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李煜词(共含9篇),供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勿能仲甫”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李煜词四首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品评】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 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品评】
此词上片用倒叙手法,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是梦中事。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残梦,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梦中梦后,实际上是今昔之比。李煜《菩萨蛮》词有句:“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所写情事与此差同。但《菩萨蛮》写得直率,此词则婉转曲折。词中的自然环境和身心感受,更多象征性,也更有典型性。下片首句“独自莫凭栏”的“莫”字, 有入声与去声(暮)两种读法。 作“莫凭栏”,是因凭栏而见故国江山,将引起无限伤感,作“暮凭栏”,是晚眺江山遥远,深感“别时容易见时难”。两说都可通。“流水落花春去也”,与上片“春意阑珊”相呼应,同时也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天上人间”句,颇感迷离恍惚,众说纷纭。其实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天上人间”,本是一个专属名词,并非天上与人间并列。李煜用在这里,似指自已的最后归宿。应当指出,李煜词的抒情特色,就是善于从生活实感出发,抒写自已人生经历中的真切感受,自然明净,含蓄深沉。这对抒情诗来说,原是不假外求的最为本色的东西。因此他的词无论伤春伤别,还是心怀故国,都写得哀感动人。同时,李煜又善于把自已的生活感受,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结合起来。身为亡国之君的李煜,在词中很少作帝王家语,倒是以近乎普通人的身份,诉说自已的不幸和哀苦。这些词就具有了可与人们感情上相互沟通、唤起共鸣的因素。《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如此,此词亦复如此。即以“别时容易见时难”而言,便是人们在生活中通常会经历到是一种人生体验。与其说它是帝王之伤别,无宁说它概括了离别中的人们的普遍遭遇。李煜词大多是四五十字的小令,调短字少,然包孕极富,寄慨极深,没 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是做不到的'。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品评】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 或写愁之长, 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
乌夜啼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品评】
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起句“ 林花谢了春红 ”,即托出作者的伤春惜花之情;而续以“太匆匆”,则使这种伤春惜花之情得以强化。狼藉残红,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伤残的春心和破碎的春梦。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为林花凋谢之速而发,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来日无多的喟叹,包蕴了作者对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点出林花匆匆谢去的原因是风雨侵龚,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为过多地栉风沐雨?所以,此句同样既是叹花,亦是自叹。“无奈”云云,充满不甘听凭外力摧残而又自恨无力改变生态环境的感怆。换头“胭脂泪”三句,转以拟人化的笔墨,表现作者与林花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里,一边是生逢末世,运交华盖的失意人,一边是盛时不再、红消香断的解语花,二者恍然相对,不胜缱绻。“胭脂泪”,遥按上片“林花谢了春红”句,是从杜甫《曲江对雨》诗“林花著雨胭脂湿”变化而来。林花为风侵欺,状如胭脂。“胭脂泪”者,此之谓也。但花本无泪,实际上是惯于“以我观物”的作者移情于彼,使之人格化 -- 作者身历世变,泣血无泪,不亦色若胭脂? “相留醉”,一作“留人醉”,花固怜人,人亦惜花;泪眼相向之际,究竟是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惝恍难分。着一“醉”字,写出彼此如醉如痴、眷变难舍的情态,极为传神,而“几时重”则吁出了人与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无法实现的怅惘与迷茫。 结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一气呵成益见悲慨。“人生长恨”似乎不仅仅是抒写一已的失意情怀,而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
南唐后主李煜的词,是我的最爱。我性格内向,不喜欢什么苏轼、辛弃疾,倒对千古词帝(李煜)与婉约之宗(李清照)情有独钟,也就是说我喜欢婉约词。尤其是李煜。
众多人认为李煜命薄为君主,我却觉得他正因为是君主才会如此伟大,要不然的话他只不过是个在浩瀚的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文人罢了。我们最喜欢的几首:《虞美人》、《相见欢》等都是他亡国之后的作品。因此我必须说:任何事情都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才能得到你想不到的结果。
李煜前期之词,多乃宫廷之作也,只不过比其父显得有些才气,倒能和唐朝著名宫廷女诗人上官婉儿一比,不过在政治才能上,十个李煜也不如一个婉儿。不久,李煜做了一个亡国之君,在告别南京的时候留下一词《破阵子》,倒也成为极佳之作。尤其是此文中的“凤阁龙楼连宵汉,玉树琼枝做烟箩”更加体现了李煜的亡国之痛,可悲可叹啊!
做了俘虏后,李煜的才华如鱼得水般展现了出来。几首《望江南》还是配角,一首《相见欢》在当时就引起巨大轰动。此诗中的“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与“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可以说是千古绝唱,与《虞美人》并称为李煜的两大代表作.在加上《乌夜啼》,李煜也不愧为千古词帝了。
另外我必须提一下《虞美人》,李煜就是写完此词才被宋太宗害死的。此词是李煜用心血写成的。《虞美人》与《相见欢》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是把恨比做东去之水。为什么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李煜的亡国之恨有多深。我敢说:亡国之恨是唯一不能化解之恨。失夫可以再娶,失长靠小,失小靠国,失国的话就无可救药了。就如水向东流,无法逆转了!
