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共含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z8663326”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
一、拼音园地
1.易读错音节。
斥责 咂嘴 雏儿 拨开 嗒嗒
立即 挣扎 调达 泄露 索性
2.多音字组词
露 调 卷
二、汉字书写
1.易写错的字
歉意 厘米 信赖 蓬松 幽深
终身 灵魂 皇榜 发誓 故障
2.易混淆的字
毕竟 拨开 斥责 唇亡齿寒
毕竞 拔开 斤责 辱亡齿寒
三、词句天地
1.先体会词语的用法,再学会使用。
(1) 只要你不向任何人泄露我的住处,就算是知恩图报了。
(2) 国王无奈,只好张贴皇榜,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
(3) 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谁知他竟然见利忘义!
2.结合课文语境,先理解划线词语,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1)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谁知他竟然见利忘义!您与这种灵魂肮脏的小人一起来残害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
(2)他斥责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并重重惩罚了他。
3.了解仿写句子的基本要求,并学习简单的仿写。
(1)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2)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晃动。
(3) 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四、阅读积累
(一)背诵积累
1.背诵珍珠鸟的最后四个段落。
2.积累有关“诚信”的名言警句。
3.动物喻人
立场不稳,见风使舵的人。 变色龙
笑脸相迎,两面三刀的人。 笑面虎
一毛不拔,吝惜钱财的人。 铁公鸡
代人受过,替人挨揍的人。 替罪羊
(二)课文品读
1.《诚实与信任》这篇课文,记叙“我”深夜驱车回家途中,不小心撞断了路边小红车的反光镜后,主动留下写有自己姓名、电话的纸条,后来,双方通过电话使事情得到圆满解决,说明了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
本文选取的是生活中极其平常的小事,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描写手法也极为朴实,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但人物的言行却感人至深。特别是课文的第二段(对话部分),尤为情真意切,生动感人。
2.《珍珠鸟》一文主要写了由于作者对珍珠鸟的悉心照顾和真切关爱,让小鸟由怕人到喜人、近人、亲人、爱人,最后到与人融为一体的经过。从而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之间爱的颂歌,并由衷地发出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慨。文章从对“人与鸟”的关系的叙述中,启发学生在“人与动物”和谐共存方面作深入思考。阅读这篇课文,不但可以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还可以引发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
3.《九色鹿》是童话。本篇题为“九色鹿”,属于拟人体的童话故事,九色鹿所发生的故事里,蕴涵着积极的思想,能给人深刻的启迪。赞扬了九色鹿舍己救人,不图回报的高尚品质,谴责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可耻行为。
五、口语交际
课前搜集核潜艇的有关资料,了解有关核潜艇的知识,并能熟练介绍给学生。本次说话要求复述时内容要正确,语句要通顺,条理要清楚。
六、习作训练
《为卡通人物编故事》要求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从自己喜爱或自己设计的卡通人物中挑选一两位,抓住卡通人物的特点,创编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本次习作是让学生通过为卡通人物编故事,激发学生展开丰富想象,培养创造性思维。教学时可通过“重温卡通人物”、“欣赏卡通故事”、“新编卡通趣事”等环节,使学生能把平时从电影、电视、课外阅读中积累的有关知识,灵活地迁移到故事情节中去,使故事中的主角既具有其原有的特征,故事内容又新奇有趣。
习作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学习写作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听说,主动评议,主动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学习方法
(1)了解。看课文、看注释、看课后的“思考与练习”,看单元知识和训练,了解了这些信息后,对单篇课文和整个单元就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了解。
(2)查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扫除文字障碍。
(3)独立思考。重要的是根据提示、文章、练习题进行思考。如提示的内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习题能否回答。那些基础知识扎实、自学习惯好、自学能力强、有钻研精神的同学,在“思考”方面要适当地自我要求高一些。
(4)批注。就是在不懂的地方标上符号。如不懂之处用“?”,重点之处用“※”,课前自学批的字,最好用铅笔,听课后批的字可用钢笔写,以免时间一久,将自己的见解和老师的观点搞混了。
(5)质疑。就是对文章的见解、修辞手法、表达方法等提出疑问,这是成为一个批判型学习者的第一步,学生只有成为一个批判型学习者,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例如在《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中有许多将对将的单独拼杀,同学们就应该想一想这可能吗?如果不可能,作者又为什么这么写?(6)记录。就是做好读书笔记。
小学语文学习技巧
1、注重日常积累:语文考验的是自己肚中的墨水,若是自己没有一定知识累积的话,语文成绩自然不高。所以想要提升语文成绩,平时更应该注重诗词好句的积累。
2、学会理解文章:通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明确课文的内在逻辑,把结构层级作为记忆线索,形成知识网络,更能方便记忆。
3、学会观察周围:写作是源于生活的,最打动人的往往是细节之处。所以平时要多观察生活,写作时多做细节描写,才能真正为作文进行润色,让老师能眼前一亮。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
第六单元 统计
1、条形统计图的意义:条形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条按照一定的顺序排起来.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可以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2、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1)能够使人们一眼看出各个数据的大小。?
