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陵上柏》原文及赏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蓝色降落伞

以下是小编整理了《青青陵上柏》原文及赏析(共含12篇),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蓝色降落伞”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青青陵上柏》原文及赏析

篇1:《青青陵上柏》原文及赏析

(无名氏)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馀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这首诗与《古诗》中的另一首《驱车上东门》(见后)在感慨生命短促这一点上有共同性,但艺术构思和形象蕴含却很不相同。《驱车上东门》的主人公望北邙而生哀,想到的只是死和未死之前的生活享受;这首诗的主人公游京城而兴叹,想到的不止是死和未死之时的吃好穿好。

开头四句,接连运用有形、有色、有声、有动作的.事物作反衬、作比喻,把生命短促这样一个相当抽象的意思讲得很有实感,很带激情。主人公独立苍茫,俯仰兴怀:向上看,山上古柏青青,四季不凋;向下看,涧中众石磊磊,千秋不灭。头顶的天,脚底的地,当然更其永恒;而生于天地之间的人呢,却像出远门的旅人那样,匆匆忙忙,跑回家去。《文选》李善注引《尸子》、《列子》释“远行客”:“人生于天地之间,寄也。寄者固归。”“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古诗》中如“人生寄一世”,“人生忽如寄”等,都是不久即“归”(死)的意思。

第五句以下,写主人公因感于生命短促而及时行乐。“斗酒”虽“薄”(兼指量少、味淡),也可娱乐,就不必嫌薄,姑且认为厚吧!驽马虽劣,也可驾车出游,就不必嫌它不如骏马。借酒销忧,由来已久;“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诗经·邶风·泉水》),也是老办法。这位主人公,看来是两者兼用的。“宛”(今河南南阳)是东汉的“南都”,“洛”(今河南洛阳)是东汉的京城。这两地,都很繁华,何妨携“斗酒”,赶“驽马”,到那儿去玩玩。接下去,用“何郁郁”赞叹洛阳的繁华景象,然后将笔触移向人物与建筑。“冠带”,顶冠束带者,指京城里的达官显贵。“索”,求访。“冠带自相索”,达官显贵互相探访,无非是趋势利,逐酒食,后面的“极宴娱心意”,就明白地点穿了。“长衢”(大街),“夹巷”(排列大街两侧的胡同),“王侯第宅”,“两宫”,“双阙”,都不过是“冠带自相索”,“极言娱心意”的场所。主人公“游戏”京城,所见如此,会有什么感想呢?结尾两句,就是抒发感想的,可是歧解纷纭,各有会心,颇难作出大家都感到满意的阐释。有代表性的歧解是这样的:

一云结尾两句,都指主人公。“极宴”句承“斗酒”四句而来,写主人公享乐。

一云结尾两句,都指“冠带”者。“是说那些住在第宅、宫阙的人本可以极宴娱心,为什么反倒戚戚忧惧,有什么迫不得已的原因呢?”“那些权贵豪门原来是戚戚如有所迫的,弦外之音是富贵而可忧,不如贫*之可乐”(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

一云结尾两句,分指双方。“豪门权贵的只知‘极宴娱心’而不知忧国爱民,

正与诗中主人公戚戚忧迫的情形形成鲜明对照”(《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

从全诗章法看,分指双方较合理,但又绝非忧乐对照。“极宴”句承写“洛中”各句而来,自然应指豪权贵。主人公本来是因生命短促而自寻“娱乐”、又因自寻“娱乐”而“游戏”洛中的,结句自然应与“娱乐”拍合。当然,主人公的内心深处未尝不“戚戚”,但口上说的毕竟是“娱乐”,是“游戏”。从“斗酒”、“驽马”诸句看,特别是从写“洛中‘所见诸句看,这首诗的主人公,其行乐有很大的勉强性,与其说是行乐,不如说是借行乐以销忧。而忧的原因,也不仅是生命短促。生当乱世,他不能不厌乱忧时,然而到京城去看看,从“王侯第宅”直到“两宫”,都一味寻欢作乐,醉生梦死,全无忧国忧民之意。自己无权无势,又能有什么作为,还是“斗酒娱乐”,“游戏”人间吧!“戚戚何所迫”,即何所迫而戚戚。用现代汉语说,便是:有什么迫使我戚戚不乐呢(改成肯定语气,即“没有什么使我戚戚不乐”)?全诗内涵,本来相当深广;用这样一个反诘句作结,更其馀味无穷。

篇2:青青陵上柏原文及赏析

青青陵上柏原文及赏析

原文: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汉译

陵墓上长得青翠的柏树,溪流里堆聚成堆的石头。

人生长存活在天地之间,就好比远行匆匆的过客。

区区斗酒足以娱乐心意,虽少却胜过豪华的宴席。

驾起破马车驱赶著劣马,照样在宛洛之间游戏著。

洛阳城里是多麼的热闹,达官贵人彼此相互探访。

大路边列夹杂著小巷子,随处可见王侯贵族宅第。

南北两个宫殿遥遥相望,两宫的望楼高达百余尺。

达官贵人们虽尽情享乐,却忧愁满面不知何所迫。

英译

Green Green, the Cypress on the Ridge

Green green the cypress on the ridge,

stones heaped about in mountain streams: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our lives rush past

like travelers with a long road to go.

Let this measure of wine be our merriment;

value it highly, without disdain.

I race the carriage, whip the lagging horses,

roam for pleasure to Wan and Lo.

Here in Lo-yang, what surging crowds,

capped and belted ones chasing each other;

long avenues fringed with narrow alleys,

the many mansions of princes and peers.

The Two Palaces face each other from afar,

paired towers over a hundred feet tall.

Let the feast last forever, delight the heart --

then what grief or gloom can weigh us down?

