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们不得不学习的婚嫁习俗以及婚嫁禁忌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宝堡王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人们不得不学习的婚嫁习俗以及婚嫁禁忌(共含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宝堡王”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新人们不得不学习的婚嫁习俗以及婚嫁禁忌

篇1:新人们不得不学习的婚嫁习俗以及婚嫁禁忌

1、新娘入门的时辰也很重要。

有出门接新娘,也自然有新娘入门的时辰。正是这样一出一入,就让两个家庭的结构悄悄发生了变化,因此,对于男方家庭来说,等于是多了一个人。

而新娘入门的时辰,等于是这个新家庭重新组织的一个出生时间,相当于人造的一个八字,你说重不重要?肯定重要,会影响到男方家庭中的长辈、父母以及丈夫的运气。所以,在做了上述二个步骤之外,这个程序也很重要,也不能忽略。

做好了这三件事,再加上命运里面的趋吉避凶,就算是以后的婚姻中遇到什么问题或考验,处理起来,也会比较的顺利,不至于加重这些矛盾或问题的发展。所以,在生活中,有些风俗或习俗,我们是不能够忽略或轻视而不理会的,毕竟这些也是前人几千里以来的经验之谈,要珍惜!

2、出门接新娘的时间最重要。

现代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意识不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一些风俗或习俗,已经慢慢被大家淡忘。或一些很有意义或意思的仪式正在慢慢退出我们的视线,这其实不是一个好现象,任何文化的复兴,一定是包含了这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步传承,这一点非常重要。在古法里面,出门接新娘的时辰,极之严格,一般在选结婚日课时,都要写到“日子单”上,你说重不重要。因此,在你结婚摆酒时,请选择一个有利的时辰,把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接回家。

3、铺设新房新床的时间最重要。

准确来说,从择日学的角度而言,这叫“安床”。就是结婚后,夫妻常年要睡的那张床。这张床为什么如此重要呢?打个比方,安床的重要性好比一个婴儿出生的时间,你说重不重要,其实就是你们一生婚姻的那个“八字”。所以,在结婚摆酒时,那个安床日子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你一生婚姻质量的好坏。因此,在结婚摆酒时,请不要忽略或轻视这个极之得要的步骤,否则,有一天婚姻生活不好了,感情破裂了,除了各自的命运外,也有可能是这个日子加速影响的。

事物的忌讳

新娘子结婚当天所穿的礼服忌有袋口,以免带走娘家财运。

新娘不可吃男方过大礼时送来的喜饼,这样会把自己的喜气吃掉。

结婚时不能使用只有两个座位的花车,这样犯了“无后”的忌讳。

白色“头车”寓意吉祥,又象征新郎、新娘能白头到老,百年好合。

不可以吃鸭肉与咸粥。因咸粥只有丧事才能吃;鸭肉则代表霸道,造成新人婚后不和谐。

仪式的忌讳

假如在迎娶新娘途中,遇上另一队迎娶车队,这情况会叫“喜冲喜”,会抵消彼此的福份,所以必需互放鞭炮,或由双方媒人交换花朵化解。

新娘出门前必须用红伞遮道,并由大妗姐一边撒米,一边讲吉利说话,直至新娘上落花车及进入男方家门。

新娘抛出的花球一定要有人接住,因落“空”与“凶”同音,不太吉利。所以最好先内定一位姊妹来接花球。此外,花球也不可以抛“散”,会有分离之意。所以宜选用小巧圆型的花球。

地点的忌讳

安床时要把床置放正位,忌与桌子衣橱或任何对象及物品的尖角相对。需放置一些吉利好兆头的物品在床上,例如百合、红枣、莲子等。

结婚当天直到晚上就寝前,任何人都不准接触新床。新娘当天更不可碰到床边。

归宁当天,新婚夫妇必须于日落前离开娘家,返回丈夫的家,绝对不可留在娘家过夜。万一有特殊原因不能回家,夫妻二人也要分开睡,以免冲撞娘家,令娘家倒霉。

所以,新人们一定要好好了解以上介绍的婚嫁习俗和禁忌。

篇2:安徽---婚嫁习俗

订婚:一般由男方托媒向女方提亲,双方依家境相似,门当户对为佳u旧时经双方父母认可后,便用庚帖互换生辰,清算命先生“合八字”,占卜吉凶,如年度八字相合,即可订婚。正式订婚得“过红书”,又叫“过书子”。男方请媒议聘,女方提出聘礼品种数额后,男方按商定标准,准备聘礼。聘礼多少、质量好坏,由双方家境而定,没有确切规定。“过红书”由男方家选择吉日,先下十封全书给女方家长,再下柬请媒人。是日男家悬灯挂彩,焚香点烛,由执事先生书写“求允书”,媒人带着“敬请金诺”的红帖和聘礼送往女家。女方即回‘“慕允玉青”的绿帖。“过书子”后就可择期完婚,由男方托媒出面邀请女方喝一次‘哈亲酒”,双方言定完婚日期,并分头准备嫁娶的各项准备工作。

