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达真堪布禅语(共含7篇),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ewinkee”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1. 我们现在之所以没有取得什么成就,就是因为不精进。若是真的把道理弄明白了,真的具足信心了,精进一点儿都不难。那个时候,一切都不是刻意的,不是勉强的,犹如蜜蜂入花园,鱼儿入水中一样,是多么欢喜.多么自在的一件事啊!那都是享受,都是禅悦,都是不可思议的。
2. 当你能为众生.利益众生的时候,既能得到暂时的安乐,也能得到究竟的安乐。否则,不会有真正的快乐和幸福,也不可能得到暂时或者究竟的一切安乐。暂时的利益指人天福报,究竟的利益指声闻.缘觉.佛三菩提的果位。大家真想得到安乐,就要为众生.利益众生,就要放下我执我爱.自私自利,没有其他选择。
3. 在世间,我们难免会被怨敌伤害,也难免会嗔恨他们。其实,“人有业力,身不由己”,他们不是有意想伤害我们,但是在业力的牵引下,他们也无法控制自心,可怜而无助。这样反复思维,就能够息止嗔恨之火,生起慈悲之心。
4. 大光明的境界特别奇妙.圆满!这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一切都是佛菩萨。因为都是我们自心的显现。真正的佛就是法身佛。就是我们的自性,也就是法界。要明白.认识这样的道理也不难。因为自性都是清净的,自性都是佛。诸法一心,只有一个自性。这样,一切都是菩萨,都是佛;这样,看谁都舒服,都圆满。
5. 修法的过程中,会有一些觉受或瑞相,其实这些都是要保密的。但是有的人特别喜欢说这些:“我看见什么佛了,梦见什么了。”佛法特别强调正知正见,不能有神神叨叨的事情。自己执着这些,这是修行和成就的一种障碍。而且让别人知道了,对方也会执着这些,会想“自己怎么没有呢?”这样也影响别人。
6. 诸法本来就是一体的,你和上师本来也是一体的。学佛的过程就是认识自己的过程。刚开始我们修的是西方的净土,然后慢慢的认识到我们所在的地方就是净土,最后自身就是净土。佛也是一样,刚开始佛在西方,然后在眼前,最后在自心。
7. 一个修行人,可以将夜间分成三个时段,初时修法,中间休息,最后时段里也是要修行的。睡觉的时候,心里要下决心:为了行持善法.为了修行要早起。心的力量不可思议,这样到时间就会醒过来。比如,早上四.五点要起来修法等,晚上睡觉的时候,心里这样下决心,或者这样意念,早上就能准时醒过来。
8. 所谓二谛双运的真理,通俗地讲,就是生活.工作不离学佛修行,学佛修行不离生活.工作。显现本身就是空性,空性本身就是显现,这叫二谛双运。同样,生活.工作本身就是学佛修行,学佛修行本身就是生活.工作。若是二者脱节了,没有圆融,这叫轮回;若是二者没有脱节,能够圆融,就是涅槃。
9. 大圆满的境界就更殊胜.更自在了。自然安住,来去.生灭,都是自自然然的,看着就行了。了了分明,不是什么也没有;如如不动,心不去分别,不去执着,让它自自然然地发生就可以了。若是你不去分别.不去执着,一切的一切都安然无恙,什么事都没有!这样,生死都不是问题,很自然。
10. 大空性和觉性无合无离,原本是一体的;它永远都是这样,原本就是这样。我们经常讲“如如不动.了了分明”。“如如不动”指本具的空性。若真正了悟和证得空性,就是如如不动。“了了分明”指觉性。空性本身就是一种觉性,它不是糊涂迷乱的状态,也不是无记的状态,是对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都精通。
11. 无论是在顺境中,还是在逆境中;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内心始终是平静的,始终是快乐的。这时,你放下了贪欲.断除了欲望,这个游戏很好玩。这也是种游戏,是种自然的游戏,但这个游戏你很难会玩。若是你会玩了,你完全是自在的,完全是快乐的。
12. 现在很多人把佛法当作学问来学习.研究,明白了一点皮毛,就觉得很精通了。这只是文化知识,根本不是智慧.不是佛法。佛法和文化不一样,知识和智慧不一样。学习文化,只能得到知识,却无法生起智慧。智慧是对治烦恼.对治习气的。想解脱就要断烦恼,想成佛就要断习气;断烦恼习气,就要修持智慧。
13. 不要总是站在凡夫的境界里.以狭隘的心态去看问题。比如有人打骂你.欺骗你,这是让你消业,让你断烦恼 这就是佛的化现!你若是以不开放.不觉悟的心态去看,没有圆满,没有清净。若是以开放.觉悟的心态来看,都是清净的,都是圆满的。
14. 现在学佛,有一点点觉受了,就想:“我是不是快要成就了?”这些感应.觉受谁都有,稍微入定就会出现。“我看见阿弥陀佛了,看见观音菩萨了。”这不算什么,都是假相。学佛就要学佛的慈悲和智慧,你对众生真有无伪的慈悲心了,有广大的智慧了,在任何境界中都能如如不动.不起烦恼,那才算是成就。
15. 有的人问,“我修加行这么多年了,现在应该修更高深的法了吧?”这个你不应该问我,应该问你自己。自己最了解自己。你的相续中生起出离心了吗?是不是对轮回.对世间的福报没有丝毫留恋?是不是日日夜夜希求解脱?如果不是这样,而依然是懈怠.懒惰.散乱,说明四外加行修得还是不够。不要好高骛远哦!