鉴赏

这首诗与《古诗·驱车上东门》在感慨生命短促这一点上有共同性,但艺术构思和形象蕴含却很不相同。《古诗·驱车上东门》的主人公望北邙而生哀,想到的只是死和未死之前的生活享受;这首诗的主人公游京城而兴叹,想到的不止是死和未死之时的吃好穿好。

开头四句,接连运用有形、有色、有声、有动作的事物作反衬、作比喻,把生命短促这样一个相当抽象的意思讲得很有实感,很带激情。主人公独立苍茫,俯仰兴怀:向上看,山上古柏青青,四季不凋;向下看,涧中众石磊磊,千秋不灭。头顶的天,脚底的地,当然更其永恒;而生于天地之间的人呢,却像出远门的旅人那样,匆匆忙忙,跑回家去。《文选》李善注引《尸子》、《列子》释“远行客”:“人生于天地之间,寄也。寄者固归。”“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

《古诗》中如“人生寄一世”,“人生忽如寄”等,都是不久即“归”(死)的意思。

第五句以下,写主人公因感于生命短促而及时行乐。“斗酒”虽“薄”(兼指量少、味淡),也可娱乐,就不必嫌薄,姑且认为厚吧!驽马虽劣,也可驾车出游,就不必嫌它不如骏马。借酒销忧,由来已久;“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诗经·邶风·泉水》),也是老办法。这位主人公,看来是两者兼用的。“宛”(今河南南阳)是东汉的“南都”,“洛”(今河南洛阳)是东汉的京城。这两地,都很繁华,何妨携“斗酒”,赶“驽马”,到那儿去玩玩。接下去,用“何郁郁”赞叹洛阳的繁华景象,然后将笔触移向人物与建筑。“冠带”,顶冠束带者,指京城里的达官显贵。“索”,求访。“冠带自相索”,达官显贵互相探访,无非是趋势利,逐酒食,后面的“极宴娱心意”,就明白地点穿了。“长衢”(大街),“夹巷”(排列大街两侧的胡同),“王侯第宅”,“两宫”,“双阙”,都不过是“冠带自相索”,“极言娱心意”的场所。主人公“游戏”京城,所见如此,必会有感想。结尾两句,就是抒发感想的,可是歧解纷纭,各有会心,颇难作出大家都感到满意的阐释。有代表性的歧解是这样的:

一云结尾两句,都指主人公。“极宴”句承“斗酒”四句而来,写主人公享乐。

一云结尾两句,都指“冠带”者。“是说那些住在第宅、宫阙的人本可以极宴娱心,为什么反倒戚戚忧惧,有什么迫不得已的.原因呢?”“那些权贵豪门原来是戚戚如有所迫的,弦外之音是富贵而可忧,不如贫贱之可乐”(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

一云结尾两句,分指双方。“豪门权贵的只知‘极宴娱心’而不知忧国爱民,正与诗中主人公戚戚忧迫的情形形成鲜明对照”(《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

从全诗章法看,分指双方较合理,但又绝非忧乐对照。“极宴”句承写“洛中”各句而来,自然应指豪权贵。主人公本来是因生命短促而自寻“娱乐”、又因自寻“娱乐”而“游戏”洛中的,结句自然应与“娱乐”拍合。当然,主人公的内心深处未尝不“戚戚”,但口上说的毕竟是“娱乐”,是“游戏”。从“斗酒”、“驽马”诸句看,特别是从写“洛中‘所见诸句看,这首诗的主人公,其行乐有很大的勉强性,与其说是行乐,不如说是借行乐以销忧。而忧的原因,也不仅是生命短促。

生当乱世,他不能不厌乱忧时,然而到京城去看看,从“王侯第宅”直到“两宫”,都一味寻欢作乐,醉生梦死,全无忧国忧民之意。自己无权无势,又能有什么作为,还是“斗酒娱乐”,“游戏”人间吧!“戚戚何所迫”,即何所迫而戚戚。用现代汉语说,便是:有什么迫使我戚戚不乐呢?(改成肯定语气,即“没有什么使我戚戚不乐”)全诗内涵,本来相当深广;用这样一个反诘句作结,更其馀味无穷。

篇3:青青陵上柏原文、翻译及赏析

青青陵上柏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青青陵上柏译文

陵墓上长得青翠的柏树,溪流里堆聚成堆的石头。

人生长存活在天地之间,就好比远行匆匆的过客。

区区斗酒足以娱乐心意,虽少却胜过豪华的宴席。

驾起破马车驱赶著劣马,照样在宛洛之间游戏著。

洛阳城里是多麼的热闹,达官贵人彼此相互探访。

大路边列夹杂著小巷子,随处可见王侯贵族宅第。

南北两个宫殿遥遥相望,两宫的望楼高达百余尺。

达官贵人们虽尽情享乐,却忧愁满面不知何所迫。

青青陵上柏赏析

这首诗与《古诗·驱车上东门》在感慨生命短促这一点上有共同性,但艺术构思和形象蕴含却很不相同。《古诗·驱车上东门》的主人公望北邙而生哀,想到的只是死和未死之前的生活享受;这首诗的主人公游京城而兴叹,想到的不止是死和未死之时的吃好穿好。

开头四句,接连运用有形、有色、有声、有动作的事物作反衬、作比喻,把生命短促这样一个相当抽象的意思讲得很有实感,很带激情。主人公独立苍茫,俯仰兴怀:向上看,山上古柏青青,四季不凋;向下看,涧中众石磊磊,千秋不灭。头顶的天,脚底的地,当然更其永恒;而生于天地之间的人呢,却像出远门的旅人那样,匆匆忙忙,跑回家去。《文选》李善注引《尸子》、《列子》释“远行客”:“人生于天地之间,寄也。寄者固归。”“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

《古诗》中如“人生寄一世”,“人生忽如寄”等,都是不久即“归”(死)的意思。

第五句以下,写主人公因感于生命短促而及时行乐。“斗酒”虽“薄”(兼指量少、味淡),也可娱乐,就不必嫌薄,姑且认为厚吧!驽马虽劣,也可驾车出游,就不必嫌它不如骏马。借酒销忧,由来已久;“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诗经·邶风·泉水》),也是老办法。这位主人公,看来是两者兼用的。“宛”(今河南南阳)是东汉的“南都”,“洛”(今河南洛阳)是东汉的京城。这两地,都很繁华,何妨携“斗酒”,赶“驽马”,到那儿去玩玩。接下去,用“何郁郁”赞叹洛阳的繁华景象,然后将笔触移向人物与建筑。“冠带”,顶冠束带者,指京城里的达官显贵。“索”,求访。“冠带自相索”,达官显贵互相探访,无非是趋势利,逐酒食,后面的“极宴娱心意”,就明白地点穿了。“长衢”(大街),“夹巷”(排列大街两侧的胡同),“王侯第宅”,“两宫”,“双阙”,都不过是“冠带自相索”,“极言娱心意”的场所。主人公“游戏”京城,所见如此,必会有感想。结尾两句,就是抒发感想的,可是歧解纷纭,各有会心,颇难作出大家都感到满意的阐释。有代表性的歧解是这样的:

一云结尾两句,都指主人公。“极宴”句承“斗酒”四句而来,写主人公享乐。

一云结尾两句,都指“冠带”者。“是说那些住在第宅、宫阙的人本可以极宴娱心,为什么反倒戚戚忧惧,有什么迫不得已的原因呢?”“那些权贵豪门原来是戚戚如有所迫的,弦外之音是富贵而可忧,不如贫贱之可乐”(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

一云结尾两句,分指双方。“豪门权贵的只知‘极宴娱心’而不知忧国爱民,正与诗中主人公戚戚忧迫的情形形成鲜明对照”(《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

从全诗章法看,分指双方较合理,但又绝非忧乐对照。“极宴”句承写“洛中”各句而来,自然应指豪权贵。主人公本来是因生命短促而自寻“娱乐”、又因自寻“娱乐”而“游戏”洛中的,结句自然应与“娱乐”拍合。当然,主人公的内心深处未尝不“戚戚”,但口上说的毕竟是“娱乐”,是“游戏”。从“斗酒”、“驽马”诸句看,特别是从写“洛中‘所见诸句看,这首诗的`主人公,其行乐有很大的勉强性,与其说是行乐,不如说是借行乐以销忧。而忧的原因,也不仅是生命短促。

生当乱世,他不能不厌乱忧时,然而到京城去看看,从“王侯第宅”直到“两宫”,都一味寻欢作乐,醉生梦死,全无忧国忧民之意。自己无权无势,又能有什么作为,还是“斗酒娱乐”,“游戏”人间吧!“戚戚何所迫”,即何所迫而戚戚。用现代汉语说,便是:有什么迫使我戚戚不乐呢?(改成肯定语气,即“没有什么使我戚戚不乐”)全诗内涵,本来相当深广;用这样一个反诘句作结,更其馀味无穷。

篇4:古诗之《青青陵上柏》原文赏析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摇相望,双阙百余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译文】

山坡上生长着四季长青的柏树啊,

山下溪谷中堆积着坚硬成堆的石头。

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啊,

就好比匆匆远行的过客。

虽然只有清淡的一杯薄酒啊,

但只要心情娱悦也胜过那豪华的宴席。

我还是驾着破车鞭赶着那老弱的马儿啊,

尽情地在京都宛洛间游玩去吧!

都城洛阳是多么地繁华热闹啊,

只见达官贵人们整日里你来我往相互拜访。

大街边列夹着的小巷子啊,

随处可见王候们高大的第宅。

都城中南北两座宫殿遥遥相望啊,

宫殿前两座望楼就高达百余尺。

既然达官王候们天天都在极宴寻欢作乐啊,

我又何必象被什么逼迫着一样整天忧愁不乐呢?

【赏析】:全诗共十六句,可分作两层。

第一层(1-8句),写主人公因感于生命的脆弱和短促而主张及时行乐,游戏人生。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陵”:大的土山。“磊磊”:众石攒聚貌。这两句是托物兴起的,用山上四季长青的柏树,溪谷中堆积着的坚硬石头,这些自然界中相对于人来说无生命但却永恒长存的物体,来兴起下句人生命短暂和人不如物的感慨。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忽”:速貌。“远行客”:比喻人生的短暂。古人认为人生天地之间就犹如匆匆过客,而过客思归,其离家愈远,其思家之心更切,到了那里,也不愿久留。此两句意思是说处于永恒的天地之间的人,却象天地间出门远行急于赶回家的行人一样,极言人生命之短暂。

开头四句,托物起兴,用自然界山上青青的柏树,山下溪谷中磊磊的石块,这些无生命但相对于有生命的人来讲能永恒存在的物体,比对生于天地之间的人,极言人的生命短暂,虽然生长于永恒的天地之间,却整天行色匆匆,就象出门远行而急于赶着回家的行人一样。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斗酒”:斗,酒器。斗酒,指少量的酒。 “聊”:姑且。“薄”:菲薄。这里是指酒味清淡之意。这两句是说,酒虽有多少之别,味有清浊厚薄之分,但只要我们心情高兴娱悦,那就姑且把它当作味道很浓很香的样子吧,不要因为酒量少酒味淡而搅了酒兴。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策”:竹制的马鞭。这里作动词用,即用马鞭驱打使之前行。“驽马”:迟钝,不能快跑的马。“宛”:宛县,是东汉南阳郡的郡治,东汉时称之为“南都”,即今之河南南阳。 “洛”:洛阳,是东汉的京城。即今之河南洛阳。宛县和洛阳是东汉时政治经济的中心,是当时最繁华的.都市。这两句写主人公坐着车子驾着驽马,在繁华的都市洛阳游戏人生。

五-八句,写主人公因感于生命之短促,因而主张力所能及地及时行乐。从这四句诗的描写来看,诗中的主人公显然是一位宦游京都,但仕途失意的中下层知识分子。诗中的主人公原本带着追求功名富贵之心来到繁华的都城,本想搏取功名获得富贵,然而最终却一无所获。人生不顺,仕途失意的人,往往对节令的变化,外物的隐现这类东西是非常的敏感。主人公见陵上常青的松柏,山谷中磊磊的石块这些较之于人而永恒长存的东西,顿感人生命的脆弱和短促,于是进取之心消弥,以酒消愁及时行乐之意顿生。但由于自身社会政治地位低下,经济基础薄弱,也只能饮斗酒以相娱,驾驽马以自游而己。酒虽然量少、味淡,也可饮之一醉而忘忧,那就不要嫌它量少味淡吧!驽马虽迟钝,行动缓慢,但也可拉着车载我到繁华的都城四处去出游玩乐,那也就不必嫌它不如骏马了吧。