结婚: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旧时男女一般在十八周岁以上结婚。婚期选择双日子,以求吉利。婚期定后,女方置办嫁妆,称为“陪送”;亲友们赠送礼物,称为“添箱”。男方设新房,打制家具,铺新床,办酒席。婚期当天早上发轿,轿杆上放一只公鸡随带四色礼,回来时,女方给一只母鸡名为“跟轿鸡”,表示双双对对,回来时不走原路,沿途要燃放鞭炮。女方有送亲的,一般都是新娘的叔伯、哥哥、舅舅,送亲的称“上客”、“大宾”,

资料

喜轿回到男家时,新娘、新郎由宾相搀扶,双双拜堂,先拜天地祖宗,再拜父母双亲,最后新郎新娘对拜。拜后,由家人在地上次递传送麻袋称为“传代”,为新娘铺路到洞房。另有撤帐人端起放有五谷杂粮、枣子、铜钱的箩筐,口唱撤帐歌,将筐中物品撒放在新郎新娘的头上,直到进入洞房。再用称杆桃开新娘的盖头,意为称心如意。合礼后新娘站在床沿边“装新”,这时闹房的'便开始了。闹房时还唱闹房歌。唱词有“看新娘、贺新郎,一进洞房喜洋洋,左脚进门生贵子,右脚进门生凤凰”;“手打灯烛亮堂堂,看看新娘好嫁妆,高的柜、矮的箱,不高不矮象牙床,象牙床上卧鸳鸯,鸳鸯成对,凤凰成双”。新房内充满欢乐和诙谐。晚上还有“听房”的习俗。婚后第一天新郎新娘依次向长辈们行见面礼,并上坟祭祖。三天夫妻双双回门省亲,当天返回。六天娘家来人看望新娘,十二天娘家接回新娘,称“回门”。

解放后,《婚姻法》颁布,实行一夫一妻制,自由恋爱结婚。旧时习俗大为减少,办理婚事一般比较节约。 1980年后,结婚大操大办,浪费严重,虽经宣传教育,但收效甚微。在婚姻上大做钱财文章,什么见面礼、允媒礼、追允礼、结婚礼、上、下轿礼;还有每逢过年过节的四色礼等。加上盖新房、制家具、请宾客、摆阔气,媳妇进门,少则数千元,多则超万元。特别是农村为娶儿媳妇,使经济负担过重,给生活带来困难。

篇3:湛江婚嫁习俗

拜堂 婚礼最重要的一项仪式,不管新旧式婚礼,新郎新娘都必须进行“三拜”,是完婚的标志。古时三拜指拜天地、月老、父母:后演变为拜天地、祖宗、父母:现在流行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分别表示感谢天地恩赐,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和夫妻百年好合。雷州半岛农村拜堂时还有抢鸡头的习俗,拜堂的祭品有一个煮熟的小公鸡头,嘴含小红花,周围用染红的粉丝、针菜装饰,使鸡头高昂,象征祈求祖宗保佑生个男孩。拜堂过后,没生过男孩的围观妇女,会一拥而上,抢夺鸡头。夺到者拿回家中夫妻同食,寄托生男孩美愿。当今城市的拜堂,在婚宴中由司仪主持进行,十分简单,大大减少了过去繁杂的环节。

走向新生活

今日喜啖长寿面 咱俩爱情天地长

摆酒 湛江人把婚宴称“饮喜酒”或“摆酒”,是婚礼的重头戏,结婚摆酒几乎成了铁定的惯例,即使有些人搞旅游结婚、集体结婚,仍在小范围或家族中摆上几台酒席庆贺。过去农村摆结婚酒,用寄声的方法传递信息,现在都改用发请帖通知。以往城里人设婚宴,大多数请厨师在家中操作,如今普遍在酒楼宾馆进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宴席的规模越来越大,档次越来越高,多者甚至摆上百台,山珍海味,应有尽有。赴宴的“利是”款也越来越多,通常在50到200元之间,富裕者甚至四位数、五位数。故湛江人把收到饮喜酒的请帖称之“高价饭票”。

欢天喜地迎新娘

爱情的见证

闹洞房 成婚之夜,湛江普遍盛行闹洞房的旧俗,又叫“打外茶”。男女青年拥到新房,喝糖茶、吃花生糖果、嬉戏玩闹,出些难题让新婚夫妇演绎,甚至恶作剧,逗得新郎面红耳赤,新娘羞答答,借以取乐。闹洞房中,也有过分的尴尬场面,但都是一笑了之。一直闹至深夜,尽欢而散。

欢乐时刻

新妇茶 婚礼的次日,湛江还有饮“新妇茶”的习俗,也叫“饮甜茶”。新娘用新的茶盘茶杯盛着糖茶,拜见家公家婆及家族长者,双手敬茶。新娘敬茶后,得到打赏,收到见面红包,也宣告新娘正式进入家族门第。

喜有薄酒待嘉宾

三朝回门 新娘出嫁第三天,有返回娘家的习俗,也称“归宁”。大多数夫妻双双一齐回门,回门礼物必须有阉鸡、猪肉、礼饼、糖果之类。女家会把部分礼物分送亲朋邻里,表示女儿已出嫁,在婆家一切顺利。一般娘家杀鸡款女婿,大餐后当天返回,并不留宿,湛江城乡都不违此例。

