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教学活动实录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黏黏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边城》教学活动实录(共含20篇),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黏黏”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边城》教学活动实录

篇1:《边城》教学活动实录

《边城》教学活动实录

《边城》教学活动实录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沈从文以及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多角度、多层面地品味小说的“美”,体会细腻浓郁的抒情色彩。

(3)鉴赏细节描写,进一步探究翠翠的形象。

(4)继续培养学生读、思、记、评的学习习惯;适时进行相关写作练习,巩固提升能力。

设计依据:

(1)学生的学习规律、学习需要及课标的要求。学生对小说鉴赏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已有了解,进一步提升鉴赏、审美、探究能力是学生新的求知需要。按照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应该一是知识层次,二是理解层次,三是欣赏层次,四是探究层次,五是写作层次。

(2)教材本身的特点。《边城》情节、人物等描写并不十分突出,但语言文字美、环境风情美、人情人性美却十分突出,可通过品读培养学生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

二、活动过程

整个学习过程基本思路是“由外到内,由读到品,由浅到深,由赏到写”。

第一步———由外到内

目标:了解作者沈从文以及沈从文的小说风格,强化多角度积累和认知。

时间:四课时。

活动一:了解沈从文

利用双休日,鼓励学生自己查阅作者的生平及创作风格等有关资料。在课堂上预习阅读小说《边城》,将自己的感受点评在书上。并从中摘抄自己喜欢的段落、句子,字数800—1000。然后学生互相交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也将一些重要资料以提问的形式进行补充展示,学生完善自己的笔记。

活动二:了解电影《边城》

学生观看电影《边城》。观看前,要求学生要作简单的笔记,可以记与小说《边城》不同的地方,也可以是自己的感动、感慨或疑惑。目的是强化学生欣赏、思考、评价意识。

活动三:交流感受

学生有的说“电影不如小说精彩,特别是翠翠这个人物,电影里只是外表很可爱,个性不是很明显”,有的学生意见相反。有的学生说“湘西在作者的笔下很美,但是我想象不出来,现在看到影片中的风景,我更佩服作者驾驭语言的技艺”。有的说“影片结尾不如小说中的结尾,小说中将人性展示得更美”。

思考:课程标准中选修课较必修课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这部分内容看似与考试无关,但却是学生理解、鉴赏本文的大背景,是使学生认真学习和探究本文的钥匙。“大语文”就是语文学习的特点,让课堂“丰富”起来,才能让学生“活跃”起来,更何况学生间的交流形成互相促进的“场效应”,对面向全体提高语文学习效率非常有益。另外,预习等环节充足的时间是学生认真品读的保证。

第二步———由品到思,由浅到深

目标:(1)多角度品味小说的“美”,体会细腻浓郁的抒情色彩。

(2)通过鉴赏小说的细节描写,进一步探究翠翠的形象。

时间:二课时

活动一———赏析自然美

教师导入:沈从文说过,“美”字笔画并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认识,“爱”字虽人人认识,可是真懂得它意义的人却很少。在边城里,有一片晴空,有一轮朗月,有一汪碧水,有一腔痴情———边城是一方净土,那里有我们向往的平和、宁静。让我们一起走进《边城》,感受沈从文先生笔下的美和爱。

在学生总结出《边城》的美表现在“自然美和人性美的统一”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朗读文本中三处表现“自然美”的段落,思考给每部分加一个题目,交流对具体描写语言的感受。在品读和交流中,学生体会出沈从文小说的语言有着诗歌的意境,哲理的隽永,古典的精致,人景相衬托更富诗意;同时也赏析了描写技巧,如描写的角度,修辞手法等,过程中学生随时记下相关感受和评价。

活动二———赏析人性美

教师导入:世上最美的东西莫过于凄婉缠绵的情思,玉溪生李商隐说“春心莫与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鲍照也说“两相思,两不知”。沈从文用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醇厚的世俗人情,表现他心中的缠绵质朴的爱和人性的美。让我们一起来发现它,展示它,品味它吧。

要求学生概括小说中“人性美”的内容和具体体现,形成提纲文字,进行展示交流。

学生不但能概括出《边城》的人性美,而且能体会到形式优美,语言富有诗意。

活动三——探究人物

要求:1、在小说中,翠翠这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心思和行动往往给人以一种难以琢磨的感觉,你对文本中通过细节描写刻画翠翠的内心情感有怎样的理解?你有哪些疑惑?请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2、对讨论的结果进行小结。

学生的问题有以下几种:

(1)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生意人的杂乱声音,为何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2)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 ,产生出走的念头?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后来心中又“很觉得悲伤”?

(4)最后,祖父唱了十首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

围绕着这些问题,学生再细品文本中精彩的细节描写,揣摩主人公的心理,动笔评点,然后互相交流、探讨、完善。这样在“读———品———析”中,学生感受到翠翠内心细腻的情感,认识到翠翠不仅表面善良、美丽、清纯,而且具有自己的个性,立体而丰满。

学生小结(包括自我收获)举例:

“《边城》是一幅描绘人性的风俗画,是一首讴歌人性的赞美诗。沈从文塑造了翠翠这一形象,充分表达了他表现人性美的创作意图,发挥了以美好人性净化人们心灵的‘治疗’作用。”“我佩服沈从文先生在语言运用方面鲜明、独特的个性。作者善于将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对翠翠的描写,通过粗线条的外部刻画和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把人物羞涩、温柔的个性突现出来。通过这节课,我又进一步掌握了从细节描写中分析小说人物的方法。”

思考:语文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上活动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尽可能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从而领略文字所蕴涵的丰富内容,感受文学大师运用文字的高超技艺,接受美好情感的熏陶,提高学生的鉴赏、运用语言的能力。让课堂“美好”起来,让学生“高尚”起来,渠道就在学生动手动脑动情的语文课堂中。

活动四———串珠成链

学生交流中出现了他们很感兴趣的两个话题:即怎样看待翠翠的爱情、小说的主题和结尾。教师因势利导,尝试引导学生通过古典诗词、现代歌曲对上述问题进行个性化解读评价,要求形成发言的文字提纲。这是一个临时生成的目标。

由于前面学生几次深入探究文本,所以他们的成果很快就展示了出来。例如:

例1:翠翠对傩送是“众里寻他千百度”,当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时,她知道她的爱应该归于谁了。例2:翠翠在渡口默默地等待,纵使“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她依然守望着她的家园———她的爱。例3:一个学生用亚宗的歌曲《等待》诠释了小说的结尾———翠翠那份默默等待的美好。“像鲜花开放的青春,在秋风中凋谢了,秋日里忧郁的目光,注视那个失落的灵魂,到底该去哪里寻找,那个明媚春天的来临,等待等待,等待明媚春天的来临。”

思考:单纯的认知感受能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但是如果不抓住契机,把“这一点”、“这一篇”与“许多点”、“许多篇”连系起来,让学生在更大的联想、比较的空间中,丰富体验,提升思维层次,形成能力,那么学生只经历了热闹,却丧失了更多收获的机会。

第三步———由赏到写

目标:通过写作练习,进一步体会、评价人物性格、命运和作者的写作目的。将片断感受、认识升华为系统完整的理性表述。

时间:二课时

活动一:续写结局

学生沉浸在对《边城》主人公结局的惋惜中,这是学生能力提升的良好的生发点,所以我安排了一个15分钟的小练笔,并让学生交流比较哪一种结局能更好地体现小说的主题。这样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又提升了写作和鉴赏能力。

片段一:青山依旧,阳光缓缓地爬上山坡,映照在水中。翠翠照样早起,柔柔的清风似轻罗小扇轻缓绕过翠翠的身旁,五个春秋给她清纯的脸庞添上了一份刚毅。看着对岸隐隐约约走来过渡的商客,她迈上爷爷为她留下的渡船。

清澈的溪水推着渡船前行,当船靠岸时,一个熟悉的人影闪现在翠翠的眼前。一道炽热的眼神专注地盯着她,他黝黑的脸庞上辉映着汗水,脸削瘦了许多。当翠翠看见他时,手不由自主地停了下来,呆呆地立在那里,任由泪水流淌在肃净的脸上。一切仿佛都静了下来,这时,熟悉的歌声悠扬地传到每个人的耳中。

片段二:风吹干了她的记忆,她显得人比黄花瘦了。她依然在渡口摆渡,她送走了一批批商客,也迎来了一批批商客。他们每每诉说着天南地北,而她的耳朵也时刻聆听着,希望从他们的口中听到一些消息。

一天,几个商客渡船,给她钱,她依然微笑着拒绝。他们看着翠翠那真诚的笑、熟练的动作,一人发出感慨:“在我们家乡茶峒县的一个渡口,有一个叫傩送的摆渡人,他每天摆渡,也坚持不收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姑娘,你们真是好人啊。”

翠翠机械地拉着绳子,眼神痴呆得望着盐商远去的背影,就这么站着,站着……

片段三:又一年的端午节来了,远处鼓声已响起来了,她知道会有朱红长线的龙船这时节又要下河了,细雨还依然落个不止,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的烟。人们纷纷赶往吊脚楼去观看赛龙舟、捉鸭子。

翠翠看着冷清的渡口,也收拾好渡船,赶往吊脚楼。

呐喊声、欢呼声、锣鼓声连成一片,吊脚楼上早已挤满了人,但中间的位置却依然是空的。她依旧坐在吊脚楼的第一个窗口,坐得端端正正的,看着龙舟一条一条从脚下划过,看着一个一个水手下水捉鸭。她的眼睛睁得大大的,那个熟悉的场面仿佛又出现在她眼前………

夜幕垂下,沸腾的吊脚楼静下来了,山路上留下一个长长的孤寂的影子。

活动二:写文学评论

鼓励学生针对《边城》中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一方面(人物、主题、情节),或就小说与电影中的某些内容进行比较,写一篇500字的文学评论,30分钟完成。

下面是两篇学生文章。

自然的女儿

———《边城》中翠翠的人物赏析

徐冰卉

翠翠是人之子,更是大自然的女儿,通体流露着人心所向往所喜爱的人性之美。

翠翠是纯朴善良的,她沐浴着自然的雨露,和着自然的节奏生长,质朴的民情民风净化了她水晶一样清澈透明的性情。

翠翠是幸福快乐的,单纯稚嫩的心灵总是充满了对祖父的依赖和眷念。她委屈的时候,便会撒娇地喊“爷爷,为什么不上来?我要你!”

翠翠是羞涩矜持的,远望见心上人傩送如受惊的小鹿逃进竹林,被爷爷说破心事,会“低下头去”。

翠翠是执著坚定的,她“神往倾心”于母亲对爱的追求,她等待那“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的傩送归来,一如巫山神女永久的痴情。

翠翠犹如山间流淌的一缕清泉,从未受到城市文明的污染,成为“边城”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翠翠身上闪耀着一种神性之光,寄寓着沈从文的“爱”与“美”的审美理想。她的“美”,融铸了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的田园牧歌情怀,她的”忧”,反射出“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的思考,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感伤中的人性哲思

———谈《边城》的结局

于渊亭

如向日葵般明丽的《边城》,呈现着比太阳还温暖的人性美,给人最质朴最纯洁的感动与震撼。可这似春天般明亮温煦的小说,为何要以比秋风还凛冽的悲剧结局收场?为何要把一个温馨的场景变为一个孤寂的背影?

