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建军节是法定节假日吗?建军节是军人的节日吗?(共含10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zamzam2”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我国法定节假日包括三类。
第一类:是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包括:新年元旦(1月1日放假1天)、春节(农历除夕、正月初一、初二放假3天)、劳动节(5月1日1天)、国庆节(10月1日、2日、3日放假3天)、清明节(放假1天)、端午节(放假1天)和中秋节(放假1天)。
第二类:除了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外,还有第二类是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及纪念日,包括:妇女节(3月8日妇女放假半天)、青年节(5月4日14周岁以上26周岁以下的青年放假半天)、儿童节(6月1日14周岁以下的少年儿童放假1天)、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8月1日现役军人放假半天)。
第三类:是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具体节日由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该民族习惯,规定放假日期。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用人单位在除了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外的其他休假节日,也应当安排劳动者休假。根据有关规定,全体公民放假的假日,如果适逢星期六、星期日,应当在工作日补假。部分公民放假的假日,如果适逢星期六、星期日,则不补假。另外,二七纪念日、五卅纪念日、七七抗战纪念日、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九一八纪念日、教师节、护士节、记者节、植树节等其他节日、纪念日,均不放假。我国传统的农历重阳节等其他节日,也不放假。
“八一”建军节,名义上看似属于中国军人的节日,与老百姓无关,实质上,却是我们全中华民族的节日,谁人都不能把这个关系撇清。
1.不要以为救国救民只是党和军人的职责,我们每个人都是凝聚磅礴之力的基础。
近代史,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远也抹之不去的一段耻辱史,值得我们每一代人引以为戒,从中汲取教训启示。
可以说,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武器装备的落后、军队变质现象严重等等,这些不可避免的都是导致耻辱开端的原因。那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我们再来看看当时有一部分中国人在干什么。他们为了私人利益,在为我们的敌人提供便利。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军登陆后发生在三元里的抗击未能成为普遍现象,更多的是民众主动向侵略者出售牲畜、蔬菜、粮食。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周围有民众也加入了哄抢园内财物的行列。
19八国联军攻打北京,身后有民众推车帮助运送物资给养;联军部队包围北京,又得民众指引从广渠门下的水道攻进城内,两侧有一群群留辫子的中国民众,揣着手,事不关己地麻木观看。
孙中山描述当时的状况:“四万万中国人,一盘散沙而已。”帝国主义侵略者面对兵力数量上的如此悬殊,在一个“泱泱大国”中霸道横行,有恃无恐,迫使当时政府割地赔款、受尽屈辱。
1840-1842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大英帝国凭借1.9万人的军队迫使大清王朝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
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1.8万人长驱直入,攻入中国首都杀人放火,将圆明园付之一炬。
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一纸《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赔款白银2亿两,割地赔款规模空前。
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国家虽然不少,拼凑3万多兵力,进攻北京的兵力却不足2万,10天就令北京陷落,赔款数额更是达到空前的4.5亿两白银。
只有强大的军队,而民众沉沦、没有警醒,那就是一片散沙,也将会遭到大国的欺凌、宰割,无法立足世界之林。
一个团结凝聚的民族,比一支强大的军队更具有震慑力。毛泽东同志领导党和人民取得伟大的胜利最大的原因就是把枪、农民武装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了。只有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团结在一起把民族的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民族的利益摆在第一位,我们这个民族才能凝聚起磅礴之力。
