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泼水节是哪个少数民族的习俗(共含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overview”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泼水节是哪个少数民族的习俗
泼水节源于印度,曾经是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其后,为佛教所吸收,经缅甸传入云南傣族地区。泼水节为傣历新年的庆祝活动,一般在阳历4月13日至4月15日之间。届时人们先至佛寺浴佛,然后互相泼水,用飞溅的水花表示真诚的祝福。到处欢声笑语,充满了节日气氛。
泼水节,一般为3至4天。第一天,傣语称之为“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称之为“恼日(空日)”,人们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互相开始泼水了。
泼水节另一项引人注目的活动是划龙舟,跳象脚鼓舞和孔雀舞。那时傣族新年的第三天,傣语称之为“麦帕雅晚玛”,节日的气氛达到了高潮。穿着节日盛装的群众欢聚在澜沧江畔、瑞丽江边,观看龙舟竞渡。
泼水节的活动内容丰富,其它的还有放高升、斗鸡、跳孔雀舞等,人们身着盛装,喜气洋洋,场面极为热烈。
“桑勘比迈”,是傣语,意为傣历新年。
由于傣族群众在欢度新年佳节时,要举行别具特色的泼水活动,相互泼水 祝福,因此其他民族便称这个节日为泼水节。
关于傣历新年(泼水节)的来历有一个伤感的民间故事,传说人间的气候本来由一位名叫捧玛乍的天神掌管。他把一年分为旱季、雨季、冷季、为人间规定了农时,让一位名叫捧玛点达拉乍的天神掌管施行。捧玛点达拉乍自以为神通广 大,无视天规,为所欲为,乱行风雨,错放冷热,弄得人间雨旱失调,冷热不分,苗木枯死,人畜遭灾……。
有位叫帕雅晚的青年,以四块木板做翅膀,飞上天庭找到天英达提诉拉,拆说人间的灾难。
帕雅晚欲到最高一层天去朝拜天塔——塔金沙时,不慎撞在天门之上,一扇天门倒塌,将他压死在天庭门口。
帕雅晚死后,天王英达提拉开始用计惩处法术高明的捧玛点达拉乍。他变成一位英俊小伙子,佯装去找捧玛点达拉乍的'七个女儿谈情。 七位美丽的妙龄女郎同时爱上了他。姑娘们从小伙子的嘴里了解到自己的父亲降灾人间之事以后,既惋惜又痛恨。七位善良的姑娘为使人间免除灾难,决心大义灭亲。她们想尽办法探明了父亲的生死秘诀。在捧玛点达拉乍酩酊大醉之时,剪下他的一束头发,制作一张“弓赛宰”(心弦弓),毅然割下了为非作歹的捧玛点达拉乍的头颅抱在怀中,不时轮换,互用清水泼洒冲洗污秽,洗去遗臭。
据说这就是人们在新年期间,相互泼水祝福的来历。
傣历新年佳节,多数在傣历的六月下旬,少数年份在七月初,传统的过节时间,一般是3天(有时为4天)。第一天称为“麦”相当于阴历的除夕,各户要打扫卫生,准备过年的食物用品,吃年饭。第二天称为“脑”,是个多余的日子,不计算在旧年内,也不计算在新年内,称为空日,传说这天就是捧玛点达拉乍头颅腐烂之日。
这天通常要举行泼水活动,纪念为民除害的天女,以圣洁之水消灾免难,互祝平安幸福。
第三天叫“麦帕雅晚玛”,据说就是帕雅晚的英灵带着新历返回人间之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称为日子之王来临。
按照古俗,这天要“赶摆”,放高升,划龙船庆祝新年的来临。傣历新年(泼水节),是西双版纳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节日来临之前,家家要缝新衣,买新伞,备办节日盛装。每个村寨都要制作高升、礼花、装饰龙舟,开展划船训练,青年人还要排练节目,作歌舞表演。节日来临,要杀猪宰牛做年糕,准备丰盛的年饭,宴请亲朋好友。
傣历新年又称泼水节,庆祝活动长达三至七天。第一天叫“网霉”(死的意思)。人们认为这天不吉利,因此不洗头、不理发、不干活。大家去赶摆、赛龙船、放高升。第二天叫“网脑”(臭的意思)这天被认为不干净,要沐浴、洗头、理发、更衣、洗佛像和佛塔,晚上举行赶摆,放烟火,放孔明灯,把一年中的疾病、灾难和脏东西统统送掉,干干净净进入新的一年。这两天在傣历里,认为是“空日子”不称在旧年,也不算入新年。第三天是新年元旦,叫“叭网玛”(意为神灵,也是岁首之意)。傣家人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泼水节的高潮。要进行堆沙、赕佛、泼水、放高升、丢包、跳“依拉贺”舞、拜年等活动。解放后,除传统的活动我,还加有文艺、体育、电影、物资交流等活动,十分热闹。
傣家人在泼水节,喜欢排成队伍,敲着芒锣,擂起象脚鼓,集体跳起“依拉贺”舞,挨家挨户去拜年,祝贺新年愉快,万事如意。 “依拉贺”,是一种边舞边歌的唱词。具有傣家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丰富的情感,在“拜年”、“泼水”、“赛龙船”、“放高升”时演唱,十分有趣。如:
“拜年”词:“攀枝花,红艳艳,桑开傣(新年贺新),已来到。帕萨傣(傣族),尽开颜,糯米酒,密样甜,共举杯,贺新年,依拉贺,依拉贺,水水水!”