仅仅因为爱情受挫,仅仅为了成全弟弟,仅仅是乘船远行送货,却使大老天保溺水而亡。仅仅是因为爱受到误会,仅仅是忧心翠翠的婚姻大事,就让外祖父死于风雨交加之夜。乍看,不禁要责怪作者的狠心,让如此善良淳朴的人有着让人心疼的结局。可一番品味之后,却在叹惋的同时悟到一种哲思:原来,作者在告诉我们,在自然的面前,人类往往是不能够掌控自己命运的。可正是因为命运的不可捉摸与变幻无常,我们才更应该珍惜活着的每一天,让人生多棱柱的每个面都朝着向阳的方向,展现出人性的美好。

明明是两情相悦,天生的一对,明明应该

是终身厮守,幸福美满的图景,却变成傩送离家出走,翠翠孤独地在江边摆渡,苦等情郎回来的结果。这种无法预料的结局打破了“王子与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通式,这种等待是作者赋予了它坚强的一面:翠翠没有像她母亲一样选择自杀,而是坚强地守着渡船,等待着命运的转机,守着对未来最美好的憧憬,等待着新生的希望。

原来,这样的结局才是“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生命形式”的最好体现,这样的结局才能更好地引发我们对人生的思索,这样的结局,才是《边城》的真正结局。

思考:学生丰富的感受,不变成思维缜密的文字,就会变成过眼云烟,能力培养就会只开花不结果,结局必定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我们没有盲目地进行课外篇目的扩展训练,而是让课堂很“本分”,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厚实”起来,才能练就一套过硬的基本功。

三、总结反思

《边城》教学结束了,但是我们的反思没有结束。为了让学生最大程度地获得,即最大程度地实现有效教学,在“感受、理解、探究、审美、创新”的阶梯式阅读鉴赏过程中,所有活动的设计都努力做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阅历和文化积累,去体味、感悟作品,多角度、多层面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情感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教师适时通过习惯和技能的细节落实实现学生理解能力的有效发展。从完成活动的过程看,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资源的开发、整合、使用方面做到:深刻、广博、独到、机智,围绕目标整体设计教学过程,力求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力求课堂要达到和谐完美的动态和充满生命活力的境界,才能使其效益达到最大化。

篇2:《边城》节选教学实录

《边城》节选教学实录

《边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

1、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的特点

2、把握作者在《边城》中极力要表现的古老湘西的人生形式

3、理解《边城》题目的含义,把握作者的创作目的

二、过程与方法:

1、美读课文,咀嚼品味小说诗一般的意蕴 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2、启发点拨、合作探究、讨论分析多种方法结合,完成文本中人物内心情感的挖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文中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 树立爱世界爱人类的情操。

2、了解古老的民俗及其丰富的内涵,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通过分析小说的环境、心理描写、培养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2、理清小说情节,把握民俗活动和情节之间的关系,充分挖掘人性的闪光点。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人物的性格、语言和心理,把握小说中至真、至美、至善人性。

【解决办法】

1、加强课前预习,充分熟悉小说内容。

2、 补充相关小说情节,让学生对《边城》有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方法】 要本着以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为主,重视学生的思考重视学生的感悟.“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点拨法以及探究和讨论法进行教学 ,让学生能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启发学生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预习课文 品读重点段落

要求:1、勾画出小说的`环境描写的语句。

2、标出自然段

3、找出小说主要人物的言行,品味小说中的淳朴的人性

4、勾画出小说中的民俗描写,体会这些民俗的特点以及内涵

5、理顺出小说的故事情节。

6、明确小说的人物、情节,用自己的话复述,补充相关的其他情节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导入教学:《边城》这部小说问世不久,湘西的凤凰镇就成为旅游胜地。它正如世界上许多名城名镇一样,崛起在世界文化大师的光环之中。因为莎士比亚,英国的斯拉特福小镇才会蜚声世界;有了莫扎特,奥地利的萨尔茨堡才成为世界音乐中心,有了塞万提斯,西班牙的塞维利亚才成为旅游圣地。同样,因为有了沈从文以及他的系列湘西小说,凤凰镇也成为了风景名胜之地,凤凰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小镇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边城》去欣赏那里的山水之秀,去感受那里的民俗、人情之美。

二、文本解读

1、读第一段,这里的人们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情况? 明确 安分乐生,井然有序

2、这里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呢?通过文本的描述,

请同学们概括一下:

明确:码头、碉堡、河滩、军营、河流、山、水、船。

这里的风光秀丽、美好。是一个干净的自然所在,就象是这里的人一样。

3、文本写了哪些民俗?这些民俗有怎样的特点?又有怎样的内涵?学生讨论完成。

端午节:赛龙舟、穿彩衣、画王字、捉鸭子。

中秋节:赏月、男女青年对歌。

新年:舞龙灯、耍狮子、放鞭炮。

婚嫁:小轿子、羊、男孩、糍粑。

这些民俗具有古老而淳朴的特点,又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生活,包含着美好的祝愿、表达着欢快的情感,充满了吉祥如

意的氛围。更能体现人们之间的和谐亲切的关系。

4、小说情节的归纳

小说节选部分中写的次数最多的哪一种民俗活动?

端午节的赛龙舟:由赛龙舟引出小说的人物以及发生在这些人物身上的一些事情。

小说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情呢?主角是谁?

人物:

主角:翠翠 围绕主角相关的人物有:祖父、傩送、天保、顺顺。

情节:

第一年赛龙舟——翠翠傩送邂逅 埋下爱情的种子

第二年赛龙舟——翠翠与天保相识 引来天宝的爱意

第三年赛龙舟——祖孙二人在家 各自想着自己的心事

总结: 端午节赛龙舟就像一根银线,串起了边城中那些闪亮的珍珠,即那些故事和人,在故事中,边城的人性光辉也闪耀起来。下面我们就分析小说的人

物性格特点

5、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是怎样的?在哪些具体的描写中展现出来的?请同学分组讨论解决

明确:

翠翠:单纯、多情、腼腆 -------语言心理描写 细节刻画

祖父:善良、忠诚、慈爱、热情、朴素-----行为语言描写

天保:坦荡 ------行为语言描写侧面描写

傩送:热心、正派、幽默 ------正面侧面结合 细节刻画

顺顺:富有、热心、正直 ------- 侧面描写

这里的人们不分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生活在边城的人们淳朴、善良、平和而又与世无争,甚至连那条大黄狗都善解人意,这样的至善的人性,必然使这里的生活和谐美好。下面我们就来看生活在边城中的人们之间 的关系是怎样的?

爱情---走山路走马路方式的表达爱情,不因为磨房也不会因为地位而放弃自己的爱情。不受物质名利的干扰影响 是纯洁的爱情

亲情---爷爷疼爱翠翠,翠翠依赖爷爷;彼此相依为命。哥哥让弟弟,哥哥为弟弟而出走闯滩。弟弟又因哥哥的出险而内疚离开。不管是祖孙间的情还是手足间的情都是那么的深挚感人,令人唏嘘不已。

乡情---人与人之间和善友爱互助 都是那么的自然和谐

军民情----端午节捉鸭子;春节放鞭炮;爷爷可以去军营中喝酒。军民和谐亲密相处,有着鱼水一样的情意。

三、探究交流

1、《边城》这么美,人也这么善良,关系这么和谐,那作者为什么一边在赞美歌颂、却又一面要把它写成悲剧呢?

有人认为翠翠的爱情悲剧,是由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中人们精神的孤寂导致的,可以从相关人物和情节中印证这样的观点。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2、在边城中,我们看到的是这里人的善,这里情的真,这里景的美,正如沈从文先生自己在谈《边城》写作时交代的“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通过上文的分析,这里的民情、民俗以及人性、人情的美就是沈先生要表现的边城的人生形式。

3、作者为什么要把小说的名字起为《边城》呢?

结合时代背景及作者经历来分析,(第一段文字)

“湘西的儿子”走出湘西,经历了北京城的战乱动荡,尔虞我诈,也看到了上海的灯红酒绿,低迷庸俗的生活,中国的这些中心城市正是一片污浊和混乱,正在承受战乱的苦难,因而作者更怀念自己的故乡湘西。起名《边城》表明没有受到污染的小城,与中心相对而言的,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

小结:湘西之于沈从文,正仿佛桃花源之于五柳先生,是一种精神意志的象征,是自我意识的一种移情外化。理想中的湘西是沈从文先生永久的依恋。

四、作业阅读边城全文 写一篇读书报告:围绕以下问题研读:

1、作者写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式的乡村社会,有怎样的思想背景?他想寻求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模式。

2、小说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主要以景物、风俗描写为主,具有散文化倾向。探讨本文的写作风格。

边城的人生形式――与中心城市相对

五、板书设计

边 城

民 情:安分乐生,井然有序

民 俗:古老淳朴,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人 性:至善

爱情:至纯

人 情: 亲情:至深

乡情:至真

军民情:和谐

篇3:沈从文《边城》教学实录

沈从文《边城》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全面准确的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2、引导学生通过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同时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不断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

3、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作者是如何通过一个爱情故事诠释那“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教学难点:作品的时代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初识《边城》

预习作业:

1、阅读小说《边城》

2、体会小说中的风土人情

3、感受小说在故事情节的安排设计上和以往的小说有何不同。

4、将自己的心得在小组内交流并写一篇读后感。

一 导语

古老的湘西,同样古老的沅水悠悠流淌,流过沈从文的童年,流过他心中的桃源。这里的白云清风,覆盖着一个人类远古的沉沉大梦。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个美丽的边城,那是古风犹存的童谣,那是美善同源的人性之歌。面对文学重镇《边城》我们只能通过它的云蒸霞蔚一睹它的风采,下面就请同学们只言片语,共话《边城》。

二 新课教授

师: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介绍一下“沈从文”,听好要求,突出介绍他经历当中传奇、浪漫、唯美的色彩。哪位同学想好了,请举手。

生:沈从文是生于19,死于1988年,是湖南凤凰县人,苗族,我们知道苗族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有庄子和屈原,这也就增加了沈从文的个人的神秘色彩。

师:非常好。在这里他联系到湘西,湘江。作为湘西来说,是浪漫异族的发祥地。我们说,浪漫的始祖庄子可以说这是它文化的一个滥觞;另一个,我们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也是屈原的故乡。解释的非常好,还有哪位同学补充?

生:沈从文是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和文物研究家,我觉得一个人能把三家集于一身,这本身就代表着传奇经历和浪漫主义色彩。

师:成一家尚难。集三家于一身的确是个传奇。我们说现代文学史上第一座里程碑应该说是鲁迅先生,他集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于一身。在这一点上,沈从文可以说毫不逊色。还有哪位同学补充么?

生:沈从文14岁就当兵,而且回来之后他从来没上过大学,可他却创作出优秀文学作品。代表作有《边城》、《阿黑小史》、《长河》、《湘行散记》等。

师:沈从文最高学历同学们能准确的回答老师么?(学生一起回答,小学毕业)小学毕业的沈从文却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还有西南联大做著名的教授。我们知道北京大学可以说是五四运动的一个发祥地了,它是我国一个顶级的学校了。在我国顶级的学校,他做最有名的教授,比如说,后来的江青,江青可以说目中无人,是非常傲慢的,但在她晚年回忆的时候说,在我所有的老师当中,我最崇拜的是沈从文。由此可见一斑。同学们知识量非常大。还有补充吗?我想提一个问题,沈从文一生都致力于文学创作么?晚年也是在致力于文学创作么?(生齐答:不是)那他晚年做什么呢?

生:1949年以后,他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和物质文化史研究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师:那你觉得这浪漫、传奇吗?

生;我觉得中国文化本身就是非常浪漫的。

篇4:边城沈从文讲课实录

边城沈从文讲课实录

沈从文先生一生写下很多部小说和散文集,在他众多的著作之中,《边城》为他赢得的荣誉最多,甚至可以说,一部《边城》奠定了沈从文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沈从文《边城》讲课实录

一 导语

古老的湘西,同样古老的沅水悠悠流淌,流过沈从文的童年,流过他心中的桃源。这里的白云清风,覆盖着一个人类远古的沉沉大梦。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个美丽的边城,那是古风犹存的童谣,那是美善同源的人性之歌。面对文学重镇《边城》我们只能通过它的云蒸霞蔚一睹它的风采,下面就请同学们只言片语,共话《边城》。

二 新课教授:

师: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介绍一下“沈从文”,听好要求,突出介绍他经历当中传奇、浪漫、唯美的色彩。哪位同学想好了,请举手。

生:沈从文是生于1902年,死于1988年,是湖南凤凰县人,苗族,我们知道苗族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有庄子和屈原,这也就增加了沈从文的个人的神秘色彩。

师:非常好。在这里他联系到湘西,湘江。作为湘西来说,是浪漫异族的发祥地。我们说,浪漫的始祖庄子可以说这是它文化的一个滥觞;另一个,我们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也是屈原的故乡。解释的非常好,还有哪位同学补充?

生:沈从文是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和文物研究家,我觉得一个人能把三家集于一身,这本身就代表着传奇经历和浪漫主义色彩。

师:成一家尚难。集三家于一身的确是个传奇。我们说现代文学史上第一座里程碑应该说是鲁迅先生,他集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于一身。在这一点上,沈从文可以说毫不逊色。还有哪位同学补充么?

