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诗——《端午日即事》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哈拉林喆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的诗——《端午日即事》(共含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哈拉林喆”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端午节的诗——《端午日即事》

篇1:端午节的诗——《端午日即事》

《端午日即事》这首诗写得非常好,字里行间透露着诗人丰富的情感,我们先一起来看看这首诗的原文。

《端午日即事》原文

江上何人吊屈平,但闻风俗彩舟轻。

空斋无事同儿戏,学系朱丝辟五兵。

《端午日即事》的作者简介

余靖(1000~1064)北宋官员,庆历四谏官之一。本名希古,字安道,号武溪。韶州曲江(今属广东韶关)人。天圣二年进士。历官集贤校理、右正言,使契丹,还任知制诰、史馆修撰、桂州知府、集贤院学士、广西体量安抚使、以尚书左丞知广州,卒谥襄,有《武溪集》二十卷遗世。

篇2:关于端午节的诗句——《端午即事》

《端午即事》原文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端午即事》注释

即事:就眼前之事歌咏。

故人:古人,死者。

新知:新结交的知己。

丹心:指赤红炽热的心,一般以“碧血丹心”来形容为国尽忠的人。

夙昔:指昔时,往日。

灵均:形容土地美好而平坦,含有“屈”字的意思。在这里指屈原。

三湘:指沅湘、潇湘、资湘(或蒸湘),合称“三湘”。也可以指湖南一带。

隔:间隔,距离。

辽海:泛指辽河流域以东至海地区。

《端午即事》译文

五月五日是端午节,你赠与我了一枝艾草。死者却看不见,新结交的知己却在万里之外。

往日能够为国尽忠的人,现在已经白发苍苍。我想要从屈原那里得到希望,三湘相隔的比较远。

《端午即事》赏析

文天祥德祐二年(1276)出使元军被扣,在镇江逃脱后,不幸的是又一度被谣言所诬陷。为了表明心志,他愤然写下了这首《端午即事》。

在诗中端午节欢愉的背后暗含着作者的一丝无奈,但是即使在这种境况中,他在内心深处仍然满怀着“丹心照夙昔”的壮志。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像屈原一样为国难奔波却壮志不已的士大夫形象。

《端午即事》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南宋末期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民族英雄。19岁时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中选吉州贡士。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最终失败。1276年奉诏入福州,任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往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筹饷以继续抗元战争。秋,元军攻入福建,端宗被拥逃海上,在广东一带乘船漂泊。1279年被俘,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过零丁洋》和《正气歌》最为人所认识和称道。九死一生,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名垂千古,光耀史册!1283年1月9日,文天祥慷慨就义,时年四十七。作品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篇3:关于端午节的诗句——《端午即事》

《端午即事》原文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端午即事》鉴赏

文天祥德祐二年(1276)出使元军被扣,在镇江逃脱后,不幸的是又一度被谣言所诬陷。为了表明心志,他愤然写下了这首《端午即事》。

在诗中端午节欢愉的背后暗含着作者的一丝无奈,但是即使在这种境况中,他在内心深处仍然满怀着“丹心照夙昔”的壮志。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像屈原一样为国难奔波却壮志不已的士大夫形象。

《端午即事》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未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史。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光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

篇4:端午节的诗——《端午日》

《端午日》这首诗主要是作者感叹人生易老,年华易逝。选取特定的一个时间——端午节来说事,可见那时的端午节是非常热闹,很有节日气氛:挂艾草、悬蒲剑、饮蒲酒,划龙舟...但作者年事已高,不能参与,感到很泄气。诗的品质不是很好,也难寻一两句醒目的佳句。

《端午日》原文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头白,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端午日》译文

年轻时 每逢佳节 总爱生出许多情感

现在老了 谁还有心思平白无故去感慨万千

在端阳这天 懒得学人家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惯

只祈望一盏蒲酒 共话天下太平

鬓发是一天比一天增加了银白

石榴花如红锦般射目 年年应节而开

可叹在岁月面前 圣贤也罢蠢人也罢都是瞬息过客

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 有几人名垂青史呢

《端午日》的作者简介

殷尧藩 [唐](约公元八二七年前后在世)字不详,苏州嘉兴人。(唐才子传云:秀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文宗太和初年前后在世。性简静,美风姿,工诗文,好山水。尝曰:“一日不见山水,便觉胸次尘土堆积,急须以酒浇之”。游韦应物之门,分契莫逆。元和中,举进士第,辟李翱长沙幕府。后为长乐令,有治绩。与马戴、沈亚之为诗友,酬答甚多。仕终侍御史。尧藩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篇5:端午节的诗——《端午日》

《端午日》选取特定的一个时间——端午节来说事,可见那时的端午节是非常热闹,很有节日气氛:挂艾草、悬蒲剑、饮蒲酒,划龙舟......但作者年事已高,不能参与,感到很泄气。

《端午日》原文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端午日》的作者介绍

殷尧藩,[唐](约公元八二七年前后在世)字不详,苏州嘉兴人。(唐才子传云:秀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文宗太和初年前后在世。性简静,美风姿,工诗文,好山水。尝曰:“一日不见山水,便觉胸次尘土堆积,急须以酒浇之”。游韦应物之门,分契莫逆。元和中,举进士第,辟李翱长沙幕府。后为长乐令,有治绩。与马戴、沈亚之为诗友,酬答甚多。仕终侍御史。尧藩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篇6:端午即事 文天祥

