候化作秋日灿烂的美。愿你立秋快乐。

3、淡淡的花香,轻轻的问候,送上甜甜的祝愿。356天,天天幸福;12个月,月月高兴;24小时,时时快乐;愿我的祝福能带给你好运气好福气好财气!

4、秋风习习围着你,身心舒爽酷热离;秋雨绵绵润着你,开开心心温度低;秋景怡人入眼底,收获满满烦恼去。立秋到了,愿你立秋如意!

5、立秋到,炎热跑,祝福到来清爽笑。秋风连,秋雨绵,立秋对你甚想念。愿你好,容颜俏,幸福吹响集结号。心辉煌,好运连,蜜意厚意永不变。立秋快乐。

6、立秋悄悄袭来,对你依旧关怀,虽然酷暑离去,在外仍要防晒,享受金色时光,烦恼忧愁抛开,把握秋天命脉,收获一季精彩。

7、没有了初春的乍寒,没有了夏季的酷热,没有了冬季的冷漠,这就是立秋,立秋到了,愿我的短信能带给你快乐幸福。‘立秋快乐’。

8、今天立秋了,景色越来越美妙,少了夏日的烦热燥,享受片刻的无人扰。工作重新跟上步调,心情淡淡幸福就好!祝你立秋快乐!望少些烦恼,少睡懒觉!

9、立秋到来秋天始,清凉阵阵酷暑消。一阵秋风送凉爽,再也不会热的慌;一场秋雨一片凉,不能赤脚把水蹚。愿你健健康康过秋季,快快乐乐幸福长!

10、立秋到了,秋风起了,高温退了,炎热跑了;秋雨来了,地面湿了,干燥走了;秋天来了,稻谷黄了,果实熟了;祝福发了,开心笑了,幸福到了。祝立秋快乐!

11、不因忙碌而疏远,更不因时间的冲刷而淡忘你,秋花冬雪,夏去又立秋,季节虽变,我的关心未曾改变,祝福你拥有一个硕果累累的秋天。

12、立秋来得真快,有点寂寞难耐,念你念得厉害,想你想得发呆,精神不在状态,情绪重新洗牌,秋天要吃菠菜,听说可以补钙,朋友默默关怀,暗把秋波送来!

13、立秋到,秋老虎叫,天气变得特干燥,早起一杯温盐水,补充水分防干燥,睡前一碗蜂蜜汤,轻松养生抗衰老。祝你立秋快乐,身体健康!

14、时到立秋年过半,天高气爽是秋天,明月风清袖两边,平日繁忙不常见,小小信儿来问问:立秋了,天气多变,养身养颜是关键!

15、暑气虽在,遥想金秋胜景。天高气爽,长空万里辽阔。庄稼将熟,五谷丰收在望。天凉好个秋!立秋到了,秋天还会远吗?

16、芦苇望着晚霞,清风翻卷浪花。秋天来了,走成了一幅最美丽的画。思念从叶尖滑落,点点滴滴都是牵挂。那泛红的果实,就是对你付出的回答。祝立秋快乐!

17、立秋,秋高气爽,沙场秋点兵。望着你,秋水伊人,秋水盈盈,秋波涌动的双眸。我不慎坠落爱河,虽然你对我秋毫未犯,但是我定秋后算账。给你一生幸福。

18、立秋到,暑渐消;秋风起,清凉至;秋雨来,燥热退;秋老虎,莫慌张;不多时,自会退;问候至,保安康;愿君好,事事顺!

19、秋风清爽送凉意,心情舒畅心欢喜;秋雨清澈淋运气,福禄寿喜落给你;丰收之时在秋季,工作顺利好业绩。立秋之日祝福你:事事顺心如意大吉大利!