篇4:满族婚嫁习俗

1,拴婚

所谓拴婚是本人的婚姻并不由本人来决定,而是由别人来决定。这里的别人还不是传统意义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于满族人来讲,因为八旗组织的存在,因此八旗子弟的婚姻必须经由八旗管理部门的审批,这个满族延续3的传统就是拴婚。

拴婚最突出的时期是在八旗军入关之前,而它的产生则是在八旗制度产生之时。努尔哈赤与“佟百万”之女佟春秀的婚姻是为了获取经济支持,后来努尔哈赤又娶叶赫首领扬吉奴的女儿,则是为了获取政治资本。包括皇太极的婚姻,皆是政治联姻的产物。那么说,在那个时代,满洲(女真)社会处于资本积累阶段。占有欲与夫权思想的结合,就是把女子包括孩子看作是成年男子资本的一部分,女性没有相对的地位。

体现在当时的八旗民间,则是八旗子女的婚姻必须上报各牛录章京(佐领),这是严格的规定;而贵族子女则要上报给各主旗贝勒。换言之,光是父母同意是没有用的,婚嫁已经成了军事化管理。这种管理直到八旗入关方有改善,但直到清末,旗人间的婚嫁还是需要上报给佐领的,虽然只是走个形式,但却以成了传统。

拴婚的基础是建立在满洲建国初期(后金--大清)的私有制与奴隶制高速发展的基础上的。这种制度也是与满洲八旗制度所相符合的,虽然成为旗人社会的一种婚嫁传统,而且是基于一定的政治机遇,但客观上不能否认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扼杀了人们婚姻爱情的自由。比起女真时代的“行歌于途,以申求偶之意”的风俗,是一个历史巨大的跨度。

2,收继婚

收继婚也是满族历史上的一大历史特色,集中体现在太祖朝,其在满洲贵族中则在有清一代不时也有出现。

所谓收继婚,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父死妻其母,兄死妻其嫂”,还包括直到解放时期还流行在东北农村的“童养媳”。

对“父死妻其母,兄死妻其嫂”的理解这里要强调两点,一个是对“其母”的理解,“其母”不是儿子的亲生母亲,而且多为年纪要比自己还小的后母。另一点的理解则是,这一传统的由来已久――“胡俗妇丧其夫,其家男子即收为妻妾,父子兄弟不论也。他道,则人笑其不能赡其妇”。由此可见,在满洲传统观念中,不能把自己家族的寡妇“收养”照顾,就是让外人家笑话。实际上这里的“收养”即是婚嫁。举个例子,《满文老档》记载,努尔哈赤晚年虑及后事的安排“我曾说过,我本人死后,想把我的小儿子们和大福晋给大阿哥优厚收养”这实际是表明一种所属关系的转变。

皇太极则在天聪五年(1631年)颁布谕旨,对收继婚永行禁止。原因是受到中原汉族文化中家族伦理观念的影响。后来这一传统在满族人社会无论民间还是贵族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不过也有例外,比如载淳则是娶了孝哲后姑侄俩。

3,门当户对

门当户对似乎是封建社会或者阶级社会的一项附带产品,满族社会也不例外。这主要集中在贵族阶层。从清初到清末这种严格的等级观念牢不可破。八旗贵族只能在其间或者在官员子女中相互选择,对于诸申(自由民)、阿哈(奴隶)及一般“老百姓”则不予考虑。

4,指腹为婚

如果考证的没有错误,那么中国历史上的“指腹为婚”则是金代女真人的专利,后来流传到了汉人间。《大金国志》载“金人旧俗,多指腹为婚姻。即长,虽贵*殊隔,亦不可渝。”

但“指腹为婚”并非在女真人中广泛流行,与其同一时代的,作用相当的女真人主要的婚嫁习俗则是“相看”

5,相看

相看就已不只是满族婚嫁习俗的历史特征,而是一直延续下来的。所谓相看,又称看门户,就是指男方家的主事妇人到女方家去看看姑娘,女方家的主事妇人再到男方家去看看小伙子。如果双方都同意,男方家则要留女方家来相看的妇人吃顿饭。这样就算双方都同意,婚事就可以定下了。

相看还有“明相”、“暗相”之分。上面说的,双方家长能到对方家里去看,是在“冰人”(媒人)的指引下,就是所谓“明相”,而“暗相”就是说偷偷的看,一般是姑娘家不好意思,才安排男方偷着看。如果是两家本来就熟悉,则不必相看,直接“换帖”、“合婚”。

篇5:满族婚嫁习俗

1,放小定与放大定

放小定又称插戴,来自于肃慎旧俗。肃慎时代,男女不用相看,直接见面。《魏书・勿吉传》载“男以毛羽插女头,女和则持归,然后置聘礼……”到了清代,这一习俗演变成赠送并亲自给女方佩带上首饰、珠玉等。

