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民风乡俗散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阝丶初冬灬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家乡的民风乡俗散文(共含11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阝丶初冬灬”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家乡的民风乡俗散文

篇1:家乡的民风乡俗散文

家乡的民风乡俗散文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不同的风俗造就当地特有的文化,对于家乡的民风俗我们要怀有一种敬畏心,这是一代代传下来的,并且知道的人只有当地人,正是这些民风俗才造就我们特有的文化。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家乡的民风乡俗散文欣赏。

我的家乡地处偏僻深山,改革开放以前,交通很差、出行艰难、信息闭塞,本分的家乡先辈们,曾一度近乎于“画地为牢”,恋守着这片热土,没进过城的人不占少数,民风乡俗一旦形成,就很难更新。因此,对事物的认知、理解及处理方式,和他们吃的粮、菜一样,一直保持着原生态。近年来,随着交通的快速发展,随着信息信号的覆盖与信息工具的普及,家乡人们也在不断地争先赶“潮”,虽然是往好的方面迈进,但不经意间也丢失了很多不该丢失的“故乡魂”。让人喜悦中参上了丝丝忧伤,也让我产生了回忆总结的责任与冲动。

家乡的民风乡俗受宋代文化影响较深,多数与中原相似,尤其与安阳、林州一带最吻合。

婚俗:家乡人的婚俗,与大多数地区的汉族婚俗没有太大区别,也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执行订婚、相家、对八字、定好儿、过彩礼、迎娶、送小饭、认亲等程序。不同的只有一点,那就是不管婚前婚后,对岳父岳母称呼始终是“叔叔、婶婶”。感觉有点别扭,远没“爸、妈”亲切。

食俗:历史上,面对贫瘠的土地与单调的作物,心灵手巧的家乡人,通过粗粮细作,传承着很多食物花样,最具特色的有:扯面、饺子、手擀面(分纯白面、三合面、金裹银、红白面等等)、揪片、小粉面饸洛、小米焖饭(含捞饭)、稀粥(含软米稀粥)、米琪、煎饼、油圪擦、疙瘩(分煮疙瘩、蒸疙瘩、渣疙瘩、豆皮疙瘩等)、黄蒸(分软米面、黍米面、豆馅、菜馅)、软米红枣年糕、油糕、油茶等等;菜类也变化很多,炒、蒸、煮、炝、炖、凉拌等工艺齐全,但最具特色的还是回味无穷的老酸菜和自制的卤水豆腐。

葬俗:家乡传承着唯一的土葬习俗。讲究夫妻同穴、父子相连、家族同坟的群葬风格。在家乡,越来越少的阴阳先生们生意兴隆,每逢丧事必请。人刚去世,先要告土,紧接着就立即委托靠谱的人去告请阴阳先生。由他们破土(仪式)后,才能打开早已圈好的坟墓,入殓与下葬时间也必须由阴阳先生“算”好才能确定。一般在家里搁置三至七天不等,期间,主家会委托家族较有威信的长辈做总管,统一安排处理“开孝”、用餐等大小事务,孝男孝女日夜哀守灵柩,亲朋好友可随时祭拜,村上各家各户,都送来锡箔或祭品以表不舍,对来祭拜的、帮忙的,孝子们都要一一单腿跪拜表示感谢。下葬的'头一天晚上,孝子们跪地陪着诵经祈祷,一会跪灵前哭泣,一会跪堂前磕头,直到半夜四点多,才能结束,并有专人给阴阳或斋工师傅们做五顿小锅饭表示慰劳。第二天去到坟上,阴阳先生撒五谷、看方向、诵经安慰死者等等,一系列程序走完,才可以下葬,下葬结束后,还得诵经安神、圆工。与此同时,家里早已由死者儿媳妇们打扫完毕(按规矩,打扫草埔就是儿媳应该干的活,以表其孝道),丧期跪坐的草埔连同死者的衣物,已经在村边路口变成一堆火,坟上回来的人们必须跨过火堆回家,孝子们到家后,还需领着斋工师傅挨家挨户“撒镇”,撒镇什么缘由,不得而知,反正工序不少,去到每户,随着一声“***,撒镇了”,然后各忙各的:斋工嘴里念念有词,孝子们有烧香的、有撒香米茶饭的、有往烧红的铸铁铧上喷醋的、有放鞭炮的、有只拖着一根铁绳收尾的,叮叮当当、呼呼啦啦,每家每户必须转到。孝子不够,就由直、旁系同辈凑数。撒镇结束,亲人们约定好烧服三纸、一月纸、仨月纸的日期后才能各回各家,才算彻底结束。

