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散文中的精彩段落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Xxiaojun2100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余秋雨散文中的精彩段落(共含9篇),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Xxiaojun2100”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余秋雨散文中的精彩段落

篇1:余秋雨散文中的精彩段落

余秋雨散文中的精彩段落

1、中年人失去方寸的主要特征是忘记了自己的年龄,一会儿要别人像对待青年那样关爱自己,一会儿又要别人像对待老人那样尊敬自己。明明一个大男人却不能对任何稍稍大一点的问题作出决定,频频找领导倾诉衷肠,出了什么事情又逃得远远的,不敢负一点责任。在家里,他们训斥孩子就像顽童吵架,没有一点身为人父的慈爱和庄重;对妻子,他们也会轻易地倾泻出自己的精神垃圾来酿造痛苦,全然忘却自己是这座好不容易建造起来的情感楼宇的顶梁柱;甚至对年迈的父母,他们也会任性赌气,极不公平地伤害着已经走向衰弱的身影。

2、在中年,青涩的生命之果变得如此丰满,喧闹的青春冲撞沉淀成了雍容华贵,连繁重的社会责任也有可能溶解为日常的生活情态。

3、向往峰巅,向往高度,结果峰巅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不能横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时俯视之乐,怎可长久驻足安坐?上已无路,下又艰难,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与惶恐。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君临万物的高度,到头来构成了自我嘲弄。我已看出了它的讥谑,于是急急地来试探下山的陡坡。人生真是艰难,不上高峰发现不了什么,上了高峰又抓住不了什么。看来,注定要不断地上坡下坡、上坡下坡。

4、中年太实际、太繁忙,在整体上算不得诗。青年时代常常被诗化,但青年时代的诗太多激情而缺少意境,按我的标准,缺少意境就算不得好诗。

5、最可怕的是,谁也没有断奶,而社会上又没有那么多上好的乳汁,因此开始了对各种伪劣饮料的集体吮吸。在一片响亮而整齐的吮吸声上面,是那些爬满皱纹却还未苍老的脸。

6、哲理产生在两种相反力量的周旋之中,因此它更垂青于中年。世上一切杰出的哲学家都在中年完成了他们的思想体系,便是证据。

7、中年人的坚守,应该从观点上升到人格,而人格难以言表。在中年人眼前,大批的对峙消解了,早年的对手失踪了,昨天的敌人无恨了,更多的是把老老少少各色人等照顾在自己身边。

8、到了该自立的'年岁还不知道精神上的自立,这是中国很多中年人的共同悲剧。

9、习惯了郁闷的,只能延续郁闷;习惯了卑琐的,只能保持卑琐。而且,由于暮色苍茫间的体力不支、友朋散失,郁闷只能更加郁闷,卑琐只能更加卑琐。

10、中年人最容易犯的毛病,是把一切希望都寄托于自己的老年。

11、老年是如诗的年岁。这种说法不是为了奉承长辈。

12、请不要小看这“照顾”二字,中年人的魅力至少有一半与此相关。

13、天天期待着上级的指示、群众的意见、家人的说法,然后才能跨出每一步--这是尚未精神断奶的标志。

14、只有到了老年,沉重的使命已经卸除,生活的甘苦也已了然,万丈红尘已移到远处,静下来的周际环境和放慢了的生命节奏加在一起,构成了一种总结性、归纳性的轻微和声,诗的意境出现了。

15、西方一位哲人说,只有饱经沧桑的老人才会领悟真正的人生哲理,同样一句话,出自老人之口比出自青年之口厚重百倍。对此,我不能全然苟同。

篇2:余秋雨散文中的精彩语句

1、有在中年树起独立的桅杆,扬起高高的白帆,唱出响亮的歌声,才会有好风为你鼓劲,群鸥为你引路,找到一个个都在欢迎你的安静港湾,供你细细选择。

2、但是,我们无数次看到了,一个窝囊的中年抵达不到一个欢快的老年。这正像江河,一个浑浊的上段不可能带来一个清澈的下段。

3、向往峰巅,向往高度,结果峰巅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不能横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时俯视之乐,怎可长久驻足安坐?上已无路,下又艰难,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与惶恐。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君临万物的高度,到头来构成了自我嘲弄。我已看出了它的讥谑,于是急急地来试探下山的陡坡。人生真是艰难,不上高峰发现不了什么,上了高峰又抓住不了什么。看来,注定要不断地上坡下坡、上坡下坡。