放大定又叫过礼,实质就是女方家把陪送的嫁妆送到男方家,男方家也以金、银、绸、缎等送到女方家。不过贫富人家间在放大定上是有明显差别的。

放小定与放大定在清代有时又是不去做细致区分的,到了后期基本上混合在了一起。一般的,双方经过“相看”、“合婚”无异后,即由男方家宴请双方亲友,携带少量定礼送至女方家,如女方家接受并以礼款待来人,则为允婚。定礼一般为小的首饰之类。男方家主妇按照传统旧俗把首饰等给姑娘戴上,即为“插戴”。放小定后,姑娘要穿新衣盛服见男方家长,并用烟袋给他们依次装烟。这叫“装烟”。“装烟”的习俗到了后来演变成婚礼拜堂后,由司仪人员印着新娘“认亲”时“装烟”,新娘给谁装了烟,谁都要给赏钱,这叫“装烟钱”。这种习俗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还在东北农村流行。

2,迎娶

满族婚嫁习俗中的迎娶,有着自己的有趣的特色。那就是在结婚的头一天,迎亲的新郎要在女方家住上一宿。第二天一早,由女方家在屋内准备好一高桌,由女方家执事人按照大小辈分叫女方家人入座。然后由新郎依次跪在桌前行磕头礼。这个习俗表面上看是要新郎来“认亲”,实际上则是为了新娘将来在男方家不受气,扫扫“男尊女卑”的气焰。

不过其实这住上一天已经是发展到了清代的习俗,而在女真时期,新郎是要在女方家住上三年的,还要卖力气的干活。看来那个时候我们的格格们还是相当欢喜的。不过我在整理这部分资料的时候也遇到头疼的问题,就是大多的满族婚嫁习俗都在强调结婚前一日的“打下处”之类的习俗礼节,那么这岂不是与这新郎结婚前一日住在新娘家有矛盾了?不得而知,如果哪位族胞了解二者是如何划分清楚的,请不吝赐教。

3,搀轿送亲

所谓搀轿送亲的核心就是指,新娘在离开家时,双脚是不能踩着家里的地而进轿的。须由其亲生哥哥抱进轿中,或者是亲叔、兄、嫂、舅、姑父都可以。主要是为了防止新娘把娘家的风水带走。上轿时,鼓乐齐奏,鞭炮齐鸣,由送亲队伍一并坐上“离娘肉车”随轿而行。送亲队伍由家中亲属组成,但惟独没有新娘的母亲。

4,打下处

打下处是满族婚嫁习俗的重点礼节。简单的说就是新娘要在结婚前一天,拜别自家祖先神和“佛多妈妈”,由主司妇女陪同,亲兄护送,乘坐彩车前往事先约好的新友家住宿一晚。亲友家的位置很关键。要求最后和新郎是同一个村庄,起码要离新郎家近,但同时千万不能在那能看见新郎家的房檐。如果看的见,则不吉利。这种打下处的习俗直至上个世纪的四、五十年代还流行在东北农村。应该说是满族现代保留的婚嫁习俗之一。

新娘打下处的同时,新娘家的嫁妆也一并到了男方家的门口。俗称“过箱柜”。男方要出人来迎,敬酒三杯,名曰“下马酒”。留女方家在男方家里少些吃酒,送至门口,还要敬上“上马酒”。

5,插车礼

结婚的当天一早,有的新娘会在下处已经将妆化好,再去坐轿,有的则是在轿上化。在离开下处时,新娘须留下“压炕钱”,以表示对借宿之谢意。于是新娘的送亲队伍就开始上路,直奔男家。与此同时,新郎也在一行人马的护送下去迎娶新娘。当两只队伍相遇时,车厢相*,新娘之兄将新娘送送亲车上抱到迎亲车上。最后两只队伍再合而为一,朝着南方家开去。插车礼到在现在已经简化了很多。不过我个人觉得这到是很有趣的。

6,射三箭与跨火盆

新娘的送亲队伍与新郎的迎亲队伍一起回到新郎家,新郎要在新娘下轿前向轿下射三箭,当然不是真射,只是依照传统做做样式。有的是不按箭头,有的干脆只是拉三下弓。

新郎射完三箭,地上要铺上红毡子,新娘要从红毡子上走过。之前男方人家已经在设置好的坐帐前摆好火盆,新娘需在火盆上跳过。后世多讲其理解为红红火火之意。而实际上这一习俗是来自萨满教的火神崇拜。

另外还有个习俗也是在新娘下轿后,进到坐帐前,那就是跨过门槛。还可能安置个马鞍,取意“平平安安”。

可以说射三箭与跨马鞍都是源自我们渔猎民族的古老生活习俗。这里我要对这个跳火盆多说两句。哈哈,放心不是因为跟萨满教有关我就要多说,只是觉得很有趣。大家应该记得现在电视上常播放的“云南曲靖福文化传播中心”的那个广告吧!那个广告里的女主角在做新娘的时候,就要从火盆上跳过,呵呵,这到是很符合满族新娘跳火盆的描述的。