泼水词:“澜沧江,黎明城,各族人,似穿梭。深情人,心中出,似洁泉,如甘露。银水花,在飞舞,一个个,湿漉漉。透进心,是祝福,笑脸盘,是花朵。依拉贺,依拉贺,水水水!”
赛龙船词:“铜芒响,齐举桨,团结紧,有力量。象蛟龙,譬波浪,昂起首,使劲划,帕萨傣,赛龙船,依传统,争上游。依拉贺,依拉贺,水水水!”
放高升词:“做高升,放高升。学科学,练本领。火一点,黑烟喷,似利箭,冲入去。祝来年,好光景,愿五谷,又丰登。依拉贺,依拉贺,水水水
泼水节,亦称“浴佛节”,又称“楞贺尚罕”,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语民族和东南亚地区的传统节日,当日,中国西双版纳、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地,以及海外泰国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龙城、台湾新北市中和区等地的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
云南泼水节是几月几号
泼水节的时间在傣历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之间,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4月13号到16号,一般持续3至7天。
泼水节的来历
泼水节的来源在傣族民间有着许多神奇的传说。据说在远古时期,傣族地区有个魔王作恶多端,人们恨之入骨,却又奈何不得。后来魔王抢来七个姑娘作妻子,聪明的七姑娘从魔王口中套出其致命弱点,才将魔王置于死地。但当魔王的头掉在地上时,地上就燃起大火,姑娘一抱起魔王的头,大火即熄灭,为了避免大火燃烧,七个姑娘便轮流抱着魔王的头,一年一换。每年轮换时,人们便向抱魔头的姑娘泼水,以冲去身上的血污,洗去一年的疲劳。此后,为了纪念这七位姑娘,就形成了一年一度的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泼水节。
泼水节的习俗
泼水节期间,犁田、栽秧的农忙季节即将开始,为辞旧迎新,祈求佛祖和天神保佑五谷丰收、人丁兴旺,人们尽情欢乐,互相祝福。节日的前几天,傣家便忙着杀牛宰鸡,清扫房屋,擦洗碗盏用具,缝制新衣,准备节日的食品和祭品。
节日活动要持续三至四天,第一天叫“宛多尚罕”,意为除夕;最后一天叫“宛叭宛玛”,意为“日子之王到来之日”,即傣历元旦;中间的一天或两天是介乎两年之间的空白,叫做“宛脑”。节日的第一天清晨,男女老幼都要沐浴更衣,青年们则盛装打扮。有的地区在泼水节的前一天,青年男女还要上山采摘野花和树枝,在佛寺前扎花房或搭花塔,同时还要堆沙塔。泼水节这一天,人们很早就抬着供品到佛寺里赕佛。
这时,姑娘们挑来一担担飘着花香的清水,倒进用木料做成的龙身里,香水从龙口中流到佛像身上,为佛洗尘。人们用洗过佛像的水洗眼睛,祈求佛的保佑。老人们用手和树枝洒水,彼此洗尘,互相祝福。年轻人先为老人泼水祝福,后来便用盆、桶泼,边泼边欢歌,越泼越高兴、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和“水——水——水”的欢呼声响成一片。过往行人和远方的来客也要参加泼水,以示祝福。
泼水节期间,还举行赛龙船、丢包、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等。
答案:傣族。
相关题目:
泼水节是哪一民族的传统节日。
A.傣族
B.蒙古族
C.维吾尔族
D.苗族
答案:A.傣族
解析:泼水节是云南傣族人民每年都举行的重大节日,泼水节大约在清明节后的4月13日至15日举行.选项BCD不贴合题意.故选:A.
