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伟事迹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毛儿票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杨利伟事迹(共含1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毛儿票”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杨利伟事迹

篇1:航天英雄杨利伟事迹介绍满分

杨利伟人物经历

1983年,杨利伟考进了空军第八飞行学院。

198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分配至空军歼击航空兵部队做飞行员。1988年被授予空军中尉军衔,198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5年9月,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获中央军委批复,从空军现役飞行员中选拔预备航天员。4月中旬,他在临床医学、航天生理功能指标、心理素质的测试中都达到了优秀,成为其中的一员。

1月,他和其它13位空军优秀飞行员一起,成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由于航天员大队隶属总装备部,在当时改为陆军,由空军少校军衔改为陆军少校。晋升中校军衔,认真努力,孜孜不倦。

07月,经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选评委员会评定,具备了独立执行航天飞行的能力,被授予三级航天员资格。时为中校军衔。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他和技术专家的创举使得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10月15日,晋升上校军衔。10月16日,杨利伟成为了全国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

春节前后,晋升大校军衔。12月09日,杨利伟获香港中文大学颁发荣誉理学博士学位。

,杨利伟出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

10月,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07月22日,晋升少将军衔。11月17日在海南省文昌中学的百年庆典上担任文昌中学荣誉校长。

2月3日,宿州学院聘请他为名誉教授,3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5月15日,他被吉林大学聘请为大学生人生导师。

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3月24日,杨利伟获澳门科技大学颁发荣誉理学博士学位。

杨利伟人物自传

月,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返回地面,航天员杨利伟出舱的画面经过现场直播传到全世界。夏林说,画面上杨利伟尽管脸色稍显苍白,但身体状况还是良好的。其实这时的杨利伟已经被处理过:他是满脸鲜血地打开舱门的,后来脸上的血迹被擦干了,重拍了出舱画面。

杨利伟本人近日出书,曾公开介绍了他脸部受伤的原因:“着陆时巨大的冲击力,因为麦克风有不规则的棱角,让我嘴角受伤,要是在颈上,后果不敢想象。”杨利伟以坦率而真挚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如何通过艰难的、接近完美的训练,终于成就了自己见证和创造奇迹的人生。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杨利伟说:“年10月15日上午9时整,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几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8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汽。火箭和飞船总重达到487吨,当推力让这个庞然大物升起时,大漠颤抖、天空轰鸣。火箭逐步地加速,我感到压力在渐渐增加。因为这种负荷我们训练时承受过,我的身体感受还挺好,觉得没啥问题。但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会让人的内脏产生共振。而这时不单单是低频振动的问题,还是这个新的振动要叠加在大约6G 的一个负荷上。这种叠加太可怕了,我们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我担心的意外还是发生了。

共振是以曲线形式变化的,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难以承受。心里就觉得自己快不行了。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个难受的过程。我们的工作人员研究后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之后改进了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神舟六号飞行时,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在‘神七’飞行中再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

在空中度过那难以承受的26秒时,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

回到地面后,我看到了升空时传到地面大厅的录像。当时大家安静得不得了,谁也不敢吱声,因为飞船传回来的画面是定格的,我一动不动,甚至眼睛也不眨,大家都担心我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故。3分20秒,在整流罩打开后,外面的光线透过舷窗一下子照进来,阳光很刺眼,我的眼睛忍不住眨了一下。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我看到有些白发苍苍的老专家,盯着大屏幕掉眼泪,哭得像个孩子。”

归途:飞船玻璃高温现裂纹

杨利伟说:“着陆时巨大的冲击力,因为麦克风有不规则的菱角,让我嘴角受伤,要是在颈上,后果不敢想象。后来神舟6号改进了麦克风,全用海绵包裹。

2003年10月16日4时31分,我在飞船上接到了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的返航命令。 6时04分,飞船飞行至距地100公里,逐步进入稠密大气层。这时飞船的飞行速度很大,遇到空气阻力,它急剧减速,产生了近4G的过载,我的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这种情况我们平时已经训练过,应付自如。

让我紧张以至于惊慌另有原因:先是快速飞行的飞船与大气摩擦,产生的高温把舷窗外面烧得一片通红;接着在通红的窗外,有红的、白的碎片不停划过。飞船的外表面有防烧蚀层,它是耐高温的,随着温度升高,它就开始剥落,它剥落的过程中会带走一部分热量。我知道这个原理,看到这种情形,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但接着看到的情况让我非常紧张: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纹路就跟强化玻璃被打碎之后那种小碎块一样,眼看着它越来越多……说不恐惧那是假话,你想啊,外边可是1600~1800摄氏度的超高温度。

当时突然想到,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不就是这样出事的嘛,一个防热板先出现一条裂缝,然后高温就让航天器解体了。现在,这么一个舷窗坏了,那还得了!

先是右边舷窗出现裂纹,等到它裂到一半的时候,我转着头一看左边的舷窗,它也开始出现裂纹。这个时候我反而放心一点了:哦——可能没什么问题!因为这种故障重复出现的概率不高。

回来之后才知道,飞船的舷窗外做了一层防烧涂层,是这个涂层烧裂了,而不是玻璃窗本身;为什么两边不一块儿出现裂纹呢?因为两边用的不是同样的材料。以前每次做飞船发射与返回的实验,返回的飞船舱体经过高温烧灼,舷窗被烧得黑漆漆的,工作人员看不到这些裂纹,而如果不是在飞船里面目睹,谁都不会想到有这种情况。”

杨利伟所获的荣誉

杨利伟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公民(10月15日),在他之前,美国有四位华裔航天员曾进入太空。

2003年11月07日,杨利伟从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江泽民手中接受了“航天英雄”的称号,在人民大会堂获得了奖章和证书。

02月12日,荣获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03月16日,小行星21064以杨利伟命名。

07月22日,被授予少将军衔 。

月06日,奥运火炬开始北京市传递航天英雄杨利伟跑首棒。

2008年11月第四届中国航空航天月桂奖获得月桂奖特别奖。

9月14日,他作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受到中共中央全体领导同志接见。

10月31日,入选《2010首届王顺利百年中国人物榜》。

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中国首位飞向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对杨利伟的评价

20香港《大公报》发表社评《杨利伟旋风热动全城》,社评:杨利伟是这次“神舟”5号飞船成功载人航天的标志和代表。从杨利伟的表现,人们可以看到今天中国精英一代的崛起,看到他们的质素、智慧和表现,看到深化改革开放的成果,看到国家未来光辉远大的前景和希望。

战友评价杨利伟:爱钻研肯奉献。

媒体评“没看到长城”的杨利伟的另一种勇气:杨利伟做为中国太空第一人,具有敢于探索、不怕牺牲的勇气;而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另一种勇气———实事求是、实话实说的勇气。

篇2:杨利伟叔叔

杨利伟,这可是个英雄的名字,随着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的成功,全世界的人都认识了这位来自辽宁的的英雄,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在这里,我有许多的话要对杨利传叔叔说。

亲爱的杨利伟叔叔,您辛苦了!首先,向您表达我最真诚的祝贺,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中国第一位太空人也由此诞生,那就是您呀,亲爱的杨叔叔!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作为一位中国的小公民,我深深地为您感到自豪!