2.不要以为物质实力只是国家强盛的唯一,我们每个人保持精神上富有也是必须。
,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已达到74.41万亿元。这说明了我们在世界上经济实力已经很雄厚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在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我们精神世界还是否能够保持与现如今的物质实力相匹配是值得深究的一个问题。
3.不要以为汉奸、叛徒只存在于革命年代,我们每个人要警惕意识形态上被俘虏。
1948年被东京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的日本甲级战犯、“九一八事变”元凶板垣征四郎,1931年8月在关东军做战斗动员时,讲过这样一番话:“从中国民众的心理上来说,安居乐业是其理想,至于政治和军事,只不过是统治阶级的一种职业。在政治和军事上与民众有联系的,只是租税和维持治安。
因此,它是一个同近代国家的情况大不相同的国家,归根到底,它不过是在这样一个拥有自治部落的地区上加上了国家这一名称而已。所以,从一般民众的真正的民族发展历史上来说,国家意识无疑是很淡薄的。
无论是谁掌握政权,谁掌握军权,负责维持治安,这都无碍大局。”板垣的这番话,可以说戳到了当时中国的最痛之处,也可以回答,为什么当时有那么多的不抵抗者、那么多的汉奸。
苏联的解体根源是内部意识形态的自我瓦解,推到柏林墙,打翻列宁像,抹杀战斗英雄,等等,都是别有用心、不怀好意之人,在意识形态领域上打得一场主动仗。这不像战火纷飞、硝烟滚滚的真枪实弹的战场,这却是颠覆一个国家、颠覆一个文明的最强有力的主阵地。
现在,我们的境遇与当时的苏联何其相似啊。我们的英雄一次次地被网络解读为不可能、不科学,违背事实,小时候崇拜的邱少云、黄继光、董存瑞等,被说成是捏造的,并且说的“有板有眼”、“有理有据”,在一次次的冲击着我们的精神世界中的堤坝。
建军节是法定节假日吗:不是,只有现役军人才有假
我国法定节假日包括三类。
第一类:是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包括:新年元旦(1月1日放假1天)、春节(农历除夕、正月初一、初二放假3天)、劳动节(5月1日1天)、国庆节(10月1日、2日、3日放假3天)、清明节(放假1天)、端午节(放假1天)和中秋节(放假1天)。
第二类:除了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外,还有第二类是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及纪念日,包括:妇女节(3月8日妇女放假半天)、青年节(5月4日14周岁以上26周岁以下的青年放假半天)、儿童节(6月1日14周岁以下的少年儿童放假1天)、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8月1日现役军人放假半天)。
第三类:是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具体节日由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该民族习惯,规定放假日期。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用人单位在除了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外的其他休假节日,也应当安排劳动者休假。根据有关规定,全体公民放假的假日,如果适逢星期六、星期日,应当在工作日补假。部分公民放假的假日,如果适逢星期六、星期日,则不补假。另外,二七纪念日、五卅纪念日、七七抗战纪念日、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九一八纪念日、教师节、护士节、记者节、植树节等其他节日、纪念日,均不放假。我国传统的农历重阳节等其他节日,也不放假。
建军节是军人的节日吗:是全体国人的节日
“八一”建军节,名义上看似属于中国军人的节日,与老百姓无关,实质上,却是我们全中华民族的节日,谁人都不能把这个关系撇清。
1.不要以为救国救民只是党和军人的职责,我们每个人都是凝聚磅礴之力的基础。
近代史,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远也抹之不去的一段耻辱史,值得我们每一代人引以为戒,从中汲取教训启示。
可以说,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武器装备的落后、军队变质现象严重等等,这些不可避免的都是导致耻辱开端的原因。那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我们再来看看当时有一部分中国人在干什么。他们为了私人利益,在为我们的敌人提供便利。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军登陆后发生在三元里的抗击未能成为普遍现象,更多的是民众主动向侵略者出售牲畜、蔬菜、粮食。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周围有民众也加入了哄抢园内财物的行列。
1920xx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身后有民众推车帮助运送物资给养;联军部队包围北京,又得民众指引从广渠门下的水道攻进城内,两侧有一群群留辫子的中国民众,揣着手,事不关己地麻木观看。
