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人的清明节习俗是什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Diss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西宁人的清明节习俗是什么(共含5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Diss”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西宁人的清明节习俗是什么

篇1:西宁人的清明节习俗是什么

西宁习俗

西宁人过清明节,有些独特的风俗。西宁人的清明节从春分过后就开始了,俗称“田社”。从田社开始,就要准备上坟扫墓,每一天都可以去扫墓,一直到清明节。到了清明这一天,就不能再扫墓了,这一点颇有寒食节的古风。西宁人的风俗,和外地人只在清明节这一天扫墓还是有点区别的。

上坟扫墓是个很重要的活动,为此,整个家族要提前商量,细致安排。有的家族认为姑娘女婿是亲戚,还要专门提上礼物去邀请。所以,田社上坟也是一次家庭团圆的机会。到了上坟的日子,以家为单位,人们带着祭祀用品和食物去上坟。传统的祭祀品是纸钱、黄表纸、冥币,还有12个大馒头,准备的食物有酒、米汤、奶茶、肉类,到坟上烧过纸后,就点燃煤火,把各家带来的食物集中起来,放在火上烧热了吃。男人们猜拳行令,喝得痛快淋漓。女人们坐在一边拉家常,顺便拾点撒在坟头上的祭祀品,拍拍土就吃了。据说,吃了坟上的祭品后牙就不会再疼了。孩子们更是撒欢,拿着风筝在坟地里跑,脚下的尘土便一股一股地冒起来。可怜地下的老祖宗不知是否享受到了子孙们送来的纸钱和祭品,反正是活人带来的美食仍被活人吃掉了。吃完抹抹嘴,还要自我解嘲地说一句:“先人的名义,我们的嘴。”

吃饱喝足,该下山了。临走前还要举行一个仪式,由族中长辈挑选几个比较整齐的馒头,从首辈老祖母的坟上往下滚,子孙们围着跪成一圈,馒头滚到谁的怀里,谁就眉开眼笑。因为据说得了馒头的人就有好运道,没子女的人可以生孩子、没成家的人就能找上对象、读书的人可以考上大学、没工作的人也能找到好工作……总之,这个馒头就是一个福星,能保佑一切愿望都能梦想成真。吃喝完毕,收拾好滚到怀里的馒头,一家人慢悠悠地下山。途中,若遇上乞丐或者放羊娃,就把背篼里的馒头和剩菜全部给他们。因为这一天是祭祖的日子,也就是行善的日子,要让祖先看看,他的后代们也是乐善好施、积德行善的人。所以在过去,祭祀品一般都不拿回家,全在路上施舍完了。现在当然没有这种传统了,也不再带着食品到坟地里吃喝,而是扫完墓下山,找一家饭馆或农家乐,坐在热炕上消停吃喝。

很早以前,西宁人过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扫完墓回家后,女人们要在这一天洗头、理发。旧时的女人是不剪头发的,平常只是绾个纂儿。在这一天,把纂儿打开,由家中的妇女们互相帮着修饰、打理一下。熬一罐浓浓的胡麻水,抿到洗干净的头发上,再梳一个光光亮亮的髻子。发髻也有很多名堂,什么元宝髻、朝阳髻、丹凤髻……老太太们摸着新梳的硬邦邦的喜鹊尾巴髻子,咧开没了牙的嘴便笑了。有一句俗语:“抿了水涝涝,阿奶再不老。”

现在这些习俗渐渐消失了,但人们还在过清明节,不仅是为了缅怀先人,还可以在这个春风拂面、柳枝吐绿的季节里,走到户外,拥抱大自然。

福州习俗

福州每年清明节前后,市民家家户户都要去郊外踏青,为祖先扫墓、压纸、培土。主要为祖先的坟地锄草、培土,有的人还会在坟边种一棵长青松柏或其它树木。

扫墓的最后一道程序是压纸,就是在墓头上压一些冥钱纸,表示此墓已由后人祭扫过,或向路人表示:在此安息的前辈后继有人!有闽诗云:“坟前致祭酒三杯,点滴何曾到棺材;地下料应无币厂,只好人间造钱财。”

诗句既幽默、诙谐,又道出了福州人为什么称清明扫墓为“压纸”的缘故。扫墓完毕后,必须折松枝带回,插在家门口,向邻人说明本户已履行了扫墓祭祖的责任。

福州清明节习俗中扫墓祭祖还要供奉供品,一般有光饼、豆腐和面点等,但有一供品是绝对少不了的,即福州特制的“菠菠稞”,所以福州清明节家家户户都要做菠菠稞,现在即使大家家里不自己动手做了,也会从街上买回家。