李煜就这样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我在研究李煜的分子当中只不过是一粒沙子罢可了。我终究认为李煜不可能知道,他这个可怜的人,竟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题记
顷刻间,南唐亡了,一切都灰飞烟灭了。
千年的风雨,淡褪了刀光剑舞,洗去了琉璃芳华,沉淀了你的目光,却化解不了你的忧伤。你只是独自登上高楼,望着那一轮明月,望着家的方向。无言,只能无言。一杯浊酒消愁,往事依旧在目。国已破,家已不能回,心该何处归?花依开,月依圆,却早已物是人非,抬头望月,惨白的弯月勾住了过往,黯然神伤。罢了罢了,就让孤单融入淡酒,伴你孤往。
你是一个诗人,一个愁比江水更多的诗人,不然你怎么会吟出“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千古名句。短短十八个字,数不清你的爱恨情仇,却道出了你的孤独。
然而你只是一个诗人,一个愁比江水更多的诗人。你不该为帝,不该君临天下,你不懂什么治国方略,更没有什么远见卓识。在那个兔死狗烹的时代,你的善良也显得格格不入。也许大臣感叹的对,“百无一用是书生,”真是妙手偶得。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身为阶下囚的你是多么委曲求全,即便只是在梦里,也只能一晌贪欢,沦为亡国奴的耻辱你怎会忘记?对于故乡你又何尝不思念?可惜梦境美则美矣,可太过短暂,陪伴你的永远只有无尽的黑暗。所以你才会发出“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的感叹。
其实,你真的是一个善人。要不,当大宋兵临城下时,你怎会连仗也不打就直接投降?因为你知道如果两军兵戎相见,百姓将陷入水生火热之中,生灵涂炭。为了保全百姓和大臣们的性命,你选择了放弃江山,放弃皇位,你岂不知这一走,就再难归来,何曾不知道这一离别将受尽无限耻辱,聪明如你,只是你在百姓和你之间选择了前者。所以当你一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传到昔日臣子的'耳边时,他们纷纷抱头痛哭。你不仅是一个心慈手软的皇帝,更是一个悲人悯民的诗人。然而太宗的一壶牵机毒酒,结束了你凄惨的降辱生涯。那一年,你刚好42岁。42年,对于浩渺的人类历史来说,不过是沧海一栗,而对于你来说,却是曲折漫长的一生。“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主”更是对你漫长人生的评价。
你的格格不入,注定要亡国,注定要成为亡国之君。可是如果你不是丢了江山,你又怎会成为一代诗人,又怎么会写出如此优美之作,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道沧桑语始工。那些流传下来的作品就是你生命的延续,日久弥香。
但愿有一天你能明白,你的生命也曾精彩过。而不是只有无限愁思陪你望着那一轮明月,望着家的方向,寂寞的吟唱:“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词《虞美人》(教案)
李煜词《虞美人》(教案) 教学目标 1、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教学设想 这首词语言比较直白,感情比较激越,让学生根据课下的注释理解课文的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隔句相承和三度对比的手法,在理清本文思路的基础上背诵本文。 本文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和起伏跌宕的手法,我们要重点赏析。本文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了词人悲愤相续的心理活动。我们要调动我们的情感积累去仔细领会。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学生听徐小凤的《虞美人》歌曲,以此引入。 二、关于李煜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违命侯。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国事”的亡国之君没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 三、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隔句相承,三度对比的特点,进行诵读。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是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是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 头二句以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和人世间多少“往事”之短暂无常对比;“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永恒和“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相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和“朱颜改相对比。 问 答 对 何时了 又东风 应犹在 (永恒有常) 知多少 不堪回首 朱颜改 (短暂难测) 几多愁 江水 不言之言 (永恒和短暂达到统一) 四、具体研习重要的文句 1、提问:“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它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将在词人的心里改变颜色。原来锦衣玉食,在如花宫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这样美好的的事物不如结束才好。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呢? 明确:“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如后宫佳丽的簇拥,高坐庙堂、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等等。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用法?请同学们几个这方面的事例。 明确:运用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显示出愁思就象那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无怪王国维评价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李煜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的“自是人生长恨水东流。” 李白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早如青丝暮成雪。”等等。 五、发挥想象,试译这首诗,尽量把悲愤凄楚的感情表现出来。 春花开落秋月圆缺年年岁岁, 往往复复到何时才算完呢? 人生短暂,转眼多少往事成空。 小楼昨夜又东风, 不忍回首啊,月下故国在我手中毁灭, 宫中亭台楼阁也许还在吧, 只是流连于那的人容貌已改, 人生就意味着无尽的悲愁, 若问你的愁苦有多少, 我知道,恰如一江春水不分昼夜,滚滚东流。 六、总结全诗。 这首《虞美人》充满了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这种纯真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以致他为此付出了生命。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这首词就是这样的不朽之作。 虞美人》教案 教学目标: 1、将李煜的词纳入中国古代帝王诗歌文学这个背景中去品味,增加其文化积淀韵味和历史厚重感。2、知人论文和读文识人结合,使这一课不仅仅停留在诗歌本身技巧、语言等分析上面,也倾向于挖掘诗歌内在的人文精神。 教学时间:1课时 一、导: 1、在历史的那一端,间或几个帝王也拿起笔,写一些表现人物情感的合韵或不合韵的句子,自然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这就形成了一种十分独特而又悠久的文化――中国古代帝王文学。帝王诗歌之作,当推汉高祖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全诗直抒胸臆,格调高昂,气势雄浑,给帝王诗歌开了个好头。可惜这位马上得天下的皇帝对于诗文小道并不放在眼里,除了这首作品外,其他成就也有限。在帝王中,才气最高的要数李后主了。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这位南唐后主的词艺。 二、背景及作者介绍 1、清代赵翼有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2、李煜,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绪。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978年7月7日(七夕)他的生日,他与家人歌唱他的新词《虞美人》,触怒宋朝皇帝赵光义,下令将其毒死。李煜死的很惨,死时年仅四十一岁。 3、问:那这首词到底是一首什么词呢?竟会招来杀身之祸? 二、读 1、学习诗词,先从诵读开始。请两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在听读过程中,要注意比较,评析谁朗读得更好。(一男生、一女生诵读) 2、他们读得怎么样?应该什么样的感情?――低沉、凄凉,在声调曲折有致 3、怎么样才能处理好作者的这种情感? A、把握节奏:“语气可于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 B、把握词语: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这些词特别能表现诗人的内心痛苦的世界。 4、再来试试读读。