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想写点东西-心情随笔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权志龙权愈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很想写点东西-心情随笔(共含1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权志龙权愈”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很想写点东西-心情随笔

篇1:很想写点东西-心情随笔

很想写点东西-心情随笔

很想写点东西,这个想法不知埋藏了多久。因为我终于体会到,没有文字的生活像是一张苍白的纸张,没有任何色彩,没有任何价值,多年以后,只会慢慢泛黄,成为一张毫无价值的废纸。时间如白驹过隙,如果不记录下自己的行踪,我怀疑自己终将有一天会迷失了自己,迷失在这个匆匆忙忙、庸庸碌碌的世界里。因为我时常睡醒后会想:“我是谁?我该干什么?”就像麦琪土司家的傻子二少爷每天问自己一样:“我是谁?我在那里?”

很想写点东西,我相信从笔端流出的文字会给人力量,给人灵感,给人智慧。当然,载体可以换一换,不一定非得是纸与笔了。印象中一直有这样一个故事,它时常提醒我:天无绝人之路。汪曾祺1944年自西南联大毕业后先在昆明的一所中学教书,并与施松卿相恋。两年后,施回故乡福建省亲谋职,汪曾祺也辗转来到上海。然而,抗战胜利之后的上海,民生凋敝,物价飞涨,找份稳定的工作谈何容易,在屡屡碰壁后,陷入困境的汪曾祺甚至想到了自杀,最后惟有写信向远在北京的恩师沈从文诉苦。结果沈从文回信罕见地把汪曾祺大骂一通,最后说:“为了一时的困难,就这样哭哭啼啼的,甚至想到要自杀,真是没出息!你手里有一支笔,怕什么?!”在恩师的帮助下,汪曾祺靠手中的笔站了起来,而且成了著名作家。

很想写点东西,不是为了舞文弄墨,只是为了记下那感动的瞬间,留给自己慢慢体会;记下那快乐的.时光,留给自己细细品味;记下那艰难的日子,留给自己从中获取宽慰:那么艰难的日子都挺过来了,还怕什么?

很想写点东西,放慢一下生活的节奏,舒缓一下紧张的心情。文字可以成为朋友,也可以成为情人的,而且是最忠诚的。只要是你自己的文字,就永远不会背叛你,随你怎么写、怎么说。当然也有个前提,就是不能用文字来危害社会、蛊惑人民,不要给人抓住把柄,就像你可以娶妻生子,但不可三妻四妾,甚至胡搞乱搞一样。将文字从脑海中慢慢输出,就像与朋友细细长谈,将烦恼抛弃,将快乐共享。

很想写点东西,就慢慢的写吧!就像一个人在黑夜中慢慢行走,走向光明,走向那充满希望的地方。

篇2:心情随笔:写点东西

心情随笔:写点东西

很久很久很久没写过啥了,好多年了。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写过一次吧。

最近的状态用几个词可以形容:孤独,低落,无聊,迷茫,空虚。不是有意形容自己的颓废,而且自己也并没有那么颓废,只是这些天独处的时候太多,除了去现场,吃饭睡觉看电视打游戏上网,自己做的事情很少。人在孤单的时候可能会想到很多,就像我这些天的状态。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阶段的一幕幕经常浮现在眼前,没有顺序的、经常性的在脑海中掠过。念书时和爸妈的很多事情,和各个阶段的好朋友的事情,记忆深刻的`事情,都浮现在眼前。自己真的很怀念那些时光。也许人就是这样,总是容易记住美好的事情。念书时也有念书的苦衷,但现在看来,留在脑海里的东西都是美好而鲜活的,都是一去不复返的,可以令自己每每想起来时就偷偷忍不住笑,也有尴尬的事情甚至现在想起来都会脸红。

感慨一下自己也26了,念了的书!念书这些年积累了好多好朋友,有些都失去了联系,有些即使能联系到,也很难见面,有些即使能见面,相聚的机会也不多,大家都在忙自己的事情,忙事业,忙家庭。人长大的就是要担负很多责任,就是事业和家庭。自己的感觉就是工作和念书的差别不仅仅是有没有薪水,最大的区别是责任。大家都为了养家糊口,要么混口饭吃,要么有些志气,要混个出人头地,总之都在忙,不可能像以前一样出来一起打球、打游戏、溜冰还有各种活动,大家很难再聚在一起。即使聚在一起,也物是人非,也没有以前的那种感觉。那种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写到这里,总感觉自己像老头一样。还真是,经常想到以前的事情,不是老头是啥?我现在还真体会到老年人的那种孤单了,想想自己的朋友一个一个走掉,儿女们又和自己共同话题很少,自己的陈年旧事嘟囔给谁听?嘟囔给谁谁都不愿意听,都不会产生共鸣。不过,但是我才二十多岁!还很年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刚参加工作不到一年,自己太嫩了,嫩的自己都脸红。要技术技术不行,要处理事情处理事情不行,好几次自己都有打退堂鼓的念头,想着自己不能胜任这份工作。倒不是现在的工作有多难,看到上级们的工作,想到自己的未来也会是这样,就觉得路好长,山好高,自己能不能走过去,能不能爬上去。信心动摇了。我不算是个乐观的人,但也不算悲观的人。可能是现在处于适应期。自己根本不像自己简历上吹的那样:“适应能力,自学能力强”。哈,现在自己想想都觉得可笑。太假了。念书时浪费了很多时间,很多东西都没学到。现在要弥补了。