在传统民俗节日-清明节里,用菠菠粿来祭祀祖先,互赠亲友,是福州特有的风俗之一。扫墓时如带供品亦极简单,光饼、豆腐、面点和菠菠粿即可。压纸就是在墓头压一些冥纸,以示此墓已由后人祭扫过,或向路人表示,在此安息的前辈后继有人。有闽诗云:“坟前致祭酒三杯,点滴何曾到棺材,地下料应无币厂,只好人间造钱财。”诗句既幽默诙谐又道出了福州人为什么称清明扫墓为“压纸”的缘故。

扫墓归来,要折一松枝或柳条,插在家门口,表明本户已为祖先祭墓了旧时,小康以上的家庭均备有雕刻精致的印模,来印制菠菠粿,上面还刻有氏族堂号。

菠菠粿是福建传统的汉族小吃。福州方言音译(俗称清明粿,其他地方也叫蒿菜粑、清明粑)。在清明节有此供品,是福州特有习俗与传统文化之一。

菠菠粿是用菠菠菜(生长于南方的一种野菜,可食,味甘,性凉,捣烂压成汁成青绿色)压榨成汁,渗入米浆内揉成粿皮,以枣泥、豆沙、萝卜丝等为馅捏制而成的。菠菠粿颜色嫩黄,造型比较简单,倒是菠菠菜的青绿色赋予菠菠粿以春天的绿意。蒸制菠菠粿必须用黄淡果叶衬底,才有一种特殊的香味。

粿皮以菠菠草融合糯米、粳米以一定比例,磨浆滤水出面泥后,所揉成。馅料有甜咸之分,枣泥、豆沙、萝卜丝、甜糯米或糯米香菇肉丝等。色泽鲜绿或深绿,清新可人,外形可用印模压出各种形状,面纹。常见有乌龟、寿桃等。

底垫多采用年糕叶(福州人蒸年糕常用的垫甑叶,是大草寇、艳山姜的一种),也有采用黄皮叶、龙眼叶等,多是取其香味,也是文化的一种传承。

福州清明节制作菠菠粿的风俗,宋元明三朝未见记载,大约在清乾隆以后才兴起。考其渊源,应由“寒食”和“青饭”演变而来,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之推,定介之推自焚的这一天不举火,吃冷食,遂形成寒食节。

菠菠草(学名鼠曲草,可食,可入药,旧时福州踏青游民有拾其作野菜),能使粿皮更香、更筋、更有嚼劲,更有味道,只有融合此草的香味才是最传统的最地道的美食。

浙江习俗

清明团子成必备美食

每到清明,江南一带的人都有吃青团子的习俗,一只只小青团子,碧绿碧绿、糯韧而绵软,秀色可餐。“相传百五禁烟厨,红藕青团各祭先”,这首《吴门竹枝词》说的就是人们清明节吃冷食青团,并用红藕、青团祭祀祖先。

青团,又叫艾团,是一种用“草头”汁做成的绿色糕团,有的是采用青艾,有的以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混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团坯制好后,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百果等馅料,用芦叶垫底,将它们入笼蒸熟。

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所以青团甘甜细腻,清香爽口,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从色彩到口感都有着春天的气味,是清明与寒食节时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

清明节临近,嘉兴的青团子已经上市。在街上的多家小吃店,随处可见摆放着的青团子,月河、各大菜场门口是卖青团子的主要地点。

麦芽塌饼、螺蛳受欢迎

据民间传说,或称蚕花娘娘下凡行香的时候,曾在农家吃过麦芽塌饼。为此,每年清明时节,麦芽塌饼就成为养蚕人家奉祀蚕花娘娘的必备供品,也成了农家招待客人、馈赠亲友的上佳美食。

麦芽塌饼是以米粉、麦芽粉和一种叫作“草头”的野草为原料制作的,煎好的麦芽塌饼呈青色,表面油光黄亮,吃起来甜度平和,软而不烂,糯中有韧,不粘牙齿,还带着一丝野草和芝麻的清香,实在是一道上佳的绿色点心。

由于麦芽塌饼制作工艺实在有些麻烦,整个制作过程的工时成本太高,所以在一般的商店和超市里是买不到的。而且,“草头”只能在清明前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采摘,时令特色明显,要吃麦芽塌饼,只能在这段时间。

清明时节,也是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此时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在嘉兴,炒螺蛳都要放酱油和糖,所以螺蛳口味甜美,借着酒糟散发着酒香盖住了螺蛳本身的腥味儿;也可以先把螺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都非常好吃。

篇2:西宁节日习俗礼仪

西宁民间节日

1、跳欠(正月十四)酥油花展(正月十五);

2、跳欠(四月十四)晒佛、跳欠(四月十五);

3、晒佛、跳欠(六月初六)转金佛(六月初八);

4、全天晒佛(九月二十二)跳欠(九月二十三)。

四大法会上最有特色的活动,是塔尔寺灯节,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届时全县组织大法会,并展出酥油花。展出集油塑艺术之大成,规模宏大,展品多姿多彩。入夜以后,灯光和月光交相辉映,每年都吸引大批游人赴会观赏。

