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诗品味年文化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一忘皆空

下面给大家分享读古诗品味年文化(共含12篇),欢迎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一忘皆空”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读古诗品味年文化

篇1:读古诗品味年文化

读古诗品味年文化

春节是中华民族众多节日中最绚丽多彩的节日,炎黄子孙一代一代的承传积淀,形成了丰富的春节文化。古今诗人笔耕不辍,留下了大量美妙的吟咏春节的诗句。北宋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总把新桃换旧符”诗句,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幼皆知。

清代蔡云的“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太平甲子非容易,新历颁来仔细看”,描写的是腊月廿三“过小年”扫尘的情景。晚清罗照隐的“一盏清茶一缕烟,灶神老爷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展示的是农村祭祀风俗。唐代诗人来鹄的“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描写了春节庭前放爆竹的场面。古诗“竹器蒸笼热气高,儿童呼母要年糕;方块拿去待宾客,尖角留来哄儿曹”,渲染了农村过年蒸年糕的欢乐气氛。清代筱廷的“一餐年饭送残年,腊味鲜肴杂几筵;欢喜连天堂屋内,一家大小合团圆”,分明是一幅合家欢聚吃夜饭的风俗画。明代叶颢的《春节》诗“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实现了春节喜饮屠苏酒的风俗。明代文徽明的《拜年》诗“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之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则是当时拜年送“贺年卡”的情形。清《压岁钱》诗“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再现了孩子们拿到压岁钱时的喜悦心情。

春节,人们最看重的是合家团圆、除夕守岁。难怪诗人吟咏的春节诗中,不少是对除夕守岁有感而发的.。南北朝诗人徐君倩的《共内人夜坐守岁》诗:“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恃晓光摧”。诗人与妻子一起守岁的喜悦心情跃然纸上。唐代杜甫有“守岁阿成家,椒盘已颂花”之吟唱。孟浩然在《岁除夜有怀》诗中有“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之感受。唐代史青的《除夕》诗:“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道出了除夕守岁,送旧迎新,既怀着留恋,更充满期待和希望的心境。宋代苏轼的“儿童强不睡,相守夜天哗”,再现了当时的守岁场面。除夕守岁,合家团聚之时,最能撩拨人们的思乡之情。唐代白居易的《客中守岁》诗:“守岁樽天酒,思乡泪满巾”,就流露了思乡的伤感。清代蒋士铨的“爆竹声中岁两更,怀乡思母岂无情”充满了远方游子的思愁。

春节,在古代一些名人志士心中别有一番情调。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被元军囚于狱中的那年除夕之夜,写了一首《除夕》诗:“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抒发了以身殉国的高尚情操。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在被流放期间写下了《壬寅除夕书怀》诗:“流光代谢岁应除,天亦无心判莞枯。裂碎肝肠怜爆竹,借栖门户笑桃符。新幡来胜如争奋,晚节冰河也不孤。正是中原薪胆日,谁能高枕醉屠苏”。作者忧国忧民之心不言而喻。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吟咏的春节诗,富有时代色彩。陈毅元帅的“点点花灯当户照,齐战胜利在今年”;林伯渠的春节观花诗“万街相约春花市,却依骑楼似画廊。束立盆裁成队列,草株木本斗芬芳。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洋溢着对祖国的赞美之情。而毛爷爷的“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更是独领风骚。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人民群众正过一个“人逢盛世,景遇丰年;合家欢乐,满屋生辉”的祥和、安宁的春节。

篇2:品味文化畅读经典初中作文

品味文化畅读经典初中作文

今天下午,六年级的同学在园丁楼五楼举行“品味文化,畅读经典”文化讲坛活动。

作为评委,我有幸参与和全程欣赏了这场文化的盛宴。五至六年级的佼佼者登上了此次文化讲坛的讲台。他们准备充分,搜集 了大量的资料,引经据典,还制作了精美绝伦的课件。

选手们演讲的内容很丰富,有音乐《忐忑》,童话故事《木偶奇遇记》,中国的经典巨作《红楼梦》、《水浒传》,现代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优美的散文《背影》,美丽迷人的神农架风光,也有古诗《乡村四月》、《山行》、《忆江南》和慷慨激昂的《舟过安仁》、《满江红》、《临终歌》等。