其实能进这个单位,能有这样的平台和薪水,自己已经很满足了。这种薪水是自己念书时根本没有想到的,可能在同学里也算是佼佼者。倒不是比什么,自己也不是特别好强的人。但有时也会钻牛角尖,唉,不像男人,在小事上也会跟老婆较劲。可能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自己也会慢慢长大吧。年轻,嫩,也是自己现在的状态,不论是从身体上来说还是从精神上来说。

自己写的这算啥,算日记还是散文还是?我也不知道。只知道人太空虚了就得写点东西。写点东西激励下自己,写点东西让自己振奋起来。呵,还真别说,现在心情就好多了。虽然自己没想作领导,但我也要努力去做好自己的工作。在国内这种环境,要学得聪明些。自己在很多事情上很傻,不知道怎么去处理。不过我会学的,想想以前的臧师兄,想想现在的师父和领导,他们身上有很多值得去学的东西。也必须去学,要学会生存。

就这样吧,差不多了。噼里啪啦瞎敲一通。用电脑打字是比手写快。真的是“好好的一笔字叫电脑给废了”。现在自己的字丑到极致。下次有机会就手写吧,也希望自己能隔些日子就写写,随便写点啥,记录一下自己在哪个阶段的哪些事情和想法,N年以后会翻出来瞅瞅,估计也会感慨万千。

篇3:《总得写点什么》心情随笔

《总得写点什么》心情随笔

对于写文,好像以前都是写了点什么的做法,或是新的想法,或是新的视角,总之算是有一点新的东西在里面。现在写文感觉就是生活中的一点生活感悟,或是生活中历经了一件什么事情的某种陈述。前者是写点什么,后者是什么都写。

我还真不知道这种变化,是一种积极的,为了所谓的练笔,文字来自于生活,就是生活的反映,多了更多直接,还是一种欠缺积极的.,没有了写长文的酝酿与耐心。

记得以前写文,很多文章都不是当时想法一有就立即成文的,都是历经很久的在脑海的思考与发酵,然后碰上一个较为开心的时刻,集中爆发而来。所以有时候写的文章之内容,长者都是一年前所思考过的。故印象中硕士阶段就出了近50篇或拙或劣的小文,可大多数都是千字以上,超过两千三千的也有多篇。还不说文科类的四五千的论文。

后来好点,写的勤点,去年的暑假,竟然就完成了50篇的小文,字数近7万。这个寒假完成了60篇左右,总共才近3万字,都是短文似的,可能受习总书记的《之江新语》的影响,里面的文章短的也就三四百字而已,算是写这种超短文在心中落下根。

记得以前心中的感觉总是觉得至少要写800字,最好是1000字以上的文章,毕竟高考作文要求是至少800字,读了大学总得提高点水平,文学水平不敢奢望提高多少,至少可保证文字数可提高一些。所以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从大学到硕士阶段,再加博士一年的八年时光里,是这样的一种自我要求。

可现在都有点改变了。有时要写文的时候,二三百的文也在写,也就将一件事情简单讲清楚,没有引申,没有过多评论,就事论事。慢慢觉得在形成这种随性而发的写文状态,不求文之多妙多优,表达自我,能够于这种普通的文字中看出不普通的时候,我想自己的文字功底才可算是合格了。

篇4:心情随笔《很想告诉你》

心情随笔《很想告诉你》

心情随笔《很想告诉你》

很想告诉你

很想告诉你

梅花不骄傲

仍会孤芳自赏

它也爱自己

很想告诉你

心与心辉

满载幻想的小船

倾倒在河里

是为故意

很想告诉你

玫瑰不说话

不是害羞

是因为

它想读懂你

它总爱沉寂

很想高诉你

偏爱的雨

伺候不好

伞一生的宿命

很想告诉你

原来,生活并非诗中美好

秋风漫过沧阑如海无边深邃的树林,

低吟浅唱着秋的笙歌,

林海滟滟,以波为韵,弹奏秋日的'殇曲,

惊起一群栖息的宿鸟,伴随

着急促而欢悦的叫声划过天际。

篇5: 今夜我很想哭心情随笔

今夜我很想哭心情随笔

突然好想哭啊!

网络空间记录我的欢乐和忧伤

现在我有多少话不敢说,

心中秘密无法脱口而出

网络中言语交流着,

文字书写情感

一句句美言,

一段段佳作

谈论,书写每天的点滴

平淡的幸福却有一丝感伤的情绪

静静坐在电脑旁

翻录着聊天记录,

欣赏着歌曲,

翻阅自己曾经每篇佳作

突然有种莫名其妙的情绪

不禁泪落两行 ,

种种往事萦绕心头

一人呆在家里,

与寂寞为侣

我在翩翩起舞

爱的世界如此孤独

没有伴奏的乐曲

没有观众的欢呼

累了没有人搀扶

伤了只有自己在乎

即使再苦

我永远为你守护

伴着失眠入睡

你定格成我的脑电图

想它模糊

可是越来越清楚

想它干枯

可是越来越刻骨

不再有梦

即使是有

也只有你在出入

今夜好想哭

让我无数的泪珠

汇集成湖

我想在如镜的湖面

看看你善变的'脸谱

用我不尽的相思

串起这晶莹泪珠

把它戴在你的胸脯

这就是我送你的礼物

今夜好想哭……

篇6:如果有时间就多写点吧心情随笔

如果有时间就多写点吧心情随笔

矛盾曾说:文学作家不仅是一名艺术家,更重要的是一位思想家......尤其它把深层次的精神上一种难以表达的东西传递给你,让你能够从中吸取无穷无尽的力量。魏平也这样写到:文学作品承载着读者的内心世界,让读者在品读文字的同时品味作者的心路历程,当作者描述自己体验或不曾经历的事情,一种新奇或共鸣油然而生,尤其是那优美而动人的语言,让人陶醉其中并流连忘返。文学是思想的精灵,情感的寄托,无论你是辉煌、抑郁或失落,打开一本喜欢的书籍,它总是能够帮助我们寻找一个精神家园。

