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一儿童节诗歌——《小儿垂钓》(共含12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不理你个小笨蛋”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小儿垂钓》原文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儿垂钓》的作者介绍
胡令能(785-826年),唐朝诗人,是莆田(今福建莆田市)人。唐贞元、元和时期人。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现仅存七绝4首。莆田隐者,唐诗人少为负局锼钉之业。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诗四首,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诗作。
《小儿垂钓》赏析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儿垂钓夏天到了,天气变得炎热了,鲜花开的更加绚烂了,草长的更加茂盛了,好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一个七八岁的小孩走在骄阳下,他扛着一根钓竿,手里提着一个小水桶。原来,这个孩子看见邻居家的王二会垂钓,于是就也想学习垂钓!小男孩蹦蹦跳跳地来到草地上,草是那么绿,那么茂盛!草地旁有一个大池塘。塘中的水清澈见底,在阳光照射下,更是波光粼粼。水中的鱼儿也在自由自在地游动。这是,小男孩拿出小水桶里的鱼饵(蚯蚓)、鱼食、浮子,兴奋的做着钓鱼前的准备。他首先将蚯蚓挂在鱼钩上,然后将浮子挂在绳子上,接着,他找来一块石头,坐在了上面,打算钓鱼了。
这时,他心想:鱼竿抛得越远,鱼儿会被吓跑;鱼竿抛得越近,鱼儿不会游过去。看来,只有抛在中间了!小男孩使出九牛二虎之力将钓竿扔了出去。接着,他看见浮子浮了上去,然后,他抓起一把鱼食,撒向浮子的地方。这时,他又把身子侧了过来,这是为什么呢?哦,原来他怕自己的影子,吓跑了鱼儿。就在这时,一个迷路的青年走了过来,他想问小孩,林家酒店怎么走,于是,他摇着手喊道:“唉!那边的小朋友,我迷路了,请问镇上的林家酒店怎么走呀?”小男孩见了,忙向他招手,心想:我若现在回答了他的问题,那么快上钩的鱼儿,必然游走,还是不回答得好!青年似乎领悟的了小孩的意思,于是,蹑手蹑脚走近了他,原来,这位青年也爱钓鱼!在青年的帮助下,小孩钓到了好几条大鱼!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那迎面扑来的风,吹得人身心舒畅,有一个可爱的小孩子头发蓬松,正在小河边学钓鱼,他的身体很小,他那水汪汪的眼睛像黑宝石一样镶嵌在亮晶晶的眼睛里,小孩子拎着水桶,鱼竿,跳跳蹦蹦地来到了小河边。他精心挑选了一个好地方。那个地方有一丛高高的野草遮映着他小小的身体。
他开始钓鱼了,他钓鱼时可有耐心了,他拿出鱼竿,装上鱼饵,他使劲一甩,鱼钩就落在了水里,然后侧坐在那儿,他那双水汪汪的眼睛看着河里,忽然一条鱼上钩了,他刚刚想拉,但想起爷爷说:“钓鱼的时候,要看到鱼竿弯下去时,才能往上拉。”于是他又继续坐下来耐心地等
正在这时,有一位六十多岁的.路人。他身穿长袍,头戴草帽,肩上背着个行李包,好像走了很远很远才到这儿。他正看着远方,不知道前面的路该怎么走,忽然,看见一个钓鱼的小男孩儿,忽忙上前
行了一个礼,问道;“中村该怎么走吗?”小男孩一眼都没看他,老远就摆了摆手,好像在说:“过来我告诉你中村怎么走的。”他依然坐在那里,盯着水面,于是那问路人就走过来了,小男孩小声的告诉他中村该怎么走,路人轻手轻脚的离开了。路人去了不久之后,鱼竿动了,小男孩迫不及待地一拉,一条大鱼!他高兴的满脸通红,真像盛开的红花啊!