他们的演讲主题鲜明,思维敏捷,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语言优美,抑扬顿挫,铿锵有力,表达流畅,富有激情,精神饱满,表情自然,感染力强,给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出色表现赢得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文化讲坛这是我们东关学校的第一届。希望这个活动能继续开展下去,而且越办越好,也希望广大的同学们都能多阅读,品味文化,畅读经典,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最精彩的自己。

篇3:品味文化作文

品味文化作文

马大・安诺德说:“文化的视野超越机械,文化仇恨着仇恨;文化有一个伟大的激情,追求和美与光明的激情。”文化如此奇异,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然而,现实情况是,一些低俗、恶俗、恶搞的文化往往能受到人们的亲睐。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人们绞尽脑计,如阳谷县与临清市为“金瓶梅”文化争得热火朝天,“潘金莲”收钱与游客合影留念。《世俗智慧的艺术》中所说:“人生本是一个蛮物,谁又文化才使他高出于禽兽。”如今,连潘金莲这种道德滓渣都能粉墨登场,这样的俗文化又与禽兽有何区别呢?都说功力的衡量标准必然带来精神生活的贫瘠,过分地追求功用,忽视纯粹的精神生活已让国人的心智变低。

对于文化,我们应细细品味。闭目回想那首《赤壁怀古》,用心聆听苏轼的豪迈情怀;大声诵读李白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借以述志抒怀,展现青春理想与人生抱负;冥思遐想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新景。若我们能不让铜臭亵渎了这些经典,若能拥有一批以纯粹精神创造为乐的人,并且以拥有这样一批人为荣,这样我们便有希望产生世界级的文化伟人,在世界文化上有伟大的建树。

细细品味文化,应提高精神生活的水平。只有当我们注重精神生活,才能选出可摄取的文化精华进而细细品味。若精神层面要求低又如何谈得上品味。像现在很多非主流的青年无病呻吟,生活低级趣味,令人大跌眼镜。这些不伦不类的东西,或许一时流行,但流行过后呢?不免要埋葬于“时尚追求”中。并非反对创新文化,但文化应是一个人对人生价值、意义的思考而写出的感想。经典永远是经典,那些祖祖辈辈流传歌颂的诗难道没有让我们细读品味的资格吗?在诗词的光环下永垂不朽的精粹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吗?不!别让铜臭、流行亵渎了经典,让我们一同细细品味文化。

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用真诚的态度去追求精神生活,把纯粹精神价值本身看得至高无上进而细细品味文化本身的价值,认真思考人生的意义,为中国文化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这是我们需要做到的,也是我们能够做到的。

篇4:品味鉴赏古诗

品味鉴赏古诗五首

1、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品味:从修辞上说,这两句运用了借代和移情的手法。船帆是船的一部分,词人用它来代指船。夕阳和流水本来是没有感情的自然现象,但是在饱含离愁的思妇看来,它们也都含情脉脉,缠绵多情。词人将思妇的离愁转移到“斜晖”与“水”上,借“斜晖”与“水”的情态来反衬思妇的情感,增强了表现的力度。这两句在遣词造句上也很讲究。“脉脉”和“悠悠”都是叠词,从意义上不仅有缠绵多情之义,从语音上来说,叠词延长了声音,有悠长之美。

2、将军白发征夫泪。

品味:思江南时,就是白了头发,思江南时,就是眼泪。塞外牧民,关西戍卒,谁个能有这般情思?惟有身处塞外又家在江南的`征人,才发得出这等感慨。这些慨叹全是因为眼下的风景与家乡之异。一个“异”字好生了得!

