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走进西部大开发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Ole在逃白玉卷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 -走进西部大开发(共含10篇),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Ole在逃白玉卷”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语文 -走进西部大开发

篇1:语文 -走进西部大开发

语文 -走进西部大开发

指导目的

教学重点

二、指导难点

双向互动的语言环境的营造。

三、课前准备

1、学生收集西部大开发的相关材料。

2、学生分小组进行关于西部大开发的社会调查。

3、创造性地布置口语交际课的环境,营造良好的口语交际氛围。

4、西部美丽的风光录像带,如《新重庆鸟瞰》、《九寨风光》等。

四、指导过程

一、引入,渲染气氛。

1、放西部美丽的风光录像片(如《新重庆鸟瞰》、《九寨风光》、《美丽的青藏高原》、《西双版纳风光》等),并配以教师的激情解说。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准备谈自己的总体感受。

2、同学们看了这美丽的风光,你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感受呢?请你来谈一谈好吗?

3、教师引导:刚才,同学们谈了自己看到西部美丽风光后的感受,激动、自豪之情流于言表。的确,我国西部山青水秀,资源丰富,人杰地灵,可是我们西部相对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言还比较落后。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决定,为西部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我们都是西部儿女,你对西部了解多少呢?你对西部大开发有什么想法和建议呢?今天的口语交际课,我们就来谈一谈西部大开发的问题,让我们都来关心西部大开发。(板书课题)

二、“可爱的西部” 信息交流会。

1、教师谈话引入:西部大开发,关系你我他。我们作为西部儿女,更应该了解西部,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西部大开发!据我所知,同学们已收集了许多与西部有关的资料,对我们美丽可爱的西部有了更深的了解。下面,我们就来进行一次“可爱的西部”信息交流会。同学们可以交流跟西部有关的知识,也可以结合图片进行解说,还可以谈自己的感受。交流的同学注意态度大方,语句通顺连贯。其余同学认真倾听同学的`交流。

2、同桌交流收集的信息。

3、分四人小组交流信息。

4、各小组选代表让讲台在全班交流。

5、学生交流的部分资料如下:

(1)我国西部的范围:川、渝、云、藏、陕、甘、宁、青、新十个省、市、自治区,面积约占全国的56%,人口只占全国的23%,生活在西部的民族有45个,以汉族为主。

(2)西部是我国的资源大宝库。已探明的矿藏136种,主要矿产资源总值约占全国的50%。藏量丰富的煤、铁、石油、天然气及其他黑色和有色金属等,不仅具有相当的开发基础,而且极富开发潜力。水力资源相当丰富,可开发的水能占全国的81.4%。

(3)西部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唐宋以前,堪称中国的“西部时代”。 西北的关中平原和西南的成都平原,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我国南北两个交相辉映的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

(4)我国西部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我国西部的落后现状,使西部开发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如人才问题、资金问题、技术问题、对内对外开放问题、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等。但最根本的是人们的观念问题。

6、教师小结:

同学们经过同桌交流、分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许多同学一边展示自己收集的文字和图片资料,一边解说,有的同学在交流时还配以恰当的体态语言。总之,这次“可爱的西部”信息交流会很成功。

7、过渡:重庆市是中国西部的特大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又面临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重庆应该怎样做呢?我们都是重庆小公民,你能为重庆市的大开发想一想办法,出一出主意吗?三、“我为重庆大开发献一计”金点子设计交流会。

1、 师:西部大开发,关系你我他。重庆大开发,大家想办法。“我为重庆大开发献一计”金点子设计交流会现在开始。希望同学们结合“可爱的西部”交流会和自己平时的观察思考,开动脑子,努力创新。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设计的点子最好,最有价值。

2、学生自己设计点子。

3、分四人组讨论。

4、各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发言。要求发言的同学围绕自己设计的点子,做两三分钟的发言,态度大方,语句比较通顺连贯。其余同学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做好评价准备。

5、同学们评价各小组的点子,从中选出金点子、银点子、铜点子各若干。

6、将同学们设计的金点子交到重庆市“西部大开发办公室”。

7、同学们设计的点子范围提示:

(1)科教兴渝战略: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适用型人才。

(2)城市化战略: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以主城区为核心,加强中小城市的建设,推进农村城市化。

(3)东西合作战略:东联西进,主动吸引外资和东部技术、资金、品牌进入重庆市场,共同推进重庆大开发。 (4)制度创新战略:完善直辖市体制,加快市场经济过的步伐。

四、.总结。

今天的口语交际课,同学们通过“可爱的西部”信息交流会和“我为重庆大开发献一计”金点子设计交流会,不仅了解了许多有关西部的知识,欣赏了西部许多美丽的风光,还激发了大家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热情,而且提高了大家的口语交际水平。

所以,今天的口语交际课十分成功,教师祝贺同学们!