泼水节又名“浴佛节”,傣语称为“比迈”(意思为新年),西双版纳及德宏地区的傣族又称此节日为“尚罕”和“尚键”,两名称均源于梵语,意为周转、变更和转移,指太阳已经在黄道十二宫运转一周开始向新的一年过渡。
泼水节,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语民族和东南亚地区的传统节日。
泼水节源于印度,是古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在泼水节流传的过程中,傣族人民逐渐将之与自我的民族神话传说结合起来,赋予了泼水节更为神奇的意蕴和民族的色彩。
泼水节是加强各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也促进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合作交流,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泼水节源于印度,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了。到了节日,傣族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而妇女们则各挑一担清水为佛像洗尘,求佛灵保佑。“浴佛”完毕,人们就开始相互泼水,表示祝福,期望用圣洁的水冲走疾病和灾难,换来完美幸福的生活。
团体性的相互泼水就这样开始了。人们各种各样的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戏,逢人便泼。文雅的则用树枝蘸水泼。“水花放,傣家旺”,“泼湿一身、幸福终身”!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洒,笑声朗朗,全身湿透,兴致弥高。
入夜,村寨鼓乐相闻,人们纵情歌舞,热闹非凡。整个节日期间,除有赛龙船、放高升、放孔明灯、泼水、丢包等传统娱乐活动外,还有斗鸡、放气球、游园联欢、物资交流等新的活动。云南民族村的`傣族、佤族男女也身穿盛装与游客一齐欢度泼水节。
泼水节的习俗风俗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傣族泼水节为期三至四天。第一天为“麦日”,类似于农历除夕,傣语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旧。此时人们要收拾房屋,打扫卫生,准备年饭和节间的各种活动。第二天称为“恼日”,“恼”意为“空”,按习惯这一日既不属前一年,亦不属后一年,故为“空日”;第三天是元旦,叫“麦帕雅晚玛”人们习惯把这一天视为“日子之王来临”;第四天是新年,叫“叭网玛”,敬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完美,最吉祥的日子。
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彻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真是十分壮观。每到泼水节,傣族人民就到附近的山上采集一些鲜花和树叶,到了节日这天,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再拿着采集的花叶沾水,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青年手里明亮晶莹的水珠,还象征着甜蜜的感情。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泼水节的资料,除了泼水,还有赶摆,赛龙舟,浴佛,诵经,跳孔雀舞,丢包,放高升,放孔明灯等习俗。
泼水节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金沙江边一个聚居在密林深处的傣族村寨,因树林起火,村民处在被大火吞没的危难之中。
一个名叫李良的傣家汉子,为保护村庄,不畏危险,冲出“火网”,从金沙江里挑来一桶桶江水,泼洒山火,经过一天一夜的劳累,山火最终被泼灭。村民得救,李良因为劳累流汗流干了,渴倒在山头上。
于是村民打来清水给李良解渴,但喝了九十九挑水也解不了渴。之后,李良一头扑到江中,变成一条巨龙,顺江而去。有的人说,他变成了一棵大树。傣族人民为了纪念李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每家房屋清扫一新,撒上青松叶。
并在选定的江边或井旁,用绿树搭起长半里的青棚,棚下撒满厚厚的松针,两旁放上盛满水的水槽。午间太阳当顶时,众人穿行于棚下相互用松枝蘸水洒身,表示对李良的怀念和对新年的祝福。这项活动延续至今,成为傣族人民辞旧迎新、祝福吉祥的节日--泼水节。
泼水节,是中国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和中南半岛某些民族的新年节日。为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中国傣族节期在傣历六七月(清明节后十日左右)。现已固定在公历4月13至15日。节日期间,人们相互泼水祝福,并举行拜佛、赛龙舟、放高升、点孔明灯等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增加了游行、文艺汇演、电影晚会、展览和物资交流等新内容。泰国、缅甸、老挝等国都在每年公历4月中旬欢度此节。