孙中山描述当时的状况:“四万万中国人,一盘散沙而已。”帝国主义侵略者面对兵力数量上的如此悬殊,在一个“泱泱大国”中霸道横行,有恃无恐,迫使当时政府割地赔款、受尽屈辱。
1840-1842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大英帝国凭借1.9万人的军队迫使大清王朝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
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1.8万人长驱直入,攻入中国首都杀人放火,将圆明园付之一炬。
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一纸《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赔款白银2亿两,割地赔款规模空前。
1920xx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国家虽然不少,拼凑3万多兵力,进攻北京的兵力却不足2万,10天就令北京陷落,赔款数额更是达到空前的4.5亿两白银。
只有强大的军队,而民众沉沦、没有警醒,那就是一片散沙,也将会遭到大国的欺凌、宰割,无法立足世界之林。
一个团结凝聚的民族,比一支强大的军队更具有震慑力。毛泽东同志领导党和人民取得伟大的胜利最大的原因就是把枪、农民武装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了。只有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团结在一起把民族的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民族的利益摆在第一位,我们这个民族才能凝聚起磅礴之力。
2.不要以为物质实力只是国家强盛的唯一,我们每个人保持精神上富有也是必须。
20xx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20xx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已达到74.41万亿元。这说明了我们在世界上经济实力已经很雄厚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在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我们精神世界还是否能够保持与现如今的物质实力相匹配是值得深究的一个问题。
3.不要以为汉奸、叛徒只存在于革命年代,我们每个人要警惕意识形态上被俘虏。
1948年被东京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的日本甲级战犯、“九一八事变”元凶板垣征四郎,1931年8月在关东军做战斗动员时,讲过这样一番话:“从中国民众的心理上来说,安居乐业是其理想,至于政治和军事,只不过是统治阶级的一种职业。在政治和军事上与民众有联系的,只是租税和维持治安。
因此,它是一个同近代国家的情况大不相同的国家,归根到底,它不过是在这样一个拥有自治部落的地区上加上了国家这一名称而已。所以,从一般民众的真正的民族发展历史上来说,国家意识无疑是很淡薄的。
无论是谁掌握政权,谁掌握军权,负责维持治安,这都无碍大局。”板垣的这番话,可以说戳到了当时中国的最痛之处,也可以回答,为什么当时有那么多的不抵抗者、那么多的汉奸。
苏联的解体根源是内部意识形态的自我瓦解,推到柏林墙,打翻列宁像,抹杀战斗英雄,等等,都是别有用心、不怀好意之人,在意识形态领域上打得一场主动仗。这不像战火纷飞、硝烟滚滚的真枪实弹的战场,这却是颠覆一个国家、颠覆一个文明的最强有力的主阵地。
现在,我们的境遇与当时的苏联何其相似啊。我们的英雄一次次地被网络解读为不可能、不科学,违背事实,小时候崇拜的邱少云、黄继光、董存瑞等,被说成是捏造的,并且说的“有板有眼”、“有理有据”,在一次次的冲击着我们的精神世界中的堤坝。
【1】建军节是法定假日吗?建军节放假吗?
每年八月一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因此也叫“八一”建军节。
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建军节当天我国法律规定现役军人解放半天!
因此,建军节是要放假的,只是不是所有人都放假。
【2】8.1建军节祝福贺词
1、“八一”祝:一尘不染作风路,一气呵成事业路,一生一世婚姻路,一心一意爱情路,一呼百应朋友路,一帆风顺生活路,一诺千金财运
2、绿色是英姿飒爽的着装,绿色是儿时心中的向往,绿色装点执着的坚强,绿色是书写青春的梦想,绿色是军队节日的辉煌,八一,祝你节日快乐。
3、以蓝天为纸春花为笔祝福为墨,点出真诚星星,描上白云奉上月亮送给看信息的你,祝生活如诗似画!永远安康幸福!
4、钢铁意志,铸就钢铁般的军队,金银思念,映衬金银般的友谊,精灵祝福,送来精灵般的问候,八一建军节,祝你身体如钢铁,赚钱皆金银,好运似精灵。
5、军人用理想充实头脑,用意志铸造信念,用绿色装点青春,用生命抒写忠诚,把情感思念打入背囊,把责任荣誉刻入心田。祝贵吧“八一”建军节快乐!
6、美酒愈久愈醇,情谊愈久愈亲。岁月如歌,青春如画,人生守住一个信念便无憾。祝战友八一建军节快乐!天天快乐!
7、雷达眼,高炮拳,威武之师为人民镇守边关;迷彩鞘,导弹剑,英勇之师为祖国捍卫尊严;汗水诗,拼搏歌,文明之师为民族复兴喝彩;祝建军节快乐。
8、一首军歌情谊悠悠,一段军旅天长地久,一群战友知心牵手,一个军礼友谊长留,在建军节到来之际,向奋斗在炎热夏天里的你致以清凉的问候!
