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任仁发简介(共含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littlepony”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任仁发
(1254~1327) 元朝水利家、画家。字子明,号月山。松江青龙镇(今上海青浦境)人。南宋末年曾在家乡应科举。元朝统一全国后,先为宣慰司吏,后为海道副千户、正千户,海船上千户,从事海道运输。大德七年(1303)起,历任都水监丞、都水少监、都水庸田司副使等职,先后主持修治吴淞江、通惠河、会通河、黄河、练湖等水利工程,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发展农业生产作出了贡献。著有《水利议答录》,原书已佚,部分内容尚存。
擅长鞍马画,与赵孟頫齐名,在人物画和花鸟画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传世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有《二骏图》、《五马图》、《张果见明皇图》、《春水凫鹜图》等。
洪仁简介
太平天国后期领导人之一。字益谦(一作谦益),号吉甫。广东花县人。洪秀全族弟。道光二十三年(1843)入拜上帝会。金田起义后,自花县赴广西,未赶及太平军,受阻返回。咸丰二年(1852)曾被捕,脱险后赴香港,接触大量西方科学文化。三年北上天京未成,九年再度北上,十年终于抵天京(今南京),任精忠军师,封为干王,总理政事。同年,向天王进呈《资政新篇》,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文化,革新政治,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同年,筹划太平军第二次西征。次年率军赴援安庆失利,降职为精忠副军师。同治二年(1863)天京陷落,他护幼主洪天贵福奔江西,于石城被俘,被杀于南昌。著有《英杰归真》、《军次实录》、《戒浮文巧言谕》等。
陕西回民起义
1862年(清同治元年)5月至1863年10月,陕西渭河沿岸回族人民反抗清朝封建统治的武装起义。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后,长江中下游各省大都为太平军所控制。清政府为筹集巨额军费,加紧了对包括陕西在内的所谓“完善之区”的搜括。贪官污吏乘机敲榨勒索,草菅人命。百姓无以为生,反清情绪日烈。陕西地方当局为转移人民的斗争目标,还不断挑起民族纠纷,并实行“以汉制回”、“护汉抑回”的民族政策,迫使回民走上武装反抗的道路。1862年5月,华州(今华县)回民首先起义,渭河沿岸回民纷纷响应。面对声势浩大的回民起义,以巡抚瑛棨为首的陕西文武官员惊恐万状。由于进剿无兵,只得暂行“安抚”。6月4日,陕西团练大臣张芾在临潼和回民谈判时,要求起义军交出主要领导人任武,被回民起义军处死,“安抚”阴谋从而破产。同州府地区的回民起义军以同州(今大荔)的王阁村、羌白镇和渭南的仓头镇为主要据点,在任武、赫明堂领导下,积极向清军进攻。17日至25日,围攻同州城9昼夜不克,遂撤围西进。29日,各路回民起义军联合逼攻西安,次日即攻占城西金胜寺,歼灭大批团练武装。7月21日,又攻占团练基地六村堡,困守西安的陕西提督孔广顺所部3000余名清军更加孤立。回民起义烽火迅速遍及800里秦川,队伍发展到20万余人,严重威胁著清王朝在西北的统治。清廷急命直隶提督成明率精锐京兵驰援。8月25日,成明所率京兵和豫勇共5000人,在洛水南岸为起义军所败,清廷又命钦差大臣胜保率军入陕。9月,胜保率军由潼关西进时,不断遭到起义军的截击,后绕道进入西安。11月上旬,胜保集中兵勇4万余人,与起义军大战于苏家沟,兵马自相践踏,死伤甚众。