(一张一弛,一顿一挫,好象把我也带入到那个忧伤的世界了,这才是入情入境、高质量的诵读。还有没有同学向他挑战?) 5、听录音。小声跟读 5、一起背诵,背诵的时候争取眼前能浮现出词中的景象。 三、析 1、要朗读得好,必定要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请问,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 2、大家说说李煜的愁有哪些。(板书“愁”) A、往事之叹;B、亡国之恨;离开君主宝座的失落,没有了妻妾的幸福,家已经支离破碎。 对往事的怀念,命运越来越差。C、离家之痛 3、这层层叠叠的愁,铺天盖地,接踵而至,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真是“剪不断,理还乱”无限忧愁,虽然真实存在,但毕竟过于抽象。那么,问问大家, 4、作者是怎么样来写“愁情”的? 选取典型的景物,如春花秋月表达忧愁。(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能直接表现愁情吗? 结尾的名句用了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写得很形象。 虚实结合。对往事的回忆,引起现在的愁苦,前虚后实。 春花秋月、往事、小楼、东风、故国、明月、雕栏玉砌、朱颜、一江春水 作者运用这么多意象,创设了生动形象的一幅幅画境:春花秋月图、小楼东风图、故国月明图等。 A、春花秋月与往事的对比(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尊严、自由、生存的安全感等)/小楼东风与故国明月的对比 /雕栏玉砌与已改朱颜――真是“物是人非”――思国 B、“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春花秋月何时了”DDD“月”的意象的沉淀意义。(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小结:可谓比喻含泪,对比生情。我看除了对比、比喻外,作者的发问也很有特色。先问天:“春花秋月何时了?”再问人:“往事知多少?”最后问自己:“问君能有几多愁?”可以说是,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层层叠加,曲折回旋。最后以“一江春水”作结,这哪是一江春水啊?简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使抒情达到了极至。 5、这首词到底是一首什么词,竟会招来杀身之祸? 本词表现了一个亡国国君的故国之恋。念念不忘过去的美好生活,念念不忘东风是故国吹来,春水又向故乡流云,这在宋太祖看来是不是会有“东归故国”之意吗?可以这样说,两个“东”字,断送了一代文章圣手的性命。 四、评 1、我还想问问:同学们是如何看待李煜的“愁”的? 这是封建帝王的愁,不值得同情。谁叫他声色犬马,不务正业呢?/我觉得这愁愁得美。因为它很有人情味,人性化。/我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吧。 我说说我的看法:我无暇去责备他纵情声色以至丧失了南唐美丽的山河,我所感受的是他卸去帝王外衣后的平民式的抒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种花帝王之愁为凡人之愁的做法,已经总艺术从审美的角度深深感染着古往今来的李煜的读者。再由审美的通道回过来看,我们又能看到李煜独有的天堂炼狱般的大绝望,苦难风流的大哀伤,那叹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如果说,我们要同情李煜的话,那只能是审美上的同情,而不是道德上的怜悯。 2、词家中不乏“写愁”高手,如寇准“愁情不断如春水”(《夜度娘》);秦观“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江城子》);李清照“李煜唐诗《望江南词二首》
《望江南词二首》是南唐后主李煜创作的组词作品。第一首词回忆江南旧游,抒写了梦中重温旧时游娱生活的欢乐和梦醒之后的悲恨,以梦中的乐景抒写现实生活中的哀情;第二首词正面写悲,思国流泪的情形。两首词表达对故国追恋,抒发亡国之痛。全文如下:
《望江南词二首》
其一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其二
多少泪,断脸复横颐。
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
肠断更无疑。
【注释】
⑴望江南:《全唐诗》、《词谱》等均作《忆江南》。
⑵梦魂:古人认为在睡梦中人的灵魂会离开肉体,故称“梦魂”。唐代刘希夷《巫山怀古》中有句:“颓想卧瑶席,梦魂何翩翩。”
⑶还似:一作“还是”。上苑:封建时代供帝王玩赏、打猎的园林。
⑷车如流水马如龙:意思是车子接连不断像流水一样驰过,马匹络绎不绝像一条龙一样走动。形容车马络绎不绝,十分繁华热闹。语出袁宏《后汉纪·孝章皇帝纪》上记载:“建初二年(马)太后诏曰:‘吾万乘主,身服大练,食不求甘,左右旁人无香熏之饰,衣但布皇,如是者欲以身率服众也。······前过濯龙门,见外家车如流水马如龙。吾亦不谴怒之,但绝其岁用,冀以默愧其心。’”
⑸花月:花和月,泛指美好的景色。花月正春风,意思是形容春天鲜花怒放,春夜月光明朗,春风微拂的情景,描绘春光的明媚。
⑹断脸复横颐:指眼泪纵横交流的状态。断脸,一作“沾袖”。颐,脸颊。
⑺和泪说:一面流眼泪,一面述说。和,一作“如”。
⑻凤笙:相传秦穆公时,萧史善吹箫,穆公女弄玉爱慕他,穆公便将弄玉许配给他。后弄玉学吹箫,其声清脆悦耳,引动了凤,夫妇遂驾凤飞去。后人便以“凤”字形容笙箫。笙,长四寸,十二簧,笙、箫同为细乐乐器,唐韩愈《谁氏子》诗:“或云欲学吹凤笙,所慕灵妃媲萧史。”
⑼肠断:即断肠,极度悲痛的具体形容。白居易《长恨歌》:“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翻译】
其一
我有多少的恨,昨夜梦中的.景象,还像以前我还是故国君主时,常在上苑游玩,车子如流水穿过,马队像长龙一样川流不息。正是景色优美的春天,还吹着融融的春风。
其二
我有多少的泪,纵横交流在脸上,我的心事不用将边哭边诉说,那笙萧不要在我流泪时吹起呀,我现在无疑已是极度伤悲了。
【赏析】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开头陡起,小词中罕见。所“恨”的当然不是“昨夜梦魂中”的情事,而是昨夜这场梦的本身。梦中的情事固然是词人时时眷恋着的,但梦醒后所面对的残酷现实却使他倍感难堪,所以反而怨恨起昨夜的梦来了。二句似直且显,其中却萦纡沉郁,有回肠荡气之致。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三句均写梦境。“还似”二字领起,直贯到底。往日繁华生活内容纷繁,而记忆中最清晰、印象最深刻的是“游上苑”。在无数次上苑之游中,印象最深的热闹繁华景象则是“车如流水马如龙”。用在这里,极为贴切。它出色地渲染了上苑车马的喧阗和游人的兴会。
紧接着,又再加上一句充满赞叹情味的结尾——“花月正春风”。在实际生活中,上苑游乐当然不一定都在“花月正春风”的季节,但春天游人最盛,当是事实。这五个字,点明了游赏的时间以及观赏对象,渲染出热闹繁华的气氛;还具有某种象征意味——象征着在他生活中最美好,最无忧无虑、春风得意的时刻。“花月”与“春风”之间,以一“正”字勾连,景之袱丽、情之浓烈,一齐呈现。这一句将梦游之乐推向最高潮,而词却就在这高潮中陡然结束。
从表面看(特别是单看后三句),似乎这首词所写的就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实际上作者要着重表达的倒是另外一面—处境的无限凄凉。但作者却只在开头用 “多少恨”三字虚点,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托。正因为“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的景象在他的生活中已经不可再现,所以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旧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的凄凉越不难想见。由于词人是在梦醒后回想繁华旧梦,所以梦境中“花月正春风”的淋漓兴会反而更触动“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的悲慨。这是一种“正面不写,写反面”的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
全词仅五句二十七字,但却内容丰富、寓意深刻。作者以反写正,以乐写悲,以欢情写凄苦,昔与今的对比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但也蕴寓了极深的用意,以人有回味无穷之感。全词一笔即成,语白意真,直叙深情,是一首情辞俱佳的小词。
第二首词用的是以反写正的艺术手法,以乐来反衬苦,笔意有曲婉之感。但这首词则不同,是直笔明写、正见正写直抒胸臆、坦吐愁恨的艺术手法,因而有愈见沉痛之感。二词可同读,对作者的忧思愁恨则体会更深。
“多少泪”即“多少恨”之续写,“一晌贪欢”后,悲情更苦,离恨更深,作者再也无法自制,只能任凭“多少泪,断脸复横颐”了。眼泪纵横当不是抽泣哽咽,而是激情难收,也许有号啕之举,但是,泪可流,“心事”却不可说,一是满腔悔恨无法说,二是故国情怀不能说,自伤之情、囚居之苦,片言俱现,作者心中愁苦跃然纸上。不但“心事”不可说,连往日可以寄托情思的凤笙也不能吹起,这种痛苦和不自由是非常地残酷。古人悲思不可解,常有“只将心思付瑶琴”之想,而这情此景,作者却连这一点奢望都不敢有。况且,凤笙向来为欢歌之用,于此时吹奏,对李煜来讲,只是徒增感慨、更添思忆而已,所以一句“休向”,使作者的幽居无奈中又多添了几分不堪回首的痛苦。于是乎,“肠断更无疑”但是惟一的结局了。这首词正是李煜入宋后“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真实写照。
全词与“多少恨”同调,取笔不同但取意同。这首词直接写作者深沉痛苦,描摹细致,语言直朴,较“多少恨”有更直入人心的感染力。
李煜诗词全集-李煜的词
下面是李煜诗词精选集李煜的词可以亡国降宋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风格绮丽柔靡,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哀婉凄凉,意境深远,极富艺术感染力!