9、想做狙击手,一枪击毙你所有烦恼;想做特种兵,练好本领随时为你打抱不平;想做飞行员,带你在自由天空幸福飞翔。可不行,只能月祝你与“军”同乐!
10、装满一个班的祝福,携着平安来到;装满一个连的厚礼,拥着快乐来到;装满一个团的真情,绕着幸福来到;装满一个旅的问候,祝你建军节快乐自豪!
【3】建军节的来历
每年八月一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因此也叫“八一”建军节。
其来历是: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以周恩来为首的前敌委员会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的北伐部队2万人。
在江西南昌举行了武装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保存下来的南昌起义军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正式组成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1933年6月30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每年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纪念日。同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批准了这个决定。从此,“八一”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建军节是军人的节日吗:是全体国人的节日
“八一”建军节,名义上看似属于中国军人的节日,与老百姓无关,实质上,却是我们全中华民族的节日,谁人都不能把这个关系撇清。
1.不要以为救国救民只是党和军人的职责,我们每个人都是凝聚磅礴之力的基础。
近代史,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远也抹之不去的一段耻辱史,值得我们每一代人引以为戒,从中汲取教训启示。
可以说,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武器装备的落后、军队变质现象严重等等,这些不可避免的都是导致耻辱开端的原因。那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我们再来看看当时有一部分中国人在干什么。他们为了私人利益,在为我们的敌人提供便利。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军登陆后发生在三元里的抗击未能成为普遍现象,更多的是民众主动向侵略者出售牲畜、蔬菜、粮食。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周围有民众也加入了哄抢园内财物的行列。
19八国联军攻打北京,身后有民众推车帮助运送物资给养;联军部队包围北京,又得民众指引从广渠门下的水道攻进城内,两侧有一群群留辫子的中国民众,揣着手,事不关己地麻木观看。
孙中山描述当时的状况:“四万万中国人,一盘散沙而已。”帝国主义侵略者面对兵力数量上的如此悬殊,在一个“泱泱大国”中霸道横行,有恃无恐,迫使当时政府割地赔款、受尽屈辱。
1840-1842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大英帝国凭借1.9万人的军队迫使大清王朝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
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1.8万人长驱直入,攻入中国首都杀人放火,将圆明园付之一炬。
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一纸《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赔款白银2亿两,割地赔款规模空前。
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国家虽然不少,拼凑3万多兵力,进攻北京的兵力却不足2万,10天就令北京陷落,赔款数额更是达到空前的4.5亿两白银。
只有强大的军队,而民众沉沦、没有警醒,那就是一片散沙,也将会遭到大国的欺凌、宰割,无法立足世界之林。
一个团结凝聚的民族,比一支强大的军队更具有震慑力。毛泽东同志领导党和人民取得伟大的胜利最大的原因就是把枪、农民武装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了。只有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团结在一起把民族的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民族的利益摆在第一位,我们这个民族才能凝聚起磅礴之力。
2.不要以为物质实力只是国家强盛的唯一,我们每个人保持精神上富有也是必须。
,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已达到74.41万亿元。这说明了我们在世界上经济实力已经很雄厚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在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我们精神世界还是否能够保持与现如今的物质实力相匹配是值得深究的一个问题。
3.不要以为汉奸、叛徒只存在于革命年代,我们每个人要警惕意识形态上被俘虏。
1948年被东京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的日本甲级战犯、“九一八事变”元凶板垣征四郎,1931年8月在关东军做战斗动员时,讲过这样一番话:“从中国民众的心理上来说,安居乐业是其理想,至于政治和军事,只不过是统治阶级的一种职业。在政治和军事上与民众有联系的,只是租税和维持治安。
因此,它是一个同近代国家的情况大不相同的国家,归根到底,它不过是在这样一个拥有自治部落的地区上加上了国家这一名称而已。所以,从一般民众的真正的民族发展历史上来说,国家意识无疑是很淡薄的。
无论是谁掌握政权,谁掌握军权,负责维持治安,这都无碍大局。”板垣的这番话,可以说戳到了当时中国的最痛之处,也可以回答,为什么当时有那么多的不抵抗者、那么多的汉奸。