3、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品味:虽然早生华发,依然豪情满怀,暗写出作者的雄心壮志。

4、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品味:词人面对花尽春去之景,心灰意懒,所以虽然日上三竿,仍无心梳洗打扮。这句采用含蓄手法,通过妇女特有的生活细节——倦于晨妆,来反映主人公的情意阑珊。

5、可怜白发生。

品味:这一声浩叹凝聚着作者万千感慨。词由梦境返回现实,情绪一落千丈。其实辛弃疾是不服老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这里的“可怜”有着另一番特定的意味,那就是投闲置散、壮志难酬的郁闷和惆怅。这一句与篇首失意英雄的形象遥为呼应,它一反梦境中的昂扬意气而出以凝重深沉,从而形成一个特大跌宕。此正是欲抑先扬之法,前为宾,后为主,一句逆转点化,化“雄壮”为“悲壮”,从而完成了失意英雄的心灵塑造。作品就在这力重千钧的转笔中收煞,有如重锤猛击在铜钟之上,震荡着读者的心。

篇5:谈《胡同文化》语言品味(网友来稿)

孔若秋

《胡同文化》是汪曾祺先生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言。人教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温立三先生指出,《胡同文化》教学任务有三:①概括作者笔下赋予的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的主旨句。②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兴衰流露的复杂感情,并进行适当的解释。③品味语言。

但是,实际上,我看到许多教学设计教案仅只能完成这三点任务中的第一点,却没能完成第二、三点。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品味语言”这一环节出了差错,导致没有能引导学生正确找出课文的主旨句,最后造成对这篇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感情误解。有人读了后说“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胡同文化已渐渐消失,但对于它的衰落,作者却很眷恋,甚至伤感。封闭文化本应是加以批判的东西,对于它的消失,人们应该像鲁迅对待雷峰塔的倒掉那样拍手叫好,可是汪老先生却又为何如此伤感呢?”可是,作者在文章中到底是对封闭文化的眷恋和伤感,还是对胡同文化的调侃、嘲讽、不满和批评呢?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探究的问题。

“锣鼓听声,听话听音。” 读书,要品味语言,读懂言外之意。大家知道,“句子的意义有时很含蓄,在字面意义中还蕴含着某些深层的意义,一般称为句内意义。句内意义主要是通过一定的语境来表现的,因此必须在理解字面意义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弄清它所表达的真正意义。”品味语言不仅要看懂句子的表层含义还要理解其深层含义,但深层含义有时“需要通过一定的语用联想来理解”(《高中语文读本》第三317册)。例如,“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这一段吧。“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 一个“他们”,表明作者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说,下面又为什么特地引用老北京的日常口语“挪窝儿”“破家值万贯”?如果联想《胡同之末》摄影集里的前面是写着“拆”字的破房子,后面是高楼那些照片,就很容易明白这样写的目的是引用北京人自己讲的日常口头语来调侃,含蓄地讽刺那些“安土重迁”不愿意搬家的人。所以,这里的言外之意是,这样差的房子,随时有倒塌的可能,老北京,你们还留恋干什么哪?

“句内意义主要是通过一定的语境来表现的,因此必须在理解字面意义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弄清它所表达的真正意义。句内意义有时需要结合上下文作出判断。”(《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316页)例如,“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这一段。“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罗卜,就不错。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这些话里,表层意义是描写了北京人吃虾米皮熬白菜时那种极易满足的表情,说明北京人易于满足,对生活要求不高。但是如果联系写作的时代,写本文是1993年6月,改革开放已经十多年了,满足于这样的生活水平显然是太落后了。我们就可以体会到语言中局外人调侃的味道,自己物质要求不高,倒还可以理解、原谅,但大家看看,臭豆腐滴几滴香油,竟然可以待姑奶奶这样的贵客了!面对虾米皮熬白菜如此蹩足的菜肴,竟然也发出“嘿”的赞叹之声。还说“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的好吃”呢!现在是什么时代了?90年代了,改革开放十多年了,商品经济时代了,广东珠海深圳等沿海地区已经在公开提倡讲究享受了,你们这种生活要求就未免显得太低了一点儿了吧!满足于这样的生活水平显然是落后了。所以只有联系写作的具体背景,才可以 体会到作者对北京人这种现象的讽刺意味,体会到这里的言外之意:今天这种易于满足的思想应该丢掉了,知足常乐的观念也不合当今的时代了。

这两段为什么这么含蓄,只用调侃的语调来讽刺?因为作者虽是江苏高邮人,但已经在北京生活了大半辈子了,算得上是半个老北京了,对长期相处的老北京们的心情是理解的。而且,诸如随遇而安、安土重迁、安分守己、知足常乐这些心态和观念,在过去,向来是提倡的传统,至于封闭自私也没有大加挞伐的必要,如果用严厉的语言批判,还可能会令有些人一时接受不了而产生反感呢。那为什么又讽刺呢?因为,现在,北京高楼起来了,有些人还留恋着“残破”的旧房子舍不得走,商品经济大潮下,有些人还不愿意下海挣大钱,不敢或不愿讲究享受。这岂不太跟不上时代了?