节俗:家乡人一直执行着老祖先流传下来的农历节日,依次为:春节、破五、元宵、填仓、二月二、清明、端午、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寒衣节、腊八、小年、除夕。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过法:老家过春节(正月初一)最为热闹,一大早就开始了:开门炮竞早、架明火、烧香敬诸神与祖宗、放鞭炮;早饭后,以家族为单位,小辈给长辈拜年,长辈也会给小孩子或新婚者发放压岁钱;下午迎喜神,该活动最为热闹:全村人组织起来,拿着供品、鞭炮、赶着牛羊,按照“掐算”好的路线,到“掐算”好的地点,设安祭拜,统一去统一回、统一祭拜统一放炮;晚上家族聚餐、畅饮......一幅幅火红的对联、一道道特色菜肴、一杯杯清茶美酒、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一个个喜庆的场景,真让人回味、难忘。正月初二到初四,忙碌的探亲访友刚近尾声,便迎来了破五(正月初五),破五讲究当天不宜出门,早上到大路上设安烧香送别祖魂后,一天相安无事。庆元宵(正月十五)很隆重,家家挂红灯显喜庆,有些村搭柏门,有些村搭秋千,还有些村搞灯乐,各村带着早已精心排演好的节目到乡混演、竞技,姑娘小伙乘机寻找心上人,已婚男女相聚谈谈心,兴趣相投者一起规划着今年的发财门路,好不热闹。元宵节以后,由于年轻人已经外出打工,所以现在的填仓节(正月二十五)相对冷清,没有了放路灯活动,只留下吃顿可口的蒸疙瘩了。二月二龙抬头,寓意着大地解冻,吃顿好饭,该修理擦洗好春耕农具准备干活了。清明节(与历法一致)和寒衣节(十月初一)一样,都是祭祀祖宗的节日,家乡人也很重视,不管身在何处、位有多高,都要尽量想办法赶回去上坟烧纸,诚尽孝道。端午节(五月初五)正是农忙期,所以相对简单,偶有吃粽子的,其他没什么特别之处。家乡过中元节(七月十五)与其它地方不同,家乡人不作为祭祖节,多数人带上自己蒸的面羊、花馍探望岳父母和其它长辈,又叫“走夏”。中秋节(八月十五)、重阳节(九月初九)与腊八节(腊月初八)和其它地方过法基本相同。小年(腊月二十三)是传说中灶王上天汇报的日子,有些地方给灶王供献糖瓜,寓意用糖瓜粘住灶王嘴,使其在众神面前难以开口,家乡人则是供献钱财美食,感激灶王,祈求他给人们带回吉祥,这些做法,也反映了家乡人们世代传承着善良与感恩。记忆中,除夕(每年最后一天)是最忙的,打扫庭院、写对联、贴对联、挂灯笼、请祖魂、砍备明火柏枝、挑满水缸、打扫牲畜圈等等,能想到的都要做好,忙的不亦乐乎。一切准备停当,便坐下来尽情地熬夜,家乡有个说法:三十晚上熬夜长,一年四季不用慌。这也是家乡人向往美好未来的体现。

俗话说:“十里乡俗各不同”。家乡文化底蕴深厚、人际关系单纯、待人友善诚恳、做事有规有矩。然而个人认为,不管什么民风乡俗,都应该顺应时展,把局限于历史背景的负面东西淘汰掉,把积极向上的民风乡俗永远传承下去,使之成为家乡独有的招牌,享誉四方,让这些“故乡魂”乐于民、惠于民。

篇2:斜谷民风经典散文

斜谷民风经典散文

婉约处的村落,树木林立,房屋错落有致,看似悠然自在,炊烟袅袅,香飘飘的臊子面味,猛然撩起斜谷人久违的食欲,这个古老的村落又在操办一场婚宴,地域民风从舌尖开始了。

斜谷村位于秦岭北麓,褒斜古道口,人文史记颇多,这个人口不多的村子,凝聚力却是惊人的。快看!大厨抡着长勺来回跑,席棚里喋臊子面的乡邻,老老少少围坐了满满十几桌,吃臊子面的劲头十足,筷子欢实得不行,可囗的臊子面吃了一碗又一碗,吸溜溜的吃面声那个爽劲,听着都觉得香,主人跑前顾后地招呼着,唯恐那位少吃了一口,吃货们全是村里的一家家大小,围坐在一起好不热闹。这只是办喜事的前奏,精彩在大喜的当日。