第二层(9-16句),写主人公游戏都城洛阳期间的所见所感。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郁郁”:繁盛貌,形容京城洛阳城中繁华热闹的气象。“冠带”:官爵的标志,用以区别於平民,此作达官贵人们的代称。 “自相索”:索,求也。“自相索”,即“同气相求”的意思。意思是说达官贵人们沆瀣一气,排斥异己,只是互相拜访来往,不理别人。这两句写主人公游戏京都洛阳时的印象。主人公游戏京都给他留下的整体印象是这样的繁华热闹。而京城洛阳城中为何这样的繁华热闹呢?原来是那些达官贵人们整天在城中车马喧喧,熙熙攘攘地在你来我往,相互拜访。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长衢”:衢,街道。长衢,即大街。“罗”:排列也。“夹巷”:大街两侧的胡同,小巷子。“第宅”:皇帝赐给大臣们居住的有等级区别的房屋。这两句是说大街的两旁,罗列着很多小巷子,而小巷子中又有许多王侯贵人们居住的府邸。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两宫”:指洛阳城内的南北两座宫殿。蔡质《汉官典职》:“南宫北宫,相去七里”。“阙”:皇宫门前的望楼。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京城中南北两座宫殿遥遥相望,而宫门上供人瞭望的城楼也有百余尺高。这两句写都城中帝王的宫殿建筑之高大宏伟。

九-十四句,写诗中主人公游戏都城洛阳期间的所见。主人公在游戏京都期间看见了什么呢?他看到了京都的繁华景象:四通八达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王公贵族,达官贵人们高大豪华的府邸,帝王居住的富丽堂皇巍峨气派的宫殿,看到的是达官贵人们排斥异已,沆瀣一气,整天里穷奢极侈,醉生梦死的腐朽人生。诗中主人公虽然没有明确地表明自己对所见的好恶态度,但我们仅从“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句中可以读出主人公内心的不满和谴责。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极宴”:极,作穷尽,竭尽之意讲。极宴,穷极宴会。相当于俗话讲“穷吃海喝”之意。“戚戚”:因忧愁而心情紧缩在一起的样子。 “戚戚何所迫”,即何所迫而戚戚。意思是:“有什么迫使我戚戚不乐呢”?这两句是写诗中主人公游戏都城洛阳所见后的感慨。意思是说,那些当官的都是这样整天穷吃海喝,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我又有啥下不得台的哦,何必整天戚戚不乐,忧心忡忡地干啥呢?

东汉末年中下层知识分子,离乡别井,远游京都,冀图能搏取功名,获得富贵,但在讲究门阀,竞争激烈,宦官为虐,战乱频发的东汉末年,要想实现这一理想是谈何容易。主人公眼见岁月流转,功业难酬,于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自我上来,他们反思人生,认识到了生命的短促和可贵。因而表现出对生命的珍视和执着。但可惜的是他们支配生命的方式却是消极的及时行乐。这应该是诗人所处时代的局限性。然而,这种消极的人生观却又是现实社会给逼出来的;因此细读此诗又可以看出诗中主人公内心隐含着对命运的不平和对现实的不满来。比如诗中主人公游戏宛洛时,眼前所见的那些王候达官们住则豪宅“罗夹巷”,行则“冠带自相索”,吃则“极宴相娱乐”,因而感到命运之不公,所以从内心中发出“戚戚何所迫”的感叹!

结尾两句,历来歧解纷纭。有的认为结尾两句,是承“斗酒”四句而来,写主人公享乐。有的认为结尾两句,是指“冠带”者本可以极宴娱心,但却戚戚忧惧。其“弦外之音是富贵而可忧,不如贫贱之可乐”(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一说结尾两句,分指双方。“豪门权贵的只知‘极宴娱心’而不知忧国爱民,正与诗中主人公戚戚忧迫的情形形成鲜明对照”(《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

对未尾两句的理解,笔者总体认同第三种解读,但又略有异见。笔者认为诗的结尾两句,是写诗中主人公游戏都城洛阳后的感慨。因为从诗中看来,诗中的主人公显然不过是东汉末年乱世中的一位中下层知识分子而已。因仕宦无望,报国无门,理想破灭,悲观之余,他反思生命之脆弱,人生之短促而主张及时行乐,游戏人生的。但由于自身社会地位不高,经济基础不雄厚,只能在游戏人生、及时行乐中喝“斗酒”以相娱,驾“驽马”以自游;这自然与都城洛阳中的王候达官们的互相往来探访,极宴娱乐有很大的区别。特别是在游戏京都期间,自已亲眼所见到的,从“王侯第宅”直到“两宫”,那些王公贵族,达官显贵们都在一味地寻欢作乐,醉生梦死,全无忧国忧民之意。生当乱世,作为一个有良心的知识分子难免不厌乱忧时,内心难免不戚戚;但社会是这样的黑暗,自己又无权无势,凭一己之力根本无力回天。所以,既然生命是这样的短促,达官贵人们天天都在宴请寻欢作乐,我一个平民百姓又何必象被什么逼迫着一样整天忧愁不乐呢?我也随波逐流,去游戏人生,及时行乐去吧!

(因此笔者认为:若把未尾两句解读为是上句谴责豪门权贵的只知‘极宴娱心’而不知忧国爱民,下句写诗中主人公是心忧国民,感伤时事,则是有悖于诗的原义的。解读古人作品,既不能脱离当时时代之背景,也不能有悖于原作,对作者按今人之价值观去作拔高或贬低式的理解。当然我这也是一家之言,妥否?还望各位方家指正。)

篇5:《古诗·青青陵上柏》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

原文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馀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译文

陵墓上长得青翠的柏树,溪流里堆聚成堆的石头.

人生长存活在天地之间,就好比远行匆匆的过客.

区区斗酒足以娱乐心意,虽少却胜过豪华的宴席.

驾起破马车驱赶著劣马,照样在宛洛之间游戏著.

洛阳城里是多麼的热闹,达官贵人彼此相互探访.

大路边列夹杂著小巷子,随处可见王侯贵族宅第.

南北两个宫殿遥遥相望,两宫的望楼高达百余尺.