生:沈从文14岁就当兵,而且回来之后他从来没上过大学,可他却创作出优秀文学作品。代表作有《边城》、《阿黑小史》、《长河》、《湘行散记》等。

师:沈从文最高学历同学们能准确的回答老师么?(学生一起回答,小学毕业)小学毕业的沈从文却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还有西南联大做著名的教授。我们知道北京大学可以说是五四运动的一个发祥地了,它是我国一个顶级的学校了。在我国顶级的学校,他做最有名的教授,比如说,后来的江青,江青可以说目中无人,是非常傲慢的,但在她晚年回忆的时候说,在我所有的老师当中,我最崇拜的是沈从文。由此可见一斑。同学们知识量非常大。还有补充吗?我想提一个问题,沈从文一生都致力于文学创作么?晚年也是在致力于文学创作么?(生齐答:不是)那他晚年做什么呢?

生:1949年以后,他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和物质文化史研究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师:那你觉得这浪漫、传奇吗?

生;我觉得中国文化本身就是非常浪漫的。

师:东方文化本身就承载着悠悠的大梦,是浪漫的文化。服饰更是充满了民族的灵性。他作为一个服饰研究家,所以他是传奇的,浪漫的。好,请坐。法国有一个文艺理论家布封,他说“文如其人”,我们关注沈从文的一生,也是在关注他的作品及他的《边城》。

师:下面同学们再想,小说为什么定名为《边城》,《边城》有什么含义呢?思考一下。

师(启发引导):“边城”,你们说哪一个字是中心词呢?(学生答:边)边是中心词,那么“城”是什么词?修饰语?(学生思考,答:城)城,好,边起到了修饰限制作用。同学们语感非常强,知道“边”修饰限制的定语在表意上,感情色彩十分强烈,所以就冲口而出了,我理解。那么,“边城”几个含义呢,你怎么理解?请同学们举手回答。同学们回答问题非常精彩,哪位想好了?

生:通过对《边城》的阅读,我就感觉到,他写《边城》的时候,是在革命战乱时期,而在他的作品当中,并没有战乱的那种氛(fèn)围,我感觉写得象世外桃源一样。

师:好,“世外桃源一样”,你真会用词,但是有个词要注意,氛(fēn)围,好,请坐。说的非常好,在这里,“非常象世外桃源”这个比喻非常形象。还有同学补充吗?

生:我觉得还可以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看。因为“边城”是在古老的湘西,是在几个省的交界处,很靠边的城镇。从现在的角度来讲,他属于一种过去。

师:属于永远的过去,因为有了一种过去,变有了一种回忆;有了一种回忆,便有了一种距离,有了一种距离,便有了一种美。还有同学补充吗?

生:我觉得《边城》具有一种几何美。因为“边”在几何中是一条直线,两条边就构成一个角,三条边就构成一个三角形。而且我发现作者沈从文在描述的时候,不谈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他希望这个小城能象这个边一样,能够构造出重建民族品格和重建民族灵魂的作用。我觉得这是沈从文先生心中理想的,所向往的一种境界。

师:在这里,这位同学用他的巧妙思维,将数学和语文结合起来,在座的听课老师,有数学老师,有外语老师和语文老师,的确,这三者可以互动。这里体现的一种几何的美上是我没有想到的。

生:“边城”这个词给人的感觉就是远离尘嚣,有一种远离现实的宁静和淳朴。我觉得这也正是作者极力所追求的,也正是他想讴歌的,讴歌那种人类所遗失的东西。

师:“讴歌那种人类所遗失的东西”,很好。我们人类在匆匆的步履当中,追随者科学的步履,但是我们也遗失着我们属于原始的追求。这位同学非常敏锐的发现了这一点。还有更好的么?

生:我觉得这个“边”有天边,有海边,都是一种非常美的地方。我曾经看过一本书《幻城》就是幻想当中的一座城,我相信沈从文也是想把这座城变成一座幻想的城,一座他希望、理想的城,这也代表着他的一种寄托和心愿。

师:我不仅欣赏你的这种敏捷的思维,精彩的表达能力,我更喜欢你的手势,非常的感人。很好,边城是一种幻想,而它又象一座幻城,联系现实,非常好。在这里我们解读了一下名称,下面我们研究一下,这样的一部小说写了一个怎样的情节,怎样的故事。中国的传统小说特别重情节,所以我们经常问,后来呢,后来呢,后来怎么样了。那么请同学们读一下24页的小注释,这就是《边城》的情节。哪位同学可以为大家读一下?好,这位女同学。(学生读注释)。

师:我们再一起看看关于《边城》,进一步了解一下情节。

翠翠有一个天籁般美丽的名字,她有着十五岁的花样年华;她有一个为爱而死,飞扬着生命的母亲,对她来说,是永远的宿命一般的憧憬和向往;她有一个爱她、疼她,与她相依为命的白发的爷爷;她有一个爱她,为她闯滩而死的天保;她有一个爱她、他爱,为她不要碾坊要渡船的傩送;她有一个初雪无迹、美梦无痕的梦幻;她的生命因美丽而曲折的误会而精彩滟滟,她有过雁过、风过、云过、雨过的甜蜜的忧愁。湘西的这一方水土养育了美的精魂—翠翠,翠翠是自然的女儿,青春的女儿,水的女儿,城的女儿。翠翠有着千种美丽,万种风情,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谈“翠翠”之美》。

师:翠翠有哪些类型的美丽?前后桌讨论一下。哪位同学想好了请举手发言。

生:我找的是课本24页最下面那一段。主要写翠翠“娇痴”之美。这里描写的是翠翠幻想着,如果有一天傩送在出走之后俞会回来,所以我觉得这体现了一种娇痴之美。

师:体现了她的“娇痴之美”,好,请坐。平伯先生曾评价过《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痴”是情的最高境界,于是贾宝玉被称为“情痴”。“痴”之前加上一个“娇”字,这是翠翠独有的。关于“娇痴之美”刚才这位同学举了一个例子,还有没有其他的补充。

生:我找到的是25自然段,第25页倒数第二自然段,“在船上的祖父听到这种带着娇、有点儿埋怨的声音,一面粗声粗气的回答”,我觉得这样的答话有种很亲切很自然的感觉,而且翠翠表现得很清纯,有一种娇痴之美。而且我觉得与祖父的描写放在一起,感情很真挚,很感人。

师:非常好的感受能力,一个“娇”字写出了小儿女所有的情态。下面同学可以自己站起来回答,好吗?

生:在25页,倒数第四段,有这样一段话,“天夜了,有一匹大萤火虫尾上闪着蓝光,很迅速的从翠翠身旁飞过去,翠翠想, 看你飞得多远!便把眼睛随着那萤火虫的明光追去”。我觉得这里体现出这个小女孩非常天真,这应该是翠翠的天真之美。

师:翠翠的心象萤火虫一样在飞舞着,很好,还有补充吗?

生:我觉得翠翠还有一点忧郁。因为“她坐在悬崖上,很觉得悲伤。”而且作者写到很多次翠翠哭了,因为翠翠正处于花样年华,她碰到许多问题,开始有了心事,生活又很单调,又无人可以倾诉,所以很忧郁。

师:钱钟书有一部书,叫《写在人生的边上》,翠翠处在人生的一个临界点,十五岁是人生的一个边上,的确,她的青春刚刚苏醒,她第一次睁开眼睛看自然,看这个社会,苏醒的时候于是带着一种忧郁。我们时常说我们的祖先在诗经时代就唱着无忧无虑的歌,到魏晋时期才觉醒,这个时候觉醒了才有一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感受,这是成长的忧郁。同学们说得特别深刻,都有自己的体验和见解,继续说吧。

生:我想说一点,就是当翠翠在月光下,听祖父将父亲母亲的浪漫故事,她联想到自己和傩送,然后就梦到自己到山崖上摘了一把虎耳草,我觉得这里体现了她的纯真和梦幻之美。

师:梦幻之美,我想问这位同学,“翠翠摘了一把虎耳草”,歌德在《少年维特的烦恼》扉页上写到“哪个男子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许多艺术大师将自己的笔触深入到纯情少女的内心世界,写她的情窦初开的感受,比如说林黛玉,比如说《牡丹亭》中的杜丽娘。(生补充:黛玉葬花)对,黛玉葬花,因为黛玉是十八世纪的贵族小姐,作为乡村世界的女孩,她只能做什么,摘虎耳草。这是翠翠独有的方式,她摘到虎耳草之后,体会到的是什么?是“情”字,摘了虎耳草她知道送给谁么?文中怎么说的?“我却不知道送给谁”,表现出她对爱的感受,就象是对杜丽娘的评价“情不知其所起,情又不知其所终”。

生:我在文中看到一句话“翠翠哭了,爷爷说,如果没有我,你该怎么办?”从爷爷的这段话中可以看到,翠翠是个非常天真的小女孩,从来没想到过以后是怎样的。在自己天真快乐的环境中,非常无忧无虑。

师:十五岁的花样年华,还来不及想为什么,她和七十岁老人的心态绝对不一样,爷爷联想到的是死亡,想到祖孙二人分开,而翠翠只想到,“如果一天我走了,爷爷会怎么办?”人物的心理刻画得非常细腻,哪位同学还能说?

生:我看过《边城》的全文,我看过一个情节,就是二佬邀请他们俩去看龙舟,爷爷问翠翠去不去,翠翠说“我不去,但爷爷要去,我陪爷爷去”。显示出翠翠特有的灵动之美。当她说完这句话,脸色又显粉红,表现出她特有的青涩之美。

师:这位同学的这段话充满了色彩之美。既有粉红,又有青涩,太清晰,太明丽了。这位同学读过整部小说《边城》,非常难得,我想问这位同学,在小说的结尾,傩送会回来吗?翠翠在痴情的等,痴痴的等,永远的守候一个无望的日期,我想问,傩送什么时候回来,沈从文告诉你了吗?

生:沈从文没有告诉我,他告诉我的同学了。

师(笑):告诉你的同学了,好,谁替他回答一下。

生:我替她回答一下,我感觉翠翠会离开这个小城。她一直想看看小城以外的世界,因为我记得原文提到,每次有人家结婚的时候,翠翠总是跟了出去,为什么?或者有的人坐船眼睛盯着翠翠看,翠翠也用眼睛看着他,她心中有一个梦想,希望这个人能把她带走,带到外面的世界。我觉得二佬似乎给了翠翠一个希望,她可以离开这个小城,去开始一种新的生活。

师:对外面世界的向往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不仅在这里,在庞龙的《宽容序言》中也有一个种族,生活在山的这边,但却总是想着山的那一边,山那边是个美学的概念,也是我们生活的准则,我们总是在向往,山那边的世界,翠翠向往,唤起了我们的共鸣。你没有正面回答刚才那位同学的问题,但是你的回答同样精彩。好,请坐,我们接着探讨,那么小说的结尾怎么说的呢?“那个人也许永不回来,也许明天就回来”。我们继续探讨这个问题。

生:我觉得这里有一种含蓄的执着的美。在结尾翠翠的等待含蓄的表现了翠翠所具有的一种执着、坚强、而又充满希望的美。因为我在看《边城》这部电影的时候,看到翠翠一个人坐在渡船里面,在等二佬,电影里的旁白说,二佬可能明天就会回来,也许二佬永不回来,当时我觉得翠翠会永远等下去,即使二佬不会回来,翠翠也会坚强的活下去,她会成长,逐渐变得成熟,会找到自己的世界,幸福。在他心里会有一种爱的力量,善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善的力量会支撑着翠翠,让她面对生活,面对现实,同时具有一种唯美主义色彩。

师“好,请坐,非常精彩。在中国古代一直弘扬的上是对爱情这种执着的原始的古风,我们有一座最高的纪念碑,是等待的纪念碑,它矗立在长江岸边,同学们知道吗,那是哪座山峰?那就是神女峰。有人说,中国女性的梦再高,也不会飘过神女峰了,因为她痴痴的等待,最后化成了石头,与山陵做伴,与日月长存,所以同学们要记住了,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一朵传统的玫瑰。对爱情的一种忠贞,一种执着。

生:虽然我没看过全文,但我觉得翠翠一定会等到的,也许她等不到二佬,但她一定会等到象二佬一样的人。我认为过“春天来了,夏天还会远么?”(同学们笑)

师:非常精彩的仿词,原句是雪莱说的“如果冬天来临,春天还会远吗?”对于翠翠来说,十五岁是她的春天,于是她在等待一个盛夏的果实,很好。(生继续补充:我相信她一定会等到的,同时我也会祝福她的。同学们鼓掌。)

生:我觉得这里有一种异域之美。(师,我想问一下是哪个“异”,哪个“域”?学生回答)因为那里上是湘西,而我们这里是北方,所以觉得翠翠有一种特别清新、自然的感觉,不同于北方的人的粗犷、豪放。所以觉得她这种小女孩之美是很特别,非常漂亮的。

师:“异域之美”在这里用得其实也是非常漂亮的。那么在“南中国”有着它自己独特的婉约和灵动,再加上那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于是异族的情调就油然而生了。

生:我想说翠翠等傩送,我想即使翠翠等不到傩送,但他们彼此的心都连接在一起,就会知道对方在想什么,那该是多么美,所以不会有任何失望的。

师:“不会有任何失望”,好,其实这就是一种美,虽然是一个无言的结局,依然是美的。这是美的一种极致。

生:我想接着前面老师说的,最后她能不能等到傩送,我感觉这个结局在我看来是一个非常悲惨的结局,因为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因为当时大佬为了成全弟弟二佬,他就去闯滩,结果不幸被淹死了,其实在二佬心中,因为二佬和大佬是亲兄弟,二佬在心里觉得非常内疚,觉得非常对不起大佬,因为他俩同时都非常喜欢翠翠,他觉得如果他要和翠翠在一起的话,那他的哥哥怎么办?我感觉首先二佬他非常善良,但是翠翠并不知道二佬是这么想的,我感觉她非常的单纯。

师:我想多问你一个问题,你刚才做了一个比较深刻的思考了,就是既然我们对《边城》已经探讨了二佬是翠心中的桃源,永远的梦想,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在这里写出这么多的问题,比如大佬的死,或者可以说远走他乡,她爷爷的死亡,白塔的倒塌,为什么在这里一个美的世界当中,他要写这么多的故事,它影响美吗?这是你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你怎么理解,你可以想好了再回答,所有同学都要想一个这个问题,为什么写了这么多不如意的东西?

