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古诗《泊船瓜洲》《游子吟》教学实录(共含1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TWICE崔允真”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师:读读两首古诗
生读
师:“泊船瓜洲应该怎么理解?
生:坐着船停在瓜洲。
师:诗人在瓜洲停船靠岸,出门在外的人称为游子,你现在能理解游子吟的意思吗?
师:两位诗人相差三百年,两首诗一样的是什么?
生:离家在外。
师:王安石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呢?对照注释理解大意,与同桌交流。
师: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的大意。
生:京口和瓜洲只隔一条长江,我的家乡只隔几重山,春风……
师:诗人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生:想家
师:哪句话中体会到的?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听,从哪些诗句看出想家。
生:“绿”很美,能让人想到家。
生:“何时”体会到迫切回家之情,请你读读。
师:听出特别强调“何时”,一起读。
师:家在哪?从哪几行诗知道的?
生:钟山。
师:身在何处?一水之隔是瓜洲,与瓜洲隔着几重山的是钟山,从“数重”和“只隔”体会到什么?
师:这么近为什么不回家呢?
师介绍王安石当时写诗的背景,当时王安石当宰相的心情怎样?哪个词体会出来的?
生:“绿”,看出喜悦,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
师:把美和生机读出来。
生读。
师:把王安石任宰相的心情读出来。
生:失落
生:喜悦
师:读出失落
师范读。
师:假如成功,心情会是怎样?把激动心情读出来。
生读。
师:离家在外,最渴望的是什么?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想家应该怎么样读?
生读。
师引生读:忧虑时可以这样读……想到成功时可以这样读……一位年迈的老人思念家中的亲人可以这样读。
师:站起来,高声吟诵。
师:诗人看到什么引发自己的情感?
生:江南风景。
师:见眼前的景抒发了思乡之情。
师:刚才怎么学这首古诗的。
生说师点:读诗,走进诗人内心,记住诗歌。
出示学习诗歌的方法。
师:请按方法自学孟郊的《游子吟》。
师:读懂了什么?
生:母亲的伟大。
师:怎么读懂?
生:报得三春晖。
生:母亲盼儿回来,从“低头”可以看出来。
生:儿子很感谢母亲,从“报得三春晖”中……
师:诗人看到什么而颂扬自己的心情?
生:身上衣。
师:看自己身上衣服的.针眼,有多少?
生:很多,可能有几万。
师:古时,人一针一线缝衣服,你觉得缝一件衣服怎么样?
生:很累,
生:不容易。
师:儿子要出行了,从“密密缝”体会到了什么?
生:关心儿子。
生:怕儿子着凉。
生:希望儿子早点回来。
师:白天不停地赶缝衣服,在昏暗的灯光下,你看到了什么?
生:灯光昏暗,一针一线地缝。
师:看到这些我们想起了自己的母亲,你想到了什么?
生:生病了,妈妈找药,穿衣服,买药。
生:衣服穿少了,打寒颤,把衣服脱给我穿,把我裹起来。
师:诗人想到了何止一件缝衣的事情?千言万语化为一句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怎么来理解这两句诗。
生:……
师:拿起笔,写一写自己的母亲,成功时……伤心时……喜悦时……用上“迟迟归”“密密缝”这样的叠词。
生交流。
师:带着对母亲的爱,对天下所有的母亲说……
读出示的颂扬母亲的诗句(补充)
读颂扬诗人母亲祠堂的对联。
师:这首诗是什么如此打动人心。
生:母爱。
师:深情地吟诵:……
主要特色:
一是把两首诗联系起来学,主要体现在开始对两首诗的初读上。二是通过介绍作者写诗的背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读懂诗意,进入诗歌的情境。三是老师用语言渲染情感,指导学生体悟诗歌情感,学习感情朗读。
古诗两首(泊船瓜洲 游子吟)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泊船瓜洲》,并会默写。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歌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诗人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一提起母亲,一提起家乡,我们倍感亲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吟诵母亲和家乡的诗句。
二、整体感知,重点品析。
(一)一读,初读全诗,了解诗意。
1.出示诗题,简介作者。
通过预习,你知道《泊船瓜洲》的作者是谁吗?
(1)这道诗的作者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
(2)简介王安石的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宋代人,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21岁中进士,当过十多年地方官,后来两次担任宰相推行变法改革,是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再读全诗,读清字音,标画出生字。
3.指名读诗,纠正字音。
数重山(shù chóng) 照我还(huán)
4.引导学生了解全诗的大意。
(1)知诗人:宋,王安石。
(2)解诗题:分析“泊”的含义。
(3)感知诗意:诗人船泊瓜洲,离钟山近在咫尺,却回不去,于是感叹吟诗,写他在月光下眺望江南,怀念家乡金陵。
5.小结学习方法:初读知诗意。
(二)二读,细读全诗,理解诗句。
1.诗人泊船瓜洲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他是怎样描写的?请读全诗,用“――”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 ”画出寓有深情的词语。
2.抓住质疑处,运用多种方法解疑。
间(jiàn):隔开,间隔。
只:仅仅。
数重:几层。
绿:吹绿了。
还:归。
3.理解本诗的特色。
前两行看是写眼前景象,但在诗中却饱含深情。所乘之船就在瓜洲停靠,却不能回金陵去,可见诗人怀念家乡的感情是十分浓厚的。
4.小结学习方法:细读品诗句。
(三)三读,精读全诗,想象意境。
1.夜深人静,星光灿烂,诗人在月光下眺望江南会产生哪些联想和想像?心中会有哪些感受?
2.学生扮演诗人,讲述想象到的情景。
3.小结学习方法:精读想诗境。
(四)四读,品读全诗,领悟诗情。
1.出示“泊船瓜洲”的图片,提问:大家认为诗人泊船瓜洲,在月光下眺望家乡江南,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诗情。
3.小结学习方法:品读悟诗情。
(五)五读,熟读全诗,练习背诵。
1.反复练习吟诵,注意音调、停顿,读出节奏韵味。
2.当堂练习背诵,并练习默写全诗。
3.小结学习方法:熟读能背诵。
三、总结全诗,扩展训练。
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请你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
四、作业
1.总结古诗五读法。
2.预习《游子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诗句,理解诗中所表达的`伟大的母爱。
2.学习生字,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诗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具准备:
《游子吟》歌曲录音,课文中插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伟大而平凡的爱,这种爱无时无刻地萦绕在我们的周围。对,这就是伟大的母爱。你能从日常的生活中举例说明父母是怎样关爱你的吗?(学生畅谈)
2.解题。
游子吟:古时歌曲的名称。这首诗表现的是伟大的母爱。
3.简介作者。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年轻时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而未能成功。直到45岁才中进士,一生贫困穷寒。
二、自读诗文,扫清障碍。
1.请大家自己读全诗,学习生字,通过查字典、查资料等多种方式理解诗句意思,并找出不懂的词。
2.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学习成果。
3.指名读诗,纠正读音。
临行(xíng) 密密缝(féng)
4.识记生字。
晖(hūi)左右结构。组词:春晖、朝晖、斜晖。
三、细读诗文,理解意思。
1.解题。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吟:轻轻地哼唱。
2.逐字逐句理解。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①指名读诗。
②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慈:和善。 衣:衣服。
③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线:穿针引线。
④指名读诗,说说诗句的意思。
慈祥的母亲穿针引线,儿子要出门远行,赶紧把衣服缝好。
(2)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①指名读诗。
②说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临行:快要走的时候。
密密:细细密密。
归:回来。
③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不懂诗句作出解释,说明。
意恐:生怕,担心。
迟:晚,比规定的时间或合适的时间靠后。
④指名读诗,并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临走前,母亲还在细细密密地缝着。生怕儿子在外迟迟不能回来。
(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①指名读诗。
②说出你对诗句的理解。
寸草:小草。这里指游子。
三春晖:这里指慈母的恩情。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晖:阳光。
③教师补充解释。
言:说。寸草:这里比喻子女。
心: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儿女的心意。
报:报答。报得:报答得了。
心:赤子的心。
④指名读诗句,说出这句诗的意思。
谁说那小小的草儿赤子的心,能报答得了阳光母亲的恩情。
3.指名读全诗,两人互说诗句的意思。
4.从诗中的哪些诗句中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关心?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手中线”“密密缝”)(年迈的母亲手中那一针一线充分体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心。)
5.教师小结:这句不仅写出了慈母为将出门远行的儿子细针密线地缝制衣服的动作神情,而且写出了母亲的内心世界,担心儿子迟迟不能回来。真挚感人。
6.齐读最后一句,这里把阳光、小草分别比作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这里把小草比作儿女的心意,把阳光比作母爱。比喻意味深远。)
四、听录音,看画面,写想象文。
1.播放《游子吟》的歌曲录音,展放课本中的插图。请学生想象一位母亲在儿子即将出门远行前,借着灯光为儿子缝制衣服的情景,再写下来。
2.同学相互交流。
五、作业
1.背默两首古诗。
2.搜集有关思念家乡、亲人的诗句,记录在作业本上。
附: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在学新课前,独立地自学新课的内容,扫除知识障碍,加强听课的针对性。课堂上动笔墨读书,运用各种圈点和批注方法来阅读文章,调动多种感官共同活动。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意和古诗的节奏、韵律。引导学生在读古诗中把文字描绘的内容变成形象的图画,以调动隐性思维。学习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通过课前预习查找资料,及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再通过连诗句的方法进行想象,体会诗的意境,结合实际加深对母亲和故乡的爱。适时适当利用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媒体素材辅助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探究活动
超前服务
一位刚领到执照的律师,在新德里租了一间办公室,但装修工作还未完成,便开始营业。
一大清早。一位客人上门来了,律师一见便马上装模作样地拿起电话筒,说:“喂喂,我的事务很忙,不能和你多谈,那件案子,非5000块钱不可……”说完,慢条斯理地回过头来对客人说:“现在轮到你了,先生有什么
学要求
1、学会本课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泊船、数重、游子、寸草心、三春晖。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3课时。
学程导引:
第一课时
《泊船瓜洲》
一、简介作者
二、范读诗歌
三、学习古诗
(一)、学习前两行诗。
1、学生朗读古诗,找出哪一个字写诗人想回家?(还)
2、诗人为什么想回家,看到什么景物使他想回家?我们先来看题目。
3、“泊”是什么意思?汽车停站,能否说“泊”站?