苏联的解体根源是内部意识形态的自我瓦解,推到柏林墙,打翻列宁像,抹杀战斗英雄,等等,都是别有用心、不怀好意之人,在意识形态领域上打得一场主动仗。这不像战火纷飞、硝烟滚滚的真枪实弹的战场,这却是颠覆一个国家、颠覆一个文明的最强有力的主阵地。
现在,我们的境遇与当时的苏联何其相似啊。我们的英雄一次次地被网络解读为不可能、不科学,违背事实,小时候崇拜的邱少云、黄继光、董存瑞等,被说成是捏造的,并且说的“有板有眼”、“有理有据”,在一次次的冲击着我们的精神世界中的堤坝。
八一建军节是为了纪念什么
八一建军节是为了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
1927年8月1日,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下,于江西南昌举行武装起义,打响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保存下来的南昌起义军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正式组成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1933年6月30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每年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纪念日。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决定于8月1日即南昌起义日,成立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也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的前身。从此,8月1日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同年的8月1日,在瑞金叶坪红军广场举行了历史上第一个“八一”纪念活动并且当日傍晚在瑞金城南竹马岗举行。
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规定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新中国成立后,将此纪念日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从此,8月1日正式成为人民军队的建军节。
纪念八一建军节的意义
建军节是为了纪念人民军队的诞生和艰辛历程,激发将士们扞卫国家的斗志,节期在每年的8月1日,通常这天中国各地都要集中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活动,纪念人民军队的诞生,建军节的习俗一般是机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开展形式各样的拥军活动。每年建军节,部队都组织盛大的纪念活动,庆祝自己的节日。各级政府,也组织隆重的军民联欢晚会或座诫会,邀请老红军、军队离退休干部复员退伍军人、革命伤残军人及烈军属代表参加。同时,还要组织拥军优属活动,宣传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检查优抚工作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和困难及时给予解决。各级政府、广大人民群众历来把开展拥军优属活动作为纪念建军节的“保留节日”。
三八妇女节是法定节假日吗?
根据国务院《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第三条的规定,“三八”妇女节是属于部分人员放假的节日,三八节当天女职工放假半天。
但是如果遇到周六或周日的,并不补假。
三八妇女节来历
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开始蓬勃发展,资本家开始雇佣女工,但是令人吃惊的是女工和男工同样的工作时长以及同样的工作强度,但是女工和男工没有同样的报酬。女工每天大概要工作16-17个小时,并且没有任何休息日,近况十分悲惨,妇女的劳动力完全被资本家敲骨吸髓,压榨殆尽。
就在193月8日,具有觉醒意识的1500名妇女在美国纽约市游行,强烈要求缩短工作时间,并且一定要提高劳动报酬,并且还为自己争取应有的选举权,还向企业家提出禁止使用童工,5月美国社会党决定以2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作为国内的妇女节,从这开始妇女节就诞生了。
198月,第2届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大会在丹麦的哥本哈根如期举行。此次会议的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就是通过了美国妇女举行游行示威的3月8日定为国际妇女节。
在中国妇女第一次纪念38妇女节,是在1924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州的劳动妇女联合了各界被压迫妇女举行了纪念会,所以在1924年之后,中国一直有过妇女节的传统。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中央人民政府作出重要决定,将3月8日定为妇女节,并且在该节制,全国妇女可以放假半天,全国各地都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来纪念这一个节日,中国妇女的地位得到了普遍的上升。
三八妇女节意义
国际劳动妇女节又称“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国际和平日”或“三八”妇女节,是全世界劳动妇女团结战斗的光辉节日。
每年的3月8日为庆祝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设立的节日。同时,也是为了纪念在19美国纽约三角工厂火灾中丧生的140多名女工。
3.8国际妇女节是全世界妇女的节日。这个日子是联合国承认的,同时也被很多国家确定为法定假日。来自五湖四海的妇女们,尽管被不同的国界、种族、语言、文化、经济和政治所区分,但在这一天能够同时庆祝属于自己的节日。让我们再回首那九十年前的为得到平等、公正、和平以及发展所做出的斗争。