泼水节是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是研究傣族历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泼水节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艺术表演有助于了解傣族感悟自然、爱水敬佛、温婉沉静的民族特性。同时泼水节还是加强西双版纳全州各族人民大团结的重要纽带,对西双版纳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合作交流,对促进全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0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泼水节的由来50字
1、泼水节源于,时间约在十三世纪末至十四世纪初印度,距今有7历史。随着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增大,泼水节的习谷也日益广泛。泼水节为傣历新年的庆祝活动,一般在阳历4月13日至4月15日之间。届时人们先至佛寺浴佛,然后互相泼水,用飞溅的水花表示真诚的祝福。到处欢声笑语,充满了节日气氛。、
2、泼水节最早起源于公元5世纪的波斯,当时命名为“泼寒胡戏”,在此之后“泼寒胡戏”由波斯经印度传入缅甸、泰国和中国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人们把泼水节视为最美好,最吉祥,最快乐的日子。
3、西双版纳傣族传说:远古的时候,有个魔王作恶多端,人们都恨透了他,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有把他杀了。后来,魔王抢来七个姑娘做他的妻子。聪明的七姑娘从魔王口里打听到他的致命弱点,即用魔王的头发勒魔王的脖子,才能将他置于死地。七姑娘趁魔王熟睡时,拔下他的头发一勒脖子,魔王的头就滚了下来。可是头一掉在地上,地上就燃起大火,姑娘一抱起头,大火也就熄灭。为了避免大火燃烧,她和六个姐姐轮流抱住魔王的头,一年一换。每年换人的时候,人们都给抱头的姑娘泼水,冲去她身上的血污,洗去她一年的疲劳,为新的一年能消灾除难而祈祷。从此形成了送旧迎新的泼水节。
4、“桑勘比迈”,是傣语,意为傣历新年。由于傣族群众在欢度新年佳节时,要举行别具特色的泼水活动,相互泼水祝福,因此其他民族便称这个节日为泼水节。关于傣历新年(泼水节)的来历有一个伤感的民间故事,传说人间的气候本来由一位名叫捧玛乍的天神掌管。他把一年分为旱季、雨季、冷季,为人间规定了农时,让一位名叫捧玛点达拉乍的天神掌管施行。
捧玛点达拉乍自以为无视天规,为所欲为,乱行风雨,错放冷热,弄得人间雨旱失调,冷热不分,禾苗枯死,人畜遭灾。有位叫帕雅晚的青年,以四块木板做翅膀,飞上天庭找到天神英达提拉诉说人间的灾难。帕雅晚欲到最高一层天去朝拜天塔——塔金沙时,不慎撞在天门之上,一扇天门倒塌,将他压死在天庭门口。
帕雅晚死后,天王英达提拉开始用计惩处高明的捧玛点达拉乍。他变成一位英俊小伙子,扮装去找捧玛点达拉乍的七个女儿谈情。七位美丽的妙龄女郎同时爱上了他。姑娘们从小伙子的嘴里了解到自己的父亲降灾人间之事以后,既惋惜又痛恨。七位善良的姑娘为使人间免除灾难,决心大义灭亲。她们想尽办法探明了父亲的生死秘诀。据说这就是人们在新年期间,相互泼水祝福的来历。
5、从前有一个无恶不作的魔王霸占了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并抢来七位美丽的姑娘做他的妻子。姑娘们满怀仇恨,合计着如何杀魔王。一天夜里,年纪最小的姑娘侬香用最好的酒肉,把魔王灌得酩酊大醉,使他吐露自己致命的弱点。原来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魔王,就怕用他的头发勒住自己的脖子,机警的小姑娘小心翼翼地拔下魔王一根头发,勒住他的脖子。竹楼被烧毁,庄稼被烧焦。为了扑灭邪火,小姑娘揪住了魔王的头,其他六位姑娘轮流不停地向上面泼水,终于在傣历的六月把邪火扑灭了。乡亲们开始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从此,便有了逢年泼水的习俗。
1、高山族、鄂伦春的“祭月”
据《周礼·春宫·大宗伯》记载:“以实柴祀日、月、星辰”。当时民间已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习俗。“实柴”,就是把祭品放在柴薪上燃烧的意思。北京现存的日坛、月坛,就是这种习俗在后世延续的证明,是用于专门祭祀日、月的地方。由于秋分的时间是个变数,晚上不一定能够见到月亮。魏晋之后,“祭月”活动逐渐有了固定的日期,就是八月的“望日”,即八月十五这一天。月圆入团圆,在长期的实践中这一节日被赋予了“全家团圆”的主题,具有更浓厚的社会学意义。正如宋代苏东坡诗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因此成为千古绝唱。台湾高山族同胞,每到中秋之夜,有祭拜太阴星君、太阴娘娘的习俗。
