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的余晖放光华散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Love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夕阳的余晖放光华散文(共含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Love”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夕阳的余晖放光华散文

篇1: 夕阳的余晖放光华散文

夕阳的余晖放光华散文

《夕阳的余晖放光华》――感动于盛军老人的办报善举

一张报纸在手,一股暖流在心。

第三期了。沉甸甸的《诗讯》。

原来是盛军老人自己出资自己编辑的成果。

盛军,这个名字,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被许多军报知晓,在伊春,乃至黑龙江,爱读报刊的人,没有不知道的。夸张一点讲,就是响彻白山黑水,回荡于小兴安岭的山脉与松柏间。

盛老今年已经87岁了。尽管头发已斑白,皱纹已爬上了脸,但年轻时的英气依旧,年轻时的诗情依旧,年轻时的壮志依旧。如果和他在一起,你会觉得,这绝不是一位老人,他超前的思想胜过年轻人,他的精神头儿胜过年轻人,他的工作状态胜过年轻人,他的毅志更是年轻人无法比拟。

盛老是在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离休前,他获得的荣誉数不胜数。人们称他工作狂,事业狂。他的笔始终在纸上行云流水走天涯。很多人退下来后,仿佛走进了人生的划时代,一下子跌进了老态龙钟的深坑里,无法爬上岸。盛老说,他从来没有这种感觉。他离休后,便做了种种退休生活的'计划,他每天忙忙碌碌,出了到处参加社会活动或许采风活动,就是一个劲儿地写。他就是感到时间不够用。盛老参加了十几个文学家群组,在这些群组里,他也是顶活跃的一个,他每天可以写诗十几首甚至几十首。他不仅自己写诗,还帮助年轻人进步,他看到年轻人有败笔了,就帮助指导修改,看到哪个年轻人发诗了,他就写评论,鼓励年轻人上进,看到哪位诗人的诗歌满满都是正能量了,他就“和诗”,为那些正能量添一把柴加一把油。

盛老记离休后,已经出版了两本诗集了。质量非常高,富有感染力,让很多专家产生共鸣。

盛老是个“有福同享”的人。他看到大家一直在耕耘,群里的诗就像百花园里的花朵,就决定,自己出钱,为大家服务。于是,就诞生了这份诗报。或许我孤陋寡闻了。在网上开办平台的不少,因为没有本钱,可是,像盛老这样,为诗友办实实在在的诗,出钱出力,又有几何?

问盛老这样做的目的。盛老毫不犹豫地答“我办这份《诗讯》的初衷是,晚年尽自己可能,为诗友创建第二平台,让他们的作品既有交流和展示的机会,又便于留存美好的记忆,进一步激发读诗,爱诗,写诗的情趣,同时,把这作为为党旗争辉,为改革唱赞歌,为华夏盛世加力,为八百里小兴安岭打造诗词市镇,展示红松故乡之美,弘扬国粹,共振诗钢,高唱主旋律,释放正能量,面向广大诗友,使他们新诗旧诗都爱,没有门户之见,以几个主要诗社为主,向周边辐射,共同提高。与此同时,也把这种行为作为自己学海拾贝,活到老学到老的契机。”

当问到老人家自己出资值得吗的时候,老人家慷慨地说:“办《诗讯》只是个人出点资金出点力气而已,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值得。”

说得多好啊!是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值得。这样的话出自一位87岁的老人口中,实在不平凡啊!

都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看到盛老的崇高境界,看到盛老的伟行,你还觉得近黄昏吗?不,盛老是希望送暖暖千家,黄昏金贵贵万年啊!

离休的人,退休的人,看到这里,会不会有所启发呢?

篇2:漫步陈迹静绽光华散文

漫步陈迹静绽光华散文

张扬的青春,如夏风在如海的天空了咆哮。混沌的光线,充满噪音的空间,光和影变幻出的悲喜,岁月剥离掉稚气,让侵略性的年轻破茧而出,这是我们的青春,我们自己要做主,征服和统治世界的时代。

如同《我的青春谁做主》中的孩子,尽管父母说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道底色,但是他们仍然要主宰自己的青春。就像《瓦尔登湖》里梭罗说的,人的成长,要独自深深扎进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真实一步一步走过的路,会姹紫嫣红。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经历过荒芜的地域和流金的峥嵘,他们的人生像白云之上的幻城。穿越过尘世,岁月像流水卷动河沙一样,将他们的生命平稳的牵引着,日落或者月影,都是一蓑烟雨,唯我们是他们如游子般牵挂的远远村灯。父母的经验,期冀循着他们的陈迹,我们能一路平原纵马,走向春暖花开的`春。

然而,世界斗转星移,经验一如既往。少年转身沧海明月,父母观念静守天长。殊不知,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间,没有谁可以将日子过得行云流水,日升日落,云卷云舒,仅凭过去的经验教训,如何走过平湖烟雨,岁月河山?如何能历尽劫数,尝遍百味?如果只是寻着父母走过的旧迹,自己得不到磨练,如何面对未来路上的冷暖朝夕,如何披荆斩棘?