花儿会、青稞酒节

时间:农历6月6日、6月13日

地点:互助土族自治县 --

同仁“六月会”

时间:农历6月17日至6月25日

地点:黄南州同仁县附近

内容:转经、祈天、祭山

玉树赛马会

时间:农历7月25日至7月30日

地点:玉树州

内容:赛马、摔跤、射击、歌舞、宗教祭祀等

节日习俗

大年初一:一过除夕的子夜,就是新年。一般所有的家中都在庭院中点燃用松木垒成井字 型的“松蓬”,点放爆竹,意在“驱鬼接神”。所有家庭成员在长辈的带领下,点香焚表,叩拜天地、百神、祖宗。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给压岁钱,俗称“散年钱儿”。

初三:上坟给祖先拜年,大约在下午三、四点再次燃放“松蓬”、爆竹,这叫“送神”。从正月初四起,开始各种民间文艺活动,主要有唱秧歌、耍社火等等,接着就是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在此就不赘述了,相信大家比较熟悉了。

正二十:给小女孩扎耳朵眼。过去都是先将耳垂揉麻木,以绣花针扎眼,穿以红丝线,涂以清油,现在就比较简单了。过去只有女孩左右双穿,也有给小男孩扎的,但一般只穿左耳,现在女孩穿的就多了,不仅仅是两个了。

二月二:民谚有“二月二,咬虫儿”的说法,一般食炒熟的蚕豆,闺中玩弹豆游戏。

三月三:民谚有“三月三,脱掉袄儿换布衫”、“三月三,放半天”之说,前一句话是指此时天气转暖,后一句表现小学生想出去游玩的焦急心情。在这时候,常有巫师跳神活动,如大家应该听说或看到过的“跳扁扁(biang)”。

天社:民俗以春风为天社,届时,携带馒头、清酒、奶茶、猪肉祭祀、果品、菜肴等上坟祭祖。一般都有“滚馒头”的习俗。

四月八:此日在民间称做佛的生日,为浴佛节,常常在这天晒经、晒佛。西宁城北门原有菩萨楼,有巫师持羯鼓舞之,也叫“跳扁扁(biang)”。小学生也哄闹:“四月八,放了吧!不放也罢,书包夹上了浪走吧”。

端午节:插杨柳,绌香包儿等不多说了。

六月六:旧时称“天贶节”。这时,东有互助威远、西有湟源、南有湟中南朔山、北有大通老爷山等都有盛大的庙会、佛事、朝山会、花儿会等。故有民谚:喝烧酒,走威远;吃羊肉,走丹噶(今湟源):睡热炕,走北川。

七月七:杜甫诗曰:牵牛出河西,织女出河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这晚,妇女们端来一盆清水,揪几片艾叶投入水面,用灯烛照,观其投影的形状,指说为乐。另一活动就是妇女和小孩子“包海蒳”。还有“做糟子”。

七月二十:“七月二十,羊肉糊茄”。民间称这天为赵公元帅(财神)的诞辰。

七月十五:中元节,上坟祭祖。

八月十五:中秋节。

九月九:重阳节,登高、放鹿马。

十月一:上坟祭祖,给先人送“寒衣”,一般吃“扁食(一种水饺)”。

冬至:“交九”之日,吃炒酒、油饼等。

腊八:相传是释迦牟尼的成道日,食“腊八粥(常叫麦仁)”,树“腊八冰”于田间肥料堆上,以祝来年丰收。

旅游文化

石峡清风

石峡清风位于西宁东15千米处。石峡,俗称小峡,在历史上是以险关危隘著称的。世治时,它是连通东西交通的要道;世乱时,它又是隔断两地的重门。宋代时修筑绥远关以控制要害地段,后于清代修筑了武定关和德安关。小峡也为人们留下了动人的传说:昔日此地重山环复、河道不通,有仙人投石击山,丘峦崩摧,湟水中通,形成了奇峻雄伟的小峡。而今的小峡,一座钢筋混凝土拱桥飞架南北,公路平坦如砥,行人车辆川流不息,险关变通途。

金蛾晓日

位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娘娘山,又名金蛾山。山顶有一座天池,娘娘山上有一制高点,早晨在山上观日出,太阳从万山中喷薄而出,景象壮观,据说可与泰山观日出媲美。娘娘山以其幽深秀丽、气象万千而闻名遐迩。

文峰耸翠

提及这一景点,必然提及西宁南山的一个美丽传说。据说,人们曾经在南山修建一座阁楼,便有凤凰落到这儿,当地人视为祥瑞之兆。后来,也是为了企盼当地文风繁盛,人们就在山上修建了魁星阁。