品味语言还要注意文章中的标点符号,因为它是语言的重要成分。例如,“四合院是一个盒子”一段。这段中用了十三个引号,前十二个引号都是为了标明这些全是老北京的常用口头语言,让人们从这些口语中看到,老北京讲究的“处街坊”是除了会棋友“杀”一盘,到“大酒缸”喝两个和“会鸟”外,就仅仅只“随”一点“份子”而已。这里,又为什么特意把“随分子”一词拆开?为的是说明“随分子”也不是心甘情愿,是出于“礼数”不得已而为之。可见,胡同里、四合院里的那些老北京是多么的封闭自私,是多么的自顾自。所以,在这段的最末作者再也忍不住用“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这个现代谁都不以为然的、过时了的格言来公开讽刺老北京们了。

品味语言要辨别词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揣摩其为什么在文章中选用这个词语。例如,“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这段,从“置身事外,冷眼旁观”等贬义词就可看出作者对下面描写的几件事的强烈不满、气愤和批评。在最后又用“这话实在太精彩了”“北京人,真有你的!”这些反语来讽刺“安分守己” 过分,达到“逆来顺受”丧失正义感的令人气愤的现象。这里比前三段的调侃讽刺就更尖锐些了。

再如,“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这段。“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残破,有的地基柱基甚至已经下沉”“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凄凉,毫无生气”,为什么把胡同描写得这么凄凉,在最后还用了一个贬义词“毫无生气”?如果联系《胡同之末》中那几张毫无表情的老年人孤零零地站在胡同的破房子前回头怅望的照片,我们就可以明白,这里意思是说,这样凄凉而毫无生气的地方还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这里作者是向人们暗示,目前,北京古老破旧的大杂院正被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所取代,旧胡同已经失去它存在的基础。对满目凄凉、毫无生气、即将拆除的胡同和四合院,还留恋什么呢?

语言的品味还需要联系写作文章的意图主旨。例如,最末段,“再见吧,胡同。”如果联系上段中的“在商品经济大潮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这个文章的主旨句来看,那等于后面省略了一句“再见吧,胡同文化。”分明是指出了胡同和胡同文化必然消灭的历史趋势。联系本文是为摄影集《胡同之没》写的序言,就可知道文章的写作意图是劝说老北京们快快离开胡同和四合院,快点儿放弃那些过时了的胡同文化--安土重迁、封闭自私、易于满足、逆来顺受的心态、,劝老北京们快快乐乐搬家;劝老北京们不要封闭在“独门独院”中“各人自扫门前雪”;劝老北京们不要满足于太低的生活条件、要快下海去挣钱;劝老北京们要多一点儿正义感、多关心国家大事。

品味语言不能只看一句或几个词语,要前后兼顾,甚至联系到作者的身份和经历,思想感情的变化历程。例如,“怀旧”“伤感”是作者对胡同的感情,可能没有错。因为“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的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句中的“人”是指那些“老北京”,可能也包括着作者自己 。但这句完了,作者用了一个句号,紧接就就说“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意思是说,豁达一点儿,看得开一些吧,胡同的衰败、没落和消失是时代发展的结果,过分伤感没有必要,至于有的人怀旧,“还会保留一两个”让你去“怅望低徊”的。但有人因此就认为汪老先生对胡同文化也“伤感”“怀旧”,甚至“眷恋”,在文中“对正在消失的胡同和胡同文化,给予理解,表达了无奈”(《教师用书》87页),那就违背了作者的本意。汪老先生虽然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但究竟是一个豁达的知识分子,不是一个悖时的、不通世务的农村老古董 ,他在北京亲眼看到了改革开放以来巨大的变化,清楚地了解时代的变迁,理解客观事物变化必将带来思想观念变化。对胡同文化,有清醒的了解,对胡同文化的消失,有智慧的认识和判断。作者认为,胡同可以“保留一两个”,让怀旧的人去怅望、伤感;但对于胡同文化,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不应该保留,不应该眷恋。这在“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一句就完全能看出作者的意图是劝说老北京们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抛弃旧思想,抛弃封闭的胡同文化。