4、中年太实际、太繁忙,在整体上算不得诗。青年时代常常被诗化,但青年时代的诗太多激情而缺少意境,按我的标准,缺少意境就算不得好诗。

5、最可怕的是,谁也没有断奶,而社会上又没有那么多上好的乳汁,因此开始了对各种伪劣饮料的集体吮吸。在一片响亮而整齐的吮吸声上面,是那些爬满皱纹却还未苍老的脸。

6、哲理产生在两种相反力量的周旋之中,因此它更垂青于中年。世上一切杰出的哲学家都在中年完成了他们的思想体系,便是证据。

7、中年人的坚守,应该从观点上升到人格,而人格难以言表。在中年人眼前,大批的对峙消解了,早年的对手失踪了,昨天的敌人无恨了,更多的是把老老少少各色人等照顾在自己身边。

8、到了该自立的年岁还不知道精神上的自立,这是中国很多中年人的共同悲剧。

9、习惯了郁闷的,只能延续郁闷;习惯了卑琐的,只能保持卑琐。而且,由于暮色苍茫间的体力不支、友朋散失,郁闷只能更加郁闷,卑琐只能更加卑琐。

10、中年人最容易犯的毛病,是把一切希望都寄托于自己的老年。

11、老年是如诗的年岁。这种说法不是为了奉承长辈。

12、请不要小看这“照顾”二字,中年人的魅力至少有一半与此相关。

13、天天期待着上级的指示、群众的意见、家人的说法,然后才能跨出每一步--这是尚未精神断奶的标志。

14、只有到了老年,沉重的使命已经卸除,生活的甘苦也已了然,万丈红尘已移到远处,静下来的周际环境和放慢了的生命节奏加在一起,构成了一种总结性、归纳性的轻微和声,诗的意境出现了。

15、西方一位哲人说,只有饱经沧桑的老人才会领悟真正的人生哲理,同样一句话,出自老人之口比出自青年之口厚重百倍。对此,我不能全然苟同。

16、我一直认为,某个时期,某个社会,即使所有的青年人和老年人都中魔了,只要中年人不荒唐,事情就坏不到哪里去。

篇3:余秋雨散文中的精彩片段

余秋雨散文中的精彩片段

1、善良,这是一个最单纯的词汇,又是一个最复杂的词汇。它浅显到人人都能领会,又深奥到无人能够定义。它与人终生相伴,但人们却很少琢磨它、追问它。

2、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能够看得很远却又并不陡峭的高度。

3、有时候,欲|望如烈酒,喝得越多人越疯狂,往往代价是失去得更多。所以,人一定要学会舍得,也只是在施舍的同时,才能收获更多的快乐。

4、要的原因是,韩国艺术家不知道中国评论家,而超女根本不在乎评论家的存在。

5、我一直认为,某个时期,某个社会,即使所有的青年人和老年人都中魔了,只要中年人不荒唐,事情就坏不到哪里去。

6、人格尊严的表现不仅仅是强硬。强硬只是人格的外层警卫。到了内层,人格的天地是清风明月,柔枝涟漪,细步款款,浅笑连连。

7、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只要人家有嘴巴,就会有意见和批评。再者,太在意别人想法的人,不仅不能快乐,也容易失去自己的特色和个性,更没办法发挥自己的潜能。

8、只有在中年树起独立的桅杆,扬起高高的白帆,唱出响亮的歌声,才会有好风为你鼓劲,群鸥为你引路,找到一个个都在欢迎你的安静港湾,供你细细选择。

9、人生的追求,情感的冲撞,进取的热情,可以隐匿却不可以贫乏,可以恬然却不可以清淡。

10、中年人的坚守,应该从观点上升到人格,而人格难以言表。在中年人眼前,大批的对峙消解了,早年的对手失踪了,昨天的敌人无恨了,更多的是把老老少少各色人等照顾在自己身边。

11、如今天天节衣缩食、不苟言笑、忍气吞声,都是在争取着一个有尊严、有资财、有自由的老年。

12、哲理产生在两种相反力量的周旋之中,因此它更垂青于中年。世上一切杰出的哲学家都在中年完成了他们的思想体系,便是证据。

13、我看到,最早到临终床前的总是小人。

14、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把并不存在的文明前提当作存在。文明的伤心处,不在于与蒙昧和野蛮的搏斗中伤痕累累,而在于蒙昧和野蛮错看成文明。

15、在现实工作中,有不少人不怕苦、不怕累、埋头苦干、不分白天与黑夜、一个心眼、一心一意把精力投放在事业上,把人生的精神寄托在工作上,当他智,就得准备接受打击和惩罚,因为理智不许做的事,都是在寻常下不应该做或不能够做的事。