与此同时,起义军乘胜保军集中于西安,东部兵力空虚之机,于同州一带发动攻势,生擒署潼关协副将哈连升,夺取其营垒军械,并进逼澄城、合阳(今合阳)、朝邑(今大荔东)等地。胜保又奉命赶回潼关,与新授西安将军穆腾阿等共同镇压同州一带的起义军。由于补给线被切断,军粮不足,清军不敢出战。胜保奏请援兵,清廷以连战皆败的罪名将其革职,改授多隆阿为钦差大臣,督办陕西军务。1863年1月,多隆阿率部入陕,连同胜保等部共2万余人,集中力量进攻王阁村、羌白镇。起义军以游击战法,不断袭击敌人,并以骑兵截击清军运输线,断其粮饷。多隆阿一面筹措粮饷,一面派人至王阁村“招抚”,促使起义军内部矛盾激化,相互攻杀。清军乘机突袭,一举攻占王阁村和羌白镇。5月19日,另一主要据点仓头镇亦被清军攻占。之后,同州地区的起义军向西转移,集中于泾阳、高陵、咸阳一带,与西安地区的起义军并肩战斗。当时,太平军扶王陈得才部已由湖北再度入陕,蓝朝柱率领的李永和、蓝朝鼎起义军余部亦在洋县一带活动,清军顾此失彼,回民起义军便乘机加紧围攻西安。甘肃提督马德昭、陕西提督孔广顺率兵7000余人困守西安,不敢出战。9月初,多隆阿到达西安,再施“招抚”伎俩,部分起义军降清。10月初,多隆阿督军向起义军发起进攻,13日占领高陵县城。22日,清军分两路进攻西安地区起义军的主要基地苏家沟,起义军拼死抵御,终因伤亡过重,从苏家沟等地撤退。白彦虎、马生彦等率部退至邠州(今彬县)、凤翔。不久,凤翔、邠州亦为清军攻占,起义军大部退至陇东董志原地区。从此,西北回民起义的中心由陕西转入甘肃,陕西回民起义陷入低潮。
点评:陕西回民起义军发展迅速,斗争坚决,英勇顽强,一年之内就迫使清廷几易陕西统兵大员,给清王朝在西北的统治以沉重的打击。但起义军组织松散,各部只是联合作战,未形成统一领导核心,加之没有提出明确的政治纲领和斗争目标,起义之初又不向清统治力量薄弱的地区发展,而是急于围攻中心城市,终于为其所败而不能在本省立足。
任大霖
任大霖 1929年出生。浙江萧山人。著有童话集《鹰妈妈和她的孩子》,小说集《稻田发绿的时候》,散文集《山岗上的星》,儿童剧集《水淹春花田》等。
任大星
任大星 1925年出生。浙江萧山人。著有长篇小说《野妹子》,中篇小说《吕小钢和他的妹妹》,短篇小说集《小小男子汉》等。
张仁愿
张仁愿(?-714.7.25),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本名仁亶,唐朝大臣,名将。
张仁愿本名仁亶,因与唐睿宗名字的发音相似,故改名仁愿。张仁愿的家乡渭南 素有“三贤故里”之美称,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北宋名相寇准也都是渭南 人。张仁愿在少年时便才华出众,具有文韬武 略。武则天当政时,累迁殿中侍御史。当时御史郭弘霸为巴结武则天,上表称武则天是弥勒佛转世。凤阁舍人张嘉福、王庆之也上表请 求将武承嗣为皇太子。张仁愿也被邀请一起联名上表,结果遭到张仁愿的严辞拒绝,张仁愿也因此受到有识之士的器重。
万岁通天元年(6)三月,肃边道行军大总管王孝杰率军在素罗汗山(今甘肃临洮界)抗击吐蕃军,结果唐军大败。张仁愿素与王孝杰不和,此次又身为监军,便因人奏事,将失败的责任全部推给王孝杰,王孝杰因此被削官为民,张仁愿凭此擢升为侍御史。
万岁通天二年(6),监察御史孙承景出任清边军监军,战还后,孙承景虚报战功,称自己每战必身先士卒,亲临矢石。武则天闻讯后,对孙承景赞赏道:“御史乃能如是乎!”(《旧唐书·张仁愿列传》)遂将其擢 升为右肃政台中丞,并令张仁愿为孙承景部下记功。张仁愿先向孙承景询问作战经过,孙承景本是虚报战功,支支吾吾无法回答。张仁愿知道其中必有隐情,便上书弹劾孙承景欺君犯上,虚报战功。结果武则天将孙承景被贬为崇仁令,以张代为中丞,检校幽州(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都督。
