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故事:弘一法师鞠躬的认真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旄诉吃麒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哲理故事:弘一法师鞠躬的认真(共含9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旄诉吃麒”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哲理故事:弘一法师鞠躬的认真

篇1:哲理故事:弘一法师鞠躬的认真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弘一法师(李叔同)就最讲认真,凡事皆认真。叶圣陶之孙叶兆言《陈旧人物》载:

有次给学生上音乐课,一群学生围着他,看他弹琴,有个学生放了一个臭屁,熏得大家分神。下课了,李叔同十分认真地说:“以后方便,请到外面去。”说完向大家深深一鞠躬。

上课时,有同学出门时重重摔门,他立刻追上去,满脸和善地请他不要如此,照例认认真真一鞠躬。学生们说,李先生的鞠躬比什么都厉害。

有个学生偷了同学东西,学监夏尊求教对策。李说,这是老师没教育好,学监应先向学生认错,然后宣布偷者站出来,如没人站出,老师就谢罪自杀,君子无戏言,说得这么重,学生定会站出来。夏是李的好友,虽认同李的说法,但顾虑学生不站出来当如何。李叔同非常认真地说:“那就自杀,不能欺骗学生。”夏上有老下有小,犹豫了一天,还是采取了别的办法。

刘质平是李叔同的音乐传人,在日本留学无经济来源。为帮助弟子并使他放心,李叔同认认真真给弟子写了一封信,细报自己的收入和支出,让刘质平吃了定心丸。李叔同后来出家做和尚,出家前,备了一大笔款子,供刘读书至毕业。款未凑齐时,李写信说:“此款如不能借到,余仍就职,至君毕业时止。”

上述四例,充分说明李叔同“凡事认真”、“最讲认真”。对此,人们可能有不同看法,觉得他是否有“小题大做”之嫌,对待生命是否有失敬畏、过于轻率。但其认真精神难能可贵,非常人所能。最后一例,简直令人五体投地。

篇2:弘一法师的鞠躬为何最厉害哲理故事

弘一法师的鞠躬为何最厉害哲理故事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弘一法师(李叔同)就最讲认真,凡事皆认真。叶圣陶之孙叶兆言《陈旧人物》载:

有次给学生上音乐课,一群学生围着他,看他弹琴,有个学生放了一个臭屁,熏得大家分神。下课了,李叔同十分认真地说:“以后方便,请到外面去。”说完向大家深深一鞠躬。

上课时,有同学出门时重重摔门,他立刻追上去,满脸和善地请他不要如此,照例认认真真一鞠躬。学生们说,李先生的鞠躬比什么都厉害。

有个学生偷了同学东西,学监夏尊求教对策。李说,这是老师没教育好,学监应先向学生认错,然后宣布偷者站出来,如没人站出,老师就谢罪自杀,君子无戏言,说得这么重,学生定会站出来。夏是李的.好友,虽认同李的说法,但顾虑学生不站出来当如何。李叔同非常认真地说:“那就自杀,不能欺骗学生。”夏上有老下有小,犹豫了一天,还是采取了别的办法。

刘质平是李叔同的音乐传人,在日本留学无经济来源。为帮助弟子并使他放心,李叔同认认真真给弟子写了一封信,细报自己的收入和支出,让刘质平吃了定心丸。李叔同后来出家做和尚,出家前,备了一大笔款子,供刘读书至毕业。款未凑齐时,李写信说:“此款如不能借到,余仍就职,至君毕业时止。”

上述四例,充分说明李叔同“凡事认真”、“最讲认真”。对此,人们可能有不同看法,觉得他是否有“小题大做”之嫌,对待生命是否有失敬畏、过于轻率。但其认真精神难能可贵,非常人所能。最后一例,简直令人五体投地。

篇3:弘一法师纪念馆

弘一法师纪念馆位于鲤城区开元寺内尊胜院,陈列有我国新文化运动先驱之一、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一生中的最后在泉州生活的`史料、照片、著作和墨宝。

