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有哪些习俗文化202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小问号朋友

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清明节有哪些习俗文化202(共含7篇),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小问号朋友”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清明节有哪些习俗文化202

篇1:清明节有哪些习俗文化

清明节的习俗文化:

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向先人祭拜。

踏青,即郊外春游活动。由于各地春天到来的时间不一,过此节亦有先后,福建、四川等地在农历二月二日,陕西等地在农历三月三日。在北京地区却与清明节同时进行。旧时的踏青,以西直门外的高梁桥为最盛。《瓶花斋集》有一段真实地记载:”高梁桥在西直门外,京师最胜地也。

上海城隍庙的庙会,传说也与人们的生死有关。有一首南城隍庙杂咏:”神庙还分内外城,春来赛会盼清明。更兼秋始冬初候,男女烧香问死生。“上述两个风俗,都有强烈的迷信色彩,所以,今天已经绝迹了。

在中国北方有清明戴柳的习俗,就是折柳枝扎成圆圈或帽子戴在头上,或插柳枝于屋檐和门窗上。据《燕京岁时记》上说:”至清明戴柳者,乃唐玄宗三月三日祓禊于渭水之隅,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北京有句民谚:”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可见此俗流传到民间,戴不戴柳却与死后的下场有关了。

清明节的介绍:

清明节有两种不同的概念和含义,其一是古人根据太阳历制定出的气候节令,其二是一个缅怀故人的祭祀节令。

历法上把黄道分为360等份,称为“黄经”360°,把“春分点”定为“黄经零度”,视太阳从春分点出发,每前进15°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春分那天太阳所处的黄道经度为0°,清明所处的“黄经”为15°。所以春分后15天就是清明节。

与清明节有关的习俗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篇2:扬州清明节的习俗文化有哪些

清明,老扬州有个习俗——一天不洗晒,然而一些讲究的人家,在清明前一天就不洗晒了。“清明的前一天叫做清萌,基本上就不洗晒了,”住在老城区丁家湾的黄老太原先是大户人家出身,她告诉记者在过去的年代扬州人的旧习俗。“你去问问老扬州,大家都知道,清明这天不要洗晒,连晾在外面的鞋子什么的,也要收回来,”据老一辈的扬州人介绍,清明这一天是要专门留给亡人的魂魄晒衣服的,活人不要和他们抢太阳。

篇3:扬州清明节的习俗文化有哪些

不管是老扬州还是新扬州,清明祭祖是少不掉的,如果问到老扬州们,清明的习俗,他们第一句话就是“早清明,晚大冬,七月半的亡人等不到中。”意思就是清明祭祖。

要在早晨,清早的天气是晴朗的,大冬则是晚上祭祖,七月半中午祭祖。虽然,大家对祭祖的时间不统一,但是每到清明,都是每家每户纪念先祖亡灵的日子。

“新坟要去坟前祭拜,三年后的老坟就可以在家祭拜了。”在家里祭拜将先祖的牌位或者照片放在桌上,用蜡烛香火供起来,摆上饭菜,菜一定会有凉粉和青菜豆腐,寓意先祖亡灵抱有子孙后代。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祭祖的过程已经简化了,不少家庭手捧鲜花来祭祖。“献花换香烛,这个举措很好,保护环境。”一位退休教师如此说。

篇4:扬州清明节的习俗文化有哪些

“甜菜头(即枸杞头)、黄黄子(即秧草)、芦蒿、马郎头(即马兰头)、香椿是扬州人在清明的时候,必须要吃的‘五新’,也叫‘五青’。”吴德祥告诉记者,“说起来这是讲究,其实是一种食俗,也是上市货、养生菜。”

吴德祥说,以上所列的“五新”都是清火、败毒的时令野菜,都有一些苦味。“我们小时候,缺油少糖的,一吃到这些东西,就觉得苦,一苦就要想起亡故的亲人了。”如今,这些菜都是价格很高的“滋补菜”。“凉拌枸杞头,香椿炒鸡蛋,味道不要太好哦。”

除了新鲜可口的“清明五新”,老扬州还有不少特定的“清明菜”。“雪里蕻烧大粉”就是其中一道。陈金龙回忆说,除了上坟,清明节这天肯定要在家里给祖供菜供饭。“煮鱼、烧肉、青菜、豆腐自然不得少,还有一道菜就是‘雪里蕻烧大粉’,把大粉切成块块放油锅里慢慢煎,再放上生姜、葱、雪里蕻丁子,再用大火烧一下,起锅,才香呢。”