7,坐帐

坐帐用的帐房是男家之前就安置好的,家里宽敞的安置在院内,有的安置在厅堂,有的则干脆放在了洞房里。请注意,帐房可不是洞房,即使在早先,满族新人需要在帐房里呆上一夜,但那也是在拜堂前呢,还没有正式结婚。后来则是象征性的在帐房里呆上两个小时。帐房一般是搭帐幔或者席子,但在早先则是用桦树皮。《东夷考略》中记述着黑龙江生女真“或以桦皮为帷,止则张架。”这就是坐帐的来源。不过坐帐却是保存相对完好的现代满族婚嫁习俗,在建国后的辽东山区,满族人家仍旧保持这一经典满族习俗,只是多将帐房搬到洞房的新炕上。有的在褥子下面放一把斧子,取意“坐福”。不过我个人感觉新婚的日子褥子下搁把斧子,好象不是很爽,哈哈。

打下处、坐帐和插车礼是满族婚嫁习俗的经典。其中的打下处是由于当年满族青年人间婚嫁须是在不同氏族间挑选,因此普遍家离的较远,在结婚前先安顿一次,也是为了正日子方便。坐帐的来源已解释,同时亦有行军打仗时结婚的需要之解。而对于插车礼的解释,一个是它源于路途遥远,需中途接送,另一方面也有抢婚之礼数在其间。

三,结婚前的婚嫁习俗补充。

满族的婚嫁若完整的遵循传统,其礼数则是相当纷繁复杂的。这里我只能挑我所能了解到的,相对清晰的介绍给大家。(我就想到什么写什么了)

1,婚年龄

我所收集到的资料,都有各自所谓的满族年轻人结婚的年龄,早的有说在十二、三岁的,最晚不过十七岁的,还有说是在十六之前的,因为十六岁要去当兵出战。究竟哪个是最准确的,我现在还无法考证,只能等待专家敲定了。

但可以肯定一种习俗,或许不算普遍,但的确一度是满族婚嫁的习俗,那就是所谓“女大三,抱金砖”的说法。也就是说强调满族男子要找比自己年纪大的女子,原因是因为生育能力要好一些,有利于传宗接代。

2,换“户门贴”

这是指还在商定结婚事宜的时候,也就是订婚的过程中,又叫合婚,男女双方家里要互换“户门贴”。所谓户门贴就是指用红指把自家在哪个旗,佐领是谁,祖宗三代都要写清楚,再有就是是否家里有人立过功之类。写这些主要是增进彼此的了解,当然也是在走“拴婚”的模式,同样也是在讲究“门当户对”。

换完“户门贴”,还要测测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一看命相,二看属相。这些都是后来受到汉族文化影响的。最后再选好婚嫁的日子。

合婚的过程,也就是换“户门贴”的程序,是在放定之前的。放定就是说明男女双方均以满意这门婚事,正式开始操办。

3,换盅

那么总得有个合婚完毕,正式订婚开始为婚嫁准备操作的标志。这就是“换盅”。其实就是男方把大定送到女方家,女方家要把这些礼品摆到西屋的祖宗匣下,当然意思是要给祖先看到,但一般摆放的都是些手镯之类的小物件。之后,两家父亲要相拥抱,以示庆祝,须用酒盅斟满一盅酒,然后交换酒盅,祭拜祖先。按照《大金国志》的记载来看,当时换盅礼完毕后,双方要大吃大喝一顿,喝的酒数量惊人,很是豪迈!因为这婚事算是正式定了下来。

4,摘锁

提起锁字肯定就是跟萨满教礼仪中,跟给小孩换锁有关了。不错,所谓摘锁的锁正是小孩换锁时的锁。一般都是用线编的,也有直接用布条来代替的。五彩线索都是放在西墙祖宗匣里,绑在子孙绳上。打开祖宗匣,查查里面的子孙绳上有几个锁,就知道家里的人丁兴旺。摘锁实际上是一种婚嫁习俗,也搀杂着宗教元素。换锁的仪式在结婚前一个月举行,同在一天里还有举行放大定和开剪等活动。一般地要事先由男方家送给女方家一头猪,送猪的礼仪叫做“请锁”,大概有一些补偿的味道吧。猪的用途当然是用作祭祀。摘锁当天,先是把男方送来的猪宰掉,叫做“杀喜猪”最隆重的仪式就是把蒸好的猪肉摆到西墙祖宗神案下,阂族叩首祭拜,然后大家一起在吃“喜猪肉”。最后姑娘就要把锁从祖宗匣里取出来。摘锁仪式算是完事了。这种仪式实际是要向祖先说明“自家的孩子要出嫁了”。

5,开剪

之前我已经提及过放大定,也就是过礼,男方家会送给女方家金银绸缎等物,这些礼品都是为女方做嫁妆而预备的。开剪的礼仪就是新娘和娘家开始为婚事正是准备的开始。

娘家的姑娘母亲、伯母、或婶母会在男方送来的绸缎上剪上一剪子,当然是象征性的了。之后新娘就要在家里亲戚的指点下,梳上盘髻,改为妇女装束。自己要开始缝制荷包、枕头顶等等这些小物件,做的越多越漂亮越好。因为这些小物件将来是要“亮箱”的。