写文章是文人的爱好,也是文人脑力劳动所体现。文章能把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字充分的利用,能把世间美好的、丑陋的人和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能把当下包罗万象的社会描入纸笺,珍藏为历史。

哪朝哪代的知名人物、文化遗产不都是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如果没有文字的记录,没有篇篇史章,当今的我们将是一片空白,无法得知历史;也无从继承先人的智慧;更不曾拥有现代的高科技。如果没有文字,只禁锢于头脑中的思想,都将是昙花一现的虚幻,而精妙的言论会随风飘散,仍然没有存在感,只有文子的记录——不论是打印的方块字还是手写的钢笔字。

唐诗宋词为世界所触目,是历史上文化鼎盛时期,留给了后人取之不尽的文化食粮,至今仍被文人墨客佩服的五体投地。我们是新时代文字的拥有者,有现代高科技的写作工具 ,有丰富的物质基础.......总之比古人条件优越得多。我们更应写出珠字玑文,应为“前有古人,后有来者”,这也使我们不赋予历史,没白拥有文字!

其实,我个人很想挥发下笔墨,只是没有很深的文字底蕴。偶尔写一些浅浅的篇章,从不能长篇大论。人永远无法脱离现实,因为现实是准则,你只有面对。人到中年,事情繁多,上有老,下有小,还要食人间烟火,本人又经营一个公司(华宸饮水机内胆制造厂)。每当想起一个素材,怦然心动,坐在办公桌前,刚深入写作主题内容时,突然会有客户的电话,或是亲朋好友的那些琐碎之事,扰乱了思维,只有草草落笔。

有一次,我去大学城找任教的老同学,看见校园树荫下、草坪上三三俩俩的大学生们,他们手捧书本,头顶蓝天白云,身边有花草相陪,静静的天空,和煦的春风,优雅的环境,那投入的神态让人羡慕。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学习,有安静的环境写作,没有纷忧,没有琐碎的`生活。

我对文字有太多太多的感慨,太多的眷恋,年轻时的梦想一直被搁浅!有时很想放弃事业,离开这灯红酒绿嘈杂的都市,远离喧嚣的杂尘,走进深山老林,找一个世界安静之隅,独自清欢,欣赏着文人们的卓著,静静的写自己的篇章,俢篱值菊,让以往的梦想得意安放!梦想归梦想,但总脱离不了现实的羁绊。

文人是时代的精英,肩负着历史的使命。理应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去讴歌身边感人的事迹,把人们美好的思想充分地弘扬。人的一生匆匆而过,不知不觉我们都会步入耄耋之年,趁我们还拥有清醒的头脑,还有健康的体魄,拥有知识和时间的宽阔,流年未央,那就多留些笔墨吧!

篇7:心情随笔:情调这东西

深冬,好久不和朋友们联系了。

一个人呆着 。

新家离海很近,于是,喜欢上了坐在窗前看海的日子。

冬天的岸边很静,静的有些寂寞。海水也不像夏天那般喧哗,只有几只海鸥在起起飞飞地觅食。这样跟着海鸥的身影“飞”了一会,又觉得无趣了。海中有一座小岛,成了我远观的风景。它的形状像睡佛,尤其在雾天,“佛”会随着雾气悄悄地在海里消失又悄悄地从海里走出来,情景很蛊惑人。慢慢地,感觉自己似有佛缘,有好几次,身体仿佛要飘起来随佛远去。

我问红,我是不是有些无聊了?

红说,这是一种情调。

情调?我有些茫然,赶紧查百度。百度说,情调是人们情感体验的一种方式,它是作为一种情绪色彩和心理过程而表现出来的情感。

原以为,情调这两个字很神秘离我也很远。我印象中的情调,比喻说,是在阴雨天一个人跑去看自己喜欢的某种花;或许傍晚和爱人散步时,在一处树荫下说几句久违的心跳话;又或许约一位知友喝杯咖啡,用一种近似倾诉的声音说着自己的心事,有霓虹闪烁,映腮泛红霞----。

如此看来,情调这东西,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

红是个做事大咧咧,说话大声大气的人。总之,让人觉得不是位有情调的人。

第一次到红的家,想象着她的家会和她本人一样简单。可待进了门,单是迎面的一袭小碎花窗帘,立时就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令人惊喜和悦目。原来,红的内心是个有情调的女子。

坐在她家的藤椅上聊天,泡一壶大红袍茶。客厅里养着长势葱茏的绿色植物。阳光透过小碎花的窗帘照在屋里,花影便在琥珀色的茶水里抖动。再看茶叶静卧杯底,像低眉敛目的女子。在这样的环境里倾谈,觉得彼此很容易打开自己,容易看见对方,安然又清新。