北方的冬天挺冷,习惯赖被窝的人,总在日头取笑中,伸着懒腰走下炕头。逢上村里给孩子结婚的喜庆日子,大家自发自愿的出动,全村能干活的人,天刚麻麻亮,便三三两两走出家门,披着晨纱赶往办喜事的主人家。在搭好的喜宴席棚前,灶台、火焰映着红火的日子,乡邻围着一个灶台转,俨然一家人的阵势,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尽心尽力。不多一会,灶房烧热水,下酒的凉菜碟子,在案板上一字摆开,席棚口支起三尺的大黑锅,开水滚动着热气,犹如一向寂静的村落沸腾,散发着亲和。靠近大锅的是炒锅,炒菜烧汤两不误,搭着蒸笼的.大锅,里面是给中午备用的八宝饭,也叫甜米,那可是斜谷村的一道特色菜,用最好的糯米通过煮、蒙,蒸几道工序加入冰糖,枸杞、大枣,樱桃等辅料,精制而成,甜蜜、劲道、爽口。

席棚前又有几口大锅,专门煮面条、做米饭、烧开水,几位年长的大嫂,忙得不亦乐乎,却不忘掐架逗乐。席囗不远处几位妇女,将洗刷后的碗,用热水挨个冲洗。入冬季节,斜峪关地处大秦岭的咽喉要塞,下山风吹在脸上如刀割一般,斜谷村恰好在风囗,尽管寒风袭人,席棚周围却是热火朝天的场景。当前来贺喜随礼的客人走近时,本村人早己集结完毕,准备好了开席的准备工作,就连在外乡谋事的本村人,也一个不缺的赶回来了。

村里的喜事,就跟自家事没啥两样。斜谷人的人气,犹如臊子面的味道,越品越香越浓,食香里更多的是乡情,和生养地的感召力。礼仪迎宾的是村里有声望的人,他们的言行,是本村的标尺,也是挑起一方民风的风云人物。客人走进斜谷村,热情的招呼,如春风拂来,可口的饭菜品种繁多,头一顿九个下酒菜与臊子面搭配,预示着长长久久,成为民风的口碑,斜谷村人满喋上菜,满盘上饭,敞开心迎接八方客,只要客人吃好喝好,有个好说道,斜谷村人心里犹如喝了蜜一般。臊子面是西府的名片,斜谷村的臊子面可谓面中精品。

头一天张罗的前奏,那可是鉴赏臊子面的盛宴,因为没有外村人,大伙吃完面,都会提些建议,执事总管也会和大厨切磋面食的囗感,以达到喜宴的最隹口感。臊子面的面条,主人磨出最好的面粉,挑加工面条的把式,面粉里会掺少量鸡蛋与盐,使面条更劲道。臊子面的汤,那更是绝妙,做臊子是大厨的拿手绝活。剁碎的五花肉,在锅里翻妙岀油后,方可下调料,盐,姜,大料,醋,花椒面,并掺入植物油除腥,香味飘飘时,馋得人直吧唧嘴。做臊子面汤,那可是真正的绝活,同样的食材,做到恰到好处不易,不咸不淡酸辣刚刚好。薄如纸的鸡旦饼,晒干的黄花菜,木耳,油炸豆腐与蒜苗沬必不可少,汤里的调味更是精辟。除了盐,姜沫,醋,臊子,油波辣椒,还会添加卤肉汁,白糖,鸡精调味。光滑劲道的细面条,只须少许,放进的汤里,飘起的鸡蛋皮,红油、蒜苗沬,油炸豆腐丝,木耳色泽鲜明,汤和面都是分开上桌,一盘面条,臊子面汤刚过半碗,面条只挑一小股,放到唇边猛吸一囗,酸辣香从舌尖直捣胃觉,那个爽呀,色香味面面俱全。斜谷人用心做面,用臊子面招待客人,己经成为本土饮食风俗,客人吃个十碗八碗平常事,风味别致的口感,客人往往会食欲大增。

斜谷人百吃不厌的大锅饭,那是乡情浓缩的汁,调和起来的味道,延续着本地风土人情。甚至一些外地客人,对斜谷独特的臊子面大加赞赏,臊子面遇上知已,服务队端盘的姐妹比跑堂的小二哥还忙,车水马龙来回窜,臊子面成为斜谷人的一招牌,浓浓的乡土味,弥散在这个淳朴的村落,点燃起朴实的乡间民风,凝练着一方人的感情。她们的劳动场景令人感动,礼桌,烧茶,烧火,帮灶,供食材,跑腿,招呼客人,人人有事忙,凉菜,汤锅,面锅,以及洗刷每个环节井然有序。

人说世风日下,而斜谷人却不然。忙碌中有说有笑,恰到好处地联络了感情,宴席成了大伙相聚一堂的机会,叙旧,切磋农业技术,传播时代新风,自家事再忙也要来捧个场,搭把手,围坐一起点烟寒暄,互通有无,递茶推盏,你敬我让,满满的乡土人情味,暖热了一村人的心。

斜谷人的囗号是:待客就把客待好,吃好喝好那才好!