达官贵人们虽尽情享乐,却忧愁满面不知何所迫。

赏析:

这首诗与《古诗》中的另一首《驱车上东门》(见后)在感慨生命短促这一点上有共同性,但艺术构思和形象蕴含却很不相同。《驱车上东门》的'主人公望北邙而生哀,想到的只是死和未死之前的生活享受;这首诗的主人公游京城而兴叹,想到的不止是死和未死之时的吃好穿好。

开头四句,接连运用有形、有色、有声、有动作的事物作反衬、作比喻,把生命短促这样一个相当抽象的意思讲得很有实感,很带激情。主人公独立苍茫,俯仰兴怀:向上看,山上古柏青青,四季不凋;向下看,涧中众石磊磊,千秋不灭。头顶的天,脚底的地,当然更其永恒;而生于天地之间的人呢,却像出远门的旅人那样,匆匆忙忙,跑回家去。《文选》李善注引《尸子》、《列子》释“远行客”:

“人生于天地之间,寄也。寄者固归。”“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古诗》中如“人生寄一世”,“人生忽如寄”等,都是不久即“归”(死)的意思。

第五句以下,写主人公因感于生命短促而及时行乐。“斗酒”虽“薄”(兼指量少、味淡),也可娱乐,就不必嫌薄,姑且认为厚吧!驽马虽劣,也可驾车出游,就不必嫌它不如骏马。借酒销忧,由来已久;“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诗经·邶风·泉水》),也是老办法。这位主人公,看来是两者兼用的。“宛”(今河南南阳)是东汉的“南都”,“洛”(今河南洛阳)是东汉的京城。这两地,都很繁华,何妨携“斗酒”,赶“驽马”,到那儿去玩玩。接下去,用“何郁郁”赞叹洛阳的繁华景象,然后将笔触移向人物与建筑。“冠带”,顶冠束带者,指京城里的达官显贵。“索”,求访。“冠带自相索”,达官显贵互相探访,无非是趋势利,逐酒食,后面的“极宴娱心意”,就明白地点穿了。“长衢”(大街),“夹巷”(排列大街两侧的胡同),“王侯第宅”,“两宫”,“双阙”,都不过是“冠带自相索”,“极言娱心意”的场所。主人公“游戏”京城,所见如此,会有什么感想呢?结尾两句,就是抒发感想的,可是歧解纷纭,各有会心,颇难作出大家都感到满意的阐释。有代表性的歧解是这样的:

一云结尾两句,都指主人公。“极宴”句承“斗酒”四句而来,写主人公享乐。

一云结尾两句,都指“冠带”者。“是说那些住在第宅、宫阙的人本可以极宴娱心,为什么反倒戚戚忧惧,有什么迫不得已的原因呢?”“那些权贵豪门原来是戚戚如有所迫的,弦外之音是富贵而可忧,不如贫贱之可乐”(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

一云结尾两句,分指双方。“豪门权贵的只知‘极宴娱心’而不知忧国爱民,正与诗中主人公戚戚忧迫的情形形成鲜明对照”(《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

从全诗章法看,分指双方较合理,但又绝非忧乐对照。“极宴”句承写“洛中”各句而来,自然应指豪权贵。主人公本来是因生命短促而自寻“娱乐”、又因自寻 “娱乐”而“游戏”洛中的,结句自然应与“娱乐”拍合。当然,主人公的内心深处未尝不“戚戚”,但口上说的毕竟是“娱乐”,是“游戏”。从“斗酒”、“驽马”诸句看,特别是从写“洛中‘所见诸句看,这首诗的主人公,其行乐有很大的勉强性,与其说是行乐,不如说是借行乐以销忧。而忧的原因,也不仅是生命短促。

生当乱世,他不能不厌乱忧时,然而到京城去看看,从“王侯第宅”直到“两宫”,都一味寻欢作乐,醉生梦死,全无忧国忧民之意。自己无权无势,又能有什么作为,还是“斗酒娱乐”,“游戏”人间吧!“戚戚何所迫”,即何所迫而戚戚。用现代汉语说,便是:有什么迫使我戚戚不乐呢(改成肯定语气,即“没有什么使我戚戚不乐”)?全诗内涵,本来相当深广;用这样一个反诘句作结,更其馀味无穷。相关文章阅读:

篇6:古诗青青陵上柏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馀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古诗鉴赏:

这首诗与《古诗·驱车上东门》在感慨生命短促这一点上有共同性,但艺术构思和形象蕴含却很不相同。《古诗·驱车上东门》的主人公望北邙而生哀,想到的只是死和未死之前的生活享受;这首诗的主人公游京城而兴叹,想到的不止是死和未死之时的吃好穿好。

开头四句,接连运用有形、有色、有声、有动作的事物作反衬、作比喻,把生命短促这样一个相当抽象的意思讲得很有实感,很带激情。主人公独立苍茫,俯仰兴怀:向上看,山上古柏青青,四季不凋;向下看,涧中众石磊磊,千秋不灭。头顶的天,脚底的地,当然更其永恒;而生于天地之间的人呢,却像出远门的旅人那样,匆匆忙忙,跑回家去。《文选》李善注引《尸子》、《列子》释“远行客”:“人生于天地之间,寄也。寄者固归。”“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

《古诗》中如“人生寄一世”,“人生忽如寄”等,都是不久即“归”(死)的意思。

第五句以下,写主人公因感于生命短促而及时行乐。“斗酒”虽“薄”(兼指量少、味淡),也可娱乐,就不必嫌薄,姑且认为厚吧!驽马虽劣,也可驾车出游,就不必嫌它不如骏马。借酒销忧,由来已久;“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诗经·邶风·泉水》),也是老办法。这位主人公,看来是两者兼用的。“宛”(今河南南阳)是东汉的“南都”,“洛”(今河南洛阳)是东汉的京城。这两地,都很繁华,何妨携“斗酒”,赶“驽马”,到那儿去玩玩。接下去,用“何郁郁”赞叹洛阳的繁华景象,然后将笔触移向人物与建筑。“冠带”,顶冠束带者,指京城里的达官显贵。“索”,求访。“冠带自相索”,达官显贵互相探访,无非是趋势利,逐酒食,后面的“极宴娱心意”,就明白地点穿了。“长衢”(大街),“夹巷”(排列大街两侧的胡同),“王侯第宅”,“两宫”,“双阙”,都不过是“冠带自相索”,“极言娱心意”的场所。主人公“游戏”京城,所见如此,必会有感想。结尾两句,就是抒发感想的,可是歧解纷纭,各有会心,颇难作出大家都感到满意的`阐释。有代表性的歧解是这样的:

一云结尾两句,都指主人公。“极宴”句承“斗酒”四句而来,写主人公享乐。

一云结尾两句,都指“冠带”者。“是说那些住在第宅、宫阙的人本可以极宴娱心,为什么反倒戚戚忧惧,有什么迫不得已的原因呢?”“那些权贵豪门原来是戚戚如有所迫的,弦外之音是富贵而可忧,不如贫贱之可乐”(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