武则天执掌国政以后,相继派兵出征西域,从吐蕃手中收复了安西四镇,恢复了唐朝在西域的统治,巩固了西北边疆的安全;同时又派军讨平了东北地区的契丹等族的叛乱。此时以阿史那骨笃禄为首的后突厥汗国 大举入侵。武则天为了实现自己改唐建周的政治目的,专心在国内推行酷吏政治,对后突厥采取了消极防御的战略,并接连诛杀了在抵御突厥有功的著名边将程务挺和黑齿常之等,使突厥的入侵愈演愈烈,最终酿成了北方的严重边患。在改唐建周以后,继任后突厥可汗的阿史那默啜在武力南侵的同时,又玩弄和亲手段,麻痹武则天,壮大实力。武则天对默啜的入侵仍然采取消极的防御的战略。此时地处在北方、与后突厥相临的幽州便成为朝廷抵御后突厥入侵的前沿。
圣历元年(6)六月初六,武则天根据默啜前年的请求,命淮阳王武延秀等人入突厥,纳默啜之女为妃。但默啜以突厥世受唐恩,其女要嫁于李氏等为由,拘留武延秀,并发骑兵10万,进袭静难(今天津蓟县)、平狄(今山西代县)、清夷(今河北怀来县东)等军。随后默啜列举武后罪状,借口“奉唐伐周”,欲攻取河北。
武则天闻讯,发兵三路:司属卿武重规为天兵中道大总管、右武威卫将军沙吒忠义为天兵西道前军总管、张仁愿为天兵东道总管,率军30万讨伐突厥。又以左羽林卫大将军阎敬容为天兵西道后军总管,率兵15万为后援。默啜得知唐大军出动,于九月二十六日将所掠赵、定等州男女万余人(一说八九万人)全部杀死,经五回道(河北五回山)北还。所过杀掠,不计其数。沙吒忠义等将领都不敢引兵追击,唯张仁愿率所部进行截击,交战中,张仁愿的手被敌射中,血流不止。武则天闻讯,派人前去慰问,并赐药疗伤。不久,又迁张仁愿为并州(治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大都督长史,后又迁幽州刺史。
长安二年(7)三月,突厥军攻破石岭关(今山西阳曲北),继续攻打并州。武则天遂以雍州长史薛季昶摄右台大夫,充山东(太行山以东)防御军大使,节度沧(治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瀛(治河间,今河北河间)、幽、易(治易县,今属河北)、恒(治真定,今河北正定县)、定(治安喜,今河北定县)等州;四月,又以张仁愿负责幽、平(治今河北卢龙)、妫(治今河北怀来东南)、檀(治密云,今属北京)等州的防御,统诸州及法夷、障塞军之兵,与薛季昶互为倚角,共拒突厥。默啜见唐军有备,方引兵而归。
神龙元年(7),唐中宗李显复辟,复国号为唐。
神龙二年(7)十月初九,张仁愿被调回京城,任左屯卫大将军,兼检校洛州(治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长史。当时京城粮价飞涨、盗贼横行。张仁愿到任后,采取了严厉的措施,将抓捕的盗贼全部斩杀。杀人之多,以至“积尸府门”(《新唐书·张仁愿列传》)。经过短暂而又有效的治理,京城的情况有了明显的好转,一时“远近震慑,无敢犯者。”(《新唐书·张仁愿列传》)唐高宗时的洛州刺史贾敦颐也是政绩突出,所以时人都说:“洛州有前贾后张,可敌京兆三王。”足见张仁愿在百姓心中的地位。
景龙元年(7)正月,唐中宗鉴于默啜可汗屡犯唐边以及唐军在鸣沙(今宁夏青铜峡西南黄河东岸丰安故城)之役中的失败,下制命内外官吏各进平突厥之策。右补阙卢辅上疏:“边州刺史,宜精择其人,使之搜卒乘,积资粮,来则御史,去则备之”,“当理内以及外,绥近以来远,俟仓廪实,士卒练,然后大举以讨之。”(《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唐中宗表示赞同。五月初一,唐中宗任命张仁愿为朔方道大总管、御史大夫,屯边以备突厥。
十月十三日,张仁愿奉命率军进击突厥,唐军到达军所后,突厥军已退,张仁愿乘势追击掠夺陇右监牧马匹的突厥叛众,夜掩其营,大破突厥军,重新夺回了被掠的监牧马匹。
景龙二年(7)三月,默啜统帅全军西击突骑施(西突厥部落,当时勃兴于西北),北方兵力空虚。张仁愿利用此机遇,上疏请求乘虚夺取漠南之地,在黄河以北修筑三座首尾相应的“三受降城”,即可断绝突厥的南侵之路。因为朔方军(治夏州,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以前与突厥一直以黄河(在今内蒙古黄河弯曲段)为界,唐军守河南,突厥守河北。河北岸有一拂云祠,突厥每 次发兵,都要去祠中祈祷,然后再发兵南下。