(2)易于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
3、我们学过的统计图有横向条形统计图、纵向条形统计图以及单式统计图和复试统计图。
4、复试统计图一般由图号、图形、图目、图注等组成。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常见的有条形统计图、扇型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网状统计图。
数学教学心得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材里,编者更加有意识地要求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特别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能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因此,我在课程改革当中力求能够挖掘教材与生活的联系。
一、利用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用生活中的事物和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对比。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让学生说说现实中看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圆形的。学生会举出很多,比如水桶底,汽车的轮子等。在教学体积单位时,讲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究竟有多大?让学生伸出食指,指出1立方厘米有如食指第一个指节大小。下一步,就让学生用食指的第一指节来跟身边的事物进行大小比较。然后再拿出一个粉笔盒告诉学生1立方分米有如粉笔盒大小。1立方米这个空间概念有多大呢?可让学生都用手势比划一下,与此同时,马上出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1立方米的正方体木架。于是学生明白棱长1米的正方体体积就是1立方米。为了让学生实际体会1立方米的空间到底有多大,接着可提出1立方米的正方体里可装进多少个同学?这样,在同学们兴奋惊奇的目光中,完成对1立方米这个体积单位的认识。
二、创设生活情境,感受数学问题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所熟悉的情景,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
如在讲授《按比分配》时,可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张某和李某合伙开一间小店。张某出资7万元,李某出资3万元。小店第一个月益利1万元。可是在益利分配时,李某要求平均每人分5000元。你认为这样分配合理吗?通过学生围绕合理与不合理的讨论,让他们自己发现数学问题。如在教学“小数的认识和计算”时,就可以模拟买卖货物的情境,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开展活动。要求学生此次活动的钱数都要以“元”为单位进行交易。如一个学生拿5元钱买单价是1元2角的圆珠笔两支,单价是5角的橡皮一块,售票员应找回多少钱?1元2角等于多少元?5角等于多少元?应找回多少元?这一系列问题既形象直观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三、参与生活实践,认识数学问题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教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空间中感知。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时,可让学生到篮球场,量篮球场的长和宽,算出它的面积;让学生量乒乓球台算面积、量国旗算面积。又如在教学土地面积单位“公顷”时,可先让学生到操场量教师先画好的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让学生算出它的面积。然后告诉学生100个这么大的正方形就是1公顷。再让学生讨论1公顷应该等于多少平方米?应该是怎样的一个正方形?然后让学生用测绳量出100米的边长来,让大家体会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大小。在同学生激烈的争论声中结束了这堂课。这样的教学安排,把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参与到生活实践中;又从生活中弥补了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
数学学习计划
复习内容:
1、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9以内各数的组成。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9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5、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6、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复习目标:
1、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和掌握9以内的加、减法,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相关的式题,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
2、在具体的活动中,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能应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等方法收集和整理一些简单的数据,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
3、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复习措施:
1、复习前,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弄清学生对哪些知识掌握的比较好,哪些知识还存在问题,存在什么问题,从而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复习活动,以增强复习的实效性。
2、复习加减法计算时,可以采用游戏、竞赛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练习,以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促进计算技能的形成。
3、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4、把握好知识的重点、难点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5、把上半学期所学知识分块归类复习,针对单元测试卷、练习册、作业中容易出错的题作重点的渗透复习、设计专题活动,渗透各项数学知识。专题活动的设计可以使复习的内容综合化,给学生比较全面地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
6、根据平时教学了解的情况,结合复习有关的知识点做好有困难学生的辅导工作。
具体安排:
1、数的组成,物体的位置与顺序。(2课时)掌握数的顺序及组成;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
2、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1课时)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球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3、分类(1课时)掌握分类的方法。
4、9以内加减法计算(3课时)通过对算式的计算与分类,整理加减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在复习中感知数学思考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5、图文题(2课时)从量的意义上揭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加、减法的关系。提高学生理解图意的能力,能根据图分析简单的数量关系,渗透图中所反映的事物概念之间的种属关系。
《富贵不能淫》
1.文学常识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注: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宋朝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针对景春所谓的“大丈夫”形象,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倡导儒家的仁义礼智。
3.重点字词
字音
衍(yǎn)丈夫之冠(guàn)淫(yín)
通假字
(1)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古今异义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古义:真正,确实:今义:诚实)
(2)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
(3)丈夫之冠也(古义:成年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
一词多义
戒:戒之曰(告诫);必敬必戒(谨慎)
之:往之女家(动词,到);妾妇之道(助词,的);与民由之(代词,指正道)
词类活用
(1)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形容词使动用法;苦: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饥饿;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
4.重点内容
大丈夫的做法: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大丈夫的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你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贫,威”这一大丈夫的标准?