宋代: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译文

五月五日是端午节,你赠与我了一枝艾草。死者却看不见,新结交的知己却在万里之外。

往日能够为国尽忠的人,现在已经白发苍苍。我想要从屈原那里得到希望,三湘相隔的比较远。

注释

即事:就眼前之事歌咏。

故人:古人,死者。

新知:新结交的知己。

丹心:指赤红炽热的心,一般以“碧血丹心”来形容为国尽忠的人。

夙昔:指昔时,往日。

灵均:形容土地美好而平坦,含有“屈”字的意思。在这里指屈原。

三湘:指沅湘、潇湘、资湘(或蒸湘),合称“三湘”。也可以指湖南一带。

隔:间隔,距离。

辽海:泛指辽河流域以东至海地区。

赏析

文天祥德祐二年(1276)出使元军被扣,在镇江逃脱后,不幸的是又一度被谣言所诬陷。为了表明心志,他愤然写下了这首《端午即事》。

在诗中端午节欢愉的背后暗含着作者的一丝无奈,但是即使在这种境况中,他在内心深处仍然满怀着“丹心照夙昔”的壮志。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像屈原一样为国难奔波却壮志不已的士大夫形象。

简介/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天祥,后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今吉安县)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宋理宗宝佑时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元兵南侵、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招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不幸被俘,在拘囚中,大义凛然,终以不屈被害。他晚年的诗词,反映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其词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着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乐府》、《文山全集》等,流传后世的名篇有《正气歌》《过零丁洋》等。

文天祥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被后世历代传颂,文天祥写下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豪壮爱国诗歌也成为千古名句。12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定出新版《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以岳飞与文天祥当年是参加“民族战争”(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而非“反抗外敌战争”为理由,不再将他们列为“民族英雄”,只承认戚继光、郑成功等为民族英雄。

1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版《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主编余桂元发表观点:“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科学地分析对待我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基于这一观点,我们只把反对外来侵略的杰出人物如戚继光、郑成功等称为民族英雄,对于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杰出人物,我们虽然也肯定他们在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当中的地位与作用,但并不称之为民族英雄。”并在《青年时报》发表该观点。此言论一出,在因特网上招致一片骂声。文天祥在香港的后人也在记者采访时表示遗憾。更多的人认为从政治的角度抹杀文天祥为民族英雄的定论是对历史的亵渎。 但从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版历史教科书中,文天祥已不再被称为民族英雄。

文天祥系宋朝理宗时的状元,官至丞相,被封为信国公。当都城临安危急时请缨卫城未成,又奉命去元营议和,因据理论争被扣留。冒死逃脱后转战赣、闽、粤等地,以图复国,后乒败被俘。文天祥被押解途中,船经深圳南山海域伶仃洋时,曾以《过伶仃洋》一诗斥答元敌的劝降,留下了浩然正气、凛冽千古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名句。

在他被拘囚的四年中,每日面南而坐。统治者施尽伎俩对其百般折磨,在生死存亡间他坚贞不屈,矢志不移,四十七岁时慨然赴难。七百余年飞逝,伶仃洋潮涨潮落,惶恐滩春来冬去,文氏祠草枯草荣。

文天祥的忠贞报国,为真理而战的“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的民族气节,必将对海内外旅游者起到潜移默化的教化用,从而振奋民族精神,使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得以加强。

篇7:端午即事古诗词

端午即事古诗词

宋代: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译文

五月五日的端午节,你赠与了我一枝艾草。

故去的人已看不见,新结交的朋友又在万里之外。

往日一心只想为国尽忠的人,现在已经白发苍苍。

我想要从屈原那里得到希望,只是三湘被辽海阻隔太过遥远。

注释

即事:就眼前之事歌咏。

故人:古人,死者。

新知:新结交的知己。

丹心:指赤红炽热的`心,一般以“碧血丹心”来形容为国尽忠的人。

夙昔:指昔时,往日。

灵均:形容土地美好而平坦,含有“原”字的意思。在这里指屈原。

三湘:指沅湘、潇湘、资湘(或蒸湘),合称“三湘”。也可以指湖南一带。

隔:间隔,距离。

辽海:泛指辽河流域以东至海地区。

赏析

文天祥德祐二年(1276)出使元军被扣,在镇江逃脱后,不幸的是又一度被谣言所诬陷。为了表明心志,他愤然写下了这首《端午即事》。

在诗中端午节欢愉的背后暗含着作者的一丝无奈,但是即使在这种境况中,他在内心深处仍然满怀着“丹心照夙昔”的壮志。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像屈原一样为国难奔波却壮志不已的士大夫形象。

端午节的诗——《端午日恩赐百索》

孟浩然诗《清明即事》原文赏析

山居即事试题答案

寒食城东即事赏析

淮上即事 韦应物

端午日反思

语文 -端午日

端午节律绝诗

崔道融《溪居即事》唐诗全诗赏析

溪村即事诗词鉴赏

端午节的诗——《端午日即事》(通用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端午节的诗——《端午日即事》,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