16. 经常讲“发心”。 不是有人让你做.不是对方需要,而是自己发心.自己需要,这叫功德。否则,就会认为“我帮助他,他应该感恩我。”这是错误的。应当如是思维:因为有他的存在,我才可以种福田,才可以结善缘,才可以增长善根福德。这样,内心就只有感恩,没有傲慢了。
17. 指出别人缺点毛病的时候,要有智慧.有方便,注意说话方式。否则,自他双方都会起烦恼。有的人说“我心直。”这有什么好的呢?就是一种习气。如果说“我脾气不好”,那就更要改了,这是不好的个性。还有的人说“我这个人实在”,觉得这是功德。这叫愚痴!真正的实在应该是一种祥和,一种圆融。
18. 什么是智慧?面对事情的时候,能够圆融灵活.随机应变地处理问题,这叫智慧。如果没有这个能力,肯定会处处遇到障碍,这就是凡夫。
19. 业障是我们成佛的一个台阶.一种助缘,并不是不好的东西。你认识到了,业障本身就是智慧。轮回和涅槃也是一样,你认识了诸法的本性,这时就是涅槃;若没有认识到,这时就是轮回。这些违缘.障碍也是一样,如果能转为道用,就可以做到烦恼转为菩提.转为智慧了。以此捷径,我们可以快速达到佛果!
20. 我们遭受恶报的时候不要害怕,或者想逃避。尤其是在求法.修法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磨难和坎坷,这都是好事,通过这些机会,我们能消掉很多恶业,免除很多灾难。不然以后所遭遇的灾难会更多,所感受的恶果会更严重。
1. 希望自己高于别人,总想高高在上;若有人服从了,有人伺候了,就很得意,希望越多越好。人都有这种毛病,只是严重不严重的差别。这不是小事啊!这都是堕落的因!将来很难再次得到人身,即使得到人身了,也是种姓低贱.相貌丑陋.愚蠢的人。
2. 有的人虽然在佛理上很精通,讲起来滔滔不绝,但也不要着急去度化别人.弘扬佛法。等到真的有修有证.有摄受力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有人亲近你,跟你学修。有的人很着急:“我想弘法,也讲得很明白,但是都不听我的!”于是很苦恼。这还是自己的摄受力不够,修证还不到位,着急也没有用!
3. 心的定力是很重要的。我们现在就是没有定功,心态不稳定,所以总是受到外境的影响,一发生什么事情就胡思乱想,心为境转。如果有定功了,就是境随心转。定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遇到什么对境都是,心态稳重一点,一切都会过去的。
4. 睡觉时保持三门清净,是持戒度。睡前心静下来,一心祈祷,是禅定度。有时睡不着,心里焦躁,若能观想或持咒,是安忍度。入睡时满怀喜悦地想:我可以入定,和佛.上师合二为一了,这是精进度。梦境处在喜悦智慧.大光明的状态中,是智慧度。功德善根回向给众生,这就是布施度。这样睡觉也可以具足六度。
5. 为什么我们经常讲念佛.持咒的功德?就是培养信心。若是你有法喜,觉得“我学佛太快乐了,修行太幸福了,活得太有意义了!”你离成就就不远了。若是心量打不开,总是愁眉苦脸.闷闷不乐的,不可能开悟.解脱。一个真正的学佛人,应该是很乐观,内心充满欢喜的人。修行起来觉得快乐.幸福,这就是信心。
6. 有的人总想占便宜,也占到便宜了,其实这是自己的因缘福报。因果是不虚的,该是你的就是你的,不该是你的就不是你的;该得到的一定会得到,不该得到的不会得到。有些人修法也想走捷径,占便宜,想一步登天,这种心态是错误的。修行.成就都不离因果,因缘到了,资粮圆满了,自然就会见性成佛。
7. 我曾经说过:“修行就是以智慧给自己创造美好的生活。”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无论是看人,还是看事,都要学会换角度。这样,你最讨厌的人,也会变成最可爱的人;你最烦恼的事,也会变成最快乐的事。这就是修行。
8. 其实顺境也好,逆境也好,都没有不变的,都会变。你遇到逆境.磨难的时侯控制不了.把握不住,一着急一上火,就把自己毁了,越来越不好了。如果你真能把心稳住,真能勇敢地去面对,那很快就能过去。真的,困难是暂时的,不用害怕,一切都会过去。但是人很难把握住自己的心。
9. 诸佛菩萨具有时刻无碍照见一切万法的慧眼,心里一想到这些,我们就应该很惭愧,害怕他们耻笑,所以畏惧.羞愧。实际上也是这样的,我们所有的言谈举止.起心动念,恒时都会呈现在他们的面前,他们看得一清二楚。其实,佛菩萨们具有慈悲之心,是不会耻笑我们的,但是我们自己要有敬畏和惭愧之心哦!
10. 时间每过去一秒,生命就减少一秒,就离死亡进一步!每一秒钟都是生命的最后一刻!随时都可能会死!还留恋什么,在乎什么,计较什么呢?要抓住当下的解脱的机会哦!