录像片将学生带入美丽风光之中,学生激动、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感情的转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信息交流使学生扩大视野,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多种交流方式的设计,让学生人人有交流的机会。自然过渡激励学生激发热爱家乡之情。评价也是口语交际的好方法。将爱家乡之情化为行动。

语文教案-走进西部大开发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2:关于走进语文作文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是用来开拓精神的一门学问。所以我们应当学好语文。

怎样学好语文呢?下面我就为大家分享一些我学习语文的方法。

一、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兴趣,语文学习也是这样。早在春秋时期,我国“文圣”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这句话我们深刻的阐述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怎样培养语文的学习兴趣呢?我们可以先读一些文学作品,例如名人传记、小说、散文、小小说等,都可以使我们提高学习兴趣,这是其一,其二,可以多参加一些关于语文方面的活动等。只要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去学习语文。

二、课本知识是学习语文的基础,要学好课本知识,首先要做好预习功课,在预习时,要将自己不懂得地方圈出来,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并且对同学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其次,要及时复习,即使不能做到“温故知新”也要做到“温故知故”。

三、习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结果,积累就需要大量的阅读和背诵。闲暇的时候,可以多背一些古诗文,这些是我国古老悠久的文化,背诵体会这些,可以使我们更好的领略东方文学之美,试想一下,如果每天背一首古诗,一年就是365首,什么“唐诗三百首”根本不在话下;除了古诗文,现代的一些文学名着也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不过,正如张之洞所说的“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而这句话当中的“要领”其实就是读书时要边思考边读,并且做好准备一个摘抄本,将好的句子抄下来,为自己所用,当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勾勒或记录下来,问问别人,解决问题。读书读得多了,写作的素材自然也就多了,阅读能力也会随着提升。

总之,只要有学习兴趣,好的学习方式就一定能够学好语文。让我们走进语文,欣赏语文,品味语文!

篇3:走进语文散文

走进语文散文

时常会想生活是语文的大课堂,而语文又何尝不是生活的升华呢?走进生活,处处有语文——从听儿歌到看新闻,从打电话到读电子书,从写留言条到写申请书,哪一项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呢?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课堂就有多么宽广。同样走进语文,就走进了生活。

走进语文,生活不只是一天日子,而是多了一份厚重;历史不只是一种经历,而是多了一份清明;自然不只是一个存在,而是多了一份情韵。

走进语文,杜甫的生活里不仅是“老妻闲来画棋子,稚子敲针作钓钩”安闲,更多的是对茅屋、朱门的比照;走进语文,白居易的生活不仅有“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的偷窥,更多的`是对春麦、秋禾的关注;走进语文,辛弃疾的生活里不仅有“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戏谑,更多的是对金戈、铁马的向往。走进语文,日子不再是柴米油盐,家国天下进驻其中,平淡安闲中多了一份厚重。

泛舟赤壁,乱石穿空,白雪千堆,三国的战火早已熄灭。走进语文,“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却令人感怀至今。

漫步隋堤,汴河绿荫一千三百里,柳色如烟絮如雪,隋炀帝的龙舟早已沉没。走进语文,“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的诗句却令人警戒不已。

游赏华清宫,长安回望,十二琼楼锁翠微,锦绣繁华,杨贵妃的霓裳羽衣舞早已落幕。走进语文,“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兵四海”的诗句却令人智明心清。

走进语文,历史不再只是生活的往事,警戒感怀入驻其中,追忆之中多了一份省察。

走进语文,自然风物不只是一种存在,草木多了一份风骨,山水多了一份情怀。梅兰竹菊、山水风月在天地之间,历经夏暑冬寒,或枯或荣、或增或减,自然之态。

走进语文,文字里的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它依然凌寒绽放,却多了一份傲骨;