太阴星君和太阴娘娘都是我国文化传统中的月亮之神。以太阳官为例,每年中秋为太阴娘娘祝寿的活动,包括奏表拜祭,念经祝寿,举行月光晚会等。
鄂伦春族同胞,在中秋祭月时,要在露天空地上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叩拜。盆中的月亮倒影,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
2、苗族的“跳月”
每到中秋之夜,月光照遍了苗家山寨,苗族男女全家团聚后,要到山林空地上载歌载舞,举行“跳月”活动。在苗族的古老传统中,月亮是个忠诚憨厚、勤劳勇敢的青年,有个年轻貌美的水清姑娘,她拒绝了来自九十九州九十九个向她求婚的小伙子,深深地爱上了月亮。最后,她还经历了太阳制造的种种磨难,终于和月亮幸福地结合一起。苗族父老为了怀念他们的幸福爱情,在中秋之夜,沐浴着月亮的光辉,跳起苗族歌舞,并把这一风俗称为“跳月”。青年男女在“跳月”中,相互寻找心上人,倾吐爱慕之情,表示要象水清和月亮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秦晋之好,白头到老。
3、云南白族“渔潭会”
“中秋渔潭会”,俗称“八月十五街”。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白族同胞要从苍山洱海最北端的洱源沙坪去赶渔潭会。渔潭会是云南大理地区的秋季物资交流会,会期7—8天。当地白族同胞的婚礼一般是在腊月,而订婚则在农历八月以前。按照当地风俗,男方在订婚后要先送部分彩礼给女方。因此,人们就在渔潭会上置办彩礼,如柜子、玉镯、服装、刺绣品等。久而久之,嫁妆交易成了渔潭会上的主要内容,因此,渔潭会又称为“嫁妆会”。白族传说,观音菩萨吩咐人们在此交易渔具,以困住危害百姓的鱼精,久而久之发展成为“渔潭会”。现在,渔潭会已经发展成为大理仅次于“三月街”的地区性物资交易集市。因此,每逢中秋团圆节,又以置办嫁妆为主。渔潭会洋溢着“月圆人更圆”的浪漫和温馨,是白族同胞幸福生活的缩影。
4、布依族“偷瓜送子”
布依族的中秋节,与汉族有所不同,他们在当天晚上要去偷老瓜来煮糯米饭的习俗。他们将偷来的老瓜用红布包好,一路鸣放爆竹到缺子女的人家。这家的主人要请他们吃酒宵夜。孩子们还要到地里偷葵花、花生,拿到没有子女的人家去炒着吃。据说这样会给这家人带来子女。被偷的人家也不会责怪偷瓜的人,反而认为这样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好的收成。无独有偶,湖南等地也有“中秋夜,有送瓜”的习俗。凡富裕人家,娶妇数年不育者,在中秋之夜,亲友须送瓜。在中秋前数日,于菜园中窃冬瓜一个,要让园主不知道,以彩色绘成面目,衣服裹于其上似人形。让年长命好之人抱着,“鸣金放炮,送至其家”。年长者将冬瓜放在床上,用被盖好,口中念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受瓜者设盛宴款待。妇得瓜后,便吃掉。俗传此事十分灵验,因此,凡是村里结了婚没有生育子女的人家,只要人缘好,村里便会有人给他们“送子”。
贵州也有“偷瓜送子”的习俗。中秋晚上偷瓜时,故意让被偷的人家知道,以惹其怒骂,骂得越厉害越好。瓜偷来后,要为它“穿”上衣服“画”上眉,扮成小孩的形状,敲锣打鼓,用轿子抬送,送到无子女的人家,接受瓜的人必须请送瓜人吃一顿月饼,然后受瓜人要陪伴着瓜睡一夜,第二天早晨将瓜煮熟吃掉,认为如此便能怀孕了。
5、侗族“偷月亮菜”
湖南侗族同胞,在中秋之夜,流行有趣的“偷月亮菜”的习俗。相传古时候,在中秋晚上,月宫里的仙女们要降临下界,她们把甘露洒遍人间。仙女们的甘露是无私的,因此,人们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洒有甘露的菜。侗族同胞这一习俗,称之为“偷月亮菜”。中秋之夜,侗族姑娘打着花伞,选取自己心爱小伙家的园圃,去采菜,而不会被人看成是“偷盗”。她们还要有意地高声喊道:“喂!你的瓜菜被偷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来,她们这是借助月宫仙女传递红线呢。如果能摘到一个并蒂的瓜果,这表示她们能有幸福的爱情。因此,成双生长的豆角便成了她们采摘的对象。已婚妇女们这一夜也同样到别家园圃里去“偷月亮菜”,不过,她们希望能采到一个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鲜青翠的毛豆,因为这象征着小孩的肥壮,“毛头”(毛豆的谐音,指小孩)的健康。小伙子们也有“偷月亮菜”的习俗,因为他们也希望月宫仙女赐给他们幸福。不过,他们只能在野外煮着吃,不能带回家去。“偷月亮菜”,使侗寨山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无限欢乐和神奇色彩。
6、水族“吃素”习俗
