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历史典故:季扎挂剑(共含8篇),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constant”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出处】《史记·吴太伯世家》。
【释义】季扎: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封地延陵而得名延陵季子。季扎把自己的佩剑挂在徐国国君的墓前。比喻人一定要坚守诚信。
季扎是春秋时吴王寿梦四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他很有才华,寿梦在世时就想把王位传给他,但季扎避让不答应,寿梦只好让长子诸樊继位。
后来,季扎受吴王的委托出使北方,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在接待季扎时,看到了他佩带的宝剑。吴国铸剑在春秋闻名,季扎作为使节所佩带的宝剑自然不凡。徐君对季扎的宝剑赞不绝口,流露出喜爱之情。季扎也看出徐国国君的心意,就打算把这宝剑送给徐国国君作为纪念。但是这把剑是父王赐给他的,是他作为吴国使节的一个信物,他到各诸侯国去必须带着它,现在自己的任务还没完成,怎么能把它送给别人呢?季扎暗下决心,返回时一定把此剑献上。
后来,他离开徐国,先后到鲁国、齐国、郑国、卫国、晋国等地,返回时途经徐国,当他想去拜访徐国国君以实现自己赠剑的愿望时,却得知徐国国君已死。
万分悲痛的季扎来到徐国国君墓前祭奠,祭奠完毕,他解下身上的佩剑,挂在坟旁的.树木之上。随从人员说:“徐国国君已死,还留下宝剑干什么呀?”季扎说:“当时我内心已答应了他,我不能因为他已死,就违背自己的心愿啊!”
【成长心语】
人无诚信,不能生存于世上。季扎虽然没有当面许诺要赠给徐君宝剑,只是在心中有一个赠剑的愿望,而当他想要实现这个愿望时,徐国国君却已经死了。但季扎并没有因为徐国国君的死而不履行“承诺”。一个已经亡故的赠剑对象,一把价值连城的宝剑,诠释了“诚”的真实含义。相比那些对别人作出了正式承诺而找各种理由不履行诺言的人来讲,季扎无疑给他们作出了一个良好的表率。
《季札挂剑》的故事我读过很多遍了,每次读完,都被季札的诚信精神深深
《季札挂剑》讲的是季札出访北方各国,到徐国时,徐国国君喜欢上了季札的宝剑。可是出访必须佩剑,季札想等出访结束后,再把宝剑献上。没想到,出访任务结束时,徐国国君已经病逝。季札十分悲伤,决定兑现一年前在心里许下的承诺,把自己的佩剑悬挂在了徐国国君墓前的松枝上。季札向一个死去的人,兑现根本没有说出来的承诺,这种诚信精神多么令人敬佩,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才能立信,从而立身,立国;不诚信则失信,甚至可能导致亡命、亡国的恶果。
那个总喊“狼来了”的小孩,当狼真来了的时候,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羊被狼吃掉。周幽王为博爱妃褒姒一笑,把烽火点起,褒姒笑了,臣子们却被惹怒了,
幸好,现在大家都意识到了诚信的重要性,全社会都在呼唤诚信,我们学校也开展了关于诚信的
春秋后期,吴国的四公子季札为人十分重义气,对功名财富看得很淡,因此在吴国很有贤名。吴王寿梦曾经想立他为太子,但季札怎么也不肯接受,并且尽心尽力地辅助兄长樊诸治理国家,受到了大臣们和百姓们的爱戴。
公元前544年,季札奉命出使鲁、齐、卫、晋等国。途中经过徐国,徐国君主十分好客,他久仰季札的大名,就挽留他住了几天,天天设宴款待,并且让太子和大臣们出席作陪。
季札文武双全,剑术精湛。席上,徐君乘兴请他一显身手。季札推辞不过,走下殿来。只见他的剑刚出鞘,满殿银光四射。徐君看得眼睛也直了,连连称赞:“好剑!好剑!”