4、诗人把船停在瓜洲看到什么景色?朗读一、二行诗。
5、这两行诗中有两个地名,谁知道京口是在什么地方?瓜洲是在什么地方?
教师画图表示京口的位置,指名学生在图上指出瓜洲的位置
6、“京口瓜洲一水间”是什么意思?
把“一水”放在前面可以怎么说?还有什么说法?(京口瓜洲被一条长江隔开了)还有几种说法?
刚才同学们说了好多种说法,说明了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解释古诗。
7、齐读第二行诗,钟山在什么地方?(在图上画出)
“数重山”是什么意思?这一行诗连起来怎么说?
8、从“一、只、数”可以看出什么?(离家乡不远)
京口是在对岸,可以看得见,那么钟山与诗人有什么关系?
9、我们刚才抓住了“一、只、数”来理解,那么这两行诗该怎么朗读呢?学生练读。
10、诗人离家很近了,应该怎样?(靠家近应该还)
11、用“靠家近应该还”的语气再读这两行诗。
(二)、学习后两行诗
1、读三、四行诗,这里有一个字较难理解:“绿”是什么意思?整行诗的意思怎么说?可以用什么表达方式把这句话说得美一些?(春姑娘又一次给江南的原野披上了绿装)
“又”是什么意思?说明诗人离开家的时间……
这句话写出诗人怎样?用三个字概括。(离家久)
靠家近,应该还;离家久,怎么样?用三个字来概括,怎么说?(更该还)
2、朗读第四句诗,这句诗中有哪些字不理解?(学生说出不理解的地方逐一解决)
这句诗的意思该怎么说?加上感叹词把这句话说得更好些,该怎么说?
把“明月”换成“月亮”行不行?
(明月是圆圆的,代表团圆,“明”字更能突出作者思念家乡的感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让我们怀着想念家乡的感情朗读这两行诗。
3、一、二行诗我们说“靠家近应该还”,第三行诗说“离家近更应还”,最后一句该怎么说?(思家切)从“何时”看出诗人能不能回去?(不能),后面三个字该怎么说?(何时还)
4、这时你会产生什么问题?(为什么不能还)教师介绍原因。
5、齐读这首诗,指名朗读。
6、师:这首诗最受后人推崇的是这首诗中有个字写得最好,(“绿”字)这其中还有一个小故事呢?(教师介绍故事)
把“到、过、入、满”代入诗句进行评价。
从诗中的“绿”字,你似乎看到了什么?(桃红柳绿、鸟语花香、勃勃生机)这个“绿”字还让我们想到许多诗句(师朗读写春天的诗句)
7、练习:
选词填空
(1)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
(2)动、拂、翻、皱、起
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背诵《泊船瓜洲》。
2、默写《泊船瓜洲》。
二、指导学习《游子吟》。
板书课题
1、理解题目。
(1)、“游子”是什么意思?(出门远游的人)“吟”是一种诗体的名称
(2)“游子吟”是什么意思?(出门远游的人吟咏。)
2、检查预习。
(1)指名个别读。
(2)教学“晖”(读hui;字义指阳光。)三春晖:喻指慈母之恩。
3、理解诗句的意思。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对这一句,你是怎样理解的?
游子“身上衣”是慈母“手中线”一针一针缝成的。
(2)“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一句你是怎样理解的?
(“密密缝”意为母亲担心儿子长久远游在外,生活无人照顾,所以把衣服缝得很密很结实,使之不易破损。“意恐”是担心的意思。)
(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你对这一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寸草心”:比喻儿子报答母爱的孝心。“三春晖”:是指春季三个月的.温暖阳光,比喻母亲慈爱的恩德。)
(4)个人把全诗连起来说一说。
4、轻声朗读,边读边想。
讨论:这一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母亲缝衣的细节,表现了母爱的伟大,歌颂了母爱,歌颂了母亲。)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放朗读录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请几位学生当众有感情地朗读。
3、试着背诵这首诗。
四、布置作业:
1、背诵《游子吟》,准备默写《游子吟》。
2、有兴趣的学生可以根据选做题的要求,展开想象,并写一写。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背诵《泊船瓜州》、《游子吟》。
2、指名默写《泊船瓜州》、《游子吟》。
二、检查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学习。
《泊船瓜州》
1、你是怎样理解下列词语的。
泊船、一水间、数重山、绿、何时、还。
2、你是怎样理解“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的?
3、《泊船瓜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游子吟》
4、你是怎样理解下列词语的。
游子、吟、慈母、手中线、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寸草心、三春晖。
5、你是怎样理解“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6、《游子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你在课外学过哪些思念故乡和母爱的诗歌,读给同学们听。
泊船瓜洲古诗鉴赏实录
一、确定自学目标,引导学生先学初探
师:(板书课题、作者及朝代)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宋代著名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古诗《泊船瓜洲》,大家一起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师:这首诗同学们之前已经按照老师的自学提纲进行了认真的自学。下面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自学提纲。
(大屏幕出示自学提纲)
师:自学提纲有三个要求:一是熟读诗歌,
特别注意诗歌中多音字的读音;二是理解诗句,
要运用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
理解诗句,做到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三是先提出一至二个问题,然后尝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已经解决了,你可以把答案告诉大家;如果还不明白,在小组学习的时候你可以问问其他同学。
(点评:自学要求明确,不仅有目标要求,而且有方法指导,能有效激励、指引学生自学,提高学生先学先探的效果。)
二、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群学群探
师:下面我们带着学习的收获进行小组交流,请组长主持。
(大屏幕出示小组合作学习步骤。主要从朗读、理解、讨论疑问、合作展示四个方面进行具体引导。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按照学习步骤认真开展合作学习。各组学习的形式不尽相同,但每一个同学都在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比较充分,达到8分钟。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同时,教师在各组间巡视,倾听,指导。)
(点评:在先学先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一是给了每个学生先学先探的所得在组内得到展示的机会,二是可以使个体先学先探所得在组内实现共享,实现组内个体间的所得互补,三是通过展示与互补,相互激励,彼此触发,提高学习效果。合作学习的过程实际是进一步学习诗歌的过程,也是获得愉快学习体验的过程。妙!)
师:刚才各小组在认真地学习、交流。下面我请几个小组上来做展示,看哪个组的同学最自信。
学生活动:
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学习小组都给自己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如活力组、书香组、阳光组等等。学生积极性非常高,每一个同学都自信地把手举得高高的。
(点评:先学先探了,小组合作学习时先学先探没有弄懂的不少问题也在组内相互交流中又得到解决,学生自然会都自信地把手举得高高的。)
师:请活力组的同学上台展示。
学生活动:
活力组的全体同学非常开心地上台并一字排开,由主持人主持展示过程。先让小组成员展示朗读,读得正确、流利;接着有两个同学领读间、重等多音字的读音,讲解不同读音所表示的不同意思,这些多音字在本诗中的读音和意思;再展示了对这首诗的理解,由四个小组成员一句一句讲解诗句的意思。最后提出的问题是:在春风又绿江南岸中为什么要用绿?并公布了本小组同学讨论的答案:这里用绿是说春风吹过以后,草变绿了,长江两岸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师:请对活力组的展示做点评。
学生活动:
学生表扬活力组朗读很有感情,理解诗句也很准确,自己提出的问题能自己解决。指出的不足是:没有解释题目,也应该适当介绍一下作者。还建议他们,要根据汇报的顺序来确定小组成员站立的位置。
(点评:小组展示,每个个体展示的是小组集体的学习所得,避免了个体发言的紧张。从心理学角度讲,这种代表集体的个体往往会表现得更好,因为每个个体在集体里有了角色感,有角色感就会有责任感,这种责任感自然会转化为我要为集体争光的行动。)
师:刚才这个小组展示了朗读、理解,也展示了他们提出的问题,水平很高。同学们的点评也很准确。现在再请一个小组的同学上来展示,要学习第一小组的优点,同时还要注意尽量跟他们不一样,要有创新。
(其余小组再次把手举得高高的)
师:请书香组为大家展示。
学生活动:
书香组首先把朗读和理解诗句结合起来进行展示;然后出题考大家:
学生问:本诗的作者王安石是什么人?