浪淘沙令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蝶恋花
夜亭皋闲信步,
乍过清明,
渐觉伤春暮;
数点雨声风约住,
朦胧澹月云来去.
桃李依依春暗度,
谁在秋千,
笑里轻轻语.
一片芳心千万绪,
人间没个安排处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
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
相留醉,
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子夜歌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
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浪淘沙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秋风庭院藓侵阶。
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
晚凉天净月华开。
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浣溪纱
转烛飘蓬一梦归,
欲寻陈迹怅人非,
天教心愿与身违。
待月池台空逝水,
荫花楼阁谩斜晖,
登临不惜更沾衣。
子夜歌
人生愁恨何能免?
销魂独我情何限!
故国梦重归,
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
长记秋晴望。
往事已成空,
还如一梦中。
长相思
一重山,
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
相思枫叶丹。
鞠花开,
鞠花残,
塞雁高飞人未还,
一帘风月闲。
乌夜啼
昨夜风兼雨,
帘帏飒飒秋声。
烛残漏断频倚枕。
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
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
此外不堪行。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
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
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
沉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
教坊犹奏离别歌。
垂泪对宫娥。
浪淘沙
往事只堪哀,
对景难排。
秋风庭院藓侵阶。
一任珠帘闲不卷,
终日谁来?
金剑已沉埋,
壮气蒿莱。
晚凉天净月华开。
想得玉楼瑶殿影,
空照秦淮!
清平乐
别来春半,
触目柔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
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
路遥归梦难成。
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浣溪纱
转烛飘蓬一梦归,
欲寻陈迹怅人非,
天教心愿与身违。
待月池台空逝水,
荫花楼阁谩斜晖,
登临不惜更沾衣。
谢新恩
庭空客散人归后,
画堂半掩珠帘.
林风淅淅夜厌厌。
小楼新月,
回首自纤纤。
春光镇在人空老,
新愁往恨何穷?
窗力困起还慵。
一声羌笛,
惊起醉怡容。
呈郑王十二弟
东风吹水日衔山,
春来长是闲。
落花狼籍酒阑珊,
笙歌醉梦间。
佩声悄,
晚妆残,
凭谁整翠鬟?
留连光景惜朱颜,
黄昏独倚阑。
呈郑王十二弟
东风吹水日衔山,
春来长是闲。
落花狼籍酒阑珊,
笙歌醉梦间。
佩声悄,
晚妆残,
凭谁整翠鬟?
留连光景惜朱颜,
黄昏独倚阑。
虞美人
风回小院庭芜绿,
柳眼春相续。
凭阑半日独无言,
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前在,
池面冰初解。
烛明香暗画楼深,
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浣溪沙
红日已高三丈透,
金炉次第添香兽,
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
酒恶时拈花蕊嗅,
别殿遥闻箫鼓奏。
玉楼春
晚妆初了明肌雪,
春殿嫔娥鱼贯列。
凤箫吹断水云闲,
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
醉拍阑干情味切。
归时休放烛花红,
待踏马蹄清夜月。
更漏子
金雀钗,红粉面,
花里暂时相见。
知我意,感君怜,
此情须问天。
香作穗,蜡成泪,
还似两人心意。
珊枕腻,锦衾寒,
觉来更漏残。
(一题温庭筠作)
菩萨蛮
花明月黯笼轻雾,今霄好向郎边去!
衩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
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又
蓬莱院闭天台女,画堂昼寝人无语。
抛枕翠云光,绣衣闻异香。
潜来珠锁动,惊觉银屏梦。
脸慢笑盈盈,相看无限情。
又
铜簧韵脆锵寒竹,新声慢奏移纤玉。
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
雨云深绣户,来便谐衷素。
宴罢又成空,魂迷春梦中。
喜迁莺
晓月坠,宿云微,
无语枕边倚。
梦回芳草思依依,
天远雁声稀。
啼莺散,余花乱,
寂寞画堂深院。
片红休扫尽从伊,
留待舞人归。
长相思
云一緺,玉一梭,
澹澹衫儿薄薄罗,
轻颦双黛螺。
秋风多,雨相和,
帘外芭蕉三两窠,
夜长人奈何!
一斛珠
晚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
向人微露丁香颗,
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罗袖裛残殷色可,
杯深旋被香醪涴。
绣床斜凭娇无那,
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子夜歌
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
缥色玉柔擎,醅浮盏面清。
何妨频笑粲,禁苑春归晚。
同醉与闲平,诗随羯鼓成。
后庭花破子
玉树后庭前,瑶草妆镜前。
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
莫教偏,和月和花,天教长少年。
(或为冯延巳作)
渔父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又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蝶恋花
遥夜亭皋闲信步,
乍过清明,早觉伤春暮。
数点雨声风约住,
朦胧澹月云来去。
桃李依依春黯度,
谁在秋千笑里低低语?
一片芳心千万绪,
人闲没个安排处。
(一题李冠作)
更漏子
柳丝长,春雨细,
花外漏声迢递。
惊塞雁,起城乌,
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重幕,
惆怅谢家池阁。
红烛背,绣帏垂,
梦长君不知。
(一题温庭筠作)
柳枝
风情渐老见春羞,
到处芳魂感旧游;
多谢长条似相识,
强垂烟穗拂人头。
清平乐
别来春半,
触目柔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
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
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阮郎归
呈郑王十二弟
东风吹水日衔山,春来长是闲。
落花狼籍酒阑珊,笙歌醉梦间。
佩声悄,晚妆残,凭谁整翠鬟?
留连光景惜朱颜,黄昏独倚阑。
采桑子
亭前春逐红英尽,舞态徘徊。
细雨霏微,不放双眉时暂开。
绿窗冷静芳音断,香印成灰。
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
捣练子令
深院静,小庭空,
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
数声和月到帘栊。
捣练子
云鬓乱,晚妆残,
带恨眉儿远岫攒。
斜托香腮春笋嫩,
为谁和泪倚阑干?