亲爱的杨利伟叔叔,从电视中,我看到您在飞船中是那么镇定自若,要知道,这可是一项非常危险的科学呀!您非凡的勇气给了我莫大的鼓舞,让我相信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智慧的民族。因为您的勇敢,我会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刻苦,更加努力,做一个像您那样勇于探险的人。

亲爱的杨叔叔,飞天是中国人五千年的梦想,为了这个美好的梦想,许多人为此付出了毕生的精力,这个梦,终于在今天由您来将它变成了现实。当您从返回舱中平安走出来时,我们全家人都高兴地跳了起来,八十多岁的外公说:“好!好哇!中国强大了,我们再也不会受别人的欺负了!”杨叔叔,您知道吗?那一刻,全体中国人该是多么高兴,多么自豪!

亲爱的杨叔叔,当我从电视中看到白岩松叔叔问您:“在太空能看到长城吗?”您回答:“不能”时,我知道了您一定是个诚实的人。虽然看不到长城很遗憾,但让我明白了做人应该诚实,应该勇于承认自己所看见、所发现的事实,而不能为了面子说假话。

亲爱的杨叔叔,我想对您说的话太多太多,从您的身上,我看到了中国人的强大,学业会了该如何去做一个诚实的人,我希望能亲眼看看您,听您给我们讲讲浩瀚的宇宙、蓝色的地球……

最后,我将把我最美好、最真诚的祝福送给您,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让我们共同祝愿中国的航天事业更上一层楼!

篇3:杨利伟简介

飞向太空的航程分析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经过,党中央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几笔。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在这一段回顾中,有几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需要把握:

一是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二是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三是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五是“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六是“神舟”一~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二、问题研究

1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关于练习

一、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课文的标题就很有特色,请你说说它的含义。你还见过什么好的标题?介绍给大家,并就此谈谈标题对于新闻的价值。

设题意图:标题是新闻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注意积累、鉴赏好的标题。

参考答案:

参见“问题探究1”。

二、新闻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联系平时看到的新闻,结合本文,总结一下。

设题意图:旨在由这一典范的文章了解一般新闻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结构特点。

参考答案:

本文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篇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这是一个国人瞩目的事件。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国人的飞天梦,以及为了实现这个梦想,科学家们所做的不懈努力。

另外,这篇新闻还是一种首尾圆合型结构。本文首尾两部分记录的是“神舟”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这是不同于一般新闻的地方。

总结:新闻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叙述。

三、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中国的航天人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联系课文内容,并补充课外有关资料,编一份“中国航天大事记”。

设题意图:一方面梳理课文内容,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这一重大科技事件。

参考答案略。

教学建议

一、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二、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三、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有关资料

一、“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诞生内幕(南香红)

谁也不知道,中国究竟要造一个什么样的载人飞船。

专家们为自己心中的飞船争论不已时,作为飞船总设计师的戚发轫常常陷入两难境地。沉思中他的银白的头发会微微颤抖着垂落下来。

前苏联和美国从发射无人飞船到建立长期性空间站,历时30多年,经历从无人飞船到永久性空间站5个发展阶段,其间有成功的喜悦也有惨痛的挫败,中国人该怎样迈出自己的第一步?

在中国之前,美国和苏联都把人送上了太空,那么我们的“神舟”飞船是不是可以在先行者的肩头起步,或者与国外进行项目合作?

戚发轫说:“没有。我们曾经很想,但没办成。我们就决定:自己干。”

点火:上演生死时速

“零故障、零缺陷”在地面上可以做到,但只要一上天,有很多事就难以预测了。

“挑战者”号爆炸的烈焰每一个航天人都不敢忘记。

李颐黎是“神舟”应急救生系统的主任,他要考虑的是从发射、上升、运行到返回着陆的救生对策。

飞船发射的瞬间可以说是千钧一发。设计师们根据世界载人航天历史上的失败教训认定,此时的危险源主要是火箭或飞船推进剂泄漏、着火,火箭发生故障等。

发射前最后5分钟,航天员系好束带,关闭头盔面罩,戴好手套,两手抱膝静坐等待升空。

突然故障检测系统报告出现紧急情况,航天员迅速从座椅处攀上近2米高的舱口,快速打开飞船舱门,以最快速度钻出飞船。飞船舱门正对着第九层发射塔架,旁边有一个航天员专用防爆电梯,但是没电。航天员快速跑到撤离滑道口,纵身向几十米深的紧急撤离滑道跳下去……

这是逃生演习中的一幕。

紧急撤离滑道是一个钢套管和高弹力阻燃材料救生袋制造的高约50米的细长的尼龙口袋,航天员叉开双腿,用肘部及手使劲撑住袋壁,以便下滑得慢一点。尼龙口袋里层是张力为钢材10倍的特殊纤维层,只要用力撑,就可以控制下滑速度或者停止,防止溜得太快太远而摔伤。

尼龙滑道是湿的。这是为了防止磨擦产生静电而浇湿的,航天员从口袋里钻出来,到达发射架下的地下掩蔽室,至此,航天员就安全了。

但这只是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的逃离办法,火箭一旦点火,就不可能再停下来。“神舟”五号的救生办法是:火箭顶端的逃逸塔迅速点火,拉着飞船以超过火箭几倍的速度逃离火箭。逃逸塔上四个又轻又薄不会变形的栅翼格会自动打开,控制飞船稳定飞行。

逃逸塔的作用是火箭点火的前5分钟到起飞后120秒钟,也就是飞行高度0公里至39公里,帮助航天员脱离危险区。在世界载人航天史上,逃逸塔只被使用过两次。

回家:闯过死亡关口

飞上207公里的飞船就进入轨道了。浩淼的太空离地球很远,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危险。

一个可能是飞船失去控制,飞向更远的太空回不了家;第二个可能是飞船的航天员座舱被流星或太空垃圾击穿;第三个可能是飞船上的某个阀门泄漏。

1960年5月15日,前苏联首次发射了无人驾驶的卫星式飞船1号,飞船姿态控制系统故障,制动火箭点火后将返回舱推向了更高的轨道,1962年9月5日飞船才返回大气层并烧毁。

回家和上天,一样充满风险。返回是载人飞船的事故多发段,不少航天员在回家途中死去。

飞船控制专家陈祖贵的四个摞起来有30厘米厚的大本子上写满了计算公式。他要给飞船安上“眼睛”和“大脑”。他习惯了人们这样和他见面打招呼:“飞船能不能回来?”