喜宴从大清早一直到日头偏西,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客人入乡随俗,对地道的臊子面赞不绝口,午餐那满桌色香俱佳菜品,西府拼盘,干果,凉拌猪耳朵,肘花肉,鸡鱼以及各种特色凉菜,一道道色泽鲜明,味道可囗。中午的大锅米饭,那是几位把式大妈的绝活,黄灿灿的米饭呱呱,夹点炒尖椒美美咬一囗,真香!那才是家的味道,怪不得斜谷人都好这一囗。一碗碗道岀民风,一盘盘托岀诚意,一桌桌摊开了斜谷人坦然的胸襟,好酒,好肉宴请贵客,款待父老乡亲。

斜谷人用心做美食,诚心待人,客人最好,乡邻最亲。往往客人离开了,盛情不减,一村老小再次围坐席棚,没人叫苦喊累,乐呵呵地欢聚一堂,主人致酒答谢,乡邻尽情吃喝,一派喜庆,一幅峥嵘岁月图,一家和气,为一方浓郁的民风把酒言欢。

做一名斜谷人,是幸运的。这块神奇的土地,总有讲不完的故事,取之不尽的财富。八十年代未,周围村庄还在温饱边沿,而斜谷村人的水稻产量见长,稻草的二次加工,妇女在农闲时编织草片搞家庭副业,日子过得己是红红火火。两千年后,国家提倡乡村园林化发展,斜谷村又是一重天,大樱桃与猕猴桃覆盖了水田,勤劳的斜谷人,展示的是一幅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春天,潮湿的泥土气息,使这个古老的村落复苏,房前屋后鸟语花香,绿树成荫,庄稼人安居乐业,田间地头人影绰约,丛林中的大秦腔铿锵有力,斜谷人的干劲十足,劳动成为一种习惯,氛围演变了休闲农业的节奏,园艺生活成为踏青者向往的世外桃园。

斜谷民风与时俱进,斜谷花香是乡村人骨子里的正气,清香逸人,斜谷人驼着日子,传播着人性如初的质朴、亲和,成为最美的乡村人。

自古民以食为天,那民风自然就是食香乡村飘飘洒洒的五谷味,深入人心,广为流传。

篇3: 故乡的民风散文

故乡的民风散文

我是自小出生在大山里的农家娃,成长当中历经了各种挫折和苦难,虽然没有什么过人的长处,也不具备高深的学识和修养,但故土世代传承的淳朴和善良以及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民风却在我的心灵深处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故乡一年四季气候温和,四面山峦叠嶂,但近几年无节制的开发,使那方水土的生态环境造到了破坏,肥沃的土地变得满目疮痍。大山里的人们虽然生活很清苦,但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双手却不停地为创造幸福生活辛勤耕耘着,贫瘠正在这方土地上消除。勤劳朴实是故乡的遗风,憨厚朴实也造就了故乡的人们善良和豪爽,身居大山深处的山里人一直保留了与人为善的`传统民风。如果说故乡的山泉有多清澈,那么故乡山里仁的风土人情就有多淳朴。如果说故乡山尖峰峦的雾岚有多飘逸,那么故乡的山里人的日子就有多恬淡。

故乡的山水孕育了人们的淳朴和善良,热情和豪爽,因此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的人们有着大山的豪迈,山泉的清纯,松柏的风骨,大地的宽容,麦穗般的谦逊。故乡淳朴的民风也深深地熏陶了我,每当看到有些腰膀渐渐阔起来的人吆三喝四发号施令倨傲不逊目空一切的模样,我常常为他们的德行而感到汗颜。很多时候我曾这样想,一个人的能力和拥有的物质财富有着高低差别,但他们的尊严和人格是平等的,对于那些耍傲摆阔、霸气十足式的炫耀自己身份和地位“特征”的人的做法,我十分反感,常常不屑一顾。每当遇到盛气凌人的傲慢狂妄之辈,我便气不打一处来,常常为这些人缺乏涵养,不知天高地厚而悲哀。