11. “心魔不起,外魔不现”,若自己有正知正见,没有邪思邪见,就不会有外在的违缘障碍了,这都是心魔引起的。心不清净,外境才不清净。平时经常胡思乱想,相续无法清净,也是因为缺少正知正见。所以尽量在相续中建立正知正见,这些邪思邪见.分别念就没有生起的余地了,外边的违缘障碍也就不会出现了。
12. 很多人爱说别人,爱评价别人,说他人做的如法或者不如法,这都是宿世的业障,也是生生世世积累的不好的习气。说这个好,那个不好,这是你的责任吗?这是上师三宝给你安排的任务吗?不要这样,管好自己,以正知正念来守护自己的三门,这是不会有错的。
13. 对一个修行人来说,别人给你制造对境,这是修行的助缘,应该感激他们,不应该嗔恨。若是没有坎坷.挫折,怎么能生起出离心呢?如果没有恶人的伤害,怎么修忍辱呢?所以一切都要观为清净圆满,转为道用。密宗里讲,所有的色相都是佛身,所有的音声都是咒语,所有的起心动念都是智慧,也就是这个意思。
14. 我们要学会放下。现在是亲人,也许一会儿就变成仇人了;今天是一家人,也许明天就变成仇人了。你把这些当作正常现象,这叫放下。他高兴还是不高兴,他开心还是不开心,他愿意理你还是不愿意理你,他对你好还是对你不好……任何时候都能保持平静,心不动,把这些都当作正常现象,这也叫放下。
15. 当我们在世间取得一些成就的时候,肯定会遭到身边很多人的嫉妒,甚至诽谤,这是正常的。都是凡夫么,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有人嫉妒你,有人诽谤你,说明你有一些成就,有一些提高。只要自己不为这些动心,不要因此而烦恼就可以了。
16. 若是想利益家人,把他领进佛门最殊胜的。因为对他们来说,能学佛修行,最终能解脱,这是最大的帮助。虽然他学得不是很精进,信心不是很足,但是只要能进佛门,能听到佛法,就能种下解脱的种子,早晚会发芽结果的,将来有一天一定会解脱,跑不掉的。
17. 任何时候内心都要保持平静,在任何对境当中都要学会稳重。怎样才能平静.稳重?把一切都看得很平常,心自然就平静.稳重了。若是不明白这些道理,遇到一些对境的时候就会生嫉妒心,生傲慢心,就想要跟他人竞争,这样心就无法平静,智慧也无法显现,而且还会犯错.造业,还要轮回。
18. 现在有些人也明白很多佛理,讲起来滔滔不绝。他是不是取得很大的成就?不一定。如果没有恭敬心.没有信心,得不到佛法。如果没有对治烦恼.对治习气,学的就不是佛法,学的只是一般的学问而已。只能增长知识,不能增加智慧。
19. 修除障法时,观想金刚萨垛佛在头上降下甘露,沐浴身心,消除了一切罪障。接着又降下甘露,使自己获得圆满的智慧和功德,也成了金刚萨垛佛。接下来自己发光普照众生,消除了众生的业障,众生都成佛了。为什么可以有这样的显现?因为诸法的本性是空性的。若是有这样的信心.福报,这都是可以实现的。
20. 为什么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呢?因果是空性的,所以因果是可以转变的。以什么转变?以断恶行善的方式转变。若你能断恶,就不用感受恶果;若你能行善,就可以享受善果。其实只有懂得了空性,才能够了知因果之自性。
21. 有的学佛人经常问,“我什么时候才能解脱啊?”其实,你执着束缚.执着解脱,这本身就是束缚。不执着束缚,也不执着解脱,这本身就是解脱。只有放弃执着,才会获得无上的解脱。
22. 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敢面对,这叫出离心;会面对,这叫菩提心。出离心不是逃避心,我们不能逃避;但是我们患得患失,这就是一种逃避心。我们敢面对.会面对了,什么事都没有。是因果,但是我们可以转变;是业障,通过忏悔可以消除。不用害怕,勇敢地去面对,会面对就是有修行。
23. 佛说,佛性离我们太接近了,就像眼睛与睫毛。你的视力再好,也不看见自己的眼睫毛。“见性”不是用眼睛来见,而是明了,以心来见。彻底弄明白了,搞清楚了,这就是见,当下就是。如果你明白了.深信了,没有别的,当下就是圆满,自性就是佛。那个时候,本具的光明,无漏的智慧自然就显现。
24. 有一些人,虽然没有做过什么伤害你的事,但是你心里不知不觉就厌烦.想远离,这就是一种嗔恨心。有一些人,虽然没有做过什么利益你的事,但是你心里不知不觉就喜欢.想亲近,这就是一种贪心。我们就是没有智慧,所以总是在这些分别执着中迷惑颠倒。
25. 学佛修行,就是要和烦恼.习性对着干,不能再随顺它们,因为我们已经不在正确的轨道上了。若是再与它们共处,就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偏。所以,不愿意听的要听,不愿意做的要做,不愿意看的要看,以此磨练习性。等心态练成了,怎么都可以了。
26. 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有好的身体,有好的心情,才能学佛,才能修行,才能精进,否则很难。尤其是我们这些初学者,若是身体不好.心情不好的话,修行就一定会受影响,这都是魔,都是障碍。很多人一定会灰心.退步,甚至走火入魔,这样就很危险了。
27. 在解脱成佛的道路上,难免会有一些灾难或痛苦,这都是值得的。其实,你若有一个坚韧的愿力,就不会痛苦了,也不会有障碍了。之所以会有障碍,是因为内心不够坚强;之所以会有痛苦,是因为愿没有发出来,心量没有放开。内心不能怯懦,要勇敢!有清净的愿力,就能超越业力;有顽强的毅力,当下就是解脱。
28. 梦境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但是我们正在做梦的时候,梦境也一样能起作用,能够让我们快乐或者痛苦。有时梦见了很伤心的事,甚至会痛哭流涕。其实,一切显现法都是如梦如幻的,但我们若是不明真相,不知取舍,也一样能被束缚,不得解脱。