三台令
不寐倦长更,披衣出户行。
月寒秋竹冷,风切夜窗声。
采桑子
辘轳金井梧桐晚,
几树惊秋。昼雨新愁。
百尺虾须在玉钩。
琼窗春断双蛾皴,
回首边头,欲寄鳞游,
九曲寒波不溯流。
长相思
一重山,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
相思枫叶丹。
鞠花开,鞠花残,
塞雁高飞人未还,
一帘风月闲。
<?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岳阳县筻口镇熊市中学:鲁启明
[内容提要] 该文通过考察李煜词与佛教信仰的关系,.从宗教哲学的角度探讨李煜词的思想意蕴和深度,认为李煜词表现的那种空幻感和悲苦感既是他人生的切实体验,也是词人从佛教教义出发的对人类普遍存在状态和意义的关注与探索,并指出了王国维先生“后主则俨有释伽、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之语的内涵.
关键词 李煜;词;佛光神韵
。 引言
在中国词坛中,有一位倍受瞩目而又颇具争议的词人-----李煜。在众多的词人中,他具有尊贵的皇族血统,但却被冠以“亡国之君”“骄奢淫逸”等诸多贬斥的词语。撇开李煜身上的政治枷锁,看他的词作,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李煜词作中兼有明显的佛教禅义。因此,探究李煜词作中的佛光神韵,将使我们在更深刻的层面上去理解李煜的作品,触摸到作品内在的艺术灵魂。该文通过考察李煜词与佛教信仰的关系,.从宗教哲学的角度探讨李煜词的思想意蕴和深度,认为李煜词表现的那种空幻感和悲苦感既是他人生的切实体验,也是词人从佛教教义出发的对人类普遍存在状态和意义的关注与探索,并指出了王国维先生“后主则俨有释伽、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之语的内涵.
一 佛教对其人生思想的影响
江南自古就有信佛之风,杜牧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唐自中主始,就与佛教结缘,流风所及,李煜也未能免。从幼年时代起,他就生活在一个信奉佛教的帝王之家,深受佛教思想的熏陶和浸润,佛教对其人生思想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和作用。
(1)、名号中的佛教意味
南唐后主李煜的信佛佞佛,首先从他的名号中即可得到鲜明的体认。李煜,初名从嘉,字重光,有钟隐、钟山隐士、钟峰隐者、钟峰隐居、钟峰白莲居士、莲峰居士等号。这些名号既见于史书的记载之中,也留存于后主的丹青题笔之上。
宋沈括云:“江南府库中书画至多。……诸书画中时有李后主题跋。然未尝题书画人姓名,唯钟隐画皆后主亲笔,题‘钟隐笔’三字。后主善画,尤工翎毛。或云,凡言‘钟隐笔’者皆后主自画。后主尝自号‘钟山隐士’,故晦其名谓之‘钟隐’,非姓钟人也。”《宣和画谱》云:“江南伪主李煜,政事之暇,寓意于丹青,颇到妙处。自称‘钟峰隐居’,又略其言日‘钟隐’。”又米芾《画史》亦云:“锦(钟)峰白莲居士,又称钟峰隐居,又称钟峰隐者,皆李重光自题号,意是钟山隐居耳。”又云:“后主有看经发愿文,自号莲峰居士。”
名号虽然只是一个符号,但其中所隐含的文化意味却是不容忽视的。从以上名号中,我们不难窥见李后主的厌世心理及其中所折射的佛教思想。以“隐士”、“隐者”为号,说明他向往隐士的生活,透露出他对现实的厌倦情绪。至于“居士”之号,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指处士,古代对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的称呼;一为佛教名词。梵文Grhapati,音译为“迦罗越”,意译为“家主”。原指古代印度吠舍种姓工商业中的富人,因信奉佛教者颇多,故佛教用以称呼在家佛教徒之受过“三归”、“五戒”者。据《维摩诘经》记载,维摩诘居家学道,即号称“维摩居士”。李后主以“居士”为号,主要取佛教之义,这从他号“白莲居士”、“莲峰居士”即可看出。白莲、莲峰,指代佛教中的莲社、莲宗。可见,李后主号“白莲居士”、“莲峰居士”,乃是自觉以佛教信徒而自居的,这从他在所作“看经发愿文”中题号“莲峰居士”也能看得出来。
^^(2)、信佛的家族
李煜出生于一个酷好浮屠的帝王之家。南唐烈祖李昪、中主李璟皆崇奉佛教,这对李煜的佛教信仰也就产生了深远而强烈的影响。
烈祖李昪之父名荣,据宋陆游《南唐书》卷1《烈祖本纪》记载:“荣性谨厚,喜从浮屠游,多晦迹精舍,时号李道者。”李昪有二姊,亦曾投寺为尼。”李昪父、姊皆信佛,他自己也从小托身佛寺,自然会受到佛教思想的深刻影响,登上帝座后,李昪更是信佛有加。在建造佛寺、招延僧侣、写经译经、推广佛教诸方面都付出了较大的精力和物力。
中主李璟也继承了其父的佛教信仰。据宋江少虞记载:“徐铉不信佛,而酷好鬼神之说。江南中主常语铉以‘佛经有深义,卿颇阅之否?’铉曰:‘臣性所不及,不能留意。’中主以《楞严经》一帙授之,令看读,可见其精理。经旬余,铉表纳所借经求见,言曰:‘臣读之数过,见其谈空之说,似一器中倾出,复人一器中,此绝难晓,臣都不能省其义。’因再拜,中主晒之。后尝与近臣通佛理者说以为笑。”可见中主既自通佛教精理,又曾劝勉臣子读经习义。中主与禅僧的交往也较为密切。 “僧文益,余杭鲁氏子也。……元宗重其人,延住报恩院,赐号净慧禅师。保大末,政乱国危,上下不以为意,文益因观牡丹,献偈以讽曰:‘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何须待零落,然后知始空!’元宗颇悟其意。交泰元年得疾,元宗亲加礼问1。”又载:“僧无殷,福州人,……元宗召而问曰:‘师从何处来?’无殷曰:‘禾山来。’曰:‘山在甚处?’无殷曰:‘人来朝凤阙,山岳不曾移。’元宗重之,诏居东都样光院。”又载:“僧应之,本王姓,其先闽人也,能文章,习柳氏笔法,以善书冠江左。后因元宗称赞:‘是深得公权之法者也。’应之书名,由是益振。”此外,受到中主延纳和礼待的僧侣还有休复、木平等。从中主与佛徒的交往事迹中,可以看出,讲究机锋顿悟的佛理样思对其影响尤为显著。
^^(3)、沉溺于礼佛的皇帝
李煜的信佛佞佛,既贯穿他的整个生命历程,也就有着种种突出的表现。为了提倡佛教,后主于在位期间大力崇修佛寺,广度僧侣。即使是在南唐风雨飘摇、国库空虚之际,仍不遗余力地从事扶持佛教的事业。
后主与禅僧的交往也更为频繁而密切。在与这些样僧的交往中,后主对佛理禅思的体悟自然也会大有长进。李后主所交游礼待的佛徒中,以南样五宗之一的法眼宗禅师为最多,受其影响也最大。
在日常生活中,后主礼佛拜佛也极为虔诚。首拜佛以至于形成“瘤赘”,可见其工夫之深、信奉之笃也。后主工书善画,画佛像、写佛经也是他喜爱的日常课业。后主如此信佛佞佛,影响所及,以至南唐诸臣亦多信佛,如曾任潭州节度使的边镐,人称“边罗汉”、“边菩萨”、“边和尚2”;又如中书舍人张洎,更以谈佛为迎逢,每次觐见,必论佛经,因而得宠3。
后主佞佛几至狂惑,不仅耗费财力,而且荒逸国政。因此大臣中有识见者遂起而进谏,奈何后主已无心听纳忠言。后主终于因佞佛而付出了亡国的沉痛代价。南唐之亡,虽为大势所趋,但也与后主的佞佛不无关系。据宋张邦基《墨庄漫录》记载,后主在城破国亡之际还在祈求佛祖的保佑。佛力终于难挽南唐灭亡的命运,然后主似乎并没有因此而丧失对佛祖的崇信。
