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双语职场:多久跳一下槽比较合适?(共含2篇),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哈密土特产”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
但对于仍然在职、规划自己职业生涯的人来说,有一个问题历久弥新:多久该换工作?
不久前经济繁荣的时候,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建议,认为频繁跳槽可以从快速发展的经济中得到好处,实现个人机会最大化,并借以实现加薪。员工对雇主忠心耿耿、一辈子待在同一家公司的时代早已过去,反过来也是一样。举例来说,就业咨询师兼博客作者特伦克(Penelope Trunk)在就给读者提出了忠告:一辈子只干一个工作如今就等于断送自己的职业生涯。
特伦克写道,一个人开始职业生涯时,如果不尝试多种选择,几乎不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在那之后,比起长时间干同一个工作,你在频繁跳槽之中会实现更多的个人成长。而如果频繁跳槽,你就能培养适应能力,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无论你什么时候需要找工作,这些都是最重要的。
上述建议现在可能依然适用,但衰退改变了许多人的小算盘。在一家非营利机构任招聘经理的格林(Alison Green)今年早些时候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U.S. News & World Report)杂志的一篇客座博客文章中写道,在当前形势下跳槽,对可能的不利方面进行清晰的评估至关重要。
格林写道,显然,如果说人们在经济形势不佳的时候绝对不该换工作,这就太愚蠢了。或许,你可以找到自己的梦想工作,找到一条摆脱职业困境的出路,或是在薪酬上有意外的收获。不过现在正是最应该格外小心行事,而不是冒进的时候。
实际上,特伦克最近在博客中提出建议,她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我如何才能在不减薪的情况下跳槽?她的.回答是:你无法既跳槽又不减薪。问这样的问题太幼稚了。所以,别再问这样的问题了。相反,量入为出,这样你就不会成为自己职业选择的奴隶。
总之,跟忙里忙外的很多方面一样,最关键的是要确定对你自己最适合的。对我来说,我已经在《华尔街日报》工作了九年左右,不过是在三个不同的岗位。期间,我太太在四个机构担任过五个职位。尽管任何事都不是完美的,但我们两个都感到很有成就感,在职业上也有进步。
你认为跳槽的合理频率是多少呢?你的看法有没有随着经济低迷而改变?你变换岗位的频率有多高,包括在同一家公司和不同的公司?
论坛里经常看到跳槽的帖子,总体感觉只能是一声叹息,
那些1年一跳甚至1年N跳的朋友,请记住,如果你没有自己创业的打算的话,你们现在的选择,会成为你们将来职业发展的致命伤。
跟很多开发经理,架构师,产品经理等朋友聊过,招人最大的感触就是,绝大多数IT人都说不清楚自己是做什么的。
为什么这点特别重要?
因为如果你讲不清楚自己是做什么的,或者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跳槽,很有可能就是,
1. 你过去几年就是打酱油的。
2. 你是个没有思考能力的人。
3. 你缺乏基本的表述能力。
4. 你是个随心所欲的人,缺乏对工作的尊重。
。。。
从面试者的角度,他们只能这样猜测。是不是很触目惊心。
这里我给个建议,一份工作,最好能做2年时间。如果你无法做到,一定要想清楚原因,而且能说服别人。
为什么是2年?
原因很多,
从技术角度,任何IT行业,如果没有从事2年或2年以上时间,很难说对这个领域有所了解。
从人际关系拓展的角度,没有2年时间,你很难和该建立关系的人培养起深厚的感情,如果一直如此,圈子自然无法扩大。
而因为以上原因,2年已经成为很多公司的HR和招聘经理判断候选人是否有职业规划的基本指标,
既然从事一份工作,就一定要把这份工作的价值最大化。
技术上就不说了,就说一个扩大圈子的例子吧。
一个80后的朋友,外地人,大专学历。
来上海后,在一个专门做外包的公司,被派驻到一个NB的外资公司做helpdesk。
大家都知道,helpdesk收入其实都不高,发展空间也不大。
而这个朋友,在这个公司做了3年,做到什么程度了呢?
第二年,把自己同样为大专学历的女朋友弄到这个公司做前台,半年后转为市场部正式员工。
本人在第三年转为这个公司IT部的正式员工。
现在在上海也有两套房子,一部小车,虽然谈不上高薪,但生活也过得有滋有味。
这就是圈子的力量。
如果没有2年的时间,你怎么能和接触到的上司,客户,客户的朋友,同事的朋友,关系深化到这种程度?
没有时间的积累,你怎么能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没有这种关系,有机会的时候,别人为什么要给你?
所以,当你想跳槽的时候,请思考一下,你从这份工作得到了些什么?你的工作表现是否在平均水平之上?你是否能讲清楚你到底做了哪些事情以及你从事的工作方方面面的情况?你是否通过这份工作,认识了一帮真正的朋友?
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很遗憾,你过去那份工作是白做了。
更悲剧的是,非常可能,你不管如何跳槽,也无法得到本质的提升。