16、中年人最容易犯的毛病,是把一切希望都寄托于自己的老年。

17、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18、只有到了老年,沉重的使命已经卸除,生活的甘苦也已了然,万丈红尘已移到远处,静下来的周际环境和放慢了的生命节奏加在一起,构成了一种总结性、归纳性的轻微和声,诗的意境出现了。

19、请不要小看这“照顾”二字,中年人的魅力至少有一半与此相关。

20、以真诚待人,并不是为了别人也以真诚回报。真诚是晶莹透明的,它不应该含有任何杂质。真诚也是一种高尚。

21、社会理性使命已悄悄抽绎,秀丽山水间散落着才子、()隐士,埋藏着身前的孤傲和身后的空名。天大的才华和郁愤,最后都化作供后人游玩的景点。

22、罗丹说,什么是雕塑?那就是在石料上去掉那些不要的东西。我们自身的雕塑,也要用力凿掉那些异己的、却以朋友名义贴附着的杂质。不凿掉,就没有一个像模像样的`自己。

23、在我们这些来自于情绪的礼物里,惟有爱能结出幸福的硕果。只有它,能让我们心的泉眼里,涌出汩汩甜蜜。它的痛,是来自生命的微笑。

24、我看到,最不能消解的是半句龃龉。

25、到了该自立的年岁还不知道精神上的自立,这是中国很多中年人的共同悲剧。

26、有的人人生一辈子就是看重名利,就是天天想着名利,搞得自己很累,很多人也很讨厌他、疏远他;当他拥有权力的时候,人们巴结他;当他失去了权力的时候,人们会疏远他、诅咒他,他没有一个朋友,倒是那些一直都是草民百姓的人却有朋友一大堆,老了也不寂寞,你说人这一辈子图什么呀?名利、权力就是狗屁,是带不进棺材的,不会给你带来一生的幸福和快乐。

27、习惯了郁闷的,只能延续郁闷;习惯了卑琐的,只能保持卑琐。而且,由于暮色苍茫间的体力不支、友朋散失,郁闷只能更加郁闷,卑琐只能更加卑琐。

28、真正的我,无法撒谎。我感受一切,经历过一切,过于强烈和完美,令人深信不疑。

29、但是,我们无数次看到了,一个窝囊的中年抵达不到一个欢快的老年。这正像江河,一个浑浊的上段不可能带来一个清澈的下段。

30、老年是如诗的年岁。这种说法不是为了奉承长辈。

31、天天期待着上级的指示、群众的意见、家人的说法,然后才能跨出每一步--这是尚未精神断奶的标志。

32、西方一位哲人说,只有饱经沧桑的老人才会领悟真正的人生哲理,同样一句话,出自老人之口比出自青年之口厚重百倍。对此,我不能全然苟同。

篇4:余秋雨散文中的精彩片段摘抄

1、原来我们的历史只是游丝一缕,在赤地荒日的夹缝中飘荡。

2、金字塔至今不肯坦示为什么要如此永久,却透露了永久是什么。

3、未知和无知并不是愚昧,真正的愚昧是对未知和无知的否认。

4、圣洁总会遇到卑劣,而卑劣又总是振振有词,千古皆然。

5、今天的世界多么现实,谁也不再理会历史血缘和文化伦理。

6、区分作家优劣的界限:是小空间而大视野,还是大排场而小见识?

7、处于生态对抗和精神对抗的第一线,再悠久的历史也只有枯萎。

8、历史感受和现实感受很难分开,因为文明本身就有上下的粘连性。

9、现代世界上再嚣张、再霸道的那些国家,说起那个时代,也会谦卑起来。他们会突然明白自己的辈分,自己的幼稚。但是,其中也有不少人,越是看到长者的衰老就越是觊觎他们的家业和财宝。因此,衰老的长者总是各自躲在一隅,承受凄凉。

10、政治家敏感于主权归属,文化人敏感于历史伦理,老百姓敏感于生态差异。

11、审美畏怯是一种奇特的心绪,大多产生于将见未见那些从小知名的物象之时。

12、干净的痛苦一定会沉淀,沉淀成悠闲,悠闲是痛苦的补偿,痛苦是悠闲的衬垫。

13、一种文明离开宗教是不完整的,同样,一种宗教脱离了文明的走向也是要不得的。

14、一切摧残都是具体的,一切委屈都是难以表述的因此那些答案也是值得怀疑的。

15、中华文明较少关注个体意义和机体意义上的自我,在人际关系上做了太多的文章。

16、不管多么强悍的君主,多么成功的征战,多么机智的谋杀,到头来都是自我毁灭。

17、贫困的直接后果不是反抗,而是尊严的失落,而失落尊严的群体,更能接受极权统治。

18、几个文明古国的现代步履艰难,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历史负担太重,玩弄历史的人太多。