青春气贯长虹,自绽光华如日。像那布衣童子甘罗十二岁拜相,雄辩天下周游列国:失怙之君康熙铲除鳌拜;封狼居胥霍去病凭一句“匈奴不破,何以为家”成千古名将。然而那《红楼梦》里的薛宝钗,任青春韶华有父母做主,落个孤独一生的凄凉结局、

但是,父母毕竟经历了“半壕春水一城花”与“曲似九回肠”的时光,他们的经验,虽然古老,但沉淀着珍珠和海盐一样的记忆。我们的青春需要走过一些他们走过的道路,避开许多弯路,车马喧嚣,在心里修篱种菊,积攒力量。

漫步陈迹,静绽光华。携着经验的微光去探索未来漆黑而未知的世界。肩披父母的情意和斗篷,走向未来的晴暮和日朝,在青春的风浪里出发,前行,绽放,闪耀!

篇3:放灯散文

放灯散文

一盏灯火,放飞一年的祈福;一张许愿签寄予心愿与明月。灯市为人们搭载一个灿烂的平台。观灯、赏灯、放灯、猜灯,把节日开成一个盛会。一盏灯火催促寒冬赶赴,一个个微笑洋溢着喜庆的氛围。火树银花,如星河倒注。一声咳嗽,震山动地。烟火缭绕,花簇团团。

灯火阑珊,倚窗凭吊。远处亮暗分明处,回首那人匆匆。烟光残照,酡红成颜。一场黑暗来袭,把烦琐覆盖成荫,间或又裹挟匆匆行人而去。一场盛宴醉倒一批文人雅士,一杯浊酒空尊对月。饮罢残杯,泪自栏杆,哽咽处一抺神伤。

灯火流转,寒光倩影。清清冷冷,蟾月星辉。登楼远望,阑珊依稀,望断双眼不眠。暗淡浮生,叹命运坎坷,且偷生。潦潦数语,草就一纸残书,问君可相守,难离愁?

放飞一盏灯火,许下一个心愿。飘飞或漂流那是一条不错的途径。追云逐月也好,随波逐流也好,毕竟了却心愿几多。灯火拥挤,人海茫茫,谁人摘取繁星点点,换了人间。街灯细雨长长,万盏千盏竞相争,只是少了圆月一轮。把一盏灯火,携妻儿赶赴人潮,小儿玩皮,讨要花灯数盏,不得花灯不肯回。

街灯闪闪,笑语声声。此时良辰美景。相约黄昏晚,简简单单梳洗,痴痴情情等待,只为了那兑现的.承诺。移动轻缓,顾盼花枝招展,十里灯海,流光潋影。携手相行,成双成对。看不尽灯火阵阵,望不见人头攒动。荡舟徐行,轻放盏盏荷花,纤纤心结,悠悠情,醉了花容素颜。

一场盛宴,万家灯火。少了些烦琐纷杂。而宴尽人散,寒冬复归,终是挽不回浪漫灯火。抬眼,浮云自顾捷走,黑夜冷落,看不清那酡红的表情,赶路人不带走云彩,不带走灯火,为了挣脱黑暗的牵拌。烟云过处,仅剩小桥流水清晰。遥望,在失望的路上失足。一个磕拌,不慎跌落小桥流水深处。打捞一片薄云,却无济于事,只是婉惜一点远走的浮云。