与红的情调相比,父亲的做法也算是一种情调了,只不过,他的这种情调不是年轻人的特意讲究,而是散发内心的一种独白。

母亲去世后,除有儿女陪伴,就数门后的那把二胡了。走进父亲住的大院,总能听到楼下的阿姨对我说,闺女,听,你父亲的二胡又响了。没错,我也听到了,声音传到老远。而我常常当作是父亲叫孩子回家的呼唤声,就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脚步。所以,心里会酸酸的。

当然,也有欢乐的时候,有时父亲和我聊天聊高兴了,会突然拿起二胡拉上一段京剧,我知道父亲此时的高兴是发自内心的,就赶紧做倾听欣赏的样子,遇到会唱的曲子,就随他拉的调子唱上一段。这时的父亲脸色闪着光亮,头随着调子的节奏摆动着,完全沉浸其中。我望着父亲,心里感到很幸福。也算是父女相处的一种情调吧。

但是,自从父亲今年春天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后,这样的欢乐就很少了,一向坚强不服输有军人气魄的父亲,常常感到浑身无力,天天在家躺着,我也有多天没听到父亲的二胡在窗外飞扬了,大约只听到过一次,也就响了几声,声音涩涩的,父亲叹了口气,放下了二胡。

没有了二胡的陪伴,父亲似乎也就没了情调。我的心就像下了一层霜那样冰凉。终于明白了,无论是谁,总离不开情调这种东西。

不管你承认不承认,接不接受。

听戏,写字,聊天,发呆也是一种情调。人到一定年龄,是往回收的,收到最后,只剩下三两个知己了,再具体点,有一座老房子,有一处小院子几把木椅一方木桌,相聚时,听听戏,也读点书写写字。某天,一位不来了,另一个人就发发呆,与身边的小狗说一些可有可无的话。从腮红到暮年,把日子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做饭,腌咸菜,煲汤也是一种情调。这情调看似婆婆妈妈,确是连接一家人快乐和睦的纽带,吃饱喝足了,在日影里睡去,光影一点点落下去,那些雕琢,那些华丽,那些不必要都悄然而去,留下的是笃定,静默,一副睡眠图,确是人生最真实最珍贵的生活原色。

而我,本是地道的北方人,却莫名地喜欢南方,尤其在北方干冷的冬天,泡上一杯茶,吹开一片茶叶,便有一种恍惚,忽而想起曾经见过的'采茶情景。谷雨之后,一片片的嫩茶尖,纷纷落入竹筐里,仿佛置身春天的江南,也一直梦想着,像一只候鸟一样,每年春天到茶乡走走,到雨巷打打伞,做一个诗意女子,浓也有味,淡也有味。

搬了新家,随着自己的喜好在装饰上做了一些改动,屋里散发着温馨的味道。多年来我只养一种叫吊兰的植物。随便拔下一簇就能养活它。茶几,窗台上,隔断上---家中全是吊兰。近日,朋友送了一盆绿树,说是叫幸福树,它就在客厅的一角,与吊兰相比,它还像是一位客人,小心翼翼地看着吊兰的眼色慢慢适应着。于是我就想,家里多了一种植物,对于它们来说,也算彼此的一种情调吧?来日方长,希望它们能相互适应,一起陪我过日子。

清晨醒来,四下寂静,滴滴答答的声音听起来格外清晰。不知是时钟在走,还是窗外风吹老柳树的沙沙声,内心突然美好起来,只觉得自己就是一颗颗绿色的吊兰,恬静而蓬勃地生长在温柔和有情调的日子里,生长在安然的光阴里。

看了看身边的他,朦胧的晨光里,他轻轻地鼾声合着滴滴答答的声音睡的很安谧。此刻,很想推醒他,和他聊聊天,说说梦,说说白天的事---但我,只是轻轻地伸过手去,挽住他的臂膀。像一棵根系悠长的藤,而他就是一颗枝叶繁茂的大树。枝叶交叠,搭起一片绿荫,相互陪伴。

此刻,此生,我在,你在,便是幸福。

篇8:友情这东西-心情随笔

友情这东西-心情随笔

人一生要走很多路,有康庄,有阡陌。会遇到很多人,有真心,有假意。

我的人生之路并非一直坦途,也不热衷于与人周旋,因此没有华丽的背景,没有绚烂的映衬。只是坚持着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不惊扰别人,亦不勉强自己,在喧哗中寻找安静,在沉闷中制造欢乐,踟蹰而行。却又何其幸运,总能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心情,遇到一些自己想遇到的人,用真心用理解用懂得来陪伴。

友情这东西,是你无须回头也知道我的到来,是不常见面也了然的.默契。

像快乐找到了共鸣的途径。像委屈找到了渲泻的出口。

像想要任性的时候,一起做的幼稚的事。像想要遁逃的时候,你说的那些损人的话。

其实,正是真心,才会不说无关痛痒的场面话,才会愿意一起偶尔的不成熟,才会不要看到谁的不理智。

友情这东西,一旦玩真的,也照样刻骨铭心。

篇9:回忆这东西-心情随笔

回忆这东西-心情随笔

回忆这东西_心情随笔

借用艾青的一句话:为什么我们的眼里常含呆木?——因为我们对这回忆看得朦胧。

过往虽已成过去,但又有谁能肯定地说过去就一定不再提及?那么多诗,那么多文。不少篇幅就在叙述回忆。是什么魂牵梦萦着这世间底蕴最深,笔锋最顺的文字涌现?在我们的脑海深处是什么音符在跳跃?我们总是感慨着这白驹过隙,幽幽怨怨、缠缠绵绵着把该走的年华一步一步走完。到了一定年头,悲叹一声,转身瞧瞧自己深一脚浅一脚的步影:“想当年……”这样说起来,还带着点老成的忧郁。你都忘了你曾经历过什么。