20、天空高高白云淡,立秋小风清清凉,落叶悠悠田地金,秋雨连绵忧愁灭,果儿香飘草渐黄,相思深深烙心上,远方朋友立秋到,记得保重体安康。

篇8:立秋贴秋膘吃什么

农谚说:“入伏下雨伏里旱,立秋下雨吃好饭”,通常立秋这一天该吃什么食物是十分讲究,并且有说法的。

立秋宜吃瓜。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通过吃西瓜“啃秋”是每年南京人迄今不曾改变的习俗。相传,明朝时期,南京城里许多人长了癞痢疮,有人便效仿庐州府崔相公之女食瓜让“癞痢”落疤自愈的故事多吃西瓜,久而久之,入秋时节多吃西瓜也就成了南京本地的习俗,除了防止干燥,也有迎接秋天到来之意。

立秋民间素有“贴秋膘”的习俗,凉爽的秋天到了,为了弥补入夏以来的亏空,通过吃炖肉将夏季身上掉下的膘重新补回来的方式就是常说的“贴秋膘”。相传清代在立秋节这天,悬秤称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数相比,以验夏中之肥瘦。秋风一起,不少人食欲大开,选择吃些炖肉、烤肉、红烧肉来以肉贴膘呢。

茄子炖肉

食材:茄子、五花肉、酱油、葱、姜、油、盐

做法:

1、茄子切片、五花肉、姜葱切好;

2、锅热油,后放入五花肉;

3、加入葱姜翻炒;

4、先倒入酱油,再放入茄子;

5、加入水开始炖,待茄子变色翻炒下;

6、放盐停火,熟了装盘即可。

[立秋贴秋膘吃什么]

篇9:立秋贴秋膘是什么意思

立秋,民间素有“贴秋膘”一说。很多人对贴秋膘没有什么概念,到底贴秋膘是什么意思?原来,过去民间对节气有许多讲究,多数又与吃和防病有关,这与人们关注自己的生活健康不无关系。“民以食为天”,立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人们当然忘不了吃。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

“贴秋膘”在北京、河北一带民间流行。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现在我国各地立秋食俗也不相同。过去在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清朝时,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所以将体重与立夏时进行对比,看人们是否瘦了,从而得知健康与否。由于当时日子不富裕,再加上夏季炎热的天气影响人们的胃口,经历“苦夏”人们大多会瘦,而瘦了当然需要“补”。所以,当时补的办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

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以达到补的目的。再次,秋季是一年四季当中物产最为丰富的季节,正所谓“粮谷满仓牛羊壮,瓜果丰收鱼儿肥”。秋季自然也是一年中人们餐桌最为丰富的时节,此时不补,更待何时?此外,秋季紧接着就是冬天,动物需要在秋季积攒能量、储存脂肪,以便渡过寒冷的冬天,所以人类选择在秋季进补,也算是顺应自然界的规律。

你需要贴秋膘吗?

不过,世界是在不断变化的,时代也是进步了。我们的生活水平和以前相比,早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能量过剩,而非能量供应不足;我们担心的是鱼、虾、肉、蛋吃的太多,而非缺乏;大多数人不是消瘦,而是超重。所以,与时俱进也应该体现在饮食、营养上。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所形成的“补”的说法,已经不适合物质丰富、营养过剩的现代了。对于普通人来说,秋季的饮食无须有太大的变化,参考膳食宝塔的建议,谷类、薯类、蔬菜、水果、豆类、奶类不可少,鱼、虾、肉、蛋不宜多!

如果真的想补一补,那么请多多享用秋季丰富的蔬菜、水果、豆类、薯类和杂粮吧,它们所富含的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和诸多的生物活性物质,或许才是我们真正需要“补”的东西。

如何贴秋膘

别急着吃肉给肠胃一个调整期

夏日酷热,人们普遍胃口欠佳,不少人体重减轻,到了秋天,胃口恢复,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营养物质的摄入,如富含优质蛋白的鸡、牛、羊肉等,以补偿夏季体内能量过度消耗造成的营养匮乏。

但是由于夏季人们常进冷食,脾胃功能下降,如果一入秋就大量进补肉食,会加重肠胃负担,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出现厌食、腹泻等症状。因此,不妨先补充一些有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如鱼、蛋等,给肠胃一个调整适应期。

多吃“甘酸”少食“辛辣”