篇4:乡村人物之秦光华的散文

乡村人物之秦光华的散文

师范毕业,我回原籍教书。其实人生就如牛拉磨,总是围着一原点转圈,只是无法转回原点罢了。

学校离老家深沟近在咫尺,我几乎可以天天见到我白发爹娘。我这不是矫情,因为我父亲已近古稀之年了。冥冥中,我倒践行了“父母在,不远游”这句古话。

恰巧四哥(堂兄)的大娃儿秦光华在我教的那个班。四哥四嫂很高兴,他们想到有“小满”(幺叔)亲自教,大娃儿也就有希望的了。于是,他们把大娃儿全权交给了我。

我见四哥四嫂这样相信自己,也充满了信心。从此,秦光华和我是上一路下一路的,他可说就是我的尾巴和影子。

秦光华智力平平常常的,在学习上显得有点笨。我知道,像他这样,要把学习搞上去,就得比别人更加勤奋。就像人们说的,笨鸟先飞。

秦光华一天的时间,基本上都用在学习上了。他有什么不懂的,我便跟他指导。至于他的休息时间,我倒没去想过。

我就这样把秦光华管得死死的,他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其它就没什么的了。因为我的双重身份——老师和长辈,秦光华只得对我俯首帖耳,像家里喂着的那只温顺的猫。

人们常说,严师出高徒。秦光华在我严加管束下,成绩来了个飞跃。刚进初中时,他的成绩在班上属中下游,等到第二学年结束时,他已进入班上前五名了。

我对四哥四嫂说了秦光华的进步,四哥四嫂感谢道,这全是你“小满”的功劳。我又说,只要大娃儿再努把力,争取最后一年冲到班上第一名,这样就有希望了。四哥四嫂听了,自然高兴得不得了。他们说,小满,这最后一年,你跟我把他再加紧点,他要是敢不听,你跟打。我们还倒付你手工钱。我笑着说,大娃儿很听话的,哪用得着打,就是重话也用不着说的呢!

然而到了第五学期,刚开学,我就发现秦光华不对劲了。当时,虽然学校离家近,可我和秦光华都没回去,住在了学校。其实这也完全是为秦光华着想。因为在学校,秦光华可以安心读书学习,哪科遇到不懂的,可以去问教他的那科老师。每天放了学后,秦光华就拿着书回寝室学习。可是这个学期,他却说他要到教室去学习。我问他为什么要去教室,他说可以和同学们讨论学习中的问题。我觉得他说得在理,也就同意了。因为我觉得像秦光华这么老实的一个人,是大可放心的.。

有一次,我看书累了,便到寝室外面来透透气。这时,我听到楼上教室里闹嚷嚷的。我仔细听了听,听到了秦光华的声音,听得出他不是在讨论学习方面的问题,而是在说些其他乱七八糟的东西。我很是有些生气。原来秦光华是在骗我,他说到教室是为了讨论学习上的问题,其实却是为了和同学摆龙门阵。我悄悄地上了楼。躲在一暗处。透过玻璃窗,看见秦光华在教室里走来走去,就像平时老师上课的情形。当时我还有些难以置信,眼前的秦光华与平时可说是判若两人。

秦光华在向同学们炫耀他的恋爱史。说他和外班的女生怎么怎么好,到学校后面的柏树林和坡上拥抱接吻。

我听了秦光华这番话,肚皮都差点气爆了。没想到他在我眼皮子底下,竟然变成了这么一个人了。

我怒气冲冲地走进教室,把秦光华叫到教室外面来,拉下脸来把他狠狠地骂了一顿,一点也没顾他在同学面前的面子。秦光华腔不开气不出,等我骂。我骂完后,问他听到没有,他小声地说他听到了。我又警告他说,你要是再这样,我就讲给你父母听。同时我叫他不要在教室学习,还是像过去一样,在寝室学习。

秦光华没听我的话,他跟我保证说他不再摆龙门阵,要我让他还是在教室里学习。

我想了想,最后还是同意了。

可后来我一连上去两次,秦光华虽然没像第一次那样在教室里走来走去,可他并不看书,而是在跟前后桌的同学摆龙门阵。

我知道他是故意的。我想,我管不到你,我把你交给四哥四嫂,看他们还管得到你没有。

星期六回去,我跟四哥四嫂说了秦光华在学校的表现。最后叹息道,大娃儿在学习上开了小差了!他现在已没有了心思来搞学习的了,一心只想谈恋爱。看来是没法的了。

四哥四嫂听了,非常地气愤。骂秦光华是不成才的东西,是扶不起的刘阿斗。骂过后,四哥四嫂又说,你跟老子好好想想,你是想认真读书呢,还是想耍朋友?如果想认真读书,就要断了耍朋友的念头,如果想耍朋友,那就不要去读书了。想好了,你给我们写个条子,这就是依据,今后不要来怨怪我们当娘老子的。