1月,“神舟”二号飞船返回的前一圈,突然飞船发生震荡,返回姿态不稳,轨道舱泄压,此时距离飞船的返回只有一个半钟头了。指挥大厅的空气几乎凝固了。陈祖贵拿出可信的数据,说明飞船完全在控制之中,可以发出“回收”命令。果然,一切如常。

“神舟”飞船的落点范围精确到了正负10公里左右,这相当于打靶十环的水平,而俄罗斯的水平是30多公里。

据说,为了让摄影师拍摄到飞船在火红的晚霞中徐徐降落的情景,制导导航专家们特意设计了偏航机动技术。按推算,“神舟”一号的最佳发射窗口时间是上午,那么飞船就会在漆黑的晚上返回。而使用偏航机动技术,就无需考虑发射窗口,它可以在任何时间发射。当“神舟”一号降落在晚霞中的大草原时,没有人想到,科学和浪漫竟然会结合得如此完美。

假如返回座舱发生泄漏,“神舟”五号的控制面板会发出压力报警信号,航天员必须在10分钟内穿好航天服,接通供气管。航天服可连续6个小时保证航天员的氧气供应。在这6小时内,飞船可以在10个应急着陆场中选择着陆。

假如险情十分紧急,飞船可以启动立即返回功能,设计师保证飞船有2个小时的时间,瞧准第一个来得及着陆的地区着陆。

假如两台变轨发动机发生故障,另两台会立即补上;假如4台发动机停火,另有8台小发动机,足以让飞船完成自动调姿,顺利返回。

假如着陆缓冲发动机不工作,返回舱底部安装的y高度仪会使缓冲发动机点火,给飞船一个向上抬的力,足以让航天员安然着陆。万一发动机不点火,航天员的座椅下部胀环式缓冲器,能够起到“弹簧”的作用。

返回舱里为航天员准备了所有能够想到的救生物品:远距离呼救电台、信号枪、闪光标位器、太阳反光镜、光烟信号管、海水染色剂、急救药包、蛇伤自救盒、蚊虫驱避剂、食品、饮水、指北针、抗风火柴、防尘太阳镜、引火物、救生船、渔具、驱鲨鱼剂、抗浸防寒飘浮装备、救生手枪、生存刀、救生手册等。

飞船落地后其顶端的闪光灯以每分钟闪动55下的频率发出白色的闪亮,可以连续闪光25小时;假如落在海里,飞船上配备的染色剂会把飞船周围的海域染成绿色荧光区,便于飞机搜索。

细节:洞开生之门

1967年1月27日,美国阿波罗4a飞船和土星5号火箭进入了倒计时,突然通话器传来密封舱员呼救:“着火了!” “快放我们出去!” 但等救援人员跑去打开舱门时, 飞船里的3名航天员已全部被烧死。

这只是一次地面联合模拟飞行试验,就让美国损失了3名航天员。阿波罗飞船座舱里气压较低,着火后,舱内形成负压,无论里面还是外面在短时间里都无法打开门。

中国的“神舟”飞船的舱门无论从里面还是从外面,不超过3秒钟就能迅速打开。

生之大门因为一个小小的细节而洞开。但是这个门可能有几百上千种方案和样式,你必须有能力和智慧选择出最佳的一种。

这个门如果宽一点航天员逃生可能更为顺利,但它可能因为大而密封不严从而造成隐患;这个门可能因为密封很好而让人放心,但它可能因为过于密封而开启困难。矛盾、芜杂、纷乱,有时候可能你向左了就不能向右,这时候就必须在针锋相对中进行趋利避害的选择。

而选择的智慧不是天生的,它来自于反复的实践。“神舟”飞船的降落伞是目前世界上正在使用的降落伞中最大的一种。它展开有1200平方米,它的每一个针脚都要求一致、细密,为了保持一致性,有的活必须一个人从头到底。据说,一个缝纫女工一年只能缝一面伞。

降落伞对于航天员的生命是至关重要的。大沙漠试验场上,伊尔76大型运输机从1万米的高空把模拟返回舱抛下。主伞先开一个小口,慢慢地全部撑开,此时五彩缤纷的主伞铺开在蓝天上,返回船悠悠然地向下飘落。在落地的一刹那,返回舱上的切割器“咔嚓”一声切断伞绳吊带,1200平方米的降落伞如一片彩云随风而走。

如此情景反复实验了70多次,但科学家们还是不放心,特意配备了2名“大刀手”,一旦伞绳不能自动切断,大刀手就要冲上前去飞刀断绳。

如果返回舱落在水里,伞舱正在航天员头部的上方,水就会涌进伞舱里,使返回舱沉没。设计师妙思解难,设计出一种特殊的排水功能。伞舱底部被装了一个气囊,返回舱落水里气囊就会自动充气,膨胀成一个体积为150升的大气包,不仅能把水挤出伞舱,还能24小时充当浮筏,让返回舱漂浮起来。

一个细节和一个细节之间如连环锁一样紧紧相扣,它托起的是航天员的生命。

飞船环境:承载生命重量

内蒙古大沙漠,“神舟”五号空投实验。飞船返回舱从高空抛下,溅起一股沙尘。

科技人员跑过去打开舱门,一股刺鼻的白烟窜出来。“像火药燃烧的味道。”一位科技人员回忆。

这是一次偶然发现,但这个发现是致命的。返回舱内有害气体严重超标,其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

飞船必须给人提供一个像地球一样的生存、生活和工作的小环境,否则,人在太空是连一分钟也不能生存的。

飞船舱内的空气必须是新鲜的,这是第一要素。航天员所呼吸的空气是由飞船自身携带有氧气瓶和氮气瓶提供的,通过舱内安装的压力调节系统,不断地为座舱补充氧气和氮气。使舱内的大气成分和压力始终保持在适当的范围内,同时,舱内的通风净化设备不停地将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等废气进行过滤和净化。

这股意外的臭气从何而来,为什么“神舟”一号、“神舟”二号没有发现?后来一分析,发射无人飞船时,返回舱要在落地一段时间后才开舱。那时味道已散开了,所以问题没有进入研究的视野。