奏疏送至京城后,唐中宗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太子少师唐休璟认为:“两汉已来,皆北守黄河,今于寇境筑城,恐劳人费功,终为贼虏所有 。”(《新唐书·张仁愿列传》)因而表示反对。但张仁愿认为机会千载难遇,所以执意请求,最后中宗答应了仁愿的请求。张仁愿又上表请求将戍边岁满的兵士留下来,以加快工程进度。当时有200名咸阳 籍(今陕西咸阳东)士兵不愿筑城,集体逃走,结果被擒获,为严肃军纪,张仁愿将其全部处斩,一时“军中股栗”,无不尽力。经过唐军将士的努力,唐军只用60天便将三城全部筑成。以拂云祠为中受降城(在今内蒙古包头西),与东、西两受降城相去各400余里,皆据要津,遥相应接,向北拓地300余里。又于牛头朝那山(今内蒙古固阳东)北设置烽侯1800所,以左玉钤卫将军论弓仁为朔方军前锋游弈使,戎守诺真水(今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境),搜索警戒。从此,突厥不敢度山(阴山)畋牧,朔方从此不再受其攻掠,并减省镇戍兵数万人。
张仁愿初建三城时,即没有设计出壅门(悬门),也没有装备守城的器械。有人不解:“此边城御贼之所,不为守备 ,何也?”张仁愿回答道:“兵贵在攻取,不宜退守。寇若至此,即当并力出战,回顾望城,犹须斩之,何用守备生其退恧之心也?”(《新唐书·张仁愿列传》)后来常元楷担任朔方军总管时,才开始修筑三城悬门。人们因此推重张仁愿而轻视常元楷。
三座受降城的筑成,在当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受降城有效地遏制住了后突厥的南侵,并拓地300余里,结束了唐朝在与后突厥数十年战争中被动挨打的局面,有著极大的战略价值。其次,三城的筑成,使朝廷减兵数万,结省了大量的军费,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最后,受降城不仅在当时发挥了作用,后世也是受益非浅,唐宪宗时期的大臣李绛、卢坦就曾说:“受降城,张仁愿所筑,当碛口,据虏要冲,美水草,守边之利地。”(《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九》)吕温还写有《三受降城碑铭》来歌颂张仁愿。
不久,张仁愿回朝任职。七月初三,张仁愿升任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宰相,并拜左卫大将军,封韩国公。同年秋,张仁愿再次督军备边,中宗李显还亲自赋诗为其饯行,赏赐无数。后又迁镇军大将军、右武卫大将军。
景龙四年(7)六月二日, 唐中宗被韦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死,唐殇帝即位,韦后临朝称制。不久,相王李旦第三子李隆基与其姑太平公主发动政变,废殇帝,杀韦后,扶李旦即位,是为唐睿宗,改元景云。
七月十八日,张仁愿被降为左卫大将军,后以老致仕。不久又拜兵部尚书,加光禄大夫,依旧致仕。
开元二年(7)年六月初十(公元714年7月25日),张仁愿因病去世。朝廷追赠他为太子少傅,傅物二百段,命五品官一人为监护使。其子张之辅开元初官拜赵州(治平棘,今河北赵县)刺史。
点评:张仁愿为将,号令严明,赏罚分明,御敌有方。唐朝宰相中,文武兼 修者,唯有李靖、郭元振、唐休璟、张仁愿四人。张仁愿还知人善任,在朔方任职期间,先后用御史张敬忠、何鸾、长安尉寇泚、鄠尉王易从、始平主簿刘体微等人分掌军事,用太子文学柳彦昭为管记,义乌尉晁良贞为随机,这些人后来都闻名于世,做上了大官。
附: 诸将五首(其二)
杜甫
韩公本意筑三城, 拟绝天骄拔汉旌。岂谓尽烦回纥马, 翻然远救朔方兵。
胡来不觉潼关隘, 龙起犹闻晋水清。独使至尊忧社稷, 诸君何以答升平?