除了保持均衡营养外,由于秋天天气干燥,人们的口、鼻、皮肤等部位经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干燥感,所以要在食物选择上多加注意,预防秋燥。

秋天适合吃一些多汁、甘味、酸味以及寒凉的食物,寒凉能够清热,甘味食物性质滋润,具有缓急、和中、补益的作用,酸味食物有收敛、生津、止渴等作用。例如,生藕能够清热生津止渴,熟藕则能健脾、开胃、益血;莲子既能祛余暑,又能滋补强身。此外,百合、山药、蜂蜜、银耳、苹果、香蕉、葡萄、菠菜等都是不错的秋补佳品。

既然要防燥,自然就要少吃一些辛辣食物,如葱、姜、蒜、韭菜、辣椒等;

另外,油炸食品也是秋日一大禁忌。

秋补别忘了控制体重

随着天气转凉,人的食欲大增,每顿饭的食量会不知不觉加大。虽然适当“贴秋膘”有益于体力的恢复,但如果补得太多,易导致肥胖。

秋补时为了避免肥胖,除了要注意调节饮食,还可趁着秋高气爽,多进行运动锻炼,不妨去户外跑步、打球、登山等。

长期缺失的营养一下子补不回来

“苦夏”一过,不少人除了食补,还买来人参、鹿茸等名贵药材做药膳,难道多吃肉,多吃人参和鹿茸,就是“贴秋膘”?

其实,过去民间流行的“贴秋膘”,就是秋后多吃肉,这和当时物质匮乏,人们吃不饱、食肉少有一定关系,所以趁秋季食物丰盛时,多多吃肉。

如今,“贴秋膘”应该提高到新的层次,那就是讲究营养均衡,合理补充人体所需的蛋白质、维生素等各种营养素,控制脂肪、盐、糖的摄入量,以此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所以“秋补”时,除了适当补充一些鸡、牛、羊肉类食物,奶制品、豆类及新鲜蔬菜、水果也要多吃,更全面地补充人体所需的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保持体内酸碱平衡。

另外,有些人认为,某段时间少吃了哪样食物,过后多吃一些,就能把缺失的营养补回来,这其实是种认识上的误区。保持营养均衡虽不要求每天必须摄取均衡全面的营养,却要求两三天内保持一个相对的营养均衡,否则会导致人体某种营养元素缺乏,损害健康。

[立秋贴秋膘是什么意思]

篇10:到底要不要“贴秋膘”?

到底要不要“贴秋膘”?

三类人需要贴秋膘

健康时报特约专家范志红

“贴膘”,就是长肥肉的意思,过去人们生活水平较低,皮下脂肪太少,所以夏天之后,需要多吃以储备脂肪。对于身体瘦弱、贫血、低血压这三类人群,推荐还是按照传统方法,适当吃些猪牛羊肉等动物性食品和各种面食,以补充脂肪和蛋白质等营养。而对于偏胖人群,脂肪是大可不必增加的,因为身上储备的资源就足够丰富了,所以不需要再去贴秋膘了。

贴秋膘首选炖肉

中国烹饪协会辛鸿钧

度过了漫长的“苦夏”,很多人都瘦了不少,所以到了秋天可以贴贴秋膘,把夏天掉的'“膘”给补回来,这样就不怕应对秋冬的严寒了。

立秋后贴秋膘首推炖肉,一来开胃,二来营养丰富,炖肉时要将猪肉切成小方块,然后放上葱、姜、蒜、花椒、大料、酱油、盐、用文火炖,最好再加上一点肉桂、陈皮、小茴香等。

秋天适当吃些炖肉,可以补充脂肪、蛋白、以及多种微量元素,从而能起到增强机体抵抗能力的作用。

汪曾祺散文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

汪曾祺散文好句

汪曾祺的散文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高中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1000字

汪曾祺散文选读后感

汪曾祺经典短篇散文

汪曾祺散文有哪些

汪曾祺经典散文选读后感

汪曾祺的散文《贴秋膘》(通用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汪曾祺的散文《贴秋膘》,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