29. 若是自己真有修行,轮回并不可怕,世间也并不复杂,因为原本都是很简单的,这些“复杂”都是自己的烦恼。你的心复杂,一切都变复杂了。其实一切都是很简单的。缘来缘去,缘聚缘散,缘生缘灭,都那么自然。
30. 有的人脾气不好,非常容易生气.发怒。在你生起嗔恨心的时候,应该去想想它的危害。它一旦在我们的相续中出现,我们就不会有快乐,而且身体健康也会受到损害,更重要的是往昔积累的所有善根也会被摧毁。反复这样思维,就能对治嗔恨心了。
31. 一切法都是空性的,一切法都是缘起,都是自自然然的。来去.聚散.生灭.好坏.善恶等,都是很正常的,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和合而灭。没有一个实质性的,没有一个独立性的,都是观待而安立的。明白了这些,就证悟了空性。
1. 我们现在之所以没有取得什么成就,就是因为不精进。若是真的把道理弄明白了,真的具足信心了,精进一点儿都不难。那个时候,一切都不是刻意的,不是勉强的,犹如蜜蜂入花园,鱼儿入水中一样,是多么欢喜.多么自在的一件事啊!那都是享受,都是禅悦,都是不可思议的。
2. 经常讲“发心”。 不是有人让你做.不是对方需要,而是自己发心.自己需要,这叫功德。否则,就会认为“我帮助他,他应该感恩我。”这是错误的。应当如是思维:因为有他的存在,我才可以种福田,才可以结善缘,才可以增长善根福德。这样,内心就只有感恩,没有傲慢了。
3. 修法的过程中,会有一些觉受或瑞相,其实这些都是要保密的。但是有的人特别喜欢说这些:“我看见什么佛了,梦见什么了。”佛法特别强调正知正见,不能有神神叨叨的事情。自己执着这些,这是修行和成就的一种障碍。而且让别人知道了,对方也会执着这些,会想“自己怎么没有呢?”这样也影响别人。
4. 大空性和觉性无合无离,原本是一体的;它永远都是这样,原本就是这样。我们经常讲“如如不动.了了分明”。“如如不动”指本具的空性。若真正了悟和证得空性,就是如如不动。“了了分明”指觉性。空性本身就是一种觉性,它不是糊涂迷乱的状态,也不是无记的状态,是对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都精通。
5. 为什么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呢?因果是空性的,所以因果是可以转变的。以什么转变?以断恶行善的方式转变。若你能断恶,就不用感受恶果;若你能行善,就可以享受善果。其实只有懂得了空性,才能够了知因果之自性。
6. 有的人虽然在佛理上很精通,讲起来滔滔不绝,但也不要着急去度化别人.弘扬佛法。等到真的有修有证.有摄受力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有人亲近你,跟你学修。有的人很着急:“我想弘法,也讲得很明白,但是都不听我的!”于是很苦恼。这还是自己的摄受力不够,修证还不到位,着急也没有用!
7. 当你能为众生.利益众生的时候,既能得到暂时的安乐,也能得到究竟的安乐。否则,不会有真正的快乐和幸福,也不可能得到暂时或者究竟的一切安乐。暂时的利益指人天福报,究竟的利益指声闻.缘觉.佛三菩提的果位。大家真想得到安乐,就要为众生.利益众生,就要放下我执我爱.自私自利,没有其他选择。
8. “心魔不起,外魔不现”,若自己有正知正见,没有邪思邪见,就不会有外在的违缘障碍了,这都是心魔引起的。心不清净,外境才不清净。平时经常胡思乱想,相续无法清净,也是因为缺少正知正见。所以尽量在相续中建立正知正见,这些邪思邪见.分别念就没有生起的余地了,外边的违缘障碍也就不会出现了。
9. 时间每过去一秒,生命就减少一秒,就离死亡进一步!每一秒钟都是生命的最后一刻!随时都可能会死!还留恋什么,在乎什么,计较什么呢?要抓住当下的解脱的机会哦!
10. 任何时候内心都要保持平静,在任何对境当中都要学会稳重。怎样才能平静.稳重?把一切都看得很平常,心自然就平静.稳重了。若是不明白这些道理,遇到一些对境的时候就会生嫉妒心,生傲慢心,就想要跟他人竞争,这样心就无法平静,智慧也无法显现,而且还会犯错.造业,还要轮回。
11. 我曾经说过:“修行就是以智慧给自己创造美好的生活。”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无论是看人,还是看事,都要学会换角度。这样,你最讨厌的人,也会变成最可爱的人;你最烦恼的事,也会变成最快乐的事。这就是修行。
12. 无论是在顺境中,还是在逆境中;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内心始终是平静的,始终是快乐的。这时,你放下了贪欲.断除了欲望,这个游戏很好玩。这也是种游戏,是种自然的游戏,但这个游戏你很难会玩。若是你会玩了,你完全是自在的,完全是快乐的。
13. 有的人总想占便宜,也占到便宜了,其实这是自己的因缘福报。因果是不虚的,该是你的就是你的,不该是你的就不是你的;该得到的一定会得到,不该得到的不会得到。有些人修法也想走捷径,占便宜,想一步登天,这种心态是错误的。修行.成就都不离因果,因缘到了,资粮圆满了,自然就会见性成佛。
14. 佛说,佛性离我们太接近了,就像眼睛与睫毛。你的视力再好,也不看见自己的眼睫毛。“见性”不是用眼睛来见,而是明了,以心来见。彻底弄明白了,搞清楚了,这就是见,当下就是。如果你明白了.深信了,没有别的,当下就是圆满,自性就是佛。那个时候,本具的光明,无漏的智慧自然就显现。