学生答: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做过丞相,写过很多诗歌、散文。
学生问:作者王安石是在什么时候写这首诗的?
学生答:我从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句知道,王安石是春天的时候写这首诗的。
学生答:我从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知道,王安石是在春天的晚上吟诵这首诗的。
学生问:诗中写了京口、瓜洲、钟山三个地名,哪里才是作者的家乡?
学生答:诗的题目是《泊船瓜洲》,所以瓜洲是作者停船的地方,不是他的家乡。第一句说京口瓜洲一水间,我认为京口就一定是作者的家乡。
学生答: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一条长江,所以京口不是作者的家乡。作者的家乡应该是在钟山。
(点评:小组展示形式发生了变化,反映了学生的创意追求,这也是老师所期望的。这种创意追求在小组展示时候最容易表现出来,因为我们是书香组,而不是活力组。我们一定要与别人不同!这是每个组员内心深处发出的声音。)
师:(出示简单示意图)瓜洲在长江北岸,京口就是今天的镇江,在长江南岸,与瓜洲隔江相对。钟山就是现在南京的紫金山,是作者的家乡。从京口到钟也只是隔着几重山。
(点评:教师及时补充,非常有必要,这是这首诗理解上的难点!)
(教师引导学生表扬书香组,并给主持人提了建议:要认真听别人的回答,当别人回答错了的时候,你要给他指出来,不要只说谢谢。)
师:我还想请一个组上来展示,最后这个组展示的水平应该更高。
请阳光组为大家展示。现在你们准备的有些内容可能已经跟别的组重复了,你们准备怎么调整?
生(阳光组主持人):下面我给大家讲讲这首诗的意思:先看我的板书(学生画了一张简单的标有京口、瓜洲、钟山三个地名和长江、山峰的示意图),京口和瓜洲之间只有一水之隔,钟山也就是南京,它跟京口也只是隔着几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又是一年的春天到来了,作者离开家乡,什么时候才能在明月的照耀下回到家乡。这句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师:你像一个小老师一样,讲得非常好。你们组有问题吗?
生(阳光组另一同学):我们组的问题是:作者为什么要离开家乡?经过查找资料,我们得到的答案是:作者当时生活在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了生存,迫不得已只发好离开家乡。最后一句其实就是整首诗的灵魂,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
师: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但回答得是否准确呢?我们先把它记下来,等一会儿我们再讨论。
(点评:学生讲解比老师讲解,学生听得会更专注。这不仅是形式的变化,而且是教学思想的变化,学生成了课堂的真正主人!)
三、提炼核心探究题,引导学生深度探究
师:现在我们齐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思考诗歌中每一句话的意思。
(生思考性地齐读)
师:再轻轻地读前两句。一边读一边思考:前两句集中写了一个什么意思?
(教师让学生反复读了三遍)
生:作者所在的瓜洲离家乡很近。
师:(板书近)谁再来读读这两句,要把近的意思读出来。
(生齐读前两句,通过抓住一水间、数重山等关键词,突出了近。)
(点评:小组合作学习展示是把诗读厚,这里是把诗读薄,厚薄之间意趣盎然。以近来引导学生读好诗句非常巧妙!)
师:再轻轻地读读后两句,一边读一边思考:后两句又集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能把你体会到的意思读出来。
(生齐读后两句,突出了又、何时、还。)
师:能像前面那样,用一个字来概括后两句诗的意思吗?
生(齐声):还!
师:下面我们把这首诗连起来读一读,你能读出一个问题来吗?
生:这首诗前面说离家近,后面又说非常想回家。既然离得那么近,他为什么不回家呢?
(点评:近而不能还,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这也是本课的核心问题,只有弄懂这个问题,学生才能真正与诗人进行对话,与文本进行对话,才能准确把握诗心、诗魂。)
师:对呀,他为什么不回去呢?站在瓜洲岸边的王安石,眺望着沐浴在月光下的家乡,此时此刻,他的心中到底在想些什么?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看补充资料。
补充阅读资料:王安石与《泊船瓜洲》
王安石(10211080)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少年时代,聪颖好学,年轻时就中了进士。他的诗歌、散文都很出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做地方官时,曾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北宋神宗皇帝非常赏识他,1069年调王安石任参政知事,第二年升任宰相。王安石任宰相期间,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得到老百姓的'拥护。但王安石推行的改革,遭到朝廷内有些官僚的极力反对,他们不断地在皇帝面前说王安石的坏话。三年后,他丢掉了宰相的职务,回到了南京钟山的家中。
一年后,皇帝又招王安石进京任宰相,他两次推辞,皇帝仍然要他进京。这年春天,55岁的王安石从南京出发,上京赴任。这一天晚上,他乘船停泊在瓜洲江边。站在月光下,他望着远方的家乡,想到自己此番进京,不知道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局他写下了《泊船瓜洲》这首诗。
重任宰相一年后,王安石再次被罢免,他又回到了南京。
师:带着问题,拿着笔,一边快速浏览,一边把你觉得有用的地方划下来。
(生认真地看补充资料,边看边划记号。教师训练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一会儿,边组织学生交流。)
师:王安石这次出门是要干什么去啊?
生:到京城去做官,做宰相。
师:王安石是个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原来就是宰相,后来被罢了官,这次进京又是去做宰相。他在做宰相的时候,做了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生(齐声):变法。
师:什么叫变法?
生:改革。
师:变法,就是把原来的那些不好的制度换成新的制度,好的制度。王安石变法给国家带来了很多好处,也给老百姓带来了很多好处,后来他却被罢了官。这次皇帝又让他去做宰相,他两次推辞,做宰相都不愿去,是怎么回事呢?
生:因为他推行的改革,遭到朝廷内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罢去了宰相的职务。这次去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生:他担心自己再次被罢免。
生:他担心自己坐牢,甚至被杀头。
师:用一个字来形容一下王安石写后两句诗的心情。
生:忧。
师:他忧什么?
生:他在担忧自己的命运:这次进京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局啊。
生:他担忧,这次去会不会坐牢、杀头?还能不能回到家乡啊?
生:他也在担忧国家的命运,变法好能不能进行,能不能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呢?
师:他不仅为自己的前途担忧,也为国家的前途担忧。这个时候你再读后面的两句诗,你怎么读?
(几个同学用自己不同的方式,无限感慨地,入情入境地朗读了后两句诗,读出了诗人的忧虑、惆怅、茫然。学生在老师的逐步引导下,对诗歌的情感体会明显比之间深入了。)
师:诗言志,诗人写诗的时候,总是要表达一定的情感的。我们读诗的时候,要读进诗人的内心,体会诗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
(点评:及时补充必要的资料帮助学生读懂诗心,而不是靠老师的告诉,这又是在让学生自己去获取。)
四、延伸阅读,训练学生探究能力
师:下面我们看看王安石的另外两首诗。
(出示《元日》,全班一起读)
师:题目是什么意思?
生;元旦
师:这里讲的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元旦,而是新年的第一天。
师:王安石写了这一天的一些什么情景呢?
生:放鞭炮,过新年,春风送暖,喝屠苏酒,家家户户都换上了新对联。
师:对。这首诗是王安石第一次做宰相,推行变法的时候写的。大家思考:王安石为什么要写放鞭炮,过新年,春风送暖,喝屠苏酒,家家户户都换上了新对联,写这首诗的时候内心会想些什么?他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
师:还有一首诗,大家读一读。
(出示:《梅花》,学生朗读。)
师:《梅花》这首诗这首诗写什么?
生(齐声):梅花。
师:王安石第二次做宰相后,又丢了官。这是他回到家乡以后写的。写这首诗的时候他心里又在想什么呢?他要表达什么情感呢?
带着这些问题,请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给学生分了工,有三个小组讨论《元日》,另三个小组讨论《梅花》。教师巡视指导。)
师:先讨论《元日》。谁能读懂王安石的内心?