生:我认为最美的最感人的并非是喜剧,而是一种悲剧,从本文《边城》来看,在翠翠身上发生了许多不如意的事情,包括她的父亲和她的母亲的爱情,然后还有翠翠对大佬二佬的感情,从翠翠身上发生的一系列的事情来看,这些都并非是非常如意的,也是一种悲剧吧,所以,在本文看来,这些东西给人一种压抑的感受,而是非常深切的体会到翠翠的那种心情,我认为这是沈从文先生在本文体现的那种最高的境界,用悲剧来衬托出那种唯美的,尽善尽美的那种感觉,让读者读起来,虽然是一种悲剧,但是让读者读起来会有一种唯美的感觉,我认为这就是沈从文先生最成功的地方。

师:好,所以有一个著名的美学题,叫“美是忧郁的”。

生:我觉得刚才王宇说,他这个结尾是悲剧,我想这是在每个人第一次看的时候肯定觉得是悲剧,刚才我想了想,其实从这种角度也没有那么悲,假如因人而思的话,从翠翠的角度看,因为我始终怀着一种憧憬和希望,那么我的心里肯定很快乐,无论这个二佬是否回来,我的心是快乐的,而且,翠翠在想着自己曾经拥有过的爷爷跟她的那种感情,还有大佬二佬的感情,我想她也一定是快乐的,她也一定会变得成熟,会更加坚强的生活下去,所以说,从这个角度看也没那么悲。

师:好,忧郁着并快乐着,好,我听懂你的发言了。

生:其实吧我觉得悲剧才是美的。虽然大家都喜欢大团圆的结局,但是只有悲剧才能给人以印象深刻,让人感觉震撼心灵,那种一个团圆结局的话,大家都是在一起了,我觉得就很普通,没那种唯美的色彩,要如果唯美的话,悲剧才唯美,就象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他俩因为相爱还错过了,最后两人都怀抱着遗憾而死,那种才给人印象深刻,让人永留心中,说他俩的爱情是世间最浪漫的最委美的爱情。

师:所以鲁迅先生说什么是悲剧,是将有人生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的,我们就当然心动了,产生了美感,所以美同时是一种缺憾,对于美的感受非常好啊

好,哪位同学再说

生::刚才说那些白塔的倒塌,还有大佬二佬的失踪,还有爷爷的死,我感觉沈从文先生这么写更是体现了美中那种不能是一如平坦的美,而是一种曲折的美才能打动读者的心灵,也是一中美的极致吧

师:好,是吧

生:《边城》的结局让我想到一首歌,让我想到了朴树的《白桦林》,同样是悲剧我觉得翠翠她这样的悲剧演绎的更加委婉含蓄

师:好,委婉含蓄

生:读了《边城》之后,让我想到了看过的电影叫《爱是痛的边缘》,我觉得这个“爱是痛的边缘”用在翠翠身上特别合适,因为我觉得翠翠有一种含蓄之美,在文章中没有特别表露出来,就是特别隐约的那种,这痛吗,就是他爷爷问他如果爷爷不在了该怎么做,她这时候没有明着说出来,就是表现的非常含蓄。

师:好,很好。

生:老师我喜欢《边城》这篇唯美的文章中加入了象“死亡”之类这样比较哀伤的事情,与他的唯美并不冲突,因为《边城》它是一篇小说,小说来源于生活,生活就不说一帆风顺,如果《边城》写的过于完美的话,就会感觉到脱离的生活,这样的话

师:他是有一种现实主义的倾向是吧?

生:对,给人一种空中楼阁的感觉,不真实,所以说,我觉得如果说加入一些哀伤的,悲伤一点的色彩的话,可能会让委美更加完美。

师:好,有人说啊,说中国人的心态不大成熟,我们不能接受彻底的悲剧,只能接受大团圆的结局,于是我们传统的戏剧都是大团圆的结局,那么面对大团圆的'结局呢,久而久之我们心态就成熟了,当我们试论悲剧的时候表明我们民族的心态成熟了,也表明同学们不欣赏悲剧美,表明你们的心态正在走向成熟。记得张恨水有个绝笔之作叫做《金粉世家》在电视上热播了,其中有个女主人公叫“冷清秋”有人评价这个人的形象是这样说的,说她有着“翠翠的倔强,黛玉的才情,安娜的勇敢”,“翠翠的倔强”怎么没有一个人说起呢,我想请两位同学读读课文,在88页,想请一位男同学一位女同学来读,女同学当然要读翠翠的话,男同学当然样读爷爷的话,推荐两位同学吧,好吗?谁来?嗯,好,读吧,开始。

生:“翠翠,梦里的歌可以使你爬上高崖去摘那虎耳草,若当真有谁来在对溪高崖上为你唱歌,你怎么样?”祖父把话当笑话说着的。

翠翠便也当笑话答道:“有人唱歌我就听下去,他唱多久我也听多久!”

“唱三年六个月呢?”

“唱得好听,我听三年六个月。”

“这不公平吧。”

“怎么不公平?为我唱歌的人,不是极愿意我长远听他的歌吗?”

师:非常好,那么在这里是否体现翠翠的倔强呢?唱三年六个月,我就听三年六个月,这是少女固有的矫情与倔强,那么以上啊同学们谈了很多,我知道还有许多同学有自己的观点没有谈,好,那么,下面呢,我们进行下一个环节,有人说呢,理性是长空的雁阵,是三峡的帆影,是斑驳陆离的古城墙,是四百年沧桑无语的地坛,我们透过边城美的缤纷的落英,回望理性之美,那么同学们能不能用“恋歌”,“赞歌”,“挽歌”造个句子,这个要求是,要这么说“《边城》是一个什么样的恋歌,是一个什么样的赞歌,又是怎样的挽歌”。谁来说?找到麦克风就站起来,说吧!

生:《边城》是一首山盟虽在,锦书难托的恋歌,是一首铿锵有力,婉转流畅的赞歌,是一首物是人非,一声叹息的挽歌。

师:恩,非常好,她用了三个诗句,我们知道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是用三个诗句谈了美的三个境界,在这里这位同学用了三个诗句来概括《边城》是吧,非常精当,哪位再说?

生:我觉得《边城》是一首为伊消的人憔悴的恋歌,是一首充溢着理性与意志力量的赞歌,是一首用幻想的音符谱写的沉忧隐痛的挽歌

篇5:《边城》 讲课实录沈从文

《边城》 讲课实录沈从文

小说《边城》作者沈从文用细腻平滑的手法描绘了又一个世外桃源,没有战争的硝烟,没有车马的喧闹,有的只是山清水秀,山路蜿蜒,即使偏僻闭塞,但依旧有着它的悠闲自得。

《边城》讲课实录

教与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重点难点 1、小说中的人性美的分析

2、小说中人物孤独感的分析

教学设想 要求同学课外阅读《边城》这部中篇小说,要求同学将这篇课文作为一篇美文来欣赏,课堂上让同学从内容到形式去不断地感悟和体会本文的美,(可以从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情爱美、语言美等多方面去思考、去感悟),使这节课成为一节鉴赏课,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能适当进行点拨。

教 与 学 过 程

一、 导入新课

师: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被誉为“田园诗的杰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同学们都已经预习过了课文,请用一个字来概括你看完文章后的感受,并谈谈为什么。

二:课堂讨论

生:我觉得文章写得很普通:普通的人物,普通的故事,普通的语言,读来并不觉得很有美感。

生:我觉得从文章中可以感受到湘西美丽的风光,山美、水美,确实是一个美丽的边城。

师:确实这是一个美丽的边城。风景秀美,山川明丽。

(板书:风景美)

生:我觉得边城的风俗民情也很美,象端午赛龙舟,还有最美的是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

师: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板书:风俗美)

师: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边城风光确实恬淡怡人,民风、民俗纯朴感人,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样清新优美的自然环境也就养育了一群淳厚善良的居民,他们的生活原始而自然,纯朴而热烈,透着一股浓郁芬芳的人性美。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些普通人的精神世界。

(学生阅读、思考后回答)

生:我比较喜欢爷爷,他乐善好施、乐于助人、安于清贫、忠于职守

生:我喜欢翠翠,她美丽多情、温柔善良、天真可爱

师:人物可爱,确实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中的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

生:老师,我反对。刚才那位同学对于爷爷的分析我同意,但是我不同意对翠翠的分析。我觉得翠翠是一个很幼稚、很任性、很不懂事的人。如在课文第一部分,翠翠“胡思乱想”,要用出走“惩罚”祖父,就是不懂事的表现。

生:是的,文章里还写到了:翠翠坐在溪边,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学生阅读、思考再回答)

师:翠翠和祖父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在感情上也相濡以沫。翠翠只是内心有了爱情的萌芽,有了喜欢的人,但是却没有倾诉的人,又不能告诉祖父,于是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以引起爷爷对她的注意。

师: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师:我们再来一起研究一下翠翠为什么会哭呢?

生;我觉得她不应该哭。

生: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师: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生:老师,我还有一个不理解的地方,翠翠为什么会觉得有淡淡的凄凉呢?

师:翠翠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等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一直到小说的最后,傩送也没有能够回到她的身边,所以应该说结局是个悲剧,所以翠翠的淡淡的凄凉其实也为全文奠定了一个感情基调,另外还有一个暗示的作用。

师:总之,这里的人性是健康、自然、毫不矫情的。在这里,人们没有尊卑的观念,众生平等,大家和睦相处,和平地生活。这里是人性美的世界,(板书:人性美)与作者在大都市所见到的那些虚伪、自私的市侩、冬烘们迥然不同,而这也正是作者创作本文的动机。

生:老师,我觉得最动人的是作品中人物的爱情观,翠翠父母的爱情是最感天动地的。

生:傩送对翠翠的爱也能够不受财富的诱惑,不要碾坊要渡船,爱情观也很纯正。

生:祖父对翠翠的那份关爱之情,也让人感动。

生:我觉得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更是值得称颂的。

师:确实如此。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 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师:在作者笔下,爱情、祖孙情、兄弟情、乡亲情,都得到了很好的表现。总之,“边城”是一个充满了爱的世界,是个世外桃源。(板书:情爱美)

师: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描绘这样一个理想世界,意图何在?