15. 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敢面对,这叫出离心;会面对,这叫菩提心。出离心不是逃避心,我们不能逃避;但是我们患得患失,这就是一种逃避心。我们敢面对.会面对了,什么事都没有。是因果,但是我们可以转变;是业障,通过忏悔可以消除。不用害怕,勇敢地去面对,会面对就是有修行。
16. 一个修行人,可以将夜间分成三个时段,初时修法,中间休息,最后时段里也是要修行的。睡觉的时候,心里要下决心:为了行持善法.为了修行要早起。心的力量不可思议,这样到时间就会醒过来。比如,早上四.五点要起来修法等,晚上睡觉的时候,心里这样下决心,或者这样意念,早上就能准时醒过来。
17. 有的人脾气不好,非常容易生气.发怒。在你生起嗔恨心的时候,应该去想想它的危害。它一旦在我们的相续中出现,我们就不会有快乐,而且身体健康也会受到损害,更重要的是往昔积累的所有善根也会被摧毁。反复这样思维,就能对治嗔恨心了。
18. 在世间,我们难免会被怨敌伤害,也难免会嗔恨他们。其实,“人有业力,身不由己”,他们不是有意想伤害我们,但是在业力的牵引下,他们也无法控制自心,可怜而无助。这样反复思维,就能够息止嗔恨之火,生起慈悲之心。
19. 现在有些人也明白很多佛理,讲起来滔滔不绝。他是不是取得很大的成就?不一定。如果没有恭敬心.没有信心,得不到佛法。如果没有对治烦恼.对治习气,学的就不是佛法,学的只是一般的学问而已。只能增长知识,不能增加智慧。
20. 不要总是站在凡夫的境界里.以狭隘的心态去看问题。比如有人打骂你.欺骗你,这是让你消业,让你断烦恼 这就是佛的化现!你若是以不开放.不觉悟的心态去看,没有圆满,没有清净。若是以开放.觉悟的心态来看,都是清净的,都是圆满的。
21. 当我们在世间取得一些成就的时候,肯定会遭到身边很多人的嫉妒,甚至诽谤,这是正常的。都是凡夫么,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有人嫉妒你,有人诽谤你,说明你有一些成就,有一些提高。只要自己不为这些动心,不要因此而烦恼就可以了。
22. 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有好的身体,有好的心情,才能学佛,才能修行,才能精进,否则很难。尤其是我们这些初学者,若是身体不好.心情不好的话,修行就一定会受影响,这都是魔,都是障碍。很多人一定会灰心.退步,甚至走火入魔,这样就很危险了。
23. 一切法都是空性的,一切法都是缘起,都是自自然然的。来去.聚散.生灭.好坏.善恶等,都是很正常的,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和合而灭。没有一个实质性的,没有一个独立性的,都是观待而安立的。明白了这些,就证悟了空性。
24. 学佛修行,就是要和烦恼.习性对着干,不能再随顺它们,因为我们已经不在正确的轨道上了。若是再与它们共处,就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偏。所以,不愿意听的要听,不愿意做的要做,不愿意看的要看,以此磨练习性。等心态练成了,怎么都可以了。
25. 对一个修行人来说,别人给你制造对境,这是修行的助缘,应该感激他们,不应该嗔恨。若是没有坎坷.挫折,怎么能生起出离心呢?如果没有恶人的伤害,怎么修忍辱呢?所以一切都要观为清净圆满,转为道用。密宗里讲,所有的色相都是佛身,所有的音声都是咒语,所有的起心动念都是智慧,也就是这个意思。
1. 为什么我们经常讲念佛.持咒的功德?就是培养信心。若是你有法喜,觉得“我学佛太快乐了,修行太幸福了,活得太有意义了!”你离成就就不远了。若是心量打不开,总是愁眉苦脸.闷闷不乐的,不可能开悟.解脱。一个真正的学佛人,应该是很乐观,内心充满欢喜的人。修行起来觉得快乐.幸福,这就是信心。
2. 现在很多人把佛法当作学问来学习.研究,明白了一点皮毛,就觉得很精通了。这只是文化知识,根本不是智慧.不是佛法。佛法和文化不一样,知识和智慧不一样。学习文化,只能得到知识,却无法生起智慧。智慧是对治烦恼.对治习气的。想解脱就要断烦恼,想成佛就要断习气;断烦恼习气,就要修持智慧。
3. 在解脱成佛的道路上,难免会有一些灾难或痛苦,这都是值得的。其实,你若有一个坚韧的愿力,就不会痛苦了,也不会有障碍了。之所以会有障碍,是因为内心不够坚强;之所以会有痛苦,是因为愿没有发出来,心量没有放开。内心不能怯懦,要勇敢!有清净的愿力,就能超越业力;有顽强的毅力,当下就是解脱。
4. 梦境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但是我们正在做梦的时候,梦境也一样能起作用,能够让我们快乐或者痛苦。有时梦见了很伤心的事,甚至会痛哭流涕。其实,一切显现法都是如梦如幻的,但我们若是不明真相,不知取舍,也一样能被束缚,不得解脱。
5. 大光明的境界特别奇妙.圆满!这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一切都是佛菩萨。因为都是我们自心的显现。真正的佛就是法身佛。就是我们的自性,也就是法界。要明白.认识这样的道理也不难。因为自性都是清净的,自性都是佛。诸法一心,只有一个自性。这样,一切都是菩萨,都是佛;这样,看谁都舒服,都圆满。
6. 业障是我们成佛的一个台阶.一种助缘,并不是不好的东西。你认识到了,业障本身就是智慧。轮回和涅槃也是一样,你认识了诸法的本性,这时就是涅槃;若没有认识到,这时就是轮回。这些违缘.障碍也是一样,如果能转为道用,就可以做到烦恼转为菩提.转为智慧了。以此捷径,我们可以快速达到佛果!