国际妇女节是劳动妇女创造历史的见证,妇女为争取与男性平等所走的斗争道路十分漫长。古希腊的莉西斯特拉塔就领导了妇女斗争来阻止战争;法国革命时期,巴黎妇女高呼“自由,平等,友爱”,走上凡尔赛的街头争取选举权。
在这一天,世界各大洲的妇女,不分国籍、种族、语言、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差异,共同关注妇女的人权。近几十年来,联合国的四次全球性会议加强了国际妇女运动,随着国际妇女运动的成长,妇女节取得了全球性的意义。这些进展使国际妇女节成为团结一致、协调努力要求归还妇女权利和妇女参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权利的日子。
端午节是法定节假日吗
国家法定节假日,端午节从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2015端午节是法定节假日,2015端午节是在6月20日,星期六,农历五月初五。
那么2015端午节放假多久呢?2015端午节放假3天,具体如下:6月20日(星期六,端午节,法定节假日)、6月21日(星期日)、6月22日(星期一)。2015端午节3天小长假足够大家出去好好旅游一番了~
了解了“2015端午节是法定节假日吗”这个问题后,小编要给大家讲讲关于端午节的相关信息。
关于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2015元宵节是法定节假日吗
元宵节不是国家法定假日。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国庆节这七个法定节日才放假。
国家法定假日放假时间安排表2015:
元旦:1月1日至3日放假调休,共3天,1月4日(星期日)上班。
春节:2月18日至24日放假调休,共7天。2月15日(星期日)、2月28日(星期六)上班。
清明节:4月5日放假,4月6日(星期一)补休。
劳动节:5月1日放假,与周末连休。
端午节:6月20日放假,6月22日(星期一)补休
中秋节:9月27日放假
国庆节:10月1日至7日放假调休,共7天。10月10日(星期六)上班。
元宵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元宵节不是国家的法定节假日。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我国各个朝代的元宵节:
唐朝:在国力空前强大的唐朝,元宵赏灯十分兴盛,无论是京城或是乡镇,处处张挂彩灯,人们还制作巨大的灯轮、灯树、灯柱等,满城的火树银花,十分繁华热闹。
宋朝:宋朝灯节更加丰富多彩,元宵赏灯持续五天,灯的样式繁复多样,逛灯市更是一件十分赏心悦目的事情。诗人辛弃疾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说的就是宋朝灯节花灯无数,烟花如星雨。那时还兴起了猜灯谜,即将各种灯谜写在纸条上,贴在花灯上,猜中的人还能得到小小的奖励。这种娱乐益智的活动受到人们喜爱,广为流传。
明朝:明朝的灯节持续的时间更长。自初八开始点灯,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以显示歌舞升平,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
清朝: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元宵节清朝则只有三天,但是灯火璀璨,灯也更加精致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
元宵节的来历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也演化为“元宵节”。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纪念平吕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襄耳中,刘襄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火把节
元宵节是中国自古的传统节日,元宵赏灯始于上古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1]
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三元说”
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故上元节要燃灯。
明帝敬佛
源于佛教说。这种说法主要是胡申生先生主编的《社会风俗三百题》中:“佛教教义中把火光比作佛之威神,《无量寿经》有‘无量火焰,照耀无极’说法。在佛教教义中,灯一直是作为佛前的供具之一。而且佛教经典中反复宣传:‘百千灯明忏悔罪’(《菩萨藏经》),‘为世灯明最福田’(《无量寿经》)。逢遇佛教盛会都要大明灯火。在佛教传说中,于正月十五张灯有关系的是有关佛祖神变的事迹。据《僧史略》载,佛祖释迦牟尼示现神变、降伏神魔是在西方12月30日,即东土正月十五日,为纪念佛祖神变,此日需举行燃灯法会。东汉明帝时,摩腾竺法兰东来传教,汉明帝就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燃灯,并亲自到寺院张灯,以示礼佛。自此以后,元宵灯便蔚然成风。”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此种观点站不住脚,认为佛教只是在这一天利用人们的节庆气氛来扩大自己的影响。
元宵节的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春灯节、小正月、元夕节。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
元宵节的习俗之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元宵节的习俗之“送花灯”