开剪之后,女方家的亲属会陆续来到女家给赏钱。而开剪的日子一般就是男方家送完大定的当日,也是换锁的当日,大概要在正式婚嫁的一个月前。

6,遮轿

从下处起程,新娘乘车或轿往男家行进时,有人要持红毡在车、轿旁边跟随,途中路过井、庙、墓地时,用红毡子遮轿口辟邪;新郎在插车礼后,迎到新娘,两队合一回到男家,新郎到家下轿时,也要有人用红毡从侧面遮挡,以防被“犯忌”之人“冲”着。这就是所谓的遮轿。

如果在娶亲队伍回男家时,遇上了官府的车轿,则官车官轿须给新人的车队让路。如果遇到的也是娶亲队伍,则两家娶亲队伍要相互谦让,各自给对方一个道辙,二车外辕相错,同时双方车夫要交换鞭子,或新娘交换手帕都小物件以做交易,隐寓行营结亲之意。奇怪的是,这种习俗也叫“插车”,不知道与男女迎送亲队伍相遇时的“插车礼”是否真的叫法一样。有了解的族胞请指点。

四,对婚礼过程及婚后的礼仪的补充

满族正式的婚礼一般都要举行三天,这里我就按照三天的顺序来叙述。

1, 响房与亮轿

这是讲婚礼过程的第一天,也就是“正日子”的前一天。这时候的男方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洞房的摆设要讲究,先由父母子女具全的“全科人”长辈妇女把床铺好,在被子四周放上枣子、花生、桂圆、栗子,取“早生贵子”之意。被子中间放一个如意,平民百姓家放一个苹果,后来也有放斧子的(我还是不喜欢放斧子)。

洞房陈设好,要在屋内奏乐,锣鼓唢呐响声彻夜不绝,此俗即是“响房”,意在驱除鬼怪。而“亮轿”则是要把新郎的轿子方在院子里,晒一晒,把晦气晒掉。

至于女方家,这一天的活动基本上已经在前面讲过了,就有两件事,一个是要新娘子去男方家附近“打下处”;另一个则是女方家派出代表,一般是新娘的伯母、婶母和嫂子在“全科人”的带领下,将女方嫁妆送到男家。就是所谓“过箱柜”。这在前面也讲了,不赘述。

2, 正日子

正日子就是结婚典礼之日。这天当日,在经过了新郎队伍自男家而出的娶亲队伍与自下处而发的送亲队伍,相遇行过“插车礼”后,两只队伍合而为一,回到男家。接着就是新郎的射三箭和新娘的跳火盆,然后就是坐帐。

坐在帐内还是很有讲的,首先就是挑盖头,要讲究“称心如意”,就是让新郎拿着秤杆,有的也用鞭子,去把新娘的盖头挑下来,放到喜轿顶上。有的地方新娘要踩着放在炕沿下的高粱口袋上炕进帐,叫做“步步登高”。新郎新娘在帐内坐好后,全科人要把新郎右衣襟压在新娘左衣襟上,象征男人压倒、管住女人(呵呵,格格们怕是肯定不吃这套了现在)。接着喝“交杯酒”,“交杯酒”不是我们所想象的还要把胳膊缠绕,这是不用的,只须两人交换酒杯即可,跟“换盅”类似;再有就是吃“子孙饽饽”(饺子),要煮的半生不熟,取意生子之意。而吃“长寿面”(面条)则是要长命百岁。坐在里面却是不能随意走动的了,尤其是新娘,在她入帐后面向合婚时定好的“吉方”而坐,这一坐就不能下地了。因此有必要在这之前要少喝水的。而新郎一般在第二天是要向父母道喜的,但新娘须坐到第三天。到了后期,一般是让小叔子(儿童)在新娘吃完子孙饽饽后,假打她一巴掌,新娘就可以下地了。

坐帐结束前,还要由全科人或者“送亲太太”和“迎亲太太”来为新娘开脸,所谓开脸,是指用细线和剪刀将新娘脸上的的汗毛刮干净,又称开面。汉族大概也有这个习俗,不过和我们是不同的,满族的开脸要在坐帐结束时才能完成,有的早些,但也必须是送亲队伍到了男方家时。而汉族的开面则是在娘家就进行完了的。这是跟早先满洲士兵行军打仗,还要婚嫁的话,只得在帐中进行有关,是这一传统的延续。而开脸的主要意义就是说明姑娘也就是新娘子已经是个妇人人了!