一云结尾两句,分指双方。“豪门权贵的只知‘极宴娱心’而不知忧国爱民,正与诗中主人公戚戚忧迫的情形形成鲜明对照”(《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

从全诗章法看,分指双方较合理,但又绝非忧乐对照。“极宴”句承写“洛中”各句而来,自然应指豪权贵。主人公本来是因生命短促而自寻“娱乐”、又因自寻“娱乐”而“游戏”洛中的,结句自然应与“娱乐”拍合。当然,主人公的内心深处未尝不“戚戚”,但口上说的毕竟是“娱乐”,是“游戏”。从“斗酒”、“驽马”诸句看,特别是从写“洛中‘所见诸句看,这首诗的主人公,其行乐有很大的勉强性,与其说是行乐,不如说是借行乐以销忧。而忧的原因,也不仅是生命短促。

生当乱世,他不能不厌乱忧时,然而到京城去看看,从“王侯第宅”直到“两宫”,都一味寻欢作乐,醉生梦死,全无忧国忧民之意。自己无权无势,又能有什么作为,还是“斗酒娱乐”,“游戏”人间吧!“戚戚何所迫”,即何所迫而戚戚。用现代汉语说,便是:有什么迫使我戚戚不乐呢?(改成肯定语气,即“没有什么使我戚戚不乐”)全诗内涵,本来相当深广;用这样一个反诘句作结,更其馀味无穷。

篇7:古诗之《青青陵上柏》赏析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馀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译文】

山坡上生长着四季长青的柏树啊,

山下溪谷中堆积着坚硬成堆的石头。

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啊,

就好比匆匆远行的过客。

虽然只有清淡的一杯薄酒啊,

但只要心情娱悦也胜过那豪华的宴席。

我还是驾着破车鞭赶着那老弱的马儿啊,

尽情地在京都宛洛间游玩去吧!

都城洛阳是多么地繁华热闹啊,

只见达官贵人们整日里你来我往相互拜访。

大街边列夹着的小巷子啊,

随处可见王候们高大的第宅。

都城中南北两座宫殿遥遥相望啊,

宫殿前两座望楼就高达百余尺。

既然达官王候们天天都在极宴寻欢作乐啊,

我又何必象被什么逼迫着一样整天忧愁不乐呢?

篇8:古诗之《青青陵上柏》赏析

这首诗与《古诗》中的另一首《驱车上东门》(见后)在感慨生命短促这一点上有共同性,但艺术构思和形象蕴含却很不相同。《驱车上东门》的主人公望北邙而生哀,想到的只是死和未死之前的生活享受;这首诗的主人公游京城而兴叹,想到的不止是死和未死之时的吃好穿好。

开头四句,接连运用有形、有色、有声、有动作的事物作反衬、作比喻,把生命短促这样一个相当抽象的意思讲得很有实感,很带激情。主人公独立苍茫,俯仰兴怀:向上看,山上古柏青青,四季不凋;向下看,涧中众石磊磊,千秋不灭。头顶的天,脚底的地,当然更其永恒;而生于天地之间的人呢,却像出远门的旅人那样,匆匆忙忙,跑回家去。《文选》李善注引《尸子》、《列子》释“远行客”:“人生于天地之间,寄也。寄者固归。”“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古诗》中如“人生寄一世”,“人生忽如寄”等,都是不久即“归”(死)的`意思。

第五句以下,写主人公因感于生命短促而及时行乐。“斗酒”虽“薄”(兼指量少、味淡),也可娱乐,就不必嫌薄,姑且认为厚吧!驽马虽劣,也可驾车出游,就不必嫌它不如骏马。借酒销忧,由来已久;“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诗经·邶风·泉水》),也是老办法。这位主人公,看来是两者兼用的。“宛”(今河南南阳)是东汉的“南都”,“洛”(今河南洛阳)是东汉的京城。这两地,都很繁华,何妨携“斗酒”,赶“驽马”,到那儿去玩玩。接下去,用“何郁郁”赞叹洛阳的繁华景象,然后将笔触移向人物与建筑。“冠带”,顶冠束带者,指京城里的达官显贵。“索”,求访。“冠带自相索”,达官显贵互相探访,无非是趋势利,逐酒食,后面的“极宴娱心意”,就明白地点穿了。“长衢”(大街),“夹巷”(排列大街两侧的胡同),“王侯第宅”,“两宫”,“双阙”,都不过是“冠带自相索”,“极言娱心意”的场所。主人公“游戏”京城,所见如此,会有什么感想呢?结尾两句,就是抒发感想的,可是歧解纷纭,各有会心,颇难作出大家都感到满意的阐释。有代表性的歧解是这样的:

一云结尾两句,都指主人公。“极宴”句承“斗酒”四句而来,写主人公享乐。

一云结尾两句,都指“冠带”者。“是说那些住在第宅、宫阙的人本可以极宴娱心,为什么反倒戚戚忧惧,有什么迫不得已的原因呢?”“那些权贵豪门原来是戚戚如有所迫的,弦外之音是富贵而可忧,不如贫*之可乐”(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

一云结尾两句,分指双方。“豪门权贵的只知‘极宴娱心’而不知忧国爱民,

正与诗中主人公戚戚忧迫的情形形成鲜明对照”(《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

从全诗章法看,分指双方较合理,但又绝非忧乐对照。“极宴”句承写“洛中”各句而来,自然应指豪权贵。主人公本来是因生命短促而自寻“娱乐”、又因自寻“娱乐”而“游戏”洛中的,结句自然应与“娱乐”拍合。当然,主人公的内心深处未尝不“戚戚”,但口上说的毕竟是“娱乐”,是“游戏”。从“斗酒”、“驽马”诸句看,特别是从写“洛中‘所见诸句看,这首诗的主人公,其行乐有很大的勉强性,与其说是行乐,不如说是借行乐以销忧。而忧的原因,也不仅是生命短促。生当乱世,他不能不厌乱忧时,然而到京城去看看,从“王侯第宅”直到“两宫”,都一味寻欢作乐,醉生梦死,全无忧国忧民之意。自己无权无势,又能有什么作为,还是“斗酒娱乐”,“游戏”人间吧!“戚戚何所迫”,即何所迫而戚戚。用现代汉语说,便是:有什么迫使我戚戚不乐呢(改成肯定语气,即“没有什么使我戚戚不乐”)?全诗内涵,本来相当深广;用这样一个反诘句作结,更其馀味无穷。