天山之战
唐龙朔二年(662年)三月,唐左武卫大将军郑仁泰率军在漠北天山(今蒙古杭爱山)地区,击败铁勒比粟毒军的作战。
铁勒(亦称回纥)为唐时北方游牧民族。在唐军击灭东突厥颉利可汗后,势力强盛起来。贞观年间归附于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在其领地分置6个都督府、7个州,并委任其各部落首领为都督、刺史等职,均隶属于燕然都护府(治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联合旗南)统管。龙朔中,徙燕然都护府于回纥本部,改为瀚海都护府(治今蒙古和尔和林西北)。时回纥酋长婆闰死,其侄比粟毒代领其众。龙朔元年十月,比粟毒与同罗、仆骨(均为其属下部落)连兵进犯唐边。唐高宗李治为安定北边,即命左武卫大将军郑仁泰为铁勒道行军大总管,燕然都护刘审礼、左武卫将军薛仁贵为副大总管;鸿胪卿肖嗣业为仙萼道行军大总管,右屯卫将军孙仁师为副大总管;左骁卫大将军阿史那忠为长岑道行军大总管,各自率军北伐比粟毒。次年二月,铁勒九姓(九部落)得知唐军将至,便聚兵10余万人,凭借天山(即郁都军山)有利地形,以阻唐军。三月初一,唐军与铁勒交战于天山。铁勒选骁骑数十人挑战。薛仁贵先发三箭,杀3人。其余均下马请降。薛仁贵为防后患,将其全部坑杀。接著,挥军追击至漠北,俘叶护兄弟3人而还。军中歌颂曰“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引日唐书》卷83)。思结、多滥葛等部落闻唐军来攻,纷纷投降。郑仁泰竟纵兵杀掠,用抢劫其家产奖赏唐军,迫使他们竟相远逃。将军杨志率部追击,被击败。郑仁泰又据侯骑(侦察兵)报告铁勒辎重在附近,遂率轻骑兵14000人,昼夜北进,越过大沙漠,至仙萼河(即仙娥河,今蒙古色楞格河),不见铁勒兵,粮尽而还。时遇大雪,士卒饥冻,只得丢弃铠甲兵器,杀马充饥,甚至人自相食。待回到边塞,只剩士卒800人。随后,唐廷又命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铁勒道安抚使,左卫将军姜恪为副使,前往安抚其余众。契苾何力选精骑500人进入铁勒九姓中,晓谕他们:罪责在酋长,胁从者无罪。于是各部落共抓获叶护、设及特勒等官吏200余人,契苾何力列举其罪状后,将其处斩,铁勒九姓遂定。从此铁勒由盛转衰。
点评:此战,唐军远距离出击获胜,又以安抚政策,巩固了北部边疆。但将领诛杀降众,不计辎粮,不虑天时地利,终给唐军造成较大损失。
耶律仁先
耶律仁先(1013—1072),辽中期著名将领。字一得,又字纠邻,小字查刺。契丹族。仲父房之后,南府宰相耶律思忠子(一作瑰引子)。
有智略。兴宗时,初任左千牛卫将军,出入宫中,给事左右。继授崇德宫使,总辖图版,兼领禁卫。迁殿前副点检。深受兴宗器重,称:“唐有大亮,我有仁先。”未几,改任北面林牙,掌文翰。再徙副枢密使。奉命平定高丽、女真等侵扰。重熙十一年(1042),受命使宋,索取瓦桥关(今河北雄县)以南十县土地,迫宋应允岁增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以偿地产。以功擢中书门下平章事,授功臣。十三年(1044)七月,率兵镇压武清李宜儿起义,迁契丹诸行宫都部署,封南王,受兴宗赐诗嘉奖。十六年(1047),迁北院大王。十八年(1049)七月,充先锋征西夏,因夏主李元昊远去,未遇敌而还。翌年,知北院枢密使事,迁东京留守,判辽阳府事。任内,开山通道,边境安定,以政绩封吴王。道宗清宁元年(1055)十月,同知南京留守事。次年六月,擢南院枢密使。四年(1058)六月,迁北院枢密使。继受诬陷,出为南京兵马副元帅,守太尉,改隋王。六年(1060)六月,昭雪,复北院大王。九年(1063)五月,拜南院枢密使,徙许王。七月,皇太叔耶律重元父子纠合四百官员叛乱,围道宗于滦河(今内蒙古宁城西南)行宫,他受命领宿卫军抵御,与援军会合,败叛军,以功赠安邦卫社尽忠平乱同德功臣,授北面枢密使,加尚父,进封宋王,诏画《滦河战图》以彰其功。咸雍元年(1065),加於越(最高荣誉衔,授有殊功者),改封辽王。十二月,受耶律乙辛排挤,出任南京留守,徙晋王。任期有政绩,为时人赞誉。五年(1069)正月,任西北路招讨使,领禁军征阻卜塔里于、图没里同瓦等。卒于任,葬葛篓母山。
裕仁天皇到底是不是战争罪人?