生:新年的第一天,王安石心情好,他写放鞭炮,过新年,春风送暖,喝屠苏酒,家家户户都换上了新对联是表达他愉快的心情。
生:王安石写《元日》时,是在改革成功时写的,他看到老百姓过着幸福的日子,所以很开心。
师:你想得很深刻。王安石变法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日子。
生:我觉得最后一句有两个意思,它的表面意思是写人们把旧春联取下来换上了新的。他内心的意思是:他所推行的变法也正是这样,把旧的制度废除,换上新的制度。
师:旧的总是要去掉的,新的总是要来到的。看看这首诗中代表旧的有哪些?
生:旧的一年,旧桃符。
师:代表新的有哪些?
生:新桃、初升的太阳、新年、春风。
师:王安石是借这首诗表达他的心声:除旧革新,废除旧的制度,创造崭新的生活。
(点评:拓展读两首诗,仍然是分组学习,如果说学习《泊船瓜洲》是举一,这里是在反三,进一步强化如何读懂诗心的方法,指向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师:这首诗理解得很好。再看《梅花》,你能走进王安石的内心吗?
生:王安石再一次被罢官,他孤独地回到了家乡南京。他写的梅花也是孤独的。
生:梅花开放的时候正处于严寒的冬天。再一次被罢官孤独地回到了家乡的王安石,此时也是他的冬天。他的心里很寒冷。
生:梅花在严寒的冬天里还要开放;王安石在困难的境地也没有放弃他的理想。
生:梅花在墙角发出暗香,它是高洁的,是坚强的,也是傲慢的,王安石也是一样的高洁,一样的坚强,一样的有傲骨。
师:说得多好啊。同学们,跟以往学古诗相比,你们觉得今天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生:读进诗人的内心。
师:好。这是我们这节课最大的收获。下课!
总评:
读完实录,我的第一个感受就是:特级教师陈金才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语文课堂!在这节课里,教与学的关系、教与学的方式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课堂决不再是老师独霸的舞台而是学生的学习的天堂,学生成了课堂的真正主人,老师完全退居到幕后,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这节课里,我们看不到老师的步步紧逼,听不到老师的如珠妙语,有的全是学生的合作、交流与展示活动,有的全是学生的自读、自悟、自得和发现。在这节课里,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读懂了诗,读懂了王安石,还获得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读懂诗的方法,不仅获得了合作探究的乐趣,集体学习的快乐,还得到了交往的指导、学习的自信心!
陈老师用这节课告诉我们:
课堂是用来干什么的?
我们都知道课堂是用来教学生的,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却真的不知道课堂上教学生什么,不应该教学生什么。这节课上,陈老师告诉我们,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老师坚决不要教。这节课里,老师只教了两个容,一是瓜洲、京口、钟山三个地方的位置及关系,一是如何读懂诗心。这两个内容一个是诗在理解上的难点,一是学习诗的方法,其余的全交由学生自己去学会。课堂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汇报是为了分享自学所得,巩固所学得的知识。从《泊船瓜洲》到《元日》、《梅花》,我们看到了学生掌握读懂诗心方法的过程,看到了学生在一节课里学习智慧是如何生长的。我一直认为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真正要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有存在的价值。
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
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先弄清学生有什么需要。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有探究的需要,有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有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有责任承担的需要。传统的语文课堂,只是几个少数的优秀学生在与老师周旋,多数学生的这些需要被忽视了,成了课堂的看客,久而久之,一部分学生连看客都不当了,成了课堂里的木头人或是破坏者。看特级教师陈金才的这节课,就充分地满足了学生的这些需要。先学先探,群学群探,深度探究,训练能力之探,一节课都在满足学生探究的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展示较好地满足了学生获得认可和欣赏的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了问题,读懂了诗心,在一节课里获得了新体验,得到了新知识;通过小组学习、展示这种形式,让学生全员行动,使其产生角色感,进而赋予每个人以责任感,满足了学生承担责任的需要。学生能不喜欢这样的课堂吗?
看特级教师陈金才的这节语文课,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语文课堂缺少了什么,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当下中国的语文课堂缺少了什么。有专家总结陈金才的语文课是第三代语文课堂,第一代语文课堂是师讲生听的课堂,这种课堂,学生只需要听就行了;第二代语文课堂是师生一问一答的课堂,总体还是以老师为主;第三代语文课堂就是陈金才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课堂里每一个学生都真正行动了起来,都在探究,都在发现,都在分享别人的学习成果同时又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别人分享,学生生命活力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彰显,而老师只是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主持人、导演。
【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代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译文】 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 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注释】 1.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2.绿:吹绿。 3.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4.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5.一水:一条河。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这里的“一水”指长江。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 6.钟山:在江苏省南京市区东。 【赏析】 作者:佚名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诗人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绿,这固然是春风吹绿的,但是那葱绿的禾苗难道不是变法措施产生的实效吗? 但是官场是险象环生的,诗人望着这瓜洲渡口,也望着钟山的明月,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诗人是想早点离开是非黑白颠倒的官场,离开那丑恶,腐朽的地方体现作者希望重返那没有利益纷争的家乡,很有余韵。这首诗不仅借景抒情, 情寓于景,情景交融,而且叙事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在修辞上的锤炼。 其中“绿”字可以体会到诗人用词的修饰,把吹改为绿,为的是生动,在这之前王安石也有多次斟酌推敲这个字,曾试过满,过等字,但最后还是把这个字改成了“绿”。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位身体力行致力于改革的杰出的政治家,也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据史料记载,王安石1069年开始推行新法,数年后,因新旧党争十分激烈,宋神宗终于下令“权罢新法”,王安石也被迫辞官。晚年在钟山过着隐居生活。 据说王安石辞官的第二年,皇帝又起用他,召他进京。一日,诗人乘船路过瓜洲,因怀念金陵故居,在船停泊瓜州小憩时,王安石立在船头远眺,看到京口和瓜州就隔着一条长江,钟山也只是相隔着几座大山,春风已经吹到了江南,大地又是一片春光,他想到这里,不禁又想起自己推行的变法运动,他深信自己一定会使变法成功,怎奈朝廷内部斗争尖锐,自觉前途迷惘,不由又触动了对家乡的情思。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不由吟出了一首七言绝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在这四句诗中诗人特别喜欢“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因为春风暗示了他推行的变法运动,可是,又觉得“到”这个字用得还不够生动,他想改成“入”和“过”,后来又想到了“满”,又都觉得不满意。整整想了一夜,却没有结果。第二天一早,他又来到船头,忽然看到江岸一片葱绿,于是心中一亮,这个“绿”字就此诞生了,春风又绿江南岸”因此成了千古名句,这首诗也成了流传千古的名作。 《泊船瓜洲》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它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从诗题中我们又知道,诗人的立足点是在长江北岸的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写的是远眺所见,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江南,看到 “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只隔一条江水,由此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不过隔了几座大山,也不远了,于是水到渠成地就有了“钟山只隔数重山”。前者写的是所见,而后者写的是所想,这一想,就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形象再塑空间。同时,“钟山只隔数重山”不仅写了瓜洲与钟山之间并不遥远的距离,也流露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浓浓的情怀。 “春风又绿江南岸”不仅点出了时令已是春天,也不仅仅是描绘“江南岸”的春色,其中一个“又”字,又深深地蕴含了诗人多年的企盼。春风吹过江南已不知多少次,江南的田野山川也不知绿了多少回,如今春风依旧,明月依然,思乡之情也在,可是诗人自己又身在何处?再看句中的 “绿”字,它也不单单是今年吹绿了“江南岸”,而是年复一年,不止一次地“绿”遍千山万水,就连整个江南都被染出了灵气,却终究难以染绿游子此时的思乡情结。 “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由 “春风又绿江南岸”触动诗人的思乡情怀自然引发而来,诗人满目新绿,想起春风已经不止一次吹绿大江南岸,可自己依然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久别的故乡,不觉寄情于明月:皎洁的明月啊,你什么时候才能陪伴着我回归故里呢?再一次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深情。 诗人在诗作中十分注重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与形象化,“绿”字原本是一个形容词,可在诗中却是“吹绿”的意思,这在古汉语中叫做使动用法,是形容词的动词妙用,足见诗人遣词造句的非凡功力。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译文】
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
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注释】
1.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2.绿:吹绿。
3.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4.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5.一水:一条河。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
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这里的“一水”指长江。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
6.钟山:在江苏省南京市区东。
【赏析】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位身体力行致力于改革的杰出的政治家,也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据史料记载,王安石1069年开始推行新法,数年后,因新旧党争十分激烈,宋神宗终于下令“权罢新法”,王安石也被迫辞官。晚年在钟山过着隐居生活。