我始终认为,傲慢是为人处事的一大障碍,放不下“架子”是缺乏修养和无知的表现。所以,每个人都应当学会谦逊和宽容,就像托尔斯泰、鲁迅、季羡林等学界泰斗和邵逸夫、李嘉诚、比尔・盖茨等世界富豪一样,尽管经论满腹,学富五车,著作等身,财富积囤,名扬海外,但却平静得像大海一样,始终乐善好施,回报社会,具有吞吐百川,阔际无边的广阔胸襟……

篇4:家乡的民风民俗作文

我的家乡——宁乡,这个小县城坐落在湖南省长沙市的西部,这里虽然一切都很平凡,毫不出众,但家乡的闪光点常吸引人们的关注。其中,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民间传统习俗就是其中的亮点之一。

节日的气氛最能体现出传统习俗的魅力。

我们这儿的第一节日是春节。春节还没到,家家户户进入腊月后会陆续杀猪,特别是在农村里,杀猪后会请村里人大吃一顿。我的家乡除夕定会吃鸡、鱼、肉这三样菜,鸡必须是雄鸡,将它整只清炖,出锅装盘时要让头昂起,不仅喻义“步步高升”,而且清爽可口,令人不吃都想咽口水。

春节后的又一轮高潮无疑就是元宵节了。元宵节吃元宵,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了。软软的白面里裹着一团又香又可口的夹心,咬一口,香甜的黑芝麻糊流入嘴中,在嘴里慢慢融化开来……元宵节时,什么事都围绕着“圆”,那么自然就离不开灯了,家乡有一个持续了好多年的习俗——灯会。每到正月十四、十五夜晚,步行街、行政中心总会亮起“彻夜不眠”的红灯笼,为家乡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是因为这样,每次灯会,现场都挤满了人,真可谓是人山人海!所以,后到的我无奈极了。

篇5:家乡的民风民俗作文

我们这儿的第一节日是春节。春节还没到,家家户户进入腊月后会陆续杀猪,特别是在农村里,杀猪后会请村里人大吃一顿。我的家乡除夕定会吃鸡、鱼、肉这三样菜,鸡必须是雄鸡,将它整只清炖,出锅装盘时要让头昂起,不仅喻义步步高升,而且清爽可口,令人不吃都想咽口水。

春节后的又一轮高潮无疑就是元宵节了。元宵节吃元宵,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了。软软的白面里裹着一团又香又可口的夹心,咬一口,香甜的黑芝麻糊流入嘴中,在嘴里慢慢融化开来……元宵节时,什么事都围绕着圆,那么自然就离不开灯了,家乡有一个持续了好多年的习俗——灯会。每到正月十四、十五夜晚,步行街、行政中心总会亮起彻夜不眠的红灯笼,为家乡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是因为这样,每次灯会,现场都挤满了人,真可谓是人山人海!所以,后到的我无奈极了。

……

我的家乡虽是个小县,但却有着几千年浓厚的文化底蕴,承载了祖先流传下来的民风习俗,为中国增添了一份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方特色。

篇6:家乡的民风民俗作文

我的家乡是九江,在过年的时候,可有很多特别的习俗呢!

过年前夕,家家户户挂满了腊肉、腊鱼和腊肠,像是在为人们提前宣告了新年的来临,又像是在争斗谁更有喜气。在我家中,人人都在忙上忙下,有的忙去订年货,有的还在打扫卫生,还有的正在分配红包,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我们脸上的喜悦却是对新的一年的美好向往。

除夕来临,街道上空无一人,家家灯火通明,鞭炮声络绎不绝,我家也不例外。家中,大人小孩正团聚在一起,手烘着温暖的火,正惬意地吃着由“顶级厨师”婆婆亲自现做的可口饭菜。可为什么大家并没有“大饱口福”呢?嘿!这你都不知道?当然是为了大吃几碗“压轴菜”——八宝饭啦!八宝饭俗称我国的年夜饭,是由甜糯米和几种干果拌成的饭,据说吃了这一年就万事如意,一家子和和美美的。

饭后,便到了最令人激动的环节了,那就是——发红包!我和弟弟妹妹忙去向大人献殷勤,逗得爸爸妈妈直乐,大人们才给了我们“小费”,可“小费”也不是白拿的,还要帮大人们在门上贴上红红的对联,这对联也是我国过年时的著名传统习俗之一,红运来临的象征。

初一初二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街道上人来人往,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有句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咱们九江人也同样好拜年这口。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都要去别人家拜个年,说上几句祝福,以示祝别人在新的一年里家道兴旺。