走进语文,文字里的兰“花中真君子,风姿寄高雅”“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它依然在幽谷山涧,却多了一份雅致;

走进语文,文字里的菊“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它依然在茅舍竹篱下,却多了一份淡泊;

走进语文,文字里的竹“破土凌云节节高,寒驱三九领风骚”“风摧体歪根犹正,雪压腰枝志更坚”,它依然在春风秋月中挺拔,却多了一份坚贞。

走进语文,山水含情意,风月解相思。李白踏遍名山大川,情留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李煜赏春花秋月,愁寄东流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白居易历经战乱饥馑,仰天长叹“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李清照拨开浓云迷雾,豪气大喝“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走进语文,草清润,木繁茂,草木意韵多芬芳;走进语文,山含情,水含笑,万物多情怀。

走进语文,品读文字,感怀人事,审视自然,生活多了一份责任与清明,多了一份风骨与情怀。是语文幻化成生活,还是生活幻化成语文呢?

篇4:“西部大开发”的代价

“西部大开发”的代价

如今很多中国人正在为“西部大开发”神魂颠倒,似乎终于等来了可以实现“腾飞”梦的时机。其实西部开发不是今天才开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疆人简称其为“兵团”)就是五、六十年代开发新疆的典型。

上一次西部开发

那次开发也可以被冠以“大”字,所谓“力度”不亚于今天。资金投入以今天概念衡量可能不算多,但那时社会的最大资源是人力,从这种资源衡量,投入是相当巨大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最初由十几万解放军官兵就地转业组成,随后由政府组织内地劳动力迁入而不断扩大。1956年仅河南一省就有5万青年被送到兵团。从1957年到1966年,兵团职工人数由17.8万人增长到80.8万人。其中国家有组织地大批调入的有:1959-1960年,安徽、江苏、湖北三省的青壮劳动力近10万人;1963-1966年,上海、天津、北京、武汉、浙江、江苏的青年学生12万人;还有复员士兵和转业军官8万人;饥荒时期“自流”入疆的21万人;职工子女9万人;以及12万名交由兵团“劳动改造”的犯人,刑满后大部分留在兵团。到1966年,兵团的职工加上家属,人口总数已达到148.5万人。

这一百多万的移民是什么概念呢?当今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移民数量是114万,大部分是就地安置,需要的资金在1000亿元以上,占三峡工程经费总数近一半。移民新疆比三峡移民路途远得多,当年的交通比现在又差得多,相对而言,付出的代价不会比今天小。包括一些现在难以想象的问题,如为了给最初留在新疆成为生产建设兵团的十几万军人成家,曾组织大批内地妇女进疆。仅1954年一年,山东就在“建国立家”名义下送进兵团6531名妇女。那些妇女的故事是什么,后来的命运如何,足以让人遐想。但仅从当时政府对西部的“投入”来衡量,“力度”由此可见。

再从所谓“政策倾斜”的角度看,虽然政府对兵团从人力物力上进行了大量投入,但是并不要求回报。在兵团建成并且已经可以自给之后,政府每年仍然给兵团拨款而不要求兵团上缴利润。每年拨款的节余和兵团自己的赢利都留给兵团扩大再生产。从1958年到1966年,政府给兵团拨款9.89亿元,兵团自己赢利9.77亿元。以当时的货币价值算,兵团得到的近20亿元超过现在的200亿元。政策的“倾斜”程度未必今天能够达到。

那一次开发,经济成果十分突出。这样一些数字可以说明:今日兵团总人口240万,职工90万6千人,现有耕地、果园102万公顷,这占今日新疆百分之三十的耕地和果园,完全是兵团在沙漠戈壁上开垦出来的;,兵团生产出整个新疆粮食产量的19.3%、棉花产量的41.2%、油料产量的28%、甜菜产量的43%;同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20多亿元;年出口7000多万美元;兵团有2800多个工业企业,拥有两万多辆汽车。它还在原本一无所有的戈壁滩上建起了一系列新兴城市,其中一些已进入新疆最重要的城市之列。

绿洲与水

那次西部开发集中体现在出现大片“绿洲”――即沙漠地区适于农业和人类居住之地。1949年,新疆的绿洲只有1.3万平方公里,今天则达到5.87万平方公里。增加的绿洲全是人造的,其中相当一部分出自兵团。兵团人爱夸耀自己“头顶蓝天,脚踏荒原,用一双手在大漠戈壁上开辟出绿洲”。不错,勤劳的手确实起了很大作用,但是比手更重要的是另一个条件――水。