结果秦光华跟四哥四嫂写的条子是,他不读书了,他愿意耍朋友。

四哥四嫂见他这样,也就由着他。托媒人跟他介绍了个对象。

这以后不到两年,秦光华便结婚了。这时的秦光华还没满二十岁。

篇5:放鸭子的散文

放鸭子的散文

望天湖水网密布,港叉交错,有着大片的滩涂湿地,水草丰美、鱼虾众多,沿岸群众自古就有养鸭的习惯,鸭子吃的是鲜活的水草、鱼虾、螺蛳等天然食物,出产的鸭蛋个大、红心,远近闻名。有些年,搞家庭副业要冒风险,湖上的鸭子也就不多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的春风吹来,湖上的鸭群如白云朵朵,养鸭专业户的致富故事冲破耳鼓。

那一年,烧了大半辈子陶窑的父亲,终于累垮了身体,再也受不了烧窑时的高温炙烤和繁重的体力劳动,选择了提前退休。但他终究是个闲不住的人,总想着为家里减轻点负担。家住团风的二姑父是个经验丰富老鸭倌,这几年养鸭过得挺殷实。父亲专门去了一趟团风,跟着二姑父学了几天养鸭技巧,又从他的鸭群里选了三十只成鸭,挑了满满两大货框,坐着轮船回来了。

从此后,这三十只鸭子就成了父亲眼中的“宝贝”,也寄托着一家人发家致富的希望。每天一大早,父亲都会赶着鸭群出门,中间还要转场几次,不断的为鸭子找寻更好的觅食场所,一天下来,步行好几公里,中午就着自带的干粮和白开水对付一餐,天擦黑了才带着鸭群回来;晚上要给“打摆子”、受伤的鸭子治疗、包扎,睡到半夜还要起来看看鸭棚,心里才踏实。在父亲的悉心照料下,这群鸭子茁壮成长,屁股也很争气,丰产季节一天差不多也有20来个蛋,那时候鸭蛋1毛4分钱一个,一个月下来满打满算毛收入也过不了100元,除了饲料、给鸭子治病等等费用,几乎没什么挣的。

父亲决定扩大规模,又从团风买回80只当年的成鸭,加上先前的30只,队伍一下子扩大到100多只,鸭子多了,气势一下子庞大起来,赶在路上,如一片潮水涌来,更像一队极有团队意识士兵,在头鸭的带领下,队伍极为严整,绝没有耍单边的,更不会有擅自超越头鸭的个人英雄主义者。

这时候,我正好休学回家,是个除了能吃饭,干啥都不行的“棉花相公”。父亲有心历练我一下,就带着我跟他放鸭子,起初觉得很新鲜,带着大队“人马”从村中走过,有种指挥千军万马的感觉。到了湖中才知道,放鸭子远没有想象的那样悠闲,你要观察这片水域食物多不多,要适时更换场地,还要盯着鸭群,别让那些调皮捣蛋的“家伙”跑进稻田糟蹋秧苗。

记得有一次,父亲回家拿饭,我见鸭子们在一片水草中很自在的嬉戏、觅食,觉得应该没啥事,就躲到树荫下,拿出小说瞄几眼解解馋,没想到一下子就迷到书中。

“喂!你的鸭子跑进我家稻田了,再不赶出去,我可要抓鸭子了!”有人冲着我咆哮。我顺着中年男人的手看过去,糟了!刚刚还老实听话的鸭子,一会没盯着,全跑进别人田里,正在疯狂的啄食尚未成熟的`谷穗。我赶忙冲过去驱赶,哪知道它们根本不听话,赶走这个,那个又冲进来,我气急败坏,一会用铲子铲土甩过去,试图吓走它们;一会儿又跳进田里挥舞竹竿,结果闹得鸭群四处乱飞乱窜,嘎嘎声四起,场面混乱极了。我自己也被弄了一身泥,正当又气又恼,却又无计可施之时,父亲赶来了,只见他从容应对,没多大功夫就稳住了阵势。

见我诧异,父亲给我讲起了他的“放鸭秘笈”。他说,“鸭子是很有灵性的小动物,对待它们既不能简单粗暴,也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自流。你也不用过于紧张,眼睛一眨不眨的盯着它们也没有必要,但你不能让它们长时间脱离你的视线,你要时不时刷一下存在感,这些聪明的小家伙才不敢轻举妄动。”