“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 与“丁”谐音。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元宵节的习俗之耍龙灯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元宵节的习俗之舞狮子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元宵节的习俗之猜灯谜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元宵节的习俗之踩高跷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元宵节的习俗之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元宵节的习俗之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元宵节的习俗之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真实地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元宵节的习俗之逐鼠
逐鼠在农历的正月十五举行。养蚕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传说这样做,本年的老鼠就不会吃蚕宝宝。
元宵节不是法定节假日并不是它不重要,而主要原因是距离春节太近,毕竟是刚刚过完春节小长假,上班族开始返城复工复产,这时候要是再来一个假期便不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
从个人角度来看,像那些上有老下有小家庭,上一天的班就有一天的薪资,等着养家糊口呢。过完春节了肯定也是带着自己新年里的新目标准备大干一场,因为他们耗费不起时间耽误一天就少挣多少钱。
从企业角度来看,企业的生存是为了盈利也是为了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节后尽快的复工复产,做出合格的产品尽快交到客户手中也是很迫切的。
从国家角度来看,国家经济也是要发展进步的,不能一味的放假休息,国家经济要发展就离不开万千人民在各自岗位中奋斗所创造的价值。
元宵节的节日风俗有哪些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2、闹花灯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此节日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灯习俗,故也称灯节。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
3、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送花灯
送花灯也叫送孩儿灯,古时候元宵节节前,新成亲的夫妻总会收到娘家送来的花灯,因为灯与丁同音,寓意着在新的一年里女儿一家能够添丁进口,人丁兴旺,现在好多影视剧里面也有很多这种镜头,女子在河里放花灯。
5、耍龙灯
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
6、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7、划旱船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
8、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9、男女定情
中国的情人节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
10、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2017年5月30日 农历 五月初五 端午节 星期二
2017年5月1日至5月3日放假调休,共3天。5月1日(星期一、“五一”国际劳动节)为法定节假日5月4日(星期四)照常上班。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粽子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是一种祭祀用食品。粽子的来历是什么?你或许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和纪念屈原有关,但是你知道吃粽子的来历是何时开始的吗?而粽子为什么要用叶子包起来吗?人们为什么要把粽子扔到水里面去?其实这些由来都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粽子用作祭祀,并不自祭祀原屈原。粽子最初用作祭祖及神灵。东晋范注《祠制》说:“仲夏荐角黍。”说明当时有夏至以角黍祭祀祖先神灵的习俗。角黍,即角形的粽子。所谓‘角’,是指古代祭祀时最高级的供品为牛,粽子的形状代表牛角;‘黍’就是一种黄黏米。用谷物制成的‘角黍’代表‘阳’;包角黍用的‘菰叶’(粽叶)为‘阴’,阴阳结合,有驱邪纳福、祈求平安的意思。
粽子来历的民间传说
据唐沈亚之《屈原外传》记载,屈原投江后,人们非常思念他,每到五月初五,就用竹筒装上食物,投向水中祭祀。到了东汉建武年间(公年22-55年),长沙有个各叫区回的人,大白天忽然看见了三闾大夫屈原显灵,说到祭祀食物被蛟龙窃走,并告诉他以后再投,须裹上蓼叶,再缠上五色线,这些东西,蛟龙害怕,就不会吃了。区回把这次奇遇告诉了乡民,乡民们便按屈原吩咐精心制作粽子。这个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这个神奇的传说,最先被梁朝文学家吴均写成一篇志怪小说,收在《续齐谐记》里。说明粽子是人们纪念屈原的祭祀食品,后来又成为端午节最主要的节日食品,至于为什么把它投向水中,一种说法是给屈原吃的,另一种说法“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就是说专门用粽子来喂蛟龙,以免它伤害屈原的身体。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1.2017年端午节怎么放假的
2.2017年端午节高速免费
3.2017年端午节天气热吗
4.2017年端午节放假去哪玩好
5.2017年端午节银行放假安排
6.2017年端午节放假时间安排表格
7.2017年端午节放假时间安排
8.2017年端午节高速免费时间安排表
9.国务院关于2017年端午节放假时间安排
10.2017年端午节是几月几号?
★ 建军节是哪一年
★ 除夕是法定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