飞船总指挥袁家军、总设计师戚发轫亲自带领盘查,发现气体来自两处,一是火工品工作时间舱内泄漏的燃气,二是从舱内非金属材料排泄出有害气体。

改进是必然的,但这意味着所有的密封结构设计、垫圈选择和安装工艺等都要重新做一遍。

“堵”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把有害的气体排出去。他们在飞船返回舱身上钻通一个个的小孔,这些小孔的奥秘是,既能把有害气体排出舱外,又能保证舱外的气体流不进舱内来,保持密封。

就这样的一个问题,攻关小组竟工作了两年才完全解决。

飞船上有了人,湿度问题随之而来。人呼吸、排汗每天可产生1公斤多的水汽。这些水汽在飞船的舱壁、仪表表面凝成雾,电气设备就会短路。

因为没有载过人,所以没有考虑到人的呼吸和汗气会造成如此大的影响,原先的设计中,许多电缆接插件没有防水功能。

所有电缆接插件都做了模拟结露结水试验,以找出会出问题部位。有趣的是科技人员发现,婴儿尿不湿的纤维织物对吸水吸湿很有作用,于是类似的材料被聪明地用在飞船上。

一个飞船有20多个“窗口”,它们有舷窗、伞舱、发动机舱口,每一个窗口都是一种考验,都可能隐藏着一种危险。这些窗口必须是密闭的,又要是防热的。

舷窗在设计者的手里变成了多层,最外层采用耐高温的材料,这种外层玻璃只隔热但不密封,中间多层玻璃之间采用真空密封设计,类似于暖水瓶。

太空卧室:让机器充满人性

戚发轫为航天员设计的家周到、美丽。

飞船座舱内仪表是黑色的、走电线的内壁是铁灰色,座椅的四周是乳白色的,舱内的照明灯也是乳白色的,灯管的外面还罩着漂亮花纹的灯罩。但是每一样材料的选用完全不同于家庭装修,材料的用与不用,都有科学依据。舱内照明舍弃了白炽灯,因为它可以产生热量,现在用的是冷光源的u形荧光灯,既明亮又不刺眼。灯罩的作用是收集灯管破裂后的碎片,并使亮度二次均匀分布。

航天员在飞船上的坐姿始终是窝着的,身体被紧紧地束缚在太空椅上,手臂能够到的地方有限,飞船上的仪表台、控制台、按钮的安放都比较矮,航天员不用改变身体的姿势就能够到。太空椅边还放置了一根小棒,如果手臂够不到,用小棒就可以控制开关。

航天员因为戴了手套,手指要比一般人粗些,因此飞船上各种按钮和开关的尺寸都做得比地面上的大,之间的间隙也很大。

何宇、朱光辰、柯伦被称为“飞船工程师”。何宇坐上宇航椅,立即发现从这个位置上够到操作板是不容易的,于是进行了改进。从飞船轨道舱到返回舱,都安有扶手、脚蹬子,便于航天员经过时使用。但当飞船工程师们穿上笨重的航天服时,发现腿打不了弯儿,脚蹬子的距离就显得太大了,脚蹬子因此多了几个,不用的时候还可折叠收起,方便了航天员的进出。

飞船报警的时候屏幕上的汉字,字体是仿宋体而没有用黑体。仿宋字比较柔和,可以缓解感官上的刺激,报警语句最多不会超过9个字,用的是女中音,让人听起来会感觉到沉稳和踏实。

飞船发射前的几小时,何宇等人最后一次进入飞船,检查阀门、按键、照明灯、仪表显示,然后郑重地在确认单上签上自己的名字。

(选自年10月17日《南方周末》)

二、目击飞天时刻

之一:“飞天”前后的航天人(杨虹)

离发射还有60分钟。

我站在测发楼的“总体网工作间”里,透过明净的玻璃墙,基地飞行指挥控制中心──我们称之为测发大厅──里的情况一目了然。

微笑着的胡锦涛主席,正与载人航天各系统负责人握手。当他走到火箭系统总指挥黄春平面前时,停留的时间似乎更长些,可以看到黄春平在说着什么。事后黄春平告诉我,他当时作出了保证:一定会安全顺利地把中国首位航天员送入太空。

人们的表情那样平静,就像大战之前,一切消声。

现在,航天员已经进入飞船,而各系统负责人也在红底金字的15份《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还有15分钟。

我快步来到测发大厅的楼顶上。发射场周围的喧嚣与大厅里的平静对比鲜明,外面的人们穿着节日的礼服,与已经长身而立在15公里外的火箭合影。

清晰的倒计时传来……火箭升起来了!

发射后两分钟,“长二f”消失在遥远的天际。那余留在长空的一道白烟,仍让我们为之疯狂地欢呼。

我跑回测发大厅。天!这间约200平方米的房子,挤进了几百人。人们关注的目标只有一个──大屏幕中首名中国太空人杨利伟的一举一动。

杨利伟仍像发射前那样面带微笑,他是我见过的最沉稳的男士。他给了我们一个友好的眼神,我们开始鼓掌;他打开一个本子──听说是航天飞行手册,又赢得一片掌声。

黄春平和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仍然严肃地坐在那里。他们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因为在发射后的大约600秒──箭船分离的那一刻,才是这两位老总卸去担子的时候。

升空后大约4分钟,杨利伟向我们挥手。又是一片掌声。587秒,大屏幕终于显示出箭船分离的画面。火箭不辱使命,飞船进入轨道!两位老总抱在一起。

两位60多岁的老总带着他们的秘书和我,欢快地跳上一辆越野车,直奔15公里外的指挥大厅。

当我们4人击掌庆贺的时候,刘竹生开始不停地揉眼。黄春平哭了,我也哭了。

当黄春平和刘竹生进入指挥大厅时,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的领导纷纷向他们祝贺:“你们的神箭真神!”

