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难忘钼矿心情日记(共含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啊对你说得对”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难忘钼矿心情日记
1972年元月,还差10个月才到成人的我,第一次乘车离家,紧捂着生怕丢失的招工报到证,来到了华垅。
当时的太平钼矿称代号“630矿”。我肩挑棉被和红漆木箱,带着一小袋家里弃用的螺丝钉,下车后不辨南北,茫然不知如何挪步。车顶上一个卸行李的退伍军人在喊:等一下你同我们一道。
我跟上他们专拣树桩的空隙爬山,走出一条根本没有的路,踏上在修的矿山公路,躲闪着开路的放炮,登上山岗再下山,终于到了十多幢平房散建在斜坡上的矿区。
我被分配到机电车间,很兴奋,心想带来的.那袋螺丝钉可有用场了,雷锋叔叔连一枚螺丝帽都捡起来使用,我这么多螺丝钉的作用岂不是更大?
我想尽快掌握技能,虚心向老师傅求教,买来内燃机修理及机电原理的书籍,如饥似渴地读着。我的技术进步很快,发电机坏了、柴油机出毛病了、电器发生故障了,差不多都能找出问题的所在。一天,我正在柴油发电机房值班,突然,机器的响声就像飞机轰鸣、灯泡一霎间变得特亮,我当即判断是发动机飞车!发动机飞车,是油门失控导致机器超速运转的现象,如不能及时控制,机器几分钟就要爆炸。我采用书里的方法处置,把空气滤清器极快摘下、拿毛巾使劲堵塞进气管。一会功夫,发动机吸不进助燃的空气被迫停下。还有一次,一个技术员违反操作规程,把电表捣得弧光一闪即刻短路引爆。怪味的烟火让人看不清一切,我从技术员发出的惨叫声在黑暗里摸到他,跨过躺在地下的他,立即拉下了电源总闸、扑灭了火苗,使得这场事故终没给矿山带来多大的损失。
当初的钼矿业余生活,枯燥得让好多人只想醉酒才是最大的快乐。食堂里伙食很差很贵,差的比当时五保户吃的还差,稍有点油荤的菜,比公社小馆子还贵。连续一周或半个月供应的菜,不是老黄豆、白冬瓜,就是黄南瓜、炒腌菜。那时年轻,吃的伙食虽差,还常在雨雪和烈日之下,干些修公路、当搬运工、为矿上收割芝麻等等又脏又累的活,但只要每天不饿肚子,青春激情总是有的,兴奋起来唱革命样板戏,党教干啥就干啥的干劲十足,就想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就想让胸前别上共青团徽章……
有天深夜我被喊声惊醒,见采矿的胡队长全身的汗和泥,背着一个血肉模糊的人,对前来接应的人说,快救救他!那个奄奄一息的人被接走,胡队长瘫倒在地,边哭边说,矿井里的炮提前炸了,自己冲进去把他从深井里背了出来。被救人经两个月的治疗就出院了。这事很让我震撼,常想起胡队长不顾井下毒烟以及还未炸响的炮……
父亲常叮嘱我要注意节约,多积点钱今后娶亲成家。我一直记得他的话,抠着用钱,可是一旦发现喜欢的书,一定要买,还订了好多的报刊。这样一来我虽然在从紧用钱,但到后来还没能像别人那样,节余一大笔的钱来。直到今天,我还是保持了不乱花钱、但该花钱还是一定要花的习惯。我曾狠心买了一套超过我月收入的《青年自学丛书》,呆在宿舍冬冷夏热地自学着。我的第一篇稚嫩文字,就是在钼矿投出去见的报。
我在钼矿渐渐成熟。后来矿上来了一位从革命战争中走来颇有水平的转业高干,我竟能同他交上朋友,亲身感受了他的不少教诲。
离开钼矿的那天,忆想当初幼稚带来一袋无法用上的螺丝钉,回望伴我的矿区,我淌出好多的热泪……-->
难忘布鞋心情日记
从小寄养在浙东四明山麓的一个小山村,穿在脚上的自是祖母制做的布鞋。
一直记得祖母剪布鞋底的情景:只要忙完其他活儿,祖母便会掇上一只盛满衣裤边角料的小竹筐,然而,将一块块边角料儿均匀地叠加起来,待叠到一定厚定,就拿来大剪刀依鞋样裁剪。裁剪时,祖母总是铆足了劲,每剪一下,但见祖母的下颌骨连同肌肉总要蠕动一下。
然而,更苦的活儿还在后头,那就是纳鞋底。用针穿苎麻线纳鞋底,没有一定的功夫,那是不行的。当年,好奇的我就曾经尝试过,但很快便以失败告终。不知为何,在祖母手里,那针就是好听使唤。但见祖母用针在头发间一划(为润滑剂),然后用套在中指的铜顶针一顶,那针线就很快穿将过去。差不多用上三、四天零碎时间,一只鞋底便纳好了。祖母纳好的鞋底,既线脚齐整,漂亮极了;又硬梆梆的,劲健极了。纳好鞋底,按鞋帮的活儿,就相对轻松些。而待鞋楦一楦,便可大功告成。