据说王安石辞官的第二年,皇帝又起用他,召他进京。一日,诗人乘船路过瓜洲,因怀念金陵故居,在船停泊瓜州小憩时,王安石立在船头远眺,看到京口和瓜州就隔着一条长江,钟山也只是相隔着几座大山,春风已经吹到了江南,大地又是一片春光,他想到这里,不禁又想起自己推行的`变法运动,他深信自己一定会使变法成功,怎奈朝廷内部斗争尖锐,自觉前途迷惘,不由又触动了对家乡的情思。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不由吟出了一首七言绝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在这四句诗中诗人特别喜欢“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因为春风暗示了他推行的变法运动,可是,又觉得“到”这个字用得还不够生动,他想改成“入”和“过”,后来又想到了“满”,又都觉得不满意。整整想了一夜,却没有结果。第二天一早,他又来到船头,忽然看到江岸一片葱绿,于是心中一亮,这个“绿”字就此诞生了,春风又绿江南岸”因此成了千古名句,这首诗也成了流传千古的名作。
《泊船瓜洲》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它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从诗题中我们又知道,诗人的立足点是在长江北岸的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写的是远眺所见,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江南,看到 “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只隔一条江水,由此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不过隔了几座大山,也不远了,于是水到渠成地就有了“钟山只隔数重山”。前者写的是所见,而后者写的是所想,这一想,就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形象再塑空间。同时,“钟山只隔数重山”不仅写了瓜洲与钟山之间并不遥远的距离,也流露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浓浓的情怀。
“春风又绿江南岸”不仅点出了时令已是春天,也不仅仅是描绘“江南岸”的春色,其中一个“又”字,又深深地蕴含了诗人多年的企盼。春风吹过江南已不知多少次,江南的田野山川也不知绿了多少回,如今春风依旧,明月依然,思乡之情也在,可是诗人自己又身在何处?再看句中的 “绿”字,它也不单单是今年吹绿了“江南岸”,而是年复一年,不止一次地“绿”遍千山万水,就连整个江南都被染出了灵气,却终究难以染绿游子此时的思乡情结。 “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由 “春风又绿江南岸”触动诗人的思乡情怀自然引发而来,诗人满目新绿,想起春风已经不止一次吹绿大江南岸,可自己依然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久别的故乡,不觉寄情于明月:皎洁的明月啊,你什么时候才能陪伴着我回归故里呢?再一次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深情。
诗人在诗作中十分注重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与形象化,“绿”字原本是一个形容词,可在诗中却是“吹绿”的意思,这在古汉语中叫做使动用法,是形容词的动词妙用,足见诗人遣词造句的非凡功力。
教学目标 :
1.读懂二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2.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4.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
5.默写。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复习或收集一两首唐代诗人的诗,你们完成了吗?(检查二三人),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第一首古诗《泊船瓜洲》。
1.初读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1)解题。板书题目:《泊船瓜洲》
指名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注意生字、新词。)
(3)指名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教师点拨。
2.精读训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指名朗读。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①第一句,用了一个“间”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②体会“春风又绿”在这里的意思。
③诗人在诗中运用了两个贴切的比喻,比喻的作用是什么?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的意境,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②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味。
(三)作业 。
1.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讲述每首诗的意思。
2.试着背诵两首古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新课,揭示课题
前边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二)讲读第二首古诗《游子吟》
1.初读指导,理解字、词意思和全诗大意。
(1)解题。板书题目。
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赠送给好朋友汪伦的一首诗。)
(2)教师范读。
(3)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注意书上的注解。)
①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②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③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精读训练,连贯讲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全诗,连贯讲诗意。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②这种亲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③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情景。
(三)巩固练习
1.读课文,先理解加粗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2.欣赏二首古诗,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3.背诵二首古诗。
4.默写。
(四)总结
板书设计 :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泊船瓜洲和游子吟的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泊船瓜洲》,并会默写。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歌的'意思。
教学难点 :
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诗人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
一提起母亲,一提起家乡,我们倍感亲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吟诵母亲和家乡的诗句。
二、整体感知,重点品析。
(一)一读,初读全诗,了解诗意。
1.出示诗题,简介作者。
通过预习,你知道《泊船瓜洲》的作者是谁吗?
(1)这道诗的作者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
(2)简介王安石的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宋代人,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21岁中进士,当过十多年地方官,后来两次担任宰相推行变法改革,是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再读全诗,读清字音,标画出生字。
3.指名读诗,纠正字音。
数重山(shù chóng) 照我还(huán)
4.引导学生了解全诗的大意。
(1)知诗人:宋,王安石。
(2)解诗题:分析“泊”的含义。
(3)感知诗意:诗人船泊瓜洲,离钟山近在咫尺,却回不去,于是感叹吟诗,写他在月光下眺望江南,怀念家乡金陵。
5.小结学习方法:初读知诗意。
(二)二读,细读全诗,理解诗句。
1.诗人泊船瓜洲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他是怎样描写的?请读全诗,用“——”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 ”画出寓有深情的词语。
2.抓住质疑处,运用多种方法解疑。
间(jiàn):隔开,间隔。
只:仅仅。
数重:几层。
绿:吹绿了。
还:归。
3.理解本诗的特色。
前两行看是写眼前景象,但在诗中却饱含深情。所乘之船就在瓜洲停靠,却不能回金陵去,可见诗人怀念家乡的感情是十分浓厚的。
4.小结学习方法:细读品诗句。
(三)三读,精读全诗,想象意境。
1.夜深人静,星光灿烂,诗人在月光下眺望江南会产生哪些联想和想像?心中会有哪些感受?
2.学生扮演诗人,讲述想象到的情景。
《古诗两首》《泊船瓜洲》《游子吟》的练习题
一、多音字组词。
二、写出古诗的作者及年代。
①王安石 ②孟郊 ③于谦
A.明代 B.宋代 C.唐代
《石灰吟》 ( ) ( )
《泊船瓜洲》( ) ( )
《游子吟》 ( ) ( )
三、解释加粗字的意思,再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1.钟山只隔数重山。
2.明月何时照我还。
四、请你在花瓣里写一个字,与在芯里的.字组成词。
五、低声诵读《游子吟》,想象一位慈母,在儿子外出远行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儿子缝制衣服的情景,再写下来。
答案:
二、《石灰吟》A、③;《泊船瓜洲》B、①;《游子吟》C、②
三、1.隔:相距;数:几;回首钟山也只相距几重青山。
2.何:什么;还:回来;这明亮的月亮什么时候照着我又归还故乡。
五、夜已深,在微弱的灯光下,一位年迈的老人正在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衣服。老人已上了岁数,眼也有些花,她借着微弱的光线,努力地穿针引线。她边缝边嘱咐着孩子,要他一路上多加小心,注意身体,早日回家。
有关《古诗两首》《泊船瓜洲》、《游子吟》的课堂实录
师: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陶冶人的情操。以前我们学了很多古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
(师板书诗题,生读题)
师:诗的作者是谁呢?下面我们打开书,读一读诗,注意读准字音,可以读出声音。谁愿意来?
指名读。
师:全诗共28个字,有6个多音字,你都读对了,真了不起。读对字音对你理解古诗的意思很有好处。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下面老师要看看同学的自学能力,借助书本注释和工具书,可以用笔写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生自学)
师:现在小组的同学一起来交流交流,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
(生小组交流)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生:我们学的是最后两句,我们提出的问题是:“又绿”是什么意思?是指春风吹绿了江南,家乡很美丽,他非常想家。
师:从这两句你体会出什么?
生:思念家乡的感情。
师板书。
生:我们学的是第一、二两句,体现了思乡情,长江是很宽的,诗歌把它比作一水间,靠得很近,“瓜洲”和“南京”应该相隔很远,诗歌上说只有几座山。
师:老师为你喝彩。瓜洲在哪里?
生:在长江的'北岸(师画简笔画)
师:那京口在哪里?
生:在长江的南岸。
师:你怎么知道了京口和瓜洲在这个位置?
生:从注释上看出来的。
生:从图上看出。
生:查资料找到的。
生:从诗句中的“一水间”知道的。
生:“泊船“是什么意思?是停船的意思。
师板画小船
师:那泊船瓜洲的整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生答。
师:理解了诗意只是读懂古诗的第一步,刚才同学们也感觉到王安石的思乡之情,找出表示思乡之情的字眼。好好品味。
生:我找到的三个词和一个字,“一水间”,说明相隔近;“只隔”说明仅仅隔了几座山;还有“又”、“何时”。
师:你找到了,能不能把他读出来?
(生读)
生:还有第三行诗的“又绿”,这也是表现了江南两岸的景色美,说明他想回到家乡。
师:能不能把下面两句读出来?
(生深情朗读)(一片掌声)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到这个“绿”,能不能把它换成其它字?