当然在“正日子”这天还有一项最重要的事宜,那就是“拜北斗”。迎亲是在早上,坐帐是在上午,而到了中午,则是婚礼的高潮就是“拜北斗”。有地地方说这是在拜北斗七星(萨满教中最重要的天象),有的则是说是在拜长白山祖(萨满教的自然崇拜,长白山祖为满族祭祀中最普遍之神祗)。而整个祭拜过程,都需要请来萨满来念祝词。祝词皆为满语,称作“阿察布密”。祝词有长短之分,长者分三段念,短者念三便,而祝词的意思,当然都是庆祝新人结婚,愿神灵保佑之类。这种庄严、肃穆、喜悦又隆重的仪式,很自然地让人想起西方婚礼时的情景,但底子又是传统的东方的。看来是因为我们的婚礼多了一些宗教元素的参与所致。

3,第三天

第三天的节目主要就是“认亲”。这天早晨,新人到祠堂或佛堂前叩头,再向父母行三叩九拜礼,再向伯、叔、婶母、姑、兄和姐妹行叩头礼。夫妻二人一起叩头叫行双礼。双跪后,受礼的人就得拿出礼品或钱送给新郎新娘。这种叩头礼叫做“分大小”,从这天起,新娘和家中人开始分清了尊卑大小、亲疏远近的关系。到了民国以至新中国成立,这种叩头礼逐渐简化,成了当天晚上大家子吃一顿团圆饭时,新娘施低头礼了。有的则是让小姑子领着刚进门的嫂子到各家亲戚家去“认门”。

有的地方很有意思,这天的傍晚黄昏时,小姑子还要领着新娘子去看日落西山。这习俗叫“看日头红”。意思是要让日子过的红红火火。呵呵,看着村外那一抹夕阳,我们的先人在这一点上还是很浪漫的。

再有就是“亮箱”,也要在这一天举行。前面不是说过了嘛!新娘子从一个月前双方家长“换盅”后,收到男家大礼,娘家人已经开剪了。姑娘就得马不停蹄地准备上自己的嫁妆了,一个月后,自己缝制的袜子、鞋、荷包了,枕头顶之类的小物件就要在这婚礼的第三天展示给众人看,对小物件里还有帐幔。这样实际是个施展才华的机会,也是博得婆家人的好感的机会,同时也是新娘给婆家人的见面礼。因此对于新娘来说,“亮箱”是很重要的。

婚后的一些习俗

婚后的习俗当然主要就是指跟“回门”有关的了。回门就是回娘家了。不过却不是很简单的。

1, 婚后第三天

这天上午,新郎新娘要回门,新郎须叩见岳父母,新娘则叩见到自己的父母。接着岳父母则要设宴招待新郎新娘。具体来讲,当天的早晨,女家派车来接,新娘要和公婆告别,新郎则晚些方可动身。到了后来,则不必一定要派车接,新人俩自行决定怎样前往。回门后,新娘子见到母亲,要大哭一场,表示不舍离开爹娘。新郎到新娘家后,要跟随新娘家人到西屋祭拜,有的还要去拜女方家祖坟。这主要是表示对女方家的尊重和敬意。但这天却不能在女方家留宿,两人须在日落前赶回夫家。

2七天或者四至十二天中的双日

选择这样的日子没有特殊的含义,只是不同地方在习俗上的一些差异。其遵循的传统是与上述第三天回门一样的。当天日落前是必须要赶回夫家的

3,第十二天

婚后第十二天,新娘仍可以回娘家,这时候可以多住些日子,具体能在娘家住上多少天,则要由双方父母来定。

4, 对月

住对月的确是各地满族在回门的婚嫁习俗中,都遵循的。大多是在婚后的一个月时,也有的地方在婚后七天,新娘子就要回娘家“住对月”。所谓住对月就是要在娘家住上一个月或数日。与先前所述的一些礼节相近,丈夫陪新娘回门,是女真人传承下来的传统。在女真时代,女婿可不仅仅是回门,干脆就在岳父母家住上三年。而且还不是白住,是要像奴役一样听岳父母大人的使唤。

总结的来讲,满族婚嫁习俗自古承袭,从肃慎时代的“插戴”,到女真时期的“行歌于途,以申求偶之意”。一直到有清一代的“拴婚”。满族的婚嫁习俗虽然由于历史发展的必然,其间融合了一些汉族和其他民族的礼数,但自己的传统则仍旧是最主要的。尤其是保存到现在的一些习俗,我们更要珍惜。比如上面提过的“打下处”、“坐帐”还有“射三箭”、“跳火盆”等。是否这些满族传统的婚嫁礼仪可以在现代社会再开发,是我们这代人所要努力探索的。

满族婚嫁习俗的历史特征有五点:一、拴婚;二、收继婚;三、门当户对;四、指腹为婚;五、相看。

满族婚嫁过程按照习俗来讲解大致是:一、婚前:相看,合婚,放定,开剪;二、婚礼:打下处,坐帐,拜北斗,认亲;三、婚后:回门,住对月

用了一整天的时间,终于大致地完成了这篇帖子。

大概半年前,沈阳的某位安达想要订婚,问我关于满族婚嫁习俗的礼仪。遗憾的是,当时手里并没有什么资料,也没帮上什么忙。后来陆续地收集到一些关于满族婚嫁习俗方面的资料,尤其是《满族研究》杂志上的一些资料。不过我个人觉得有些资料写的过于紊乱。于是自己就抛下了别的工作,腾出时间简单整理了一番,就是上面这些了。

编辑整理过程中肯定有不足,我自己也发现一些自己无法回答的问题,已经写在上面的帖子中,如果哪位族胞更了解,希望不吝赐教。同时优秀的成果都是*大家的努力来完成的,希望来故乡网的安达、额云都能为满族传统文化习俗的资料积累做出努力。哪怕你的一句话,提供的一条线索,给出的一点点资料,也可能会是对民族文化的复苏意义重大的。更是希望所有的满族人,都能秉承自己的传统的优秀的文化,多学习,多吸收,用实际行动将满族文化复苏,将满洲民族振兴.