河边的景色啊!绿油油的草地上点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红的,绿的,蓝的,黄的,紫的,粉的,各种各样,远远望去,就像一块镶嵌在大地上的精美的图案。河里的水清清的,请得可以看见水底的鱼和虾。河水里的鱼虾真像顽皮的孩子。哗啦啦地唱着动听美妙的歌儿流向远方。
诗人看到这充满生趣的场景,情不自禁的吟诵出这首诗:
午时,天空中飘浮着几片祥云,火红的太阳当空照,阳光如一把利剑穿过河边大树上的叶子。此时,一位身穿长袍,头戴草帽的路人正在四处走着,而他就是胡令能。
他迷路了,他在原地徘徊了一阵,叹了口气,最后选择了直走。忽然,他眼前一亮,仿佛看见了救命的稻田,胜利的曙光。出现在他眼前的,正是一个正在垂钓的孩童。孩童侧身坐在一块长着青苔的石头上,手持鱼竿,盯着河面,炙热的阳光无情地照在他的脸上,豆大的汗珠慢慢地滴落在河面上。胡令能也抹了抹汗珠,望了望天空,又看看孩童,快步走近,着急地问道:“嘿!孩子,请问这条路笔直走,是去哪儿的?”孩童一言不发。“你好?你听得见吗?”胡令能又走近了些,又加重语气。孩童依旧一言不发,只是朝他摇摇头,摆摆手。
胡令能有些迷茫,他不知,那孩童到底是不知道,还是不愿告诉他呢?因此,他再一次走到了孩童身边,拍了拍他的后背,问道:“孩子,笔直走究竟是去哪儿的?”那孩子还是沉默着,但他举起了右手,伸出食指,放在嘴边,示意他安静。胡令能点了点头,走到了一旁,定睛一看,诗兴大发,出口成诗:“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见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吟后,自己敞开扇子,摇头晃脑,意味依然不减。
“先生!您好!”这时,稚子起身来到胡令能身旁,拉拉他的衣袖,“刚刚在垂钓,如若与您对话,必会惊跑鱼儿,抱歉,可否将您的问题再说一遍,我定会解答。”胡令能却笑而不语,机灵的稚子也未追问,也笑着。
一晃儿,已到傍晚,落日的余晖洒在草地上,洒在稚童的脸上,显得更加可爱、纯洁……
春天,万物复苏,清澈见底的小溪像一个个顽皮淘气的小娃娃,漾着粼粼波纹,踩着粒粒细沙,踏着颗颗卵石,一路高声歌唱,经过一片草地,终于放慢了速度……
只见草地上迎面走来了一个学钓鱼的小孩儿,他的脑袋圆圆的,如黑宝石般的大眼睛嵌在了一张红彤彤的脸上。他的头发非常蓬松,嘟着的小嘴似乎在背爷爷告诉他的钓鱼绝招呢!
小孩儿找到一块长满青苔的大石头,从背上卸下钓鱼的工具,装好鱼饵,身子靠在石头上,便开始钓鱼了。周围的草地上长满了各色的花儿:红的艳丽,黄的娇嫩,绿的盎然,好似一块绿色的地毯上绣着五彩缤纷的精灵仙子。
忽然,浮子动了一下,小孩儿不觉精神大振,身体立刻坐正,想把鱼钓起来。但他立刻想起了爷爷的话:等浮子下沉时才可以钓起来。他耐心地等着,脸上就像绽放了一朵含苞待放的花儿。
此时,诗人胡令能正好路过此地,他身穿官服,头戴官帽,身上背着一大袋包袱,一看就知道是第一次来这个地方。他看见小孩儿,就像看见了救星似的,想要问路。谁知话还没出口,小孩儿就一摆手,好像在对胡令能说:“没看见我在钓鱼么,要是你说话把鱼吓跑了怎么办?”