从剪鞋底、纳鞋底到按帮、楦鞋,前后大抵要花费祖母十多天时间。作为见证人,我确乎感到祖母太辛苦了。这不,她不仅为祖父、叔叔们也为我们四姐妹制做,可以说,断断续续间,制做布鞋成了祖母一年四季的活儿。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当我回到城里生活时,我依然穿着祖母制做的布鞋。不知为何,祖母制做的布鞋,像定做的一样,就是合脚,就是舒适。祖母可谓心灵手巧,很是适应新潮的变化要求。1978年,当我高考后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祖母送我的是两双最为时髦的鞋背上按了两只耳朵(两块松紧布)的松紧鞋。在大学念书,虽然也有家里条件稍好点的同学穿皮鞋、白色回力运动鞋的,但其时我并不觉得自己穿着的布鞋有多土,而况不少农村来的同学也穿着布鞋。见我的松紧鞋做得精致,曾有同学问我:“你这双布鞋是哪买的?”“哪里买得到这样的布鞋,这是我祖母亲手制做的。”我一脸的自豪。
参加工作后,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看到周围的人群似乎很少有穿布鞋的,慢慢的,我也开始换穿皮鞋和其它休闲鞋。而为了遮掩祖母的眼睛,每每回老家探望她,我依然会偷偷地换上布鞋。然而,祖母亦并非不开窍之人。有一天,她老人家诧异地问我:“连村子里的不少年轻人都穿皮鞋了,你怎么还是老穿我做的布鞋?”“有时也穿皮鞋,但我觉得穿您做的布鞋感觉比穿皮鞋舒适。”我“变通”着说。“那好,我以后继续每年给你定做一、二双,只要你喜欢,我就给你一直做下去。”祖母脸上漾起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感。
本以为祖母只是应付应付我,想不到,她老人家还特认真。每年她都会给我捎上一、二双布鞋,而每次收到布鞋,我总是感到过意不去。给她直说了吧,怕伤她的心;不说吧,她会源源不断地给我送上,无端浪费她老人家的力气。要知道,我的鞋柜里藏着许多新布鞋。
然而,始料未及的是,进入新世纪,随着生活水平的骤然提升,尤其是当“饭后散步”成为一种新的保健方式,“让你出汗”成为一种新的请客样式时,布鞋似乎大有回潮之势。不信吗?你去城市广场和一些绿化堤塘走一走、看一看,就能发现不少人是换下皮鞋穿上布鞋运动的。布鞋的合脚、舒适、干燥,自是其它鞋类无法替代的。正因为此,布鞋还成了办公族、开车族的最爱。
比之于穿布鞋者,我似乎更幸运,因为这些人穿着的布鞋大多是从店里购买的,而我则是地地道道由祖母亲手制做的。少却了机器的痕迹,融入了更多祖母深情,自令我平添了一份对布鞋的爱恋和念想。
而今祖母已是九十有三的老人,虽说鞋底已难以再纳,但缝缝补补的活儿依然不辍。有一天,我告诉祖母:“我的鞋柜里还存有您做的'不下十双布鞋,可够我穿的。”祖母笑笑说:“如今纳鞋底我是不行了,但那鞋底挺结实的,如果鞋帮坏了,我倒可以继续替你换做新的。”我不好意思地说:“你这大年纪了,以后就不麻烦您老人家了,我可以上街去买。”想不到,祖母自信地说:“街上的鞋哪有我做的合你的脚,再说,现在享改革开放的福,我身体硬朗得很,眼睛也还行,还可以为你做到一百岁,你尽管放心穿。”听罢,我与祖母笑在了一起,乐在了一起。
1前,德国哲学诗人荷尔德林已预感到人类必将重返故里,重返童贞。是啊,人的内心,永远存在着一个“故乡情结”。那是一种温暖的情感的凝聚,是无尽的梦幻和永久的魅惑。如果说,整个人生就是一种精神之旅,每一步都在寻找最终的故乡的话,那么,三十年来的精彩纷呈的幸福生活,让人们在比较中回望、回味,这是由改革开放带来的,是与时俱进的产物。布鞋,无非是让朝圣者的疲惫被故乡的烟火锃亮的一个见证而已。
师恩难忘心情日记
从上学那天起我们就遇到了自己的老师,他们除了要教我们学习文化知识外,还要教我们怎样做人,可以说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既离不开父母,更离不开老师。
十几年的读书生涯,我们会遇到很多的老师,但总会有几个让我们刻骨铭心,终生难忘。就拿我个人来说,走上社会已有30个年头,却总会想起曾经教过我的3位老师,他们分别是陈洁、周士成和陈荣生。
陈洁老师是我小学三年级的班主任,教我们算术和图画。70年代初,只有十七、八岁的她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独自一人来到我们大队插队,大队领导了解到她当时已经上到高中,加之我们农村学校缺少教师,就安排她做了我们的老师。