生:吹,拂,碧,到,满。
师:其实,王安石在写诗的时候,也考虑到了这些字,但他最后选择了“绿”,你们知道为什么?
(学生讨论)
生:因为“绿“最能表现春天江南的美丽景色,表现他爱家。
生:表示家乡的美,有动感,有力量。
生:春风一吹,把江南的景色变得春意盎然。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找资料。
师:对,读书就应该从多方面吸取。
(齐读)
师:我们的家乡虽然不在江南,但一个“绿”字让我们感受到江南的风光。
(放录像,欣赏江南美景)
师:美吗?于是王安石改字的故事传开了。通过王安石改字,你觉得我们可以向他学什么?
生:我们应该学习他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师:对字词的推敲实际上是我们小学生最应该学习的。我们进行读诗比赛,请同学们准备一下。
生练读诗。
师:读诗要把自己当成诗人,想像一下,把自己当成诗人。
生:我会想:我的家乡是多么美。
……
师:再一次请同学来读,我想应该读得更好了。
(生再读)
师:你读错了,下次不能再读错了。
师:下面听老师来读一下(师范读,音乐起)
师:谁来读一读,读得比老师还要好。
(生读,配上音乐)
师:读得真好,我们一齐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我们学第一首诗,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下面我们来学习孟郊的《游子吟》。
师:学这首诗我们自由组合进行学习,你们打算怎么学?
生:表演,赏析。
生:朗读。
(生下座位小组学习)
师:哪些好伙伴来?
生:感情诵读。
(小组同学读)
生:这首诗写了母亲为出行的儿子缝衣服,把衣服缝得密密的。
生:我们是把诗意串连起来,再表演。(生上台表演)
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感情?
生:报答诗人对慈母的爱。
师:那我们一起来读读古诗,把这种慈母情送给天下所有的母亲。
师:你们还找到了哪些思亲的古诗?
生:我找到《静夜思》。
生:我找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业:
1、收集王安石和孟郊的诗,还有思乡思亲的诗
2、写一篇散文《游子吟》
一、多音字组词。
二、写出古诗的作者及年代。
①王安石 ②孟郊 ③于谦
A.明代 B.宋代 C.唐代
《石灰吟》 ( ) ( )
《泊船瓜洲》( ) ( )
《游子吟》 ( ) ( )
三、解释加粗字的意思,再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1.钟山只隔数重山。
2.明月何时照我还。
四、请你在花瓣里写一个字,与在芯里的`字组成词。
五、低声诵读《游子吟》,想象一位慈母,在儿子外出远行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儿子缝制衣服的情景,再写下来。
答案:
一、
二、《石灰吟》A、③;《泊船瓜洲》B、①;《游子吟》C、②
三、1.隔:相距;数:几;回首钟山也只相距几重青山。
2.何:什么;还:回来;这明亮的月亮什么时候照着我又归还故乡。
四、
五、夜已深,在微弱的灯光下,一位年迈的老人正在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衣服。老人已上了岁数,眼也有些花,她借着微弱的光线,努力地穿针引线。她边缝边嘱咐着孩子,要他一路上多加小心,注意身体,早日回家。
内容分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达的方法。
3、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动手搜集资料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意,积累古诗。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词典、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与这首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积累,引入诗文。
老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古往今来远离故土的游子总会思念魂牵梦萦的家乡。他们往往把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融入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诗中,需要我们细细去品味。请同学们把你积累或搜集到的描写思念家乡的古诗,给大伙诵读一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静夜思》、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已学过)、北宋秦观的《浣溪沙》等。
学生:积极交流。
老师:从刚才的交流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把所学古诗能够积累下来,一部分同学不但能积累所学古诗,还主动搜集课外古诗,值得大家学习,我们一定要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因为学习语文重在积累。今天我们来学习北宋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二、知诗人,解诗题
(一)知诗人
老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阅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跟大家交流交流。
学生:简介王安石。
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点拨使学生了解写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二)解诗题
学生:理解“泊”的意思。进而解题:泊船瓜洲:把船停泊在瓜州。
师小结:刚才我们了解了诗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弄懂了诗题的意思。这”知诗人,解诗题“是学习古诗不可缺少的一步。它能帮助我们理解诗的内容。那么王安石把船停泊在瓜州时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
二、读诗文,明诗意
(一)轻声读诗,圈出自己读不准的字。
(二)同桌交换意见。
(三)师生合作读诗文,解诗意。
1、指名读诗,引导读准”间、重、还”。
2、共同动手正音。
学生:拿出词典,动手查“间、重、还”的几种读音及每种读音所表示的意思。
老师:出示课件作补充,你们看,瓜州在这儿,京口在它的对岸(江南),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无锡市。京口和瓜州,一个在江南,一个在江北,就一条(横向的)河的距离之内。间(jiān):在一定的空间(时间)内。要注意不能误读成四声,不是动词“间隔”的“间”。整句的意思是说京口和瓜州就一条(横向的)河的距离之内。按古人文言的说法,即所谓仅“一水之遥”。王安石是想说江南江北之近,而不是想说它们之隔离。所以应读一声。再看钟山在京口的西边(在南京)。王安石的家就在钟山南面的半山园。这个“重”这会儿你一定能读准了。
3、理解“数重山”中“数”的意思。
老师:看来从瓜州到王安石的家乡钟山就一条(横向的)河、几座山的距离,离得很近了,往下读。
学生: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理解“绿”和“还”的意思。
绿:吹绿、染绿。
还:归、在本诗中是回家的意思。
老师:现在这个“还”的音你能读准了吗?
5、回过头复习“泊、间、数、绿、还”几个字的意思。
6、再次轻声读诗,然后拿出课堂笔记本试着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写成后交流。
诗意:(对面的)京口和(这里北岸的)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再远处的)钟山也就只是隔着几重山峦而已。春风又把(对岸的)江南大地吹绿了,明月啊,你什么时候可以照着我回到(对面江南的)故乡呢?
三、入诗境,悟诗情
1、引导学生边读诗边想象诗描绘的画面。
老师:春天到了,和煦的春风吹醒了柳树,吹来了燕子,吹美了大江南岸,闭上眼睛想象春风带给江南什么样的美景?想好后跟大伙描述一下,可要用上我们积累的好词佳句哟。
学生:自由描述想象到的画面。
2、体会诗人用词的传神
老师:春风给江南送来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诗人把江南春天的美景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读时耐人寻味,那就是---“绿”,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相信你会更进一步的感受出诗人对词的推敲及用词的准确传神。
3、读中领悟诗情
老师:同学们,根据你的理解自由读诗,读出诗的韵味。体会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找出诗中相关的词句。
学生:自由读诗,读后发表意见。
4、课件播放春天江南的美景,生欣赏后放声诵读古诗。再次感受诗人这个“绿”字的内涵。
老师小结:“一水间,数重山”足以感受出诗人归心似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不能马上回到家乡的惆怅之情自然流露。由此可以看出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恋乡、思乡之情。
四、总结学诗的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五、背诵、默写古诗
1、小声试背、同桌互背、男女生比赛背。
2、打开作业本默写古诗。
六、作业设计
1、默写古诗
2、说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3、小练笔:把你想象到的江南春天的美景用一段话描写出来。(如果能用上我们平时积累的写景的好词佳句会更好。)
七、板书设计
王安石(北宋)
一水间归心似箭
数重山恋乡思乡之情
又绿
何时还惆怅
加载中,请稍候......
