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开往远方的列车诗歌(共含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xuyudg513”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亲昵着铁轨
隐约着心结
律动,律动
绪语轻歌
在水一方
有春天等我
没有课本
没有书桌
橡皮,可擦笔
擦不去的痕迹里
你我画着操场
奔跑如昨
鸣笛着梦想
背负着生活
平行两条轨
岔路很杂,很多
有精彩的一隅
有失落的一刻
不要读错了规则
因为
列车长只有一个
驶过梅乡,兰亭
驶过竹林,菊坡
无论风,霜,雨,雪
没找到句点的站台
请不要负了相约
《开往远方的列车》教学设计
一、引入
火车
二、提问(30分钟)
PPT绘本故事《开往远方的列车》
1、封面:远方在哪儿?封面上的两个孩子是谁?他们要做什么?(回家或其他)
2、讲故事:故事中的人物——分析“我”的心理活动,看PPT的过程中不断讨论,分析。
三、实践(20分钟)
模拟表演:老师在教室里设置一列火车,按照绘本准备相应道具,邀请孩子们一一乘坐。
四、提炼主题
1、渴望:孩子们都渴望一个幸福的家。
2、学会担当:如果是像玛丽安这样的孩子,承担起自己的生活。
3、寻找家园:成年人,寻找自己内心的'家园。
4、希望:有时候我们得到的比我们原先想要的更好。
5、学会等待: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们可能都经历过等待,看到别人被选走,这个时候我们要学会等待。因为属于我们自己的远方站会在那里等着我们,而刚好就是我们想要的,适合我们的!
6、失去: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虽然玛丽安没有等到妈妈来接她,但她可能得到另外一个完整的家,得到另外一对爱她的父母。
7、尊重,生活,生存,珍惜------
五、联系生活
1、在生活中自己的相关经历:幸福美满,类似故事角色
2、名人故事:林肯《草原上的小木屋》
六、写作要求
1、故事梗概,名人事例
2、抓住关键情节、人物,提炼主题。
3、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思考。
《草原上的小木屋》书中描述罗兰一家离开威斯康星大森林,坐着篷车迁徙到堪萨斯大草原的经过,这正是当时美国国西部垦荒者的典型写照。这次搬家,罗兰一家惊险万分地渡过涨水的河流,到了大草原以后,他们也曾遇到印第安人,并遭受狼群包围、草原大火以及热病的侵袭,但最后他们还是住进了爸亲手所盖的小木屋中,在草原上度过了一段靠打猎维生的甜美时光。
它的作者是罗兰·英格斯·怀德。罗兰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费了十年的心血完成了《小木屋》系列小说。这套书记录了在美国西部拓荒热潮中,罗兰从两岁开始,就跟着爸爸妈妈四处迁移,艰苦开拓;直至拥有幸福生活的人生经历。凭着这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小木屋》,罗兰成为美国儿童文学作家“梦之队”的成员(槐尔特,E.B.怀特,苏斯)。
张馨月
学生第一次接触绘本,对绘本阅读方法不太了解,绘本特点不清楚,这些都需要教师引导,因此课上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但是因为故事本身情节曲折、生动感人,因此学生们学起来兴致很浓。
十四个个性迥异的孤儿乘坐“孤儿列车”去寻找“家”。有的孩子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充满爱的家,而有的孩子只是重新开启了悲剧的大门
女孩玛莉安一直坚信妈妈一定会等待她,但是,残酷的'现实使她的梦想支离破碎。
她没有见到妈妈,她的妈妈不仅没有等她,而且她根本不知道妈妈是否要等她。或许她妈妈不知道,或许不想要,或许已经不在人世。对于一个垦荒者来说,一切都有可能。
虽然玛莉安没有找到妈妈,但一对和蔼的老夫妇――白洛克先生和太太收留了她。
在西部风沙的洗礼下,玛莉安一定会幸福终生。