目录弘一法师纪念馆简介个人介绍门票交通弘一法师纪念馆简介

弘一法师圆寂后遗骨葬于泉州清源山和杭州虎跑寺。

个人介绍

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息人,生于天津,艺术教育家,一代高僧。“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弘一大师才华横溢,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诸多文化艺术领域都曾开风气之先。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朴拙圆满,浑若天成”的境界,鲁迅、郭沫若等文化名人都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荣。他也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人,他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已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在我国画界开创人体写生的第一位教师。他卓越的艺术造诣培养出画家丰子恺和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在过完繁华的青春岁月之后,弘一大师于19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开始了一种刻苦向佛、精研律学的简朴生活。他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弘一法师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由绚丽至极归于平淡清寂的典型人物。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门票交通

门票:5元 交通:乘旅游专线601路及2路可到达。

篇4:弘一法师格言

弘一法师格言

1、任难任之事,要有力而无气;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

2、群居守口,独坐防心。

3、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4、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5、谦,美德也,过谦者怀诈;默,懿行也,过默者藏奸。

6、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

7、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8、殃咎之来,未有不始于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忧,逢喜而惧。

9、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10、识不多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11、处逆境心须用开拓法,出顺境心须用收敛法。

12、缓事宜急干,敏则有功;急事宜缓办,忙则多错。

13、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

14、毋以小嫌疏至戚,毋以新怨忘旧恩。

15、心思要缜密,不可琐屑;操守要严明,不可激烈。

16、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17、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18、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19、聪明者戒太察,刚强者戒太暴。

20、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21、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22、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23、人当变故之来,只宜静守,不宜躁动。即使万无解救,而志正守确,虽事不可为,而心终可白。否则必致身败,而名亦不保,非所以处变之道。

24、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25、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26、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27、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28、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

29、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30、不近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

31、无事时戒一偷字,有事时戒一乱字。

32、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

33、凡一事而关人终身,纵确见实闻,不可着口;凡一语而伤我长厚,虽闲谈嬉戏,慎勿形言。

篇5:弘一法师经典语录

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弘一法师,皈依自心,超然尘外,要为律宗的即修为佛而献身,是一名纯粹的佛教大家。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弘一法师的经典语录吧。

1. 智者达观三世,念念知非;愚人只重目前,憧憧造恶。

2.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3. 以情恕人,以理律已。

4. 恶,莫大于纵已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施之君子,则丧吾德,施之小人,则杀吾身。

5. 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殃咎之来,未有不始于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忧,逢喜而惧。

6.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华严经》)

7. 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8. 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常故,而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9.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德养天下万世。

10.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11.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12. 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已,以弱字御侮。居安,虑危。处治,思乱。

13. 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14. 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15.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16. 以恕已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已则寡过。

17. 在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18. 处逆境,必须用开拓法。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19. 喜闻人过,不若喜闻已过。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

20. 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21. 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

22. 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23. 不尽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

24. 不见已短,愚也;见而护,愚之愚也。不见人长,恶也;见而掩,恶之恶也。

25. 德盛者其心平和,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弃者

26.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27. 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

28. 公生明者,不蔽于私也。诚生明者,不杂以伪也。从容生明者,不淆于惑也。

29. 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30. 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31. 静能制动,沉能制浮,宽能制褊,缓能制急。

32. 人好刚我以柔胜之,人好术我以诚感之。

33. 处事大忌急躁。急躁则自顾不暇,何暇治事?