近日,我总是烦闷不已。
我是一个喜欢诗词,并且有抱负有理想的年轻人。在不久前,我曾任过宰相,并制定主张推行新法。但是在却遭到那些地主、守旧派们的强烈反对,皇上听从了守旧派的话。我被迫离职,回到家乡钟山,本以为日子会这么过下去,但皇上刚刚来信要求我重新上任,我虽然再三推辞,可皇上却依然坚持。
圣命难违,再过两天我就要出发了。我想,这次回去,重新推行新法,肯定又要会受到守旧派们的反对。皇上又喜怒无常,恐怕是凶多吉少啊!想到这儿,我的'心情越发沉重起来。
我开始出发去北京,走到瓜洲时天彻底黑了下来。于是我便借宿在城里,我坐在长江岸边,想到自己所在的瓜洲与京口仅是一江之隔。看着月光笼罩下平静的江面,我的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
离开家乡时正值春天,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小草会慢慢的从地面探出头来,枝条也会被嫩嫩的绿芽覆盖,枯萎的花儿也会绽开笑脸,过冬的燕会再次飞回来。而我此次回京,便不知何时才能再次回到家乡。想到这儿,我长长的叹了一口气。天空中那皎洁的明月散发着柔和的光芒,我仿佛从明月中看见了家乡的影子。是啊,明月代表着团圆,而我却好像只是那月亮弯弯时被覆盖住的那些地方罢了。
于是,我回到客栈,拿起笔写下了自己的心情——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古诗
《泊船瓜洲》是北宋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其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传颂。诗中“绿”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形象,极其传神。从字面上看,该诗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
1.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2.绿:吹绿。
3.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4.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5.一水:一条河。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
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这里的“一水”指长江。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
6.钟山:在江苏省南京市区东。
创作背景
宋景佑四年(1037年),王安石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有着深厚的感情。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次年被任命为同乎章事(宰相),开始推行变法。由於反对势力的攻击,他几次被迫辞去宰相的职务。这首诗写於熙宁八年(1075)二月,正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进京之时。
《泊船瓜洲》的写作时间长期以来也有争议,虽然都认为写于王安石晚期,但具体的说法主要有三种意见:①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应召自江宁府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瓜洲后所作;②神宗熙宁七年(1074),王安石第一次罢相自京还金陵;途经瓜洲时所作;③神宗熙宁八年(1075),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自江宁赴京途经瓜洲时所作。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古诗赏析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注释:
1、泊船:停船。泊,停泊。 2、京口: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长江的南岸,和瓜洲相对。
2、瓜洲:瓜洲在今天江苏省扬州市邗(hán)江区县南,与京口相对
3、一水:这里的“一水”指长江。
4、间(jiān):在一定的空间(时间)内。要注意不能误读成去声,不是动词“间隔”的“间”。根据本
平仄格律、“间”字固有的词义,以及古人语言习惯,此“间”字必须为平声。“一水间”为体词性偏正词组,内部结构与“咫尺间”、“几步间”、“一瞬间”、“一念间”相同,中心词为“间”,限定成分为“一水”。整句的意思是说京口和瓜州就一条(横向的)河的`距离之内。按古人文言的说法,即所谓仅“一水之遥”。王安石是想说江南江北之近,而不是想说它们之隔离。
5、钟山:今南京市的紫金山,诗人当时家居于此。
6、隔:间隔。
7、数重:几层。读shù chóng
8、绿:吹绿了。
9、何时:什么时候。
10、还:回。
译文:
春日夜里,行船停泊在瓜洲岸边,我隔江遥望对岸的京口,心里想,这里与我居住的钟山也就只隔着几座大山,和煦的春风吹绿了长江南岸的草木,而我何时才能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返回家乡呢?
赏析: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长江北岸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的“京口”与这边的“瓜洲”这么近,就一条江水的距离,不由地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句为千古名句,再次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阿瓦提教研室 王中华(执教教师)
师:同学们,你们从一年级到现在已积累了不少古诗,我们来对诗好吗?
生:好!
师:你们先来出诗的上句,我来对诗的下句。
生1:停车座爱枫林晚,--
师:霜叶红于二月花。
生2:小荷才露尖尖角,--
师:早有蜻蜓立上头。
生3:两岸猿声啼不住,--
师:???你们太厉害了,谁来帮帮我?
生4: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你们积累的古诗真多,现在我来出诗的上句,你们对诗的下句,好吗?
桃花潭水深千尺,--
生1: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真棒!孤帆远影碧空尽,--
生: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真是对答如流呀!独在异乡为异客,--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真好!这句诗诗哪首诗的名句,还记得吗?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咱们一起来背背好吗?
师生同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知道吗?
生1:表达了作者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生2: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无限思念的感情。
师:说的很好!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经典诗文里,有写亲情的,有写友情的,有写景物的,还有写思乡情的,等等。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学习《泊船瓜洲》这首古诗,看看这首古诗折射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师:请大家把这首古诗读上两遍,读的时候把字音读准,读得字正腔圆。
生:自由读古诗
师:你们读得真投入,哪位同学读给大家听听?
生:读古诗,读错一个音。
师:这首诗中有六个多音字,你读对了五个,很了不起!“间”在这读第四声,在这是间隔的意思。谁能用这个音组个词?
生1:黑白相间
生2:间隔、间苗、间断、间谍
师:你的积累真丰富,一口气说出了四个词语!我们读古诗,不但要把音读准,还要尽可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来,你们试试!
生:摇头晃脑读古诗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
生:读,节奏感不强。
师:同学们,想要把古诗读得有韵味,其实是有窍门的,读时,一声和二声的音拖长读,三声和四声的音读得短一些,这样长短相间,诗的节奏感就出来了,你们试试!
生:有韵味地读诗
师:谁再来读给大家听?
生:读得可真好!大家一起来读!
师:请大家默读古诗,借助下面的注释,想想诗的大概意思是什么。
师:谁来说说诗的前两行的大概意思。
生:京口和瓜洲仅一江只隔,而京口到钟山也只隔着数重山。
师:说得很到位!在这两行诗中有三个地名,能在简图上标示出来吗?(师在黑板上画长江简图,并大概标注三个地名的位置)
一生在黑板上标注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的?
生1:瓜洲应该在上面,京口在下面
师:为什么?
生:注释中说瓜洲在长江的北面,上北下南,所以瓜洲在上面,京口在下面。
师:你会从书中找原因,非常会学习!看着这幅简图再说说前两行诗的大意。
师:同学们,在你们看来,诗人离家近还是远?
一部分学生说近,一部分学生说远
师:你来说说近的原因
生1:我通过“一水”知道,那么宽的长江在作者看来仅仅是一道水罢了,所以他离家近,并且他想家。
师:你能抓住重点词来体会,并且体会得很深刻
生2:我还通过“只隔”一词体会到诗人离家近,就是仅仅隔着几座山。
师:那认为远的同学能不能说说理由呢?
生:长江那么宽,山路那么难走,再说古代交通又不便,所以说很远。
师:你们说得都有道理。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可在作者看来又为什么那么近呢?由此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作者他特别想念他的家乡,家乡就在他的心里装着,所以实际距离再远,可在作者看来都很近。
师:你设身处地在为作者想,你体会到了他想家的情,真好!
生:我觉得作者他想家,想亲人
师:是呀!通过字里行间,我们能体会到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带着这种感受,读读这两行诗诗!
师:后两行的大意是什么?
生: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照着我回到自己的家乡?
师:说得很好!请大家看这行(出示幻灯片):春风又绿江南岸,文字本是有情物,读到这行时,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耳中仿佛听到了什么?
学生用语言描绘眼中和耳中的春天
师:多美的春天呀!同学们,这个又字,我们不能忽视,就是这个“又”字,让诗人不由得想到: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可我这一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呀?诗人他怎能不想--
生:(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遥望着美丽的故乡,遥想着家乡的亲人,诗人他怎能不问--
生:(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诗人就这么想着,望着,一幕幕温馨的画面又出现在眼前,一丝丝甜蜜的回忆又掠过心头,一处处揪心的场景弥漫在胸中。同学们,诗人在家乡会度过哪些难忘的时光,你们能想到吗?请用“我仿佛看到了,那是一个……的日子,诗人在干什么,感受是什么”来写诗人在家乡生活的一处场景。
学生写话,教师巡视
师:谁先来汇报一下?
生1:我仿佛看到了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一天,诗人和家人一起去郊游,他们是多么幸福!
师:你是一个用心感受生活的孩子!
生2:我仿佛看到了那是一个月光皎洁的晚上,诗人和家人坐在庭院里,一边赏月,一边聊天,生活是多么美好!
师:团团圆圆一家亲,多么温馨的画面!
生3:我仿佛看到了那是雨后初晴的一天,诗人和他的朋友们一起泛舟湖上,饮酒品诗,是多么的惬意!
师:是呀!和朋友在一起的日子是特别让人难忘的!同学们,诗人现在泊船在瓜洲,和家人团团圆圆,尽享天伦之乐还能吗?
生:不能
师:眼前只见(出示幻灯片)--
生(男):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师:和朋友一起饮酒品诗还能吗?
生:不能
师:眼前只见(出示幻灯片)--
生(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师:一切都已远去,相伴诗人的只有这轮明月,只有这轮明月呀!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诗人肺腑的仰天长问,是诗人刚刚离开家就来问明月,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要问诗人的吗?
生1:我想问:诗人你那么舍不得离开家,为什么还要离开呢?
生2:诗人他为什么要离开家?
师:相信同学们都有这样的疑问,老师准备了一段资料,相信同学们读过之后就会明白。(出示幻灯片)
资料: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公元1070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宰相,领导变法。变法对富国强兵起到积极的作用,但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守旧派的反对。1074年,王安石无奈辞去宰相职务,任江宁知府。1075年2月,宋神宗再次任用王安石为宰相。官场的复杂,前途的迷茫,使王安石对从政产生了强烈的厌倦感,他两次请求辞去宰相之职,宋神宗都不批准。这年春天,迫于无奈,王安石只好勉强上任。北上京城途经瓜洲时,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泊船瓜洲》。
师:同学们,你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明白什么了?