“这孩子。”胡令能摇了摇头,叹了口气,只好继续赶路了。
诗人胡令能刚走没多久,浮子下沉了,小孩儿使劲一拉鱼竿,一条大鱼露出了水面。小孩儿欢呼了一声,像中了500元大奖似的。
时光流逝的真快,转眼间,已到了下午了,小孩儿钓了整整一筐鱼,哼着小曲,蹦蹦跳跳地踏上了回家的路……
《小儿垂钓》 之一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之一佚名
教学目的`:
1. 逐字逐句理解《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的孩子的天真、可爱。
2. 学习生字“钓、蓬、遥、稚”,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应”的意思。
3. 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诗题
1. 导入诗题
2. 理解诗题
(二)理解诗句
1. 朗读全诗
2. 回顾方法:我们怎样理解诗句(读诗→释词→调序→解句)
3. 释词解句
(三).总结练习
1. 指导朗读、背诵。
2. 根据这首诗,想象出一幅画。
3. 教师.总结。
(四)巩固练习
1. 形近字组词
钓( ) 稚( ) 遥( )
钩( ) 准( ) 摇( )
2. 多音字组词
3. 读下面诗句,先解释划线的词语,再解释诗句意义。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背诵《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之一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昨天傍晚,我准备好钓鱼用具放在床头,准备明日一早去附近的池塘钓鱼。我兴奋得都睡不着觉了。早晨我迷迷糊糊的醒了,我打了一个大哈欠,昨晚的事情早已忘记,当我看到床头的钓鱼用具立刻记忆犹新,我连脸都没顾得洗,就顶着蓬乱的头发,拿着钓鱼用具去池塘了。
到了小池塘,我侧身坐在岸边,我的影子倒映在水中,我看着水中的我:一个蓬着头发,穿着短袖上衣,布丁短裤的一个阳光少年!再看看水岸旁的几个大理石,它是用来把小池塘围起来的。如今,已经布满青苔!可见大理石放在这里已经好长一段时间了。
我先在岸旁抓两条小鱼虫,再在岸边挖几只蚯蚓,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小鱼虫挂在鱼钩上作为鱼的诱饵,我把鱼竿甩到了水里,一切准备就序了,接下来就是等待了!
我没有像小猫钓鱼那样三心二意,我一直在专心致志的钓鱼。我仔细的盯着鱼漂,过了很长时间鱼漂还是一动不动,我有些心不在焉了。左看看,右看看,突然又想想在家吃大鲤鱼的样子,咽了咽口水,就又专心起来等待着鱼咬钩。
这时有位佰生人向这边摆手边大声问:“张伯伯住在哪儿呀?”我没有回答,只是摆了摆手,生怕惊着鱼。佰生人也领会了我的意思,就再也没出声。
过了一会儿,终于有鱼咬钩了,我急忙收线,钓到了一条大鲤鱼。我将活蹦乱跳地大鲤鱼放入水桶里,便高兴地拎着水桶,蹦蹦跳跳的朝他走去问道:“你是要去张伯伯家么?现在我可以带你去了!”。
烈日当头的正午,诗人胡令能信步走在乡间小道上。头顶是缕缕白云,小径两旁树木丛生,百草风茂,附近静静的池水宛如明镜,池中几条小鱼在欢快地游着,真是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啊!
不经意间,他发现了一个蓬头垢面的小孩子,正小心翼翼地侧着身子坐着。绿草掩映着他那瘦小的身体,他正专心致志地学钓鱼呢。为何要蹲在如此隐蔽的地方学习钓鱼呢?哦,原来这聪明的孩子是为了不让路人惊扰到自己。只见这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双手紧握那根简陋的鱼竿,眼光时刻不离那根鱼竿,身子一动不动,静静地等待着鱼儿上钩。
这时,十分安静,只听得见草的“沙沙”声,那小孩聚精会神地盯着鱼丝,嘿,有条小鱼游近鱼钩,小孩一阵欢喜,禁不住轻轻笑了一声,谁知这却惊动了鱼儿,那条快上钩的鱼儿一下子“溜”了。小孩见了,吸取了教训,便不敢疏忽大意了。当他再次专注地钓鱼时,忽然有一位不知情的路人大声打听道路:“小朋友,请问到饭馆如何走?”那小孩子一惊,连忙回头,皱起眉头用食指贴着嘴,示意路人别出声。他犹豫了片刻,伸出一只小手,向路人招招手。路人走到身边,半蹲下身子,小孩子侧过头,轻声嘀咕了几句。路人会心一笑,轻轻地走开了。胡令能看着这又天真又机灵的小孩子,诗兴大发,不禁口占一绝:《小儿垂钓》。
初秋的景色是那么的迷人,是那么的美丽,看!今天蓬头“小牛牛”早早的起床。拿着自制的渔具,一根简陋的鱼竿。一个鱼篓,一蹦一跳的向小河边走去。原来牛牛听说家里要来好多客人,所以准备钓上几条大鱼当晚饭。
一路上他是那么的欢快,嘴里还时不时哼出几句:“小么小牛牛啊!夸着鱼篓,钓鱼去,不怕那太阳晒,也不怕鲤鱼来……”一到小河边,怡人的景色吸引了他。看!一阵风迎面吹来,小河边的红枫叶纷纷落下,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翩翩起舞。风中弥漫着阵阵桂花香,它的香气是那么迷人,是那么甜美……路边的菊花丛中,时不时发出“嗡嗡”的响声,入秋了,小蜜蜂还是那么勤快。牛牛选了一块能遮住自己的草丛,坐到一块岩石上,先拿出准备好的鱼竿,再拿出准备好的鱼饵,牛牛放下长长的鱼线,来个“放长线钓大鱼”只见,牛牛用力一甩,又见鱼漂随着水波荡漾而去。
突然,牛牛的鱼漂抖的厉害,牛牛真准备收鱼竿。河边出现了一个书生模样的人,对牛牛作揖鞠躬:“敢问小童,这是……”还没等那人说完,牛牛已经反应过来,鱼漂也已没入水中。“这可怎么办?我的大鲤鱼真要上钩了如果松手,晚饭就没了。不松手,又对秀才不敬。”他抬起右手,对路人摇摇手,好似在示意:请不要打扰我。路人无可奈何,只好向前走去。
片刻,一尾大红鲤鱼上钩了,牛牛高兴叫到:“我的大鲤鱼……”他才想起刚刚那个秀才,赶紧追上前去说道:“这位先生,这里是……”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小男孩钓鱼是的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谁跟父母去钓过鱼呀?怎样钓鱼?(指名学生说一说)
2、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释题:
读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小儿垂钓”是什么意思?