(生阅读文后补充的小卡片、思考)

师:《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沈从文先生在内地看到了许多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锈蚀和破坏,这触痛了他,这部小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师:在我们眼前展现一幅幅宁静淳朴的田园诗般的湘西人民风情画,同时又寄托了他所追求的人与人之间平等、自由、各得其乐的人生理想。正如她自己所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主要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人情美,由此组成了一篇美丽的文字——那就是《边城》。

拓展阅读:《边城》读后感

一直听说过《边城》的大名,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都没有看过。这一次在语文课本上与《边城》结缘,感触颇深。

人性是世间最美的东西。在现代都市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森林里,我们又保留了多少纯净的人性呢?在城市中终日奔波劳累的我们实在无力去呵护,只任尘埃将它一点一滴淹没,甚至吞噬。人性中太多的美德将尘封的心灵在一角,疲倦的我们如何有闲暇将其开启?或许有很多人早已忘记了它的存在。可是在边城,在这个几乎被世界遗忘了的边城,我找到了人性的归宿。

湘西山美、水美,但人更美。青山绕水,水环青山,缠绵不已。在大自然母亲的宠爱中出落得亭亭玉立的翠翠,山教会了她坚强,水赋予了她柔美。在清澈的见底的溪水的眷顾下,她的心纯洁无暇。年少的懵懂,初开的情窦,她的心里喜愁掺半。因为纯朴,她无法拒绝大老,也无法向傩送表白。一切都是源于善。然而终是凑巧,落得个孑然一身独守空船,为了一个未必会回来的人作无期的等待!

其实不管悲惨也好,完美也罢,我们都要走下去,不管我们高不高兴,花开花谢,潮起潮落。昨日随风已逝,明日迎风将来,世界从不理会任何人。

翠翠的爱情随着傩送的悄然离开逝去,就这样,爱情之花还没盛开就已凋落了。也许没有开始的爱情才是最完美的,因为错过,才会刻骨铭心,没有结局。才会意味着永恒的存在。

属于边城的故事结束了,但我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人生路漫漫,吾等切记珍惜。

篇6:《边城》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边城》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古老的湘西,同样古老的沅水悠悠流淌,流过沈从文的童年,流过他心中的桃源。这里的白云清风,覆盖着一个人类远古的沉沉大梦。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个美丽的.边城,那是古风犹存的童谣,那是美善同源的人性之歌。面对文学重镇《边城》我们只能通过它的云蒸霞蔚一睹它的风采,下面就请同学们只言片语,共话《边城》。

二新课教授:

师: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介绍一下“沈从文”,听好要求,突出介绍他经历当中传奇、浪漫、唯美的色彩。哪位同学想好了,请举手。

生:沈从文是生于19,死于1988年,是湖南凤凰县人,苗族,我们知道苗族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有庄子和屈原,这也就增加了沈从文的个人的神秘色彩。

师:非常好。在这里他联系到湘西,湘江。作为湘西来说,是浪漫异族的发祥地。我们说,浪漫的始祖庄子可以说这是它文化的一个滥觞;另一个,我们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也是屈原的故乡。解释的非常好,还有哪位同学补充?

生:沈从文是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和文物研究家,我觉得一个人能把三家集于一身,这本身就代表着传奇经历和浪漫主义色彩。

师:成一家尚难。集三家于一身的确是个传奇。我们说现代文学史上第一座里程碑应该说是

篇7:《边城》教学反思

《边城》中美丽的茶峒、古朴的风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宁静和谐的人间仙境,在这青山绿水之间,一切都那么宁静、自然,这是一个远离都市文明的世外桃源。大自然的美令人陶醉,大自然养育出的子民更令人赞叹,这儿的人与人之间没有图财害命的金钱交易,没有尔虞我诈、逢场作戏的官场交易,有的只是纯真的友情、真挚的关爱。翠翠是大自然的女儿,犹如山间流淌的一缕清泉,从未受到城市文明的污染。她沐浴着自然的雨露,和着自然的节奏成长,成为“边城”里一道靓丽的风景,可为什么她所憧憬的爱情最终却成了一个悲剧,让美丽的桃源蒙上了沉重的忧伤?

1、爷爷过多的忧虑

爷爷是翠翠唯一的亲人,他忠厚老实,古道热肠,几十年如一日地守着渡船,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古稀之年,本应该安度余生,但似乎上天不让他休息,把那个近在他身旁的女孩子翠翠留给她呵护。翠翠的母亲,老船夫的独生女,十七年前同一个茶峒屯防军人唱歌相熟后,很秘密的背着那忠厚的爸爸发生了暧昧关系,有了翠翠,但是苗汉不能通婚的习俗迫使二人结婚不成。既然生无法聚首,一同去死应当无人阻拦,于是军人首先服了毒。翠翠妈妈在小生命生下后,到溪边故意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因为女儿的悲剧,爷爷对翠翠疼爱有加、呵护备至,对翠翠的爱情更是万分小心谨慎,唯恐翠翠会重蹈妈妈的覆辙。于是面对大佬的求亲,他既想走车路,又想走马路;面对船总儿子的追求,他既当着翠翠的面夸大佬大方得很,是个有出息的人,翠翠嫁了他算是命好,又告诉二佬,翠翠五月的晚上做了梦,梦到她被一个人的歌声浮起来了,上对溪悬岩摘了一把虎耳草;他既干涉了翠翠的婚事,影响着大佬的选择,又想把这个最终的决定权交给翠翠;他明白翠翠的心理,既不直接告诉大佬,也不直接告诉二佬,更不直接和翠翠交流,让一切在猜测中慢慢变了方向。殊不知,正是因为爷爷这种过多的忧虑,总想给翠翠一个周全选择的心理,给翠翠本该美好的爱情设置了重重障碍,增添了许多误会。毕竟翠翠是一个涉世不深,为人处事还比较单纯的小女孩,她对事物的认知只是停留在感觉,这种感觉是一种单纯朦胧的意识,可这种朦胧的意识却因为爷爷过多的忧虑最终变成了伤害,以至让翠翠把对爱情的美好憧憬和向往变成了无尽的等待。

2、翠翠少女的羞涩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眸子,碧溪的竹篁白塔赋予了她一颗绝不世故的赤心,湘西的酉水小船载满了她少女的悠悠岁月,她吮吸着自然的甘霖慢慢长大成一个从不发愁、从不动气、从不想残忍的事情的少女,自然的钟灵神秀养育了她含蓄羞涩的性格。她喜欢傩送,但从不直接流露,只是记着傩送说的“大鱼会吃掉你”,只是问爷爷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潭,只是让爷爷给她唱《娘送女》,只是责怨“碾坊陪嫁,稀奇事情咧”,只是望着溪面为暮色笼罩就突然不停地哭,只是渴望在月色下静静地听一个人唱歌,只是想一个人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找。其实,这一系列的心理活动都是她爱情萌动的象征。随着年龄的增长,翠翠感受到了孤独和落寞,爷爷的陪伴已经不能满足她心灵的需要,她渴望爱情,但是少女的羞涩让她把一切都埋藏在心底,就算对唯一的亲人爷爷,她也不流露半分。她喜欢傩送,却假装不认识他;她不喜欢大佬,面对爷爷的多次询问不直接拒绝而是低头不语,让爷爷不明就里,不知所措,以至于大佬误会爷爷口上含李子;二佬责备爷爷为人弯弯曲曲,不利索,天保就是他弄死的;顺顺搪塞他只应当谈点自己分上的事情,不适宜想那些年轻人的门路了,使得爷爷最后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遗憾离去。如果翠翠不那么含蓄羞涩,能够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爱情,或许故事不会在我们赞美湘西纯朴民风民俗、向往茶峒美好人情人性的同时在心底笼上厚厚的忧伤。

3、迷信的天命,自然化的缺失

边城的人民是人性美的代表,湘西的人生具有“人与自然契合”的一面,但也充满了“原始神秘的恐怖”,“野蛮与优美”交织在一起,于是这种处于待开发状态的原始自在的自然化人,不可避免地有它缺失的一面,那就是边城人民纯朴健康的人性下潜藏着几千年来民族心灵的痼疾――天命的迷信、宿命论的思想。他们相信冥冥之中的因果报应,当很多偶然的因素正常的逻辑无法解释的时候,他们就生硬地和人的言行联系起来,自以为是地相信这是上天的安排,这是命中注定。正是这一心理的痼疾使顺顺父子不自觉地充当了翠翠爱情悲剧的制造者,顺顺不满意这个害死大儿子的女孩来做二儿子的媳妇,傩送在金钱和爱情面前虽然没有选择金钱,也给了翠翠一个遥远的等待。同时,也正是这种无意识的宿命摧毁了爷爷精神的支柱,留下了孤苦无依的翠翠,等待一个不知归期的朦胧承诺。这是自然化的一种缺失,在这片纯自然的天地里,作者不惜花费大量的笔墨来表现远离都市文明的湘西人情、人性的纯朴,没有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污浊,这里的一切都顺应自然的安排,顺应天地的造化,可是他们却没有走出天命迷信的阴影,让人物在美丽面纱背后隐伏着沉重的忧伤。

为此,我们在学习《边城》时,不仅仅是为了挖掘湘西纯朴民风民俗下人性的优美健康,也不仅仅是为了揭露几千年来华夏民族根深蒂固的心灵症结,而是要思索人和自然的`一种和谐。不管是物欲横飞、价值多元的信息时代,还是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的原始社会,人和自然的和谐都应该成为我们人类关注的永恒话题,不要再让美丽的面纱披上沉重的忧伤,让人们笑过之后留下的只是无可奈何的泪水。

李玲,语文老师,现居湖北保康。

篇8: 边城教学反思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残缺的艺术。是的,教学过程中只要你用心思考就会发现自己的缺失,源于知识积累、方法指导、思想的偏狭而走出狭隘的自己只需一点:静对自己。

导学《边城》的日子,让我的心灵直面了一次伤痛。

《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有人认为是中篇),课文节选了有关端午节翠翠巧遇傩送、大佬等人物的场景,语言平实,韵味无穷。但在学习过程中我的心头却萦绕了深深的痛。

首先,激趣阅读就没有达到预定效果。

自认为是小说所以在设置时给了简介,给了背景介绍,给了作家作品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自读。但课上发现阅读效果不好。

其次,导学目标不够具体。

高一一年的铺垫学习,自认为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已形成,故给了综合鉴赏题(品味语言)。结果在审题上又有学生吃亏。

最后,课上教师导学过程不够灵敏。

课上发现问题虽及时停止了继续学习,但未能采取相应措施,以致此课师生收益都不大。

虽然在第三课时及时调整了>学习方法,但该导学课实施过程的缺失却至今让我耿耿于怀,我怀疑自己所做的努力,我怀疑自己的教学理念,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可是学生的读书习惯却让我痛上加痛,他们告诉我:老师即使你说得再好,我们也不可能读这样的文字,它离我们太远了。找到了根我才释怀,我知道我依然缺了一样东西:平实地带领他们穿行于语文学习中,而不是凭感性。

今天我们师生都有了新的认识和发展,都能心态平和的阅读和学习了。我注重过程的每一步实施,学生注重学习的每一个细节,咬文嚼字已经成为目前我们学习语言的一个法宝。

痛定思痛,我依然执着。

篇9:《边城》教学反思

《边城》是一部非常唯美动人的小说,《边城》教学反思。它寄寓了沈从文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文学作品。在上课前,主要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我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基于第一课时对文章情节和环境的分析,第二课时我着重于文章的人物形象和人物身上所展示的人性美。然而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是在探究问题的方法提示上,我引导的不够到位。因为17班是普通班,其中不乏有一些艺术生。学生整体的文学功底和学习能力、自制能力都有一定的特殊性。探究问题提示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人物这一思路提得有些笼统。学生在讨论时不能充分领会并运用。因此在学情分析这一预设上我忽视了学生的整体能力。

最大的问题在于课堂环节设置上。尤其是学生展示点评环节没有形成一个体系。学生课堂展示有些杂乱无章。这主要是因为我在布置任务的时候没有明确分工。因此展示环节没有凸显小组的优越性,反而成了个人展示。这是我的一大失误。同时,在展示完之后,点评环节也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打分上。

当然,这次汇报课让我有很大收获和体会。在课堂上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导入时候要在很短时间内要将学生带入到湘西那景美、情美、人美的环境中。用一些图片、音乐资源,伴以适当的引导是很有必要且事半功倍的。

还有最后拓展延伸的对对联环节,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新形式、新思路的引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氛围十分活跃。这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总之,很感谢工作站的老师们给我这样一个机会,让我在实践中进步。这次汇报课我收获很大。尤其是苗老师等给予的我指导与帮助,让我受益匪浅。有问题也有优点,有瑕疵也有亮点,这对于我今后的语文教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10:《边城》教学设计

《边城》教学设计

2课时。

概括情节并分析第一部分

.教学导入  :

.介绍作家作品。

1902-1988),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19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7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抗战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识字与解词:

)黑黝黝(      )焖菜(       )挪移(      )竹篁(      )碧溪 且(      )傩送(      )涎皮(      )甬道(     )莞尔(      )滨水(      )蒿艾(        )角隅(      )胡诌(      )嗤笑(      )茨滩(       )碾坊(      )茶峒(      )

间或   悲悯   信口开河    自言自语

篇11:《边城》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理解小说中体现的“人性美”。

2、品味学习小说中诗一般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真正的艺术应当经得起两样东西的检验:一是纵向的生命力,那种产生时轰轰烈烈,经行中却经不起时间跨跃和时代洗礼的东西,绝非真正的艺术;二是横向的美感效应,即无论是谁,无论你从哪一个角度去审视它,它都能像水晶石一样熠熠生辉,使你能从中获取你所需要的东西,从而产生愉悦人心的美感效应。沈从文的《边城》正是这样一篇美文,自它问世以来,对它的评论便接踵而来,有人赞它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有人讥之为“有意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70多年来,经过历史浪潮的千淘万洗,人们渐渐认识到《边城》是一颗闪光的金砂。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这部作品。

(投影、配乐、朗诵)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

这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小说写的就是这户人家的故事,其中的“女孩”名叫翠翠。她是怎样的姑娘呢?