“鸭子是很有团队精神的,因此管理它们要讲方法。”父亲指了指水中央一只挺胸抬头,眼睛明亮机警的黑鸭,说,“你看,那就是头鸭,是这群鸭子的头,你要让这帮家伙听话,就得先搞定它,当队伍出现混乱,你只需要让头鸭按你的路线走就行,其他的鸭子都会跟上的。”

原来放鸭子还有这么多窍门啊!我惊得张大了嘴,父亲笑了,继续说:“放鸭子和做人的道理是一样的,首先,遇事要冷静,不能慌乱,你越急躁,鸭子越跟你斗气;第二,平常要多观察多思考,你如果了解了鸭子的习性和规律,也就不会这么蛮干了;第三,做事要有条理,要抓住主要矛盾,你如果像我一样,尊重头鸭,让它发挥作用,场面至于这么糟糕吗?”

后来,我按照父亲说的方法放鸭子,果然轻省多了,鸭群被我带得服服帖帖,再也没有出过任何乱子,父亲也就放心的让我独挡一面了,而我也为自己能够帮助家里干点活、减轻一点负担而感到开心。

对我来说,放鸭子的过程,也是放飞心灵的过程,我时而靠在湖岸的草地上遨游书海,时而游走于田埂、岸线之中,看着蓝天白云下、绿水田园中自由的鸭群,心情说不出的舒畅!

多年以后,尽管我家早已不养鸭子了,我的生活轨迹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在家乡人眼中,我仍然是那个机灵可爱的“放鸭少年”。至今回老家,都还有年长的乡亲招呼我“鸭司令回来了!?”而我,也会开心的应答,再一次被带入往昔美好岁月的回忆之中。

篇6:放荷灯散文

放荷灯散文

我的家乡在白洋淀水乡,小时候听大人说,每年六七月间,民间都要放荷灯。不过只是听说而已,真正领略放荷灯壮观场面,还是在“中国白洋淀荷花节”开幕式的那天晚上。

夜幕降临,白洋淀码头人山人海。空中繁星点点,无数双眼睛注视着水面,晚上8点整,三颗绿色信号弹划破夜空,码头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一瞬间,千百只小纸船载着点燃的小蜡烛,顺风向淀中飘流,烛光连成一片,像一条条燃烧的火龙,在水面上蜿蜒蠕动……

小船越来越多,烛光越来越亮,宛如水面上摆下一个庞大的灯阵。烛光与星光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再加上一道道摄像机眩目的灯光,汇成一幅迷人的'画面。

这时,水面中央出现了一朵硕大的“荷花”,花梗透绿,粉红色的花瓣上点燃着一支支小蜡烛,花蕊闪烁着娇艳的黄色光芒,这就是荷花节的吉祥物——“荷花灯”。荷花灯通明透亮,放射出柔和的灯光,千万只小船围着荷花灯,好似一只色彩艳丽的凤凰正领着百鸟翩翩起舞……

突然,空中又升起三颗红色信号弹,千万朵礼花在空中散开,犹如天女散花,人们的欢笑声淹没在锣鼓、鞭炮声中……

据说过去放荷灯,是当地百姓向河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今,放荷灯已成为太平盛世里人们进行的一种喜庆的娱乐活动。

篇7:放鱼优美散文

放鱼优美散文

初冬在涪江边晒太阳当然是一种享受。

现在正是江水枯竭的时候,江中那昔日放荡不羁的水流,似乎像困了,懒懒地打着盹儿,平躺在江面上,享受着西斜的太阳把斑斓的碎金洒落在它明澈的清波上。

沉浸在眼前的美景中时,两位女性的身影突然从我面前飘然而过,引起了我不经意间的留意。走在前面的是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她手里提着一个大塑料口袋,一条近两尺来长的乌棒似的鱼蜷缩在装有水的袋中,紧跟在她身后的小妹,二十岁左右,比她略矮一头,脑后马尾似的长发,随着脚步有节奏地跳跃,显示出青春的活力。看样子她们像是母女俩。她们急匆匆向江边走去。我想,她们可能是为了节约两个水钱去江边剖鱼的吧!