跟德国完全相反的是,日本一直不愿意承认它在二战中的无耻行径———1931年到1945年间,先是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接着横扫了整个太平洋地区。这种沉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裕仁在战争中的角色一直都没有定性,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残酷战争中,这个男人统治着日本。
如果不是美国麦克阿瑟将军的私人干预,裕仁险些被控为战犯。战后日本的军事统治者麦克阿瑟希望通过开脱裕仁天皇的方式,使日本战时紧张的神经得到放松,好集中精力去重建家园,达到安抚一个动荡而敌意的国家的目的。这个决定出于好意,但贻害无穷。许多日本人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天皇是无罪的,他们也是。
很久以来,日本一直坚持他们二战时的天皇裕仁是一位反战的仁慈国君,但美国历史学家赫伯特.p.比克斯在他的新传记中描述的裕仁则是一个截然不同的形象。
对于大多数日本人,裕仁天皇是一位终生和平主义者,他反对战争但不能阻止战争。他们仍对他十分尊重,他们可能会认为比克斯的传记有些荒诞。比克斯的《裕仁及现代日本的形成》展示了一个“狂暴狡诈、野心勃勃”的君主,他推翻了民主政治,掌控着至高无上的权力,直至他那浸满鲜血的王朝崩溃。日本战败之后,裕仁设法转移了人们对他的指责。他还有一个帮凶:太平洋盟军最高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这位美国将军急于维持一个没有能力的君主制国家,他把君主包装成一个“军国主义者”的傀儡的形象,让裕仁摆脱困境使他的臣民隐藏了他们可耻的战争记录,为否认罪行的日本文化提供了保护。比克斯收集了裕仁的一些主要同伙的笔记、日志和私人信件,他还追踪了现代日本的奠基人明治天皇。
书中揭露裕仁天皇真面目
天皇裕仁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仅仅是架在强有力的政府统治之上的一个傀儡、受到一帮军事强人控制的一个帝国木偶?还是一个掌握实权、号令三军的总司令,甚至就是日本的希特勒?
现执教于东京一桥大学的哈佛历史学家郝伯特.比克斯同意第二种更黑暗的观点,在新近出版的《裕仁及现代日本的形成》(hirohitoandthemakingofmodernjapan)一书中,他用大量详尽有力的叙述描述了天皇的个性和生平,这本书堪称是有关日本前任国王的最具争议性的一本书。
战后不久,裕仁天皇交给美国官员一本长篇独白,这篇独白只是在他于1989年死后才公之于众,直到才发现了一本缩写的英文版本,一个个性复杂而强烈的领袖展现于世人面前,他所拥有的聪明才智绝不逊色于他手下的司令官,他无所不在地影响着战争的每个方面。
比克斯所描述的裕仁是一个全新的裕仁,跟日本官方的版本截然相反。战后的日本从一个传统的顺从的社会迅速转变为一个共和国,作为惟一的候选人,裕仁被重新定位为一副忧国忧民、慈祥的形象,权力被剥夺了,军衔没有了,除了一国之主的象征外一无所有。
这种无害的存在就是他留在战后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但比克斯揭示了历史上的裕仁绝不是这样一朵枯萎的荷花,他承袭了他祖父、独裁天皇明治的勃勃野心,身上全然没有他多病而软弱的父亲大正天皇的影子。他的学校生活即便是相对于日本的标准来说都算得上严厉,这位年幼内向的小男孩从小从军事将领那里接受教育,他们专门负责让他通晓小型武器、战壕战术和阅读地图,对诗书和王朝的神权也了如指掌。他们给他灌输成为伟大的军事领导者的思想———这与他安静的性情并不适合。在裕仁天皇的鼎盛时期,他不断地考虑自己的传承问题,他常常沉思,认为自己“比一个纸玩偶强不了多少”。