篇6:婚嫁礼仪文化禁忌

我国古代有“六礼”之说,现今部分地区也有这个习俗,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实际上各地区民间约定成俗的婚礼习俗并不完全为这六礼所限,它将相亲、订婚阶段的过程简化,比如,将请期(商定迎娶日期)并于纳吉(送礼订婚)中。而亲迎之后的合卺(新郎新娘喝交杯酒)、闹洞房和婚后的“回门”等仪礼过程受到更加的重视!也有“三书”之说,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三书”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礼书”—礼物清单,当中详细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

婚嫁细节

安床: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被褥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贵子。抬床的人、铺床的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婚姻和睦、儿女成双,自然是希望这样的人能给新人带来好运和幸福。

嫁妆:女方家里的陪送,是女方家庭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嫁妆最迟在婚礼前一天送至夫家。嫁妆除了衣服饰品之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寓意胡蝶双飞;痰盂,又称子孙桶;花瓶,寓意花开富贵;鞋,寓意白头偕老;尺,寓意良田万顷等等。当然各地的风俗和讲究都不一样的。

上头:这是男女双方都要进行的婚前仪式。择定良辰吉日,男女在各自的家中由梳头婆梳头,一面梳,一面要大声说: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

红盖头:新娘子通常会以一条边长为三尺的正方形红围巾蒙在头上,这红色的围巾称为“盖巾”,俗称盖头。对于盖头这一婚俗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古时候新娘蒙红盖头,是为了遮羞;另一种说法是源自古代的“掠夺婚”之说,意为新娘子蒙上盖头后就永远找不到回去的路了,犹如“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那般,可见古时女子之地位。

哭嫁:哭嫁在今天看来可能觉得很难理解,但是在古代,由于交通不方便,女儿出嫁后,就很难有机会见到自己的娘家亲人。并且,女子出嫁后,也不能像如今这般,随时返家探望家人,新娘要回娘家必须要得到夫家的批准。也有这样一种说法:哭嫁的来源是因为古时候的女子,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式婚姻,女子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所以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这一不公平的婚姻制度。

拜堂:又称为“拜天地”,是中国传统婚礼中一个很重要的仪式,但是拜堂并不属于古代“三书六礼”中的礼仪。在婚礼仪式时,司仪会大声地说:“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齐入洞房”。这其中,“拜天地”是代表了对天地神明的敬奉;“拜高堂”是指对男方父母行礼,表达孝道;“夫妻交拜”则是代表夫妻相敬如宾。在某种程度上,“夫妻交拜”是在古代少数可以让女性与男性同一地位的一种体现。

闹洞房:旧时规定,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老人们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凶,婚后如意吉祥。

篇7:婚嫁礼仪文化禁忌

1.生花易于枯萎,故婚事讳之,只有连招花和石榴不禁。因为前者的红色花瓣开自叶心,其状可以意喻闰女出嫁,诚等丈夫,后者则意谕多子多孙。

2.新妇衣服忌有口袋,以免带走娘家财运。

3.结婚当天, 新娘出门时, 姑嫂均要回避, 不能相送. 因为“姑”跟“孤”同音, 而“嫂”跟“扫”同音, 都不吉利。

4.迎娶途中,若花轿和花轿相逢,叫做“喜冲喜”,会带来不祥。解决的办法是所以必需互放鞭炮,或是双方媒人各以预备的花交换,这叫做换花。

5.孕妇及带孝者都不能目睹新人出门或过门,更不能触碰到新人的衣物及新房所有的物品。

6.新娘于结婚吉日忌穿“旧鞋”。所有的婚纱鞋、绣花鞋及晚装鞋等应全是新的。若恐防新鞋硬而不舒服,宜较优质的软皮,尺寸不妨预松少许及加上厚垫,亦不宜穿着过高的高跟鞋。

7.安床时, 要把床置放正位, 忌与桌子衣橱或任何物件的尖角相对。

8.订婚当天, 不管天气有多热,所有参加订婚的人, 都不可以煽扇子,不然会有拆散的意思。

9.订婚之文定喜宴完毕后, 双方都不可以说再见,不然会有再婚的意思。

安徽---婚嫁习俗

婚嫁请假条

婚嫁酒席致词范文

新农村婚嫁风俗见闻作文

治理高价彩礼弘扬婚嫁新风倡议书

农村婚嫁30万起 天价彩礼究竟何时休?

“抵制高价彩礼弘扬婚嫁新风”倡议书

立春习俗禁忌

立秋习俗之禁忌篇

寒食节的习俗和禁忌

新人们不得不学习的婚嫁习俗以及婚嫁禁忌(精选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新人们不得不学习的婚嫁习俗以及婚嫁禁忌,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