34.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35. 知足常乐,终生不耻。知止常止,终生不辱。

36.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37.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祥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38. 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言语,以简重真切为第一。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39. 律已,宜带秋气。处世,须带春风。

40. 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宏。人险仄,我带之以坦荡。

41. 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42. 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已,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43.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44.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45.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46.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47.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48. 何以息谤?曰:“无辩”。何以止怨?曰:“不争”。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宽。

49. 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50. 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扁则戾。

51. 一念疏忽是错起头,一念决裂是错到底。

52. 动若不止,止水皆化波涛;静而不扰,波涛悉为止水。水相如此,心境亦然。不变随缘,真如当体成生灭;随缘不变,生灭当体即真如。一迷即梦想颠倒,触处障碍;一悟则究竟涅,当下清凉。

53. 人生多艰,不如意事常八九,吾人于此当镇定精神,胸中必另有一番境界。

54. 省察以后,若知是过,即力改之。诸君应知:改过之事,乃是十分光明磊落,足以表示伟大之人格。故子贡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又古人云:“过而能知,可以谓明;知而能改,可以即圣”。诸君可不勉乎。

55. 以和气迎人,则乖l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氛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56. 刘念台云:“学者遇事不能应,终是此心受病处,只有炼心法,更无炼事法。炼心之法,大要只是胸中无一事而已。无一事,乃能事事,此是主静功夫得力处。”

57. 离贪嫉者,能净心中贪欲云翳,犹如夜月,众星围绕。(《理趣六波罗密多经》)

58. 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佛遗教经》)

59. 世出世事,莫不成于慈忍,败于忿躁。故君子以慈育德,以忍养情。德育,天地万物皆归我春风和气之中;情养,乖戾妖孽皆消于光天化日之下;然后以之自成,则为净满自尊;以之成物,则为慈力悲仰。仅一念_起,百万不过积恚所招;世局土崩,皆无远虑所致;士生斯世,宜如何努力以障狂澜也。

60. 人情应酬可省则省,不必迁就勉强敷衍。

61. 佛子,菩萨摩诃萨已修初地,欲入第二地当起十种深心。所谓正直心、柔轻心、堪能心、调伏心、寂静心、纯善心、不杂心、无顾恋心、广心、大心。菩萨以此十心,得入第二离垢地。

62. 以仁义存心,以忍让接物。

63. 小人乐闻君子之过。君子耻闻小人之恶。此存心厚薄之分,故人品因之而别。

64. 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

65. 严着此心以拒外诱,须如一团烈火,遇物即烧。宽著此心以待同群,须如一片春阳,无人不暖。

66. 视人之善,犹己之善。视己之善,犹人之善。念念同观,亘古无间。法界偕游四德城,方满最初宏誓愿。视人之恶,犹己之恶。视己之恶,犹人之恶。猛省力除,无令愧怍。法界众生三毒除,彼我同归无上觉。视人之乐,犹已之乐。视已之乐,犹人之乐。所欲与共,嫉妒永却。法界同欣法喜充,不向偏空寻略约。

67. 善恶性具,善恶性空。何喜何怒,如空御风。默持机咸,妙应无穷。大圆镜智照不疲,岂似权乘作意通。(《四无量心铭》)

弘一法师简介: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19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

1942年10月13日在福建泉州开元寺圆寂。

篇6:弘一法师经典语录

弘一法师经典语录

1、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处须住。

2、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3、一念疏忽是错起头,一念决裂是错到底。

4、不尽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

5、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6、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

7、知足常乐,终生不耻。知止常止,终生不辱。

8、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9、强不知以为知,此乃大愚。本无事而生事,是谓薄福。

10、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11、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以弱字御侮。

12、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

13、人好刚我以柔胜之,人好术我以诚感之。

14、无事时,戒一偷字。有事时,戒一乱字。

15、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16、处逆境,必须用开拓法。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17、于作事,必克己谨严,要做到极致。于生活,应戒绝奢华,一切从简。

18、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19、喜闻人过,不若喜闻已过。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

20、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常故,而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21、喜闻人过,不如喜闻己过。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

22、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已,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23、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24、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25、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26、律已,宜带秋气。处世,须带春风。

27、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28、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29、在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30、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扁则戾。

31、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32、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33、以恕已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已则寡过。

34、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35、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德养天下万世。

36、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37、智者达观三世,念念知非;愚人只重目前,憧憧造恶。

38、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已,以弱字御侮。居安,虑危。处治,思乱。

39、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40、穷天下之辩者,不在辩而在讷。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

41、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

42、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

43、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44、处事大忌急躁。急躁则自顾不暇,何暇治事?