20岁出头的时候,裕仁已经具备了独裁君主所具有的一切素质,极度崇尚军国主义和武士道精神。他通过大臣们“极其隐密地”进行着统治,大臣们在做重要决定前都要与他协商。裕仁支持日本的军国主义和领土扩张。日军在1931年入侵中国东北地区后,裕仁催促他们向前推进。1937年,日本在中国扩大战争时,这位君王向他的将领们建议:“在要塞地区集中大量兵力实施压倒性的打击不更好些吗?”几个月后,日本“皇军”攻陷南京,开始了疯狂的烧杀奸淫。
裕仁有能力挽回战争的灾难吗?比克斯相信他能轻而易举地做到这一点,但他没有。当战争后来对日本转为不利的时候,为了保住君主地位、抓住权力做出最后的一搏,裕仁顽固抵抗拖延投降,无谓地牺牲了数以百万计的臣民和士兵的生命。最后两颗原子弹在广岛和长崎的上空爆炸了,前苏联的参战更使裕仁不得不接受了战败的现实。
惟一令人费解的是,如果说裕仁崇尚武士道精神,那日本投降后他为什么不剖腹自杀,像他忠诚的首相、东条英机试图要做的一样呢?裕仁不需要麦克阿瑟、一个外国征服者来强迫他不要自杀。作为日本帝国的荣誉象征,自杀是正当的理由,但他选择了重新生活,当了一个宠爱孩子的父亲、一个善良的君主和热衷于收集海洋标本的怪老头。如果裕仁真的是日本的希特勒,那么德国的独裁者比他更有出息。
东京仍在试图掩饰历史。当被问到裕仁在战争年代时的作用时,日本外务部引述1988年的首相的说法,称这位君王“从心底祈求世界和平,力图避免那一次全面战争”。比克斯的传记应该能够唤起人们一些压抑已久的记忆。
书中典型一幕:
坐在皇宫宝座上,裕仁默默看着他的大臣们做战争计划。下面内务部领导和军方将领们也在估量他们的方案。于是首相说:“只要陛下您一声令下,我们都将努力为国效忠。”天皇点头表示同意。
那次会议之后,日本便进入“x日”(日本太平洋战争的代字)的倒计时。在接下来的一周里,裕仁不断地和参谋机构的首脑们会晤,不断地接到“关于部队在各个入侵前线进入阵地的报告”。1941年12月8日,日军轰炸了珍珠港并入侵新加坡。胜利的消息不断飞传回东京,天皇的一位助手在日记上写道:“天皇穿上了他的海军军服,他看上去心情特别好。”
裕仁天皇
裕仁天皇生于194月29日,是大正天皇嘉仁的长子。1926年,患脑膜炎的大正天皇病逝以后裕仁继承皇位,改年号为“昭和”,成为日本第124代天皇。裕仁天皇在位63年,是日本历史上最长寿、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代天皇,也是世界上最后一位去世的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君主。
裕仁自幼受到陆军大将乃木希典和海军元帅东乡平八郎的熏陶,形成了强烈的武士道精神。他上台以后,在军国主义分子的策动下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1931年9月18日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1937年7月7日又以“卢沟桥事变”为开端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41年12月8日又偷袭美国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侵略亚洲许多国家。在“义勇奉公”、“发扬皇威”的口号下,许多日本人为侵略战争效劳,为天皇卖命。侵略战争不仅使亚洲各国人民遭受沉重的灾难,也使日本人民忍受痛苦,日本面临崩溃的边缘。1945年8月15日,裕仁天皇向全国发表广播讲话,宣布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历史上称之为“玉音放送”。
战后,他仅是日本的一个“象征”,权力受到极大限制,直至其于1989年1月7日病死。