19、如果把东山魁夷最朦胧的山水画在它未干之时再用清水漂洗一次,大概就是眼前的景色。

20、其实,人折腾人的本事,要算中国最发达。五六千年间不知有多少精彩绝伦的智慧耗尽在这里。

21、文明之所以称为文明,是与它周际的生态相比较而言的,因此,它注定要与野蛮和愚昧为邻居。

22、人折腾人,人摆布人,人报复人,这种本事,几千年来也真被人类磨砺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23、以巴冲突至今没有看出和解的希望,再过多少年也不乐观。原因也恰恰是文化生态上的不可调和。

24、许多财富争夺只是帐面概念,许多领土争夺也只是地图概念。纸上的东西,最容易让人热血沸腾。

25、一种文明,能安顿个体精神已经不错,而如果能安顿群体性的政治智慧和社会理性,则就更好了。

26、有很大一部分闲散走向了疲惫、慵懒和木然,很容易造成精神上的贫血和失重,结果被现代文明所遗落。

27、胆大包天的现代人,在历史和自然面前要懂得谨慎。再高亢的歌咏,怎么敌得过撒哈拉的夜风在金字塔顶端的呼啸声。

28、当人们终于懂得,笼罩荒原的不应该是战火而应该是暖棚,播洒沙漠的不应该是鲜血而应该是清泉,一切就走上了正路了。

29、站在金字塔前,我对埃及文化的最大感慨是:我只知道它如何衰落,却不知道它如何构建;我只知道它如何离开,却不知道它如何到来。

30、大地所负载的精神流向,比它所负载的其他一切都更难判断和预见。但我们已经看到,大地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决定力量,那么,就让我们先来阅读大地。

31、最恣肆的汪洋直逼着百世干涸,最繁密的热闹紧邻着千里单调,最放纵的游弋熨帖着万古沙漠,竟然早已全部安排妥当,不需要人类指点,甚至根本没有留出人的地位。

32、恶浊的烟尘全都融入了晨雾,恒河彼岸上方,隐隐约约的红光托出一轮旭日,没有耀眼的光亮,只是安静上升。我看着旭日暗想,对人类,它还有多少耐心?

33、月光下的沙漠有一种奇异的震撼力,背光处黑如静海,面光处一派灰银,却有一种蚀骨的冷。这种冷与温度无关,而是指光色和状态,因此更让人不寒而栗。这就像,一方坚冰之冷尚能感知,而一副冷眼冷脸,叫人怎么面对?

篇5:余秋雨散文中的精彩片段摘抄

1、能够慢慢培养的不是爱情,而是习惯。能够随着时间得到的,不是感情而是感动。所以爱是一瞬间的礼物,有就有,没有就没有。但反过来说,爱和婚姻实际并不是一回事情,并不是所有的爱情都要结婚的,也不是所有婚姻都有爱情的。

2、如果你想要一样东西就放它走。如果它能回来,那么它就永远是你的;如果它不能回,那么就不属于你的。

你可以沉默不语,不管我的着急;你可以不回信息,不顾我的焦虑;你可以将我的关心,说成让你烦躁的原因;你可以把我的思念,丢在角落不屑一顾。你可以对着其他人微笑,你可以给别人拥抱,你可以对全世界好,却忘了我一直的伤心。你不过是仗着我喜欢你,而那,却是唯一让我变得卑微的原因。

3、你的过去我来不及参与,你的未来我奉陪到底。"船到桥头自然直!向前走,加油!胜利属于勇敢善良的人

4、有时候,我们感觉走到了尽头,其实只是心走到了尽头。再深的绝望,都是一个过程,总有结束的时候,回避始终不是办法。鼓起勇气昂然向前,或许机遇就在下一秒。几米说过,我总是在最深的绝望里,看见最美的风景。

5、鱼的记忆只有七秒,七秒过后就什么都不记得了。如果我是鱼的话,我就可以忘记不开心,忘记讨厌的事。多好啊。

6、我不赞成太多地歌颂青年,而坚持认为那是一个充满陷阱的年代。陷阱一生都会遇到,但青年时代的陷阱最多、最大、最险

7、一个横贯终生的品德基本上都是在青年时代形成的,可惜在那个至关重要的时代,青年人受到的正面的鼓动永远是为成功而搏斗,而一般所谓的成功总是打有排他性、自私性的印记。结果,脸颊上还没有皱纹的他们,却在品德上挖下了一个个看不见的黑洞。

8、我们的历史太长、权谋太深、兵法太多、黑箱太大、内幕太厚、口舌太贪、眼光太杂、预计太险,因此,对一切都“构思过度”。

9、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目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乐,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四周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喧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泊,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篇6:余秋雨散文中的孤独意识