之二:700米外,我拍到了“飞天”(王宁)

早晨6时30分,我提着摄像机,赶到发射现场,来到发射塔正南大约700米的地方。

我很幸运──除了太空行者杨利伟,或许我是距飞船最近的人,其他参观者大都撤到了数公里以外。

支起三角架,调试机器。摄像机的镜头里,七色光圈与平静的大漠相辉映。“神舟”五号发射塔架的大部分支撑机构已经张开,长箭孤独地耸立在戈壁里。

我的心在跳──这是一次艰巨的任务,略带危险。

几年前,在西昌基地,“长二e”火箭发射奥星时发动机紧急熄火,我就站在距离它200米的地方拍摄──没有退路,1公里内都是危险区。

我已经养成了在每次发射之前给每位家人打电话的习惯。但这次我很有把握,我跟踪了这枚火箭从研制到生产到今天的全过程──它一定行。

航天员出征的场面像一幅画,在我眼前不停展现着。今天早晨5时30分,我与杨利伟的距离是那样近──只有不到1米,我用摄像机记录了他从容的微笑。

还有15分钟发射。我的心慢慢静下来。

我把景别调到最大,包含了整个发射架。这样,在火箭飞出塔架前的10秒钟,镜头可以连续不断。

还剩1分钟。塔架顶部与火箭相连的电缆和摆杆,正在缓缓打开。长箭将甩开一切,冲向我的梦中之地。

可以清晰地听到倒计时的口令。然后是巨大的、沉闷的轰鸣!没有任何乐器能将它表达出来,也没有任何机械的声音能与之相比。它让我热血沸腾。

火箭燃烧着,带着很快的加速度飞出塔架。我丢下摄像机,拿起数码相机,不停地按动快门。

它飞上天了!此时燃烧的“哔啵”声从空中传来,而长箭外表保温层脱落的碎片,宛如雪一样滑落而下。

火箭升空后大约30秒,我又拿起摄像机,追拍它的飞行轨道。角度很刁,我躺在地上,镜头对准天空。那道白烟──像龙一样的白烟──拖在火箭后面。

我不敢呼吸,怕胸部的动作影响拍摄的稳定性。“长二f”渐渐变成一点,120秒后,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我放下机器,凝望着蓝天上的那道白烟。

它好美,是我平生未见的奇观……

(选自2003年10月18日《南方周末》)

三、让“背景”成为一景(胡延宁)

美国记者沃尔特·福克斯在《新闻写作》一书中写道:“迄今为止,‘背景材料’一词都用于表示那种为读者完全理解一篇报道所需的事实信息。它从基本的信息,如新闻事件所涉及人物的姓名、年龄、职业和住址等,一直到与此前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记者只要提出正确的问题一般差不多肯定可以获得的信息。”

我以为,这段话基本上回答了消息需要什么样的背景。

要使背景成为一景,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把背景写精。在采访中要广泛占有背景材料,为写好背景做大量积累,然后抽取精华。作者一定要弄清楚所要报道的新闻事件为什么会发生,发生的内外部原因是什么,这些背后的新闻与刚发生的新闻构成了什么联系。这些都是“读者完全理解一篇报道所需要”的。广泛占有并不等于全部写出,这时候,一定要去粗取精、由表及里,仔细筛选,把那些在读者理解报道时所必需的背景信息精选出来,再精练地写出来。这里讲的精,不仅仅是短,主要指的是精华、精练。《参考消息》2003年9月26日刊登的一则新闻《美评估报告初步显示──伊拉克没有违禁武器》中,背景介绍只有一句话:“认为伊拉克拥有非常规武器曾是布什政府宣布对伊拉克开战的主要理由。”含着讽刺,带着嘲笑,还有几分揭露。如果没有这个精练的背景介绍,读者就不明白为什么美国要跑到伊拉克去搞评估报告,以及美国和全世界为什么都对这份评估报告如此关注。

二是把背景写准。背景材料是为了让读者更好更准确地理解一篇报道,说的都是“为什么”,所以,一定要准确无误,千万不能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如果连“为什么”都搞不清,那就会为读者理解报道造成困难,甚至把读者引入理解的误区。比如说,关于中国载人航天的新闻报道,正确的背景应该是中国要发展自己独立的航天工业,正当地参与国际太空竞争,而西方一些新闻媒体却别有用心地将背景偷换为中国要发展太空军事,要成为军事强国,进而鼓吹中国威胁论,以谬误的背景来误导受众。再比如,常见一些报道,移花接木,偷梁换柱,把一个新闻背景改造后用于许多新闻报道。像一个连队在上级组织的比武中获得了军事考核第一名这样的背景材料,就常被用于表明“军事训练好”“政治教育好”“后勤保障好”“支部建设好”等各方面情况,这种滥用背景材料的做法也是新闻背景不准确的一种表现。

三是把背景写活。把背景写活,首先要打破格式化。不要总是把背景放在消息的第2段,也不要总是讲过去怎样怎样,以前如何如何,为了什么什么,这样就很难让背景活起来。《火箭兵报》9月6日一版头条刊登的消息《全军第一栋制式化士官家属楼落成》,把背景材料放在了报道的最后:“士官家属临时来队住房难的问题是从士官队伍扩大后急剧出现的。作为高科技部队,第二炮兵士官编制人数相对较多,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士官家属临时来队住房项目的启动,使二炮士官家属来队住房难的问题有望在‘十五’期间基本解决。”介绍的都是实情,说的都是实话,看到的都是可信的信息,这样就使原本容易枯燥的背景材料变得鲜活起来,并使其成为整篇报道一个有力的“豹尾”。

四是把背景写短。千万不能喧宾夺主地为了突出背景而故意抻长文章。因为背景毕竟是背景,再亮丽也不可能成为主体,多了反而成为累赘。路透社2010月29日发出的一篇电讯稿《美军只剩下一个总司令》,背景只有一句话:“国防部官员说,拉姆斯菲尔德考虑这个问题已有一段时间了。”这一句话背景至少传递了这样一些信息:这项改革是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搞的;这项改革经过慎重考虑。

五是把背景写散。把背景散于文章之中,就会不见背景而有背景,不写背景而成背景。当然这种散要用信息连接,要有助于文章严谨,要形散,不能神散。我们所读到的许多国内外新闻消息名篇,许多都难以分清背景信息和新闻信息,因为作者巧妙地把背景材料隐藏在整篇报道中,使其浑然一体。

六是把背景写美。一篇消息好比一台戏剧,背景好比舞台上的布景和灯光,别让消息背景成为干巴巴的幕布,应该成为色彩亮丽、内容和谐的景色,以此加深和帮助观众对剧情的理解。

毛泽东所写的新闻名篇《中原我军占领南阳》中介绍背景时这样写道:“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28宿,即刘秀的28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在过去一年中,匪首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上月,白匪崇禧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始终未能达到目的。最近蒋匪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两星期前已放弃开封,现在又放弃南阳……”这里,作者巧妙地运用背景材料,纵横古今,浓墨重彩,交待了历史故事和人物,地理特征和战略位置,在作者如椽巨笔的描绘之下,展现了一幅壮美的画卷。

(选自《军事记者》2003年第11期

篇4:杨利伟颁奖词

杨利伟

【颁奖词】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目光。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杨利伟颁奖词]

篇5:杨利伟叔叔

杨利伟叔叔,他是中国太空飞行第一人。随着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内蒙古中部草原成功着陆,杨利伟的名字迅速传遍世界。他的“首飞”壮举,是中华民族一次划时代的伟大飞行!

杨利伟叔叔我为你骄傲!