她扎着两个羊角辫,白净的脸蛋上长着一对水汪汪的大眼睛,就像大姐姐一样和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一起劳动。上算术课时她并不是按照课本上的例题去呆板的教,而是认真地教我们解题的技巧。上图画课时同样会手把手的教我们绘画的技巧。在那不尊重知识的年代,是陈洁老师让我们渐渐地爱上了学习,使我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每次考试,我们班的成绩在全校都是名列前茅。
周士成老师是我念初二时的几何老师。几何题涉及到点、线、面较多,只有学习好基础知识,分析好几何图形,才能正确地对题目进行证明和求解。他在每次上新课前都要求我们先预习,然后带着问题去听课,在他每堂课的最后10分钟都是解答问题时间,努力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在他的教导下,我的几何成绩提高很快,并能做到每道几何题都能用3种以上的方法进行证明。在当年学区组织的数学竞赛中,我带病参加,还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陈荣生老师是我读高中时的语文老师,也是我的班主任。陈老师知识渊博,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听他的课就是一种享受。他会从字、词、句、章讲到作者的.背景,再讲到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历史背景,努力让我们通俗易懂。
陈老师喜欢抽烟,有一次在讲课时,他一手拿着烟,一手拿着粉笔,由于讲课太投入,竟把粉笔放进了自己的嘴里。
我喜欢陈老师的另一个原因,是陈老师平时非常注重对我们写作的培养。他除了要求我们每个星期写一篇命题作文外,还让我们自己命题,写一篇关于一星期中发生在自己身边最有意义的事情,这既培养了我们的观察能力,又提高了我们的写作能力,记得当年我有好几篇文章都被陈老师当作范文拿到讲台上朗读。
陈老师的鼓励对我的写作触动很大,以至于走上了工作岗位的我也一直不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写作。截至目前,我已在全国各类媒体发表新闻稿件1500余篇,小说、散文100余篇。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们的恩情使我终生难忘!
难忘那些红心情日记
红色,一种热情如火的颜色,这种颜色不由得让我想起一切最美好的事物,遍野的映山红,冉冉升起的国旗,还有那些跳动的心。
小时候,母亲为我做的千层底绣花鞋是红色的,她也从来都说不清自己为什么会喜欢红色,她只是简单的把它与喜庆联系起来。那时的生活很清贫,家里所有人的鞋都是母亲一针一线做的。记得在新年的前一天晚上,忙碌了一天的母亲还在灯下为我做鞋子。手冻僵了,就拿杯热水焐一下,我在被窝里看着母亲佝偻的身躯,不禁潸然泪下。我告诉母亲我过年不穿新鞋,她说新年穿新鞋,才能来年走好运。我忘不了那红色的千层底布鞋,那是母亲勤劳、善良的见证,正像所有的母亲一样,她们对子女的爱是炽热的.,红通通的关怀永远让我铭记于心。
当我慢慢长大,屋后那片桃树也长大了。爷爷常告诉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桃花谢了,还要化成泥土的养料。当时我还不是很明白爷爷的用意,我只知道我喜爱那成片成片的粉红色。春天是个忙碌的季节,爷爷还忘不了看望那些桃树。当然他的看望只不过是一些唠叨,他会向树木诉苦,他说,他老了,家里人不让他下地干重活,母亲不停地叮嘱他一日三餐要吃好,身体不适要吃药,天凉要添衣服,母亲对他就像对待一个不懂事的小孩,爷爷诉苦时总是带着微笑。爷爷还告诉我,树和人一样是有感情的,对着它说话,将来它们的果实才会更甜。爷爷辛苦了一辈子,年纪大了,还是闲不下来。我也是现在才明白他当年说的那番话的含义,他感觉自己太幸福,他要把幸福传递出去,而那片桃树林很热情,它们会用丰硕的果实来回应爷爷的希望。