45、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46、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47、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48、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

49、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50、公生明者,不蔽于私也。诚生明者,不杂以伪也。从容生明者,不淆于惑也。

51、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52、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53、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54、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55、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56、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57、以和气迎人,则乖沴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氛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58、静能制动,沉能制浮,宽能制褊,缓能制急。

59、以情恕人,以理律已。

60、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言语,以简重真切为第一。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篇7:弘一法师经典语录精选

1、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处须住。

2、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3、一念疏忽是错起头,一念决裂是错到底。

4、不尽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

5、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6、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

7、知足常乐,终生不耻。知止常止,终生不辱。

8、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9、强不知以为知,此乃大愚。本无事而生事,是谓薄福。

10、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11、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以弱字御侮。

12、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

13、人好刚我以柔胜之,人好术我以诚感之。

14、无事时,戒一偷字。有事时,戒一乱字。

15、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16、处逆境,必须用开拓法。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17、于作事,必克己谨严,要做到极致。于生活,应戒绝奢华,一切从简。

18、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19、喜闻人过,不若喜闻已过。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

20、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常故,而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21、喜闻人过,不如喜闻己过。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

22、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已,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23、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24、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25、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26、律已,宜带秋气。处世,须带春风。

27、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28、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29、在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30、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扁则戾。

31、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32、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33、以恕已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已则寡过。

34、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35、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德养天下万世。

36、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37、智者达观三世,念念知非;愚人只重目前,憧憧造恶。

38、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已,以弱字御侮。居安,虑危。处治,思乱。

39、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40、穷天下之辩者,不在辩而在讷。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

41、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

42、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

43、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44、处事大忌急躁。急躁则自顾不暇,何暇治事?

45、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46、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47、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48、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

49、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50、公生明者,不蔽于私也。诚生明者,不杂以伪也。从容生明者,不淆于惑也。

51、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52、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53、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54、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55、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56、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57、以和气迎人,则乖沴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氛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58、静能制动,沉能制浮,宽能制褊,缓能制急。

59、以情恕人,以理律已。

60、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言语,以简重真切为第一。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61、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62、恶,莫大于无耻。过,莫大于多言。

63、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

64、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65、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66、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67、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

68、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69、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70、心思要缜密,不可琐屑。操守要严明,不可激烈。

71、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有智慧者,才情决然不露。

72、论人之非,当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迹。取人之善,当据其迹,不必深究其心。

73、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祥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74、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75、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76、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宏。人险仄,我带之以坦荡。

77、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义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78、不见已短,愚也;见而护,愚之愚也。不见人长,恶也;见而掩,恶之恶也。

79、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80、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篇8:弘一法师经典语录选

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以弱字御侮。

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

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义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刘念台云:“涵养,全得一缓字,凡言语、动作皆是。”

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

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不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于作事,必克己谨严,要做到极致。于生活,应戒绝奢华,一切从简。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处须住。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人当变故之来,只宜静守,不宜躁动。即使万无解救,而志正守确,虽事不可为,而心终可白。否则必致身败,而名亦不保,非所以处变之道。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心思要缜密,不可琐屑。操守要严明,不可激烈。

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强不知以为知,此乃大愚。本无事而生事,是谓薄福。

无事时,戒一偷字。有事时,戒一乱字。

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穷天下之辩者,不在辩而在讷。

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

何以息谤?曰:无辩。

何以止怨?曰:不争。

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

喜闻人过,不如喜闻己过。

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

论人之非,当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迹。

取人之善,当据其迹,不必深究其心。

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

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宏。

人险仄,我待之以坦荡。

德胜者,其心平和,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

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弃者众。

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篇9:弘一法师经典佛语语录

1、“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常有超越古人之大志,欲成就一番大业于胸中,但有时候却对不少今人的言行无法容忍,目前我可为是有大志而小气量之人。