语言的品味是一个仔细思考研究的复杂过程,对文章语言品味的错误,又可能导致对文章表达的感情和主旨的误解。

.12.

ruoqiushui@163.com

[谈《胡同文化》语言品味(网友来稿)]

篇6:品味年俗文化小学生作文

过年了!过年了!家家户户都贴起了春联、挂起了灯笼、贴起了年画……我也不例外,当我看见邻居把“福”字贴倒了的时候,我觉得很奇怪:咦,难道他们不认识字,把“福”字贴倒了?正在我一头雾水的时候,爸爸走了过来,对我说:“儿子,他们没贴错,将‘福’字贴倒是一种习俗,说明‘福’到了。”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为一岁之首,俗称过年。这天家家户户团团圆圆,喜气洋洋,辞旧迎新,一起包饺子,放爆竹,贴春联,欢度新春佳节。早上吃饺子,中午摆家宴,晚上吃甜食。在这一天中摔碎了碗碟要说岁岁(碎碎)平安,以兆来年万事如意,合家欢乐。邻人见面,要互相说吉利的话,晚辈向长辈拱手问候,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

过年为什么要放爆竹、贴春联呢?原来过年还有一种习俗。传说有一只叫“年”的怪兽,他很凶猛,却又三怕,一怕火,二怕红色,三怕声音大。人们就借着三怕用贴红春联,放爆竹来驱赶年兽,于是便有了放爆竹、贴春联的习俗。

今天是大年初一,听了这个故事,我真希望这世界真有年兽,这样的话,我就可以看看它到底长什么样,然后把它赶走,做个“驱年大英雄”。

篇7:品味年俗文化小学生作文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吃过年夜饭,这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除夕守岁的习俗。据史料记载,这种习俗最早起于南北朝,以后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我国人民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屋外时鸣鞭炮,室内围坐看电视,笑语连连。

篇8:品味年俗文化小学生作文

过年喽!在这里,我祝大家恭喜发财、万事如意、新春快乐!

临近过年,家家门上都贴上了大红春联与福字,穿上又新又喜气的衣裳,买好过年时用的年货与食物,并将家的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了。

在我们老家,过年时不能喝饮料(除白酒外),要喝“元宝茶,”。虽叫“元宝茶”,但并不是用元宝泡的茶,而是用油橄榄泡的。一家人在一起喝茶时要比谁的橄榄最黄、最像元宝。最像的人就会在来年发财,相反则会倒霉。所以回家过年的.人都会把最好的橄榄带回家,以来图个吉利。

在大年三十的时候,我们要吃一种饭,这种饭要先把糯米煮熟,再将红薯蒸熟,接着把糯米和红薯在锅里炒一炒,在炒的时候还要放入墨鱼。这样炒出的饭叫“发财饭”,是我们这一带的年夜饭。在吃饭之前还有一个仪式:由长辈到小辈每人说一句或几句对大家祝福的话,最后由家中最大的一位长辈持酒敬向各位,而大家多多少少都要喝上一点儿,不然就是对长辈的不尊敬了。

早上起来后先不要忙着吃早饭,要端着放有花生、瓜子、糖的果盘去门口迎接“财神”,如果没有迎接到,就要受到“惩罚”哟。

怎么样,这就是我们老家的习俗,有趣吧?你们的呢?