篇5:扬州清明节的习俗文化有哪些

民俗专家黄继林先生表示,除了上述民俗之外,清明扬州人还要做一种茵陈膏的食物。茵陈是一种中药,茵陈膏用茵陈粉拌糯米制成的,最近几年已经在市区看不见了。在去年作非遗调查的时候,在杭集的船村看见过,一位姓陈的居民做得很好吃,茵陈膏可以做成皮,里面包上韭菜或者菜肉等馅,十分美味。

以前还流传过,清明要吃荠菜,但是由于现在荠菜已经很老了,现在来说吃荠菜只是一种说法而已,不过从中可以看出,也许以前清明的气温不像现在这么热,荠菜在那时很美味,当然这只是种猜测。

篇6:24节气习俗:清明节的文化习俗

清明,是个踏青的好季节。考察一下唐代的寒食节,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关于踏青郊游和与之相关的各种节日游戏活动的记载。说起在寒食节形成这种踏青郊游的习俗,实在是合情合理。

试想在那个春光明媚的节气里,一扫寒冬带来的凉意,万物复苏,芳草青青,怎能不让那些在郊外祭扫完先人墓碑的人们流连徘徊?加之唐时寒食节是有“休假”规定的,这样一个又有充裕时间,又有合适场所、节气的出游机会,相信人们自然不会虚度吧。可随着这种扫墓完毕就在郊外踏青的行为在全国的蔓延,唐王朝开始担心那些人将扫墓看淡转而趋向于出外游玩,这显然与最初引入这个节俗不符。于是,唐王朝政府三令五申,不许扫墓时游玩作乐,在此举几个例子,比如白居易在《和春深》这首寒食诗中就曾写道:“何处春深好,春深寒食家。玲珑镂鸡子,宛转彩球花。碧草追游骑,红尘拜扫车。秋千细腰女,摇曳逐风斜。”荡秋千、踢球、开怀畅饮,诗中为我们呈现出如此欢乐喜气热闹的景象,这又在哪点上能合了李唐王朝颁布的“不得作乐”的规定呢?换言之,放达的唐朝人的生活又怎能受到一纸条文的制约呢?张籍在《寒食书事二首》中云:“今朝一百五,出户雨初晴。舞爱双飞蝶,歌闻数裹鸢。”孟郊的徕食》诗中也写道:“一日踏青一百回,朝朝没脚走芳埃。”看来个性张扬的唐人,在寒食节到了郊外,在祭奠先人的同时,是绝对不会放过娱乐畅快的大好时机的。

宋代每遇寒食、清明,市民常常倾城而出,典籍记载汁京“四野如市”,真是一派壮观奇景,真有些元宵节花市、灯市的味道。《武林旧尊Ax4pil有记:“每年春暖花开之时,春游最盛。”游人“至暮不绝”,“贵游巨室,皆争出游,谓之‘探春’。”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这样一个热闹的节日里,等级制度也变得不那么森严,试想在人山人海中哪还能分得清贫贱富贵,又有谁会在意平日里那高高在上的“贵游巨室”呢,真是一派祥和的景象啊!宋代诗人吴佳信在《苏堤清明即事》云:“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鸢。”正是对这景象的极佳概括啊!

和踏青相关,清明还出现了戴柳踏青、放风筝、荡秋千、百戏表演等一系列活动。唐人曹松在《钟陵寒食日与同年裴颜李先辈校书郊外闲游》一诗中写道:“寒节钟陵香骑随,同年相命楚江循。云间影过秋千女,地上声喧蹴鞠儿。何处寄烟归草色,谁家送火在花枝。银瓶冷酒皆倾尽,半卧垂杨自不知。”可见戴柳踏青、放风筝、荡秋千、蹴鞠、拔河、斗鸡、百戏表演等节日文化已经形成了。

插柳戴柳是清明的又一趣习,所以过去清明节又称插柳节。插柳戴柳有多种形式,最常见的是将柳条插在门嵋上,妇女以戴柳作时令的点缀,孩子则用柳条编成帽子戴在头上。因城里的柳树不是很多,所以人们往往是在踏青回来时折上几枝柳条,或插或戴。《帝京景物略》中就记述了清明踏青游人插柳的习俗。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条可以驱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沽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怒《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避邪了。

此外,清明插柳戴柳相传还与介子推的传说有关。相传介子推是死在一棵烧焦的大柳树旁,而那棵本已死去的柳树却在第二年春天转活过来,人们自以为是介子推的神明在庇护这棵大柳树,那么它的枝条自然也就带有避邪除灾的功效了。总之,民间对插柳戴柳的动机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避邪除灾之说、有求生保健之说,但不管怎么讲,最终都是寄予了平安美好的心愿。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唐代诗人高骄写有《风筝》一诗:“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入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风筝真正的命名,《询刍录》记载: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五代时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采风为对、后于鸢首以竹为笛,风入笛管发出悦耳之声,好似“筝”鸣,俗称风筝。