余秋雨散文中的孤独意识

现代心理学认为:“孤独是一种主观自觉与社会隔离而只身孤立的心理状态。它可以分为主动的孤独和被动的孤独。前者是为了满足一定的文化要求,特意追求心理隔离状态,后者是被迫地不情愿地与他人隔离。”作为当代著名学者的余秋雨,他散文中的孤独显然主要是前者。他以对传统文化的深情眷恋为主基调,带着深邃的反思眼光穿越历史,在孤独中寻找一种心灵的支撑,抒发内心真实的情感,他将自己的精神意绪游历于历史村落、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弱女怪才、典章经籍、山川风物中,“把自己鲜活的文化生命融入了笔端,而这个具体的文化生命又是由深厚而深重的现实历史积淀而成的,现实历史的重压,使作家的文化生命如‘万斛源泉,不择地而出’”。这种实际的切身体验与历史的哲理思辨紧密地融合,浑然一体,最终凸现出对文化的阐释与理解。余秋雨正是在孤独中实现对文化的阐释与理解。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赋予自然山水以沉重的文化反思,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随后的《山居笔记》等转向了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理性观照,而《霜冷长河》则更倾向于对世俗人情、现实人生、伦理道德的省觉,但不管风格如何变,孤独意识始终都得到了崇仰。笔者认为其中的孤独意识大致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由宇宙、故乡意识生发的孤独

《乡关何处》从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一诗中的名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起笔,指出崔颢产生的一种强烈的被遗弃感,不是被什么人,而是被时间和空间。因此,人们总是处于一种无家可归的空荡荡的感觉之中”。乡关何处一问可以说也是由此而来,它超越了一般的感情范畴,上升到了宇宙意识、乡关意识的一种空旷久远的孤独,涉猎人们的归属,人从何处来,怎样把握自己的哲理思考层面,这种孤独朦胧而又清晰、迷离而又深刻。

(二)与世俗相抗衡而产生的孤独

余秋雨在《青云谱随想》中为我们集中呈现了这样几位怪才画家的精神小天地,他们或以孤鸟丑石自比的朱耷,或用洒脱的墨色、无羁的线条表露出不妥协的孤高的徐渭,或以明老遗民的悲剧感悟沉郁苍茫、奇险奔放的风格与绘画主潮冲撞的原济,他们招引的郑板桥,齐白石们 “于门之外饿而不去”宁做 “青藤门下走狗”。唤起了后代孤独者心中强烈的人格呼应,他们的孤独绝非文人的恃才孤傲,更非无所依托的自作清高,而要与世俗的苛责与非难、与难以忍受的幽寂与孤苦相抗衡。没有追名逐利的争宠,又不争先恐后地去归隐四方,这岂是世俗层面所能比及的境界?故而这种孤独来得特别豪放不羁,特别痛快淋漓。

(三)由于成熟而产生的孤独

《苏东坡突围》是体现这种孤独的典型。余秋雨援引苏辙的话道出“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的感叹。余秋雨把苏东坡视为自己的精神偶像,他的一些经历与苏不乏相似之处。余秋雨在一些外界批评的强大围攻下深感孤独,《苏东坡突围》其实也就是余秋雨的突围。它很好地抒写了这种孤独。文章最后一小节余秋雨对成熟如此说道:“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满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确实,成熟就会孤独,超凡就会孤独,崇高就会孤独。显然,这种由于成熟而产生的孤独主要是精神上、品格上的。

余秋雨散文对历史予以生动地再现,对民族、对人生进行思辨,对沧桑炎凉、悲怆豪迈的大千世界给予诠释和审视,在孤独的洗礼中,抒写自己对各种文化及其内涵的痛彻感悟,揭示丰富博大的人生奥秘,完成了自我的超越,达到了独立人格的一种最高境界。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生都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余秋雨散文中的孤独意识的产生不仅与社会现实有关,还与学者自身的特点及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有关。

(一)社会现状使余秋雨产生孤独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一个意识形态与经济活动巧妙联姻的时代, 90年代中期关于人文精神的争论就是内外矛盾激化的产物。作为一种文化极为敏感的文化学者,余秋雨感同身受,不可能没有意识到这种社会的大症候,而这种社会大症候显然会造成人的一种困惑、茫然和孤独,故而余秋雨才会把眼光投向自然山水,反思民族文化。