垦荒者在美国一直都是很“有名”的。西部垦荒者身上总有一股倔强和惊人的毅力。比如我们读过的《草原上的小木屋》的作者罗兰,她的父亲带着全家去了大西部。她的家人,尤其是她的父亲,性格都有一些倔强。还有林肯总统,他一直坚持“半工半读”,最终,在无数次失败后,成为了总统。我相信,玛莉安一定会有所成就。
这本书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充满爱的、凄凉却又美好的故事。
就像冰心老人说的:“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这是一列北京开往西部城市的列车,途经好几个城市,一路上上上下下的人很多。
车到张家口,上来几个乡下人模样的乘客——这不是歧视,我也是乡下人,城乡之间的差别,大概是永久性的差别。他们从过道里经过,问“这里有人吗?”对方说“有。”他们就到别处去了。他们拖着垃圾一样的行李,在过道里寻找属于自己一个位置。但是没有。一个老妇人——不,其实她并不老,顶多50岁,如果在城里,如果保养的好些,如果有知识有修养有经济基础,她应该是风韵犹存。因为她长得并不丑。但她是乡下人。她形容憔悴,面色倦怠,衣服也不整洁,所以就显得特别老。现在,她伫立在过道的座椅旁边,斜倚着身子,东张西望,在寻找哪里有空座位。“十一”还不到,车厢里其实并不太挤,可她就是找不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座位。因为她是乡下人。因为她老。还因为她不太会说话。假如她是一个城里人呢?那肯定就不一样了。这样的情形我看到过,那些外表整洁形象体面的城里人上车后,言辞优雅地询问对方,之后就落座了。还是在这趟列车上,我多次看到一些年轻漂亮的女子上车后,没有座位,她们就和列车员聊天,聊着聊着,就坐到乘务室去了。但她是个老妇人,她没有这个资本。她问了好几个座位都说“有人”,就一直站着。
我不能不说这就是歧视。是对贫穷、衰老、丑陋的歧视。这是人性的丑恶之处。那个老妇人衣着很陈旧,甚至有些脏,好像有些日子没洗的样子。这和这个车厢里的色调极不协调。她的男人——我猜想是——他面色黧黑,头发灰白,相貌比她更老一些。他个子很高,近一米八几的样子,很瘦,说起话来和笑起来都显得很拘谨。他从列车的另一个车厢里走过来和女人说话,很着急的样子,像是把什么东西搞丢了。女人和男人小声争辩着,互相抱怨。这时,一个女孩子走过来,说你咋就忘了呢!急得要哭的样子。我想大概是他们的孩子了。三个人就在车厢里手足无措的相互埋怨着,想办法。
男人比女人更有主意,他和女儿商量着怎么去取。车厢里的人也在七嘴八舌给他们出主意想办法。近座的一个女孩子显得很有主见的说,不太重要就不要了呗,还不够来回折腾呢!要不就叫他们给寄过来吧,也花不了几个钱。“不行,一定得回去取。”女孩很着急,不容辨置的说。女孩急得要哭的样子。那就一个人下车返回去取吧!邻座有人建议说。还有人说车票三天内有效,现在下车返回,明天还可以坐这趟车回来等等。父女俩商量了一下后,找列车长签字去了,女人就更加愁苦的倚着座位等待。
那种黧黑的脸膛,是长年累月在外面风吹日晒所致。我的好多亲朋好友都是这种脸膛。看到这些脸膛,我的心就有所悸动,我就想到自己的人生历程。我就想到自己在山中放牧的日子和在乡下劳作的情景。我就止不住有一种感慨和心痛。那个女孩长得真好看,喜怒哀乐都表现在脸上,不加掩饰。过了一会儿,父女俩回来了,男人和女人说了几句话,就转身向邻近座椅上的一个男子说,能不能借你的手机打个电话。“我给你电话费钱。”男人说。那人把手机拨通了,递给女孩。没人接。女孩又查了一个电话号码,拨通了,把事情说清楚了。“里面有钱呢!”女孩不耐烦的对电话那头说。
我不知道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我不知道能否帮得上他们,我就一直默默的关注着事态的发展。我想,要是那个人不把手机借给他,我会主动的把手机递过去。我还在想,车厢里要是有人倡议捐助,我会毫不犹豫的捐点钱给他们。但我没有、也不能把座位让给他们。在这趟列车上,几年来,我做过好几次类似的事情,结果是把我弄的很尴尬,很被动。我还有三千里的长路要走。
这是一列北京开往西部城市的列车,途经河北、山西、内蒙古、宁夏等好几个省市,一路上上上下下的人很多很多。
本文作者:周步(公众号:南粤作家)
开往春天的列车诗歌
太阳暖暖的透过车窗,冬季的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
此时,疲惫是一种惬意,是一种懒洋洋的幸福感。
思绪随着车身的前行颠簸起伏,想你是否存在了列车的惯性,总使我超过相约的地点?