篇7:作文家乡民风民俗750字

我的家乡是在荆州,我相信每个人应该都很熟悉吧,我的家乡是一座历史悠久充满文化底蕴的古城,家乡有很多民风民俗,像关帝庙会、荆河戏、荆州花鼓……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要数“采莲船”啦。

“采莲船”又称旱船,是荆州市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民间习俗舞蹈,以采莲船为道具,多在春节和元宵节期间表演。民间传说,采莲船是为了纪念蔡状元和观音娘娘坐船筹款的善举而表演采莲船的。

传说,有一个叫蔡状元的人,想为乡亲们做点好事。他觉得乡亲们过河没有桥,就动了修桥的念头。哪知道,桥只修了一半,蔡状元的家产就卖光了,他无可奈何,只好到处乞讨。正月初一这天,家家户户都在过年。蔡状元打着莲花闹,一边拜年,一边乞讨,想讨些钱来修桥。可是,一些有钱的人家看他像个叫花子,不想让他在自己家门前乞讨,老远就把门关上了。蔡状元一分钱也没讨到,就来到河边,望着半截桥哭了起来。一会儿,河里漂来一只花花绿绿的彩船。人们哪见过这种船,就都赶来看彩船。只见划船的是一位老汉,打着赤脚,船上坐着一位漂亮的姑娘。这时,老汉向围观的人边拱手,边说:“哪位公子能用银子抛中姑娘,就把她许配哪位为妻。”话音刚落,一些公子少爷就都跑回家,抱着大包小包的`银子,朝姑娘身上抛。可抛了半天,谁都没有抛中。抛去的银子也都落在了船舱里,险些把船压沉了。原来,船里坐的是观音娘娘,划桨的老汉是赤脚大仙。观音娘娘看蔡状元很善良,才想这个办法帮他募捐修桥。那些公子怎么可能抛得中观音娘娘呢?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蔡状元和观音娘娘的善举,就玩起了“采莲船”。

采莲船一般用竹篾做龙骨,扎成船状,外用各色布块和彩纸糊成,船顶犹如楼阁,底部成船形,船中可容一人站立,当锣鼓响起时,采莲船便开始舞动起来,一名漂亮的姑娘站立在船内,做出采莲船行进的各种姿态,船外,男的化装成花脸做丑角,手摇大蒲扇,扮成滑稽的样子赶艄,逗趣取乐,女的手持竹桨在旁撑船并表演各种唱词,锣歇歌起,歌词多是自己临场即兴自编的,尽是恭喜发财、心想事成、健康长寿、家庭和睦、五谷丰登和大吉大利等方面的吉庆内容,而采莲船玩到哪家,哪家就得给点东西呀!因为观音娘娘坐彩船时,为的是募捐,如果不给点东西,就会显得主人太小气!

采莲船是荆州特有的风俗,怎么样,是不是很有趣呢?如果你到荆州来,一定要好好玩一下“采莲船”哦!

篇8:家乡民风民俗作文600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我的故乡浙江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过年时都有一样的风俗。如: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除了这些以外,我的家乡还有一些不同的民俗。我就举其中一个来说吧。

照田蚕

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

篇9:家乡的民风民俗作文

作文一:八月十五摸秋

我的家乡──兴义,有一种风俗习惯:在每年的八月十五夜晚,大人小孩都去摸秋,分享一年辛勤劳动的成果。

我和小伙伴最喜欢这一天。早在几天前,我们就盼望着……这一天终于到了。晚霞姐姐刚和我招手再见,我就背起小背筐,提着小灯笼去找小丽、玲玲、祝梅。我们大家手拉着手,一蹦一跳地朝地里走去。

今夜是这般宁静,远远望去千盏灯笼闪闪发光,萤火虫也亮着小灯笼来凑热闹了,星星和月亮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为我们照亮。不知不觉,已到了地里。我们按传统方法,先拔一些葱、蒜、白菜和青莱。听老人说,你拔了这些东西,新的一年中你就会变得聪明,会算,还很清白。

我们最感兴趣的当然是去摘蚕豆,“我家的蚕豆最好,又嫩又大还很甜。走,去摘我家的。”祝梅先发出邀请。“我家的才好。”小丽也不甘示弱。望着她们,我想了想说:“这好办,我们一家里摘点,吃着一比,不就行了吗”这主意大家都同意了。

于是我们一会儿在这家地里,一会儿又蹿到那家地里、不大工夫,就摘了大半筐。走出菜地,坐在一块干净的草坪上。这时我的肚子“咕咕”地提意见了,我想出个好主意,就说:“咱们把蚕豆煮熟了吃。”我的话刚出口,玲玲马上拍手赞成。小丽和玲玲挖坑、剥,祝梅回家找锅、柴,我去提水大家齐动手,很快就把蚕豆煮上了。