篇9:品味年俗文化小学生作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代诗人王安石这首《元日》描写出了一年一度的春节。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的节日。春节的习俗是这样由来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年”的怪兽专吃小孩子,住在海底,每年除夕“年”就会爬上岸吃小孩,有一位仙人用了红色、火光和爆竹三件法宝赶走了“年”,因此人们在除夕有了贴红色春联,放爆竹和吃饺子,守岁等习俗。

今年除夕。我和弟弟先贴了春联,接着,我们一起动手帮姥姥包饺子,虽然我包的饺子很丑,但是吃起来特别香,然后我们全家一起看了春节晚会,最后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放爆竹,在爆竹声中,我们迎来了新年零点的钟声。

大年初一,我和弟弟穿上新衣服,去爷爷奶奶家拜年,爷爷奶奶给我们的压岁钱。祝我们平平安安,快快长大。

我喜欢春节,因为我有新衣服可以穿;我喜欢春节,因为我可以得到压岁钱;我喜欢春节,因为春节预示的美好的一年即将来到,万事都会有一个新的开始。

篇10:读古诗读后感800字

蜂——(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

诗中讲述了蜂采花配蜜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人们。歌颂和赞扬了蜜蜂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高尚情操。蜜蜂为采蜜终日忙碌,走遍山野田地,从来没有偷懒过,而配制出诱人的、又香又甜的蜜却不是留给自己享用,而是留给人们享用的。诗人用诗句寄托自己对蜜蜂无私奉献的精神所赞叹。

读着读着,不禁想起我的英语老师吴老老师。在我心里吴老师总是严厉的,也是和蔼的,可亲可敬的。勤勤恳恳,无微不至地爱护我们,对教学认真负责。她就像一只蜜蜂,为我们酿出知识的蜜糖,她就像一棵树,为我们这些小苗遮风挡雨;她就像一盏灯,点亮我们的人生道路。

上学期期末,五年级了成绩依然平平的我,一听到“考试”我就像一只可怜巴巴的小羊羔听到虎啸般的害怕。我开始为自己担忧。

就在我无助,像迷失在寒冷的黑夜的森林里找不到出口的小羊一般时,他——吴老师出现在我面前。吴老师好像看穿了我的心事,直截了当地说:“你的基础不差,英语就是要多读、多听,细心,再仔细。不过补补课完全可以赶上去,考个好成绩不成问题,这些天有空我给你补补课。”我不敢奢望。“怎么,还有问题吗?”老师和言悦色。我鼻子酸酸的,除了学习,我还能说什么呢。在吴老题的用心辅导下,我集中全部的注意力去聆听吴老师每一句话,每一句教诲。接下来每一天,我都是满怀信心努力去学习。终于,我进步了。是老师点亮了在寒冷黑夜的路灯,使我找到了路标。

吴老师就像默默无闻的蜜蜂一样,总是辛勤地工作,无私地奉献,从来不求回报。总是把自己的知识无私地传递给我们,爱护关怀着我们。

我喜欢蜜蜂,也喜欢这首诗,这首诗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小小的蜜蜂,人们给予它们多少赞美都不过份,朴实无华,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给人们以启发和启迪,人类多么需要这种精神啊!

篇11:品味年味作文

品味年味作文

平时爱睡懒觉的我决定要脱胎换骨一回,卯足了劲一定早早起床,因为明天大年三十。我们要提着大包小包的衣服、各类年货到奶奶家过大年。

大人忙活着做早餐蒸包子。

我和小妹玩玩具、吃零食、聊天、看电视,玩得不亦乐乎,真是光阴似箭哪!转眼大半天就过去了。到了该吃团圆饭的时间了,我迫不及待地入了座,可是妈妈却一把拉住我语重心长地说“你给小妹做个好榜样,长辈还没入座,小朋友等一等。”我看了看那边的大人们谈天说地好不热闹,没办法,只好等吧。

好不容易等到大家凑齐了,我赶紧以最快的速度拿起筷子,刚伸到菜前,爸爸凑到我耳旁小声说:“小孩该怎样啊?”心想:“到嘴的鸭子飞了”说时迟那时快,幸亏我灵机一动,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优雅地夹起爷爷奶奶爱吃的菜送到二老的碗里。爷爷好像听到了我肚子里的馋虫在咕咕叫,说道:“来,爷爷给两个大孙子弄个蹄膀吃,祝愿孙儿来年金榜题名,说着他将一大块肉放到我和妹妹的`碗里。我像得到号令的士兵一样麻利地动起了冷落已久的筷子,甩开腮帮子大快朵颐。过瘾极了。