我们都忘了。

若要真正探讨这回忆的来源,那谁也说不清。不是所有东西都有你想象中的水落石出,就像不是所有小说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你先闭上眼,深呼吸,再睁开。想象着你换了一个眼光看自己,看世界。也许你会把回忆看得更透彻些。这不是由什么原子分子组成的细胞,我也不管它有没有细胞核。反正,它是一种精神世界的产物。一旦某种不明物体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在你脑海中留下点映像。你会反复思索,一遍遍闪过。有趣的是,你想忘也忘不掉。当然了,按正常情况发展,你会对这东西进行心与心的分析。它缠着你,你念着它。少了家人的亲昵,也缺了恋人的缠绵。但却有种磁力吸引着你。你,终究变为它的奴隶。当你忘了一切,看着这麻木的自己。回忆就好比伤疤,在你崩溃的时候时时刻刻都能闪至你心中,不会忘却的。触景生情什么的,难道你没经历过,就能触的了什么景,生的了什么情吗?

脚步匆匆的我们,也许就是少了那么份经历——你大概以为我是要这么写的吧。其实不然。我倒认为现代人不一定就比战争年代的人会少经历些什么。磨难也好,苦难也罢。就拿信息化的现代来说,我们的信息摄取比先人多得多得多。我们想的看的是一种种文化凝聚的最微妙的一部分。我们应满怀感激。我们经历着种种我们不敢想象的,我们甚至可以去追溯战争年代盛行的而现代却灰飞烟灭的一种精神世界的东西。看过些文字的人普遍都会认为,精神世界绝对比肉体世界高尚一万倍。那么,就顺着这个逻辑,我也不去反驳什么。经历,还真的就不一定是在亲身触碰过的东西上,你说呢?

回忆的基因据我这个土鳖的推测,也许就是经历。

一段美好的回忆往往成就一篇唯美的诗章,一段幽怨的回忆往往成就一篇戳心的悲剧,一段尴尬的回忆往往成就一篇少年味儿的情书。

我们对我们的回忆,都干了些什么?

试着回想,当老师在滔滔不绝的时刻,你旋转着的那只黑色水笔寄载着什么小小情怀?你呆若木鸡地盯着的窗外新绿的枝丫被你心中何来的悲雨斜打着?是不是感觉发呆的时候世界就分了两边,似乎连眼前的光线都能变出几个影来,你慢慢,慢慢地陷入回忆。回忆的那段时间,好像抛下了一切,连眼睑眨一眨的迫求都抛掷脑后。我还是很想得知,我们那时都在想些什么?无从得知。

人,就是那么个奇妙的东西。好像事事都循规循矩,妥妥贴贴的时候,又有那么个无法解释的东西任你去猜测,揣摩。然后自己给自己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敷衍过去。即使真的没那么合理,反正也只是搪塞。若真的是让你想炸了脑袋也想不出半个一撇来,你还真的会痛苦上那么一段时间。不过我无法确定你是不是每次像我这样最终得知继续想只是让自己更烦恼,更神经质罢了。所以啊,回忆总是让你欲罢不能。生理上虽还是占主导地位的,但是它也会造成你精神上的转移。我坚信我们的注意力具有专一性。“一心不可二用”这一词可以为我澄清。那么,当我们全神贯注地想着我们的小小回忆时,脑海里就只剩下自己,还有自己与回忆的那微不可闻的紧密联系。除此之外,其他事情就都不再会有了的。也许只有这样,才能初步解释为什么我们在发呆的时候麻木却又自然了。

明知道有些回忆去拾起来只是会让自己难过而又更加难忘。但是我们还是会时不时地在某一个闷热的`午后去唤醒这些无趣的回忆。有些悲凉都是我们自找的。有些忧郁明明可以靠自己去回避掉的。但是人就是这么一种矛盾的动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但是抛掉我们主观的看法。也许,人的生活中,就是要那么点忧愁才会更丰富多彩也说不定。

也许你在街头看见某对情侣秀恩爱,你就会想起先前那段失败的感情。这恐怕才叫做触景生情。然后你的脑海里翻江倒海般的把所有早已在风中被打散的记忆全部搜刮出来。明知道越想越难过,但是精神免疫系统就是那么得不着边际。还是得去想。想逃也逃不掉,想忘也忘不掉。于是乎,我到现在才知道,那些烂言情中的“我求求你忘了我吧。”原来还真的是有那么点根据的。我不确定人是不是一个犯贱的动物。我只能揣摩很多事情都是我们自找的。但是胡乱责怪吧,又觉得对我们稍稍有点严厉。要是我们真的有那么一点自控能力,也许就真的抛掉很多的回忆,每天每时每刻都以一种期待新鲜、奇特的生活观去活着。想想这样还是令人有些后怕,还是不怎么妥当的。若一个社会里没有了回忆,那么失败教训、经验又从何来?还不是一个可悲的“无人”社会?这样就又重新矛盾,一切又都有个结了。