(投影,女生朗读)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这就是翠翠。小说中天保、傩送这两兄弟都爱上了她,不禁为爱情展开了竞争,按当地习俗,要在大月亮的晚上用歌声向姑娘求爱,阴历十四到了,月亮也快圆了,我们的课文中的故事便是从这儿开始的。

2、整体把握,梳理情节:

课前大家已自读了课文,下面我们思考两个问题:

(投影)

(1)课文三节内容有没有一个中心事件?

篇12:《边城》教学设计

《边城》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目的:

1.学会”窥一斑而见全豹”,通过对长篇节选的本文的学习,了解湘西的人性美及<边城>的艺术特色

2.培养健康向上的感情.

教学方法:点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人类的真爱有什么?(亲情爱情友情.亲情又包括父子母子情祖孙情手足情等)

一.总体感知:

1.本文表现的是什么感情?(爱情和亲情中的祖孙情手足情.)

2.具体怎样表现的?

祖孙情:爷爷:疼爱孙女:劝其莫坐热石头,怕她生板疮;

关心孙女:述说故事,解其孤独

教育其做人”不许哭,要扎实一点,结实一点”

关心其婚事,亲到城里去探

为她唱歌,帮其传情

翠翠依恋爷爷:“到门外高崖上去喊叫她的祖父要他回家里来”“祖父不理会”她“很觉得悲伤”“我要你”

爷爷来慢了就哭

“爷爷,我一定不走”

孝敬爷爷:为爷爷“安排晚饭在灯光下跑来跑去”

不敢生爷爷的气

爱情:傩送爱翠翠:拒绝团总女儿的碾坊,站在高崖上为她唱了半夜的歌

翠翠爱傩送:在他又软又缠绵的歌声中做有趣的梦,“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

独守渡船痴心地等待离去的情人归来

手足情:大老(兄):喜欢翠翠却离开家乡成全弟弟的爱情

傩送(弟):为手足情而暂时舍弃爱情

二.重点研讨:

1.“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一语中“哀”作何解,“乐”作何解?

“乐”在各人都是自觉自愿真心实意地为对方付出

“哀”在爷爷爱孙却不能陪她到老;

翠翠爱爷爷却不能长与其厮守;

大老爱翠翠却只能孤独地离开,闯滩而死;

傩送爱翠翠却痛失仁兄,爱情与手足情不能两全

翠翠爱傩送却只能在希望渺茫中孤独地苦等

2.他们之间的感情表现了什么?(人类心灵的明净,人性的纯美)

3.“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说明了什么?

------“爱”是纯洁的无私的,不计得失,不求回报,甘心付出,甘愿牺牲。它是人间最美好的感情。

4.如此美好的感情,如此纯美的人性发生于什么环境下?

---------风光秀丽、民风淳朴的湘西。

4.文中具体是怎样表现的?

黄昏时:白塔桃花色的薄云杜鹃叫个不停温柔美丽平静

深夜时:一匹大萤火虫尾上闪着蓝光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

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又好象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麽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歌声又软又缠绵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

三.分析鉴赏人物语言有什么特点?

翠翠的语言:24--25页“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27页:“我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

30页:“凤滩、茨滩不为凶,下面还有绕鸡笼;绕鸡笼也容易下,青浪滩浪如屋。”

爷爷的语言:26页:“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

“后来的事情当然长得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

“大老,你这个人,又走车路又走马路,是怎样一个狡猾东西“

“‘炒菜要人吃,唱歌要人听’可是人家为你唱,是要你懂他歌里的意思”

“一定是个最快乐的人作的.,因为他分给人的也是许多快乐;可又像个最不快乐的人作的,因为他同时也引起人不快乐”

大老的语言:28页:“你把宝贝孙女儿送给了会唱歌的竹雀吧。”“你要竹雀做孙女婿,竹雀在那里啊”

------说话像吟诗作歌,富有哲理性和湘西苗族地方色彩,“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

四.课外拓展

研讨:

1.作者沈从文为什么能把边城湘西普通人的生活写得如此美好?

“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明,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缓缓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家书)

2.既然本文作者充满“爱”写了人间的爱和真情,为何不以爱或与真情有关的词语作题目,而以“边城”为题?

-------沈从文是湖南凤凰县苗族人,生于湘西长于湘西,21岁时抱着对新的人生和新的世界的热烈追求与向往才来到北京,然而迎接他的是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官僚们共同统治下的黑暗天地,他每日每时目睹的是一群自私、懦弱、虚伪、卑鄙却又冠冕堂皇、假冒斯文的灵魂。“五四”运动创造的精神使他愈来愈坚信:目前这个黑暗社会旧有的一切实在不能也不应继续存在下去了。我们这个老大的国家要脱离目前的苦难,惟有重造有形的社会和无形的观念。因此,重造国家、重造民族品德成了沈从文最热切、最坚决的追求。为此,他一面以愤怒、颤栗的感情,选择男女关系为解剖的切入点,对都市上流社会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众生相进行了细致入微地描画,另一方面他又把探寻的目光转而投向他早年生活过的每那个“充满原始神秘的恐怖,交织着野蛮与优美、浪漫与严肃的”湘西社会,凭着他对故乡下层人民怀有的那份“无可言说的温爱”之请,用热情、迷醉的歌喉对那里的风物唱出了一曲又一曲心灵的恋歌,而了《边城》正是其中最优美动听的一支。

“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这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边城》所写的那种生活确实存在过,但到《边城》写作时(1933---1934)已经几乎不复存在。他在《长河。题记》中说:“去乡已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的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惟惟利的人生观。”

由此,不难看出,他创作《边城》的用意在于要跟两种现实进行对照:一种是用“边城”人的淳朴、善良、正直、热情跟都市上流社会的虚伪、懦弱、自私、势利、男盗女娼相对照;二是把湘西社会的“过去”与“当前”相对照,即把过去的“人情美”与今天的“惟惟利的人生观”相对照。在这两种对照中,使人们能够“从一个乡下人的作品中,发现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的倾心,健康诚实的赞颂,以及对于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

《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它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生活是真实的,又是理想化的。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

他主张:好的作品除了使人获得“真美感觉之外,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

五.布置作业:利用可以利用的条件了解沈从文及其创作,阅读《边城》。

篇13:《边城》教学反思

知识与技能

1.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通过分析环境描写来把握文章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

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2.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2.通过解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师生共同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教学重点

感受风俗美、人情美。

教学难点

剖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齐读: “我轻轻叹息了好些次。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

这是沈从文先生写给他的夫人张兆和女士的一段话。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从文先生对边城炽热的爱。沈从文先生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着重从风景、风俗、人情三方面来探究 文中的环境描写,进而把握文章的主题。

二、分析环境:

(1)风景美:

《边城》课文很长,布置了同学们扎扎实实的预习,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这些景物突出了边城的什么特点?

明确:P16豆绿色的水 天气明朗 落日 薄雾 白云

“豆绿色”——象征了纯洁、原始和无污染。(欣赏沱江风景,突出水的豆绿色,给人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感觉)青天碧水,落日白云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画。边城的环境美,不仅体现在自然风景上,还体现在风俗美和人情美上。

(2)风俗美:

1、风俗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结合文章谈一谈?

P14.端午节: 龙舟赛 捉鸭子比赛

(这官民同乐的龙舟赛,展现的就是湘西民众的热血性格,团结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

P19.中秋、过年: 月下对歌、狮子龙灯、放烟花

2、这些习俗透露出边城人怎样的生活氛围?(祥和、和睦、和谐)

突出的都是一个“和”字,所以这里的人民“莫不安分乐生”。这种氛围是不是和《桃花源记》诗意生活相类似。这就是边城人民生活的独特的生活环境。

(3)人情美:

在边城这样诗意祥和的社会环境中,生活了一群怎样的人呢?他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先看看作者写了哪些人?

明确:翠翠与傩送;翠翠与爷爷;爷爷与过渡人;爷爷与老熟人;顺顺与儿子……

下面我们分三大组一起来探究边城的人情美。一、二、三组探究翠翠与傩送的感情;四、五组探究翠翠与爷爷的感情;六、七、八组探究爷爷与乡邻的感情 。找出最能表现人情美的那些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有关语句。

A、 翠翠与傩送:(爱情)先请是三个同学分角色朗读P18翠翠与傩送的对话。

翠翠:单纯(语言:我是翠翠)、可爱(回答时的神情:轻轻地、悖时砍脑壳的)。

1、从刚才的朗读中可看出翠翠对傩送的初次印象怎样?(不好,误以为傩送是个“轻薄男子”)

2、傩送有没有生气?请同学谈谈傩送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傩送:(他捉完鸭子后已是天黑,但他看到翠翠后主动询问,对话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傩送根本不认识翠翠,但他还是邀请翠翠到他家里去)(这里等不行,到我家里去)关心别人,古道热肠

傩送:(动作、神态:笑)心地宽厚,热情开朗

3、翠翠对傩送的印象有没有变化?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心理)

明确: P19在她知道是二老派人送她回家时,她“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的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 “吃惊”的是傩送对自己不但不记仇,还派人把自己送回去;“害羞”, 十三岁的翠翠,得到一个陌生男子的照顾,心里面还是有几分羞涩的,几分难为情。

P19:“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

心理描写,把翠翠对傩送的朦胧的爱含蓄地表达出来。

这个片断,着重通过语言、心理、神态刻画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一个宽厚热情的帅哥形象。正所谓“不打不相识”,在边城的青山绿水中,两位拌嘴的年轻人却给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蒙胧的纯洁的初恋之情怎能不令人怦然心动呢?

B、翠翠与爷爷:(亲情)

爷爷与翠翠间的亲情,在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爷爷对翠翠的感情?

P16:爷爷非常疼爱翠翠。比如看赛龙舟时,他不忘叮嘱别人送翠翠回家。(四次)

然后,我们来看一看翠翠对爷爷的感情?

P22: 第六部分当爷爷说到翠翠长大了时,翠翠说“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应当歇憩”,这些话表现出的是翠翠对爷爷的关心。况且下面还有这一句:“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我认为这句话也是写翠翠对爷爷的感情的,她看到爷爷越来越老,已经想着替爷爷守船了。 (语言)

Q: 不过,在文本中,在另外一件事上,爷爷没有弄明白翠翠是怎么想的,并且祖孙二人似乎真的是有那么一点隔阂了,大家明白我说的是什么事吗?

明确:爷爷不理解翠翠的内心状态。

1、请学生朗读;

2、分析几句对话:

“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

“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

(语言)这都是话中有话啊。第一句翠翠对爷爷有抱怨,因为在爷爷的话中,居然没有说翠翠惦记着的傩送。第二句话,是因为这只鸭子是大老送的,如果是二老送的,即使是几根鸭毛,翠翠也会爱如珍宝吧。

3、 第五部分写到爷爷和翠翠在回家的路上有一句话“祖父不说什么,还是唱着。两人都记起顺顺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但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这句话里说“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怎么理解?

爷爷:记忆所止处:让天保娶翠翠;

翠翠:记忆所止处:思恋二老。

从全文来看,在爱情问题上,一开始.祖父的确不是很了解翠翠的想法,这也给翠翠带来了烦恼。不过虽然如此,但这并没有影响到祖孙二人的感情。翠翠对爷爷一如既往地依赖和关心并没有发生改变。这份纯真的祖孙情怎不令人感动呢?