(二)学者的领会是孤寂而痛苦的

学者的书斋生涯虽然空间狭窄,但他们的视野总是通向历史,而一旦深入历史,就愈感到历史惊人地相似,惊奇于历史的伟大,也就愈孤独。余秋雨无法逃脱学者的习性,他喜静、好沉思。他说道:“今后的我,仍然或者‘苦旅’,或者‘山居’,不愿沉入街市的喧嚣,即使喧嚣中夹进了我的名字,我的心也只在远处飘忽,烟雨渺渺。”尽管他在媒体上频频亮相,但那只不过是他稍稍转移孤独、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这自然就造成其散文创作中流露出的.孤独意识。

(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的驱动产生孤独

余秋雨出于一种学者的负责的虔诚态度和使命感,跋山涉水,对传统文化进行追寻和反思,对其蕴涵进行阐释, “真正的学者将生命和学术联系在一起,在严峻的学术追问中寻找中国文化生命的真正意义和未来远景,能以真血性、真情怀去担当一个世纪大苦难,并开出新境界的是真正的学者、哲人”。

另外,余秋雨进入历史文化中又被其本身的伟大雄奇、博大精深所震住,“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照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叹息”。这种巨大的气压也把秋雨先生逼向孤独。

余秋雨在其散文中崇仰的孤独意识,散发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空旷,“世人皆醉我独醒”的脱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超前, “我欲乘风归去”的高远。余秋雨正是通过孤独的精神苦旅,进行了一次大气的回归,一场静心的停泊,一个沉默的文化歇宿,并酝酿着又一次新的旅程,摩西塔克说:“孤独在人生的日记中写下了悲愤苍凉和风风雨雨之页,而在这些页码的字里行间,都昭示着一个人的人格尊严、成熟的风范和优美的品质,昭示着使人更加亲密,更加相爱的新的可能性。”

篇7:余秋雨经典散文选

余秋雨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篇8:余秋雨经典散文选

经常有年轻朋友来信询问一些有关人生的大问题,我总是告诉他们,你其实已经有了一位最好的人生导师,那就是你自己。

这并非搪塞之言。人生的过程虽然会受到社会和时代的很大影响,但贯穿首尾的基本线索总离不开自己的个体生命。个体生命的完整性、连贯性会构成一种巨大的力量,使人生的任何一个小点都指向着整体价值。一个人突然地沮丧绝望、自暴自弃、挺而走险,常常是因为产生了精神上的“短路”,如果在那个时候偶然翻检出一张自己童年时代的照片或几页做中学生时写下的日记,细细凝视,慢慢诵读,很可能会心情缓释、眉宇舒展,返回到平静的理性状态。其间的力量,来自生命本身,远远大于旁人的劝解。

拿起自己十岁时候的照片,不是感叹韶华易逝,青春不再,而长久地逼视那双清澈无邪的眼睛,它提醒你,正是你,曾经有过那么强的光亮,那么大的空间,那么多的可能,而这一切并未全然消逝;它告诉你,你曾经那么纯净,那么轻松,今天让你苦恼不堪的一切本不属于你。这时,你发现,早年自己的眼神发出了指令,要你去找回自己的财宝,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放回原处。除了照片,应该还有其它更多的信号,把我们的生命连贯起来。

为此,真希望世间能有更多的人珍视自己的每一步脚印,勤于记录,乐于重温,敢于自嘲,善于修正,让人生的前前后后能够互相灌溉,互相滋润。其实,中国古代显赫之家一代代修续家谱也是为了前后之间互相灌溉、互相滋润,你看在家谱中呈现出来的那个清晰有序的时间过程是那么有力,使前代为后代而自律,使后代为前代而自强,真可谓生生不息。个人的.生命也是一个前后互济的时间过程,如能留诸记忆,定会产生一种回荡激扬的动力循环,让人长久受益。一个人就像一个家族一样,是不是有身份、有信誉、有责任,就看是否能把完整的演变脉络认真留存。

我们也许已经开始后悔,未能把过去那些珍贵的生活片段保存下来,殊不知,多少年后,我们又会后悔今天。如果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投身再大的事业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作一个事业,聆听再好的故事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作一个故事,我们一定会动手动笔,做一点有意思的事情。不妨把这样的事情称之为“收藏人生的游戏”。让今天收藏昨天,让明天收藏今天,在一截一截的收藏中,原先的断片连成了长线,原先的水潭连成了大河,而大河,就不会再有腐臭和干涸的危险。