秋天收获了,全家人会聚在一起庆祝丰收,而吃桃子是首选。桃核是红色的,它反映了所有人此时的心情。辛勤劳动换来丰收,这是我们庄稼人世代遵守的规矩,它也是爷爷的至理名言。他常常会感慨平静的生活是多么可贵,在那个付出再多劳作也不会丰收的**年代,现在的一切是想都不敢想的奢侈品。我也渐渐从爷爷身上学到了一个永保快乐的秘诀:知足常乐。老一辈为我们创造了和平的生活环境,他们的精神也是留给我们的至宝——生命中要不断创造,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快乐,创造和谐,创造火红的生活梦想。
爷爷喜欢唱歌,特别是那首“红米饭,南瓜汤……”当然,爷爷更喜欢听我唱,他说现在的孩子会唱“红歌”才是真正快乐的新一代。不能只知道“双截棍”,不知道“小米加步枪”;吃着肯德基,忘了红米饭的味道。我知道爷爷是想让我铭记艰苦奋斗的传统,但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那的确是一种挑战,不止我,所有的年轻一代都面临着挑战。也许是听了爷爷唱的“红歌”,我对歌里的意义感受似乎更深。歌不能只挂在嘴上,要放在心里,要用心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中的美丽温情,然后把这种体验传递下去。感恩生活,用火热的感情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这是我从红歌中学到的。
难忘那些“红”,我将铭记红色的嘱托,在每一次红太阳升起后,用红色的心情去完成红色的承诺,我的生活将永远红红火火。
难忘小人书心情日记
童年的许多记忆都跟小人书有关。
我最早见过的一本小人书是《林海雪原》系列的《智取威虎山》。书名是父亲告诉我的,我记得很牢。书页里精彩的人物插图,现在想来,是那样的简单,但在当时却深深地吸引了我。那时候,我还没上学,一个字也认不得,就缠着母亲给我讲书里的故事,那真是一个神奇的世界,苍茫的林海雪原,智勇双全的杨子荣,凶残狡诈的坐山雕,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让我着了迷。
我开始有意识地寻找小人书看。我用《智取威虎山》和别人交换《马兰花》、《三国演义》、《武松打虎》、《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地道战》、《阿凡提》……每得到一本新书,我就迫不及待地让母亲给我讲。
有一年夏天发洪水,家里的.房子淹了,母亲把我送到姨妈家暂住,为了哄我开心,表哥拿出一套《西游记》的小人书来给我看。表哥不仅用生动的语言讲述,还用肢体语言给我演绎。好吃懒做油头滑脑的猪八戒,精明勇敢偶耍泼皮的孙悟空,老实木讷的沙和尚,忠心耿耿的白龙马,使我一下就忘记了对家的思念。后来我发现表哥有很多小人书,用两个樟木箱子装着,我高兴坏了,这本翻翻那本看看,爱不释手。在征得表哥同意后,姨妈给了我一个旧书包,说要送给我一些小人书,让我自己选。我一口气挑了几十本,装了满满一书包。生怕表哥反悔,我睡觉也把书包抱在怀里。后来,那些书被我背回了家。我开始拥有了自己的藏书,我用它们交换到了更多的小人书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些小人书被我视为珍宝。后来随着父母亲工作调动,在辗转搬迁了几次后,我遗失了一部分小人书,有些书的封面和内容,我到现在都能记起来。
上小学以后,我开始到西门的书摊看书。每天放学后都要到书摊上转一圈,看看又出了什么新书,等到星期天的时候再来看。摆书摊的是个驼背老头,小人书钉在长方形的小木板上,一格格地摆在简易书架上,两分钱看一本。我跟他还价,还到一分我就能多看两本。只有一分钱的时候,我跟小伙伴一起去,各租一本,看完后,偷着交换。老头贼精,很快就识穿了我们的把戏,毫不客气地收缴了小人书。为了能看更多的小人书,我特别喜欢干的家务活就是跑腿,帮母亲买油盐酱醋,也帮父亲买烟,运气好的话,能私藏几分钱。最过瘾的是,有了一两块压岁钱以后,我能在书摊前连续泡上好些天,一气呵成看完一整套《红楼梦》和《隋唐演义》。
上初中以后,小人书才逐渐淡出了我的视线。那些曾经带给我幸福时光的小人书,一直温暖着我的记忆,让我至今都难忘。
★ 难忘日记
★ 难忘日记
★ 心情日记精选
★ 心情日记随笔
★ 大年三十心情日记
★ 伤心心情日记
★ 心情日记200字
★ 个人心情日记
★ 冬眠心情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