李煜之所以如此信佛佞佛,究其原因,一则是出于家庭的影响,二则是由于国事的衰危,三则是因为个人性格和经历的缘故。深远的家庭宗教信仰对李煜的影响,已见于上文所述。至于国事的衰危给李煜所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也是显而易见的。当李煜即后主位之日,已是宋王朝建国之时。李煜在位15年,南唐皆对宋称臣。尽管如此,来自宋朝的威胁依然日甚一日。在这种危苦的政局和忧患的心理背景下,李煜期求借佛教以为麻痹和排遣,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对此,李煜曾自剖心迹曰:“孤平生喜耽禅学,世味澹如也。先帝弃代时,冢嫡不天,越升非次,雅非本怀。自割江以来,屈身中朝,常恐获罪,每想脱屣,顾无计耳4。”这段自述应该是发自肺腑,真实可信的。至于个性与经历,也不可忽视。李煜生性儒雅懦弱,多情善感,真率任性,不善机诈,其父辈们因争权夺利而相互残害的景象令他对政治颇为厌恶,而生活中爱妻的早逝、幼子的天折、兄弟的分离等等,也给他带来一次又一次的感情打击,使他强烈地感受到不可避免的“人生愁恨”,这也是促使他信奉佛教以求解脱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李煜既如此信奉佛教,那么对他的文学创作也深有影响。
二佛教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1)、对真我的追求
李煜,25岁嗣位南唐国主,39岁国破被宋军所俘,囚居汴京三年,被宋太君赐药毒死。今存词三十余首。他多才多艺,诗文书画音乐,均有很高造诣。其词在题材内容上前后期虽有所不同,但无论前期后期,又有其一贯特点,那就是“真”。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阅世甚浅的词人,始终保有较为纯真的性格,在词中一任真实情感倾泻,而较少有理性的节制。正如佛陀发现的八正道中“正念”所说的要注重自己的苦乐感受。他的后期词写亡国之痛,血泪深情,前期词写宫廷享乐生活的感受,对自己的沉迷与陶醉,也不加掩饰,如《玉楼春》:
晓妆初,明月雪,春殿滨娥鱼贯列,笙萧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栏杆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归。
李煜词的本色和真情性,在三方面显得很突出:一、真正用血泪写出了他那种亡国破家的不幸,非常感人;二、本色而不雕琢,多用口语和白描,词篇虽美,却是丽质天成,不靠容饰和辞藻;三、因纯情而缺少理性节制。他在亡国后不曾冷静的自省,而是直悟人生苦难无常之悲哀:“人生愁恨何能免”,“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自是人生长恨水常东”,把自身所经历的一段破国亡家的惨痛遭遇泛化,获得一种广泛的形态与意义,通向对宇宙人生悲剧性得体验与审视。王国维说:“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5”正是李煜以其纯真,感受到了“人生长恨”、“往事已成空”那种深刻而又广泛的人世之悲,所以其言情的深广超过其他南唐词人,如: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
词中不加掩饰的流露出故国之思,并把亡国之痛和人事无常的悲慨融合在一起,把往事故国朱颜等长逝不返的悲哀,扩展的极深极广,滔滔不尽。一任沛然莫御的愁情奔涌,自然汇成“ 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景象气势,形成强大的感染力。著名的《浪淘沙》也是写他对囚徒生活的不堪和无限的故国之思。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裘不耐五更寒。梦离不知身是客,一响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从生活实感出发,抒写心底的深哀巨痛。“流水落花春去也”美好的东西总是不能常在,“别时容易见时难”,有扩展为一种普遍的人生体验。也是寄慨极深,概括面极广,能引起普遍的共鸣。
(2)、对苦难的理解
王国维说了,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感,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单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这句话说得很妙了,李后主一个亡国之君,王国维说他居然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如果从释迦、基督的宗教的哲理来说,李后主就是个罪人,他一天到晚耽溺在酒色之中,笙歌享乐之中。他没有解脱,他没有政务,他没有从他罪恶之中脱出,他怎么能担荷我们人类的罪恶?所以这句话王国维是个比喻,就是说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的时候,耶稣说,我是为众人的罪恶而死的,用我的鲜血洗尽了所有人的罪恶,释迦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我不度众生我誓不成佛。我愿意担荷,我愿意为众生的痛苦,众生的罪恶而担荷。李后主不是一个宗教的教主,不是释迦,也不是基督。王国维说的是什么?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我们的悲哀,都有我们的痛苦,都有死生离别,而李后主把我们所有的人类的悲哀都写出来了,这是王国维的比喻的意思。不是说它就担负我们的罪恶,就是说他一个人把所有我们众生的悲哀都写出来了,李后主怎么把我们众生的悲哀都写出来了。
我们先看他一首小词《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他不是写的所有的人类嘛,是人生,不是个人,是他整个的人生。为什么这首小词能够写出我们整个的人类的悲哀?你看他怎么写的,这么短的一首小词,能够写出我们所有的人类的悲哀。“林花谢了春红”,李后主这个人真是个天才,这么简单,这么直接,而他真是掌握了要点。他用那么浅白的话,没有雕章琢句,没有用什么古典,什么典故,什么历史,没有。“林花谢了春红”,这六个字真是写得好。“林花”满林的花,都谢了,“谢了”是已成的事实,完全凋谢了,林花就谢了,“谢了”如此的大白话,而“谢了”两个字包含了这么深的悲哀,完全凋零净尽了。满林的花都凋零净尽,什么花?林花谢了,林花谢了是春红,春天是最美好的季节,红是最鲜艳的颜色。充满了生命的,那么鲜艳的颜色,这么美好的春天的红花。满林的花,“林花谢了春红”,真是“眼见它起朱楼,眼看它宴宾客,眼看它楼塌了”。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三个字,是他的感觉,为什么这么短暂?这么美好的生命,为什么如此之短处无常?太匆匆,多么白话的简单的三个字。里边有两个是叠字“匆匆”,真是太匆匆,你除掉了这么白话简单的“太”字,你还没有办法可以形容,真是太匆匆。这“太匆匆”三个字,充满了他的惋惜和悲哀,“林花谢了春红”,真是太匆匆,这是说到我们的生命是短暂无常,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尽的,都是短暂的。所以林花岂止是谢了春红,太匆匆,你还无奈,朝来的寒雨是晚来风。那花开本来花无三日红,本来也许只有三天美好的日子。凡是在诗词里边朝暮的对举的,都是周边普遍的意思。不是说早晨有雨就没有风,晚来有风就没有雨。所谓朝来寒雨晚来风,是朝朝晚晚雨雨风风,你在短暂的人生之中,你经过了多少悲欢离合,你经过了多少死生离别,所以无奈朝来寒雨是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你看今天那树上的几朵残花,那红花的颜色,像女子胭脂的脸,花上的雨点,就像女子的胭脂,脸上的泪痕。胭脂泪,相留醉,像美人一样的花,带着她的胭脂上的泪点,她流泪,为她喝一杯酒。就是冯正中说的“日日花前常病酒”,就是杜甫说的“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今天还有这朵花,你为什么不为它喝一杯酒了?也许明天连这朵花都没有了,所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什么时候这个花再回来?你说不错,明年。明年还有花开,可是古人的诗说得好了,还不是古人的诗,王国维的诗,说“君看今日树头花,不是去年枝上朵”。你看今年树上又开花了,那不是去年的花了,去年的那个花的生命永远再也不回来了。所以胭脂泪,相留醉,真是几时重。他这么短的一首词,写尽了我们人生的所有的悲哀,所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也是无可挽回的,“人生长恨水长东”,所以这是王国维说的李后主俨然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的意思。因为他写出来所有的,我们生命的短暂,这样的悲哀和痛苦。