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山水族节日,时间在农历八月十五到十八日。八月十三日为水族水历的“年三十”。节日里,家家户户都要杀猪宰鸭,做豆腐,准备节日的食物。这一天,外出的儿女都要回家。因为此时正是传统的“中秋节”。所以午饭后,水族同胞要分食月饼。按照传统习俗,已出嫁的女儿水历“大年夜”不准在娘家住,距夫家近的由兄弟送回,远的就在祠堂的厢房里安铺。节日当晚用过的餐具必须清洗干净,不能粘油。水历的“大年初一”要吃素。传说水族祖先,生活十分艰苦,有一年过节时,全家的荤菜只有一只鸡,长者出于疼爱,就把一只鸡腿留给孩子。后来,子女们都跟着父母勤劳持家,日子才一年比一年好起来。为了不忘记过去艰苦的日子,保持勤俭持家的精神,一代一代传下来,水族同胞在水历“大年初一”都吃素,这种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7、仡佬族“八月节”
仡佬族“八月节”,又称“迎新谷节”。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到二十日举行。仡佬族同胞十分重视这个节日,届时,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的盛装,聚集在寨里最宽敞的地坪上。由族老指定的几位壮汉将头戴红花的大牯牛牵入场地。这时,全寨的最长者“族老”对天祈祷。人们奏起“八仙”乐曲,鸣响火枪,燃起鞭炮。然后,将牛杀掉,把牛肉平均分给各户,由各户家长将其供祭在祖先灵前,以示全族团结一心。接着,在族老的率领下,众人将宰杀好的小猪、老鸡、大鹅三牲捧到菩萨树下,以祭祖先。仪式完毕后,全族聚餐,狂欢至深夜。第二天,各户举行家宴。各家各户前往田间采回一些新鲜谷物、瓜果,用以家宴。完毕后,妇女们带着子女,给娘家亲戚送去一些时鲜礼品,以示祝贺。男人们则互相拜访,饮酒谈天。青年男女仍旧歌舞娱乐。节日过后,开始秋收。
8、壮族“闹哥孩”
中秋节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晚上举行,届时广西壮族同胞要赏月、吃月饼。孩子们则用柚子皮自制成各种鬼脑壳,化妆成“高公”、“矮婆”,到村里富裕人家桌上取食月饼。青年男女结伴到田里象征性地偷回一些瓜果蔬菜,俗称“偷青”。认为吃了这些偷来的瓜果蔬菜,可以明目。广西德禄地区的壮族同胞,在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要举行“闹哥孩”活动。最初这项活动叫“请囊海”,“囊海”是壮语,即“月姑”之意,意为请月亮里的仙女大姐下凡与民同乐,但因为组织者和参与者都是女性,“闹”的对象又是男的,所以叫“闹哥孩”。届时,在闹台上摆一碗米,上插数根燃香,一边摆一碗月饼;闹台的两边各竖立一根柴担,一根的顶部插一个柚果,果上有若干香条和蜡烛;另一根顶部挂一双鞋、一双袜子和一块面巾,妇女们围闹台而坐,开始唱歌请月亮上的仙女大姐下来与民同乐。歌唱近一个小时后,数位女子站起来东跑西窜,人们知道这是仙女大姐下来了,这数位女子便是仙女大姐的化身。她们跑一阵后就在闹台前坐下,身子左右摇摆,口里说着含混不清的话。这时,其她妇女一起上前来问她们将来的祸福,仙女托身的女子也一一作答。从此后,她们便是公认的巫婆。“哥孩”下来后,闹台周围的妇女便开始对歌,内容一般不涉及爱情,多是有关史实、社会一类的事,尽兴方散。此后,对歌还要持续数个晚上。
9、瑶族“舞火狗节”
广东省龙门县兰田一带瑶族同胞,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要举行“舞火狗节”。南方民族大都崇拜火神,舞火狗意在驱邪避邪。当天,各村的未婚女青年上山采来藤条和黄姜叶,各家都准备好香火。晚上,各村寨的姑娘们在手臂,腰和腿上用藤条缠满姜叶,头戴斗笠。年长的妇女在姑娘们身体的这些部位点上香火,列队先向村中的峒主爷和祖先叩拜,然后舞蹈。拜毕再穿街走巷到每一户人家向灶王爷行礼,如果途经菜园,还要绕园一周。最后到村外的河边,将身上的藤、姜叶和香全扔进河里,姑娘们就到河里洗手洗脚,同时泼水嬉戏。如有邻村姑娘,场面就更热闹。青年男子只在一旁燃放鞭炮。待姑娘们玩够后,男女开始对歌。按当地习俗,姑娘必须参加三次以上的“舞火狗”活动,才能结婚。
10、高山族“背篓会”
台湾高山族的青年男女,“背篓会”是追求爱情的风俗盛会。每年的八月十五日晚上,在月亮刚升起时举行,会前,“卡吉达安”(主持人)将社内情窦初开的姑娘和开始长绒须的小伙子们,召集到槟榔树林里,高诵祝词:“英俊的小伙子,美丽的姑娘们,你们看啊!这月色多美多柔和,这是月姑娘的笑脸。年轻人,唱啊跳啊,趁此良宵,把心里最甜蜜的歌唱出来,去追求你心中的人吧!我祝福,祝愿你们幸福,祝愿你们美满。”“背篓会”开始,头人将红布一晃,未散男女就迅速散开,在“噢”的欢呼声中,小伙子们拥向摈榔树,开始采撷象征长青、爱情和预示生活幸福的摈榔。爬树采撷时,规定肚皮不能碰着树干,全用手脚的力气,以显示小伙子的气力和灵敏。爬到树梢,按规定采下30个槟郎,装入绣花荷包中,从树端滑下来,挑选并偷看自己的意中人。这时“长吉达安”又向姑娘们说道:“跳吧唱吧,我们美丽的姑娘们,背起你那玲珑的藤篓;跳啊唱啊,唱吧跳吧,幸福在向你召唤,幸福在向你招手;用你智慧的眼睛,去挑选你心爱的人吧!”姑娘们在欢笑声中,背起用红黄蓝白各色花纹图案编织的轻巧雅致的小藤篓跑开了,小伙子便在后面追赶。