起初只限于皇宫贵族中的公子、佳人玩赏,到了宋代以后,才成为民间群众喜爱的一种活动。风筝既是一种美丽的民间工艺品,又是大众娱乐品,历来受到文学家的传唱。《北京竹枝词》也对风筝有生动的描绘:“风鸢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样巧,一行习上碧云端。”早在清朝时,风筝已在扎、糊、绘、放四艺上发展到相当精致的程度。曹雪芹在北京西山“穷居著书”时,细究风筝扎糊之法,还写了《南鹞北鸢考志>一书。书中详细介绍了翼燕、双鲤、彩蝶、螃蟹、宠妃、双童等四五十种风筝的扎、糊、绘、放等技法和工艺。

此外,古代放风筝又是与祛晦气联系在一起的。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红楼梦》中就有这样一段描写:林黛玉不忍将制作精巧的风筝放掉。李纹劝她:“放风筝图的就是这一乐,所以叫放晦气,你该多放些,把病根儿带去就好了。”而当紫鹃要去拾断了线的无主风筝时,探春又劝阻:

“拾人走了的,也不嫌个忌讳?”可见古时放风筝是人们消灾去难的手段,不能去拾别人的风筝,以免沽上别人的晦气。也有人在放风筝时,把所有的烦恼写在纸上,让它随风筝飞上蓝天,认为一切烦恼都会随风而去。

荡秋千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是用树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缤妃、宫女们玩耍。

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加之其玩法简单,所以流传至今。

下面再说一说蹴鞠。“鞠”是一种皮球。“蹴鞠”即用脚去踢球,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据《说苑》记载,相传为黄帝发明,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鞠”在战国时代已开始流行。当时的鞠“以皮为之,中实以毛”。唐代用动物的膀胧为球胆,内中充气,增加了球的弹性,可拳打脚踢。

大约在汉代有了蹴鞠的专著《蹴鞠经》。唐宋时出现蹴鞠的专门组织球会“圆社”。杜甫“十年蹴鞠将雏运,万里秋千习俗同”的诗句说明在唐朝时,清明蹴鞠已十分兴盛。

唐人仲无颜在《气球赋》中描写了足球赛的情景,“寒食景妍,交争竞逐,驰突喧闹,或略地以丸走,乍陵空似月圆”。当时的球赛有两人对踢的“白打”,即以踢的花样和次数多少决定胜负;亦有三人踢的“官场”。到了宋代,开始使用球门,同时有了评判胜负的裁判员,此为现代足球的前身。蹴鞠不仅在民间十分流行,在宫内也是如此。韦庄在《长安清明》中说:“内宫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王建在《宫福必中亦说:“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

韦应物《寒食后北楼作》中“遥闻击鼓声,墩鞠军中乐”的诗句,说明除了民间和宫廷,军队中也开展踢球活动。

据说唐嘻宗非常喜欢踢球,他曾对徘优石野猪夸口说:·腾若步打进上,当得状元。”宋徽宗也非常喜欢墩鞠,高休之所以深得徽宗宠信,并被封为太尉,就是因为他“踢得好脚气球”。可见在唐宋时期,这项节日活动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此外,古人的清明节节日活动还有很多,比如拔河、斗鸡等等,这些都流传至今。

篇7: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习俗大全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荡秋千

秋千最早叫“千秋”,相传秋千为春秋时齐桓公从北方民族山戎所传入,汉以后成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节、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秋千最初是用一根绳子,以手抓绳而荡,后发展成于木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而成。

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

今日的公园和游乐场仍然有秋千,供儿童玩耍。

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蹴鞠

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户外活动,像踏青、郊游、荡秋千等等,在祭奠追思的感伤之余,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在这些活动中,“蹴鞠”就是一项十分有趣的活动。蹴鞠,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相传蹴鞠早于商代已有,战国时期流入民间,至汉代更成了军中用以练身习武,并列于兵书。

“蹴鞠”就是用脚踢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杜甫的《清明》诗中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说明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在讲求“中庸”的传统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渐由对抗性比赛演变为表演性竞技。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关蹴鞠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

近年来,在蹴鞠的发源地山东淄博又兴起蹴鞠热,许多市民参与其中,既锻炼了身体,又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民俗。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蚕花会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近几年乌镇香市活动中的蚕花会,仅有迎蚕神、踏白船、翘高竿等几个项目,大有潜力可挖。

拔河

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扬州清明节的习俗文化有哪些

婺源文化习俗

清明节习俗作文

清明节习俗日记

清明节演讲稿202

安徽文化习俗礼仪

小雪节气习俗文化

清明节习俗日记500字

清明节习俗高中作文

清明节习俗传统习俗作文

清明节有哪些习俗文化202(精选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清明节有哪些习俗文化202,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