(3)、寻求精神的解脱
现实的困窘使李煜只有在艺术的广阔天地中才真正找到快乐与自由,在精神上寻觅到归宿。李煜在风雨飘摇中登上了南唐国的皇帝宝座。这对于既缺文韬又乏武略的书生来说,不啻是历史同他开了个莫大的玩笑。真谓“南朝天子多无福,不作词臣作帝王。”命运偏偏与这个只会舞文弄墨风流倜傥的才子作对,硬是强人所难地把他推上了皇帝的宝座。在《即位上宋太祖表》中,他就表达了对命运这种安排的无奈。“臣本于诸子,实愧非才,自出胶庠,心疏利禄。被父兄之荫育,乐日月以优游。思追巢、许之余尘,远慕夷、齐之高义……徒以伯仲继没,次第推迁。”
李煜自少年起,就只潜心于文章典籍、琴棋书画。皇室内部的王位之争更让他看到政治的凶残育黑暗,而喜欢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生活,憧憬隐居世外桃源,以摆脱烦恼。为此,曾自号钟隐、别号钟山殷隐士、莲峰居士、钟峰白莲居士等。在《病起题山舍壁》、《病中书事》中叙述自己不求闻达,超然名缰利索的闲情乐趣。对帝王生活的厌倦,对自由的向往表达在他的两首《渔父》词中: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依有几人。
一棹春风一个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酝,万顷波中得自由。
“一壶酒,一竿身”的简单生活与自在情趣,“花满渚,酒满酝”,“一叶舟”,“一轻钩”,而“万顷波中得自由”。渔父脱离尘世得纷扰,在自然中超脱而得到精神上得富有。这是住在深宫内苑,目睹政治纷争得李煜所向往的自由啊!
政治,权力的象征,从其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抢夺与占有,统治与操纵,纪律与约束,服从与命令;而艺术注重自由与洒脱,不羁与桀骜,呐喊与狂放。两者的矛盾使李煜在现实面前无能为力。况且,在天下“分久必合”的严峻形势和历史大浪的淘洗下,方兴未艾的北宋成了完成统一大业的执行者,而内外交困的南唐难免于灭亡。这半壁江山岌岌可危的形势下,即使像南唐开国国主李昪那样的英主也难以力挽狂澜,何况“剩于末世运偏消”的李煜仅仅是一个被宋太祖嘲讽为“好一个翰林学士”的文人呢?且像李煜这样的文人哪里能与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宋太祖相敌呢?
客观与主观的原因使得即使李煜想与现实抗争也是徒劳。在政治上,他注定是个失败者。于是他只能选择逃避他无法解决的现实纷争,在诗文中遨游,在声色中忘忧,在佛禅中超脱。宿命注定他一面对现实就会痛苦,个性中的软弱又让他不敢承受现实的残酷,所以只有逃离。然而始终逃不过历史安给他的位置。悲夫!因此,词人带着一种深深的忧愤与疑问,带着一种无法解脱的悲苦和哀愁,带着自己理想破灭的绝望与哀怨,去纵情生活,及时行乐。他甚至颓唐地说:“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鸟夜啼》)。人生世事有如转烛飘蓬,到头来只剩得“心事数茎白发,生涯一片青山”(《开元乐》)。
政治上,李煜是失败的,但在文学上,他却作为一代词宗,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可以说佛教思想的熏陶和浸润,在一定程度上是他灵感滚滚而来的源头。因此,了解李煜与佛教之间的不解之缘,对于我们理解李煜的作品,触摸到作品内在的艺术灵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
①《十国春秋》卷33《南唐列传》
②马令《南唐书》卷11《边镐传》
③彭元端《五代史传》卷62引《续资治通鉴长编》
④《十国春秋》卷引《列传》
⑥ 《人间词话》十五
。
湖南师范大学
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专业:汉语言文学 编号:394
考籍号:3374070140 姓名:方利
题目: 指导老师:蔡镇楚
通讯地址:岳阳县筻口镇中心小学
邮编:414113 电话:13874015011(07307373616)
李煜和李清照后期词的比较 - 毕业论文
摘 要
李煜为南唐后主,“词中之帝”;李清照为宋代才女,“婉约之宗”。李煜和李清照作为词史上的两位大家,都经历过国破家亡的`历史剧变,因此其后期词在题材选择、言情体物、语言运用、审美追求方面存在着趋同性,显示出两位词人的传承关系。当然,2人毕竟是异代异性词人,他们所处时代、身份地位、遭遇命运都不相同,因而2李后期词在审美心态、文化内涵,以及艺术表现方面又体现出明显的不同,以其独特的艺术个性显示出持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李煜;李清照;后期词;异同
ABSTRACT
After Li Yu is the Southern Tang Dynasty advocates, “in word emperor”; Li Qingzhao is the Song Dynasty talented woman, “composed ancestor”. Li Yu and Li Qingzhao took in the word history two everybody, experience has perished the historical drastic change which the country ruins a family, therefore it’s later period word in the theme choice, loves the body, the language utilization, the esthetic pursue aspect exists hastens the homogeneity, demonstrates two excellent poets inheritance relations. Certainly, two people are the different generation of opposite sex excellent poet after all, they locate the time, the status status, the bitter experience destiny are not all same, thus two Li later period the word in the esthetic point of view,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s well as the artistic performance aspect manifests the obvious difference, demonstrated by its unique artistic individuality lasting does not fade artistic charm.