篇6:航天英雄杨利伟优秀个人事迹

航天英雄杨利伟优秀个人事迹

1983年,杨利伟考进了空军第八飞行学院。

198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分配至空军歼击航空兵部队做飞行员。1988年被授予空军中尉军衔,198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5年9月,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获中央军委批复,从空军现役飞行员中选拔预备航天员。4月中旬,他在临床医学、航天生理功能指标、心理素质的测试中都达到了优秀,成为其中的一员。

1月,他和其它13位空军优秀飞行员一起,成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由于航天员大队隶属总装备部,在当时改为陆军,由空军少校军衔改为陆军少校。晋升中校军衔,认真努力,孜孜不倦。

07月,经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选评委员会评定,具备了独立执行航天飞行的能力,被授予三级航天员资格。 时为中校军衔。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他和技术专家的创举使得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春节前后,晋升大校军衔。 12月09日,杨利伟获香港中文大学颁发荣誉理学博士学位。

,杨利伟出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

10月,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07月22日,晋升少将军衔。11月17日在海南省文昌中学的百年庆典上担任文昌中学荣誉校长。

1月,航天英雄杨利伟被清华大学授予管理学博士学位。

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月3日,中国邮政太空邮局正式开通,杨利伟被聘请为太空邮局首任局长。

03月24日,杨利伟获澳门科技大学颁发荣誉理学博士学位。

04月23日,杨利伟出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

月12日,杨利伟卸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

10月,获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

杨利伟所获荣誉

杨利伟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公民(月15日),在他之前,美国有四位华裔航天员曾进入太空。

年11月07日,杨利伟从时任中央军委主席手中接受了“航天英雄”的称号,在人民大会堂获得了奖章和证书。

月12日,荣获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2003月16日,小行星21064以杨利伟命名。

2007月22日,被授予少将军衔 。

年08月06日,奥运火炬开始北京市传递航天英雄杨利伟跑首棒。

2008年11月第四届中国航空航天月桂奖获得月桂奖特别奖。

209月14日,他作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10月31日,入选《2010首届王顺利百年中国人物榜》。

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中国首位飞向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10月27日,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空间科学奖章”。

年1月25日,同聂海胜、费俊龙、景海鹏、翟志刚、刘伯明、陈冬、邓清明、张晓光、刘旺、刘洋、王亚平等11名航天员被中央宣传部授予航天员群体“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204月,受聘为首届航天公益形象大使。

外界评价

2003年香港《大公报》发表社评《杨利伟旋风热动全城》,社评:杨利伟是这次“神舟”5号飞船成功载人航天的标志和代表。从杨利伟的表现,人们可以看到今天中国精英一代的崛起,看到他们的质素、智慧和表现,看到深化改革开放的成果,看到国家未来光辉远大的前景和希望。

战友对他的评价是:身体好、爱钻研、肯奉献、协同意识强。

篇7:杨利伟叔叔作文

广东省潮州市 城南小学105 黄梓霖    杨利伟叔叔,他是

。随着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内蒙古中部草原

杨利伟叔叔我为你骄傲!

指导教师:周学慧

篇8:杨利伟叔叔作文

杨利伟叔叔,他是

杨利伟叔叔我为你骄傲!

篇9:假如我杨利伟

10月15日,我乘坐“神舟5号”飞船开始了中国人征服太空的飞行,

假如我杨利伟

。 飞船进入了预计的轨道,我的身体飘飘欲仙,感到十分的不适。过了一会儿,飞船便载着我,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太空。我稍作调整,便立即向九泉发射中心作出报道:“身体状况一切良好,请放心。”接着,我便开始工作了。通过航窗,我看到人类的母亲--地球。那是一个蓝色的球体。它像一个美丽、可爱的少女,身穿着水蓝色的纱衣。地球上的山脉、航道清晰可辨。我再换了一个方向看了天空,我看到了热情奔放的太阳。“哇,从来没见过这么大这么美丽的太阳。”太阳的表面是一片火海,泛着火红的微波,放射着强烈的光芒,仿佛要把人烤焦了似的。飞船快速地飞行着,地球边缘仿佛镶了一道漂亮的金边,景色分外迷人。我还看到了神秘莫测的黑洞,金光灿灿的银河,皎洁明亮的月球……总之,在船舱里我可以大饱眼福了一番,

篇10:假如我杨利伟

宇宙的美景令我应接不暇,叹为观止。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与激动,拿出微型摄影机,拍下了这些美丽景致。 此刻,我思绪万千: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也给我的梦想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想到这儿,我不禁提起笔,记下了我所有的感受。我把中国和联合国的国旗升起来了,它代表了我们13亿中国人的美好希冀。我想,这次飞行,是一次给我国争气的飞行,无论如何我都要完成好这项神圣的使命,因为它可以拉短了我们和美国之间的距离。这次飞行一旦成功。那么中国在世界可以出人头地了…… 不知不觉,飞船返航了,走出船航的那一刻,我笑了。

篇11: 英语作文:杨利伟

英语作文:杨利伟

“When I boarded the Shenzhou-5 spacecraft for the first time, I couldn't help feeling excited, I decide that I must fly it.”------said by Yang Liwei.

Colonel Yang Liwei is an astronaut, and he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Astronaut Team of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Born on June 21st,1965 in a teather's family in Suizhong Country of Liaoning Province,Yang Liwei had a happy childhood with his parents.Not only was he a good student in school,but he also had a gift for math.He won a lot of math competition prizes.After graduating from middle school,Yang Liwei continued his studies at the No.8 Aviation College of the Air Force of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He studied very hard and graduated with a Bachelor's degree.Later,hebecame a fighter pilot.

Several years later,because of his excellent manifestaion,Yang Liwei was among 14 persons chosen from 1,500 pilots for astronaut training.Yang Liwei did very well and passed astronaut tests in and .Then he became one of three astronauts for China's first manned space flight.After a series of hard trainings and tests,Yang Liweibecame China's first astronaut on Oct15,20xx at last.

Being the first Chinese to travel in space,Yang Liwei is a hero of our nation in our heart and mind.He devotes himself to Chinese space program.Whenever we review the moments which Yang Liwei was traveling in Shenzhou-5 in space,holding our national flag in hand, we will be proud of our country and think highly of Yang Liwei.I believe that China will make greater progress in space flight in the future.