他们在笑声中跳啊唱啊:“皎洁的月亮,爬上了树梢,来啊朋友们,尽情地唱啊,尽情地跳,娜鲁湾哪依哪哪呀噢,跳舞唱歌欢度良宵!”月光下,青年男女相互追逐嬉戏,边舞边唱:“新春的稻米雪白,新酿的米酒甜香。在美丽的月光下,我们欢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多欢喜。唱起来啊跳起来,请不要停息,幸福的种子,播在我们心里。”穿着开着花朵一般彩色衣裙的姑娘们,在人群中穿梭。小伙子们在后面追逐,将摈榔投进姑娘的藤篓里。姑娘回头瞧投槟郎的人,如果不是自己看中的小伙子,便会歉意地一笑,把篓里的槟榔抖落出来,又唱着跳着向前跑去。如果投槟郎的人是自己的意中人,便带着羞涩笑着掏出绣荷包,送给小伙子,然后牵着他的手,向“长吉达安”跑去。“长吉达安”就向他们敬酒祝福,姑娘跪下双膝,小伙子弓身半跪着,同声感谢“长吉达安”,接过酒杯同饮而尽,然后手拉手地跑进神秘的摈榔林中,向美丽的月姑娘送去他们心中最优美的歌声:“你是天上的一轮明月,我是旁边一颗明亮的星星,星星和月亮永不分离,阿哥和阿妹永不变心。”对那些在这次求婚盛会中一时还没有找到意中人的姑娘或小伙子,“长吉达安”送给他们安慰,勉励他们明年再来。背篓会通宵达旦,在月落日出之时才结束。
11、傣族“拜月”
云南傣族同胞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同胞打败敌人,赢得了傣族同胞的敬爱。后来,他不幸死去,变成了月亮,升上天空,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同胞带来光明。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们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的野味。姑娘和媳妇们则忙着舂糯米,做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明月升起时,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
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中秋习俗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中秋已与年节齐名,成为中国民间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里,《周礼·春官》中说,先秦时期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汉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
晋时亦有中秋赏月之举,不过不太普遍;直到唐代将中秋与储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
北宋时期,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中秋节自古就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文案短句
1.中秋节到来时,最好的景象便是与家人团圆。感谢您的精诚合作,祝愿您能够早日归家,享受天伦之乐,中秋节快乐!
2.偶然间相遇,有缘不容易,也许天注定,错过多可惜,今宵多圆梦,团圆梦今宵。中秋节来到,突然想到你,祝你中秋节快乐。
3.中秋赏月品月饼,其乐融融庆团圆,健康长寿又添福,吉祥如意又快乐,祝君开心幸福,中秋节快乐!
4.中秋节,教师节,双喜临门;欢乐,幸福,别无它感!
5.中秋节愿中秋佳节:家人关心你、爱情滋润你、财神宠幸你、朋友忠于你、我会祝福你、幸运之星永远照着你。
6.中秋不送礼,发条短信祝福你,健康快乐常伴你,好运和你不分离,还有让我告诉你,财神已经跟随你。祝中秋节快乐!
7.中秋节到,祝福送到,收此短信,客拥主护,生意兴隆,财源滚进,开心快乐,身体健康,幸福安享。
8.中秋节浓浓情,拳拳意,且把明月当胸臆,密密月华似流水,但愿流进你的心!
9.皓月有圆缺,时许中秋节,皓月圆溜溜,在这里中秋节之日,诚挚的祝福你:工作中圆时多一些、奖励金圆时多一些。工作能力持续提升,销售业绩圆圆满满。中秋快乐!
10.温柔是秋,浪漫是冬,愿所有快乐跟随你。祝中秋节快乐!
11.正确的方向、积极的思想、环境的栽培、坚持不懈的行动。成功就在您手中!祝福您!中秋节快乐!
12.有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一是中秋节到了,祝你节日快乐;二是中秋节月亮可免费欣赏;三是你如果送我礼物,我一定不会拒绝。
13.中秋快乐!你要敢中秋节不快乐,我就把你的脸打成彩屏的,脑袋打成振动的,耳朵打成和弦的`,全身打成直板的,你再郁闷就打成折叠的,如果还敢就把你打成二手的!中秋节短信
14.中秋节快到了,我怕我的祝福没有悍马的力度,奔驰的速度,宝马的气度,没法挤上短信高速公路,只有让祝福提前上路,提前祝你们中秋快乐!
15.祝你的事业和生活像那中秋的圆月一样、亮亮堂堂、圆圆满满!中秋节快乐!