新疆的大部分地区严重干旱,只是一些源远流长的大河两岸那些念珠状、条带状的绿洲内可以从事农业。不过天然绿洲一般早为土著居民占据,且人口密度相当高,不可能再有外来人插足之地,所以兵团要想开发新疆,只能靠自己从无到有造出新的绿洲。

造绿洲首先要做的是开河挖渠,把水引到适合开垦的`地区,那里才能成为耕地和人的定居点。在渠道引水的过程中,一般仅沿途渗漏就得损失一半水量。引了水并不能马上种庄稼,还要改良土质。新疆的土地多为盐碱地,农作物无法生长,因此首先要去掉土壤中的盐碱。兵团用的方法称为“淹灌洗盐”,即把土地用水反复浸泡,使土壤含水量饱和后下渗,将耕种层中的盐碱带到土壤深层。这种方法的用水量可想而知,每亩地仅洗盐用水就得数千立方米。土质改好后进行种植,所有农作物生长需要的水只能靠灌溉。那时的灌溉实行所谓“大水漫灌”,即靠毛细渠道把水引进农田每一条田垄。这种灌溉方式每亩耗水至少也得上千立方米。

这样一种大量耗水的引水、洗盐和灌溉方式,造成耕作区地下水位上升,在一定时间以后,又会把洗盐时压到土壤深层的盐碱顶托上来,使其随地面蒸发回升到土壤表层,造成“次生盐渍化”。这种时间有时短到2-3年,被开垦的土地就无法再用,不得不弃耕搬迁。于是又重新找地方开渠引水、淹灌洗盐、大水灌溉,开始一个新的轮回。仅50年代,兵团由于次生盐渍化而弃耕的土地面积就累计近200万亩。那些弃耕土地开垦前本是有植被的,开垦过程把植被铲除一光,弃耕后就只能变成沙漠。不过那时的兵团人并不在乎,地有的是,水有的是,只要有勤劳的手,似乎就可以无穷无尽地开垦,至于沙漠化,反正新疆就是个沙漠之地,再多一点算得了什么。

$False$

篇5:西部大开发与精神文明建设

西部大开发与精神文明建设

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则又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客观要求.因此,实施西部大开发,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真正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上来.其理由是:

作 者:孙红民 王庆  作者单位:省泾惠渠管理局 刊 名:陕西水利 英文刊名:SHAANXI WATER RESOURCES 年,卷(期): “”(1) 分类号: 关键词: 

篇6:美国的西部大开发

美国的西部大开发

美国西部在开发前是一片现代文明几乎从未涉足的'土地.那里有大草原、有荒漠、群山,还有半湿润的气候和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息的印第安部族,原始、神秘而壮丽.经过大规模开发建设,西部经济迅速崛起,带动了整个美国经济的起飞,也为其他国家落后地区的开发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有益经验.

作 者:车秀文 区新宇 Xiuwen Che Xinyu Qu  作者单位:车秀文,Xiuwen Che(江苏省盐都县委农工部政策研究室)

区新宇,Xinyu Qu(东海区外经委)

刊 名:国土经济 英文刊名:TERRITORIAL ECONOMY 年,卷(期):2001 “”(3) 分类号:F1 关键词: 

篇7:天津与西部大开发

天津与西部大开发

天津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城市,应该将参与、支持、服务于西部大开发作为其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为此,我们既要考虑西部地区之所需,更应注重发挥天津优势,在共同开发中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在共同发展中实现经济跨越.