我边吃边想:以前爸妈对我那么好,今天怎么那么严呢?直到我无意中听到他们的谈话才揭开了谜团。“爸,您可别惯坏了他,用餐对于家居生活是头等大事,体现个人素质和品味。中华传统几千年的规矩可别坏了。”“没事,你们小时候也这样,谁没肚子饿的时候,先吃就先吃吧,自己人,哪用计较那么多。”……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尽管室外凉飕飕的,可是我的心里却温暖无比。爷爷、爸爸以及其他的亲人对我关爱有加。更得感谢老爸,您让我明白了孝敬长辈要落实在行动中的道理,看来回家要补一补餐桌礼仪这方面的知识啦。

篇12:高考作文品味时尚

品位时尚!何意?品位,即认真的观察生活,体会其中的意义和乐趣。而时尚,顾名思义:时,一时之意;尚,风尚之意。那么,时尚,便是一时的风尚。其实,生活中的人事景物、书文音韵,甚至点点滴滴,都会使我们有所领悟。只要我们认真去观察,用心去体会,就会发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一件事的深刻意义,就会发现大自然中的景物也蕴含着人生道理,一书一文、一音一韵都会使你获得享受和启迪。

相信大家都知道,要成为时尚,首先得抓住——尚。据解释,尚原本指喜欢,那就是说,只有喜欢的人多了才能成为一种潮流,才有可能成为时尚。

也许有人要问,是不是一种东西只要喜欢的人多,就可以成为时尚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其实,除了“尚”,还必须抓住“时”。一种潮流只有在短时间内以风卷残云之势席卷全国乃至全世界,才能称之为时尚。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时尚年年有,可是每年都不同。为什么呢?现在看来,原因往往出在这个“时”上,正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啊!

口说无凭,举个例子吧!

就比如说,前段时间在歌坛上所向披靡的一首歌——《两只蝴蝶》吧。牛朝阳把它创作出来后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升腾起一股《两只蝴蝶》的时尚,街头巷尾随处可听到那优美流畅的旋律,不经意间就发现又一人口中飘出了那熟悉的旋律,甚至出现了英文版,由此可见这劲头是多么强势!可现如今呢,只能叹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股时尚热潮降温之快与其升温之快同样令人惊愕,而且类似此种的现象还有很多。这不禁让人匪夷所思,难道就没有永恒的时尚了?

答案显而易见。再举个文化界的吧!相信大家都知道《洛阳纸贵》吧!这个故事是说着名文学家左思(西晋太康年间)写的一部《三都赋》,经名人作序推荐后,很快风靡京都,懂得文学的人无一不对它称赞不已,甚至连之前不认同的人仔细品味后都改变看法,啧啧称赞。大家都争相传抄这部奇作,一时间《三都赋》广为流传,大街小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最后,竟然连纸张都昂贵起来。

看来,《三都赋》在那时的确风靡一时,但在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它并未因时代久远而失其魅力,这又是为什么呢?

也许左思右想总不得其要领,理不出头绪来。其实原因很简单,这就是内涵丰富、独特与表面浮华、大众的区别。总的说来,文化积淀与其独特的方式是时尚的命脉。

左思敢于挑战,做前人之不敢做,而且踏踏实实又不乏大胆探索的能力,所以他建立的时尚历久弥新;而现在的歌手一成不变、墨守陈规,虽然时时推陈出新,也只是哗众取宠、故弄玄虚罢了,所以他们的时尚便成昙花一现。

真正的时尚就如同一杯白开水,平平淡淡却能够让你每次都在其中品味到新的东西,而暂时的时尚,就像一杯用五光十色来为自己掩盖的普通盐水而已。

时尚就如同历史,是浮华和积淀永不停歇地互动,敢于挑战、敢于创新的时尚成为经典流传千秋万代而不衰,可因循守旧的时尚只能被时光无情的淹没。

品味时尚,品味浮华的喧嚣与不实,品味积淀的魅力与精髓。

品味鉴赏古诗

品味读书读好书演讲稿

XX年社区文化工作总结

读《古诗》分析

谈《胡同文化》语言品味(网友来稿)

读《文化苦旅》有感

江南逢李龟年 古诗

读文化苦旅有感随笔

读文化苦旅读后感800字

读《文化苦旅》有感500字

读古诗品味年文化(精选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读古诗品味年文化,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