(三)学习课文
1、看诗,听录音。
2、学生自学,不理解的词查字典。
3、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4、学习后两句诗的意思。
①指名读后两句。
②问:小男孩正在专心钓鱼的时候,谁来了?
③他来干什么?
④看,小孩是怎么做的?
⑤他为什么摆手?“遥”是什么意思?
⑥从哪看出他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
⑦“应”是什么意思?(回答)
师小结:小孩既怕老爷爷的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的回答声把鱼吓跑,他一门心思用在了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的态度怎么样?(很专心;很认真)
⑧指名学生表演。一人扮路人,一人扮小孩(体会小孩紧张的心情)
⑨指导学生看图朗读,读出小男孩紧张的心情。
⑩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5、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四)总结全文:诗人抓住了小孩钓鱼时所表现出的某些特点,用通俗易懂得诗句,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孩的形象,诗中有动有静,情景交融,使人倍感亲切,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大声朗诵这首诗好吗?
《小儿垂钓》教学反思
《小儿垂钓》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绝句。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诗描写了一个小孩儿初学钓鱼时的情景,孩子认真专注,天真浪漫的神态跃然纸上。诗句通俗易懂,活灵活现的勾画出一个天真浪漫的小孩儿的形象,让读者感到逼真,亲切。
一、教学效果
围绕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为切实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吟一吟”的
方式贯穿全诗的学习,理解相关字词,想象画面,吟诵感悟,进入古诗描绘的意境。在教学中我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启发诱导学生自己通过看图、结合偏旁、做做动作、想象画面等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
2、《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理念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学习《小儿垂钓》一诗时,我从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小动作“遥招手”出发,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用“遥招手”而不用“遥摇手”?从“招手”中你能想到什么?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纷纷举手发言。“因为害怕惊动快要上钩的鱼儿,所以没有马上回答路人的问话。”“嘘,别出声。不然我就钓不到鱼了。”“请你再靠近一点,我会轻声告诉你的。”……从他们精彩的发言中不难看出,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具体的语言文字,知道诗人抓住了孩童瞬间的变化,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孩童的神情意志,令大家不得不爱上这个可爱的孩子。通过思维和想象,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古诗准确生动的描写,也培养了礼貌待人、乐于助人的好习惯,从细微之处塑造学生健康向上的美好心灵。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习语言文字,也在学习做人。
二、成功之处
培养了学生的质疑习惯。有人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十个问题还
重要”。在检查预习过程中,我这样问:“在预习中有不懂的吗?”在学习完后我又问:“现在再想想自己还有哪些不明白的?”用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养成质疑的习惯。
三、不足之处
在教学本诗时,我还是没有放手让学生说,在说说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时,没有能积极引导学生把学习古诗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来感知,想象诗句中描写的景象,也忽视了插图的功效。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次教学本文,我将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通过文中插图,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的见解,彰显学生的个性。
【教学时长】
30分钟
【教学过程】
【课件1:20.古诗两首】
一、赏画入诗——品读诗句
1.人们常说“吃鱼没有捕鱼乐”,古往今来,无论老少都抵挡不住它的诱惑。瞧,【点击课件2:《小儿垂钓》的画面】这就是我们上一节课认识的正在认真学习钓鱼的小男孩。这幅生动的画面曾经打动了哪位诗人?(唐朝诗人——胡令能)他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是——(板书课题:小儿垂钓)齐读课题。
2.【点击课件3:诗歌一二句】谁愿意通过你的朗读把你眼中小男孩的模样读出来?指名读,教师相机评价。
师评:(1)老师听出来了,这是一个可爱机灵的小孩子。
师评:(2)是呀,多么聪明的小孩子!