Key words: Li Yu; Li Qingzhao; Later period word;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李煜词《虞美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和李煜生平。
2.在诵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3.学生自己能说出李煜在词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研读、品味词的语言和意境。
三、教学方法:诵读、品味,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流程:
(一)词的知识介绍
1、词的概念:词是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词的名称因其特点又称曲子词、长短句、乐府、诗余等。
2、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
3、词的发展历程: 产生于唐代、发展于五代、大盛于宋代、衰于南宋末。
4、词派按一般可以分两派:
豪放派: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陆游等
婉约派:柳永、秦观、李清照 、姜夔
(二)创设情景
1、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几多愁》(《虞美人》),让学生初步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2.李煜生平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锺隐、莲峰居士等,中主李璟第六子。他天资聪颖,好读书,又喜佛教。文章、诗、词都精通。洞晓音律、工书、善画,尤精鉴赏,是一个相当全面的文学艺术家。李煜二十五岁(961)继承父业做南唐国主,史称后主,四十岁(976)时被宋灭国,俘至汴京;九七八年即宋太平兴国三年的七月七日,即李煜四十二岁生日时,被宋太宗使人以牵机药毒死,结束了悲剧的一生,但是他的词在文学史上却享有崇高的声誉。
(三)研习《虞美人》
1.整体感知,把握感情。
①学生根据歌曲几多愁自己朗读全词,注意节奏、语气、感情等。
②然后听录音朗读,划出朗读中的停顿、重音等,纠正自己朗读中的失误。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③学生根据自己对这首词的体会,单独再朗读全词。
2.文本探究
①“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李煜被俘押在北宋汴京,失去了帝王之尊,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没有人身自由,春花秋月这样的美景会引起他对往事无尽的回忆,勾起他的烦恼。“往事”既有与大小周后的恩爱、歌舞宴乐的快乐,也有对听信谗言错杀忠臣,小人误国的悔恨。这句话问得不合常理,却又在情理之中。(意图: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内容,理解景物对抒发感情的作用)
②“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又东风”点明时光又过了一年,他离开故国,囚禁汴京已过一年。时光流逝,岁月匆匆,且与开头词句相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春风相同,景物相似,但自己的处境已是天壤之别。(意图: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虚词的表达作用。)
③在新的一年的春风之中,作者为什么说:“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明确:“不堪”为不忍心之意。词句意思是作者说他不忍回首月明之中的故国。与前句相联系,春风之中,月明之下的南唐故国一定是风景怡人,可自己再也无法欣赏,同时也表现了他深切的亡国之痛,也表达了他想见而不得见故国江山的沉痛心情,这也即“不堪”之意。(意图:让学生理解愁苦的根源——亡国之痛。)
④有的版本认为“应犹在”为“依然在”,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明确:“应犹在”好。因为“应犹在”表示一种推测、不肯定的口吻,这和李煜离开南唐已有两年的处境是一致的,和“只是朱颜改”一起表现了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南唐故国的眷恋之中的辛酸,突出的是物是人非之感;而“依然在”则是十分肯定的语气,在体现某些变化的程度上稍弱一些。(意图:探讨语言内涵,只要学生言之成理,体现出物是人非之感即可,不做唯一、绝对化判断,旨在激发学生探究词句的意蕴,非有一个标准答案。)
⑤欣赏、品味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好在哪里?
这两句写了愁的多,而且绵绵不断。以比喻、夸张、设问等修辞综合运用,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九个字,一气呵出,就像作者把内心愁情喷涌而出,把愁情的深度和力度表达了出来,并赋予抽象、无形的愁以具体的形象并且可感。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说,此句可作李煜词的评语,盖因李煜词中愁情如是者多矣。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也是对李煜词感人的最好阐释。(意图:通过名句赏析来体会词中语言的表现力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⑥全词作者是怎样表现自己的愁情的?都表现哪些愁思?
明确:①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人生短暂、物是人非,富于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与“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形成对比,一脉相承,强调了宇宙自然无穷与人生岁月之短暂。如此回环往复,写出了词人心中的波涛起伏和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②运用比喻、夸张、设问等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愁思如江水汹涌,连绵不断。 ③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如“春花秋月”、“东风”、“月明”、“雕栏玉砌”、“一江春水向东流”等景物对表现李煜的愁绪都有重要作用。作者通过以上方式来表现了李煜对往事的哀悔、物是人非的感慨和亡国之痛,这些愁思之中亡国之痛之根本,是哀悔往事、物是人非之感的基础。
(意图:通过梳理、总结全词,让学生理解、把握词人的艺术手法,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课堂小结
李煜亡国之后,由于身份地位的变化,词作中以表现故国之思、亡国之痛为主要内容,写出了震撼人心的词作,这正是“亡国之音哀以思”,他的词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淳朴的感情,引起许多人的感情共鸣。以清新、白描的语言表现浓重的亡国之愁,形成了李煜词独特的风格,使他成为我国古代词史上一流的大家之一。王国维《人间词话》云:“词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这句话既准确地概括评价了李煜的词史地位,同时也盛赞了李煜以自己的亡国之愁为主要抒写内容,在词的内容上及词史上的开拓性贡献,《虞美人》就是其代表作之一。
再次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几多愁》。
(意图:肯定李煜后期词的成就,对作者进行总体把握,与前面的作者介绍相呼应,并让学生在歌声中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
(四)延伸拓展
阅读李煜的另一首词,完成作业: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乌夜啼》)
1、课外诵读并背诵这首词。
2、以语言为切入点,进行语词、意象分析,以活页作业形式,写出对这首词的鉴赏性文字。
★ 李煜诗词
★ 七夕念李煜作文
★ 李煜有名的诗词
★ 李煜英雄杀语录
★ 李煜的经典诗词
★ 李煜优美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