凤台留云

西宁南山又叫凤凰山,山上有亭,名叫凤凰亭。南凉时期,西宁古八景之一的“凤台留云”,成为西宁一胜景。南山以关帝庙为中心的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八年,是西宁现存保护较好的明建筑。如今山上的景点均为解放以后新建。由于南山的海拔比较高,所以凤台上经常云雾缭绕,自成景致。

篇3: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习俗大全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荡秋千

秋千最早叫“千秋”,相传秋千为春秋时齐桓公从北方民族山戎所传入,汉以后成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节、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秋千最初是用一根绳子,以手抓绳而荡,后发展成于木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而成。

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

今日的公园和游乐场仍然有秋千,供儿童玩耍。

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蹴鞠

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户外活动,像踏青、郊游、荡秋千等等,在祭奠追思的感伤之余,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在这些活动中,“蹴鞠”就是一项十分有趣的活动。蹴鞠,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相传蹴鞠早于商代已有,战国时期流入民间,至汉代更成了军中用以练身习武,并列于兵书。

“蹴鞠”就是用脚踢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杜甫的《清明》诗中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说明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在讲求“中庸”的传统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渐由对抗性比赛演变为表演性竞技。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关蹴鞠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

近年来,在蹴鞠的发源地山东淄博又兴起蹴鞠热,许多市民参与其中,既锻炼了身体,又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民俗。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蚕花会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近几年乌镇香市活动中的蚕花会,仅有迎蚕神、踏白船、翘高竿等几个项目,大有潜力可挖。

拔河

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篇4:清明节习俗

放假前,赵老师给我布置了一个任务,让我回家后办一张关于清明节的手抄报。这几天,我一直想着我的手抄报该怎么画?昨天晚上,我的手抄报终于开始动工了。

因为是关于清明节的手抄报,所以题目一定要有清明两个字。清明节?有点太笼统了!清明手抄报?不行不行,太普通了。哦!对了,就叫走进清明吧!这个题目既吸引人,又可以让每一个看手抄报的同学和我一起走进清明,了解清明。

要想真正地走进清明、了解清明,就要知道清明节的来历、习俗、食俗等等。我在网上查询了许多关于清明节的资料,最后,我把手抄报划分为五个版块:清明小诗、清明节的来历、清明节习俗(踏青、蹴鞠)、清明扫墓、清明食俗。

第一版块:清明小诗

清明节最出名的小诗就是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所以,我选择了这首诗。为了让主题突出,我把这首小诗写在了一个大大的爱心里。每次我读这首诗的时候,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幅牧童骑在黄牛上用手指着远处的生动画面,于是我在小诗的旁边画上了一幅牧童骑黄牛手指远处的插图

第二版块: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是我国的一个重要节日,它是怎么来的呢?跟我一起来看看吧!清明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第三版块:清明节习俗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奇妙!以前,我只知道清明节要扫墓、禁火,可是没想到,清明节的习俗是非常丰富的,除了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放风筝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一直以为清明节是一个很悲伤的节日,没想到,清明节竟然还有这么多有趣的活动。原来,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为了更好地了解清明节的习俗,在这一版块里,我还重点地介绍了两种习俗:踏青和蹴鞠。

第四版块:清明节扫墓

清明节扫墓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会去给他们逝去的亲人扫墓,进行祭奠活动。每年的清明节,我们学校都会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让我们缅怀革命烈士,了解他们的丰功伟绩,学习他们的精神。其实,扫墓是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第五版块:清明食俗

以前过清明节的时候,爷爷奶奶总是给我煮鸡蛋吃,我就以为清明节大家都吃煮鸡蛋。可是,通过查资料,我才知道,各个地区的食俗都不一样,是丰富多彩的。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四川成都一带有以炒米作团,用线穿之,或大或小,各色点染,叫做“欢喜团”;浙江家家户户都要吃清明果;福州家家户户都要做菠菠@吃;在客家人的餐桌上,艾草是一种常见的食材……这些丰富多彩的食俗,让我大开眼界,我觉得我们中国的饮食文化真是太丰富了!

虽然清明节已经过去了,但是这次办手抄报,让我又回到了清明节,还让我收获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清明节的知识。在办手抄报的过程中,我积极地查资料,细心地画插图,每一个版块我都精心地设计,认真地誊写资料,经过一天的努力,我的手抄报终于大功告成了。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办出的手抄报,虽然累,但是却让我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真是累并快乐着!

篇5: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习俗集锦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被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3月12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清明节习俗作文

清明节习俗日记

清明节习俗日记500字

清明节习俗高中作文

清明节习俗传统习俗作文

清明节的习俗写日记

清明节习俗日记450字

清明节习俗初一作文

高二清明节习俗作文

清明节习俗大作文

西宁人的清明节习俗是什么(共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西宁人的清明节习俗是什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