篇9:拟青青陵上柏诗,拟青青陵上柏诗鲍照,拟青青陵上柏诗的意思,拟青青陵上柏诗

拟青青陵上柏诗,拟青青陵上柏诗鲍照,拟青青陵上柏诗的意思,拟青青陵上柏诗赏析 -诗词大全

拟青青陵上柏诗

作者:鲍照  朝代:南北 涓涓乱江泉。

绵绵横海烟。

浮生旅昭世。

空事叹华年。

书翰幸闲暇。

我酌子萦弦。

飞镳出荆路。

骛服指秦川。

渭滨富皇居。

鳞馆匝河山。

舆童唱秉椒。

棹女歌采莲。

孚愉鸾阁上。

窈窕凤楹前。

娱生信非谬。

安用求多贤。

篇10:上陵原文翻译及赏析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翻译

陵墓上长得青翠的柏树,溪流里堆聚成堆的石头。

人生长存活在天地之间,就好比远行匆匆的过客。

区区斗酒足以娱乐心意,虽少却胜过豪华的宴席。

驾起破马车驱赶着劣马,照样在宛洛之间游戏着。

洛阳城里是多么的热闹,达官贵人彼此相互探访。

大路边列夹杂着小巷子,随处可见王侯贵族宅第。

南北两个宫殿遥遥相望,两宫的望楼高达百余尺。

达官贵人们虽尽情享乐,却忧愁满面不知何所迫。

注释

青青:本意为蓝色,引申为深绿色,这里的“青青”,犹言长青青,是说草木茂盛的意思。

陵:表示与地形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此处指大的土山或墓地。

柏:四季常青的树木,可供建筑及制造器物之用。

磊:众石也,即石头多。会意字,从三石。

生:生长,生活。

忽:本义为不重视、忽略,此处指快的意思。

远行客:在此有比喻人生的短暂如寄于天地的过客的意思。客,表示与家室房屋有关,本义为寄居、旅居、住在异国他乡。此句言人在世上,为时短暂,犹如远道作客,不久得回去。

斗酒:指少量的酒。

薄:指酒味淡而少。

驽马:本义为劣马,走不快的马。亦作形容词,比喻才能低劣。

宛:南阳古称宛,位于河南西南部,与湖北、陕西接壤,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之北而得名。

洛:洛阳的简称。

郁郁:盛貌,形容洛中繁盛热闹的气象。

冠带:顶冠束带者,指京城里的达官显贵。冠带是官爵的标志,用以区别于平民。

索:求访。

衢:四达之道,即大街。

夹巷:央在长衢两旁的小巷。

第:本写作“弟”。本义为次第、次序,此指大官的住宅。

两宫:指洛阳城内的南北两宫。

阙:古代宫殿、祠庙或陵墓前的高台,通常左右各一,台上起楼观,二阙之间有道路。亦为宫门的代称。

极宴:穷极宴会。

戚:忧思也。

迫:逼近。

鉴赏

这首诗与《古诗十九首》中的另一首《驱车上东门》在感慨生命短促这一点上有共同性,但艺术构思和形象蕴含却很不相同。《驱车上东门》的.主人公望北邙而生哀,想到的只是死和未死之前的生活享受;这首诗的主人公游京城而兴叹,想到的不止是死和未死之时的吃好穿好。

开头四句,接连运用有形、有色、有声、有动作的事物作反衬、作比喻,把生命短促这样一个相当抽象的意思讲得很有实感,很带激情。主人公独立苍茫,俯仰兴怀:向上看,山上古柏青青,四季不凋;向下看,涧中众石磊磊,千秋不灭。头顶的天,脚底的地,当然更其永恒;而生于天地之间的人呢,却像出远门的旅人那样,匆匆忙忙,跑回家去。《文选》李善注引《尸子》《列子》释“远行客”:“人生于天地之间,寄也。寄者固归。”“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古诗》中如“人生寄一世”,“人生忽如寄”等,都是不久即“归”(死)的意思。

第五句以下,写主人公因感于生命短促而及时行乐。“斗酒”虽“薄”,也可娱乐,就不必嫌薄,姑且认为厚吧!驽马虽劣,也可驾车出游,就不必嫌它不如骏马。借酒销忧,由来已久;“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诗经·邶风·泉水》),也是老办法。这位主人公,看来是两者兼用的。“宛”(今河南南阳)是东汉的“南都”,“洛”(今河南洛阳)是东汉的京城。这两地,都很繁华,何妨携“斗酒”,赶“驽马”,到那儿去玩玩。接下去,用“何郁郁”赞叹洛阳的繁华景象,然后将笔触移向人物与建筑。“冠带自相索”,达官显贵互相探访,无非是趋势利,逐酒食,后面的“极宴娱心意”,就明白地点穿了。“长衢”(大街),“夹巷”(排列大街两侧的胡同),“王侯第宅”,“两宫”,“双阙”,都不过是“冠带自相索”,“极言娱心意”的场所。主人公“游戏”京城,所见如此,会有什么感想呢?结尾两句,就是抒发感想的,可是歧解纷纭,各有会心,颇难作出大家都感到满意的阐释。有代表性的歧解是这样的: 一云结尾两句,都指主人公。“极宴”句承“斗酒”四句而来,写主人公享乐。 一云结尾两句,都指“冠带”者。“是说那些住在第宅、宫阙的人本可以极宴娱心,为什么反倒戚戚忧惧,有什么迫不得已的原因呢?”一云结尾两句,分指双方。“豪门权贵的只知‘极宴娱心’而不知忧国爱民,正与诗中主人公戚戚忧迫的情形形成鲜明对照”(《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