蚕豆很快就煮熟了。我着又软又甜的蚕豆,心里有说不出的快乐。大概小星星也闻到了香味,都从云层中钻了出来。一大锅蚕豆很快就被消灭了。“真好吃!”小涛说。“谁家的最好吃?”小丽问。祝梅、小丽两家蚕豆我都摘了,分不清哪家的好吃,哪家的不好吃,只好说:“两家样好吃。”

月亮姐姐照着我们踏上了归途。今年真有意思,大人摸回一年的成果,我们呢?摸到了欢乐。

作文二:正月十五秧歌会

朋友,您看过大秧歌吗?如果您正月十五能到我们家乡做客,您一定会被那粗狂豪放的场面所吸引,在流连忘返中,说不定您也会情不自禁地加入这狂欢的行列,身不由己地扭起来。

你听,锣鼓声声,鞭炮齐呜,唢呐响了起来,大街上一拨儿秧歌开始打圆场了。领头的是“沙公子”,他头戴小生帽,身穿鹤氅,手持大折扇。后面紧跟的是乔装打扮的大姑娘和小伙子。“七咚锵,七咚锵,七八弄咚锵……”随着这铿锵的锣鼓,秧歌队在“沙公子”的指挥下踏丁字,迈十字,彩绸飞舞,虎步生风,自然排成两行,穿花打场。看秧歌的人们见到这雄浑的气势自然却步。走场两圈后,只见“沙公子”跃步跳入场心,双手抱拳做个“罗圈揖”,唱个贺年的大喏,热闹的小戏便开始了。这时唢呐换调,锣鼓的韵律,也变得更加昂扬,一队队旱船如同在水上漂,手持“船桨”的老汉在前面像醉翁一样扭来舞去,那水灵灵的“姑娘”(大多男扮的)扭泥作态。正扭到高潮处,后面却冲出几个“刁老婆”。她们手拿棒椎,身穿青色布衫,耳朵上还挂着一红一绿的大辣椒,头上梳着“浓篱把”,脸上还有一个黄豆大的“黑痣”,黄脸朱唇,气势汹汹,大有“樟打鸳鸯”之势,三蹿两跳来到了旱船眼前,与“老汉”开始周旋。“棒”“桨”相撞,乒乒乓乓,丑脸相对互不相让,他们似撕似打,似挑似逗,似舞似扭,真叫人啼笑皆非。正在难解难分之时,高跷队冲了上来,这才冲散了这对丑冤家……

这一拨儿秧歌刚过,那一拨又接了上来。耍龙灯、舞狮子、天女散花;丰收锣鼓……满街的人目不暇接价震耳欲聋。人们沸腾了,拥着秧歌队说呀笑呀,指指点点地议论着。孩子骑在爸爸的脖子上追看秧歌队叫,儿女们搀着跟着秧歌队跑。人们忘记了寒冷。被这催人奋进的锣鼓带进春潮涌动的世界。

朋友,百闻不如一见,还是请你亲自来看看我们家乡的大秧歌吧!亲眼瞧一瞧那如醉如狂的场面,亲耳听一听那昂扬的韵律……

作文三:春节,一个美好的节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当读到半山老人王安石的诗句《元日》时,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幕幕过春节时的情景。

春节前,家家忙着准备年货,像牛肉干、香肠、汤皮等,大都是自家制作。其中,我了解了汤皮的制作过程:做汤皮必需把米浸泡在水里一晚上,第二天,将它和一些盐和香料等打磨成浆,舀一勺放在簸箕四边倾摇均匀后,放在锅里蒸上2、3分钟,起锅倒放就成了一片圆形的软软可口的汤皮,这时的汤皮可以现吃,又可以凉拌,酸的、辣的、香的、咸的,随心所欲地点着佐料。可以卷成一卷,也可以用手撕开几份。如果将将它分成一小片一小片在烈日下曝晒,它会哂成很薄的一片硬硬的方块形,有空的晚上,妈妈将它油炸或用黑砂粒翻炒,那时的汤皮真叫香啊!远嫁他乡的姑姑最喜欢家乡的汤皮,因为定南才有这样的特产。她说,只要想家了,就想吃奶奶做的汤皮。