篇12:朗读者杨利伟观后感

央视综合频道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首播,首次担任制片人的董卿和她的`团队在电视机前一起观看节目,看到节目受到广泛好评,她与团队高兴地欢呼起来,并将欢呼声通过总导演田梅的微信发到了媒体群里。之后,董卿在微信群里接受了来自全国数十家媒体记者的群访,回答大家关注的话题。

是什么契机,想到要制作这样一档文化节目?对于这个问题,董卿回答说:“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应该扛起文化大旗,承担文化传播的职责和使命,再加上我自己对文学很感兴趣,而且对人也感兴趣,《朗读者》其实就是把文本和人物结合在一起。”

《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受到好评如潮,是否意味着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春天来了?董卿认为,这是风向标,让大家看到在真人秀或纯综艺节目霸屏的今天,还可以有更高的要求。

至于娱乐化氛围很重的当下,文化类综艺节目应该怎么突围?董卿回答说:“我们期待着整个社会大的环境有所改善。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是尽我们所能去做情感的共鸣,唤起大家对文学的认知和最温柔的一种记忆。

篇13:杨利伟,中国太空飞行第一人

杨利伟,中国太空飞行第一人

杨利伟小档案(来源:解放军报)

民族:汉出生年月:1965年6月21日

籍贯:辽宁省绥中县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身高:168厘米

体重:65公斤

家庭成员:妻子张玉梅,儿子杨宁康

简历:1983年6月入伍,198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八飞行学院,历任空军某师飞行员、中队长,曾飞过强击机、歼击机等机型,安全飞行1350小时,被评为一级飞行员,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三级航天员;,参加航天员初选,入围;1月,从800多名入围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之一;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准备阶段,经专家组无记名投票,入选“3人首飞梯队”,并被确定为首席人选。

杨利伟的心声

出征前,杨利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记者见面会上,回答本报记者的提问时,向全军将士吐露了自己的心声。

本报记者问:通过军报,最想对三军战友说些什么?杨利伟答:作为一名航天员,我首先是一名共和国的军人;作为一名军人,通过这么多年军队对我的培养和教育,我想,在执行这次任务中,一定能够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战胜一切困难,坚决完成任务。我也想通过军报感谢全军战友对我们的鼓励、关心和厚爱,也请战友放心,我一定不辜负你们的期望,为我们的军旗增彩。

“为着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登上“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之际,身着航天服的中国载人航天首飞航天员杨利伟,满怀激情为记者写下这句话。

中国人来了,杨利伟来了!10月15日9时整,随着38岁的中校航天员杨利伟乘坐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载人飞船飞向太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终于成真,中国成为继俄美之后第三个将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航天大国。

全世界都记住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杨利伟。

驾歼击机叱咤风云十年

1965年6月21日,杨利伟出生在辽宁省绥中县一个书香门第家庭。

杨利伟的父亲是上世纪60年代初期毕业的大学生。父亲先当教师,后在绥中县一家农副产品公司做行政工作;母亲在县里一所中学任语文老师,直到退休。他还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全家5口人和和睦睦,过着舒心平静的生活。

“踏踏实实办事,老老实实做人”,这是杨利伟父母对他的要求。儿时的杨利伟脑子灵,反应快,还是个娃娃头。小学毕业时,他以优异成绩考进县重点中学尖子班,并多次参加全县中学生的数学竞赛,拿过不少奖。

1983年夏季,18岁的杨利伟考进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八飞行学院。在4年的学院生活中,他的学习训练成绩一直很优秀。

1987年,杨利伟从飞行学院毕业,成为空军某师一名强击机飞行员。天生聪慧加上勤奋努力,他不久便成了师里的飞行尖子,后来他又成为一名优秀的.歼击机飞行员。间,他从华北飞到西北,从西北飞到西南,祖国的万里蓝天留下了他矫健的身影。

1992年夏,杨利伟所在部队来到新疆某机场执行训练任务。那天,他驾驶着战鹰在吐鲁番艾丁湖上空作超低空飞行。突然,飞机发出一声巨响,霎时间仪表显示汽缸温度骤然升高,发动机转速急剧下降!杨利伟明白,自己碰上了严重的“空中停车”故障,飞机的一个发动机不工作了!紧急关头,杨利伟异常冷静:一定要把飞机开回去!

他稳稳地握住操纵杆,慢慢地收油门,驾驶着只剩一个发动机的战机一点点往上爬升、爬升。500米、1000米、1500米,飞机越过天山山脉,向着机场飞去。快接近跑道时,剩下的一个发动机也不工作了。他果断采取应急放起落架的措施,顺利地将完全失去动力的战机紧急降落在跑道上。

当他从机舱出来时,飞行服已经全部被汗水湿透。战友们纷纷围上来同他拥抱。团长激动地当场宣布,给杨利伟记三等功一次。

对这次“空中特情”的正确处置,显示了杨利伟优秀的心理素质。

从800名入围者中脱颖而出

19初夏,身高1.68米、体重65公斤的杨利伟接到通知,赴青岛疗养院参加航天员初选体检。初检合格,他又接通知到北京空军总医院参加临床体检。杨利伟心里高兴,提前3天就来了。护士和他开玩笑:“你也太积极了吧?”

再接下来,他来到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参加“特检”,也就是航天生理功能检查。

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前苏联航天员加加林,曾这样描述他当时参加航天员选拔体检时的情景:除检查健康状况外,医生们在每一个人身上寻找是否有潜伏的缺陷。他们借助于一切可能的生化的、生理的、脑电的和心理的方法和特别的功能试验进行检查。在各种非常稀薄的空气压力舱内检查我们,在离心机上旋转我们。所有这一切用了几周时间,淘汰了不少同伴。

中国航天员的选拔也要“过五关斩六将”。医学临床检查,要对人体的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器官逐一检查。随后的航天生理功能检查更是苛刻,要在离心机上飞速旋转,测试受试者胸背向、头盆向的各种超重耐力;要在低压试验舱使受试者上升到5000米、10000米高空测试耐低氧能力;要在旋转座椅和秋千上检查受试者前庭功能。几个月下来,800多名初选入围者已所剩无几。

杨利伟顺利地过了一关又一关。他做的最后一项检查是“万米缺氧低压检查”。这要先在舱外吸氧排氮,然后坐进模仿万米低压的舱里。当从模拟的万米高度下降时,他心想:“总算都通过了”,心里不由一阵轻松,下意识地摸了摸头。结果把医生给弄紧张了,下来后忙问他:“你是不是在上面很难受啊?”