也许,这个自然早就赋予我们一些独有的天赋与缺憾。天赋不用解释,我们一直引以为豪的统治世界的权力就是最大的天赋。那么缺憾呢?为何要在我们这些“完美”的动物身上留下些什么缺憾呢?美中不足的我们又离完美差几步呢?也许一切无从得知。但是,回忆这东西,一定算得上我们的天赋,当然了,也是我们的缺憾。那么天赋是不可少的,缺憾也一样。现在我眼前的这个长满小草的小土坡,我们把它安在记忆的什么深度?在哪天我看到了一个和它相像的土坡,也许我就会想起它来。再如,若干年后我也许会想起如今的我正在给你们解释我眼里的“回忆”。那么那时的我对回忆又是个什么态度?会有多少变化?我不知道。但是,一切思考的基础,就是我现在正在输入的一个个小小字符。

在某个深夜,我被一个温柔的声音夹杂着淡淡喧闹敲醒。发现自己在这长长的空荡列车里独自一人,头上是地铁广播。我的头炸了。首先第一个问题是已经回答过的“我在哪里?”。其次,我为什么会独自在这节车厢中?睡着了?被绑架了?恐怖片?还是依然在梦里?此时,我所需要的正是回忆。不过,我大概呆木至3秒钟便会找回意识与记忆。然后,在地铁上睡着错过站以至于到最后一站的小事件又显得再正常不过。我起身,重新上了返程的地铁,至于会不会再次睡着错过站……谁知道呢?

我们所需回忆的,可以是让自己开心幸福的点滴,即使是伤心的过往也没多大的问题。我们依然会看开的,就像之前你还没遇见我的时候,不是吗?

回忆这东西,娓娓道来还真是有点滋味,连我自己都没想到。

解剖回忆……

啧啧啧……回忆这东西。

篇10:春天的东西心情随笔

春天的东西心情随笔

春天来了,学校里的树也开始吐绿了,偶尔还是有风,吹的树枝乱摇。没有绿叶陪伴的时候,树枝总显得寂寞,被风追来追去,单薄的可怜。

和往年一样,今年的春天属于陌生的自己,去年此时,今年此时,恍如隔世。倒还是属于自己的,属于自己的青春岁月。略有遗憾。有时候想,春天是个特别容易抑郁的季节,花开了,鸟鸣了,甚至气温也开始追逐身体的温度。反倒是身体,越来越使着小性,困乏地消极应对。

也许应该是在夏天,那时,心情随着气温升高,high一点再high一点。让汗水洗刷毛孔,唱歌,张扬。然后一盆冷水,从头到脚,体验另一种不同的`感觉,说一声,好。没有什么季节和夏天一样,说变就变,人的心情也一样,说变就变。前一秒高歌一曲,后一秒体味清凉。可能是秋天,提到秋天老想起咖啡的颜色,除了那满目的落叶还有少女们的衣服,那个颜色,美好,娴静。接近于肤色,让人轻松。甚至是冬天,一边捂手,一边盼雪,总是向往那样的雪白世界,雪儿就那样盖住了暗色的屋檐,盖住了巷口的垃圾站,盖住了有点枯萎的小草。

可总没有春天,不算美丽的春天,老实说,我并不喜欢春天因为这个季节的温暖带着凛冽的寒意,稍不小心,寒入心肺。可总有一点期待,一点温暖的期待,一点略有神经质的期待。盼来的竟是炎热的夏天,我脑子里是没了寒意的春天,看着万物复苏,看着柳儿伸腰,花儿微笑。困乏的时候找块没有寒意的草地,躺下来,看看白云,看看蓝天,咪一会,听一听风的声音。

春天总让我不知所措,刚洗好的衣服,晾在阳台上,转瞬就冷了,看着尴尬的天气,尴尬的我,总也摸不到它的脾性。春天也是郊游的时候。爬山,踏青,甚至是相约的晚宴。总是那么合适。我愿意在这个可以穿出花样的季节里和你相伴,一起,做什么都好。在你眼里,我是美的,就好了。

篇11:记忆力是一样东西心情随笔

记忆力是一样东西心情随笔

记忆力是一样东西

人们经常谈起自己的记忆力如何如何。仿佛记忆力就是他们拥有的一件东西。他们说自己拥有好的记忆力或者差的记忆力,就像谈论拥有健康的牙齿或者不健康的心脏一样:或者把好的和差的记忆力比做强壮和瘦弱的肌肉(见误区七);或者把记忆力减退看作如同视力下降一样。其实,记忆力并不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称得出重量或者能够透视的物质。我们不可能打开一个人的头颅说:“这个人的记忆力很好,看起来很健康。”或者说:“那个人的`记忆力看起来很差,必须把它取出来。”又或者说:“这个人需要进行记忆力移植。”

“记忆”是一个抽象概念,它表示过程而非结构。一位资深的记忆研究人员曾经说过:“在过去10多年里,我对记忆的看法已经从记忆是一种固定结构(头脑中固有的东西)转向记忆是一种活动过程。”记忆不仅不是一种可以被认知的固定结构。记忆的过程也不能被定位在某个可以识别的大脑部位。大脑中没有任何一个具体部位能够产生记忆。 (研究人员连记忆时大脑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都没完全明白,更不用说知道记忆发生在哪个部位了。)

因此,把记忆看作抽象的过程而非具体的物质更为合适。实际上,记忆并不是单一的过程,而是许多不同过程的组合(包括活动、技巧、性质等)。近来改善记忆的方法集中于记忆的不同次系统——记忆至少分为3个次系统:感官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许多心理学家相信,长时记忆由几种不同类型的记忆组成(见第二章)。