师评:(3)这小孩多有趣呀!
师评:(4)你把小孩读得很小很小,充满稚气呢!
3.小结:通过你们的朗读,我们仿佛看到了孩子可爱的模样。这真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啊。(板书:天真活泼)
4.不过呀,他可不是闹着玩的,你发现小儿学垂纶学得怎么样?观察一下他的神态,能用你知道的成语概括一下吗?(学生看图感受,用成语概括)生:专心致志全神贯注聚精会神目不转睛一丝不苟(师评:看来同学们平时积累的成语可真不少!)
师:瞧他那股认真劲,真是——专心致志啊!(板书:专心致志)
二、字理品诗——激发兴趣
1.过渡:是啊,小孩子正在专心致志的钓鱼,眼见一条大鱼游了过来,鱼儿要上钩了,这时又发生了一件什么有趣的事呢?
(1)学生交流作答(请你说说看,你说、、、、、、)
(2)偏偏这时来了一个问路人,这就是诗歌后面两句的内容。【点击课件4:诗歌第三四】学生齐读
(3)有人问路,为什么小孩只做动作?(指名学生回答:因为他不能回答人家,只能做手势)
(4)哦,所以他只得不应人了!有人问路都来不及不回答了,小孩学得多认真啊!那我们就来演一演当时的情景,让这幅画活起来,好不好?
2.字理识字——遥
(1)师生合作表演:你们是认真垂钓的小儿,我是问路人。我该站在哪里呢?诗句里哪个字提醒了我们?
生:遥
(2)【点击课件5:遥】师:找得真准!我们一起来看看“遥”的字理,理解它的意思:这儿有一张“遥”的古代象形图片,以及各时代它的演变过程,这是篆书“遥”的写法,按照字理识字“先分解,在组合”的原则,“遥”是形声字,把它分解成形旁“辶”表意,篆书“辵”上部象路,下部象脚(止表示脚)表示路远;“ ”表声,它是瓦器的通称,那这两部分合起来表示古时去远处取水需要瓦器。本意是远。
(3)同学们,明白了“遥”的意思,我这个问路人应该站得离你们——远远的。
(4)中国的汉字非常神奇,我们给它换个偏旁就能识记好多字。你能给“遥”换个偏旁变成另外一个字吗?(指名作答)
生:摇瑤窑谣徭
(5)同学们认识的可真不少,这就是形声字的特点,形旁表义,声旁表声。
1、字理析词——招手
(1)孩子们,你们准备好开始认真垂钓了。(提醒:怎么坐?侧坐莓苔草映身,侧坐——斜着身子坐,很舒服,惬意地坐)
(2)(自言自语)这到杏花村该走哪条路呢(用手张望)奇怪!有个小孩坐在草丛里干嘛呀?哦,在钓鱼。我来问问他:“小朋友,请问到杏花村怎么走?”(大声喊道)
(3)怎么都没有回答我呢?我得下去问问看。(请学生边演示,边说说“遥招手”的含义。教师相机评价:)
(4)教学预设:
A.指名提问: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会你对我做什么手势?什么意思?生(做摆手的动作:摆摆手)让问路人不要叫喊了,免得惊吓了鱼儿。师评:是呀,大人钓鱼的时候也拍打扰,你学得很像。
B.指名提问:谁有不同的理解,你会给我打什么手势?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甩甩手)让问路人走开,不要打扰我钓鱼。师评:这个小儿学垂钓投入呢,拍我吓跑鱼儿呀!
C.指名提问:请你给我们比划比划,你已经迫不及待想给我们表演了。
生:(做招手走进的动作:招招手)叫问路人走进的手势,然后轻轻地回答他的问题,这样就不吓跑鱼儿了。
师评:这小儿在专注学垂钓的时候还愿意回答我的问题,谢谢!