7. 什么是智慧?面对事情的时候,能够圆融灵活.随机应变地处理问题,这叫智慧。如果没有这个能力,肯定会处处遇到障碍,这就是凡夫。
8. 有的学佛人经常问,“我什么时候才能解脱啊?”其实,你执着束缚.执着解脱,这本身就是束缚。不执着束缚,也不执着解脱,这本身就是解脱。只有放弃执着,才会获得无上的解脱。
9. 所谓二谛双运的真理,通俗地讲,就是生活.工作不离学佛修行,学佛修行不离生活.工作。显现本身就是空性,空性本身就是显现,这叫二谛双运。同样,生活.工作本身就是学佛修行,学佛修行本身就是生活.工作。若是二者脱节了,没有圆融,这叫轮回;若是二者没有脱节,能够圆融,就是涅槃。
10. 其实顺境也好,逆境也好,都没有不变的,都会变。你遇到逆境.磨难的时侯控制不了.把握不住,一着急一上火,就把自己毁了,越来越不好了。如果你真能把心稳住,真能勇敢地去面对,那很快就能过去。真的,困难是暂时的,不用害怕,一切都会过去。但是人很难把握住自己的心。
11. 诸法本来就是一体的,你和上师本来也是一体的。学佛的过程就是认识自己的过程。刚开始我们修的是西方的净土,然后慢慢的认识到我们所在的地方就是净土,最后自身就是净土。佛也是一样,刚开始佛在西方,然后在眼前,最后在自心。
12. 心的定力是很重要的。我们现在就是没有定功,心态不稳定,所以总是受到外境的影响,一发生什么事情就胡思乱想,心为境转。如果有定功了,就是境随心转。定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遇到什么对境都是,心态稳重一点,一切都会过去的。
13. 指出别人缺点毛病的时候,要有智慧.有方便,注意说话方式。否则,自他双方都会起烦恼。有的人说“我心直。”这有什么好的呢?就是一种习气。如果说“我脾气不好”,那就更要改了,这是不好的个性。还有的人说“我这个人实在”,觉得这是功德。这叫愚痴!真正的实在应该是一种祥和,一种圆融。
14. 修除障法时,观想金刚萨垛佛在头上降下甘露,沐浴身心,消除了一切罪障。接着又降下甘露,使自己获得圆满的智慧和功德,也成了金刚萨垛佛。接下来自己发光普照众生,消除了众生的业障,众生都成佛了。为什么可以有这样的显现?因为诸法的本性是空性的。若是有这样的信心.福报,这都是可以实现的。
15. 我们要学会放下。现在是亲人,也许一会儿就变成仇人了;今天是一家人,也许明天就变成仇人了。你把这些当作正常现象,这叫放下。他高兴还是不高兴,他开心还是不开心,他愿意理你还是不愿意理你,他对你好还是对你不好……任何时候都能保持平静,心不动,把这些都当作正常现象,这也叫放下。
16. 睡觉时保持三门清净,是持戒度。睡前心静下来,一心祈祷,是禅定度。有时睡不着,心里焦躁,若能观想或持咒,是安忍度。入睡时满怀喜悦地想:我可以入定,和佛.上师合二为一了,这是精进度。梦境处在喜悦智慧.大光明的状态中,是智慧度。功德善根回向给众生,这就是布施度。这样睡觉也可以具足六度。
17. 有的人问,“我修加行这么多年了,现在应该修更高深的法了吧?”这个你不应该问我,应该问你自己。自己最了解自己。你的相续中生起出离心了吗?是不是对轮回.对世间的福报没有丝毫留恋?是不是日日夜夜希求解脱?如果不是这样,而依然是懈怠.懒惰.散乱,说明四外加行修得还是不够。不要好高骛远哦!
18. 有一些人,虽然没有做过什么伤害你的事,但是你心里不知不觉就厌烦.想远离,这就是一种嗔恨心。有一些人,虽然没有做过什么利益你的事,但是你心里不知不觉就喜欢.想亲近,这就是一种贪心。我们就是没有智慧,所以总是在这些分别执着中迷惑颠倒。
19. 我们遭受恶报的时候不要害怕,或者想逃避。尤其是在求法.修法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磨难和坎坷,这都是好事,通过这些机会,我们能消掉很多恶业,免除很多灾难。不然以后所遭遇的灾难会更多,所感受的恶果会更严重。
20. 若是自己真有修行,轮回并不可怕,世间也并不复杂,因为原本都是很简单的,这些“复杂”都是自己的烦恼。你的心复杂,一切都变复杂了。其实一切都是很简单的。缘来缘去,缘聚缘散,缘生缘灭,都那么自然。
21. 希望自己高于别人,总想高高在上;若有人服从了,有人伺候了,就很得意,希望越多越好。人都有这种毛病,只是严重不严重的差别。这不是小事啊!这都是堕落的因!将来很难再次得到人身,即使得到人身了,也是种姓低贱.相貌丑陋.愚蠢的人。
22. 很多人爱说别人,爱评价别人,说他人做的如法或者不如法,这都是宿世的业障,也是生生世世积累的不好的习气。说这个好,那个不好,这是你的责任吗?这是上师三宝给你安排的任务吗?不要这样,管好自己,以正知正念来守护自己的三门,这是不会有错的。
23. 诸佛菩萨具有时刻无碍照见一切万法的慧眼,心里一想到这些,我们就应该很惭愧,害怕他们耻笑,所以畏惧.羞愧。实际上也是这样的,我们所有的言谈举止.起心动念,恒时都会呈现在他们的面前,他们看得一清二楚。其实,佛菩萨们具有慈悲之心,是不会耻笑我们的,但是我们自己要有敬畏和惭愧之心哦!