绝大多数的人生都是平常的,而平常也正是人生的正统形态。岂能等待自己杰出之后再记载?杰出之所以杰出,是因为罕见,我们把自己连接于罕见,岂不冒险?既然大家都很普通,那么就不要鄙视世俗年月、庸常岁序。不孤注一掷,不赌咒发誓,不祈求奇迹,不想入非非,只是平缓而负责地一天天走下去,走在记忆和向往的双向路途上,这样,平常中也就出现了滋味,出现了境界。珠穆朗玛峰的山顶上寒冷透骨,已经无所谓境界,世上第一等的境界都在平实的山河间。秋风起了,芦苇白了,渔舟远了,炊烟斜了,那里,便是我们生命的起点和终点。

想到起点和终点,我们的日子空灵了又实在了,放松了又紧迫了,看穿了又认真了。外力终究是外力,生命的教师只能是生命本身。那么,就让我们安下心来,由自己引导自己,不再在根本问题上左顾右盼。

左顾右盼,大漠荒荒,其实自己的脚印能踩出来的只是一条线。不管这条线多么自由弯曲,也就是这么一条。要实实在在地完成这一条线,就必须把一个个脚印连在一起,如果完全舍弃以往的痕迹,那么,谁会在意大地上那些零碎的步履?我在沙漠旅行时曾一次次感叹:只有连贯,而且是某种曲线连贯,才会留下一点美,反之,零碎的脚印,只能是对自己和沙漠的双重糟践。

我最合适什么?最做不得什么?容易上当的弯路总是出现在何处?最能诱惑我的陷阱大致是什么样的?具备什么样的契机我才能发挥最大的魁力?在何种气氛中我的身心才能全方位地安顿?……这一切,都是生命历程中特别重要的问题,却只能在自己以往的体验中慢慢爬剔。昨天已经过去又没有过去,经过一夜风干,它已成为一个深奥的课堂。这个课堂里没有其他学生,只有你,而你也没有其它更重要的课堂。

因此,收藏人生,比收藏书籍、古董更加重要。收藏在木屋里,收藏在小河边,在风夕雨夜点起一盏灯,盘点查看一番,第二天风和日丽,那就拿出来晾晾晒晒。

——读《人生纪年》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余秋雨散文《藏书忧》

2.余秋雨散文《金字塔下的歌剧》

3.余秋雨散文《稀释但丁》

4.浅谈余秋雨散文写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5.余秋雨散文《废 墟》

6.解读余秋雨先生的散文

7.余秋雨散文集精选《中年当家的滋味》

8.余秋雨经典散文赏析

9.余秋雨散文山居笔记书评

10.余秋雨散文:西湖梦

篇9:余秋雨散文中的孤独意识探析

摘要:余秋雨是中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散文学家之一,他开创了文化散文的先河,以一介文人的文化使命感,通过笔端优美的文字,追索、思考人类历史文化,反思社会发展对人文精神的冲击,感慨历史文化在发展中的失落,感悟生命情感的沧桑,呼唤文明的理性回归。

关键词:余秋雨;文化散文;艺术特点

上个纪末,中国处在社会的转型时期,追求经济利益几乎成了社会的主流,在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文化似乎在逐渐被荒芜。对文化潜存的爱与需求,使得社会在寻求一种精神上的依靠,余秋雨的散文就在此时适时而出,成为社会的“心灵鸡汤”,余秋雨的散文不仅风靡国内,同时也为世界各地的广大华人读者所喜爱。

一、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在余秋雨的散文中,一直都在苦苦的追索、思考与反问历史文化。中华民族有着辉煌的历史文明,也有过一百多年被屈辱与侵略的经历,这些都构成了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历史沉淀。一个国家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历史文化的支撑,传统的文化是孕育现代人文精神的摇篮。过多的利益追求,使社会躁动不安,文化的荒芜使得人们的心无处可安。作为一个大学教授,余秋雨痛心于当今学子对于民族历史知识的欠缺与对传统人文文化的欠缺。同时,作为一个有着深厚学术功底的学者,一种使命感又使得他开始思索传统文化与现代人文精神的关系,于是,他进行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文化“反刍”,用一种自由的随笔把沉重的历史做了一番新的阐释。

余秋雨的散文涉及到诸多的重大历史话题,也涉及到时代发展中的种种问题,更涉及到历史文化与当前文化冲突的种种现象,其涉及面之广,探索度之深,在我国当代散文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余秋雨的散文大多以历史景观为题,他试图通过对文化的“反刍”来与历史对话,探索这些历史景观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求得与历史共鸣,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发现我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的较深脚印所在,说明我的心底的山水,并不是完全的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