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自己的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这样才叫大丈夫。无论境遇如何,都不能改变个人的操守,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处世态度与原则,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更应时刻注意。
2.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
得志时与百姓同行,不得志时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即得志时要心怀百姓为民做主,做一个好官。不得志则要加强自我修养,决不能在道德修养上放低要求,力争做个好人。
3.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前者为无原则的顺从(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如张仪等人,无原则的顺从秦王的意思。而大丈夫则表示为“富,贫,威”是对仁义礼的坚守,正如儒家倡导的那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第22课《愚公移山》
1.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2.重点词语解释
1、年且九十 且:将近
2、惩山北之塞 塞:阻塞
3、出入之迂也 迂:曲折,绕远
4、聚室而谋曰 室:家
5、吾与汝毕力平险 汝:你们
6、杂然相许 杂然:纷纷 许:赞同
7、其妻献疑曰 献疑:提出疑问
8、以君之力 以:凭 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连……都…… 损:削减 丘:土堆
10、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把……怎么样
11、且焉置土石 且:连词,况且 焉:疑问代词,哪里
12、投诸渤海之尾 诸:之于
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扛 夫:成年男子
14、叩石垦壤 叩:敲,凿 15、始龀 龀:换牙
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交换 节:季节
1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心:思想 固:顽固 彻:通
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穷匮:穷尽 19、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负:背
3、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2、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 “陇”通“垄”,高地
4、古今异义词
1、河阳之北 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2、达于汉阴 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3、指通豫南 指:古义:直今义:手指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古义:连…都…今义:曾经
5、投诸渤海之尾 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古义:扛今义:荷花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8、北山愚公长息曰 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
9、虽我之死 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10、惧其不已也 已:古义:止今义:已经
11、无陇断焉 陇断:古义:山冈阻隔今义:把持独占
12、何苦而不平苦:古义:愁,担心今义:五味之一,与“甘”相对
5、词类活用
1、面山而居 面:名作动,面向,面对着
2、吾与汝毕力平险 毕:形作动,用尽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名作状,用箕畚装(土石)
6、一词多义
1、方:(1)方七百里(面积)(2)方其远出海门(当……时)(3)方欲行(将要)
2、固:(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4)固若金汤(坚固)
3、穷:(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 (2)穷凶极恶(极端)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穷困)
4、许:(1)杂然相许(赞同)(2)遂许先帝以驱驰(答应)
(3)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约数)
5、通:(1)指通豫南(通向)(2)初极狭,才通人(通过) (3)政通人和(顺利)(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通)(5)通计一舟(全,整个)
7、理解性填空
1、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初定计划时其家人“杂然相许”,深入研究时其妻“献疑”,移山过程中邻人之遗男也“跳往助之”;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笑而止之”。(用原文回答)
2、“愚公”坚信移山成功的依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3、第三段可以看作是文章的驳论部分。“智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文中列举的论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在文中用来驳斥智叟最有力的一句话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批驳的方式是驳论据;其结果是河曲智叟亡以应。
8、重点语句翻译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译文: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2、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译文: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样呢?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译文:用箕畚装上士石运到渤海边上。
5、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译文:他苦于山北道路的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
6、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译文: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比不上。
7、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译文: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
9、课文内容理解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中的“笑”表现了智叟不智或自作聪明;“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的“长息”表现了愚公不愚或胸有成竹;“笑”和“长息”属于人物的神态描写。
2、“杂然相许”与“其妻献疑”意思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杂然相许”表明愚公提议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其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并不是反对愚公移山。
3、从愚公之妻和智叟说话的语气来分析,两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这两个人说的话对情节的发展分别起怎样的作用呢?
(1)愚公之妻的话是关心的语气,她并不反对移山,只是提出要解决“焉置土石”的问题。
(2)智叟的话带有轻视的(或讥讽的、挖苦的、责备的怀疑的)语气,以阻止愚公移山。
(3)前者“献疑”引出了讨论运土的问题。
(4)后者“笑而止之”引出了愚公的反驳。
4、鲜明的人物形象:
愚公(他大智若愚,目光长远,不畏困难,坚持不懈),是一个有远大的抱负,对克服困难有坚定的信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正确认识的智者形象。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愚者形象。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目光短浅,无所作为而又好为人师,令人可厌可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