24. 大圆满的境界就更殊胜.更自在了。自然安住,来去.生灭,都是自自然然的,看着就行了。了了分明,不是什么也没有;如如不动,心不去分别,不去执着,让它自自然然地发生就可以了。若是你不去分别.不去执着,一切的一切都安然无恙,什么事都没有!这样,生死都不是问题,很自然。
25. 若是想利益家人,把他领进佛门最殊胜的。因为对他们来说,能学佛修行,最终能解脱,这是最大的帮助。虽然他学得不是很精进,信心不是很足,但是只要能进佛门,能听到佛法,就能种下解脱的种子,早晚会发芽结果的,将来有一天一定会解脱,跑不掉的。
26. 现在学佛,有一点点觉受了,就想:“我是不是快要成就了?”这些感应.觉受谁都有,稍微入定就会出现。“我看见阿弥陀佛了,看见观音菩萨了。”这不算什么,都是假相。学佛就要学佛的慈悲和智慧,你对众生真有无伪的慈悲心了,有广大的智慧了,在任何境界中都能如如不动.不起烦恼,那才算是成就。
索达吉堪布
过客:目标有点高,压力好大,无法放松下来怎么办?
堪布:把目标降一降。成功率不代表你生活的意义。
过客:如何正确理解“随缘”?是处处不争吗?
堪布:随缘,是积极做事,但对结果如何不放在心上。尽人事,听天命。
过客:信仰是什么?
堪布:严格说,没有信仰,也是一种“信仰”。有些人追求金钱,这就是他的信仰。信仰不是有或没有,关键是对或不对。
过客:如何控制欲望? 堪布:明白你是空的,你所执著的是空的,欲望自然也是空的。
过客:怎样才能不在乎世人的眼光,静心地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堪布:知道你做的一切,不是表演,不要被观众的掌声或嘘声所转。
过客:凡事该顺其自然还是执意去追?尤其对爱的人。 堪布:可以追求,但都躲不过无常,要懂得随缘。
过客:找不到女朋友怎么办?
堪布:想要得到什么,就必须先付出什么。想要得到爱,就要先学会爱别人。 过客:遇到问题时心烦意乱,怎么办?
堪布: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过客:夫妻的相处之道是什么?
堪布:互相理解、谦让、成全,不要天天当“警察”。
为什么说轮回是痛苦的本性?
行清戒如宝,持亿功德藏; 广智无等尊,顶礼具义师。 无等恩师昨日的法语甘露中所提起“因为六道轮回都被粗大的三种苦时时覆盖着,所以轮回是痛苦的。”
什么是三大苦?
一, 行苦,二,变苦,三,苦苦。
行苦是我们每个人都时常所做的大多事最后都会成为痛苦之因,包括以心想的,以身做的种种事情。如为事业所做所想的事,最后达不到自己所欲望的标准而痛苦。为爱情所奉献的爱对方看之冷漠或反感反动而痛苦,为亲人家人所要需求的欲望和所做的最后没如愿而痛苦等等。总的来说就是我们自己认为快乐幸福的`,为了自己和周围的人、物、事而所做所想最终会成为痛苦,以此可以其他五道众生。
变苦是指现在短暂的快乐幸福不久就会烟消云散,只留下的是痛苦的回忆 ,所以称之为变苦。如全家欢聚突然父母去逝,或儿女出事。事业兴隆突然发生经济危机而破产,爱
人突然提出分手、离婚,吃完甜美食品突然中毒等等之类的一切,以此推理其他五道众生。苦苦是指本有的痛苦上突然又来临一苦,所以叫苦苦。如刚事业破产接着父母病逝等等,原有的痛苦上又降临一苦,以此推理其他五道众生。
佛之所以说轮回是痛苦的,不过这三苦是众生都有的总的粗大苦,不是众生各自业感的支分苦,众生各自所感受的支分苦是用言语说不完的,请大家内观观察一下是不是? 写于圣地喇荣,愿成利众因。
【念咒的好处】
观音心咒:【嗡玛尼贝美�恕�
文殊心咒:【嗡阿热巴匝纳得】
金刚萨�市闹�: 【嗡班匝萨垛�恕�
常念【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常念【南无阿弥陀佛】
观音心咒:嗡玛尼贝美�耍弧鞠朐龀ぷ约旱陌�,则要经常祈祷观世音菩萨。他是一切大悲的主尊,让我们的慈悲心得以增长。】
文殊心咒:嗡阿热巴匝纳得【有一位圣尊叫文殊菩萨,他是智慧的象征。通过祈祷他、观想他,可以开智慧。】 金刚萨�市闹�: 嗡班匝萨垛�恕菊馐墙鸶杖��市闹洌�此咒尽力念诵,能拔除一切业障,金刚萨�氏衷谑遣欢�如来,他曾经发愿:凡是对我产生信心的众生,我将净除他的一切业障。所以念诵此咒40万遍能除一切根本业障。】
不管你有没有信仰,它们的作用都没有差别。就像药,不管你信不信,都能治身体的病。这些智慧的总集丸,如果能享用,愚痴、嗔恨等很多不良的情绪,都可以遣除。
1. 我们无法避免生活中一切的不善,而内心清净则能减少伤害。
2. 安乐是自心的感受。当我们慈悲待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守住内心的善良,并且不期待对方立即回馈同样的善心时,我们的内心会越来越开阔.坚强,这便是安乐的源泉。
3. 每个人的生活都充满变化起伏,有得有失,这是普遍的,也是自然的。假使你坦然接受无常是生命的规律,你会放松下来。
4. 痛苦是轮回生命的常态, 如果对痛苦没有正确.深入的认识,就不会有动力寻求解脱。
5. 菩提心平凡朴实到常被人忽视,但它是大乘佛法一切修为的基础。有人问我:菩提心的修持需要多久?我的答案是:“生生世世”。
6. 佛陀宣演的八万四千法门,正是相应不同根机而传讲的实修之道。闻思修当中,修行最为关键。闻思是为实修做准备的,只有实际去修才能真正解脱烦恼。
7. 诚如佛经所云,带着虔敬的心来朝拜五台山,一定可以见到文殊菩萨。而文殊菩萨不一定是以手持宝剑与经函的报身佛的形象示现,他会以异彩纷呈的和众生心相应的形式显现,以此来加持度化众生。