为探求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点,他开始了《文化苦旅》,西探甘肃敦煌,访遍大江南北,甚至奔波海外,以一腔热血、满怀深情,试图将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融汇到那一管笔端,他把沉重的历史反思与秀丽的自然山水融合;将沉重的历史话题用优美的文字表达出来。更确切的说,他在表达的是自己的生命情感。如在《道士塔》中,面对着珍贵的历史文物被洗劫一空,民族瑰宝遭到毁灭性破坏,他心痛欲绝:“今天我走进这几个洞窟,对这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是一片惨白。”面对着麻木的道士,余秋雨在“哀其不幸”的同时,又“怒其不争”。在《千年庭院》中,他在阐释当今中国教育现象时,更多的是表达了一个教师的无奈心境。在他的文章中,无一不表现出一种对历史、文化以及人文景观深刻反思后的精神感受,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与期盼。

二、生命感悟与理性思考的交融

余秋雨的散文,有其独到的目光与写作手法,这与他深厚的文化功底以及深切的文化使命感有非常大的关系。他的散文,已经不仅仅是文学范畴中的散文,无论是《千年一叹》中对四大文明发源地的探索,还是在《行者无疆》中感叹于“欧洲文明确实优秀而又成熟,能把古典传统和现代文明、个人自由和社会公德融会贯通。”余秋雨所思考的是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华文明之所以得以一脉延续、中国的文化发展又将何去何从等问题。在这两部散文中,他更多的是对生命的感悟,而在感慨之余,又不缺理性的思考。

他在深入到历史与现实的交错中探访,他已经摆脱了传统中国知识分子坐在书斋里做学问的局限,而是真确的去感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对于他来说是一种生命的'挑战,更是一种精神上的突破,也是在文化探索中的一种升华。在数月间,他经历了多数知识分子所没能体验的各种心智与体力上的考验,也由此生发出别人所无法感受到的生命感悟。更为可贵的是,他没有局限于传统文人的矫情抒发,而是进一步在精神上升华,将对生命的思索凝聚成一种理性的思考。他在思索、在追问,人类的文明为什么会衰落?是否能够重获新生?欧洲文明为何发达?中华文明如何才能强盛?我们的文明发展需要做些什么?应该说,余秋雨的散文不仅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同时这个声音也正好唤醒了社会对文化与文明的思考,从而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因此他的散文才如此受欢迎。

在中国时代大转型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很多中国人都处在一种失衡的状态中,多数人在追求经济发展与获取金钱的同时,也失去了对自身的认知,因此只有依靠金钱来确定自己的价值,用财富来定位自己的人生,文化之于他们来说犹如荒漠里的甘泉,求之不易,于是他们身处于社会之中而无法获得身心的平衡。余秋雨的散文,给予这些饥渴的心灵最好的甘泉,可以说正好填补了当今社会的部分文化空缺心理,满足社会上的情感追求,引发生命感悟的共鸣,同时又引导社会理性思考文化、人文、文明等问题。

三、题材“形散”而“神”不散

余秋里的散文,题材非常广泛,从人文历史到地理文化,他的笔下时而万马奔腾、纵横驰骋;时而如山涧溪流,清澈而婉转;时而又宛如大海,表面上看似波澜不动而蕴含着滚滚的激情。他的散文说理畅达、理性平和,更多的是表达了一位文人的人文情怀,而没有偏激思想。无论是叙事还是联想,他的思维似乎天马行空、自由自在,显得那么游刃有余,然而其情感表达中,更多的是理胜于辞的气势。无论是在历史中低徊,还是在历史中感伤,他都能通过对题材的裁剪与缝合,最终凝成散文的凝聚力,表现出主题的中心思想。余秋雨的散文,很多看似随意的叙事、写景,或是随性的议论与评议,事实上所有的文字都紧扣着中心主题,而说理、抒情,看似杂却不乱,看似散而最终归一,文章形散而神不散。

四、结语

余秋雨的散文大都语言雅致,在抒情中叙述着历史的故事,在叙述中感悟着生命的哲理;在优美的文字中表达对生命的体验,在练达的语句中感悟人生哲理。他的散文既有诗的美感,又有论文的严谨。在深入浅出中对世事进行论述,在如诗般的语言中阐述事理,文章自然而优美,读起来非常亲切,这也应该是余秋雨散文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栾梅健.余秋雨对当代散文文体的拓展及其局限[J]. 文艺争鸣. 2007(12).

[2]龙英武.初探余秋雨的散文艺术特色[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年,第03期.

[3]毛明勇.论余秋雨的都市文化意识[J]西南师范大学.2001-04.

余秋雨精彩语录摘录

散文中的“化境”

余秋雨座右铭

余秋雨散文

余秋雨散文集

余秋雨经典语录

余秋雨语录

余秋雨格言

余秋雨经典语录励志

余秋雨散文《秘密》

余秋雨散文中的精彩段落(共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余秋雨散文中的精彩段落,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