即便是针对某个具体对象的记忆,也可能涉及该对象的许多特点。假如你了解某把椅子所属的类别(家具)、特点(大)、功能(坐)、位置(客厅),你就可以记住它。你也可以根据你各个感官的感受来记忆。比如,某物体看起来像什么、听起来如何、感觉怎么样、尝起来或闻起来有什么味道等,因为这些信息属于不同的类型。记忆时的效果就会存在较大的差别。例如,一个人能复述出某次谈话的内容,却不能弹奏出一支曾经听过的美妙乐曲。也有一些运动神经记忆不是人们有意识进行的,比如,让你详细描述怎样系鞋带,或者让你说出打字机上的某个键的具体位置。

当心理学家试图对记忆力水平的高低作出判断时,他们必须先确定合适的测量标准。鉴于记忆力本身的复杂性,这种做法非常必要。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记忆力测量标准是韦氏记忆量表,它由7种不同的小测试组成,把每次小测试的分数加在一起就得出了记忆力的总成绩。然而,在应该测量哪些特征这个问题上,心理家们的看法总是不一致:他们对9种记忆级别进行分析后发现,一共测量出多达18种不同的记忆特征,而没有一种级别具有10种以上的特征。

因此,在论及提高记忆力的时候,我们不是在谈论那些使记忆力变得更强、更好的东西。因为我们已经知道,“记忆力是一种东西”这个误区包含两个错误概念:其一,记忆力是东西(有着具体结构而并非抽象过程):其二,记忆力是一种东西(是一种记忆力而非多种记忆力)。这个误区是其他各个误区的基础。

篇12:下半年高级过了B 写点东西希望有帮助

刚才发现可以查11月higher的成绩了,于是战战兢兢就去查了,

还好,是B。之前到有点担心怕万一没过。专四都裸的我这次BEC是真的花了时间和精力准备的,没过会伤心的。。

废话结束,下面讲正事。

一。为什么要考?

总看到很多人犹豫是要考还是不要考,纠结于这个证书到底有没有用。其实,不管参加什么英语类证书考试,都要找到一个初衷,如果是想在考试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那就考。如果纯粹是想拿一个非常有用的证书,这个其实很难说,现在基本没有什么证书就能保证你可以凭此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我考试的初衷主要是两点,一点是自己一贯很懒,所以想报个考试找点压力,否则时间就浪费掉了(想想higher那报名费,咱就是为了人民币也要好好准备一下啊);另一个就是想尝试一下对一个完全陌生只听过名字的考试,如何从了解考试到备考这一系列过程做下来。

还有一个看到很多人疑问的,是报中级还是高级。这个可以参考四六级的成绩,以及自己能够或者打算花多少时间在这个证书考试上面,再决定。如果是英语专业大二以上的,建议直接报高级。

二。书,资料

我买的书是:人邮真题2,3,4辑;经科出版社的BEC HIGHER课本,教师用书,同步辅导;经科的那本陈小蔚口语书

我虽然是英专的,但是对business处于空白状态,business english是学什么也不知道,所以果断买了HIGHER的课本,那个课本比真题要简单,但是我觉得很有用啊,编得很好,跟中国人编课本的思维不一样的。不是只为了这一个证书,从那本课本上可以学到很多商英的有用的知识的。教师用书是主要用来看作文的范文的。同步辅导的话,用来扫荡单词比较方便,对于我的主要用途是里面对商务知识的补充介绍。口语书相当之有用,有商英的表达,还有很多商务知识。真题是一定一定一定要买的。真题的听力可以在网上下载,不用自己再花钱去买了。PS:新东方有出的一本很小很薄的BEC高级词汇,非常废,一点都没有用!!!higher的词汇,搞定课本上的,真题上的,足够足够足够了!太专业的名词不用知道的。

三。准备过程

先了解考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了解考试之前盲目做准备很有可能是无用功。可以先在网上看考过人写的经验,在网上搜一些很基本的问题和疑惑,有条件的问下考过的熟人。总之各种渠道,要了解:考试分几部分,考试时间,哪个部分容易哪个部分难,应该花多长时间准备,怎么安排。之后就开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大概的计划。至于通过率这类考试信息,知道也可,不知道也没什么,别人通不过不代表你也不过,别人过了也不代表你就一定会过。接下来就尽量按照一个大的计划框架来复习。事多的,可以根据自己认为的重要性,排priority。最后不到一个月的时候,我当时就把bec考试作为了no1 priority。其他事情跟其有冲突一律推掉或者延后。之后复习的时候基本是,听力一直在听,先看完了课本,然后开始做真题,课本快看完的时候开始和partner练口语。

四。说下具体的几部分(阅读,听力,写作,口语)

我这个人很懒,而且有拖延症。所以,其实我是暑假就买好了书,还带回家了,愣是没看,一直拖到开学九月份,那个时候又忙别的事去了,还是没看书。国庆前又迷上了《步步惊心》,于是国庆节的复习计划又报废了。国庆后回学校,发现时间有点紧= = 所以我真正开始花大块的时间准备是在10月中下旬。时间很紧,不要学我这样。。。。。。

在真正开始准备之前,还是做了一点事情,一个是了解了这个考试,一个是找好了partner,一个是听力很早就开始听了,

阅读:

这个大概是我整个考试里面的弱项。时间对我来说很紧很紧,总是超时几分钟。阅读其实说难也不难,总之逻辑分析很重要很重要,一定要完全搞懂里面的逻辑关系。我觉得吧,虽然课本上的阅读和真题不是一个段位的,但是看看课本上的阅读文章还是有帮助的,觉得思维方面是一路的。