C、爷爷与乡邻:(友情)

①爷爷与“老熟人”:

提问:文中是怎样描写爷爷与“老熟人”的关系的呢?

P16:“且因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单,身边无一个亲人,也无一只狗,因此便约好了那人早上过家中来吃饭,喝一杯雄黄酒。”(白描)

“两人一面谈些端午旧事,一面喝酒,不到一会儿,那人却在岩石上被烧酒醉倒了”。

两个寂寞的老人,一辈子的老交情,端午节,别人都在图个热闹,他们却找了个清净之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喝杯雄黄酒,来个一醉方休。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他们之间的这种纯朴的友情怎不令人羡慕呢?

②、爷爷与过渡人:(友情)

P21这里的人情非常淳朴、厚道。(语言、动作)第六部分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人乘船过河后,一定要给钱,而爷爷却坚持不肯收,为此两人还起了争执。爷爷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礼轻仁义重”,虽然他不肯收人家的钱,但他还是领了这分情。

③爷爷与顺顺

龙头大哥顺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扶危济困、乐于助人。

送鸭子、粽子给爷爷(慷慨大方)

这里生活了一群多么淳朴、善良、可爱的人啊!翠翠与傩送之间纯洁的爱情、翠翠与爷爷间纯真的`亲情、爷爷与乡邻之间纯朴的友情,总之,小说给我们展示了湘西至真至纯的民风,至善至美的人性。这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就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三、如果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概括边城的特点,你会用一个什么字(或词)呢?

参考答案:例如:“美”边城山美、水美、人更美:“爱”通过爱情、亲情、友情“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纯”边城民风纯朴,边城人心地纯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自然”这里的人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矫揉造作,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

师点评: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好,用作者自己的话说,他的理想是要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四、拓展深化:沈从文想通过美丽的边城,告诉我们什么呢? (总结主题)

明确:作者描写的湘西,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里民风淳朴,人民淡化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相对于当时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赞美、批判、呼吁)

主题是: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

五、通读全文探究:除了以上分析的人情美之外,小说还为我们展示了边城的哪些其他人情美?

参考答案::1、P14、15:军民同乐;

2、P15:顺顺与儿子之间的父子情;

3、《边城》中显示的天保与傩送的兄弟情。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感受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把握了文章的主题。同学们,如果有时间,我希望大家阅读《边城》的全文;如果有机会,我希望大家到沈从文的家乡——凤凰,去欣赏边城的美丽。

板书: 边城 沈从文

爱情 纯洁

亲情 纯真

友情 纯朴

篇14:《边城》教学反思

在了解沈从文的生平时,有两点应当给予特别注意:一是身份的转换,他是由一个下级士兵经过不懈努力而成为文人的,这与鲁迅等文人有很大的不同,他对社会下层有更广泛、更深入的了解,同社会下层人民的关系也更加亲密;二是地域的转换,他是由边城来到京城的,对京城的污染空气十分不满,因而总是心系湘西那片圣洁之土。这样,与鲁迅描写中国农村的封闭、落后不同,湘西封闭的环境反而成就了其未受污染的优势,百姓的未受启蒙也成就了其淳朴不欺的民风。于是,作家笔下的边城和生活在那里的百姓,就都染上了理想的色彩。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淳朴的民风湘西是一片从未受到过儒家道德传统污染的化外之地,这片土地也从未受到工业文明的污染。这里没有以强凌弱的现象,于是年迈的祖父与年幼的翠翠平静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里没有尔虞我诈的明争暗斗,由于唱歌比不上弟弟,憨厚的天保大老黯然退出了与弟弟“争夺”翠翠的竞争。这里充满了浪漫的气息,青年男女完全可以抛开门当户对的世俗观念,抛开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紧身束缚,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爱情。这样淳朴的民风在大都市是无法找到的。完美的人性小说边城中的人物,没有鲁迅笔下的中国人那些诸如愚昧自私冷漠等劣根性,而处处表现出正直朴素、富于关怀的人性美。祖父直到天黑还在为过渡人摆渡。祖父对翠翠关怀入微,翠翠对祖父充满依恋,祖孙二人的关系是那样的和谐,二人的行为又是那样的毫无矫饰。

篇15: 边城教学反思

《边城》这是一片很美的文章,读起来和学起来让人心旷神怡,这样的文章教着也让人开心,不经意间就沉醉了进去。

《边城》情节: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淳朴的民风湘西是一片从未受到过儒家道德传统污染的化外之地,这片土地也从未受到工业文明的污染。这里没有以强凌弱的现象,于是年迈的祖父与年幼的翠翠平静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里没有尔虞我诈的明争暗斗,由于唱歌比不上弟弟,憨厚的天保大老黯然退出了与弟弟“争夺”翠翠的竞争。这里充满了浪漫的气息,青年男女完全可以抛开门当户对的世俗观念,抛开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紧身束缚,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爱情。这样淳朴的民风在大都市是无法找到的。完美的人性小说边城中的人物,没有鲁迅笔下的中国人那些诸如愚昧自私冷漠等劣根性,而处处表现出正直朴素、富于关怀的人性美。祖父直到天黑还在为过渡人摆渡。祖父对翠翠关怀入微,翠翠对祖父充满依恋,祖孙二人的关系是那样的和谐,二人的行为又是那样的毫无矫饰。

篇16:《边城》教学案例

最新《边城》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重点、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内容和过程

1、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2)《边城》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3)、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可又为什么能从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请读课文。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

(5)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6)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注意此时翠翠的心理变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明确: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9)关于翠翠这个人物形象:

明确: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

3、分析讨论作品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明确: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明确: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分析中让学生感受悲剧中的人性美。

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意图何在,这可能是个复杂问题,可不必在教学中深究。沈从文先生在内地看到了许多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锈蚀和破坏,这触痛了他,这部小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4、开放讨论题:小说中人物孤独感的分析。

5、教师总结。

6、课后训练: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内容,并思考: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提示:文中集中描写的有四处——景情结合、烘托)

篇17:《边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

2.品味语言,把握人物的心理与性格。

3.领悟文中展现的人性美。

教学重点:

1. 品味语言,把握人物的心理与性格。

2.领悟文中展现的人性之美。

一、导课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话题从沈从文先生写给他夫人的家书节选开始:(教师诵读)

PPT:“夜静得离奇,端午快要到了,家乡一定是还有龙船下河。翠翠,你是在104房间中酣睡,还是在杜鹃声中想起了我,在你死去还想起我。翠翠,三三难道我又疯狂了吗?”

1948年沈从文在精神上陷入了绝望痛苦之中,甚至想到了死。此时,他呼唤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名字:翠翠、三三。三三就是沈从文的妻子,咱们合肥“张家四姐妹”之一的张兆和女士,而翠翠,就是他生命中最杰出的作品《边城》中的女主人公。翠翠是个迷人的形象,她承载着《边城》全书之魂:爱与美。

二、梳理情节

阅读课文,请思考:以端午节或翠翠为关键词,概括第3—6节的重要内容。

第3节 眼前的端午节 边城赛龙舟的热闹场景

第4节 两年前的端午节 翠翠看龙舟时巧遇傩送二老

第5节 上一年的端午节 翠翠看竞渡时偶遇天保大老

第6节 眼前的端午节 翠翠看到迎亲花轿时情思被撩动

从我们共同梳理的故事情节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围绕翠翠展开的有三个关键词:

1.环境(茶峒城、端午节的氛围);2.翠翠的少女情怀;3.二老傩送。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在合适的环境、合适的年龄遇上合适的人。

三、合适的环境:边城、端午节

1.边城的特点,结合第一段来分析概括。

明确:偏僻、安宁、淳朴,远离了现代文明的侵扰,是没被打扰的安宁与美好的世外桃源。

2.文中主要写的是端午节,其实文章也写了中秋节和过年,但为什么要以端午节为重点?端午节的活动内容主要有哪些?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点评引导:端午节的活动内容有喝雄黄酒、赛龙舟、捉鸭子比赛。特点:端午节是竞争展现男性之美(速度、力量之美)的重要节日,而这种男性的粗犷之美,恰是打开少女心扉的那把钥匙。

四、合适的年龄:情窦初开

翠翠是个天真无邪的女孩,秉承了边城人民的善良与淳朴,但是在十四五岁的少女身上,又有着一些特殊之处,我们先来品味一下这两段文字。

1.第四节第一段

①翠翠抿着嘴一句话不说,心中充满不可言说的快乐。

爷爷与翠翠相依为命,照理说应该是无话不说的,为什么这里用了不可言说的快乐?

点评:我觉得这种女孩的心思是可以说的,但是只能说给妈妈听,但是妈妈已经死了,爷爷是不方便说的,那是什么?那是情窦初开的冲动。

2.第四节的第六段和第十段两次写到了翠翠的一个奇怪想法 “假若爷爷死了?”“爷爷死了呢?”如何理解他这个奇怪的想法?

PPT: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

PPT: 翠翠心中那个古怪的想头:“爷爷死了呢?”

交流点评:落日、黄昏容易让想起生命的逝去,这种景致也触发了翠翠细腻、敏感的心思。假若爷爷死了,我就无依无靠了。她很害怕孤独凄凉。爷爷与翠翠的感情毋庸置疑,但她害怕失去依靠,同时也希望有一双坚强有力的臂膀来依偎。这时,合适的他出现了。

五、合适的人:二老

1.在写二老的出场时,第四节第11段用了一个词:笑。未见其人,先闻其笑。说明二老是一个怎样的人?阳光、开朗。

2.分角色朗读第四节第11段至24段翠翠与二老邂逅的片段。

3.关于二老的笑,文中还有两处描写,请找出来,并体会一下二老的性格。

PPT:便带笑说“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救命!”

点评:玩笑,略带了狡黠,幽默。

PPT:“你个悖时砍脑壳的!”(读一下,好可爱)放肆地笑着:淳朴、幽默、活力。

PPT:“我崇拜朝气、喜欢自由、赞美胆量大的,精力强的……这种人也许野一点,粗一点,但一切伟大事业,伟大作品就只这类人有份。——沈从文

也许正因为如此,翠翠才会对这个人心生情愫吧。

六、女孩的心思你猜猜

在合适的环境合适的年龄遇见合适的人。情窦初开的翠翠终于产生了很多微妙的变化,文章中多处写到了翠翠喜欢上二老的细微变化。请同学们划出来,品一品,写上三言两语的旁批,等会大家交流一下。

交流点评:

1.第三节13段

“把自己带到一个过去的节日里。”(那里曾发生了与二老邂逅的悸动与美好)

2.第四节31段“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地随了她那火把走去。”(心中已有涟漪)

3.第四节32段:“口中却轻轻地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二老这条鲤鱼在翠翠心中咬下了痕迹)

4.第五节2段:但这印象不知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节经过的事情甜而美。(心有所属,初恋总是甜而美的)

5.第五节8段: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幸福甜蜜只为二老)

6.第五节10段: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话听得清清楚楚。(侧耳倾听只为谁?只为二老)

7.第五节11段:“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你认识二老吗?)

8.第五节12段:翠翠着了恼,把火炬向路两旁乱晃着(心乱),向前怏怏的走去。(心有所属,可惜不是你。)

9.第五节15段:“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心系二老)

10.第六节14段:翠翠还想着两年前端午节的一切事情哪。(记忆犹新,心有所属。)

11.第六节16段:提起旧事:翠翠嗤地笑了。(想起二老就忍不住欢喜)

12.第六节23段:感情仿佛皆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走了很远的路方回到自己的身边来。(情思撩动)

13.第六节25段:翠翠明白祖父这句话的意思所在,不作理会,静静地把船拉动起来。(等意中人来到)

14.第六节26段:看天上的云。(对爱情的憧憬,白云悠悠寄相思)

PPT:张爱玲《爱》: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句:“噢,你也在这里吗?”