收回了移走的视线又继续观赏眼前的美景。突然,我感到自己的判断是错了。她们像是剖鱼的吗?剖鱼为什么不带刀呢?走过布满灰尘的道路,踩过泥沙遍地的沙滩,弄脏了衣服,再回去洗洗,难道这洗衣服的水还不够剖那条鱼么?她们有这么笨么?一个新的念头顿时撞击着我的大脑:她们是去放鱼的!当我来到水边时,那年长的.妇女站在小妹的身后,聚精会神地看着水里。那小妹蹲在水边,冲着水里的那条鱼不停地催促着:“你走啊。你快点走啊……”显然这条鱼是她亲手放的。这是一条黄底黑纹、须长的鱼,这种鱼我第一次见到。

从小妹口中得知,这是一条鲶鱼,是她们以每斤七元钱买的。它吃米和面。她们已经养了它一个多月了。过两天是她妈妈的生日,生日前放它最好,让它重回大自然,生日因而做了件善事,非常有意义。

那条鱼似乎显得有些固执,或是留恋小妹们家中那有吃有喝的生活,不管小妹怎样催促,它就是不走,静静地停留在它下水的地方,身子打得笔直,头向着岸边,尾不摇,鳍不动,头不偏。小妹几次伸长手臂去赶它,但就是够不着。母亲有些急了,忙着给女儿出招:“找个棒棒赶它走。”

我马上指着不远处的几根枯芦苇杆说:“那里有?”在我还没有去捡时,母亲迅速上前捡了起来递给了女儿。她拿着芦苇杆轻轻地拨弄着鱼儿,生害怕伤着它似的。鱼儿像通了人性,慢慢地,又像是很不情愿地掉转身子,轻轻地摇了两下尾巴,慢腾腾,向河中心游去。

篇8: 陆放翁散文

陆放翁散文

想想放翁的才气,看看放翁的志向,一个热血奔涌,英气逼人的男儿似乎就在我们身边昂扬。“十二岁即能诗文,“六十年间万首诗”,二十九岁参加礼部考试名列第一,“上马击强胡,下马草军书”。这是何等的耀眼。尽管放翁的一生跌宕起伏,报国无门,然而奔走四方直至老死亦不悔的信念却是如此地熠熠生辉。临终他那“但悲不见九洲同”的呐喊至今不依然在我们耳际回旋么?对子辈们的嘱托,只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好一个志趣高远,啸傲山河的好男儿。

走走放翁的坎坷,尝尝放翁的艰辛,一个抑郁雄浑,壮志难酬的男人让我们扼腕不已。放翁二十九岁到临安应进士试,本名列第一,因不忘国耻“喜论恢复”,为权相秦桧所忌,复试被除名;秦桧死,孝宗立,放翁被召,积积主战,但张浚北伐,主战受挫,放翁因“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黜还乡;四十五岁时入蜀就夔州通判,位卑职微,僻处山城,心内郁郁;参王炎幕府,“独骑洮河马,涉渭夜枚”,“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是谓英气勃发;王炎被召罢免,放翁改任,志向不遂,“悲歌仰天泪如雨”;任蜀州、嘉州、荣州代理通判、知州,但志向一无所展;至范成大幕中任参议,“脱巾漉酒,拄笏看山”,为同僚所责,遂自号“放翁”。壮志未酬,诗名日盛,放翁,放翁,果如所愿乎?果如所愿乎?后虽出仕他方,亦是屡屡被黜,直至归老山阴。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放翁,带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雄风和“一身报国有万死”决绝,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撒手人寰。好一个备尝艰辛,身死不悔的.有血性的汉子。

听听放翁的声音,摸摸放翁的心口,一个牵手一瞬,牵挂一生的男人让我们唏嘘再三。沈园的悲声一直响到今天,那是放翁泣血的呢喃。“错、错、错”这三声闷在心底的呼喊,让我们触摸到了一个性情男人的无奈与痴情――即使今生注定无缘相聚,我也要“采得黄花作枕囊”把你轻轻地依着偎着,与你的香魂耳鬓厮磨。放翁二十岁时写过一首《菊枕诗》是为妻子唐婉所写。六十三岁时,放翁依然在“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依然细细摩挲着“少年曾题菊枕诗”,深深体味着那缕缕清香。六十八岁时,情依旧,恨悠悠,“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七十五岁时,犹清楚的记得“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喟叹“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八十一岁还“路近城南已怕行,沈氏园里更伤情”。八十四岁,离去逝也只有一年了,放翁依然念念不忘,“沈家园里花似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是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好一个牵手一瞬,痴情一生的好情郎。

还须再说什么吗?怡情偏宜松竹梅,做人须做陆放翁。

放灯散文

放鱼优美散文

北大光华mba推荐信

给心灵放一次假散文

放轻松

放学了

放烟花 范文

放孔明作文

放初三作文

放烟花 作文

夕阳的余晖放光华散文(共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夕阳的余晖放光华散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