听力:

听力一定要尽早准备。听力就像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尤其,bec大部分听力是英音,我们比较习惯的还是美音居多,所以要适应英国人讲话啊!整个考试我准备的时间很短,大概一个月左右,但是听力是9月份就开始听了。开始没有听书上或者真题上的,只是上bbc的网站上去随便听点节目。wake up to money这个节目我觉得挺好的,关于经济的,weekday的时候每天半小时,可以在网上直接听,就是似乎没有script。那个节目的语速比较快,多听几天也就差不多可以听懂了。还有就是,我弄了一百篇有字幕的bbc新闻在Mp4里面,走路的时候就会听(确保你附近的环境是安全的前提下),还有洗衣服什么的时候,每天上床的时候。我喜欢哈利波特,所以那段时间也去看了一些HP演员的采访和节目(都是英国人。。。),也算娱乐同时兼练听力。总之听力就是要坚持,不断的听。

写作:

一开始我最怕这个。但是,后面那个图表图,多写几次,就会找到点感觉的。一定要仔细仔细仔细分析后面的samples。注意,sample是分等级的,要重点分析的是等级高的,千万不要看反了。sample后面一两句话的点评也要好好看,好好分析。有条件的,可以找教英语的老师帮改一下。后面的大题,我没有选定一定是letter ,report还是proposal。三个都各练了几篇。这一部分,我觉得重要的是,你对那个题目的背景知识知道多少。因为题目里没有太多信息,基本靠自己凭空捏造。而三个格式,都很简单的,看一下就知道这三种文体分别是什么格式了。重要的还是你对那个题目,能够讲出多少话写出多少有实际意义的东西,还要用evidence去支持。

口语:

找个好partner吧~ 我大概是提前三周的样子开始和partner一起练的。觉得口语的话还是和partner一起练效率高点,每天一小时,按照那本口语书的章节,一节一节练过去。前三章是重点。练不完口语书上的专题没关系的。练口语要控制下时间,商量好谁先开始话题,谁转折,多练几次就会有默契了~~~然后,口语的第一部分绝对是可以事先准备的,大概也就那么些题,问你是什么专业的,未来打算什么样工作,喜欢什么样boss,口语书上最后有一些样题,把第一部分的练了就OK了。还有哦,有些考场是会提前考口语的,论坛上会有好心童鞋贴题上来,记得倒时候上来看看。我那次就是上来看了,看到题目了,但是,但是,我没看清楚题目就先直接复制到文档了,然后就没看= = 第二天考了口语才发现,跟我抽到的题目差不多啊。。。。PS:口语考试的老师很Nice很Nice的,不会紧张的。

五。关于真题

真题一共有12套,我很惭愧的只做完了6套,第二辑没做,第三辑挑着做的。主要是开始做真题的时候已经只有十几天了吧。不过把三辑的所有听力都听了,没做题也放在MP4里听了。我觉得,真题不在做的多不多(当然还是要一定做的。。。。。),而是,做完每一套真题一定一定要总结。我是专门买了一本活页本写总结。做真题的时候是找的整块时间坐在图书馆一口气做完一套,然后就对着答案改。改完之后统计,每一部分的得分多少失分多少,写一个关于整张卷的小结;再针对每一部分(听力,写作,阅读),分别写总结,找出不清楚的地方,出问题的地方,以及要改进的地方。口语的话,与Partner练了几次后就可以开始总结了,比如开头一般会用那些句子短语,中间转折有哪些说法,表示同意有哪些表达方式,以及对话的结构有哪几种这些;还可以总结一下口语第二部分的思考角度。作文也可以总结一下,高分sample为什么高分,低分sample是哪里出了问题。对于作文,我感觉,语言的多样化很很重要,还有就是结构

篇13:因为我知道,有很多的东西我都得不到心情随笔

因为我知道,有很多的东西我都得不到心情随笔

你总是笑的很美,是因为你不想让别人看到你哭的时候有多狼狈

你总是坚强无谓,是因为你知道自己的软弱无人安慰

你总说天空很蓝,却离自己太过遥远,你总说星光璀璨,却无一颗为自己而闪

我却说是你太傻,把自己放在了万人中央,却让自己孤独的如此漂亮

是你太懦弱,天真到用酒精尼古丁在无人的夜,狠狠的麻痹着心肺

还是你真的很累,那单曲循环着的歌,是不是你仅有的安慰

你把你的'十七岁给了秃废,你竟把你最美的年华就这样浪费

你是天真还是装醉,你是真的不懂还是太累

不懂一直都不懂怕黑的你,为何深深的爱上了黑夜

不懂一直都不懂怕冷的你,为何偏偏恋上了白雪

不懂一直都不懂喜欢真实的你,为何每每都带着虚伪的面具

现在明白了,原来我自己一直都不懂我自己

我以为我可以活的很快乐,我以为我可以活的很洒脱

我总是这样那样的以为着

直到我站到了现实面前,我才知道,我错的有多狼狈

流干了眼泪,忘记了疲惫,却始终都无一人给过安慰

不甘平庸,不愿无为,却也只能被喧嚣的城市碾压成灰

记忆力是一样东西心情随笔

随便写点高中作文

很想很想诗歌欣赏

很想作文500字

很想当个差生记叙文

心情随笔

心情随笔

我很想长大作文900字

很想优雅的生活散文随笔

晚上失眠写点感悟人生的句子

很想写点东西-心情随笔(共1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很想写点东西-心情随笔,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