舞罢剑后,季札回到座上。徐国的大臣们纷纷交口称赞,上前敬酒。这时,徐君已经深深地喜欢上了这把好剑,眼光不住地瞟向它,但想到自己和季札不过是初次见面,不好意思开口。
季札挂剑
季札早已看出了徐君的心思,只是由于自己出使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因此不能把这把标志着使者身份的宝剑送人。他决定等自己的使命完成后,回来经过徐国时,再将这件吴国的国宝送给徐君。
离开徐国后,季札风尘仆仆地访问了各国。当他重新回到徐国时,突然传来了一个噩耗:徐君在不久前出访楚国时,在路上不幸暴病而亡。
季札听后非常震惊,他深深地自责,当初为什么没有立即把宝剑赠给徐君,以致留下了无法弥补的缺憾。经过慎重的考虑,季札马上命令驾车前往王宫,准备把宝剑送给徐国的新君。
随从的官员劝季札说:“季子,这是吴国的国宝,送人恐有不便吧?”
季札说:“当时,徐君想要这把剑的时候,我在心里已经答应他了,只是因为使命没有完成,不便将宝剑送给他。现在徐君去世,我就心生反悔,这不是一个正直的人所应该做的!”
季札见到徐国的新君,对新君说明了来意后。准备呈上宝剑。新君连忙辞谢说:
“先君并未留下遗命,寡人不敢接受这样贵重的礼物。”
季札没有办法,只好来到徐君的墓地,把宝剑挂在墓旁的树上。徐国的百姓知道季札的这一举动后,对他恪守信用的美德都赞不绝口。
后来,“季札挂剑”这一典故,用来表示对亡友的吊唁、追怀;或用来形容恪守信义。
越王剑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吴国先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负辱在吴,卧薪尝胆,终于取得了吴王的信任,被放回越国。勾践牢记教训,一面继续讨好吴王,贡奉古木修筑姑苏台,选送绝代佳人西施给吴王,巧施美人计;一方面富国强兵,暗自铸造精良兵器。勾践为使自己有一把盖世无双的宝剑,特意挑选了当时最好的工匠郑勤来为他铸造。郑勤和他的儿子郑刚凝聚平生心血,整整用了七七四十九天时间,终于锻铸出一对雌雄剑。那天深夜,郑勤按照越王的吩咐,刻好“越王勾践自作用剑”八个字后,便对他儿子说:“我明日早朝,将雌剑献给越王,此去必然凶多吉少,性命难保,或许连你也要受到株连,你赶快带着这把雄剑,连夜投奔楚国去吧。”说完父子俩抱头痛哭,洒泪而别。
翌日早期,越王勾践传郑勤献剑。郑勤递上剑,越王将剑拔出剑鞘,只见光芒四射,耀眼夺目,越王顿时喜形于色,众大臣也赞不绝口。勾践为了炫耀一番,手执宝剑,对着十八般兵器,初试锋芒,果然削铁如泥,锋利无比,越王得意之余,心想:郑勤若再造出如此好剑,我勾践岂能称雄于世?想到此,他陡然声色俱厉,命武士将郑勤推出午门斩了,并通缉全国捉拿郑刚。郑刚听说父亲被越王杀害,悲痛欲绝,又见到处有通缉自己的`告示,感到身佩宝剑易于暴露,只好将宝剑埋藏在雁荡山中,并乔装打扮成一渔女,日夜兼程逃出越国,只身投奔楚国去了。
郑刚来到楚国后,把从小随父亲学到的冶炼手艺,精心传授给楚人。很快使楚国的冶炼业得到发展和提高,与越齐名不相上下。郑刚从而为楚王所赏识,被封为冶炼吏。这时,楚国进一步广征役卒,大造精良兵器,一时国威大振。之后,楚王亲率数十万大军去讨伐越国。楚军英勇善战,只杀得越兵丢盔弃甲,抱头鼠窜,很快就攻破越都,直逼王宫。越王见大势已去,只好用那把雌剑自刎而死。恰巧楚王一步走来,连忙从地上拣起了越王剑。楚王久闻此剑盖世无双,真是梦寐以求,本想留作自用,但又觉得它已不是吉利之物,便灵机一动,把它赏给了一位立了战功的武官。后来,这位武官病亡,越王剑就成了他的殉葬品。再说郑刚定居楚国后,虽然被楚王封为冶炼吏,但他怕再引起杀身之祸,一直到死,都没敢透露自己的身世,更闭口不谈铸造雌雄剑之事。所以,那柄被埋藏在雁荡山中的雄剑,一直下落不明。现在,那把刻有“越王勾践自作用剑”的雌剑,终被人们从江陵的一座楚墓中发掘出来,成为举世闻名的珍贵文物。
季札⑴之初使,北过徐君⑵。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⑶,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史记·吴太伯世家》)
注释:⑴季札:吴国公子。⑵徐君:徐国君主。徐城故址在今安徽省泗县。⑶为使上国句:因为要出使上国,所以没把剑送给徐君。上国:古指中原发达国家。古时带剑出使,是一种礼仪。
延陵季子要到西边去访问晋国,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观赏季子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脸色透露出想要宝剑的意思。延陵季子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国国君,但是他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季子出使在晋国,总想念着回来,可是徐君却已经死在楚国。