16.中秋月饼圆又圆,短信祝福送心间;中秋月饼香又香,幸福生活没有完;中秋月饼甜又甜,愿你开心每一天!提前预祝中秋节快乐!
17.中秋相思意更浓;泪眼人儿梦在怀;月是故乡明,人是你!祝中秋节快乐!
18.中秋佳节,我的祝福没有悍马的力度,奔驰的速度,宝马的气度,没法挤上短信高速公路,只有让小猪驮着祝福提前上路!祝你和家人中秋节快乐!
19.流星划过天际时,我错过了许愿;江河奔腾入海,我错过了祝福;又到中秋,不能错过给你的问候,祝中秋节快乐,永远幸福!
20.尊敬的客户你好,中秋来临,祝福不断,我祝福你工作兢兢业业,事业顺顺利利,好事层层叠叠,心情快快乐乐,身体健健康康,家庭和和美美;祝你中秋节快乐!
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泼水节上,身着节日盛装的小卜哨,洒圣水、敲象脚鼓、跳嘎光舞……一片景象热闹非常。那么泼水节是几号?泼水节是什么时候?云南泼水节起止日期是什么时候?
俗语说:“水花放,傣家狂”,在傣家风俗里,这一天你可以尽情的朝别人身上泼水,被泼的.越多越厉害,说明越受欢迎。
泼水节:起源
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傣语称此节日为“比迈”,意即“新年”;西双版纳 和德宏 地区的傣族又分别称此节日为“尚罕”、“尚键”,两词均来源于梵语“samkranta”,意为“周转”、“变更”、“转移”,指太阳已经在黄道十二宫运转一周开始向新的一年过渡。布朗族、德昂族和阿昌族也过此节日。柬埔寨 、泰国 、缅甸 、老挝 等国也过泼水节。
泼水节是几月几号?云南泼水节时间并未固定,历来在4月中旬举办。
20泼水节是几月几号?2015云南泼水节举办时间大约在4月13日至17日左右。
2015云南泼水节帅哥的周围,常常围着一圈“泼”妇,美丽的姑娘,一定被“水手”簇拥。走在小巷里,也要当心本地人在阳台发动的“空袭”,碰到那些服装统一的正规军,赶紧让开吧,他们多半是全村出动,被他们盯上,可不是变成落汤鸡那么简单。
泼水节活动:
云南泼水节历时三日。第一天,划龙舟、放高升、文艺表演;第二天泼水;第三天,男女青年在一块进行丢包和物资交流。泼水节一般在风光旖旎的澜沧江畔举行。当晨曦映红“黎明之城”的时候,各族群众便穿着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这里。一声号令,一支支高升腾空而起,直穿云霄,一艘艘龙舟箭一般,直冲对岸。此时,千万只金竹“(上竹下必)”一起吹奏、铓锣、象脚鼓一齐敲响,澜沧江两岸顿时变成欢乐的海洋。
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泼水节,亦称”浴佛节“,又称”楞贺尚罕",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语民族和东南亚地区的传统节日,当日,中国西双版纳、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地,以及海外泰国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龙城、台湾新北市中和区等地的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
泼水节是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是研究傣族历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泼水节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艺术表演有助于了解傣族感悟自然、爱水敬佛、温婉沉静的民族特性。同时泼水节还是加强西双版纳全州各族人民大团结的重要纽带,对西双版纳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合作交流,对促进全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泼水节是几月几号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德昂族泼水节多在公历4月中旬左右举行。泰国泼水节也称“宋干节”,在每年的4月13日,一般持续3-7天。缅甸的泼水节类似中国的春节,一般在公历4月中旬举行,通常历时3、4天。柬埔寨也有新年进行泼水节的习俗,一般在每年公历4月13日至15日或14日至16日。
泼水节习俗
柬埔寨人在除夕夜深时,不分男女老幼,每人都必须端着一碗水,朝街上泼去,他们认为这是除旧迎新的象征。
缅甸人民在泼水节期间男女老少,可以互相泼水,表示洗旧迎新之意;或是用香樱桃花枝,从银钵中蘸取浸有玫瑰花瓣的清水,轻轻地向别人身上抖洒。
泰国泼水节节日前要清扫家内外,焚烧旧衣服,以避晦气。晚上将浸有花瓣的香水洒在长辈的手臂上、背上,表示对长辈的美好祝福;此后长辈再将水淋在晚辈的头上,表示来自长辈的赐福。
德昂族泼水节人们忙着制新衣,做米粑,制好水龙、水桶等泼水工具,他们最具特色的习俗是为长辈洗手洗脚。
傣族的泼水节第一天会赶摆、赛龙船、放高升;第二天晚上会举行赶摆、放烟火、放孔明灯。
★ 泼水节习俗作文
★ 苏轼是哪个朝代
★ 王维是哪个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