D.谁还有不同的手势?请你来
生:(先做摆手再招手的动作:先摆摆手再招招手)叫问路人不要喊了,再走近来告诉他,这样就不会吓跑鱼儿。
师评:这个小儿可够聪明的呀!
(5)一个“招手”,同学们就有这么多的理解,真是各有各的情趣,其实呀,专家们也一直在争议呢!让我们运用字理析词的方法,探究一下“招”的字理,你的心中就会有答案了。
(6)【点击课件6:招】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招”古代象形字图片和其演变过程:它是会意字,篆书形体象手,表示用手招呼人:从召,表示招呼;召同时也表声。本意是打手势叫人。
(7)这下我们明白了,小儿“遥招手”不是拒绝回答问路人的问题(摆摆手动作),而是怕说话声惊动鱼儿,急忙招手示意(招招手动作),叫问路人走近些
再回答。这孩子陶醉在垂钓的乐趣中还不忘帮助人,真可爱!这样的招手,钓鱼助人两不误,何乐而不为呢?老师希望你们也能像这小孩一样处处乐于助人。
3、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1)当我冲你们大喊的时候,你们心理的感受就应该是诗中的哪个字——生:怕【点击课件:诗歌三四句】
(2)原来是“怕得鱼惊”,所以你们“不应人”,所以你们才冲着我“遥招手”。
(3)能通过你的朗读把小儿“不应人”的认真劲读出来吗?读读诗歌后两句。(学生品读,教师相机评价)
师评:是挺认真的。
师评:钓得很专注呢。
师评:专心致志,有小大人的样子了。
师评:真是全神贯注,完全投入了!
(4)(指板书:天真活泼专心致志)正是孩子的天真活泼、专心致志打动了诗人胡令能,所以他写下了这首诗。
(5)【点击课件8:整首诗歌,音乐起】古诗既有音韵美,又有节奏美,同学们请认真聆听老师配乐朗读。(师范读)
(6)好,老师读完了,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划分好的诗歌朗读节奏,试着应吟诵这首诗,把诗人对小儿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吧。(配乐齐读)师评:同学们读出诗歌的音韵美来了,真棒!
(7)【点击课件9:图画】今天这节课,我们与诗中的小儿一起去河边钓鱼,度过了一段欢乐的时光,感受了那飞扬的童趣。让这些童趣定格在我们的脑中。下面请你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首诗背下来。
(8)大家都背得很认真,老师提一个要求:不能看着文字读,请看着画面读。生:(试着背诵)
三、比较诗歌,拓展学习
(1)儿童可爱天真的样子令人陶醉,其实古往今来,不少诗人不约而同的写下了儿童有趣的形象,让我们走进那些熟悉的诗句,体会体会诗中的童趣吧!(师生合作朗读:注意听老师的朗读,你们读好大屏幕上的诗句,包括题目和诗人)
(2)【点击课件10:儿童诗】
师引读:因为儿童无忧无虑的生活勾起了诗人的向往,所以雷震描述: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村晚》宋·雷震
师引读:即使在夜晚,孩子们也有无尽的生活乐趣,于是有了叶绍翁笔下斗蛐蛐的孩童: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师引读:季节更替,孩子们永远有属于自己的乐趣,在菜花金黄的春天: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师引读:即使放学了,回家后也没有太多的烦恼,可以放放风筝: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居》清·高鼎
四、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今天,我们学习了《小儿垂钓》,还读了几首童趣诗,诗人们为什么能写出我们儿童的种种童趣之所在呢?我想这和他们拥有一颗童心。用不泯的童心去观察着生活有关。写儿童的诗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后可以再去搜集,查找,做好积累。
(2)【点击课件11:作业】诗歌学完了,老师还想给大家留个作业。展开想象,把《小儿垂钓》改写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点击课件12:谢谢指导!】
板书设计:
21.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天真活泼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专心致志
★ 小儿垂钓古诗
★ 小儿垂钓 古诗
★ 古诗小儿垂钓
★ 古诗 小儿垂钓
★ 小儿垂钓古诗解释
★ 小儿垂钓古诗鉴赏
★ 小儿垂钓古诗大意
★ 古诗小儿垂钓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