日本的战争遗忘艺术
茂夫佐佐木记得日本开始忘掉过去的时刻。那是在1945年8月15日,当时裕仁天皇下令他的臣民“忍受无法忍受的”,无条件地向驻太平洋的盟军投降,“老师们教我们撕掉我们课本里的部分书页,”他回忆道。
“头一天美国人还是洪水猛兽,第二天他们就变成了好人,”佐佐木当年14岁,但他的国家“180度的大转弯”以及随后对战争的简单描述至今仍令他记忆犹新。事实上,这位68岁的退休银行家已经着手重建日本的战争史,他打算以毕生的心血让这段历史重见天日。
上周,佐佐木的首次战后战争艺术展览悄无声息地在东京开张了,展览展出了1931年到1945年间日本美化其侵略行为的油画、海报、书籍和杂志,这些战时宣传画是日本领袖想隐瞒的东西,战争结束后,日本政府开始检查书籍、销毁了相关文件,企图抹掉日本最血腥的秘密,最初,官员们的理由是国民应当把精力都投入到国家的重建中,但他们的真实目的是转移注意力,把战争的责任推到少数几个将军的身上。“我们这代人是日本被洗脑的一代人,对战争的了解完全是错误的,我们决心揭示真相。”佐佐木说。
年轻一代的日本人对真相几乎一无所知,课本里只是把战争的责任推到几名法西斯分子的头上,丝毫都不问及为什么整个社会当时都是如此地军事化,佐佐木的展览揭示了一切,展示墙上的招贴画上,步兵侵占了香港、伞兵向东飘到了苏门答腊,画展中心的一张桌子上放着当年出版的一本“圣战图片集”,书中极力美化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那是把盖子盖在发臭的东西上,”上周参观展览的嘉明法师说,“年轻人对那场战争的印象等于空白。”
邱宝仁简介
邱宝仁,福建闽侯人,1867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第一期,学习航海驾驶。1871年,上“建威”练船实习,历经南洋新加坡、槟榔屿,以及渤海湾、辽东半岛各口岸。1875年,复上“扬武”舰练习,航行外海,南历新加坡、小吕宋、槟榔屿各口岸,北至日本而还。1879年,清政府从英国订购的“镇”字号四艘炮舰回国,邱宝仁升守备,管带“镇东”炮舰。1880年8月,“镇东”等四炮舰出游黄海,至海洋岛,“镇南”不慎触礁,旋即脱险。邱宝仁因“救援不力”,被“撤革摘顶,以示惩戒”。
1887年,在英德订造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四舰竣工,李鸿章奏派邱宝仁和邓世昌、叶祖珪、林永升出洋接带。1888年,四舰安抵大沽。这次接舰回国,皆由中国将领管带,“不另保险,省费数十万”,“即无雇募资遣之烦,复得沿途练习之益”。邱宝仁以“远涉重洋数万里,驾驶回国,均极辛劳”,被赏劲勇巴图鲁勇号。1889年,升署右翼左营副将,委带“来远”舰。1892年4月,以3年署理期满,改为实授。
1894年9月17日,黄海大战爆发。海战中,邱宝仁与“来远”全舰官兵拼死作战,遂受重伤。“来远舱内中弹过多,延烧房舱数十间”,顿时“烈焰腾空,被猛火包围,但舰首炮依然发射,士卒奋力救火。此时,机器室内火焰升腾,不得已将通风管密闭,黑暗中由上甲板向焚火室传达命令仅靠通风管传话。全舰官兵不顾200度之高温,始终坚守岗位,恪尽职守”。邱宝仁指挥全舰官兵一面抗敌,一面救火,终于将火扑灭,继续与敌博战。海战结束,“来远驶回旅顺之际,中西各人见其伤势沉重,而竟安然返旆,无不大奇之”。
1895年2月6日晨4时,日本鱼雷艇进威海卫港偷袭,“来远”中雷,舰身倾覆,邱宝仁被水手救上刘公岛。北洋水师覆没后,被革职。
★ 洪仁简介
★ 邱宝仁简介
★ 关仁山简介
★ 乞伏国仁简介
★ 野利仁荣简介
★ 送姚合郎中任杭州,送姚合郎中任杭州刘得仁,送姚合郎中任杭州的意思,送姚合
★ 马仁奇峰
★ 王守仁诗词
★ 弟子规亲仁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