作 者:臧学英  作者单位:中共天津市委党校,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所,天津,300191 刊 名: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JIN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年,卷(期): 3(2) 分类号:F12 关键词:参与   服务   共同发展  

篇8:支援西部大开发演讲稿

亲爱的朋友们,你知道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是哪儿吗?你一定早已猜到了,那就是西部。有这么一段对话,不知大家是曾听说?:一个从上海来的女学生问一个正在放羊的小男孩:“你在干什么啊?”小孩说:“放羊”那放羊来干什么啊?回答:“换钱。”那换钱用来干什么?“娘说要来娶婆姨。”那取了婆姨呢?“生娃”那生了娃呢?“放羊呀!”小男孩理所当然,不假思索的回答。此刻,女孩却无言。

提起西部,我们就会想起美丽的天山,神奇的乡格里拉,辽阔的青藏高原。不错,西部曾有灿烂辉煌的历史,丝绸之路,大唐盛象,还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观写照。可是,在那美丽与神奇的背后,更现实的东西,大家又了解了多少呢?要是没有翻阅西部的资料,没有看到感动中国的大学生徐本禹的故事,大概我只会用一个字----穷来描绘那让我感觉陌生而又遥远的西部。可当我看到支教青年徐本禹日记中的话语时,我的心就不再平静与冷漠。

他这样写着:这里几乎是一个封闭的信息孤岛,不通公路,不通电话,晚上只能点灯照明,寄一封信也要在周末跑上18公里崎岖的山路,层层高山,堵堵绿墙,条条江河,阻隔了村内外文明的渗透,这里匮乏人才,所以才如此贫穷,落后。徐本禹在支教半年后回到母校开讲座时,说出了心中的苦,没有电和信日子,我很孤独,很寂寞,内心十分痛苦,有几次在深夜醒来,泪水打湿了枕头,我快坚持不住了,要是当初我能逃过孩子们渴求知识,渴望上学的眼神,我现在已经在攻研了,但始终我还是逃不过。是啊,躲闪在树桩前,门槛后,照片上孩子充满欲望与追求的眼神,有一股强大的穿透力,能把你的心都看碎!最后,徐本禹在日记上写着:我愿做一滴水,我知道我很渺小,但我坚信只要有千滴万滴的水就能汇成一条爱的河流。他就是这样在一片贫瘠的土地上,勤耕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到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是啊,西部需要人才,西部也为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作为祖国辛苦辛苦培养的大学生,我们是否也应该奉献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西部热土上,奏出我们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个动人音符?我们虽然年轻,尚未告别稚嫩的肩膀,但我们愿意并决心负担起振兴和强盛祖国统一的历史责任。我们要用我们的努力来谱写人生灿烂篇章!现在我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我需要知识,需要经验,甚至需要开发西部的财富。等我学业有成的那一天,我也要去西部,给许多的心灵拔下爱的种子,反射爱的光芒,从而使乐于奉献,团结互助成为许多人的习惯,我相信祖国会永远铭记我们这些热血沸腾,无私奉献的青年,历史将永远不会忘记我们在西部这片热土上洒下的汗水,因为我们是时代的践行者,是历史的践行者!

激情燃烧,无私奉献我的青春,为了祖国的明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无怨无悔,让我们相约西部,为西部的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奉献,使这种精神薪火相传,使祖国富饶的西部热土因我们大家的奋斗与奉献变得更加灿烂,辉煌!

篇9:可持续发展与西部大开发

可持续发展与西部大开发

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持续性、公平性、整体性和共同性,是人类发展观的.重大变革.西部地区位于我国大江大河上游,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但这里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扩展、环境污染严重,致使生态环境更加脆弱,形势十分严峻.鉴于此,西部大开发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树立资源和环境有限的思想;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加快实施山川秀美工程;搞好环境污染治理;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生态环境;增加投入,合理使用资金,使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取得良好效果.

作 者:冯振武  作者单位:咸阳市委党校,陕西,咸阳,71 刊 名:西安联合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 UNITED UNIVERSITY 年,卷(期): 5(3) 分类号:F127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西部大开发   发展观   生态环境   山川秀美  

篇10:西部大开发三题

西部大开发三题

西部大开发是中华民族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伟大实践。在西部大开发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客观性、实践性和能动性原则。检验西部大开发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是看实践的结果是否实现了“三个有利于”,同时要注意实践结果的时效和转化等问题。

作 者:李明富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马列主义教学部,贵州 贵阳 550001 刊 名: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年,卷(期):2002 “”(6) 分类号:B027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   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   实践的结果  

西部大开发与精神文明建设

西部大开发三题

西部大开发学习总结报告

《走进市场》语文教案

学习西部大开发的心得体会

制度创新与西部大开发

乐山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成效显著

西部大开发的感想600字作文

让多元智能理论走进语文教学

对西部大开发中转变观念的哲学思考

语文 -走进西部大开发(共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语文 -走进西部大开发,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