杨利伟是最幸运的,也是最优秀的。他的临床医学和航天生理功能各项检查的指标都达到优秀,征服了评选委员会全体专家。191月,作为中国首批航天员中的一分子,杨利伟带着他的梦想与追求,来到了北京航天员训练中心。

隆冬时节,北京的气候特别寒冷,而他心里热乎乎的。他和其他十几位航天员来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火箭系统、飞行系统、测控系统实地参观,聆听专家的授课。他对航天员职业的理解,由最初的神秘感变得深刻起来。

他了解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十年的攻关奋战中,中国有了自己的导弹、原子弹、人造地球卫星,如今又开始了向载人航天的冲刺;在他和其他中国航天员的身后,有许许多多的无名英雄在默默地奉献,千军万马托举着中国的“神舟”。

他联想到,中国古代便有了嫦娥奔月的飞天梦想。几千年来,

此文章共有7页 1 2 3 4 5 6 7 杨利伟,中国太空飞行第一人一文由www.4coo.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14:《杨利伟的故事》读后感

杨利伟叔叔可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是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员。杨利伟叔叔爱国,他小时候也爱国。杨利伟叔叔一生一定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奇事。我最喜欢他儿时和他几个小伙伴有过的一次探险经历。故事讲述了杨利伟和另外两个好伙伴一起去烽火台,走了几个小时,其他小朋友都放弃了,可唯独他没有,杨利伟劝说了各个小伙伴,让他们不要半途而废,在互相鼓励之下。他们决定一起动身,终于来到了烽火台的下面。每当我读到:“后来,听大人们说才知道,我们出发的地方距离那个烽火台有三十多里路程…… ”我就对杨利伟叔叔从心底萌发了一种无比的敬佩之情,儿时的杨利伟叔叔就是靠着这股求知欲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看见烽火台的,然而,杨利伟叔叔有靠着这一种令人学习的精神撰写了一个又一个另中华民族自豪的奇迹。您为中国的航天事业所作的贡献大家都看在眼里:每一次体能训练时一定很痛苦,当自己的身体被挤的不成人形时,您可曾想过放弃,可曾想过要打退堂鼓?不!您没有,您顽强的克服了他。

杨利伟,中国的骄傲。

篇15:关于杨利伟的简介英文

杨利伟简介

Yang Liwei is the first person to enter China into space. Male, Han nationality, Huludao City, Liaoning Province Suizhong County, university education,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members,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Major rank, super astronauts. He served as deputy director of the China Astronaut Research and Training Center, deputy director of the manned space flight astronaut system, the incumbent China's manned space project office deputy director. He was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astronauts trained in China and was elected as an alternate member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at the 17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Yang Liwei in the original air force safe flight 1,350 hours. October 15, 20xx Beijing time 9:00, Yang Liwei by the Long March II rocket carrying Shenzhou V spacecraft for the first time into space, a symbol of China's space career a big step forward, played a milestone role.

September 15, 20xx, the Space Explorer Association 27th annual meeting in Beijing, Yang Liwei was awarded the Leonon Prize.

杨利伟人物经历

In 1983, Yang Liwei admitted to the Air Force Eighth Flight Academy.

In 1987 graduated from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ir Force University, received a bachelor's degree. Assigned to the Air Force Fighter Air Force Force as a pilot. In 1988 was awarded the rank of Air Force lieutenant, joine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1988.

In September 1995, manned space engineering headquarters by the Central Military Commission approved, from the Air Force active pilots in the selection of preparatory astronauts. In mid-April 1997, he was in the clinical medicine, aerospac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indicators, psychological quality tests have achieved excellent, as one of them.

In January 1998, he and other 13 Air Force outstanding pilots together to become China's first generation of astronauts. As the astronauts brigade under the General Armament Department, at the time to the army, by the Air Force Major to Army Major. 20xx promoted to the rank of lieutenant colonel, serious efforts, tirelessly.

July 20xx, the manned aerospace engineering astronauts evaluation committee assessment, with the ability to independently perform space flight, was awarded the three astronauts qualifications. When the rank of lieutenant colonel. October 15 Beijing time 9:00, Yang Liwei by the Long March II rocket carrying Shenzhou V spacecraft for the first time into space. He and technical experts make China the third master of manned space technology in the country. On October 15th, promoted to the rank of Colonel. October 16, Yang Liwei became the national people in the eyes of the national hero.

Before and after the Spring Festival in 20xx, promoted the rank of Colonel. On December 09, Yang Liwei received a doctorate degree in honor from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In 20xx, Yang Liwei as the Chinese astronauts research and training center deputy director, manned space flight astronauts system deputy commander.

In October 20xx, he was elected as a member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July 22, 20xx, promoted to major rank. November 17 in Wenchang Middle School in Hainan Province, the centennial celebration as Wenchang Middle School honorary president.

February 3, 20xx, Suzhou College hired him as honorary professor, in March China's manned space project office deputy director, May 15, he was hired by Jilin University for college students life instructor.

In 20xx, he was elected a member of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Astronautics.

On March 24, 20xx, Yang Liwei was awarded the honorary doctorate degree from th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Macau.

杨利伟个人生活

June 21, 1965, Yang Liwei was born in Suizhong County, Suizhong County Sui town, grew up living in the sea, childhood he has a dream, hope that one day, like a seagull, flew toward the blue sky.

Yang Liwei childhood very much love reading, he wrote an essay “I saw Premier Zhou” was selected essays. Father Yang Deyuan, mother Wei Guilan with a middle school in the town when the teacher (father after the transfer to the county native company). Xiao Li Wei relatively weak since childhood, introverted, lack of courage. In order to change the character of small Li Wei, the annual summer vacation, my father consciously took him to climb the mountain, to the county six river to swim. Fall, take him to the mountains to climb trees to pick fruit. Since then, Xiao Liwei actually interested in adventure and sports, often with the partners Bashanshe wandering, Deng Fox Sin Dongshan visit Fox hole, to find the ruins of the temple, looking for the legendary “chain to wells.” After watching the “glittering red star”, “soldier Zhang Ga”, “feathers letter” and other war scenes, he begged his father to help the same class of small partners to fight the Hong Ying gun, volunteered as a child head. And saw the “railway guerrillas”, he has been dreaming of train drivers, but did not expect to become the first person in China's space.

In June 1983, in his third year of high school, the Air Force recruit personnel in the local graduates in the selection of pilots, and childhood from the military dream of Yang Liwei first election to the election newspaper reported on his own name, After a rigorous selection, inspection, physical examination, surface measurement and other procedures, 18-year-old Yang Liwei officially became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ir Force Flight Academy of a student.

杨利伟颁奖词

杨利伟的颁奖词怎么写

介绍航天英雄杨利伟的英语作文

杨利伟叔叔我想对您说作文500字

至航天英雄杨利伟叔叔的一封信作文

向香港各界人士介绍航天英雄杨利伟的情况

劳模事迹

爱国事迹

宋庆龄事迹

三八红旗手事迹

杨利伟事迹(集锦1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杨利伟事迹,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