8. 根据此生修行的程度和发心,往生极乐世界后成佛有快慢,所以希求往生净土者应该精进修行。
9. 人在轮回中总有委屈和不得已,所以佛法的一项重要修行即是忍辱,在困境中,在窘迫之境,依然保持内心的开放与柔和,依然对众生怀着善意。
10. 佛法是很务实的,建立正确的见地,调整态度和方式,不是为了单纯地满足求知欲,以及获得认同和赞许,我们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止息烦恼,获得安乐。
11. 向善向恶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烦恼轻重的程度。若降服了自己的烦恼,在哪里都能自在,良善。
12. 烦恼怎么来的?简单一点说,主要是欲望太多,心胸太小,眼界太窄,这叫贪.嗔.痴。降伏贪嗔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得靠串习。先慢慢扭转观念,再逐步养成新的行为习惯
1. 今生今世修行的努力一定不会白费, 只有精进修行的人才能不惧死亡,才能得到解脱的安乐。
2. 学佛不是要让你的洞察力和行动力越来越弱,相反,佛法的闻思修使你能更敏锐深刻地看到问题,只是你不再像象以前那样轻易就随之陷入憎恶.愤怒.怀疑.失望.爱贪等狭隘.极端而肤浅的情绪中。你的视角更宽广了,所以理解.宽容.悲悯。
3. 人在世间走一遭,是来消受以前持戒修福的果报。虽说人这一生,福祸相倚.苦乐参半,福报.恶报都有显现,但总的说来,在轮回中能有苦乐参半.罪福同受的机会本身也是一种福报,因为如果投生饿鬼道.地狱道,连一刹那感受乐的机会都难得。
4. 佛陀根据众生不同的禀赋.性情.因缘,开示与之相应的法门,因材施教,善巧地引导众生解脱烦恼,获得安乐。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陀便教以八万四千法门。众生的愿望诉求各不相同,而都能在佛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5. 当你决心敞开心胸,毫无成见地向佛陀学习解脱之法后,需要在一位具有教法传承的修行者面前通过身体和语言的行为把自己的决心庄重表达出来。这不是形式主义。修行的过程涵盖身.语.意三个方面,所以在修行的起点,身.语.意皈依具足才是圆满的缘起。
6. 佛说因果就像种子在条件具足时一定会结果。行住坐卧.言谈举止无不是因果,无不在取舍。一言一行.起心动念都会产生相应的后果,对自己和他人的生活造成影响,带来改变。
7. 概念是我们思想的符号,并非事物本身。问题是,天长日久的,我们逐渐忘记了它是符号,以为概念就是事物本身甚至是全部。
8. 成长的每一天里,不忘初心,单纯清澈,有着如孩童般的自在喜乐!
9. 人对物质很容易厌倦,没得到时不甘心,千方百计去争取,一旦满足却又立即生厌。一个人如果没有更高的精神追求,生活很容易就陷入这种不甘和厌倦的循环,导致内心越来越浮躁.越来越空虚。真正的信仰能帮助排遣负面情绪,保持生活的平衡喜乐。
10. 什么是做人的根本?就是凭良心做事,不伤天害理,不损人利己。这个不复杂,也没有什么可商量的。若做到了,你尽可以在世间履行自己的本分,该怎样工作就怎样工作,凭正当进取.诚实劳动获得尊重.认可,以及财富.受用。佛法也没有禁止这个。佛法不要求所有人一沾上学佛的边,就必须放弃正在过的生活。
11. 所有的修行不离皈依,皈依是修行的开始,皈依是修行的过程,皈依是修行的结果。
12. 不失正知正念,善待众生,宽容他人,努力做一个善良快乐的人。
13. 人生充满起伏变化,很多时候自己的想法.计划都无法实现,但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提醒自己:暇满难得,今已得;人寿无常,死期不定,务必要精进修行,才不辜负这珍宝人生。
14. 很多时候,麻烦.担忧.焦虑的产生,是因为我们的心太小,只装得下自己...想到自己的誓愿,想到生活的目标,眼前便开朗了...慈悲是安乐之源,也是智慧所在。 它让短暂而无法重来的人生有了意义。
15. 心的训练可以从觉察开始,尽量清晰地了知自己身心的活动,言语.举动.感受,情绪.心念的生灭变化,久之,心会变得安静而敏锐,并且对苦.无常等生出切身的领悟。
16. 慈悲心具体可分为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其中,舍的意思是平等,也就是说,在我们的训练中,慈悲的对象从亲近的人开始,将逐步扩展到认识却不相干的人.陌生人.憎恶的人,及至所有众生。同时我们要记住,无论是分享还是分担,都应以自他平等之心去做,道德上.物质上不要有高高在上的优越感。
17. 什么是快乐呢?痛苦消失就是快乐。不要把快乐看得太严重,好像不郑重其事付出十二分的努力就不能得到它似的。事实并非如此。再普通的人再平凡的生活里也充满快乐。
18. 在佛陀以大悲心,用各种善巧方便为众生宣说的诸多积累资粮的法门中,供曼扎是殊胜而简单的修法。菩萨发心都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们修供曼扎时也应以发这样的菩提心为前提。
★ 励志禅语
★ 禅语语录
★ 佛法禅语
★ 爱情禅语
★ 最最禅语
★ 禅语语录经典
★ 人生的禅语
★ 禅语佛家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