七、其实我们已经知道,翠翠和二老的爱情是一个有始无终的悲剧,只是没有那么惨烈,一切如此温婉含蓄,哀而不伤。《边城》为我们传递的不是单纯的爱情,而是爱。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翠翠,关于亲情、关于友关于爱情……永恒的翠翠,永恒的爱情,永恒的《边城》。请同学们课后阅读《边城》原著,你一定会有新的感触,写下来。

八、板书设计

边 城

翠翠 二老

合适的环境 爱 合适年龄

合适的人

篇18:《边城》教学设计

课 题

(高、初)中第二册第一单元

总课时

第 一 课时

课 题

《边城》

主备人

课型

品读课

教与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教 与 学

重点难点

1、小说中的人性美的分析

2、小说中人物孤独感的分析

教学设想

要求同学课外阅读《边城》这部中篇小说,要求同学将这篇课文作为一篇美文来欣赏,课堂上让同学从内容到形式去不断地感悟和体会本文的美,(可以从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情爱美、语言美等多方面去思考、去感悟),使这节课成为一节鉴赏课,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能适当进行点拨。

教 与 学 过 程

备 注

学生活动:

课前预习,通读全文,扫清字、词障碍,并鼓励同学课后阅读《边城》整篇小说。

一、 导入新课

师: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被誉为“田园诗的杰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同学们都已经预习过了课文,请用一个字来概括你看完文章后的感受,并谈谈为什么。

二:课堂讨论

生:我觉得文章写得很普通:普通的人物,普通的故事,普通的语言,读来并不觉得很有美感。

生:我觉得从文章中可以感受到湘西美丽的风光,山美、水美,确实是一个美丽的边城。

师:确实这是一个美丽的边城。风景秀美,山川明丽。

(板书:风景美)

生:我觉得边城的风俗民情也很美,象端午赛龙舟,还有最美的是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

师: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板书:风俗美)

师: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边城风光确实恬淡怡人,民风、民俗纯朴感人,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样清新优美的自然环境也就养育了一群淳厚善良的居民,他们的生活原始而自然,纯朴而热烈,透着一股浓郁芬芳的人性美。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些普通人的精神世界。

(学生阅读、思考后回答)

生:我比较喜欢爷爷,他乐善好施、乐于助人、安于清贫、忠于职守

生:我喜欢翠翠,她美丽多情、温柔善良、天真可爱

师:人物可爱,确实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中的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

生:老师,我反对。刚才那位同学对于爷爷的分析我同意,但是我不同意对翠翠的分析。我觉得翠翠是一个很幼稚、很任性、很不懂事的人。如在课文第一部分,翠翠“胡思乱想”,要用出走“惩罚”祖父,就是不懂事的表现。

生:是的,文章里还写到了:翠翠坐在溪边,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学生阅读、思考再回答)

师:翠翠和祖父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在感情上也相濡以沫。翠翠只是内心有了爱情的萌芽,有了喜欢的人,但是却没有倾诉的人,又不能告诉祖父,于是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以引起爷爷对她的注意。

师: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师:我们再来一起研究一下翠翠为什么会哭呢?

生;我觉得她不应该哭。

生: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师: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生:老师,我还有一个不理解的地方,翠翠为什么会觉得有淡淡的凄凉呢?

师:翠翠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等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一直到小说的最后,傩送也没有能够回到她的身边,所以应该说结局是个悲剧,所以翠翠的淡淡的凄凉其实也为全文奠定了一个感情基调,另外还有一个暗示的作用。

师:总之,这里的人性是健康、自然、毫不矫情的。在这里,人们没有尊卑的观念,众生平等,大家和睦相处,和平地生活。这里是人性美的世界,(板书:人性美)与作者在大都市所见到的那些虚伪、自私的市侩、冬烘们迥然不同,而这也正是作者创作本文的动机。

生:老师,我觉得最动人的是作品中人物的爱情观,翠翠父母的爱情是最感天动地的。

生:傩送对翠翠的爱也能够不受财富的诱惑,不要碾坊要渡船,爱情观也很纯正。

生:祖父对翠翠的那份关爱之情,也让人感动。

生:我觉得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更是值得称颂的。

师:确实如此。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 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师:在作者笔下,爱情、祖孙情、兄弟情、乡亲情,都得到了很好的表现。总之,“边城”是一个充满了爱的世界,是个世外桃源。(板书:情爱美)

师: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描绘这样一个理想世界,意图何在?

(生阅读文后补充的小卡片、思考)

师:《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沈从文先生在内地看到了许多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锈蚀和破坏,这触痛了他,这部小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师:在我们眼前展现一幅幅宁静淳朴的田园诗般的湘西人民风情画,同时又寄托了他所追求的人与人之间平等、自由、各得其乐的人生理想。正如她自己所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主要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人情美,由此组成了一篇美丽的文字——那就是《边城》。

三:巩固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莞( )尔而笑 竹篁( ) 悲悯( ) 角隅( ) 喁喁( )

(注:“喁喁”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注音:一为yóng,释义为“鱼口向上,露出水面”,比喻众人景仰归向的样子,显然这个意象用在本文中不合适;一为yǘ,释义为形容说话的声音(多用于小声说话)。再查看一下国家语委所编发的统音表,可知“喁”只有一个读音,看来词典也错了,书本第 17页下的注释③就更错了。)

附:统音表

有些字构词后易误读,将此类部分字的正确读音罗列如下,以备复习(大致按音序)。

阿(ē)谀 挨(ái)饿 自怨自艾(yì) 关隘(ài)盎(ànɡ)然 翁媪(ǎo) 捭(bǎi)阖 鲍(bào)鱼 剥(bāo)花生 蓓(bèi)蕾 直奔(bèn) 针砭(biān)时弊匕(bǐ)首 屏(bǐnɡ)息 彬彬(bīn)有礼 巨擘(b) 侘傺(chì) 日薄(bó)西山 觇(chān)视 孱(chán)弱琤琤(chēnɡ)作响 谄(chǎn)媚 场(chánɡ)院 惩(chénɡ)一儆百鞭笞(chī) 奢侈(chǐ) 嗤(chī)之以鼻 憧(chōnɡ)憬 刍(chú)议 叱咤(zhà)风云 绰(chu)号 挫(cu)折 命运多舛(chuǎn)堤(dī)防 酩酊(dǐnɡ) 以讹(é)传讹装订(dìnɡ) 胴(dnɡ)体 间不容发(fà) 蜚(fēi)声 菲(fěi)薄 斐(fěi)然成章 氛(fēn)围 芳菲(fēi) 入不敷(fū)出 果(fǔ)脯 附(fù)近釜(fǔ)底抽薪山冈(ɡānɡ) 岗(ɡǎnɡ)哨 满腹(fù) 牢骚 搁(ɡē)浅 搁(ɡé)不住 力能扛(ɡānɡ)鼎 供(ɡōnɡ)销 供(ɡnɡ)奉 曲肱(ɡōnɡ)而枕 拱(ɡǒnɡ)手 勾(ɡu)当 觥(ɡōnɡ)筹交错骨(ɡú)头 蛊(ɡǔ)惑 呱呱(ɡū)坠地 桎梏(ɡù) 矜(jīn)持 盥(ɡuàn)洗室 皈(ɡuī)依 瑰(ɡuī)丽 人迹罕(hǎn)至 可汗(hán) 悍(hàn)勇 不卑不亢(kànɡ)巷(hànɡ)道 嗥(háo)叫 荷(hè)枪实弹 呵(hē)斥 吆喝(he) 横(henɡ)行霸道 笏(hù)板 和(huó)面 大发横(hènɡ)财 豢(huàn)养 麾(huī)下 怙(hù)恶不悛(quān)悔(huǐ)过 教诲(huì) 美仑美奂(huàn) 浑(hún)朴 混(hùn)乱 混(hún)水摸鱼 缉(jī)私 畸(jī)形亟(jī)待解决 跻(jī)身 慰藉(jiè) 杯盘狼藉(jí) 脊(jǐ)梁 雪霁(jì) 汗流浃(jiā)背 鲫(jì)鱼 戛(jiá)然 杀手锏(jiǎn) 面颊(jiá) 歼(jiān)灭佼佼(jiǎo)者 信笺(jiān) 渐(jiān)染 结(jié)党营私请柬(jiǎn) 僭(jiàn)越 直截(jié)了当 教(jiào)学 缴(jiǎo)纳 忍俊不禁(jīn) 尽(jǐn)快 禁(jìn)闭 既往不咎(jiù) 劲(jìnɡ)敌 内疚(jiù) 一蹴(cù)而就拮据(jū) 沮(jǔ)丧 前倨(jù)后恭 角(jué)色 看(kān)护 诳(kuánɡ)语 欺人喟(kuì)然 勒(lè)索功亏一篑(kuì) 瞭(liào)望 棕榈(lǘ) 高屋建瓴(línɡ)抹(mā)布 埋(mán)怨 捋(luō)起袖子 闷(mēn)热 愤懑(mèn) 所向披靡(mǐ) 捉摸(mō) 眸(móu)子 按捺(nà)不住 问难(nàn) 口讷(nè) 忸怩(ní)作态纰(pī)漏 怪癖(pǐ) 璞(pú)玉浑金 亲戚(qī) 祈(qī)求 悄(qiǎo)然落泪 阒(qù)然 宫阙(què) 逡(qūn)巡不前 围绕(rào) 冗(rǒnɡ)长 拾(shè)级而上吸吮(shǔn) 夙(sù)愿 毁家纾(shū)难 拓(tà)本 誊(ténɡ)写 风流倜(tì)傥 轻佻(tiāo) 恸(tnɡ)哭韦(wéi)编三绝 因为(wèi) 怃(wǔ)然 唯唯(wěi)诺诺膝(xī)盖 嬉(xī)戏 畏葸(xǐ)不前 狡黠(xiá)舷(xián)窗 悻悻(xìnɡ)而去 混淆(xiáo) 谐谑(xuè)怏怏(yànɡ)不乐 歆(xīn)羡 酗(xù)酒 泱泱(yānɡ)大国 洞穴(xué) 噱(xué)头 颐(yí)指气使 友谊(yì) 氤氲(yūn) 喁喁(yú)私语 殷(yān)红 应(yìnɡ)承余勇可贾(ɡǔ) 黝(yǒu)黑 宽宥(yu) 逾(yú)期不归 熨(yù)帖 愠(yùn)色 鸢(yuān)飞鱼跃 匝(zā)地 装帧(zhēn) 饮鸩(zhèn)止渴 甄(zhēn)别 摭(zhí)拾 栉(zhì)风浴雨 滞(zhì)后 中(zhnɡ)肯 着(zhuó)手成春 拙(zhuō)笨 着(zhuó)落 编纂(zuǎn)成册 擢(zhuó)升 恣(zì)意 罪不容诛(zhū) 2、反复研读,体味文章所表现出的“善良的悲剧”。

3、作业布置

以“‘成人之美’和‘自我牺牲’”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篇19:《边城》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育点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2、体会沈从文小说的表达特点。

(三)德育渗透点

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重、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要求学生用划出文中集中描写环境的文句或段落,边诵读边体会其意境的作用;找出文中表现翠翠心理的文句甚至文段,揣摩其含而不露的特点,分析这些心理描写对塑造翠翠这个人物和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五、教学内容和过程:

1、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新课

A简介作者沈从文。

B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可又为什么能从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请读课文。

(2)检查预习,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中几种描写环境的内容,并与学生共同探讨: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

文中集中描写的有四处。(景情结合、烘托)

(3)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A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谈谈你的感受。

B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祖父为什么“不告诉翠翠昨天晚上的事实”?

C“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D翠翠开始问爷爷“我万一跑了呢”,到后来她又问“爷爷,我一定不走,可是,你会不会走”,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4)参考注释,分析课文中出现过的人物形象的共性,进而领悟文章的主旨

2、总结与引申

反复研读,体味文章所表现出的“善良的悲剧”。

3、作业布置

以“‘成人之美’和‘自我牺牲’”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4、板书设计

翠翠

美丽多情

天真可爱

爷爷

安于清贫

忠于职守

篇20:《边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内容和过程

1、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2)《边城》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3)、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可又为什么能从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请读课文。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

(5)、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6)、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注意此时翠翠的心理变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明确: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9)关于翠翠这个人物形象:

明确: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

3、分析讨论作品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明确: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明确: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分析中让学生感受悲剧中的人性美。

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意图何在,这可能是个复杂问题,可不必在教学中深究。沈从文先生在内地看到了许多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锈蚀和破坏,这触痛了他,这部小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4、开放讨论题:小说中人物孤独感的分析。

5、教师总结。

6、课后训练: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内容,并思考: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提示:文中集中描写的有四处——景情结合、烘托)

沈从文《边城》教学实录

《边城》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教学实录

边城教学设计

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录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

詹天佑教学实录

揠苗助长教学实录

《趵突泉》教学实录

《草船借箭》教学实录

《边城》教学活动实录(精选2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边城》教学活动实录,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