2、“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不知是否真有才,但性格稍显愚木;向往智慧,大多时间能够保持一个和气的心境。大才和大智是我此生向往的境地,应该加以勤学苦练才对。

3、“以恕已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已则寡过。”

宽恕自己是常有的事情,而且借口十足;也有能够宽恕别人的心,但是需要时日。斥责别人倒是不多,如有,却似乎很严厉,如雷霆,实不足龋但也常以斥责别人的姿态内责自己。

4、“在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这点倒是做的还可以,遇事敢于承担责任,敢于直言,不怕吃亏。

5、“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思。”

做事情,还是替自己想的多,似乎还没有多替别人思考的习惯,这点今后应该多加注意。书面文字论人功过,虽然不属那些长舌妇类,但也毕竟不是好的品性气质,应引以为戒。

6、“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

闲谈时候,一般不喜欢论人非;以前喜欢气功,还常常静坐,也能够思考自己的得失过错,但现在很少能够屏息静坐常思己过,虽偶尔留于行文,但毕竟不如静坐思过来得彻底。

7、“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与故人朋友相约,时常提起那些陈旧的往事,有得意的眉飞色舞,也有失魄时的义愤填膺和无所事事。以后如遇此等场面,应该简单掠过,不要多提自己,还是多听听他人的故事。

8、“不尽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

9、“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已,以弱字御侮。居安,

虑危。处治,思乱。”

还能够做到以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心态交朋友;在杜绝或自行消化那些经过自己眼、耳的流言蜚语还需要下功夫;以后应该时常严厉自责,以弱的姿态化解外界的强势之力,鼓励自己做到居安思危。

10、“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经常被外物所扰动,可见定性之差。

11、“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感觉意粗和性躁的性格特征随着诸多经历增多而逐渐趋于心平气和,也许一事无成的态势会得到些缓解。

12、“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

公正,诚实的品德还需要不断精进,从容不迫的心态还需要加以苦练。

13、“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心志虽苦,但有意趣所乐相弥补;仍然需要扩大气度,在言行举止上更需要谨慎、周密。

14、“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做事情倒是经常能够获取满足,心灵也常常能够得到慰藉。如果说到无求的境界,确实相距甚远。至今,我还没有拥有过任何值得一道的东西,没有拥有,何谈无求?也许,将来能够倾其所能,创下一番业绩,再谈论无求的高境,或许还有资格,说不定到那时候,品德还会自然上个台阶。

15、“知足常乐,终生不耻。知止常止,终生不辱。”

能够做到知足常乐,但是我感觉到自己还没有到应该停止前进的地步,因此,我仍需努力、精进。

16、“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祥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谦虚退让做得还不错,待人也还有容,恬淡能够沾边,处事还不能够达到安详、圆融的层次。

17、“人好刚我以柔胜之,人好术我以诚感之。 ”

不喜欢别人以术待我,也很少以术待人;喜欢直来直去,不浪费宝贵时光。不想与人争斗,如果别人欺我太甚,则喜欢以刚克刚,往往搞得两败俱伤,实为失败之举止。未来欲成大业,还要学习水的品德,善于以柔克刚。

18、“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胸有多大,事业有多大。虽然目前还没有什么事业来衡量自己的心胸,但人生毕竟会有那一天的。如果想成就更大的事情,看来一是要抓住良好的机遇,二就是要修炼心胸,那种有忍乃大而后能成大德性的天下容器。

弘一法师语录

弘一法师佛语经典语录

弘一法师的名言

法师利苍蝇哲理故事

弘阳广场一游600字作文

人生感悟一定要认真体会

哲理故事感悟

哲理故事:相互信任

哲理故事:痴人说梦

等价交换哲理故事

哲理故事:弘一法师鞠躬的认真(精选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哲理故事:弘一法师鞠躬的认真,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