春节前,每家每户除了准备年货,还要大扫除。为什么要大扫除呢?传说,掌管人间的灶王要在过年时,将人间的情况上报给天庭。哪些人做过了哪些坏事,哪些人做过好事,一一报给玉帝。但是人间有那么多的人,灶王爷哪记得住呢?于是,他灶王就将这家人所做过的坏事全写在他们房子里,用蜘蛛网和灰尘挡着,待时间一到,灶王便会到各家各户去看看他们做的坏事,上报给天庭,让玉帝惩罚他们。有些人为了不受到惩罚,会在过年前大扫除,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种习俗中来。因此,这个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过年时,人们早早地起床,在自家门前放鞭炮,贴对联。上街补买一些遗忘的物品,并开始早早地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孩子们吃过午饭后,早早地洗完澡,换上新衣裳,穿上新鞋子,到小伙伴们面前炫耀。大家一齐欢笑,一块追逐打闹。

最开心的时候到了。年夜饭,一家人围坐在桌子旁,看着桌上的美味佳肴,什么都想吃,可是又觉得肚子不饿,于是东挑西拣的,父母亲也不说什么,因为是过年,这些小节似乎都是可以原谅的。饭后,说一句“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压岁钱就到手了。春节晚会吸引全家人观看,边吃边看边笑,窗外已是鞭炮声不断,烟花璀璨一片。

年初二,大家开始走亲访友,当然外婆家是必须去的。我也喜欢,因为外公外婆给的红包更大,还有舅舅、姑姑、大伯的,多多益善!

春节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受人们欢迎的节日之一。在春节,每个人都会真心地给你祝福,真心地希望你年年岁岁健康平安,虽然天气寒风刺骨,但人人心里都温暖如春。

春节,一个美好的节日!

篇10:家乡的民风民俗作文

农历腊月初八是中国传统节日腊八节。在这一天里,不管你身在何处,都要喝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腊八节虽然不像元宵节那样张灯结彩,但也是一派热闹景象。

关于腊八节有这样一个故事,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放牛归来过一独木桥,牛失足滑下桥腿摔断了。老财主气急败坏,把他关进房间不给吃饭,朱元璋饿得够呛,发现屋里有个老鼠洞,里面藏着红豆、大米、红枣,莲子等七八样东西,他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起熬,一锅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后来他做了皇帝,又想起这事,于是就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杂粮的粥,吃的那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

上一个腊八节时,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超市采购了大米、红米、黑米、核桃仁、杏仁、花生米、红豆、莲子等等。回家后,把它们放进水中浸泡了两个小时,然后一股脑儿倒进了锅里,加热水,开火熬粥,一小时,两小时过去了,慢慢的,粥的香味就飘散出来了。

终于开吃了,我给大家每人盛了一碗,然后坐下来慢慢品尝,味道还行,虽然吃起来不如闻起来香,但是我也算是体验了节日的习俗,亲手煮了一次腊八粥,过了一个有趣又有意义的腊八节。

腊八节过后,白天一天比一天长,晚上一天比一天短,预示着新新的一年就要来临了,人们就要开始准备买年货,准备迎接新年了,这个年也算完整了。

篇11:家乡民风民俗450字作文

我们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特色,如:蒙古族的蒙古包、傣家的竹楼、苗族的银饰。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几个民族的服饰吧!

先来说说苗族的银饰吧!银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曾被许多民族青睐,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在这一载体中,融合有来自南方少数民族的“耳档”,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的“跳脱”,以及从古代饰物中沿袭而来的“步摇”、“五兵佩”和中国传统的龙、凤、鳞纹样等等。

然后来说说白族的服饰吧!白族服饰也许与白族人民崇尚白色有关,不论男女服饰,在坝区或山区,都盛行以白色为尊贵,并且能根据不同性别、年龄、身体和相貌配以其他色彩布料加工制作出精美、鲜艳的外装。一眼望去便给人们美观大方、条线分明、线条突出的感受,很富有地方民族特色,常给人过目不忘的印象和美感。

最后再来说说壮族的服饰吧!壮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著称。还有风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人们而称道。在服饰上男子与汉族无多大区别,女子则多姿多彩,特别喜欢在鞋、帽、胸兜上用五彩丝线绣上花纹,人物、鸟兽、花卉,五花八门,色彩斑斓。

这就是今天要给你介绍的民族特色,怎么样啊?

清明节家乡民风作文

家乡民风民俗的作文

我家乡的民风民俗作文

家乡的民风民俗作文500字

关于家乡的民风民俗的作文

家乡的民风民俗作文400字精选

民风作文

魅力家乡散文

家乡赋散文

民风民俗作文

家乡的民风乡俗散文(共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家乡的民风乡俗散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