早晨8点的太阳啊!
那是一种什么颜色?足以让双目承受了光芒,驱散一切暗影。
微笑是从心中生长开来的花朵,追逐着时光,在不知不觉间忘记呼吸。
可以伸出手,用来减少这色彩对视觉造成的冲击,阻挡如此暧昧的问候。
任思想置身在初恋的甜蜜里,一脸忍俊不禁的傻笑。
列车向南一分秒,我靠近你一个天涯。
太阳,心跳,时速!
季节穿过树尖,和高的建筑物的间隙。坦然而不留痕迹。
温暖和暗淡在脸上交替,一同感受岁月起伏。用车轮摩擦的花火来证明前进的事实。
旷野是充满战斗力的呼喊,心情在车速的驱动下开始奔跑。
真的遇见了田野,遇见一场雪天里的婚礼。
那不够一望无际的麦田,也在用奔跑的速度扑向春天。
而此刻,我在窥视霜雪下的'绿色,是否跟我有着一样幽怨脸孔?
一样幸福的细数不易被人发现的白发?
还有这一列车美妙的不安,紧张却还翘望的幸福!
当生命以飞翔的姿态进入视线,让我想起童年的追戏,更有青春无惧的竞争和背叛!
终是以一个点的形式消失在不够蓝的远天里!
闪过的泪水早已碎成一地泥土,抵达作为一段路结束的开始。
书评《开往远方的列车》
胡朋蕾 小胡老师爱绘本
开往远方的列车,这个远方是在哪里呢?这个名字正如封面中两个女孩的脸,模糊而又疑惑,既有期待又有无奈。
一批“圣克里之家”的孤儿在卢小姐的带领下,乘着火车开往西部,寻找可以收养他们的家庭。他们的身世已经够可怜了,但还要被陌生的家庭收养,他们每到一站都要站成一排,就像是商品一样被人挑来捡去,甚至指手划脚,他们没有权利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家庭,只能作为被选择的对象。倘若遇到善良的家庭,那他们真的是很幸运的,可是幸运儿又有几个呢?有的家庭收养这些孤儿就是为了干些苦力,甚至当成奴隶一般,可想而知,他们是身不由己,却又丝毫没有反抗的余地。
玛莉安是里面的主人公,被妈妈留在了“圣克里之家”,编了一个“先去西部开创新的生活后再回来接你”的谎言,承诺圣诞节之前回来。玛莉安信以为真,留下了粘在妈妈头发上的白色羽毛,一直等着。
好几年过去了,妈妈没有出现,但玛莉安依旧认为妈妈一定会来,现在不用等了,因为他们要去西部了,她料定妈妈会来路上等她,开始每一次的停站,她都看到了失望,没有妈妈,而且也没有家庭愿意收养她,她的处境比丧家之犬还要悲哀。一个小女孩,面对被妈妈抛弃,被收养的家庭无视,仿佛整个世界都在嫌弃她,她的内心得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坚持下来!
最后一站“远方站”到了,她看到了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她确定这不是妈妈,但是她却从白太太的眼神中看到了妈妈般的温柔,仿佛白太太是最了解她的人。玛莉安是幸运的,在最后一站她虽然没有看到妈妈,却意外地遇到了如妈妈般慈祥、善良、温柔的白太太,最后一个画面定格在玛莉安的微笑,这个微笑告诉我们她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家。正如白太太说的那句话:有时候,你最后得到的会比你原先想要的更好。
玛莉安经历了各种打击和嫌弃,最终找到了一个不错的归宿,她是一个幸运儿,但之前被选走的人还有更多即将被收养的孤儿,还有流浪街头的孤儿,他们的命运又有几个能有玛莉安这样的幸运?
也许只有对比才能发现幸福,看到了别人只能光着脚,才发现自己能穿上鞋是一种幸福;看到别人只能坐着轮椅,才发现自己有一双健全的腿是一种幸福;看到流浪街头的孤儿,才发现自己有爸爸妈妈是一种幸福。
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发现自己的幸福,珍惜自己的幸福,因为你所拥有的也许正是别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奢求。
公众号:小胡老师爱绘本
★ 远方的诗歌
★ 故乡与远方诗歌
★ 家在远方诗歌
★ 远方的你诗歌赏析
★ 火车开往冬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