于是,季子解下宝剑送给继位的徐国国君。随从人员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物,不是用来作赠礼的。”延陵季子说:“我不是赠给他的。前些日子我经过这里,徐国国君观赏我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是他的脸色透露出想要这把宝剑的表情;我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献给他。
虽是这样,在我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如今他死了,就不再把宝剑进献给他,这是欺骗我自己的良心。因为爱惜宝剑而违背自己的良心,正直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于是解下宝剑送给了继位的徐国国君。继位的徐国国君说:“先君没有留下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于是,季子把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就走了。徐国人赞美延陵季子,歌唱他说:“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季札挂剑原文及其翻译
原文1
①延陵季子②将西聘③晋,带宝剑以过[11]徐君④。徐君观剑,不言而欲色之。延陵季子为有上国⑤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使于晋,顾反⑥,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⑦。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欲色之;吾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虽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⑧心,廉者不为也。”遂脱⑨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⑩,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注释
①本文选自《新序·杂事卷七》。作者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省沛县)人,西汉后期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和文学家。《新序》和《说苑》是刘向在任校中秘书时编撰的两部分类历史故事集。②延陵季子:季札(zhá),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封地延陵而得名延陵季子。③聘:访问,指古代诸侯之间或诸侯与天子之间派使节问候。④徐君:徐国国君。徐国在今安徽泗县北。⑤上国:指春秋时中原诸侯国。北方之国。另一说指大国。⑥顾反:总想着回来。⑦嗣(sì)君:此指徐国即位的君主。⑧伪:欺。⑨脱:解下。⑩兮:语气词。故:故旧。[11]过:拜访。
原文2
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1)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2)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3)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译文2
季札第一次出使,路过北方的徐国。徐君十分喜欢季札(身上所佩)的剑,但是却没有说出来。季札心里却知道(徐君喜欢自己的剑),但是他还要出使到别的国,所以没有送给他。(后来他出使完后)再回到徐国,徐君已经死了,于是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他的随从说:“徐君已经死了,这是要送给谁呢?”季札说:“不是这样的,我当初心里已经决定要把这剑送给他了,怎么能因为他死了而违背自己的诺言呢!”
字词解释
聘:访问,指古代诸侯之间或诸侯与天子之间派使节问候徐君:徐国国君。徐国在今安徽泗县北及江苏淮徐一带。
上国:指春秋时中原诸侯国。
顾反:总想着回来。
嗣(sì)君:此指徐国即位的君主。
伪:欺骗。
脱:解下。
兮:语气词。
故:故旧。
过:拜访
去:离开
致:献给
原文2
予:赠予
系:挂,用绳子挂
倍:同“背”,背叛,违背
使:出使
过:拜访
冢:坟墓
弗敢:不敢
★ 闭门羹历史典故
★ 的历史典故
★ 一诺千金历史典故
★ 人琴俱亡历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