生1:诗人他被逼无奈才离开了家,所以他特别不愿离开家
生2:诗人他极不情愿离开了家,他其实不想去当宰相
生3:诗人是身不由己的,皇帝的话他不敢不听
师:你们有着很强的感悟力!是呀,通过这段资料,我们读出了一个被逼无奈的王安石,一个身不由己的王安石,一个无可奈何的王安石。诗人他无可奈何离家而去,只好问明月(出示幻灯片)--
生1: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人他身不由己离家而去,只有问明月(出示幻灯片)--
生2: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人他被逼无奈离家而去,只能问明月(出示幻灯片)--
生3: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人他恋恋不舍离家而去,发自肺腑地问明月(出示幻灯片)--
生全体: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有这首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诗人对家乡无限的留恋之情!
生2:诗人思念家乡亲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生3:诗人是多么想家,舍不得亲人!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走进了诗人的内心,用自己的心去体悟诗人的心!大家一起来朗诵这首诗!
生声情并茂地朗诵
师:能背诵下来吗?
生背诵
师:同学们,自古以来,描写诗人思念家乡的诗句有好多,老师在这收集了一些,大家一起来读读!
诗句: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张九龄)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袁枚)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卢纶)
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刘著)
师:同学们,思乡是一种美好的感情,大家课下可以积累有关思乡的古诗词;同学们也可以给远方的亲人写封信,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师:这节课咱们就上到这,下课!
[《泊船瓜洲》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当一个人对前途无望时,心里一定很忧愁,自然就会思念家乡。来一下了解一下《泊船瓜洲》的教学实录吧。
《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01
导入新课,明确任务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宋代著名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古诗《泊船瓜洲》。大家结合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想一想,我们如何学习这首古诗?要完成哪些任务?
生:要读懂古诗。
师:你说的是理解古诗意思,对吧。这的确是学习古诗的一个重要任务。(板书:理解)还有哪些?
生:要读懂诗人表达的情感。
师:对,学习古诗要懂得诗人表达的情感。不过这也是理解的一项重要任务。还有吗?
(生思考)
师:要理解诗意,需要……
生:(顿悟,连忙道)要熟读古诗。
师:对!要理解古诗必须熟读古诗不可。(板书:熟读)还有吗?
生:了解作者。
师:对,了解作者能帮助理解古诗,这也属于理解诗意的。大家想想,平时我们学完古诗都要……
生:要背诵下来!
师:真是聪明的孩子,一点就通。(板书:背诵)
师:好,下面我们就围绕三个学习任务(指板书)来学习。
02
自主学习,理解诗意
师:首先,我们完成第一个学习任务:熟读。同桌每人读一遍,看看有没有读错的地方。如果有帮助纠正。读书声音不要太大,同桌听清即可。开始。
生:(读书,师巡视)
师:刚才,同桌互读时,得到同桌帮助了吗?告诉老师。
生:我把“间”读成了第一声,同桌告诉我应该读第四声。
师:这是个多音字,很多同学读错了。拿起笔在这个字上注个音,以免以后再读错。还有吗?
师:这首古诗我们很熟悉,相信大家一定读熟了,谁来读给大家听?
生:(纷纷举起手)
师:(指三生朗读)
师:大家评价一下读的好吗?
生:(评价)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想朗读。(师读)
师:大家觉得好吗?好在哪儿?
生:老师读得有感情。
生:老师读得有轻有重,有急有缓。
生:还有节奏。
师:同学们很了不起,听出了“门道”。熟读古诗就包括读正确、读出节奏。第一个任务我们完成的很好。下面,我们挑战一下自己,来完成第二个任务:理解诗意。这个难度有点大,大家有信心完成吗?
生:(齐声)有!
师:很好!请大家读读古诗,看看注释,认真想一想,每一句是什么意思,再连起来想这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会的,画个问号。等会儿大家交流中也许能解决你的疑问。
(生自学,师巡查了解学情)
师:谁敢第一个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第一二句讲,京口和瓜洲只相隔着一条长江,瓜洲到中山也只隔着几座山而已。
师:是“瓜洲”到中山隔着几座山吗?
生:(齐声)不是,是“京口”到中山隔几座山。
师:好,我们一起弄懂了第一二句的诗意,谁来说说三四两句的意思?
生:一年又一次春风吹绿了江南,明亮的月光什么时候照我回到家乡啊!
师:是啊,王安石在这春天里离开家乡,想到何时才能回到家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生: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师:对!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生:(有感情地朗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谁能把整首诗的诗意连起来说。
(生串讲)
师:冬去春又来,诗人王安石格外思念家乡,我们一起再读这首诗。
03
自主探究,体会感情
师:我们再次读了诗,有没有产生一些新的问题呢?
生:为什么离得那么近,诗人不回家呢?
师:你是说京口和瓜洲相距那么近,离王安石的家乡也只隔着几座山,为什么他不会去呢?这是个很好的问题。
师:请大家读资料,看完后也许能回答刚才的问题。(出示王安石相关资料)
(生看资料)
师:看完老师的补充的资料,知道了什么?
生: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生:这首诗是作者在去上任的路上写的。
生:原来王安石并不想上任,是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去的。
生:他不愿去,是因为他的改革措施得不到实施,还受到打击和迫害,他不知道这次去是什么样的结果。
师:很好!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王安石离家这么近却不能回去的原因了吗?
生:知道了,因为他不知道上任后的结果如何,所以尽管离家很近,也没有心思回家。
师:说得好!当一个人对前途无望时,心里一定很忧愁,自然就会思念家乡。现在,让我们带着忧伤一起读。
(生齐读)
师:刚才我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的背景,帮助读懂诗人表达的情感,这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师:最后,让我们带着伤感背诵这首诗。
(生齐背)
师:很好!在你们自己的努力下,完成了学习任务。这节课就学到这里,下课。
泸县梁才学校 朱梅
一、利用经验、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第二单元“月是故乡明”的学习,请同学们读一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读完后说说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生:通过读本组课文的导语,我知道了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表达漂泊在处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的。
生:我还知道了学习本组课文不仅要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还要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师:诗人,作者在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时,通常都会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呢?
生:我想起了小时候读过的《静夜思》,诗中主要通过对月亮的描写来表达诗人李白对家乡的思念的。
生:我们以前学过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通过传统节日来表达思乡之情的。
师: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地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中也有月亮,宋朝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出示课题)读一读说说课题的意思。
生:把船停泊在瓜洲。
二、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全诗,注意诗中的几个多音字。
生:我来给大家读一遍,我觉得第一行诗中的“间”应该读“jiàn”,因为间的意思是间隔。
生:这是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所以我认为最后一句的“还”应该读
师:请同学们自读诗句,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生:(读悟,同桌交流)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生:我最喜欢“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句诗写出了几个城市之间的距离虽然不远,但却不能回去,表达了诗人的无奈。
生:我喜欢“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几时照我还”,这句诗写出了诗人在瓜洲看到的江南两岸的景色,更增添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生:我也喜欢“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几时照我还”,读了这句,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春天美景。
生:…………
三、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读这句,读的时候,你的脑海里又会浮现出什么画面呢?
生:读这两句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一幅绿草丛中蝴蝶飞舞,鸟语花香的画面,让我陶醉不已。(她的想象不仅陶醉了自己,也感染了同学和老师)
生:读了这两句诗,我仿佛看到了一阵春风拂过,小草就冒出新芽,“噌噌”地往上长。让我感受到一种动的美。(从这儿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初步体会到诗人用那个“绿”字的精妙了)
生:读着这句诗,我就在脑海里想象,春姑娘悄然来到我们身边,把冬爷爷送走了。她所到之处小草发芽了,花儿盛开了,鸟儿唱起了欢乐的歌,好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一切更增添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师:同学们通过阅读想象出了这么多的画面,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再结合诗句,看看你有什么更深的理解。
生:我看到插图的近处有两只白鹭在振翅飞翔,它们迎着和熙的春风飞回自己的巢穴,诗人看到这一幕感叹道:鸟儿都回家了,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呢?
生:看到图上江南两岸的景色,读着诗中“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一句,我想到昨天间餐时我们吃的月饼,老师告诉我们快到中秋了,中秋是万家团圆的日子,我就想起了我的贵州老家,想起了我和爸爸、妈妈、外婆一起吃月饼的情景。
师:同学们在读着这首诗的时候也情不自禁地产生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读一读这首诗吧!
生:深情诵读。
四、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师:诗人这么想念自己的家乡,那他的家乡究竟在哪里呢?(引导学生从那三个地名去探究诗人的家乡,并从中感受到诗人刚离开家乡就想回家的情绪,体会思乡情意之浓)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
★ 泊船瓜洲古诗
★ 泊船瓜洲的古诗
★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 泊船瓜洲教案
★ 泊船瓜洲改写
★ 泊船瓜洲原诗
★ 泊船瓜洲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