从全诗章法看,分指双方较合理,但又绝非忧乐对照。“极宴”句承写“洛中”各句而来,自然应指豪权贵。主人公本来是因生命短促而自寻“娱乐”、又因自寻“娱乐”而“游戏”洛中的,结句自然应与“娱乐”拍合。当然,主人公的内心深处未尝不“戚戚”,但口上说的毕竟是“娱乐”,是“游戏”。从“斗酒”“驽马”诸句看,特别是从写“洛中‘所见诸句看,这首诗的主人公,其行乐有很大的勉强性,与其说是行乐,不如说是借行乐以销忧。而忧的原因,也不仅是生命短促。生当乱世,他不能不厌乱忧时,然而到京城去看看,从“王侯第宅”直到“两宫”,都一味寻欢作乐,醉生梦死,全无忧国忧民之意。自己无权无势,又能有什么作为,还是“斗酒娱乐”,“游戏”人间吧!“戚戚何所迫”,即何所迫而戚戚,是反诘句,如果用现代汉语肯定语气说,便是:没有什么迫使我戚戚不乐。全诗内涵,本来相当深广;用这样一个反诘句作结,更其余味无穷。

创作背景

《古诗十九首》的时代和作者向来是汉魏文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各种观点异彩纷呈。宇文所安认为中国早期诗歌是一个复制系统,找不到“古诗”早于建安时期的确凿证据。木斋提出《古诗十九 首》及建安诗歌的重要组成大部分诗作是曹植之作。

篇11:拟青青陵上柏诗,拟青青陵上柏诗陆机,拟青青陵上柏诗的意思,拟青青陵上柏诗

拟青青陵上柏诗,拟青青陵上柏诗陆机,拟青青陵上柏诗的意思,拟青青陵上柏诗赏析 -诗词大全

拟青青陵上柏诗

作者:陆机  朝代:魏晋 冉冉高陵苹。习习随风翰。

人生当几时。譬彼浊水澜。

戚戚多滞念。置酒宴所欢。

方驾振飞辔。远游入长安。

名都一何绮。城阙郁盘桓。

飞馈缨虹带。层台冒云冠。

高门罗北阙。甲第椒与兰。

侠客控绝景。都人骖玉轩。

遨游放情愿。慷慨为谁叹。

篇12:浅析《青青陵上柏》译文中的文化移入问题的论文

浅析《青青陵上柏》译文中的文化移入问题的论文

一、引言

阿瑟·魏理是英国现代杰出的汉学家和翻译家,他的译作 170 poems,在欧美国家至今拥有广泛的读者。本文以魏理对 《青青陵上柏》的翻译作为研究个案,分析文化移入在其诗歌翻 译中的运用。

二、《青青陵上柏》及其译本

《青青陵上柏》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三首,描写了汉末寒 微之士对人世不平的感慨。前四句以柏树的四季长青和涧石的历久 而坚反衬人生命的短暂。正因为人生苦短,叙述者才寄情于饮酒游 历。但在“冠盖自相索”的洛阳,一介寒士的他只能作个旁观者。 同样是及时行乐,他只能饮“斗酒”驾“驽马”,贵族们却可以 “极宴娱心意”。这种强烈的反差对其心理的冲击是可想而知。但 诗人超然态度又显然冲淡了文中的苦涩与不平,在“贫与富,晦与 显,薄与厚,短促与永恒”之间寻到了一个平衡点。(曹旭)

相对于原诗的复杂多义,魏理的译文则彰显了人生苦短及时行 乐这一主题。笔者认为这是因为魏理在翻译时将英语诗歌中的类似 主题移入到了译文之中。

英诗中感叹生命短暂与虚无的作品颇多,诗人Robert Herrick 在Hesperides中就写到,“Thus I pass by and die,as one unknown and gone.” 对于生命的悲观只有比“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更加的 彻底。“A cup of wine together will make us glad,and a little friendship is no little matter”,与原文出入较大。在原诗中并没有对友谊的歌 颂,而“聊厚不为薄”语气中则有苦中作乐的意味。西方文学中历来 就有以饮酒作为契机歌颂友谊的传统,如苏格兰诗人Robert Burns 的`Auld Lang Syne就是描绘少年时代的朋友分别多年后再次相聚, 彼此劝酒以示其友谊常在。魏理或许认为既然与朋友相聚,游历 京都,自然是心情明快的,所以淡化了原诗中底层文人与上层社 会生活反差,突显了朋友之间的情谊。“Yoking my chariot I urge my stubborn horses”。“驽”译成了“stubborn ”,只表示马“difficult to deal with”,而并不一定是劣马的意思,再一次淡化了诗人寒微的身份。 “In Lo Town how fine everything is”。郁郁,是形容京都的繁华,译 成“fine”则有“pleasing and enjoyable”之意,暗示了叙述者游历都城 时的轻松愉悦。本诗的最后两句“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是没 有主语的,译成“By prolonging the feast let us keep our hearts gay,and leave no room for sadness to creep in.”主语变成了叙述者再次强化了及 时行乐(carpe diem)的主题。而carpe diem,也是英语诗歌常见的主 题。最早在Horace的 Odes 1.11中就有这样的诗句:“Whether Jupiter has allotted you many more winters or this one,...be wise,be truthful, strain the wine, and scale back your long hopes to a short period...seize the day,trusting as little as possible in the next day.”告诉人们:与其 沉溺于痛苦中,不如接受生活所赋予你的一切,享受生活,把握 今朝。Herrick在Corinna's Going A-Maying中也写道: “All love,all liking,all delight lies drowned with us in endless night.Then while time serves,and we are but decaying,come,my Corinna,come,let's go a-Maying.”意思是,我们的生命短暂,岁月如飞,应趁这良辰美景 享受生命。魏理在译文中延续了西方文学中carpe diem这一主题, 将强烈的生命意识灌注其中,直接体现了一种更加普遍和明朗的生 命态度:生命苦短当及时行乐。

三、结语

魏理所译的《青青陵上柏》在主题的表达上明显异于原诗: 原诗抒发了贫寒之士内心的不平;译文则突显了生命短暂当及时行 乐,将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对生命的思考和友谊的歌颂这两个主题移 入到了译文之中,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共通之处,这也是其译作为 众多英美读者所喜爱的原因之一。

青青陵上柏原文、翻译及赏析

柏舟原文及翻译

赠妓云英 / 嘲钟陵妓云英原文及赏析

白居易唐诗《杜陵叟》原文赏析

声声慢赏析及原文

江上原文及赏析

国殇原文及赏析

六国论原文及赏析

墓门原文及赏析

八阵图原文及赏析

《青青陵上柏》原文及赏析(共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青青陵上柏》原文及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